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刺绣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田野调查——以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刺绣”艺人为研究个案

内蒙古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的田野调查——以科尔沁地区“蒙古族刺绣”艺人为研究个案

13(1,2.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3.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研究会 内蒙古 兴安盟 029400)摘要: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精品,多由家传亲授,涵盖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人文情怀及风俗习惯等众多历史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造型艺术实物资料。

本文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刺绣”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蒙古族刺绣”民间艺人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实录等田野调查手段,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吸取先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的田野调查材料结合蒙古族科尔沁部的相关史料文献加以梳理分析,旨在凸显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工艺之细腻、针法之独到、纹饰之奇特,色彩之绚烂等综合审美文化元素,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加扎实可信的田野实录及实证研究路径。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刺绣;民间技艺;刺绣艺人;传承与发展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1-013-11收稿日期:2021-01-26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当代女性艺术家绘画创作及发展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NDA044)系列研究论文及 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多视角下美术类研究生美育核心素养的融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包志民(1996-),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美术批评。

包双梅(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人。

介绍蒙古族刺绣的小作文

介绍蒙古族刺绣的小作文

介绍蒙古族刺绣的小作文
《蒙古族刺绣,真的了不起》
嘿呀,今天我可得好好给你们讲讲蒙古族刺绣这神奇的玩意儿!我之前去一个蒙古族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被那满屋子精美的刺绣给吸引住了。

我就凑过去仔细瞧,只见那绣布上的图案栩栩如生,那针线走的呀,就像是有魔力一样。

我朋友的妈妈正在那儿安静地绣着呢,她的手就好像会跳舞似的,上下翻飞,一根小小的针在她手里变得可听话了。

我看她一会儿穿针,一会儿引线,不一会儿一朵漂亮的小花就出现在布上了。

我特别好奇地问:“阿姨,这得花多长时间才能绣好啊?”阿姨笑着说:“这可得有点耐心哟,一点一点慢慢绣,不能着急。

”我看着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心想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功夫啊。

我还发现每一个图案都好像有它的故事呢。

有奔腾的马,翱翔的鹰,还有各种各样漂亮的花草。

朋友给我讲,这些图案都代表着他们蒙古族的文化和传统,每一个都有着特别的意义。

比如说那匹马,就象征着勇敢和力量。

我边听边点头,感觉自己对蒙古族又多了一些了解。

从那以后,我对蒙古族刺绣就有了特别深的印象。

这蒙古族刺绣啊,真的不只是一种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蒙古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呀。

它让我知道了,原来小小的针线也能创造出这么美丽又有意义的东西,真的是太了不起啦!现在每次想到那天看到的蒙古族刺绣,我都觉得特别震撼呢,真希望这种美妙的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啊!。

蒙古族盘长图案源考及其演进规律解析

蒙古族盘长图案源考及其演进规律解析

蒙古族盘长图案源考及其演进规律解析作者:侯霞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3期摘要:蒙古族民间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其中盘长图案是最常用的独具代表性的传统吉祥纹样。

本文通过民俗学、考古学和历史文献结合互相印证的方法,深入到草原文化的本源哲学的深层领域来探究蒙古族盘长图案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

盘长图案起源于古老的“绳艺”,它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发明以前的结绳记事;也是原始绳纹的延伸和发展,各种绳纹是盘长图案的雏形;蒙古族盘长图案与盘绕交叉的蛇纹有很密切的联系,是蛇纹的抽象与变体;此外,蒙古族大量使用盘长图案与藏传佛教的普遍信仰有关。

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出蒙古族盘长图案的演进有以下几点规律:由具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则到程式化,最终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蒙古族;盘长图案;演化过程;演进规律蒙古族图案流传十分广泛,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中,到处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民族图案。

“图案”一词蒙语统称为“贺乌嘎拉吉”,它们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辛勤的艺术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最有生命力的美的存在形式,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草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蒙古族民间图案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其中常用的有马、牛、羊、驼、鹿、卷草、宝相花等动植物图案;犄纹、云纹、卐纹、回纹、盘长、方胜等吉祥图案。

这些民俗图案是经过几千年来游牧民族一代代积淀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体现了蒙古族的生活形态和生存心理,以及祖先的图腾崇拜,直到今天仍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散发着草原文化的芳香。

其中盘长图案是蒙古族应用最广泛的独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又因“肠”和“长”同音,故又称“盘肠”、“幸运盘”、“吉祥结”等,蒙语称之为“乌力吉乌塔斯”。

它交错纡回,连绵不断,常被人们作为诸事顺利、恒长永久、生生不息的象征,传达出福禄承袭、寿康永续、财富源源,以及爱情常在、幸福绵长等美好的愿望,十分恰当地反映出蒙古族的吉祥观与世界观。

