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京四合院体现的家庭等级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摘要:北京四合院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风水、文化、内涵、特点、宗法礼制正文: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因为这种民居都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

故叫四合院。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

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因此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

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

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

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化论⽂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化论⽂ 在⽇常学习和⼯作⽣活中,⼤家都写过论⽂,肯定对各类论⽂都很熟悉吧,论⽂是探讨问题进⾏学术研究的⼀种⼿段。

写论⽂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编整理的北京四合院体现的中国传统⽂化论⽂,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摘要: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形式中的精华,是华北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

直到现在仍被⼈所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体现的博⼤精深的中国传统⽂化。

浅析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等级观念,⽣活观念,民俗观念。

关键词: 等级观念,封闭观念,风⽔观念,⽣活习惯,民间习俗 传统⽂化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风风⾬⾬,历史更相变化不断,但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作为凝固的历史把中国传统的⽂化、风俗都⼀⼀地保存了下来。

不管时代如何,它都沉稳的站在北京的⼟地上固守,为⼀代⼜⼀代的⼈们遮风避⾬。

⼀、四合院概况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顾名思义,是⼀个院⼦四周由房屋围合组成的基本形式,再由这种形式不断地组合,变换。

通常由⼤门、倒座、垂花门、⽿房、东西厢房、抄⼿游廊和正房组成。

北京四合院的平⾯布局多根据胡同的布局⽽稍有变化,⼤多都为⼆进院落;⽊结构为主,砖⽯砌墙;屋顶悬⼭、硬⼭为主,普通⼈家做清⽔屋脊。

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是在西周陕西岐⼭凤雏村遗址发现的,平⾯是矩形,有两进院落,并有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是影壁,⼤门,前堂,后室。

由于时间久远,不断地维修、翻新、迁移,我们没有机会见到太早的四合院实例,只能在古画中做研究。

“隋朝展⼦虔《游春图》中就绘有乡村狭长的四合院,可见唐代四合院的格局是前窄后⽅。

”在画作中了解,宋代四合院则沿⽤汉代前堂后寝的布局。

明清时期,四合院发展并不断完善,留下的实物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

⼆、等级观念的体现 西周开始,民居建筑的功能特点就与封建等级观念相辅相成,有很多地⽅可以反映出明显的等级观念以及尊卑有序。

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

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

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四合院的特点有哪些文化内涵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四合院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四合院的特点1:规模不一的四面庭院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中间还有一道隔墙。

2:外观规矩中线对称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是四合院。

特点3:院落封闭私密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

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展下去。

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1:宗族观念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2:社会等级四合院的大门分为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多种。

广亮大门一般是贵族住宅的大门;门框和门扇按装在外檐柱的大门称为蛮子门。

级别比广亮大门底,但总体上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是一致的;别再底一些的是如意门。

不论大门,四合院的主人总是要尽力美化的,因为大门是脸面,它代表了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从四合院看中国审美的伦理性

从四合院看中国审美的伦理性

86创意2019/06黑格尔在《美学》中提道:“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

”[1]四合院作为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制,是人类自觉创造的艺术美的杰出代表,反映出中国人的一些审美倾向。

中国人的审美倾向很大程度受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儒家学派的影响,儒家经典《孟子·滕文公上》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2]将封建社会的秩序用人伦之理维系,而四合院从属小家,是封建社会构成的一分子,故也蕴含人伦的相关理论。

本文便从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三个方面谈四合院所内蕴的中国审美的伦理性。

一、父子有亲父子有亲,即家人有亲。

何者谓“家”?《说文解字》曰:“家,居也。

”[3]居为家的基本组成单位,这一释义将组成家的载体——居置于较高的位置。

四合院自开始就是作为住宅的身份,人们有了四合院这一“家”的物质基础之后,便会依着本能将视线投向精神领域。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有言:“大凡一家人家,过日子,总要和和气气。

从来说‘家和万事兴’。

”[4]“和”便是人们就精神领域而言的对家的要求。

而“和”的达成,需要由血缘作为纽带维系成为一家人间的相爱相亲——即家人有亲。

(一)四合院很好地满足了不同家庭对各种户型的需要,院中能容纳一家人,组成一个家。

四合院以东、西、南、北四面房屋以及围合的院落为基本单位,可纵深和两侧任意发展,将每个家庭成员的居所都规划其中,给几世同堂的中国传统居住模式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在一家人居于一院的同时,更是从居所的分配上营造出欢聚一堂的氛围。

