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六中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 文言虚词复习ppt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ppt课件(64页)
(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7)然视其左右,而未记之者甚少 (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 将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尚且 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副词(3)暂且 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将要
(1)表并列
三、作介词 1、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替”“给” *公为我献之。 2、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 着”、“为了”。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 4、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 为”“由于”。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5、表示被动关系。*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这、这个、这些
则或咎其欲出者
(4)指示代词 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放在句首表假设 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3、连词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2)表选择 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无实义的助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说出下列“其”字的用法和意义 (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独其为文犹可识 (5)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助词,表陈述 助词,表疑问
3、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助词,表解释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助词,表感叹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助词,表陈述 6、廉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表判断
7、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助词,表解释 8、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句中语助词,表停顿 9、余闻之也久。 句中语助词,表停顿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复习专题PPT (共72张PPT)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②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一)用作副词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 褒禅山记》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
(四)固定用法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释: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释: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 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释: 《孟子· 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释: 《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 例释: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 虚词课件
汇报人:XX 20XX-01-28
contents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文言文虚词分类解析 • 典型例句分析与技巧指导 • 易混淆虚词辨析与误区提示 • 高考真题回顾与模拟题训练 • 总结归纳与拓展延伸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作用
虚词定义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 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代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以/因
两者均可作介词,表原因、凭借等意思。但“以”还可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关系, 而“因”则无此用法。
使用误区提示和注意事项
误用词义
由于虚词意义抽象,考生容易误用词义,导致句意不通。因此,在复习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
忽略词性
虚词虽无实际意义,但有词性之分。考生在使用时容易忽略词性,造成语法错误。因此,在复习时应注重词 性辨析,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
谁能没有疑惑呢?”的意思。
识别和运用技巧讲解
识别技巧
01
04
运用技巧
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 关系,这有助于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02
05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语境选择 合适的虚词进行填空或翻译。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搭配和固定结构 ,如“之者”、“孰与”等。
03
06
注意虚词的语气和表达的情感色彩,使句 子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02
常见文言文虚词分类解析
代词类虚词
其
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相当于“他( 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之
作代词,可以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 (们)”、“她(们)”、“它(们)”。
汇报人:XX 20XX-01-28
contents
目录
•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 常见文言文虚词分类解析 • 典型例句分析与技巧指导 • 易混淆虚词辨析与误区提示 • 高考真题回顾与模拟题训练 • 总结归纳与拓展延伸
01
虚词概述与重要性
虚词定义及作用
虚词定义
虚词是指没有完整词汇意义,但有语 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包括代词、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以/因
两者均可作介词,表原因、凭借等意思。但“以”还可作连词,表目的、结果等关系, 而“因”则无此用法。
使用误区提示和注意事项
误用词义
由于虚词意义抽象,考生容易误用词义,导致句意不通。因此,在复习时应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虚词的 含义和用法。
忽略词性
虚词虽无实际意义,但有词性之分。考生在使用时容易忽略词性,造成语法错误。因此,在复习时应注重词 性辨析,掌握各类虚词的用法。
谁能没有疑惑呢?”的意思。
识别和运用技巧讲解
识别技巧
01
04
运用技巧
注意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 关系,这有助于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02
05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语境选择 合适的虚词进行填空或翻译。
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搭配和固定结构 ,如“之者”、“孰与”等。
03
06
注意虚词的语气和表达的情感色彩,使句 子表达更加准确生动。
02
常见文言文虚词分类解析
代词类虚词
其
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相当于“他( 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之
作代词,可以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 (们)”、“她(们)”、“它(们)”。
【高考语文】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ppt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 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 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 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二、【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三、【而】 (一)用作连词。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虚词课件20张
高
·
考 专 题 复
文文 言
习
虚
文 言 文 阅 读
言词
专
题
壹 考点剖析
【
考
文言虚词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具体意义的文言词
点
解
语。文言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从意义上看,虚
析
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
】
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②从语
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
【
代 词 人称
代词
】
指示 代词
疑问 代词
分类 ①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 ④复数 ①近指代词 ②远指代词
③无定指代词 ④辅助性代词
①代人 ②代事物 ③表处所
举例 吾、予、余、我 女、汝、若、尔、而、乃、子 之、其、彼、厥、渠 属、辈、侪、类、徒 是、此、斯、兹、之、然
彼、夫、其 或、莫 所、者 谁、孰
②以+动词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 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短语,为介词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 以+动词(动词性短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为连词
“以”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 “与”作连词和介词区别 】
类别
举例
释义
①令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