浅谈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

浅谈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31浅谈蒙古族民间刺绣艺术◎宋利摘要:蒙古族的古老刺绣工艺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以蒙古族民间刺绣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蒙古族刺绣的历史,刺绣的表现方法, 刺绣的艺术种类。

关键词:蒙古族;刺绣;纹样一、蒙古族刺绣的历史溯源蒙古族刺绣始于古代游牧时期,发展于南北朝,隋唐时期,丰富于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蒙古的刺绣始于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时期,《蒙古族美术研究》中阿木尔巴图言及,匈奴在2000年前就很擅长刺绣;另一方面,东胡系乌桓的女性正在刺绣和编织毛毯。

战国时代,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在服装、军事等方面向周边游牧民学习,向他们靠拢;武灵王赐给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装饰以动物的纹为主。

北方游牧民族在同一时期也对中原地区的刺绣工艺开始了学习。

二、蒙古族刺绣的表现方法(1)夸张手法: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用夸张手法。

 例如,两头骆驼、牛和羊,往往会抓住它们的主要特征加以夸张,省略它们的四肢,用草纹装饰骆驼,牛和羊的主要部分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使它们的形象更加突出,在不丧失它们的主要特征的情况下具有更强的美感,从而使它们的主要部分和引起美感的主要方面更加突出。

(2)对比手法:在刺绣过程中,还常用多与少,大与小,方与圆,虚与卖,曲与直,疏与密,粗与细等对比的技法。

花与花对比,使其主花突出,叶与叶之间使其主叶突出。

蒙古刺绣最喜欢应用对照色,红花和绿用退晕法具有淡化色泽纯度的作用,逐渐形成过渡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处理,对比很强,并没有刺激。

(3)简洁的方法:设计刺绣时,要仔细观察自然各种花草、鸟、兽、蝴蝶等部位,用非常简洁的手法来描绘。

这需要概括地取舍。

 概括和取舍不是简略物象,而是在彻底理解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美丽的感受加以精炼和升华。

展现自然的花草并不是那么繁杂,而是把繁杂的花草修整得整洁,把美丽多样的蝴蝶经常美化成交叉图案和结肠变形图案,采取这种形状,绣着非常美丽的蝴蝶。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

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中国的四大名绣起源及发展历史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四大名绣之苏绣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其苏州地处江南,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

因此,素有妇女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苏绣特点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

苏绣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在刺绣的技艺上,苏绣大多以套针为主,绣线套接不露针迹。

常用三、四种不同的同类色线或邻近色相配,套绣出晕染自如的色彩效果。

同时,在表现物象时善留“水路”,即在物象的深浅变化中,空留一线,使之层次分明,花样轮廓齐整。

因此人们在评价苏绣时往往以“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概括之。

中国的四大名绣经过长期的积累,苏绣已发展成为一个品种齐全,画面丰收,变化多端的一门完整艺术,涉及装饰画。

关于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详细介绍

关于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详细介绍

关于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详细介绍引言蒙古族刺绣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蒙古族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广泛赞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起源蒙古族刺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匈奴时期。

当时,匈奴人民用刺绣来装饰衣物,以体现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尊贵。

这种刺绣不仅在服装上使用,还广泛应用于帐篷、鞍具和其他日常用品上。

蒙古族刺绣的起初形式主要以直线、点线和简单的几何图案为主。

发展蒙古帝国时期蒙古帝国的建立为蒙古族刺绣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这个时期,蒙古帝国统一了草原地区的各个部落,并将不同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

这种融合促进了蒙古族刺绣艺术的繁荣发展。

蒙古帝国时期的蒙古族刺绣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图案和技巧,同时还融入了其他民族刺绣的元素。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是蒙古族刺绣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清朝时期,蒙古族地区成为中国统治者的附庸,与汉族、满族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得到大力推动。

这促进了蒙古族刺绣技艺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蒙古族刺绣在这个阶段开始融合了更多的汉族和满族刺绣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刺绣风格。

现代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刺绣逐渐走向现代化。

在20世纪,蒙古族刺绣开始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如花草、动物等图案,并加入了更多的色彩和细节。

同时,蒙古族刺绣也逐渐应用于家居装饰、礼品制作等领域。

现代蒙古族刺绣通过创新设计和工艺的进步,不仅保持了传统的特色,还吸收了现代审美观念,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技艺蒙古族刺绣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的是线绣技法。

这种技法将线通过织物的纤维中,从而形成图案。

蒙古族刺绣所使用的线材多种多样,包括棉线、丝线和金银线等。

同时蒙古族刺绣还融入了珠子、银珠和鸟羽等装饰物,使得刺绣作品更加美观精致。

文化价值蒙古族刺绣不仅有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蒙古族刺绣作为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蒙古刺绣创业计划书范文

蒙古刺绣创业计划书范文

蒙古刺绣创业计划书范文一、创业项目简介1.1 项目名称蒙古刺绣创业计划书1.2 项目背景蒙古刺绣是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复兴,蒙古刺绣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而传统蒙古刺绣的生产和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引入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的方式,以满足市场需求。