四合院小辈所居的东西厢房与长辈所住的主屋同处一院的同时,东西厢房又烘托、陪衬主屋,此般安排在视觉与情感上颇有儿女相伴、儿孙绕膝之感,在布局与氛围上奠定了“家人可亲”的格局。

(二)四合院具有极强的私密性,通过一堵堵的院墙划清了院内人与外人的界线,拉近了一家人的距离。

梁思成在《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中提到:“最初的庭院,显然是基于群居和自我保护。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文化(汉语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

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

在古籍记载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标准的四合院房间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

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第一篇: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提起四合院, 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北京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始于12世纪,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所,它既有突出的特点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

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有两大原则:一是嫡长子继承制,即严格区分庶嫡,只有正妻所生长子即嫡长子,才是唯一有权继承父亲地位的人。

二是在宗族内区分大宗和小宗,都以正嫡为宗子,宗子具有特权,宗族成员必须尊奉宗子。

浅析“常家庄园”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浅析“常家庄园”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浅析“常家庄园”建筑中的伦理文化[摘要]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辨方正位,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天人合一,整体主义,崇祖等伦理思想。

只有考察凝结在传统建筑中的伦理观念,才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

[关键词]民居建筑;伦理文化;常家庄园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既反映人们的生产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同时又积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浓缩着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文化理念,成为真实反映民俗文化的历史长卷。

本文通过对常家庄园进行分析,借以领略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独特的伦理文化意蕴。

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

明末清初,常氏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经过200多年的修筑,达到了占地60万平方米的规模,其中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山西民居建筑之首。

常家庄园建筑中的伦理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伦关系上的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思想。

孟子《尽心章句上》中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四合院的布局方式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下“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家庭伦理和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

这种思想在民宅建筑的“门”和建筑布局上充分得到了体现。

众所周知,门源于防卫需要,最初注重的是其自然防卫功能。

礼乐文化则主要注重门的伦理防卫功能,“深宫固门,闺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②那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从周到清、从南到北、从宅到宫,均采用合院式建筑空间布局,因为“男女有别”是古代社会共同的行为习俗。

同时,“内外有别”也就成为传统建筑共有的空间格局。

这样,可开可闭的“门”便成为其间的枢纽。

它既是内外空间转换的纽结,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场所,因而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

”有别于供房屋出入的建筑构件“户”,用于区域划分的“门”则成为独立的单体建筑,成为与宫、殿、楼、堂并列的一种建筑类型。

北京四合院解析解读

北京四合院解析解读

2.功能分析:
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北京四合院 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 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 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 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 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 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 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四合院的布局和形式都具有一种诗意的美。 平面布局规整严谨,却又互相交流,点线 面有机结合,大门,影壁,院内观赏动植 物为点,抄手游廊为线,,院落和房屋为 面,布局疏密有致,充满韵律感。房屋形 式与高低不同,错落有致,再加上材料, 颜色的衬托,使整个四合院丰富有趣,严 谨肃穆却又充满勃勃生机,充分体现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其他局部用石材。内部结构为抬梁式木构架,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主要 是吉祥图案,各种图案花样十分精美,色 彩缤纷,体现中国古代饰品的精致典雅。 窗多为木质,并由精致的雕花。墙习惯用 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 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 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 棚”。青砖灰瓦,加上精致木雕,砖雕和 石雕,绚烂的彩画,四合院呈现出五彩缤 纷的景象,精致又不失大气。这也是四合 院能流传至今并集中国古代文化于一身的 重要原因。

广亮大门是仅次于王府大门的一种形式, 它是屋宇式大门的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大 门一般位于宅院的东南角,占据一间房的 位置。广亮大门虽不及王府大门显赫气派, 但也有较高的台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如 图所示,光亮大门的门扉位于中柱,将门 庑一分为二。檐柱下有雀替及附属在其上 的三福云,既有装饰作用,又代表主任官 品的象征。门前不得立狮子,有抱鼓石。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

浅谈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与文化内涵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驰名中外。

四合院在中国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出现了四合院形式的住宅。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在北京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后,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没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道”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攻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经过明、清两代,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二、北京四合院的结构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结构上的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

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但通风采光都欠理想。

而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北京四合院的组成部分有大门、影壁、屏门、垂花门、廊、正房、耳房、厢房、倒座房、厅房、后罩房、群房、园林、围墙及更道。

