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

合集下载

甘肃环县的皮影艺术

甘肃环县的皮影艺术

甘肃环县的皮影艺术作者:张永杰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古称环州,是正宗陇东道情的故乡。

它与牛皮灯影相互结合,美妙绝伦,相得益彰。

以灯光下的“纸亮”为舞台,四五人就可进行演出。

环县道情皮影全部道具仅装两只木箱而已,一条毛驴就可以驮着走乡串户巡回演出,号称“吼塌窖”。

皮影艺术几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国造型艺术(如剪纸、窗花、门画、工艺美术、雕刻)和传统表演艺术(如地方戏、相声、口技等)。

关键词:牛皮灯影;纸亮;造型艺术;根植传统皮影戏在我国最红火的时候,从元明开始以地方分为不同流派,如陕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湖北皮影、四川皮影、云南皮影、东北皮影、湖南——广东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

一、环县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是选用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透明显色、适用性强、经久耐用的优质牛皮制作。

在制作时,巧妙地继承了以“镂空”为主的剪纸手法,先用铁笔将样稿刻画在处理好的牛皮上,皮影的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热冷色对比强烈,在使用上讲究纯用,极少调和,使投影在亮幕上的影件颜色纯正绚丽。

据说环县保存了上百年的一些皮影的色彩更艳。

留住颜色的是皮影复杂的制作工艺。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繁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皮影人物的造型都体现了头大身小,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

造型设计时,不仅男女有别,而且人物身份性格不同,则相貌各异。

皮影制作要求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否则刮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

后面的镂刻等工序则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刀具。

二、环县皮影的现状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皮影研究院、皮影博物馆。

尤其是德国吕贝克木偶皮影博物馆,里面有大量珍贵的中国皮影收藏,是他们的馆藏重点。

在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至今都有皮影演出。

但国内皮影艺术处境并不妙。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甘肃省环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皮影戏中的一支,其历史源远流长。

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了汉族、藏族、回族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
自己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

其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环县皮影戏呈现出独特的戏曲文化和皮
影艺术特色,一直沿袭至今,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环县道情
皮影戏的演出形式、剧情内容、角色人物等方面均有不同的改动和发展,形成了一种自成
体系的艺术形态。

在道情皮影戏的剧情内容方面,主要表现了历史故事、话本故事、民间传说等,内容
广泛而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同时,在角色人物方面,其表现手法吸取了多种文化
元素,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

在传承方面,环县道情皮影戏具有较强的地方文化底蕴和魅力,因此受到了广泛的社
会关注和支持。

目前,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举办演出、培训艺人、修复剧团等,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以保护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在发展方面,环县道情皮影戏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
发展和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其发展前景广阔。

同时,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表现形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文化爱好者,促进其更广泛的传播和流传。

总之,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其
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继续
关注和支持它的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在中国的众多地方,皮影戏也有着各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传承发展情况。

本文将针对环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综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形式的艺术表现。

环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部,是以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丘崖为主体地貌,兼具河岸冲积平原地貌的农业县。

环县皮影戏作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环县的皮影戏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而皮影戏的艺人则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

环县的皮影戏是源远流长的,对当地的文化遗产和民俗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环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当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

在古代,皮影戏是一种为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而在环县,皮影戏则是广大农民群众喜爱的娱乐活动。

尤其是在农闲时节,村民们会邀请皮影戏班子来到家中,搭起灯台,给予表演者一定的报酬,以此来进行各种庙会、庆典和喜庆活动。

环县的皮影戏一直以接地气、深入人心的叙事方式,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影戏曾一度遭到打击,使得环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环县皮影戏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和传承。

政府对皮影戏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使得环县的皮影戏得以重振,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蓬勃发展。

传统戏曲文化的振兴也给了皮影戏更大的空间和发展机遇。

在当代社会,环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皮影戏的受众和传承者也随之减少。

皮影戏的传承者大多是年长者,年轻一代对皮影戏的兴趣和理解也不足,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对皮影戏的传统经营模式构成了挑战,传统的城乡差异使得皮影戏的发展陷入一定的尴尬。