名词(名词性短语)+与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
赋》)
+名词(名词性短语)
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②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为连词,③为介词
(《鸿门宴》)
“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
考 专 题 复
文文 言
习
虚
文 言 文 阅 读
言词
专
题
壹 考点剖析
【
考
文言虚词是指意义较虚、没有具体意义的文言词
点
解
语。文言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从意义上看,虚
析
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
】
及语气,有的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有的不能。②从语
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
【
代 词 人称
代词
】
指示 代词
疑问 代词
分类 ①第一人称 ②第二人称 ③第三人称 ④复数 ①近指代词 ②远指代词
③无定指代词 ④辅助性代词
①代人 ②代事物 ③表处所
举例 吾、予、余、我 女、汝、若、尔、而、乃、子 之、其、彼、厥、渠 属、辈、侪、类、徒 是、此、斯、兹、之、然
彼、夫、其 或、莫 所、者 谁、孰
②以+动词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 前面没有动词或动词性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短语,为介词
③动词(动词性短语)+ 以+动词(动词性短语)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为连词
“以”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与妻书》)
【 “与”作连词和介词区别 】
类别
举例
释义
①令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
名词(名词性短语)+与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互换,意义
赋》)
+名词(名词性短语)
没有改变,即为连词。①、②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为连词,③为介词
(《鸿门宴》)
“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如: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ppt1
3.用作连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解释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 代文章 蛇者说》 代蛇 2.谨食之,时而献焉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哪里”,疑问代 4.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 词 “何”,“怎么”,疑问代 退秦师》 词 兼词,在其中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兼词,“于之”:从这 7.盘盘焉。《阿房宫赋》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语气助词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焉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4、且焉置土石? 5、割鸡焉用牛刀。 6、则牛羊何择焉? 7、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8、盘盘焉,囷囷焉。 9、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10、犹且从师而问焉。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 1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4、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助词,表示语气、情态、提顿等, 或组成双音节词。如“已而(后 来)”“俄而(不久)”“而已 (罢了)”“而后(这以后)” 3、通“尔”代词,第二人称,你, 你的。 “而母立于兹”
巩固练习
江苏省丹阳六中2015届高三语文复习课件: 文言文实词
履,名词,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7、郑商人弦高市于周。《左传·殽之战》
译: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做买卖。 市,名词,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8、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作动,安排住宿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寿,名作动,祝寿
10、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1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18、吾师道也 《师说》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19、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2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存在的吗? 侯,名词用作动词,封侯。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
(一)名词后面带了宾语(在许多情况下,带“之”), 一般活用作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带了宾语“之”,这时活用为动词,“踢”的意思。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3、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
鼓,名词,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的意思。
器,名词,带了宾语“之”,这时活用为动词,“器重”的意思
刃,名词,带了宾语“相如”,这时活用为动词,“杀”的意思。
5、冠切云之崔嵬。《楚辞》
冠,名词,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的意思。
(二)名词后面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
6、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2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 陈涉世家》 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放进别人捕 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7、郑商人弦高市于周。《左传·殽之战》
译:郑国的商人弦高将要到周做买卖。 市,名词,带补语“于周”,用作动词:做买卖。
8、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名作动,安排住宿
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寿,名作动,祝寿
10、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17、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
18、吾师道也 《师说》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19、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目,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20、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存在的吗? 侯,名词用作动词,封侯。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
(一)名词后面带了宾语(在许多情况下,带“之”), 一般活用作动词。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带了宾语“之”,这时活用为动词,“踢”的意思。
2、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隆中对》 3、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
鼓,名词,带宾语“乐”,用作动词,“弹奏”的意思。
器,名词,带了宾语“之”,这时活用为动词,“器重”的意思
刃,名词,带了宾语“相如”,这时活用为动词,“杀”的意思。
5、冠切云之崔嵬。《楚辞》
冠,名词,带宾语“切云之崔嵬”,用作动词,“戴”的意思。
(二)名词后面带了补语,活用作动词。
6、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23、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 陈涉世家》 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放进别人捕 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课件[66张]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用作连词。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至于。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至若】【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 话题,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 那”“如果说到”的意思。有时不译。 ①以闲敝邑,若何? 【若何】怎么样。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哨遍.高祖还乡>>)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 少”。
7、【所】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名词,处所,地方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④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 的情况"等。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PPT课件
3、位置推断法
例6、(2009年高考江西卷)A.何忧 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说明:“为”都放在问句句末,动词 后,表示语气,所以两词用法相同。 例7明: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两个 “乎”都放在谓语形容词的后面,表 示语气“啊”。
例7、(2010年高考上海卷)A.饥民赖以 全活 以吾一日长乎尔
说明:第一个“以”,放在句中,连接“ 赖”和“全活”,表修饰;第二个“以” ,放在句首,不可能有“修饰”作用,可 推断两词用法不同。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义 ——文言虚词
