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秦文化之渊源

合集下载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

早期秦文化研究早期秦文化:探索史前文明的重要窗口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秦文化无疑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而早期秦文化,更是研究这一辉煌文明的重要起点。

本文将从早期秦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探讨其历史背景、特点、与其他文化的比较等方面,展现早期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一、早期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早期秦文化起源于甘肃地区,距今约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秦人部落逐渐强大,最终在战国后期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朝。

在秦朝的统治下,早期秦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早期秦文化的特点1、尚武精神:早期秦文化充满了尚武精神,强调战争和军事才能。

这一点在秦国的统治者和军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以征服、扩张领土为己任,力求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2、法家思想:早期秦文化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强调法制、权谋和集权。

这一思想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秦朝政治、社会治理的基础。

3、礼乐制度:早期秦文化还保留着周代礼乐制度的痕迹,重视祭祀和礼仪。

然而,在秦朝建立后,礼乐制度逐渐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和文化氛围。

三、早期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比较1、与周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与周文化在价值观、社会治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周文化强调礼仪、德行和贵族精神,而早期秦文化则更注重实用、权谋和军事才能。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种文化在地域、族群上的特点。

2、与楚文化比较:早期秦文化和楚文化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重要文化。

楚文化注重浪漫主义和艺术性,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色。

而早期秦文化则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和扩张,具有强烈的征服欲望。

两者在审美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四、早期秦文化的深远影响1、统一中国的思想基础:早期秦文化中的法家思想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法家思想强调的法制、集权和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秦朝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推动了中国的统一进程。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

秦文化起源及相关问题再探讨(一)本文所论秦文化,就其命名和界定的原则与史前以及商周时期的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并无区别,亦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类活动遗存,由于这样一组遗存很可能与文献记载中的“秦”有关,而用文献记载中的族名或国名为与这个族群或国家有关的考古学文化命名,亦是历史时期考古学的通例。

尽管将文献记载中的族群与实际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相对应,是一件非常复杂而又极难操作的事情,但在先秦考古学中对秦文化的界定已基本取得共识。

所以本文所涉及的秦文化,即是作者以往所表述的,为史载的“嬴秦一族”在建立秦国前、建立秦国后以及到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内,在其活动所至范围里,创造、使用、遗留至今并已被科学的考古工作所发现的古代遗存。

秦文化的考古学发现最早虽可追溯到三十年代北平研究院发掘宝鸡斗台11座屈肢葬墓,但对于秦文化的起源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

八十年代初,始有考古学者涉及对秦文化渊源的探索,大多研究者着眼于东周时期秦墓中所特有的洞室墓、屈肢葬和铲脚袋足鬲等与中原地区迥然有异的文化特征,将其视为秦文化与西北地区古代文化的天然联系,提出秦文化起源于西北地区的古代文化;八十年代中期在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确认的“西周时期”秦文化遗存,由于其表现出与关中地区西周文化的相似性,又有研究者指出秦文化是西周文化的一支地方类型;还有研究者结合古文字、文献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认为古文字中的“”即为秦族或其一支,在周原地区发现的商代后期扶风壹家堡类型文化即为“”族所遗留的考古学文化,亦即商时期的秦文化。

毛家坪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首次确认了西周时期的秦文化,为探索秦文化起源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可靠的基点,并使大多数研究者把追溯秦文化起源的目光指向了东方。

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毛家坪遗址“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即早期秦文化遗存为切入点,对秦文化起源以及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而不涉及该遗址东周时期的遗存。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_研究和反思

秦文化的发现、研究和反思梁 云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西安 710062 内容提要:从秦文化的最初发现到今天已历70载,基本可以分成5个各有侧重点的阶段。

在今天的秦文化研究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文化概念、文化分期、文化的渊源和流向、都城和陵墓。

学科间的大整合是世界趋势,考古学必将投身到这股潮流中去;秦文化研究也必将走出自己的狭小天空,回归到中国文明总体进程的研究中去,为理解世界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秦文化 考古学文化一 考古发现的简单回顾秦文化的发现和现代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基本同步。

30年代国立北平研究院为了探索周、秦二族文化派人赴陕西调查,苏秉琦先生主持发掘了宝鸡斗鸡台的屈肢葬墓,首先接触到了秦文化,虽然没有直接命名,但已将它与其他性质的文化区分开来①。

这是严格意义上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开始。

50至6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西安半坡、长安客省庄、宝鸡福临堡、宝鸡秦家沟等地发掘了一些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的秦墓,已基本能够理顺它们之间的年代先后关系②。

此外,还调查了雍城、栎阳、咸阳故址,确定其地望,并作了一些试掘③。

这一阶段属于资料的积累时期。

70至80年代初,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兵马俑坑举世瞩目;云梦秦简令学界沸腾;雍城陵园规模之大,前所未见④;秦国都城的真面目在考古学家的手铲下开始显山露水。

