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文化的特点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中世纪的文化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神学、文学、哲学和音乐等等。每种文化都具有当时最具特色的风格,因历史时期的转换受到人们不同程度的评价。对于中世纪的文化,我们究竟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由于中世纪有落后反动的一面也有进步革命的一面,所以导致人们对中世纪文化的评价存在偏颇的观点。17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者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形成了一种流行的错误观点,即认为中世纪是人类历史的“中断”,中世纪文化是统治阶级的压迫欺诈与老百姓的愚昧无知结合的产物。黑格尔从唯心论辩证法出发,在《历史哲学》中论断:“中世纪的艺术是沉了的夜色,文艺复兴的艺术是新吐的曙光。”而恩格斯则认为:封建制度较之奴隶制,毕竟是更进步的社会结构,我们不能对中世纪文化全盘否定。所以他在严厉批判中世纪的愚昧朦胧的同时,也批判了18世纪唯物主义者的看法,肯定中世纪文化进步,革命的一面。

下面我们来浅谈一下中世纪文化中的四个方面:神学、哲学与艺术。

西方基督教的兴起,象征着古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漫长的中世纪是“上帝”统治人类的时代,时间跨度将近一千年。自公元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方进入了“政教合一”神权体制的思想黑暗年代。人民遭受着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如果说古希腊艺术是以存在为主体、重视视觉直觉的自然化艺术,那么中世纪的艺术则是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中世纪艺术是非个人化和非自然化的。所有的艺术只与上帝和上帝的教义有关,所有类型的艺术品如雕刻、绘画、彩绘玻璃等只能在上帝的世界——教堂里存在。艺术成为宗教的奴仆和宗教意识形态的宣教工具。艺术只用来图解《圣经》,以形象直观生动有力的视觉样式直接作用于教民,尤其是广大的不识字的教民,使他们接受并崇拜宗教所宣扬的道德和精神的意义。基督教中“不要崇拜偶像”的教条使得曾经是古希腊艺术主体的大型人物立体雕像蜕变为依附于教堂建筑上的神像浮雕。立体雕像艺术沦为浮雕是艺术丧失其独立性的象征。古希腊雕刻中所崇尚的人体力与美的风貌在中世纪丧失殆尽。后人至今可以通过欧洲的教堂艺术来想象和认识中世纪的世界。中世纪艺术的风格与希腊艺术迥然相异: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形成源自于两个思想源泉:一是柏拉图的“超验理念”,人们崇拜精神追求,鄙视世俗欲望;二是基督教的教义:只有上帝基督才全知全能,人类对上帝顶礼膜拜而失去自我的独立思考。中世纪的文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符号学性质:每一事物都有社会价值,一切事物都有相对应的意义,即也就有对应的指号。意义即为存在的指号,并与价值观念相关。中世纪文化的内容与表达之间具有很大的肖似性。很多的概念都有着相对应的记号(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中世纪型艺术的能指(画面)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中世纪的思想特征是蔑视物质,重视记号所表达的意义。“代表本身的事物(用于实用的目的)在文化代码结构中占据最低层;作为另一类事物(用于观念表达的目的,如权力、神圣、高贵、力量、富有、智慧等)则与前者不同。由于意义问题与价值相联系,就产生了把各种文化记号的表达与内容分等的问题。此外,记号的价值学不仅受事物的价值影响,而且受内容与表达之间关系的某些定量特征的影响。”[4] 如宗教的物品,它的内容相对应的价值就可能达到较高的层面。如十字架原本是罗马帝国执行死刑的刑场标记,由于基督教将其作为圣像装饰物,其内含的价值意义使这个标记成为教民崇拜的对象。这种崇拜行为是符号性的,因为教民崇拜的不是圣像装饰物的物质性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宗教观念与权威。(Fig.x 意义层面等级结构图)在这种意义等级结构中,占据最高位置的是不含有物质性的