教学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词义在文言文阅 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虚词 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 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准确把握虚词词义的方法 2、 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轮相关知识回顾:
一、文言虚词中的特殊现象
1、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诸﹑ 焉﹑盍﹑叵。 诸: ⑴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
⑵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
焉: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于之)
⑵惧有伏焉(于之) 盍:⑴盍请济师于王(何不)
⑵夫子盍行邪无落我事(何不) 叵:居心叵测(不可)
二、虚词含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1、互为代入法 前面已经提到,高考考查文言
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 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 其异同。因此,最为简单的常用的 方法就是互为代入,看看是否通顺, 通则同,不通则异。
例1、(2010年高考江西卷)A 于是又请以 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性词 语,记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句式或标志词, 可以提高答题准确率和速度。例如“见 ”“为”“为……所”“于”等表被动;“ 之”“是”表宾语前置。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PPT课件
二、副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汝其勿悲!《与妻书》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 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 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 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2)秦王恐其破壁。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 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 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又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第8页/共79页
(4)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我的"或"我(自己)"。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9页/共79页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 “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第30页/共79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 能用于转折关系。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 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等,或者省去。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 PPT课件 图文
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动词,表判断,
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表
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副词,“暂且”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介词,引出
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
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
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表近
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称代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副词,“便、就”
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表
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 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 副词,“暂且”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介词,引出
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 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
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 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
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表近
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称代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 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 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 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副词,“便、就”
高考文言虚词经典课件演示文稿
狐与狼愤然离去。
第十三页,共79页。
❖【解析】 “其”作主语、宾语、定语, 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
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
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 “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第十四页,共79页。
❖ 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 ❖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 ③代词,译为“其中” ❖ ④代词,译为“你的” ❖ 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 ❖ ⑥代词,译为“它的”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而且” ❖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接着” ❖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却”
第二十四页,共79页。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 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
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 “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 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 “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 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如
: 余知而无最也。
(你)
故其国富而兵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列、不译 ) (而且)
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林木茂而斧斤至矣。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却) (于是)
(如果)
★连词:格式为“修饰语+而+中心词”
如:⑴ 人立而啼。
⑵ 吾恂恂而起。
上下文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页,共79页。
考 点 透视窗
2.这里的“常见”就是指《考试大纲》规定
第十三页,共79页。
❖【解析】 “其”作主语、宾语、定语, 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
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
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 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 “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第十四页,共79页。
❖ 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 ❖ 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 ❖ ③代词,译为“其中” ❖ ④代词,译为“你的” ❖ 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 ❖ ⑥代词,译为“它的”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而且” ❖ 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接着” ❖ 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却”
第二十四页,共79页。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7题。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喟然叹曰:“莫乐 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
援琴撞之。公披袄( )避,琴坏于壁。公曰: “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 者,( )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 “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 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连词,表并列,递进,转折,相承,假设等。如
: 余知而无最也。
(你)
故其国富而兵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并列、不译 ) (而且)
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林木茂而斧斤至矣。 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却) (于是)
(如果)
★连词:格式为“修饰语+而+中心词”
如:⑴ 人立而啼。
⑵ 吾恂恂而起。
上下文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第四页,共79页。