中小型墓葬的发掘全面铺开,雍城南郊高庄和八旗屯墓地尤为重要,为后来秦墓的编年工作奠定了基础。

80年代研究成果累累,一些学者开始总结秦文化的特征。

墓葬分期亦由粗到细,人们为屈肢葬的含义争论不休,关于秦文化渊源的讨论也变得异常激烈,并导致了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遗址和墓葬的发掘⑤。

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历经十载,最后揭椁,新闻媒体鼓噪一时,但留给大家的是大量文物被盗的无限缺憾。

整个80年代,发现的狂热已经让位于冷静的理性思考。

90年代,研究趋向专门化,在金文、陶文、城市、陵墓方面相继有专著问世。

田野工作沉寂了一段时间后,终于有了宝鸡益门村秦墓的发展⑥,在陇县店子村和咸阳任家嘴、塔尔坡发掘的秦墓,除了可以印证以前的分期,还为分类分区提供了依据⑦。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

中国历史上的秦帝国文化解读目录第一章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 (2)1.1. 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 (2)1.2. 秦始皇政治措施和对文化的影响 (2)第二章秦朝的政治制度 (2)2.1.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2.2. 郡县制度的建立 (3)2.3. 职官制度的变革 (3)第三章秦朝的法律制度 (3)3.1. 法家思想的兴起 (3)3.2. 秦律的内容和特点 (3)第四章秦朝的军事制度 (4)4.1. 征兵制度的改革 (4)第五章秦朝的文化发展 (4)5.1. 儒家思想的发展 (4)5.2. 古代文字的规范化 (4)第六章秦帝国的影响和启示 (4)6.1.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4)6.2. 法家思想的影响 (5)6.3. 小篆字体的影响 (5)第七章结语 (5)第一章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1.1.秦帝国的形成和历史背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统治者是秦始皇。

在秦始皇之前,中国的政治局面长期处于战国时期的割据状态,秦朝的统一,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的形成与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战国时期,中国处于长期的分裂状态,七雄互相争夺,政治上的混乱、经济上的困顿、文化上的衰败、军事上的失利,使得人民深受其害。

在这个背景下,秦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和顽强的民族精神,逐渐成为六国之首,并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1.2.秦始皇政治措施和对文化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强烈的中央集权和强制性质,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秦始皇还对文化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尽力消灭异端思想,推行儒家思想,加强封建礼仪和宗法制度,使秦朝的文化体系逐渐形成。

第二章秦朝的政治制度2.1.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秦朝政治制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秦始皇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郡县制度、推行职官制度、废除封建制度等,将大量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手中,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人起源与早期秦文化特色

秦人起源与早期秦文化特色

秦人起源与早期秦文化特色
谷玉梅
【期刊名称】《管子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以“玄鸟”为图腾,始居地大概在今山东省
境内。

自夏末至西周末年,秦人祖先分成几次或几批由东方徙居到西方,迁徙路线大致上是从今天的山东迁到山西,再由山西迁到陕西,最后再定居在甘肃东部一带。

可以说秦人祖先出自东夷之地,但扎根于西戎。

由秦人祖先创造的早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文化之源流看,它以东夷文化为张本,并融合了舜禹华夏文化、夏文化、未知夷狄文化、商文化、西垂的戎文化、周文化等文化因素。

从文化基调来看,早秦文化始终没有融进主流,边缘化的处境成就了秦文化,并且锻造秦文化的独特的个性和品质。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谷玉梅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管子学刊》编辑部,山东淄博255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论秦史研究与秦人西迁问题——读祝中熹先生《秦史求知录》 [J], 赵逵夫
2.秦人早期历史研究及其价值探讨——秦早期历史研究之一 [J], 雍际春
3.探索秦人早期历史文化的新作--评雍际春《赢秦故园--天水秦文化寻踪》一书[J], 吴宏岐
4.从秦公器看秦人早期的历史文化 [J], 高士荣
5.论秦人早期青铜器与秦系文字的形成 [J], 雍际春;周晓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

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

作者: 赵化成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1-7页
主题词: 秦文化;屈肢葬;史记·秦本纪;秦人;西犬丘;秦墓;辛店文化;甘青地区;文化类型;葬俗
摘要:<正> 一、关于秦人来源和秦文化渊源的不同看法在秦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关于秦人来源及其文化渊源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存秦人早期历史的文献记载主要是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秦人自公元前841年秦仲时始有明确纪年,而这以前的记载比较简略和模糊,主要是一些断断续续的人名或族名,其活动地域“或在中国,。

秦人起源于西迁嬴姓东夷

秦人起源于西迁嬴姓东夷

秦人起源于西迁嬴姓东夷秦人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秦王朝,影响中国历史至深至巨。

然而,秦人究竟起源于何地,长久以来各类资料的记载较为模糊。

随着考古资料不断丰富,学界对秦人起源的关注,从研究方法到论证思路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考古学文化“秦文化”为探索秦人起源提供了方向,但也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不同时期,秦人所在的区域、文化、社会风俗都有所差别。