正规的北京四合院一般都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的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北京四合院中的尊卑等级制度

北京四合院中的尊卑等级制度

节之 中。本 文以北京 四合 院为例 , 在住 宅类型、 宅结构 以及 住 住 宅的细 节设 计等几 个层 面解读 中国礼制制度 中的尊卑等 级 价值观。并对 这种制度 与建筑融合 的文化现 象进 行浅显 的评
价。
前廊连 接起来。正房后面 有的有一长排 “ 后照 房” 或作居 室 , ,
级 的意 义 , 体现 出鲜 明的 等级 色彩 。 合 院 中 ,北 屋 为 尊 , 厢 四 “ 两 次 之 , 座 为 宾 , 屋 为 附 。” 宅 中位 置最 显赫 的是 正房 , 屋 倒 杂 内 房 的开 间进深都较 大 , 台基 较 高 , 老 一 代 的 老 爷 、 太 居 住 的 是 太 地 方 ; 屋 为家 人 起 居 、 待 亲 戚 、 节 祭 祖 之 地 ; 室 在 堂屋 堂 招 年 卧
北京 四合 中的尊卑等级 制度 院
黎 培 杨
摘 要 : 中国古代 建筑 史上 , 制制度 的核心 内容—— 尊 在 礼
卑 等 级 制 度 一 直 是 影 响 建 筑 发 展 的重 要 助 推 力量 。然 而 , 分 仅 析 住 宅 建 筑 .便 可 发 现 这 种 制 度 已是 彰 显 在 其 构 成 的 各 个 环
位, 而且 渗透 到了每个 人的社会生活 、 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 , 它 渗透人人们 的衣 、 住 、 食、 行之中。 而在 “ ” 住 即在建筑方面 ,礼 ” “ 更是可 以在 我国的古建 筑的各个层 面得 以呈现 ,古建筑成 为
传 统 礼 制 的一 种 象征 与 标 志 。
房之间 、丈夫和妻 子之间也不能在 同等条件 下居住 ,体现 出 “ 男尊女卑 ” 种不平等 的男女性 别等级 。礼制规定 , 这 男女 受授 不亲 , 妇女必须绝对服从 “ 三纲五 常” 使得妇女 受到极其严酷 , 的禁锢。这种禁锢反 映到 住宅布置 上 , 就是 内外分 隔严 密 , 平 面封闭性强 , 内宅和外界 之间虽有墙 内 院 , 全 宅住 院 。 北 面 正 房 称 堂 , 量 是 体

解析北京四合院庭院特点和影响

解析北京四合院庭院特点和影响

解析北京四合院庭院特点和影响2015-05-13 中国古建学会编者按有宅必有庭或院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的传统, 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对于“庭” 与“院”,人们心目中总有概念上的差别——院比庭大。

典型的例子便是北方四合院住宅与南方住宅的比较。

“庭”与“院”常连用, 称之为“庭院”。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中对“庭院”的解释是“建筑物前后左右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统称为庭或庭院。

”所以,很难在“庭”与“院”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线。

因其布局形式并无明显的差别, 本文就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住宅形式——北京四合院为例, 浅析庭院特点及影响。

北京四合院庭院的特点一、“ 坎宅巽门” 的方位追求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坐南朝北的矩形院落,大门开在东南方向,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

正所谓“坎宅巽门”。

见图之所以如此设计,是有一定原因的。

图一四合院方位图二、风水中国古代盛行讲究“风水”,建房是人生中的大事。

因此,北京四合院的布局自然要依据阴阳五行、八卦来决定。

“坎”为正北, 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之中,可避火灾。

“巽”为东南,风之卦,进出顺利。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做官的,官属火, “巽”在“五行”中为木,木能生火。

因此,门开在东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

三、城市规划北京四合院兴起于元代。

因此,这种设计方式也是由元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

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见图,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

巷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胡同,是串联各个住宅的通道。

因此,宅院的大门开在南边最为合适。

图二元大都布局复原图四、气候北京地属华北地区冬天寒风自西北而来,夏天凉风自东向西吹去。

在四合院的南侧,冬天可以避开凛冽寒风,达到保温的效果,夏天则可迎风纳凉,符合人们的居住要求。

五、私密性中国人一向讲求私密性,如果将宅门置于中轴线上,正对内院,其保密性就差了,更不符合传统的封建礼教。

因此将宅门偏向一边,迎面又有影壁,人进入厅堂前必须先进院, 主人待客也就好有所准备了。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底蕴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底蕴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底蕴夕阳西下,一抹残淡的阳光柔和的洒在京城幽深的小胡同里。