考 点 透视窗
2.这里的“常见”就是指《考试大纲》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用作动词,“去”“往”“到”。
总结虚词用法:
●于 (一)用作介词。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 (《廉颇》)
1.在,从,到。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
2.“在„„方面”“从„„中”。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见„„于】表示被动。
(《秋水》) (《愚溪》)
返回
• 于
作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于是) 3、向,对,对于 4、被,表被动(+见……于) 5、和,跟,同
●
乃
(一)用作副词
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 1. “于是” “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或时间上的紧接。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 2. “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
(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向,对,对于。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 (《鸿门》) (《劝学》)
5.与,跟,同。
①良曰:“长于臣。”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 般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用作助词。
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用作动词。
1.率领、带领。 2.以为,认为。
●之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多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
期望“一定”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
有时则只表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廉颇》) (《触龙》)
【于是】1.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同现代汉语。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于是余有叹焉 (《口技》) (《游褒》)
2.相当于“于+此”。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 此、在这、从这等。
复习已总结过的虚词:
而、其、以、之
• 而: (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顺承关系 4、修饰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7、目的关系 8、转折关系
看能否调换 看动作是否同时进行 看事情是否已经发生
(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游褒》) 反诘“难道”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 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揣测“大概”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⑤吾其还也(《烛之》) 婉商“还是”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 3. “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 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 “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 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 7 13
而
20
2 8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3 2 7 15 6
若
0 10
所
9 18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7 3 2 33 5 4 5 11
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帮助文言 文断句• 句首: 何、其、且、若、焉 • 句中: 而、乃、所、为、以、 因、于、则、者、之 • 句尾: 焉、也、乎
•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
总结虚词用法:
●于 (一)用作介词。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 (《廉颇》)
1.在,从,到。
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
2.“在„„方面”“从„„中”。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二)用作代词。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 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见„„于】表示被动。
(《秋水》) (《愚溪》)
返回
• 于
作介词 1、在,从,到 2、在……方面,从……中(+于是) 3、向,对,对于 4、被,表被动(+见……于) 5、和,跟,同
●
乃
(一)用作副词
①刿曰:“肉食者„„”乃入见(《曹刿》) 1. “于是” “就”,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 或时间上的紧接。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 2. “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条件。
(二)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往往是前一动作的目的或 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3.向,对,对于。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4.被。放在动词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①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 (《鸿门》) (《劝学》)
5.与,跟,同。
①良曰:“长于臣。”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比”。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 般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用作助词。
1.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四)用作动词。
1.率领、带领。 2.以为,认为。
●之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2.指示代词,这,此。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4.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多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
期望“一定”
(三)用作连词。 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 (四)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以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用)凭„„身份。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
有时则只表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廉颇》) (《触龙》)
【于是】1.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同现代汉语。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②于是余有叹焉 (《口技》) (《游褒》)
2.相当于“于+此”。可根据具体语境译为: 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 此、在这、从这等。
复习已总结过的虚词:
而、其、以、之
• 而: (一)作连词,表示某种关系。
1、并列关系 2、递进关系 3、顺承关系 4、修饰关系 5、因果关系 6、假设关系 7、目的关系 8、转折关系
看能否调换 看动作是否同时进行 看事情是否已经发生
(二)作代词,译作“你”“你的”
(三)复音虚词“而已”,相当于“罢了”
文言虚词复习
考点解读
1、《考试大纲》中的要求:理解常见虚词在文 中的用法。
①“常见虚词”共18个。 ②“在文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 用法而言,表现为常见的用法。主要考查学生 对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2、考查方式:选择题为主,比较异同; 翻译题为辅。
攻略:概括总结文言虚词常用词性、意义; ——>学会根据语境辨别虚词用法。
4.指示代词,表“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二)用作副词。 表示揣测、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 能讥之乎(《游褒》) 反诘“难道” ②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 者,其能久存乎 (《祭十》) ③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揣测“大概” ④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⑤吾其还也(《烛之》) 婉商“还是” ⑥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 3. “却”“竟(然)”“反而”,强调某一行为出乎 意料或违背常理,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逆转相背。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4. “只”“仅”,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齐桓》) 5.在判断句中帮助判断,译为“是”“就是”等。
高考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 7 13
而
20
2 8
何3 乎4 乃5 其6 且
3 2 7 15 6
若
0 10
所
9 18
9
为 10 焉 11 也 12 以
7 3 2 33 5 4 5 11
因 14 于 15 则 16 者 17 与 18 之
按常出现在文言句 子的位置分帮助文言 文断句• 句首: 何、其、且、若、焉 • 句中: 而、乃、所、为、以、 因、于、则、者、之 • 句尾: 焉、也、乎
•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可译为 “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视句意译为“我 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 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 些”“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