春秋时期,秦人指居住在关中地区的秦国国民。

战国时期,秦人的分布范围已延伸至今山西、河南等地。

因此,秦国势力的扩张意味着秦人的内涵不断丰富。

追根溯源,早期秦人是指以嬴秦为代表的秦公族。

为探讨秦人起源提供契机关于秦人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秦本纪》。

《秦本纪》记载周孝王的话说:“朕其分土为附庸。

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这表明,至迟在西周中期,以血缘关系和地理单位为核心要素的“嬴秦”这一族群已经形成,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秦人”。

秦早期历史的年代限定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即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居雍之前。

史学界对秦早期历史的研究,主要基于文献资料对秦先公所在地域、迁徙等活动的记载。

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关注秦人起源,但是模糊的文献记录致使一些问题难以验证。

后来的考古发现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秦早期物质文化的基本面貌,考古学家通过以实物资料为基础的考古学文化,在物质资料与文献记载之间搭建了桥梁。

这为探讨秦人起源提供了契机,并转化为探索创造特定物质遗存的人群的来源。

秦人早期历史与秦文化的早期形态息息相关。

牛世山认为,“深化秦文化特别是秦襄公立国以前西周时期秦文化内涵的认识,通过其与周邻考古学文化关系的比较研究,找到秦文化的渊源,再结合文献记载,就可能推断出秦人起源的可信结论”。

目前,学界基本认同将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族墓作为秦早期文化面貌的典型代表,并将西首墓、屈肢葬和腰坑殉狗三个因素作为判别中小型秦墓的重要特征。

秦人起源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并产生了几种不同观点。

关于秦文化的历史记录

关于秦文化的历史记录

关于秦文化的历史记录秦朝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

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的赏识,受爵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建立秦国,号称秦嬴。

前770年,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成为一方诸侯。

战国时期,秦国根据礼记总结的“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的社会现状,推行车辆统一道路,书籍统一文字为小篆,行为统一伦理,并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方面,实施商鞅变法,成为天下第一强国。

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攻灭其他六个主要诸侯国,一统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帝国——秦朝。

同时,秦王政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从此中国就有了皇帝的称号。

秦朝建立后,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筑长城以拒外敌,凿灵渠以通水系;在中央设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实行2000余年的中央集权制度,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而在文化思想方面,秦以法家为尊,推行融合“法、术、势”的君主专制。

同时为了箝制人民叛乱思想、统一中央集权思想、报复欺骗秦始皇的方士们,先后发生焚书坑儒事件,成为了先秦文化与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由于秦始皇集权、过度发展、严重劳役百姓,使得天下百姓饱受苛政之苦而想要叛变。

秦二世继位后,秦廷被赵高掌控,混乱不堪。

此时秦末民变爆发,六国有力的军人各自复国,秦将王离于钜鹿之战被楚将项羽击败,秦军主力投降。

前207年十月,项羽率军抵达关中,杀死秦王子婴,焚烧咸阳宫,秦朝灭亡。

重要历史事件1.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国实施的政治改革,共计两次。

主要内容有废除世卿世禄制,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编制户口,实行什伍连坐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迁都咸阳等。

战国初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井田制瓦解,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初探秦文化之渊源

初探秦文化之渊源

初探秦文化之渊源摘要:本文所论秦文化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由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创造和使用的,有自身特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对秦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秦文化应是由甘青地区的古文化和先周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关键词:秦文化渊源文化因素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秦文化的渊源问题是秦代考古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1、秦文化源于甘肃、青海地区的古文化,代表人物为俞伟超、刘庆柱等先生。

2、秦文化源于先周文化,代表人物有韩伟、滕铭予等先生。

经过笔者梳理发现诸位先生的观点的确都有丰富论据做支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粗浅的不同的认识,形成此文,如有错误,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秦文化起源的史料记载秦文化的概念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由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创造和使用的,有自身特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2]。

这个概念指出,创造秦文化的人是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而且主体是秦人。

因此,在探讨秦文化渊源的时候,秦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秦族秦人何时形成,何时开始成为一支有影响的族群,是研究秦文化渊源时所必须探讨的。

关于秦人何时形成,何时有了嬴秦的称号?《史记·秦本纪》中有所记载。

以下就介绍一下《史记》中关于秦人活动情况。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益。

舜赐姓嬴氏。

”由这则史料可知,秦人是颛顼之后,在舜是因驯鸟兽有功而被赐姓,才有嬴氏。

《史记·秦本纪》记载“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这则史料透露出,秦人在殷商时期曾经辅佐了殷国。

《史记·秦本记》记载:殷代末期,秦之祖先中谲,“在西戎,保西垂”;到西周中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创建大一统秦王朝前,秦族历史渊源的发展史(上)