精致的四合院,黝黑的宅门,锃亮的门钹,槐荫下扯闲篇儿的老人,追逐顽戏的孩子,还有那远处传来渐近的略带沙哑的吆喝声.....当您陶醉于静谧与惬意之中时,您是否想到了这其中的文化底蕴?您是否知道这小小的四合院在封建社会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呢!㈠.宗族观念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宗族、等级、阶级等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在古代社会,等级结构最为重要,它把人们分为皇帝、贵族、官僚、绅衿、平民、准贱民、贱民等等级。

在平民以上的社会集团中,等级结构和宗族结构的成分是完全一致的,上层宗族成为等级社会政权的统治基干,这就是宗族制度与封建政治相结合的基础。

“天下之本在家”(《申鉴》汉·荀悦)。

历史上,先有父系家长制,在此基础上才扩延为封建君主制。

与之相应,在伦理上也是先有父为子纲,然后才有君为臣纲。

社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上。

他一方面延伸了社会制度文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发挥着社会他种文化所无能为力的特殊功能,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结构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家的强有力的基石。

家庭又是家族的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说家庭是缩小了的国家,先齐家而后才治国、平天下,正所谓“正家而天下定矣”(《易经》)。

所以统治者对家庭的安定和家礼的实施十分重视。

家庭是礼制的主要对象,是建立在以“三纲五常”为基础,通过祖训、家礼、家范、家规来约束每个家庭成员;强调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嫡庶有别、家庭生活自给自足。

“生于斯,养于斯,葬于斯”,导致十分明显的自我封闭的结果。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

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

我们可以看出,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浅谈北京四合院

浅谈北京四合院

浅谈北京四合院内容摘要:自人类出现,居住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人类的居住方式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北京四合院作为北方传统民居的代表,是集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艺术美学为特征构建起来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关键词:四合院起源类型特点与四合院的邂逅, 源于一次寻恭王府的“偶遇”。

在酷似迷宫的胡同中穿行,不经意间便看到了她的身影。

虽然北京的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但行程满满的我们流连于风景如画的园林景色,忘返于气势恢宏的皇家府邸,感受着中国顶级学府的特殊氛围,丝毫没有注意到这古色古香的四合院的悠远浑厚的京韵。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1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四合院像孪生姐妹似的不可分离。

而所谓四合院,是指在元代都城创建之初就产生的坐落在胡同之间的合院式住宅,经过明清两代,这种住宅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使其成为了形态规整,层次分明,秩序严谨,组合灵活多变的居住建筑体系。

2“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分别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可植树栽花,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内部方向开门。

有人说北京四合院是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化、程式化的住宅模式,它代表了北京民居的建筑特点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一、北京四合院的历史发展四合院的产生年代据史料考证最早在西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从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庭院图也可以看出四合院的格局。

3这一时期豪强地主的庄园在结1(元)熊梦祥.《析津志》,转引自王其明《北京四合院》,中国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2尼跃红主编:《北京胡同四合院类型学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构上与四合院有极大相似之处,具有居住功能,只不过东汉时期的庄园自给自足性更强,户主基本无需和外界进行商品的交换,并且拥有保卫庄园的军队,俨然成为了一个小的独立单位。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探寻古老的家庭文化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探寻古老的家庭文化

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探寻古老的家庭文化北京,这座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遗产的城市,拥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习俗。

而其中最能代表北京传统建筑风格与家庭文化的,莫过于传统的四合院。

今天,我将带您一同漫游北京的四合院,探寻古老的家庭文化。

四合院,即"四合于天而开"的寓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其建筑形式为四面围合起来的住宅区,中间留有一个天井。

四合院常常作为一个大家庭的栖身之地,并承载着家族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步入四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古老的大门,门楣上镶嵌着精美的木雕,透露出岁月的沧桑与厚重感。

一踏进院落,一股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院内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围绕着天井,每个房间都有不同的功能,比如客厅、卧室、厨房等。

这种布局不仅符合传统的家庭需求,还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家庭团结和睦的重要价值观。