为了应对这些新的问题和挑战,环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加大对皮影戏的保护与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让皮影戏能够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

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

第38卷第4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8,N o .42022年7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J u l .2022ʌ收稿日期ɔ2022G01G15ʌ作者简介ɔ朱艳君(1977-),女,河南开封人,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非遗文化㊁新闻传播研究.环县道情皮影戏发展现状与传承策略研究朱艳君(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传媒系,甘肃兰州㊀730070)ʌ摘要ɔ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戏剧艺术之一,也是中国道情皮影艺术中重要的一支.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民俗㊁口传文学㊁民间美术和民间音乐等元素,形成综合性的戏剧艺术形式,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受现代文明冲击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㊁保护和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坚持科学研究,探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与新媒体融合与创新,是当前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发展的有效策略.ʌ关键词ɔ环县道情皮影戏;民间艺术;融合与创新;传承与保护ʌ中图分类号ɔJ 802.6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2)04G0007G06R e s e a r c h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 a n d I n h e r i t a n c e S t r a t e g yo fD a o q i n g S h a d o wP l a y i nH u a nC o u n t yZ HU Y a n Gju n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D e s i g na n d M e d i a ,L a n z h o uV o c a t i o n a lT e c h n i c a lC o l l e ge ,L a n z h o u 73007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a o q i n g s h a d o w p l a y i n H u a nC o u n t y i san a t i o n a l I n t a n g i b l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p r o je c t .I t i so n eof t h em o s t c o m p l e t e l yp r e s e r v e dd r a m a a r t s a t p r e s e n t .I t i s a l s o a n i m p o r t a n t b r a n c h o f C h i n e s eD a o q i ng sh a d o w p l a y a r t .A s a ni m Gp o r t a n t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r e g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D a o q i n g s h a d o w p l a y ha s g a t h e r e d f o l ka c t i v i t i e s ,o r a l l i t e r a t u r e ,f o l ka r t a n d f o l km u s i c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f o r m a t i o n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f o r m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f o r mo f d r a m a a r t .I t i s o n e o f t h e t y p i Gc a l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s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c u l t u r e i n t h eY e l l o w R i v e rB a s i n .I n f l u e n c e db y t h e i m p ac t o fm ode r nc i v i l i z a t i o na n d t h e c h a n g e of p e o p l e s p r o d u c t i o na n d l i f e s t y l e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p r o t e c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D a