创建大一统秦王朝前,秦族历史渊源的发展史(上)

创建大一统秦王朝前,秦族历史渊源的发展史(上)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秦朝是如何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早期的老秦人是怎么来的?中间过程都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老秦人的世界。

01 秦族的起源。

秦代王朝的创立者—秦族,本是夏族的一支,即羌族的苗裔。

这个种族,原住鄂尔多斯的原野,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其族类即溯黄河而西上,缓缓向甘肃西南移徙。

到新石器时代早期,或已定住于甘肃西南黄河河谷洮河河谷一带,开始了植物栽培与动物驯养的生活。

但直至此时,秦族并未从羌族中分化出来,所以尚无秦族之名。

秦族之从羌族分化出来,那是有史以后的事。

02 秦族在尧舜禹时期。

秦族之离开今甘肃西南而东徙,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即传说中之“尧、舜、禹”时代。

当时沿渭水而东徙的羌族,除秦族外,尚有其他诸羌之族,其中首先进入中原的是周族。

周族入据中原以后,遂称后来东徙诸羌日西戎,以别于甘肃的诸羌。

实则所谓西戎,就是诸羌的别称。

秦族为东徙诸羌之一,故亦称秦戎。

大约就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秦族的前锋,即已到达陕西境内,与东夏之族发生接触。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族类遂分布于今日陕西西部。

03 秦族在周朝时期。

以后,由于殷族在东方之勃兴,占领中原,西报诸羌,秦族亦与诸羌同时沦为古代奴隶国家的臣属。

大约即于此时,秦族即通过奴隶制的文明,走出了历史上之野蛮时代的境界。

即至周族克殷,陕西的诸羌,在周族领导之下,大半先后东徙中原。

其残留于陕西的诸羌,即被周族称之曰西戎。

秦族之中,也有一部于周初东徙中原。

此等东徙中原的秦族,以后在周族封建文化影响之下,与周族同化。

其留在陕西境内的秦族,则沦为周族的臣属。

在周穆王时(公元前1000年左右),分布于陕甘边境的秦族又有一支东渡黄河,徙于汾河河谷,这就是传说中所谓造父之族。

造父之族,其前锋似曾达到淮河流域。

但直至周孝王时(公元前九世纪左右),秦族的大部分族类还是与诸戎杂处,游牧于锣渭之间。

浅论先秦时期秦文化的形成

浅论先秦时期秦文化的形成

浅论先秦时期秦文化的形成摘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氏族宗法制的彻底崩解,秦文化在宗族藩篱的废墟之上显现出它早期的规模.秦文化有非常浓厚的区域特色;加上古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同时秦文化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字:秦文化文化的形成自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中国进入了宏伟波澜的春秋战国时代。

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发展起来,当时两大强国秦创造出了风格迥异的秦文化。

特别是近来许多文物的出士,众多学者纷纷对秦文化进行各式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

一、秦文化(一)秦文化简单历程和春秋诸国比较起来,秦立国较晚。

西周末年,遭幽王,犬戎之难,秦襄公率兵救周,并且护送周平王东迁。

因此,平王封襄公为诸侯,把多为犬戎所占有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赏赐给他,说是:“秦能攻逐之,即有其地”[1]。

可以知道,秦在当时不过是西方诸戎之间的一个小邦,势力孤弱,然以后的四、五年间,襄公开创了秦与诸侯交往的良好先例,并且伐戎一直到岐山,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就当时来看,秦处西方,偏僻荒凉,经济、文化落后都是实在的情形。

这种社会局面虽然在与诸侯或诸戎的彼此交往、攻伐中得到过一些改善,但秦在持续的一百多年中始终没有振兴。

直到前六五九年,秦穆公继位,才开始了秦国的转机。

穆公初即位,齐、晋已是天下强国,尤其是齐,称霸于诸侯,秦国远不能和他们相杭衡。

穆公自觉秦的鄙弱,有意识地接纳诸侯的杰出人才为秦所用,一时百里奚、骞叔、玉豹、由余等聚集在他的殿下,使秦不仅称霸于西戎,而且在中原也颇具名望。

这些客卿,是先进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们从不同的国度进入秦国,在秦享有崇高的地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智,使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有所发展。

穆公以后,秦在大体上形成了任人唯贤的传统,不拘究他们的国籍,如节公任用商鞅、惠王任用张仪、昭王任用范睢、始皇任用李斯.这种传统虽然没有造就绝对开明的政治,但确实证明了秦没有闭关自守,而是采取了积极的、切实的方针,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

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

第20卷第4期2007年7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 of X i an U 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 nomicsVol 20 No 4Jul.2007秦文化与秦早期文化概念新探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甘肃天水 741001)摘 要:目前学术界对于秦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仍有歧义。

考察和探索秦文化的起源与形成,必须充分把握其在时间上的漫长性和阶段性,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扩展性,还有秦文化的创造者秦人!含义的模糊性与与延展性,以及秦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等特点;并将秦人族源与秦文化起源加以区别。