记号,称为零记号(即表达抽象意义的记号,没有现世的物质可以与其相匹配)。正是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中世纪艺术作品反映的都是宗教题材,而人的现世生活却很少表现。

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具有独特的基本矛盾构成。它主要体现为思想文化上的人学因素与封建的神学因素之间的矛盾。在拙著《演进的诗化人学——文化视界中的西方文学人文精神传统》一书中,笔者曾经表达了以下的看法:在整个中世纪的文化系统里,事实上存在着鲜明的人与神对峙的关系。在神学文化体系内部,它主要体现为是从人出发,通过人所独有的理性和信仰的能力,来肯定人自身固有的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还是从神出发,强调人绝对遵守神的戒律和信条,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求向神的天国复归。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就导致了人究竟是主动的精神载体还是被动的上帝的羔羊之间看法的差异。前者是中世纪宗教文化领域中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反动的宗教神学观。前者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中世纪伟大的宗教文化学者、进步的神学思想家以及中世纪神学科学家的著述中,反映着真正的历史文化精神的发展进程;后者主要体现在教会和僧侣们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对人们的思想欲求加以控制的企图,是政治上赤裸裸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在世俗文化内部,也体现出和当时的基督教文化内部类似的矛盾。只不过在这种对峙关系中表现为:是肯定人的情感和欲望的合理性,强调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还是反其道而行之。世俗文学与宗教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只是在追求的最终目标上的差异。但核心都是对人自身的肯定。有鉴于此,我们可以说,以强调人的精神作用为一方的进步的人学观,与否定人的精神价值作用为另一方的神学观之间的对峙,才是中世纪文化中人与神之间对峙的本质之所在。

中世纪艺术也因此构成其特有的风格,其演变分为拜占庭艺术、罗马式艺术和哥特式艺术三个阶段。

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是典型的描绘神性的宗教艺术。为了向教徒讲解圣经的故事,传达上帝的思想,内容的简洁与意义的明晰至关重要。艺术家放弃凭肉眼所见的直觉来描绘的习惯,而是展开想象,将自然与真实的东西转换为理念情感加以表达。因此,拜占庭艺术不考虑空间感的真实和戏剧性的细节描绘。这种简约的图解式绘画也曾经发展辉煌。并且,这种纯粹的以构图结构将“观念”翻译成可视形象的艺术手法对后来的现代艺术尤其是抽象主义等艺术流派产生过重大影响。

罗马式艺术

第十世纪后,欧洲发展成封建制度,形成贵族、武士、平民、奴隶等多阶层社会。城市共和国的兴起,对意大利的政治文化产生新的影响。各地兴建新的教堂,艺术风格出现演变,逐渐形成以延续当年罗马风格为主却又融合了早期拜占庭风格的新罗马式艺术。教堂建筑的式样设计也有了变化:中殿以圆拱顶取代了以前的木梁,材料不再使用砖块而是大量使用石材,犹如周身披上了“白色的外衣”,形成一种外部庄严的古典风格。著名的比萨斜塔是新罗马式教堂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歌特式艺术

十二世纪,一种区别于罗马式艺术的风格——歌特式艺术在法国形成,并逐渐拓展至全欧洲,延续到十五世纪。哥特式教堂在外观上从罗马式的厚重结实风格转变为强调垂直向上轻盈修长的独特式样,又称为“高耸的教堂”。在教堂内部则以大量彩色玻璃窗画取代了罗马式的墙面壁画,色彩缤纷的玻璃窗加上拱顶散发出一股神秘壮丽、恍如身置天堂般的气氛,视觉感受变得愉悦轻松而不再那么压抑沉重。哥特式教堂给教徒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使他们领略与神往另一个超脱现实世俗世界之外的世界——精神的世界。曾经一度没落的大型雕像又再次出现,虽仍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教堂建筑相结合,但浮雕所表现的已不仅仅是神圣的象征,也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人,人物形体造型配合建筑的外结构加以变形扭曲,各有姿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