o q i ng sh a d o w p l a yi n H u a nC o u n t y a r e f a c i n g m a n y c h a l l e n g e s .A d h e r i n g t o s c i e n t i f i c r e s e a r c h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g e n e t i c p e d i gr e e a n d r o o t o f l i f e o f D a o q i n g s h a d o w p l a y ,a n d i n t e g r a t i n g a n d i n n o v a t i n g i n t h e c o n t e x t o f n e w m e d i aa r e e f f e c t i v e s t r a t e g i e s t o p r o m o t e 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D a o q i n g s h a d o w p l a y.K e y wo r d s :D a o q i n g s h a d o w p l a y i nH u a nC o u n t y ;f o l ka r t ;i n t e g r a t i o n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h e r i t a n c e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㊀㊀环县在甘肃省最东端的庆阳市西北部,地处甘肃㊁陕西㊁宁夏三省区交界地带,境内山川绵延起伏㊁沟壑遍布.这里不仅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和交往,如羌㊁狄㊁戎㊁党项㊁匈奴㊁鲜卑㊁突厥等[1].周边的族群文化和古老的秦陇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融合,中国原生的道教文化更是在这里根植㊁传播㊁发扬.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民间艺术环县道情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集合了民间音乐㊁民间美术㊁口传文学㊁民俗活动等,在演出程式㊁传承流变㊁艺术表演㊁音乐表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但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旧时缓慢的节奏和难懂的唱词,很难满足当下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审美需求,环县道情皮影戏在现代生活中渐行渐远,演出戏班和观众日渐减少.再加上经济压力和社会潮流的冲击,很多皮影艺人,尤其是年7轻人,为谋求生计而不得不放弃皮影戏的演出.这使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保护㊁传承日益严峻.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术起源和艺术特色㊀㊀环县道情皮影戏在当地被称为 小戏 (这是相对于秦腔而言,秦腔在当地被称作 大戏 )㊁ 牛皮娃娃 灯影子 ,其音乐唱腔优美独特,皮影雕刻生动精美,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艺术起源关于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人说来自山西,因为唱词和山西的方言俚语相仿;也有人说和陕西的碗碗腔一脉相承;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环县本地的兴隆山.这些说法存疑很多,也没有确凿的资料,所以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笔者经过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考证,对其起源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皮影戏作为汉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也被叫做 影子戏 或 灯影戏 ,它是用油灯㊁蜡烛或其他光源照射由兽皮或硬纸做成的影人来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最为重要的道具是 亮子 即影窗,没有亮子,则无以言 影戏 .影窗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或白布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艺人通过操纵影人并配合音乐伴奏进行说唱,即 借灯㊁传影㊁配声以演故事 .皮影戏古来有之,关于其起源一种认为是来自印度,它们的皮影保留了没有活动的关节㊁没有颜色的最古老的形状.而且最早关于皮影的文字资料也是印度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源于印尼本土,11世纪时从爪哇王室逐渐传到印尼各地,在爪哇印度湿婆教时期开始盛行.也有源于中国的说法,王传历在其文章«中国皮影戏的起源研究综述»中认为,皮影戏在历史上的起源有三个阶段,其一为汉,其二为唐代,其三则为宋代[2].晋代干宝所撰的«搜神记»第四十四回中,便有早期皮影戏的影子: 汉武帝时,幸李夫人.夫人卒后,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 [3]有些学者运用史料考据法,比较«史记»和«汉书»中关于皮影戏起源于西汉的两条主要证据,同时运用历史环境分析法对西汉丧葬习俗㊁社会文化需要㊁神话戏剧产生㊁工艺美术和方士群体进行还原再现,得出皮影戏形成于西汉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4].我国著名学者孙楷第则认为皮影戏起源于唐代,孙楷第在其书中谈到皮影戏的起源时说到: 余意影戏殆仁宗时始盛.