广义的秦文化就是指伴随秦人兴起、建国和统一的过程,而由其创造、发展并不断得到扩充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秦早期文化是秦人经过漫长的起源而形成自为的民族之后,由其在陇右天水地区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文化,亦可称天水秦文化。

秦早期文化是秦文化发展史上的最早阶段和源头所在,积淀和蕴藏着秦文化的种种原始基因和本质要素。

关键词:秦文化;秦早期文化;文化概念;秦文化起源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7)04-0005-06所谓秦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伴随秦人的兴起、发展和壮大而产生、发展、传承和流播的文化。

秦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

最初,它属于一种地域文化,与之同时的还有齐文化、鲁文化、赵文化等不少列国文化。

后来,伴随秦国的崛起和扫灭六国,进而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秦文化也就由地域文化上升为曾一度统治中国的主流文化和强势文化。

正是由于秦人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与其它六国有所不同,故对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秦文化,盖以秦文化!命之,就有含混之嫌。

于是,人们按秦人兴起、建国和完成统一的不同阶段,而将秦文化称之为前后相继的秦族(人)文化、秦国文化和秦朝文化。

对此,学术界的看法尚不一致,也有一些模糊认识,有必要再作新的探讨。

一、秦文化概念的提出对秦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

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作者: 日期:2005年秦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述2005年学界发表有关秦文化的史学专著及论文集7部,一般著作十余部,考古学著作4部, 论文近百篇。

本年度与秦文化研究有关的学术会议依次是7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召开的“秦直道学术讨论会”、8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国秦汉史第十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8月在西安召开的“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在天水召开的“早期秦文化学术研讨会”。

有关秦文化的考古发现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阿房宫西边界已确定,二是凤翔秦都雍城作坊遗址取得重要收获,三是里耶秦简清洗完毕,四是长安区发现大型战国秦的陵园遗址。

一、论著岀版史学类著作有安作璋、孟祥才先生的《秦始皇帝大传》。

有关秦始皇的书已经出版数十种,这本书视角独特,是近年来同类著作中的比较好的一部。

张文立、张敏的《秦始皇》作为古都西安丛书的一本全面梳理了有关秦始皇帝的资料,如秦始皇帝的妻妾子女、秦始皇帝未立后等问题,同时注意挖掘新的文献资料,并充分利用岀土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展示了秦始皇帝这个人物形象。

秦汉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张荣芳先生的《秦汉史与岭南文化论稿》。

该书收录秦汉史研究文章18篇,秦汉史书评文章10篇,岭南史研究文章11篇,岭南史书评5篇。

黄今言先生的《秦汉商品经济研究》一书对秦汉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征等方面内容做了深入研究,较全面地反映了秦汉时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全貌。

韩星先生的《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政治思想、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分化以及整合的史实,主要抓住儒法两家思想体系构成似的若干重要概念、范畴来宏观地、纲目式地研究先秦儒法在秦汉之际参与政治文化整合、初步为其后二千年中国社会确立基本政治文化模式的情况。

张涛先生的《秦汉易学思想研究》系统论述了秦汉时期易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学界对易学思想的研究概况。

相关著作还有王世荣先生的《周秦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和胡克森先生的《儒家理想与秦汉政权》。

秦的来源作文

秦的来源作文

秦的来源作文
今天上历史课,老师讲秦朝,我听得可认真了。

老师说秦朝是战国七雄之一,到最后统一了六国,确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我记不清上个星期,我跟爸爸去博物馆看文物,那里有好多秦朝的兵马俑,我看得眼花缭乱。

那些兵马俑真威风凛凛,一个个都一排一排地排布着,好像随时准备着亲征!
秦始皇,他是秦朝的第一位皇帝,非常厉害呢!他统一了六国,还修了长城,还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真的了不起!不过,我最想知道的是,秦朝是怎样来的呢?
我问了爸爸,爸爸说,秦朝的先祖是赢姓,他们原先是住在东方的一个小国,后来因为战争不断地就搬到西方。

他们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最终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建立了秦国。

我想,秦朝的建立一定经历了很长很长的岁月,他们一定很不容易吧!他们是如何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组建了强大的秦国。

我也想回到过去,亲眼看看秦朝的百姓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有很多梦想和快乐?
秦朝的故事真有趣!我真想学习更多关于秦朝的历史,我明白了,秦朝的辉煌在后世一直流传着,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永远、永远照映着我们!。

秦文化山东寻根

秦文化山东寻根

秦文化山东寻根作者:仝晰纲来源:《走向世界》2011年第31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以自己的“赢”姓在山东设立赢县,不久又多次东巡山东。