四合院的天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元素。

天井位于院子的正中央,是四合院的灵魂所在。

它连接着各个房间,室内和室外的交流都在这里发生。

天井周围种满了各种绿植和花卉,给人一种恬静和宜人的感觉。

在清晨或傍晚,居民们会聚集在天井中间,一边喝茶聊天,一边享受着天然的阳光和轻风,这也是家庭成员感情交流的场所。

除了建筑风格,四合院还有着丰富的家庭文化。

家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尊敬和孝敬长辈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四合院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和谐。

尊重长辈,团结互助成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

大家一同吃饭、看电视、做事等,相互帮助、关心呵护,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在四合院中,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家庭成员在一起合作做饭、制作饺子等传统食物。

吃饺子象征家人团聚、和睦,也是中国农历新年的重要传统。

此外,四合院里常常会举行一些传统的庆典和节日活动,比如春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重要的日子里,家人们齐聚一堂,共同领略古老的传统和文化。

尽管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使得传统四合院的数量锐减,逐渐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四合院仍然是北京独特的文化符号。

北京四合院文化

北京四合院文化

北京四合院文化作家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中谈到:“至于四合院的所谓'合’,实际上是院内东西南三面的晚辈,都服从侍奉于北面的家长这样一种含义,它的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特定的秩序、安适的情调、排外的意识与封闭的静态美。

”在研究者认为:“四合院是伦理秩序的建筑形式。

其建制的形成,有功能性的,亦有伦理原则出发的考虑。

四合院更是传统文化和合境界的象征体现,因而《四世同堂》写祁家宅院的非标准化,不妨认为含有全篇内容('四世同堂’式家庭的式微)的象喻。

”(赵圆:《北京:城与人》)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简单概括地讲:有4个方面一、封闭意识四合院的封闭性是显而易见的,一座四合院四面都是屋墙和院墙,只有东南角上有一座门与外界相通,平时大门也是紧闭着的。

紧邻胡同的南房的南墙一般都不开窗,或者只有比人还高的小窗,通风、采光都很差,作为居室是很不舒服的,但是为了整个院落的安全性和封闭性,也不惜舍弃居住的舒适性。

大门之内至少设有两道门,可谓层层设防。

为了防止外人窥视院内,在大门内设有影壁,内院门里设立屏门,而且一般的来客只能在外院的客厅与主人见面,无缘进入内院。

这种封闭性源于很强大的防范心理。

中国各地的房屋虽然造型布局各有不同,但是在封闭性上倒是十分一致的。

像山西祁县的乔家大院与北京四合院有异曲同工之处。

江浙一带的民居也是采用“口”字形布局,所不同的是所占的面积比北京的四合院更小,四面的房屋紧紧相连,严丝合缝,中间的一块空地小得不宜再称为院子,只能叫做天井。

福建、广东的客家人的民居呈现一个巨大的圆环状,一个大家族系统内的数十户人家共同居住在一幢四五层的环状大楼内,外墙为一米多厚的夯土墙,不开外窗,形同一座堡垒,土楼的底层是厨房、杂用房、牲畜栏舍,二层是谷仓,三、四层是居民住房,中间的圆形内院中央设有宗祠。

客家土楼这种特殊的民居样式显然与客家人特殊的生活环境有关。

客家人原是中原地区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移民到福建、广东地区。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第一,儒教思想和宗族观念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社会,儒教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整个封建社会结构中宗族、等级、阶级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体现。

例如:四合院内外宅的划分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

四合院的那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完全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

中国古代的家庭是封闭式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而四合院也是封闭式的,无论府邸宅第多么深邃,多么广阔,仅只有一个正门,唯以此正门为出入孔道。

住宅里的设施一应齐备,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应有尽有。

院门从来都是紧闭的,形成一个安全、舒适、宁静的小天地。

封闭式的家庭观念,造就了封闭式的住宅,而反过来封闭式的住宅,又起到了维护这种观念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第二,风水理论与方位追求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关系的认识在古代称为“堪舆之学”,亦称为风水之学。

是应天地之道,合阴阳之理。

虽然有迷信色彩,但它是“探讨、解释自然现象与规律和热内生存空间关系一门古代实用学术”,是集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巫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代建筑规划设理念。

四合院的营建也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得方向一致。

为什么一定要将宅门开在南边呢?首先这是元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

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巷才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联住家的通道。