1.3 项目介绍本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市场推广手段,发展蒙古刺绣产业,并建立一个以蒙古刺绣为特色的品牌,打造蒙古刺绣的产业链,促进行业升级,实现蒙古刺绣的现代化、市场化经营。

二、市场分析2.1 行业现状目前,蒙古刺绣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礼品、服装及家居装饰等领域。

但传统手工生产模式导致产能不足、品质不稳定,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市场上也存在着大量仿制品和低价竞争。

传统蒙古刺绣行业需要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提高产品品质和产能。

2.2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蒙古刺绣在礼品、家居用品、服装等市场表现出了较大的潜在需求。

定制化、个性化需求逐渐增加,市场对高品质蒙古刺绣的需求有望不断提升。

2.3 市场规模据统计,蒙古刺绣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人民币,其中传统手工刺绣和仿刺绣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而现代化、规模化的蒙古刺绣产业尚未形成,市场潜力巨大。

2.4 竞争分析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为一些小规模的刺绣作坊和一些传统刺绣品牌,但大多数产品质量不稳定,价格不透明,市场信誉较差。

而国外一些刺绣品牌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力相对较强。

三、企业核心技术和产品优势3.1 核心技术本项目将引进国际先进的刺绣生产设备和工艺,结合蒙古传统刺绣技艺,研发并提供高品质的刺绣产品。

在刺绣设计、图案制作、刺绣工艺以及产品加工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

3.2 产品特色产品设计将融入蒙古传统文化特色,结合现代时尚元素,打造出独具特色、高品质的刺绣产品。

包括礼品、服装、家居用品等多个领域的刺绣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五彩斑斓里绣出新天地——乌拉特刺绣一枝独秀

在五彩斑斓里绣出新天地——乌拉特刺绣一枝独秀

探索研究[摘 要]内蒙古风光无限,民情淳朴,特产众多,风俗文化深厚,多项内蒙古特色活动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特刺绣作为蒙古族的民间手工艺之一,是集绘画、剪刻纸样、手工捻线、绣制于一体的内蒙古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内蒙古非遗外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内蒙古风物谈起,并对内蒙古非遗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乌拉特地区的地理、风物、非遗,围绕乌拉特刺绣展开,介绍乌拉特刺绣元素的构成、刺绣技术的运用,以及刺绣的文化精神。

还介绍了乌拉特刺绣的传承人娜仁高娃,包括传承人的刺绣经历、作品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对乌拉特刺绣的创新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内蒙古;刺绣;非遗[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31-03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郑晓楠.在五彩斑斓里绣出新天地:乌拉特刺绣一枝独秀[J].天工,2023(34):31-33.郑晓楠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五彩斑斓里绣出新天地—乌拉特刺绣一枝独秀作者简介:郑晓楠(1998—),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非遗内蒙古“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弯碧水映晚霞。

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缓缓闭上双眼,悠扬的歌声入耳,徜徉于一片草原绿海,仿佛化身为一位牧羊姑娘,手拿鞭儿,哼着歌儿,在毡包旁驻足,在草原上奔跑。

内蒙古非遗种类颇多——蒙古族呼麦一人演唱传万人之音;马头琴琴声粗犷却不失豪壮;那达慕上展文娱盛会,彰男子三艺;蒙古服袍带飘飘,饰制别样;蒙古族长调民歌显草原音乐游牧风情;蒙古族安代舞驱魔消灾;烤全羊技艺真讲究,江格尔、格萨尔真英雄;蒙古族刺绣针笔蝶绣,美轮美奂。

种种非遗珍品,尽显内蒙古非遗风情。

非遗沉淀着历史的记忆,镌刻着民族的图腾,凝聚着文明的结晶,涵养着文化的灵性,激荡着浓浓的乡愁。

温柔的内蒙古,花草诉情,牛羊为伴,天地作歌。

蒙古族刺绣 散文

蒙古族刺绣 散文

蒙古族刺绣散文
蒙古族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这种刺绣艺术以蒙古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以羊毛线为主要材料,采用针法和贴缝等技巧,把各种图案和图像刺绣在绸、绢、布等织物上。

蒙古族刺绣图案丰富多彩,寓意深刻,如“百鸟朝凤”、“瑞雪兆丰年”、“龙凤呈祥”等,每一幅刺绣作品都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蒙古族刺绣技艺独特,需要刺绣师精湛的技巧和耐心,以及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在传承过程中,蒙古族刺绣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逐渐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蒙古族刺绣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它让人们感受到蒙古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传承和弘扬了蒙古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也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贡献了独特的艺术品。

