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十)历史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河北衡中同卷新高考押题信息考试(十)
历史科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鲁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说明
A. 盟约对租后具有政治约束
B.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C. 荣辱与共的宗法宗族观念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齐国君主退兵,说明认可盟誓有“世世子孙无相害,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的功效,进而得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尚存在着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故D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齐鲁两国因为盟誓而重修于好,但这并不等同于盟约对各诸侯都有约束力,故A 项错误;从时间判断,此时处于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周王室衰微,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必须服从天子分封体系”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鲁国是周公,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宗族观念,
故C项错误。
2.西汉察举风尚,往往由身居高位的公卿大臣以能罗致人才,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耀。……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实际上只问才能,不问政治。贤士被征召后与三公以及其他贤士彼此以道义相交,宾主相见。由此可知,察举制
A. 强化了宗族宗法伦理秩序
B. 使贵族政治逐渐得到形成
C. 易导致官僚集团形成派系
D. 确立了新的选官任官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贤士被征召后与三公以及其他贤士彼此以道义相交,宾主相见”可知察举制下,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之间容易形成官僚集团,故C正确;察举制与宗族宗法无关,故A不正确;材料所述为汉代选官制度,以德才为举荐标准,不是贵族政治的体现,故B不正确;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念
C. 强化了士阶层崇儒入世的观念
D. 维护了人才的公平选拔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薛元超因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抱憾终身”,皇室子弟李洞因屡次科举考试不中而发出了“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的誓言,士子从靠门荫、荐举等途径进入仕途转向以科举从政为荣,可见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涉及宗室势力相关的信息点,排除;C项,“崇儒”的现象,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明太祖以重刑惩处违禁违制官员,二十年间诛杀贪官上万,结果贪腐现象并未减少,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窝案、串案。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监察机构严重缺失
B. 科举制度走向僵化
C. 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D. 程朱理学地位下降
【答案】C
【解析】
朱元璋尽管处罚严厉,但在专制体制下,官员的权力来源于上而不来源于下,且官员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所以选C。A错在“缺失”,因为明代不是没有监察机构,设置了机构并等于机构就能够有效行使职权;
B、D不是主要原因。
5.道光20年(1840年9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A. 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
B. 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C. 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
D. 出现关注现实谋求变革的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文字“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攻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反映了鸦片战争爆发后,当时国家面临海战、海防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急需了解的知识,材料体现了科举制对现实的关注,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变革,有利于教育的转型,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科举制关注现实进行了改革,故B不正确;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孙中山割辫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A. 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 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 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 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答案】B
【解析】
辫子在当时代表专制、愚昧和落后,代表着对民主共和的态度。材料中几个人对剪辫子的态度,反映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