因此,宅院大门自然是开在南边最合适。

其次,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有关。

北京地区的阳宅风水术讲究的是“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而在山西和安徽的民居中,却很少有将大门向南开的。

古代四合院的“门道”——正所谓高低贵贱,看一眼就“门清”

古代四合院的“门道”——正所谓高低贵贱,看一眼就“门清”

古代四合院的“门道”——正所谓高低贵贱,看一眼就“门清”北京四合院北京为元、明、清三代都城。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称大都城,元朝按汉民族传统的都城模式对其进行了规划,皇城、宫城居于中心,全城以整齐的纵横街巷分为若干个区域,形成成片的住宅用地。

在这些区域里又用东西横向称为“胡同”的街巷划分出等距离的地带,并规定以0.8亩之地建造一座住宅。

0.8亩之地约相当于533平方米,在这长方形的地段里当然以建造传统的四合院最为合宜。

一方面,四合院以四面房屋围合成院,能够创造出一处安静的、有私密性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在这四面的房屋中,有坐北朝南冬季能多受日光照射而取暖、平时又比较敞亮的正房,有东、西向的厢房和面朝北的“倒座房”,以及后面的“后罩房”,它们可以分别供一家之主和儿女晚辈及男女仆人使用,从而符合了封建礼教在家庭中的伦理关系,这就是父子、男女、主仆之间的主从关系。

明成祖永乐皇帝将都城由江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迁至北京,除重新建造了中心的宫城和向南扩展了城区之外,对元大都的布局并没有做改动,大片的胡同与住宅区都保留了下来,只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住房的加多,原来每0.8亩之地建座住宅的规定无法继续而缩小至0.6亩之地、0.4亩之地,甚至于更小的面积。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廷仍然定都北京并且全盘接收了明代的北京城,不但城市布局未动,连皇城、宫城都未加改动。

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和清朝制度的建立,四合院住宅的类型更为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增加了一类新的住宅,这就是王府。

王府是清朝皇帝赐给皇室子弟居住的专用府邸,这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世袭制度下的一种特殊产物。

王府规模大,它往往前后有几重院落,有的还附有园林部分,但它仍然是四合院,所以自元代以来,胡同与四合院即成为北京古代住宅的传统形式,经元、明、清三代历660余年而沿袭至今。

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的数量增多了,形式也多样了。

不同的四合院自然产生了不同的大门。

四合院择屋有讲究!四合院暗藏的伦理秩序,你知道吗?

四合院择屋有讲究!四合院暗藏的伦理秩序,你知道吗?

四合院择屋有讲究!四合院暗藏的伦理秩序,你知道吗?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庭也是等级鲜明的社会缩影。

住宅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特性。

北京四合院以空间的等级区分出人的等级,安排住房一定要中为上、侧为下、后为上、前为下、左为上、右为下的次序,据中轴线或正厅近者为尊,远者为卑。

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整个四合院格局充分肯定家族中的族权、父权、夫权的神圣,形成了尊卑有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物化形式。

传统四合院布局四合院中的正房大多居北,朝向最好,面宽和进深都是最大的,同时屋顶也是最高的,是整个住宅的核心建筑,在整个建筑的纵轴线上,居中在上,因此由一家之主居住,以显示其在家庭中的至尊地位。

正房也是举行家庭礼仪的地方,是家居世俗性与祭祀神圣性并存的场所。

一家的老主人去世了,继承者不但得到全部家产,也可以搬进正房,名正言顺地占据核心位置。

厢房东西对称,地位低于正房,大多用作儿子一辈的住房。

中国的传统是以东为贵,因此理论上讲应该由长子住东厢房,其他儿子住西厢房,而且东厢房的屋顶要比西厢房略微高一点,表示“青龙压白虎”(中国古代的方位与四种祥禽瑞兽相联系: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之意。

不过这点差异只是风水上讲究,肉眼是辨别不出的。

传统三进四合院结构图示为了显示父与子之间的尊卑,正屋与两厢往往在建筑规模、屋顶式样、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厚薄之分。

而为了显示父对子的公平与兄弟间的平等,两厢绝对的对称统一,在建筑规模、装饰、陈设上必须保持一致,以避免兄弟间因居室的差别而引起纠纷、伤害和睦。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地位不高,一般住在后照房中。