- 1 -。

新疆和布克赛尔地区蒙古族服装刺绣初探

新疆和布克赛尔地区蒙古族服装刺绣初探

新疆和布克赛尔地区蒙古族服装刺绣初探作者:梁茉丽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5期摘要:刺绣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在新疆卫拉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装饰作用,笔者就2014年10月下旬调研小组的调研成果对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服装刺绣从工艺技法、表现方法以及其特色三个方面出发分析阐述新疆蒙古族刺绣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蒙古族刺绣艺术特征审美情趣[本论文为新疆师范大学2014年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服饰中植物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新疆塔城地区的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是新疆卫拉特蒙古族土尔扈特部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2014年10月下旬笔者随调研小组在该地区就蒙古族服装刺绣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期间对布娃、孟德尔、孟根、吴特红和俄玛西五位民间刺绣手工艺传承人进行了访谈,在他们家中采集到多件蒙古服饰(太日里克、百日孜、比西米特等),现就该地区蒙古族服装刺绣进行初步探析。

一、蒙古族刺绣的工艺技法刺绣是一种以针引线在纺织物上按照花纹、图案及色彩设计穿刺缝缀的传统手工艺,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刺绣要参照花样,在织物上运针刺缀,以绣迹构成纹样。

作为一个古老的懂得用图案和色彩装饰自己生活的草原游牧民族,在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变迁中,通过同新疆地区的汉、维、哈、回等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程式化刺绣艺术,表现出强大的艺术创造力。

蒙古族绣品常用黑色为底布,纹样色彩鲜艳,充分体现草原民族的豪爽与奔放。

蒙古族刺绣主要的工艺技法分为以下几种:(一)平绣(铺绒绣)蒙古族服饰中刺绣技法应用时其主要装饰纹样均由平绣(又称“铺绒绣”)技法来表现,主要分布在衣领、门襟、袖口部位。

具有绣面平整、针法丰富,线迹精细、色彩鲜明的特点。

非遗视角下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遗视角下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性研究日趋成为当下热点。

内蒙古蒙古族刺绣是少数民族传统刺绣的经典,在纹样、图案、配色等方面因其特殊的人文生态环境而独具特色。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入视角,选取内蒙古蒙古族刺绣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技艺、材料特征及发展现状,探索出适宜蒙古族刺绣活态化传承的创新策略,为内蒙古蒙古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非遗文化;蒙古族刺绣;创新;活态传承[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0014-04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纪向宏,李思敏.非遗视角下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J].天工,2022(1):14-17.非遗视角下蒙古族刺绣活态传承与创新研究纪向宏 李思敏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基金项目: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女红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07JC760001)。

作者简介:纪向宏(1976—),女,汉族,天津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设计学。

李思敏(1994—),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人,天津科技大学研究生,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一、概述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国务院于200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表明了中国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而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手工艺逐渐被人们淡忘,其中就包括刺绣工艺。

现有的保护和传承大都以名绣流派居多,相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刺绣,内蒙古蒙古族刺绣的保护与传承还很薄弱。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着力点,旨在研究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刺绣的活态传承与创新。

(一)起源刺绣的蒙古语叫“嗒塔戈玛拉”,根据阿木尔巴图在《蒙古族美术研究》中的有关记载,蒙古族刺绣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那时的匈奴就已经开始刺绣活动了[1]。

最早用于蒙古族服饰的袖口及腰带装饰,后来广泛运用于门帘、包袋、枕套等生活用品的装饰,马和骆驼上的鞍垫也会点缀或大面积使用刺绣装饰。

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及发展

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及发展

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及发展蒙古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服饰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象征。

在时代的变迁中,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蒙古族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

其材质多选用皮革、绸缎和毛绒,注重保暖和耐用性。

颜色方面,以蓝、白、红等为主色调,象征着蓝天、白云和火焰,寓意着吉祥和繁荣。

服饰的款式繁多,男女有别。

男子的服饰多以长袍、马褂为主,配以腰带和靴子,展现出豪迈与威武;女子的服饰则更加华丽,长袍上绣有精美的图案,头戴华丽的头饰,尽显柔美与端庄。

这些服饰的图案和装饰也极具特色。

常见的图案有云纹、花草纹、动物纹等,它们都蕴含着特定的寓意和象征。

比如,云纹代表着吉祥如意,花草纹象征着生命的繁荣,动物纹则展现了蒙古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此外,蒙古族传统服饰的配饰也不容忽视,如项链、耳环、手镯等,它们不仅增添了服饰的美观,还反映了蒙古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影响,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着传承困境。

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的穿着机会减少。

人们更多地选择便捷、时尚的现代服装,导致传统服饰逐渐被遗忘。

另一方面,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年轻一代对其缺乏兴趣和耐心,导致传承后继无人。

为了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宣传和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学校、博物馆、文化活动等渠道,向大众普及蒙古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知识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文化瑰宝。

同时,可以将传统服饰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其次,鼓励创新和融合是关键。

在保留传统服饰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时尚元素,开发出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服饰产品。