若溯其源,则唐㊁五代时,似乎已类似影戏之事耳. [5]通过对一些史料的分析,笔者认为皮影戏在中国出现最迟在魏晋时期,在唐代开始走向大众,在明清戏曲㊁话本的兴盛中,走向高潮.道情 是中国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属于说唱艺术,因古代道士念经唱词㊁诵说道教情理而得名.相传起源于唐代布道的道曲,如«九真»«承天»等;从南宋开始用简板㊁渔鼓进行伴奏,又被称为道情渔鼓;到了清代,道情与各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分化为南方的诗赞体和北方的曲牌体两大系别.环县古称环州,是陇东道情的发源地.环县道情皮影戏是皮影与曲艺类别道情相结合的产物,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戏剧艺术之一,也是中国道情皮影艺术中重要的一支,在不断地发展流变中,其表演形式㊁乐器㊁传统曲目等,体现出陇东道情的特点及价值[6].第二,环县道情皮影戏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与当地庙会祭神㊁农家酬神还愿㊁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兴隆山位于县城东北的四合塬上,原为道教圣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方圆百里的人们慕名而来,祭神㊁过庙会,盛况空前.庙会期间的祭神戏必须是道情皮影.此外,还有一些村建庙宇,供奉有道教神灵.每逢神灵的诞辰,总会举办盛大而庄严的民间自发庙会.而 庙会的实质在于民间信仰,其核心在于神灵的供奉.它可以是一种很大规模的群体的信仰活动,也可以是一个村庄㊁一个家族的信仰活动;所有娱乐都是围绕某种信仰活动的具体展开而进行的 庙会的历史,其实就是民间信仰的历史. [7]庙会上,除了各种祭神活动外,道情皮影的演出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娱神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道情皮影戏中有充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本戏,也有情节风趣充满讽刺色彩的小本戏,这些戏承载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追求与向往,饱含着劳动人民的欢笑与深思,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娱乐与享受,在娱神的同时也娱人,达到人神共娱的狂欢.8有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问题,总体上说有历史起源说和人民活动说两种,但是,以宗教活动的开展来溯源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是不恰当的,道教起源于东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究竟何时将皮影戏和宗教的娱神活动结合起来,有待进一步的考证,故有依托于史料记载的历史起源说方可算作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二)环县道情皮影的艺术特色在长期的传承中,道情音乐唱腔的悠扬激越㊁表演技巧的奇异高超㊁皮影制作的精湛,成为当地人民劝善惩恶㊁丰富生活㊁倾诉情感的美好形式.环县道情音乐旋律优美㊁高亢激昂,唱腔委婉流畅㊁情深意长,既不失粗犷豪迈,又显出细腻温润.在抒情曲调中, 嘛簧 很有感染力. 嘛簧 也即 帮腔 或 合唱 ,其音调或高亢激越,或婉转圆润,每唱至高潮动情处,主唱领起全体和声,唱出了西北高原人的悲怆㊁雄浑.环县道情皮影戏里的人物形象和大多数戏曲艺术一样,分 生㊁旦㊁净㊁丑 行当,但它的表现内容更为丰富,从天上的神祇到地狱的鬼魅,从人间各色人等到飞禽走兽,都可以得到自由生动的展现.一个环县道情皮影戏班通常有五人组成,戏班的灵魂人物被称为挑扦儿,行话说 唱戏唱情,挑扦挑神 .演唱时,挑扦者端坐前台,负责皮影操作和戏词演唱,前台一唱三四个小时,不但通晓剧中人物的演唱道白和后台乐队的演出,还要纵观全局指挥后台.环县道情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史呈林曾说: 皮影是死的,要把它当活人来演! [8]皮影戏的演出效果还和皮影制作的好坏有很大关系.环县皮影的造型㊁雕刻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陕西皮影的风格.为了适应皮影戏表演的特殊要求和光影造型特点,雕刻艺人采用写实与抽象相结合的技法,并吸收了其他艺术的部分技巧,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戏曲化㊁艺术化㊁平面化的处理.皮影造型形象生动㊁夸张幽默,雕工细致流畅,着色浑厚沉着,令人赏心悦目.刻刀下,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夸张适度,以形写神,以色写意.皮影线条流畅,色彩绚烂,姿态精致潇洒,从功能和用途上,分为神仙㊁人物㊁动物㊁背景等几大类.匠人们的巧手仿佛赋予了皮影神秘的生命,使之幻化成灯影下随音符飞舞的精灵.一件精美的牛皮影件既可以用来表演皮影戏,又可以作为工艺品供人们珍藏欣赏[9].二、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㊀㊀环县道情皮影戏历经沧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解长春是被环县道情皮影艺人们奉为祖师爷的传奇人物.生于1841年的解长春天赋异禀又勤奋刻苦,13岁起就独立组班演戏,毕生致力于道情皮影,形成独特的风格,使环县道情皮影艺术日臻完善,被誉为环县道情皮影大师和奠基人.他根据民间传说㊁历史故事改编移植了大量优秀的道情皮影演唱传统剧目;他倡导以德治家,以德载艺,一生广收徒弟,传授技艺,所传七代弟子共有358名.