秦文化中本没有封禅文化,秦始皇统一后却执意去位于山东的泰山封禅,告功于天地。

这是秦始皇的寻根情结,山东是秦文化的发源地。

赢暴始租,伯益伯益,赢姓,是秦人的祖先。

伯益之益,又写作嗌,为燕子的叫声。

伯益之名来自燕子,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日“益,即燕,亦即玄鸟。

”玄鸟是东方民族崇拜的神鸟。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颛顼氏的裔孙叫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伯益。

这说明伯益是以凤鸟中的燕子为图腾的部族。

伯益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驯养鸟兽。

伯益在舜时代的主要任务是调训鸟兽。

《史记·秦本纪》记载,舜让大费辅佐驯服鸟兽,被称为翳(伯益),并赐他为赢姓。

伯益受封并赐赢姓,是伯益发迹的开始,为以后赢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称“伯益为舜主畜,畜多息”,“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

从考古发现看,在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家畜家禽饲养已经具备,这与《史记》的记载正好吻合。

驯养鸟兽,家畜家禽饲养,是狩猎经济向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伯益及其后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辅佐大禹治水有功。

大禹治水,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人之功,而是有个以大禹为中心的治水群体。

在这个群体之中,伯益是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与伯益、后稷接受舜的命令负责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即使是大禹,对伯益在治水中的功绩也十分肯定。

当舜赞扬大禹之功时,大禹表示“非余能成,亦大费(伯益)为辅”。

其三,凿井。

井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人类从狩猎游牧到定点居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晋代郭璞有一篇赞颂井的《井赋》,其中说“益凿井,龙登天,凿后土,洞黄泉”。

这里的“益凿井”,即指伯益发明了井。

秦人族源问题的学术史探讨

秦人族源问题的学术史探讨

秦人族源问题的学术史探讨刘思源【摘要】早期秦文化研究中,秦人的族源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西来说"与"东来说"之至今仍未消退.梳理双方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看法及问题.【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早期秦文化;秦人;族源【作者】刘思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2在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过程中,秦人族源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

秦人在陇右一带兴起,于渭河平原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了学界共识。

然而这一支秦人究竟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土著,还是由东方迁徙而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便沒有停止。

我们多称其前者观点为“西来说”,后者为“东来说”。

最初的争论是集中于文献之上的。

司马迁对秦人的记载中既有与东夷相关之处,也不乏将秦人与西戎归为一类的言语。

加上学者之间对文献认可程度不一,使这场辩论一度十分胶著。

后来,随着考古资料愈来愈多,不少考古学家使用出土材料为所支持的一方增添了更多论据。

支持“西来说”的学者以蒙文通、俞伟超、熊铁基等为代表,“东来说”阵营则有傅斯年、卫聚贤、黃文弼、林剑鸣、韩伟等人。

近年来,从论证逻辑与考古材料这两方面来看,多数学者倾向于“东来说”。

王国维《秦都邑考》开篇的“秦之祖先,起自戎狄”常被作为“西来说”出现的标志,然王氏并未再详细论述。

梁云认为“起于戎狄”表达的含义或为“兴起于戎狄”,不能简单看作“起源于戎狄”,此可备一说。

明确主张秦人起源于西北地区的,当为蒙文通,从文献的角度将秦人与戎人相联系。

俞伟超等后从考古材料入手,为“西来说”寻找到更多的证据。

总体来看,“西来说”阵营主要是论证秦人与文献中的戎或考古学中甘青地区辛店等羌戎文化遗址之间的关系,归结下来有以下两点:一是《史记·秦本纪》中提到申侯对周孝王说:“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

秦国的由来与其特有文化的形成

秦国的由来与其特有文化的形成

秦国的由来与其特有文化的形成嬴秦篇第二秦国兴起秦国的先人本是帝颛顼的苗裔,亦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但这也仅仅是传说,有关秦人的可靠记载应该从非子开始。

非子生活在距今约三千年的周孝王时代,善于养马,孝王召其为王室畜马于汧、渭之间,马群生养繁盛,孝王心中十分高兴,遂封非子为附庸,邑之秦,赐嬴姓,号秦赢。

秦人虽然得以建国,但其地处西陲,华戎混杂,环境困苦,只能在同戎、狄的拼杀中求得生存。

故而,先前几代秦君均身先士卒,亲自出征,其中秦君仲竟死于对外作战之中。

但秦人“不屈尚武”的坚强性格和“与子同仇”的英雄气概此时已然形成。

时至周幽王时期,周王昏庸无道,宠爱褒姒,为博得美人一笑,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失信于天下诸侯,后因立储之争,太子之舅申侯引来西戎,围困镐京,幽王欺诸侯在先,此刻再举烽火,诸侯鲜来救助,身死戎人之手,为后世所耻笑。

“镐京之变”是周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秦襄公以其政治家特有的天赋,感觉到秦国时机的到来,在无人救周的情况下,果断出兵全力驰援,立下战功。