例如,可以将传统的图案和色彩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打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单品。

蒙古族民间刺绣史概述

蒙古族民间刺绣史概述
起。我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在我这
国维说:“连见姑姑之制,书木为骨,色以红绢 金帛,顶之上用四直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 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本朝翠花或五彩帛饰之, 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这是蒙古民族 的旧俗。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王墓梁元代汪古部王 公贵族陵园的发掘中,出土过一种用桦树皮围合 而成的长皮筒,筒壁上接连处用彩色丝缝合,外 面包裹着色泽艳丽,花纹精美的各种花绸,上面 缀连着各种各样的饰珠等物。这种姑姑冠帽不仅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出土过,而且在蒙古乌兰巴托
和肋骨图案,有时甚至呈细线五角形,在西伯利 亚和亚洲中部萨满教服装上绣有这种图案。这些 绣花渊源古老是没有什么疑问。”过去蒙古族中 的萨满教的各式绣花服装是比较盛行的。王国维 在《黑鞑事略笺证》中谈:“其服右衽而方领, 旧以毡毳革新以拧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纹以 日月龙风,无贵贱。”这可能是元朝以前的衣服 的装束。元朝时或元以前流行一种姑姑冠帽,十 分有趣。从元朝的这种姑姑冠帽及服装的纹饰 等,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刺绣艺术的一般情况。王
铺的密缝毡子也要绣出各种图案,成为一种富有 装饰性的艺术品,使牧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和舒 适。蒙古袍和生活中的长坎肩的“前襟花”、“衣 侧花”以构图严谨多变,题材丰富多彩为特色, 恰当的疏密安排,小花小鸟点缀的妥贴,浅黄、 粉绿色的镶边,显得非常悦目。从色彩上我:们 一目了然地知道那些喜气洋洋的调子是婚礼服 或节日的耐日服,那些浑厚古朴的是老人服,富 有装饰色彩的是摔跤服,姑娘们的穿着富有青春 气息,中年妇女的穿着则比较雅致,男人一般则
花费很多时间刺绣佛像,优秀者送入西藏,献给 达赖喇嘛,或送召庙中作“唐嘎”挂起来。这种 劳动锻炼了妇女们的刺绣技巧,从中我们也可以 看出其刺绣的一般水平。西藏式“唐嘎”艺术, 清朝时期更为盛行,各寺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在阿拉善盟的延福寺中至今还有形式多样的“唐 嘎”艺术,色彩艳丽,追求金碧辉煌的效果,多 用贴花的方法制作。清朝时蒙古族王公经常来往 于北京,满族的服饰,各种刺绣小品在蒙古族中 也广为流行,当时北京荷包作坊生产的褡裢和一

蒙古传统服饰刺绣解读

蒙古传统服饰刺绣解读

蒙古传统服饰刺绣解读引言蒙古传统服饰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其中,刺绣技艺是蒙古传统服饰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彩线绣出图案的手工艺,能够增添服饰的美观度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以蒙古传统服饰刺绣为主题,深入探讨其历史渊源、技艺特点和传承发展等方面内容。

一、历史渊源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草原部落时期。

蒙古族是以牧民为主的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刺绣上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最早的蒙古刺绣以祈祷神灵、表达对自然神圣之感的图案为主,其色彩鲜明,线条简洁,富有特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同民族的交流,蒙古刺绣逐渐融合了汉、满、藏等民族的刺绣技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刺绣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得到了改良和创新,逐渐演变成现代的蒙古传统服饰刺绣。

二、技艺特点1.丰富多样的图案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的图案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动植物、人物、神话故事、传统符号等元素。

这些图案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生动地展示了蒙古族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想象。

2.独特的色彩运用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独特的色彩运用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蒙古族人民对颜色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偏爱,他们崇尚大胆鲜艳的色彩,常常运用红、黄、蓝等鲜明的颜色来装点服饰。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还能够展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和豪迈。

3.精湛的刺绣技艺蒙古传统服饰刺绣的技艺精湛,注重细节和精度。

蒙古族妇女从小就开始学习刺绣,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她们掌握了独特的刺绣技巧,能够将图案绣制得栩栩如生。

蒙古刺绣的线条流畅、色彩鲜明、层次分明,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三、传承发展蒙古传统服饰刺绣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业化的影响,面临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刺绣技艺,蒙古族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推动相关项目和活动方面做出了努力。

他们组织了刺绣技艺培训班、展览和交流活动,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形式。

札萨克图刺绣工艺田野调查报告

札萨克图刺绣工艺田野调查报告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第39卷第10期Vol.39 No.102019年10月20日Oct.20 2019doi: 10.3969/j.issn 」008-9640.2019.10.110札萨克图刺绣工艺田野调查报告牡兰(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 要: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手工技艺。