历经世代道情皮影艺人的切磋㊁传承㊁改进和创新,到了20世纪中晚期,形成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以 悠扬刚健㊁字正腔圆㊁旋律优美㊁节奏明快 的显著特色自成一腔,成为陇东乃至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艺术奇葩.20世纪50年代,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础上,经过全面的发掘㊁改革和创新,皮影戏开始向舞台剧演变,并最终产生了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陇剧.由于完整保存了中国皮影艺术的原生态,2002年6月,环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 中国皮影之乡 ;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间文化保护首批试点工程;2006年5月,环县道情皮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环县道情皮影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环县道情皮影的戏剧音乐在全国独具特色.它是在演唱道情戏的基础上植入皮影表演而形成的地方小戏,具有鲜明的道情色彩.二是戏班子数量之多,相关从业人员之多,也是全国罕见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一度成为平民化㊁大众化的娱乐消遣,同时也是传播历史文化坚强有力的媒介之一.可惜的是,传统皮影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得它很难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虽然环县道情皮影也做了相应的保护工作,但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生存土壤㊁发展条件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环县道情皮影戏存在的功能逐渐弱化,群众基础正在萎缩环县道情皮影戏对于当地的民众而言,除了9审美娱乐之外,更深层次的实用功能是源于对神灵的敬畏,在这里,道情皮影戏和敬神㊁娱神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用道情皮影戏酬神㊁还愿,祈求四季平安,从而达到人与神㊁人与人㊁人与自然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在«艺术的起源»中,格罗塞认为,艺术的价值不仅仅是审美,还有社会的价值 艺术不是无谓的游戏,而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也就是生存竞争中最有效的武器之一 人们致力于艺术活动最初只是自己直接的审美价值,而它们所以在历史上被保持下来并发展下去,却主要因为具有间接的社会价值. [10]环县村村有庙,有的村甚至还不止一座庙,庙也不只供奉一神,神灵更是五花八门.庙必有会,会必唱小戏.戏台正对庙门,演出有一定的程式,请神㊁敬神㊁唱神戏等,均由专门的人员配合艺人们完成.学者侯杰和范丽珠认为,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和实用意识.在说明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功利性时,他们认为:中国的民众只是希望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完成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对宗教的要求并不在于是否有高深的哲理体系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玄妙的彼岸境界.在探讨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实用性时,他们认为:为满足人们的实用心理和世俗愿望,民间各神有不同的功能.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用各种方式祭拜神灵[11].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神灵观念逐步弱化.目前,很多村子的庙会流于形式,外出求学或者打工的年轻人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和现代化的娱乐方式冲击,逐渐失去了对道情皮影戏的兴趣,群众基础正在萎缩,环县皮影戏赖以存续的文化空间被逐渐蚕食㊁破坏,其背后反映的是皮影戏的 文化空间 危机,它涉及道情皮影戏所处的空间范围㊁结构㊁环境㊁变迁㊁保护等方面.(二)艺人的减少和后继无人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演出主要通过庙会完成,而唱戏的艺人多半是农民.随着观众的日益减少,庙会唱戏的时间一缩再缩,有的庙会唱完十分钟左右的神戏就结束了.因为没有了观众,艺人们的演唱也就没有了热情和动力.有的经济实力强一些的村子,近年来过庙会的时候开始邀请秦腔演员唱大戏,导致皮影戏更没有了市场.笔者通过调查,目前,在环县一台皮影戏的市场价是700元左右,最高有1000元.但一台戏至少由五个人完成,其中皮影戏箱在分账时也算一份,这样就是六份,一份110元到160元不等.随着庙会越来越少,艺人们的收入也大大减少,生计成了问题.这就使得环县道情皮影戏逐渐失去了未来发展的人才和资源,造成了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危机.(三) 娱乐为主㊁欣赏为辅 向 欣赏为主㊁娱乐为辅 过渡,皮影戏这种表演形式面临消亡的窘境保护和利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过,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护是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合理利用,才有可能继承和发展.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但利用的同时不能损害文化遗产. [11]9这是非物质文化在保护和利用上的原则.