周平王继位即位,西戎时常驱兵骚扰关中,子民流离失所,周室王业衰微,已无力统治关中地区,只得迁都洛邑,以求苟安,秦襄公再度出兵护送,立下拥立之功。

正是襄公的两次勤王壮举使得平王心存感激,破例封襄公为诸侯,并宣布将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赏赐给秦国。

从此,秦国由一个附庸之地成长为一方诸侯,且获得了在关中沃土上自由发展的机会,然而秦国得封的土地实际上只是一张空头支票,戎、狄诸部的大举入侵,使得周室均不敢在此立足,其生存所面临的威胁可见一斑。

此时,秦国要么退守故地,以求自保;要么主动出击,在与戎、狄的斗争中不断壮大自己,据关内为己有,奠定强者之基。

历史告诉我们,秦人坚强地选择了后者,并通过不断地征战,国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在文公四年,占据了整个岐山之地。

岐山是周族王兴之地,也是当时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秦人在此筑城立国,生息繁衍,经文公一代君主,秦国就由一个落后的游牧部落转变为一个较为发达的农耕国家,为日后的春秋争霸打下了经济基础。

秦礼俗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历程

秦礼俗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历程

文化融合
秦朝在统一过程中,吸纳了六国 文化的精华,使得秦礼俗在保持 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新 的文化元素。
秦朝灭亡后的影响
历史地位
秦朝虽然短暂,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秦礼俗作为 秦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承发展
汉朝在继承秦礼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具有汉 朝特色的礼俗文化。
强调礼仪规范
秦朝注重礼仪的教化作用,认为礼仪 能够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秦礼俗中规定了各种场合的礼仪程序 和规范,如祭祀、婚丧嫁娶等,要求 人们严格遵守。
重视家族观念
秦朝重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认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 位,家族的兴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强盛。
秦礼俗中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注重家族内部的团结和 互助,同时强调孝道和对长辈的尊敬。
秦礼俗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 历程
汇报人: 2023-12-26
目录
• 秦礼俗的形成原因 • 秦礼俗的发展历程 • 秦礼俗的特点 • 秦礼俗的影响

秦礼俗的形成原因
地理环境的影响
秦国地处西陲,与中原文化交流 较少,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秦国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 土地贫瘠,使得秦人形成了勤劳
、朴实、刚毅的性格特点。
地域特色
秦国地处西陲,与中原文化有所差异 ,因此秦礼俗在形成过程中也融入了 大量的地域特色。
秦朝统一后的变化
统一制度
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了一系列统一的制度和文 化,秦礼俗也随之得到了广泛的 推广和应用。
法律规范
秦始皇颁布的《秦律》对礼俗进 行了规范和约束,使得秦礼俗在 法制化的进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 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探秦文化之渊源
摘要:本文所论秦文化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由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创造和使用的,有自身特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并结合文化因素分析法对秦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秦文化应是由甘青地区的古文化和先周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关键词:秦文化渊源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1
秦文化的渊源问题是秦代考古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做过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1、秦文化源于甘肃、青海地区的古文化,代表人物为俞伟超、刘庆柱等先生。

2、秦文化源于先周文化,代表人物有韩伟、滕铭予等先生。

经过笔者梳理发现诸位先生的观点的确都有丰富论据做支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粗浅的不同的认识,形成此文,如有错误,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秦文化起源的史料记载
秦文化的概念是指存在于一定时间由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创造和使用的,有自身特点的考古学文化遗存[2]。

这个概念指出,创造秦文化的人是秦族秦人及其相关人群,而且主体是秦人。

因此,在探讨秦文化渊源的时候,秦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秦族秦人何时形成,何时开始成为一支有影响的族群,是研究秦文化渊源时
所必须探讨的。

关于秦人何时形成,何时有了嬴秦的称号?《史记·秦本纪》中有所记载。

以下就介绍一下《史记》中关于秦人活动情况。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

……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益。

舜赐姓嬴氏。

”由这则史料可知,秦人是颛顼之后,在舜是因驯鸟兽有功而被赐姓,才有嬴氏。

《史记·秦本纪》记载“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这则史料透露出,秦人在殷商时期曾经辅佐了殷国。

《史记·秦本记》记载:殷代末期,秦之祖先中谲,“在西戎,保西垂”;到西周中叶,“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

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

”这说明至迟于殷末或殷周之际,秦人已在这一地区生息繁衍了。

以上史料记述了秦人在秦襄公建国之前的几个重要历史事件。

笔者认为,在以后的发掘工作中要多加留意这些史料,甚至可以作为线索,去寻找秦人在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以探讨秦文化渊源。

二、从文化因素出发,看秦文化渊源
在探讨秦文化起源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探讨一支考古学文化的渊源?应该以什么为依据?
李伯谦曾在其一文章中给出了答案[3]。

他指出考古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对其先行文化的变革与继承,又有对同时期周围其
他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