札萨克图刺绣是蒙古族刺 绣的一个分支,以质朴清新的外观、协调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展示着人们对大自然不同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美 好憧憬,体现着蒙古族儿女巧妙的艺术构思。

本文通过对札萨克图刺绣传承人及民族服饰店的实地调查与访 谈,记录札萨克图刺绣所使用的材料、图案、色彩、技法以及传承方式等。

关键词:札萨克图刺绣;刺绣工艺;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 (2019 ) 10-0243-02札萨克图郡王旗,亦称科尔沁右翼前旗,设置于清 崇德元年(1636 ),是当时哲里木盟十旗第二大旗。

在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札萨克图儿女在这片美丽宽广的草 原上世代繁衍生息,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札萨克图 妇女用灵巧的双手将万千影像呈现在绫罗绸缎上,绣制 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札萨克图刺绣工艺技法虽然经历 了社会变革,但仍然保留着质朴的原始遗风,并且焕发 新的活力,流传至今。

目前,札萨克图刺绣工艺主要分布于兴安盟科尔沁 右翼前旗的乌兰毛都苏木、桃合木苏木、满族屯满族乡 及德伯斯镇阿日林一合嘎查。

2019年5月和8月,笔者 共两次到札萨克图蒙古族刺绣聚集区乌兰毛都苏木进行 实地考察,走访了乌兰毛都苏木民族服饰店,并采访了 札萨克图刺绣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敖特根其 其格(1953-)和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扎日玛老 人(1947—),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一、札萨克图蒙古族刺绣历史背景札萨克图郡王旗于清崇德元年(1636)建制,为当 时哲里木盟十旗第二大旗。

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中蒙俄“那达慕”文化交流与融合研究

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中蒙俄“那达慕”文化交流与融合研究

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中蒙俄“那达慕”文化交流与融合研究李凤新摘要:草原丝绸之路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之路,是最古老的“丝绸之路”。

“那达慕”是草原游牧民族的表演大会、交流大会、友好大会、发展大会、共赢大会。

中、俄、蒙三国是这条路上的重要节点国,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国家。

从草原丝绸之路方向来看,需要加强三国沿路地区民族文化交流。

既要吸纳对方民族文化的合理因子和先进成分,也要传播输出自身特色。

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发展模式中,加强以“那达慕”大会为平台的战略对接,彼此达到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草原丝绸之路;那达慕;文化交流;蒙古国;俄罗斯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74(2021)05-0038-07DOI :10.13877/22-1284.2021.05.007收稿日期:2021-03-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草原丝绸之路背景下“那达慕”文化传播及融合的发展研究(19BTY035)。

作者简介:李凤新,辽宁朝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学草原丝绸之路,自古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地区,是欧亚大陆连接沟通的重要通道。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他在研究中表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3—14世纪,有一条横贯欧亚的陆路交通通道。

在这条路线上,古代的中国与欧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贸易的物品以中国的丝绸为大宗,故称“丝绸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王子今认为:内蒙古的包头,在丝绸之路发展中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形成了T 形的交通格局,秦汉时期直道与北边道在内蒙古包头市的九原实现交接,途经欧亚草原形成了最早的“草原丝绸之路”。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华芬撰文指出,我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结起来有四条,研究表明,草原丝绸之路在四条丝绸之路中是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久、路程最远的一条人文通道。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

探究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艺术特色1. 引言1.1 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的重要性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是蒙古族聚居的地区之一。

蒙古族刺绣作为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兴安盟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蒙古族刺绣图案丰富多样,色彩鲜艳,线条优美,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蒙古族刺绣图案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仅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代表着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兴安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图案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装饰意义,更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是蒙古族人民传统生活和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

兴安盟地区蒙古族刺绣图案对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1.2 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的传承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的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蒙古族刺绣技艺源远流长,被视为传统手工艺的珍贵之一。

蒙古族刺绣图案的传承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通过几百年来的努力,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得以保存和发展,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族刺绣的传承过程中,师傅们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将自己对蒙古族刺绣的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后人,使得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当代社会,蒙古族刺绣在兴安盟地区的传承依然十分重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为蒙古族刺绣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正文2.1 蒙古族刺绣图案的特点1. 线条精细:蒙古族刺绣图案的线条非常细致和精确,展现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2. 色彩斑斓:蒙古族刺绣图案的色彩丰富多彩,常常运用红、黄、绿等明亮的颜色,使作品看起来生动活泼。

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

蒙古族刺绣蒙古族刺绣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手工艺技能。

蒙古刺绣不仅绣在柔软的织物上,还用驼绒线和牛筋绣在羊毛毡和皮靴等坚硬的织物上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手工艺技能。