家中的教书先生以及留宿的客人大多安排在外院的倒座房里,而一些下人则根据各自的具体分工分别住在倒座房、耳房、后照房或者跨院的下屋中。

地位低的人,住所的朝向就比较差,房间也窄小。

从居住的角度来说,西厢房朝东,面对的是晨光;东厢房朝西,面对的是夕阳,有西晒之苦,住起来还不如西厢房舒服,有的人家因此也可能把东厢房作为下屋使用。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王乐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05(0)4
【摘要】北京四合院住宅形制与中国传统宗法伦理观念相呼应。

用“礼”的哲学世界观阐释四合院住宅中内外有别、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等空间秩序,发掘和把握四合院住宅的伦理功能。

【总页数】2页(P70-71)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建筑伦理功能;传统道德;礼
【作者】王乐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2
【相关文献】
1.论"礼"——对其伦理功能的解读 [J], 蒋璟萍
2.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 [J], 王乐
3.以礼致序以乐致和:乡饮酒礼的社会控制功能——基于《勉寓公举行乡饮酒礼为乡闾倡》的分析 [J], 穆永强
4.乐由中出礼自外作--浅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礼乐表达 [J], 燕珊珊
5.礼自外作,乐由中出,山明水秀,礼乐相成——华南理工大学各校区规划结构的比较分析 [J], 王智峰; 梁炜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北京四合院体现的家庭等级伦理思想
【摘要】建筑是一个民族人文传统的历史见证。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建筑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是老北京的主要建筑形式,故宫,王府都是由大规模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是中国传统居民建筑的典范也是礼制的反映,更是家庭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礼制的充分体现。

【关键字】四合院等级思想布局结构门
中国古代建筑深受儒家“德”的思想影响,虽然缺乏一套系统科学的建筑理论体系,但却有一套配合统治者政治理想和伦理观念的规划建筑制度。

如中国古代城市的结构布局,基本上是以垂直的道路网为骨架,各种性质与机能不同的建筑群围构在严整的棋盘式构架中,而城市则是从单组的建筑或四合院到坊或胡同串接的群组建筑发展而来,所以整个城市实际上仍然像一级大面积的单体建筑一般。

作为城市基本构件的四合院,严格的轴线对称布局强调了尊卑及内外秩序,以风水布局寓意天人合一,以封闭的界墙围城内向庭院而自成统一,以同行的建筑单体求得个体间的协调,以个体建筑个性的泯灭来换取整体环境的和谐。

四合院在我国东北、华北、江浙、两湖甚至云贵高原,很大一部分区域的都被居民采用。

而北京四合院建筑风格质朴,院落布局井然有序,则是其中最规范化的代表。

下面从四合院4个方面分别阐述其体现的家庭等级伦理思想。

1.院落空间结构
由于家族的本质是以族内的独立与完整为最高原则,其空间的图式是向心的,不希望受到外界的干扰,也不希望干扰他人这种精神反映在家庭单位上,所以不论其家庭规模大小,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

而在看似严肃的四合格局之中,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又通过庭院和中轴甬道沟通,形成一个圆融的和睦环境,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同时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由“合”而“和”,体现着传统的中国风味。

住宅营建的原则为“辨内外”,即划分内与外不同的居住空间。

这里的“内”与“外”不是基于人的自然性而划分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着重于遮挡风雨等物质功能;而是基于人的社会性而划分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着重于人际行为等伦理功能。

“内”与“外”划分的是两个不同的区域,不仅包括建筑室内空间,而且包括室外活动领域。

北京四合院对外只有一个街门,不开窗或很少开窗,关起门来自有天地。

内外空间必须分开,可开可闭的“门”便成为其间的联系枢纽,它既是内外空间转换的枢纽,也是伦理行为变换的场所,因而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门最初源于自然防卫需要,逐渐地,礼乐文化赋予门的伦理防卫功能。

周边封闭的院落,即提供了界域明确的、世代共居的、以家长为主宰的独立小天地,也获得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度宁静、安全的居住环境。

内向的、一正两厢的核心庭院,满足了礼教追求的正偏、主从关系,并以端庄、凝重的氛围和强力的向心力、内聚力,强调出主体空间的主旋律。

大门正对街一侧设影壁,入门正对又一影壁,再左转才入前院,这一组门的序列成为内外之间的转换,为人在内外不同空间之间流动提供了很好的心理过渡。

2.院落总体布局
四合院住宅布局讲究尺度与空间,中轴对称,房舍、院落在整齐中见变化,于简朴中显幽雅,其形制和规模受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严格控制,反映了中国传
统建筑的逻辑思维轨迹,即把建筑的功用首先理解为协调道德和人伦的各种关系,把建筑视为建立合理社会秩序的工具。