这就决定了其形成渊源不会单一化,而往往是极其复杂的。

考古学文化的性质则正是由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决定的。

因此,要探讨某支考古学文化的渊源,就是追寻其各方面主体因素的来源。

探讨秦文化渊源时,也应从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探讨。

目前发现的秦文化的考古资料以墓葬资料为大宗,墓葬是反映社会文化特征的一种遗迹,因此对墓葬的形制、人骨的葬式、随葬品等进行分析,以了解秦文化的主要因素,从而探讨其渊源是合理的。

西周时期的秦文化墓葬形制几乎全部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到战国中期,秦文化墓葬中才出现洞室墓[4]。

也就是说,在战国中期以前,竖穴土坑墓是秦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而战国中期以后,土洞墓成为了秦文化的主要文化因素。

在目前所发现的秦文化墓葬中,人骨的葬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和直肢葬。

有学者认为屈肢葬是秦人最为典型的文化特征,并据此,将秦文化追溯至甘青地区的古文化[5]。

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认为:在秦文化墓葬中,直肢葬是秦人贵族的葬式,屈肢葬是奴隶的葬式;应该通过以直肢葬为主要的文化因素,向前追溯秦文化的渊源。

秦文化墓葬中的随葬品,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西周时期,以鬲、盆、豆、罐等日用陶器为主。

春秋时期,秦墓中的随葬品中开始出现以鼎、簋、方壶为主的青铜礼器。

战国中晚期,秦国的墓葬中的随葬品器形和风格更是大变[6],青铜礼
器组合不完整,并且日益明器化,还出现了一些造型别致的新器形,如铜鍪、铜釜、茧形壶等。

综上,秦文化中并不存在一种从早到晚在数量上都占有大比例的器物,也即不存在一种从早到晚的典型器物。

因此,在从随葬品上提取秦文化的主体文化因素时应该是分时期的,不能一概而论。

考古学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

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可以看出,秦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要探讨其渊源必须抓住不同时期的主体文化因素,并分别向前追溯,才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笔者将不同时期秦文化的主体文化因素做了如下总结:西周时期的秦文化的主体文化因素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头向西、蜷曲特甚的屈肢葬,典型器物为鬲、罐、豆等日用陶器。

春秋时期到战国中期,仍流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然而,此时秦文化社会阶层分化逐渐明显:在贵族墓葬中,流行直肢葬,头向西,典型器物分青铜礼器、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三种。

其中青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以鼎、簋、方壶等为代表,日用陶器以鬲、盆、喇叭口罐为代表。

在平民墓葬中,则仍流行屈肢葬,头向西,典型器物以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为主,器类与贵族墓中的相似,但质地不精。

战国中期到秦代,由于商鞅变法的推行,秦文化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一时期主要流行洞室墓;头向西,也有向北的;青铜礼器面貌变化较大,并极度明器化,带盖鼎、豆、壶大量的发现,并且缶、鍪、蒜头壶也已出现。

日用陶器的典型器物为喇叭口罐、茧形壶为代表。

屈肢葬、直肢葬
在贵族墓和平民墓中都有发现,但在数量上,贵族墓中仍以直肢葬为主,平民墓中仍以屈肢葬为主。

之前,学术界的前辈依据上述文化因素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文化因素对秦文化渊源进行过讨论。

比如俞伟超等先生主要依据屈肢葬、洞室墓、铲脚袋足鬲这几个因素将秦文化的渊源追溯到甘青地区的古文化;韩伟等先生依据直肢葬,鬲、豆、罐、盆的陶器组合,用鼎制度等将秦文化的渊源追溯到先周文化。

前辈们的推断都各有道理,只是不够全面。

笔者认为,应该全面分析秦文化的渊源。

在上述文化因素中既有来源于先周文化的鬲、豆等器物,也有来源于甘青地区的铲脚袋足鬲;既有源于类似于商周文化的直肢葬,也有起源于甘青地区古文化中的屈肢葬;既有带有周文化特色的青铜礼器,也有带有秦人自身特征的青铜器。

秦文化中的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的文化面貌存在很大差异。

秦人的贵族阶级,接受了中原地区政权的控制,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的特色;平民阶级保留了当地的土著文化特色。

这似乎可以说明,秦文化的起源从一开始就有两个源头,也即秦文化是由甘青地区的古文化和先周文化的相互融合而形成的。

注释:
[1] 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

[2] 王学理、梁云:《秦文化》,文物出版社,2003年3月。

[3] 李伯谦:《论文化因素分析方法》,《中国文物报》,1988年11月4日
[4] (日)高滨侑子,韩钊译:《中国古代洞室墓》,《文博》,1994年第1期。

[5] 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

刘庆柱:《试论秦之渊源》,《先秦史论集》,《人文杂志》,1982年增刊。

赵化成:《寻找秦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文博》,1987年第1期。

汪勃、尹夏清:《关于秦人族源和秦文化渊源的几点认识》,《秦文化论丛》第三辑。

[6] 梁云:《从秦文化的转型看考古学文化的突变现象》,《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