蒙绣不仅绣在柔软的布料上,还用驼绒线和牛筋绣在羊毛毡、皮靴等坚硬的布料上。

从刺绣的针法来看,蒙古族妇女在刺绣中使用的顶针与农耕民族劳动妇女使用的顶针是不同的。

蒙古族刺绣艺术以端庄、古朴取胜。

其大块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对称的针脚,鲜明的对比色,给人一种饱满充实的感觉。

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蒙古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每个女人都擅长刺绣的传统习惯。

在古代,蒙古贵族妇女和贫穷妇女都学会了刺绣。

蒙古族女孩从小学习刺绣,在家掌握各种缝纫技能。

当然,这种学习并没有专门的学校或老师来指导,主要是靠她们母亲熟练的缝纫和刺绣来启发和培养。

女孩子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刺绣。

起初,他们绣各种各样的口袋和袜底。

十五六岁开始绣各种花鞋,马海毛靴。

同时,他们可以裁剪各种衣服。

一些聪明能干的姑娘不满足于从母亲那里学到的刺绣技艺,就去找村里一些技艺精湛的刺绣专家,称她们为姐妹。

他们耐心地向她学习各种高超的刺绣技艺,缝制各种衣服帽子。

有些女孩子因为刺绣漂亮而被周围的人称赞,同时也受到其他女孩子的羡慕。

蒙古人使用的衣、帽、鞋、靴、针、碗、包、枕套、马鞍、紧缝毡(绣毡)、门帘等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亲手精心设计和刺绣的,所以蒙古姑娘和妇女家庭的刺绣和针线活劳动量很重。

在古代的蒙古社会中是不出售各种衣帽等生活用品的,各种用品和刺绣品全部由每个家庭中的妇女来担负,因为自己做的是根据使用对象和身体情况不同而制做的。

家中女儿到十七八岁或二十岁,刺绣的能力达到比较熟练的时候,在进一步学习刺绣的同时,还要进行家教,在出嫁前都要给婆家的每一个人做一双“斯布登高吐拉”,这种“斯布登高吐拉”就是从娘家带给婆家全家的见面礼,从一般家庭看也得做五十几双鞋和靴子,特别是给新郎做的靴子就要更加细心,其造型和图案的花纹也十分讲究,刺绣的技巧也十分精细,同时还要给新郎精心刺绣八个飘带的烟荷包,这些都是在出嫁前赶制的。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以“蒙古族服饰”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以“蒙古族服饰”传承人为调查对象
① 基金 项 目 :内蒙古 自治 区教育厅 2009 年科 研课 题 《 蒙 古族 饰品研 究》 ( 目编 号 : 091 . 项 N 84) 本文 为阶段性成果 J ② 扎 撒 克 ,亦 作 “ 萨 克 ” 或 “ 萨 克 ” 扎 札 .是 官 名 . 由 蒙 古 语 语 音 直 译而 来 ,“ 政 ” 之 意 。清 廷 对 蒙 古各 旗 旗 长 的 执 称谓 ,均 为 “ 撒 克” 能充 任 “ 撒克 ”者 ,多为 蒙古 的 扎 。 扎 王爷 、贝 勒 、贝 子 、公 、 台吉 , 作为 一个 旗 的 “ 扎撒 克 ” ,
于 20 0 9年 8月 ~9月 , 用暑假的 时间 , 利 在内蒙古大学
个特 殊 乐 章 ,与 中原 女性 及 南 国女 性 “ 以针 为笔 ,
以缣 素 为纸 , 丝绒 为朱 墨铅 黄 , 材极 约而 所用 甚 以 取
广 , 即闰 阁之翰 墨 也 , … ” 多有 不 同 , 绣 叫I 反映 出 中国


针 线 书 写 的 游 牧 乐 章
普 通女 性 , 因此 ,科尔 沁右 翼 中旗 图什 叶 图王 府之 刺 绣 饰 品 ,当 为科 尔 沁 蒙 古 族 民 间 刺绣 的 代 表 性 刺 绣
艺 术 作 品 。而 正 是 这 些 科 尔 沁 草 原 上 的 普 通 女性 ,
蒙 古 族 科 尔沁 部 的 服 饰 ,是 内蒙 古 自治 区 东 部
北 方 草 原 上 游 牧 民 族 质 朴 、 自然 的 艺 术 特 点 ,成 为 游牧文 化百花 园中的奇葩 。
二 、科 尔 沁 图 什 叶 图 王 府 的 绣 女 及 绣 品
历史 上 的 科 尔 沁 右 翼 中旗 图什 叶 图王 府 刺 绣 饰 品 ,曾在一 个 相 当的 历 史时 段 内 作 为供 品上 呈 清 廷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化是蒙古族刺绣未来的出路蒙古族刺绣,与草原游牧文明相伴相生,是蒙元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在阿鲁科尔沁旗,随着“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列入国家农业重要文化遗产,进入全球农业重要文化遗产备选名单,蒙古族刺绣逐渐成为我旗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助力精准扶贫,服务于乡村振兴。