它是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尊奉的生活方式的最佳阐释。

以空间的等级区分出人群的等级,以建筑的秩序展示了伦理的秩序,以轴线的对称性和排列的有序性体现了封建伦理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思想。

前院和后院之间设置中门,中门就是男性空间和女性空间之间的枢纽,及至明清,大户人家对于出入中门都有严格的规定。

其中,设置在中轴线上,前院和中院之间的垂花门是界分内外、引导秩序的重要枢纽,男当差的可进垂花门,垂花门一出现就标志内宅在此,女眷送客禁止走二门即垂花门,外客只能在前院等候或停留,非请勿入。

3.院落居住分布结构
整个四合院中轴对称,尊卑等级分明,成为礼法制度和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主从区别特别明确,个别建筑只有在主体建筑的参照下才会明白它的地位和价值。

传统上,居住房屋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的是北面正房,它朝向最好,最适合人居住,一般是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它是全宅中地位最高者,因而在台基、柱高、进深、举折诸方面都占着绝对优势,体量最大,最显赫。

两侧多做卧室或书房。

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过去的有钱人,要纳妾,妾就住此房的西间屋内,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南屋是客室或者书房。

中型以上的四合院分前后院,后院建后罩房或后罩楼,佣人住倒房,斜流风机,单身女眷住后院。

大型的宅院还设有内、外院的区分,内室无故不得外出,外人无故不得入内,礼法森严。

这种“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安排,外客也能通过住处来判断各家庭成员的长幼关系。

充分肯定家族中的族权、父权、夫权的神圣。

也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事兄以悌、朋交以义的人生道德伦理观念的现实转化,传统院落住宅大多是“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宅院,父子兄弟甚至更多的辈分既要有分别的居室,又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家庭。

日常起居的地点‘堂’是开敞的,不设门窗。

有很多礼仪部分是在庭院中举行。

这些生活方式及布局方式所构建的封闭的空间秩序,恰与儒家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形成了同构对应现象。

4.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院落“门”
荀子指出,人们在各种器具上雕刻图案,在礼服上描绘花纹,构筑宫室台榭,并不是满足人们奢侈的欲望,而是为了彰显人的社会等级。

那么物质生活资料除了原本具有的自然功能“养”—满足人的生理需求之外,又被赋予了社会功能“别”—标示人的社会地位。

在北京四合院中,大门、影壁、垂花门、游廊都具有彰显身份的象征作用。

标示作用最明显的莫过于宅门。

大门分为屋宇式和墙垣式两种,前者等级高,其中又有王府大门和一般贵族的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的区别。

大门高于倒座房,垂花门高于游廊,使得这两道门也得到了充分的突出。

门的高度、宽度、门扇位置以及雕饰华丽程度都按等级区分开来,避免僭越。

“门”在这里成为一个符号,以建筑语言的方式传达社会关系。

此外,室内装饰摆设的豪华程度也对应着主人的政治地位。

几千年传统的生活方式在农耕经济时代并未有多大改变,一直传承不断的文化建立起高度程式化的居住空间。

从住宅选址到建筑布局,从建筑装饰到室内家具与陈设,每一个过程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形成了种种固定的形制。

千百年来,
人们遵循着先人遗留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传统,并不断地兼收并蓄,不断地为自己的居住理想而努力。

具有良好的风水环境、具有安顿大家庭和睦共处而又相对独立的大宅院,具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后花园,具有良性生长机制的住宅建筑组合等就构成了颇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居住理想。

然而传统住宅与新的生活方式无法相容,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彻底同时革新了营建手段,居住空间也随之彻底地改变。

但是传统生活方式造就的居住理想,仍旧积淀在中国人的居住情结中,遗留下来的对过去居住空间的美好回忆,左右着居住方式的文化心理,即使在住房越来越趋同的今天,它仍是大多数中国人心向皈依的家。

北京四合院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文化讲座汉宝德著
2.中国建筑主编:汪石满
3.中国建筑萧默著
4.四面围合中国建筑·院落作者眭谦主编
5.北京四合院建筑作者马炳坚编著
6.中国古代建筑作者罗哲文等编撰
7.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张驭寰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