一、蒙古族刺绣的传承发展现状
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族刺绣在蒙古民族的服饰、生活用品中广泛存在,它携带着蒙古民族生存繁衍的密码和游牧生活的印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体现独特的审美偏好,是中华文明多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民族刺绣产业雏形初步形成。

目前我旗已有1033人参加刺绣产业(其中贫困户192人)。

其中巴彦温都苏木196人(贫困户23人)、赛罕塔拉苏木207人(贫困户21人)、绍根镇51人(贫困户9人)、巴拉奇如德苏木96人(贫困户35人)、坤都镇147人(贫困户21人)、罕苏木苏木78人(贫困户13人)、扎格斯台苏木192人(贫困户58人)、天山镇斯琴格日乐组织66人(贫困户12人)。

2019年以来,各苏木镇相继成立了刺绣协会,建立了培训室、展览室及工作室。

邀请刺绣教师10人共开展培训30次,1185人次,共生产刺绣作品5447件,销售额54.8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达478元。

其中参加刺绣牧民半年最高收入达到1.48万元,刺绣技术娴熟者有月收入过1万元。

牧区牧
民在不影响生产生活的情况下,半年最高收入达到6200元,月最高收入达到2980元。

(二)民族刺绣工艺传承濒危。

蒙古族刺绣既是美的生活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逐渐被外界广泛接受、欣赏和珍爱。

但传统手工艺产品的人工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昂,草原游牧的空间被现代文明屡屡蚕食挤占,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寻求报酬更高的行业,使刺绣传承人群日渐缩减和老化,许多独特的传统技法正在逐渐消失,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民族刺绣发展具备后发优势。

刺绣曾经是蒙古族妇女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适合家庭生产,具有带动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对于促进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刺绣产品投资小,成本低大约占10%左右,一件作品的投入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不会带来资金压力,便于开展。

牧民开展刺绣产业不需要特定的厂房和时间,在家利用生产生活的空闲即可进行。

今年各地参与刺绣生产的人群中,年龄最大的73岁,仍能刺绣出合格的产品。

巴彦温都尔苏木为弘扬和传承草原游牧系统文化内涵,成立了民间传统手工艺协会,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并借助互联网优势,通过精准扶贫电商平台对外宣传和销售,实现了把游牧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当年完成订单1865件,获得收入45.6万元,发展后劲非常强大。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传承人稀缺,导致后继乏人。

蒙古族刺绣属于一种功能性
的技艺,是游牧生活的产物,蒙古语称之为“哈塔嘎玛拉”。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蒙古族同胞已经告别传统的游牧生活。

昔日日常生活的产物,变成了今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曾经的传承人从业者年龄偏大,刺绣经费与利润严重不足且受市场因素制约,“走得出”“卖得动”“叫得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规模小,市场窄,形成产业化步履维艰。

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小,社会化与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在现代生活中,除了部分老年人,已经很少有人穿民族服装。

由于绣工技艺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产品质量和工时进度不易统一;因为居住分散,所以质量和成本管控很难。

加之融资和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和市场尚未形成,在短期内难以获得较大发展。

三、发展民族刺绣产业的建议
(一)借力国家战略与现有政策,振兴民族工艺。

党中央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

如今,蒙古民族刺绣融合现代工艺,产品已经走上时尚舞台,广受大众喜爱。

人们重新认识和发现了蒙古族刺绣之美,文化的多样性逐渐为全民大众接受,尤其受年轻时尚追捧。

为振兴传统工艺,建议旗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提高传承能力、丰富传承实践、保护传承环境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二)保持传统文化符号,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建议在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核心区设立弘扬传统工艺工
作机构,高位推动,引导设计能力较强的企业、高校、机构进驻当地,帮助传统工艺企业、从业者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提高产品品质,培育蒙元文化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在创新中有效地传承。

鼓励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加强网络推广和营销,积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打造民族地区品牌。

产品有市场,手工艺人有收入有尊严,这是传统工艺振兴的应有之义。

要以今年参加刺绣牧民群众收入实例,提高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认识,扩大参加刺绣产业的人群,逐步将刺绣产业发展和覆盖到农区,培养起一大批本民族本地区的精准扶贫带头人,建立属于本民族本地区的品牌。

建议旗委、政府加强与科右中旗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个旗县的刺绣产业合作;成立“阿旗刺绣产业推进组”,注册“阿鲁科尔沁旗汗廷刺绣”商标;鼓励建立“汗廷刺绣”公司,研发和生产刺绣产品。

并在汗廷园和罕山旅游区等景点建设旅游手工艺品展览、销售中心,宣传和展览、销售刺绣等我旗民族旅游纪念品。

依靠文化产业自身的市场属性,让品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增强跨媒介、跨区域、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如今的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地,天更蓝,水更清,绿色更纯净。

勤劳的各族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完全可以把游牧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助力乡村振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