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娱乐的多样化,环县道情皮影困境重重.首先,从皮影的制作来看,不但要求艺人具有一定的高超技艺,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其次,牛皮制作的皮影在保存上具有相当的难度,风吹日晒以及温度或湿度的变化都有可能对皮影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从皮影戏的表演看,唱功㊁挑扦㊁乐器演奏都非一朝一夕之事.再加上在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是在旅游景区的摊位上看到装饰画般镶在镜框里的皮影,清一色的帝王将相㊁才子佳人,皮影戏似乎已经等同于兽皮雕刻.三、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保护策略皮影戏曾展现了中国人对于光影的精巧解读.诚然,在娱乐形式大为丰富的时代,旧时缓慢的节奏和难懂的唱腔,很难满足当下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不被尘封于博物馆中,如何让皮影真正成为活起来的 戏 ,成了今天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处理好保护㊁继承和利用关系的基础上,应注重老艺人的保护和新艺人的发现与培养,观众群的发掘,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中形成有效机制,以便在发展中进行抢救性传承.(一)创造演出机会,让环县道情皮影被更多人认知在现代语境下,皮影的表演往往是被重新定义的.皮影在艺人们身上经历的故事是不一样01的.过去,很多艺人为了一口吃食走上了皮影表演之路,近年来,随着皮影艺术的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发掘,很多艺人能够到北京㊁上海这些国际化大都市表演,还能到法国㊁意大利这些国家参与国际交流,这种经历对于一个平时务农㊁兼职演皮影的艺人来说,有极大的反差.现在的皮影表演,尤其是商业性表演,很多时候只是一些精彩桥段的炫技,以此博取都市人们的眼球.了解皮影背后文化深意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是感兴趣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据调查,目前,皮影表演艺人会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演出的直播.2019年,笔者在 活态非遗 我们的节日 活动中,邀请史呈林㊁许明堂等艺人在兰州高校及影院演出,博得了人们的阵阵掌声,很多人围着艺人问长问短,还有人问: 从哪里能学得这种表演?或许技艺的传承是一个问题,但 记忆 注定被这个时代记录下来.只要还有人把头伸进皮影戏台里张望,皮影就可以种下神奇的种子.(二)科学研究,探究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确定保护措施笔者做了扎实的田野调查,截至2021年初,全县19个乡镇中17个乡镇有戏班演出,现有在演道情皮影戏班42家,演出艺人323名,皮影雕刻艺人60人.不过,真正长期活跃在乡间的道情皮影戏班约有24家,演出艺人不足150人.目前,政府以及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环县道情皮影戏做了很多的保护措施,如发放道情皮影艺术传承人生活补助,扶持有代表性的戏班,制定艺人带徒制度,普及道情皮影教材进课堂,给自乐班提供场所等.对环县道情皮影进行的调查和研究只是探询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体的第一步,更深层次的研究应该跟进,探求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进而从源头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让其他的保护措施更加积极㊁有效[11]85.(三)融合与创新,让环县道情皮影在新媒介语境下得以生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在现代社会立足并传承,需要与现代生活结合,对其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生命力,进而展现其魅力和时代风采.如今,科技越来越进步,我们生产出太多与皮影戏作用相同的东西.而现代皮影戏和皮影衍生品是传统式的复制,带有浓浓的工厂批发式的复制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跳出传统的复制思维,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北京 韩非子皮影剧社 做了艺术上的创新.2004年,他们尝试将皮影与木偶结合,利用两种形式的不同特点,推出了«小猫种鱼»;2009年,又将京剧和皮影巧妙融合,并利用三块可移动的大银幕调度舞台,让提线者走向台前,使皮影和真人结合,完成了剧目«灯官油流鬼».«水漫金山»一剧中有传统样式的皮影,也有大型皮影装置艺术;既保留了传统皮影戏舞台的格局,也打破了传统的表演形式,让皮影跃出影窗,从幕后走到台前.北京 韩非子皮影剧社 融合与创新的艺术理念改变了我们对皮影戏固有的认识,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发展的广阔空间[12].皮影元素在现代生活的渗透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传统皮影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而焕发出新的生机.2015年上海国际珠宝首饰展上展出了 O u r S t o r y 皮影戏系列首饰,利用皮影艺术表现人生百态.2015年深圳时装周,一场名为 拾光 游园惊梦 的跨界时装秀,在宛转悠扬的«牡丹亭»吟唱中,皮影元素变换为模特身上跃动的音符,用时尚与艺术跨界的力量,创造了皮影新的艺术生命.北京什刹海皮影主题酒店,将皮影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以光成影 . 上海新天地2014年创意橱窗展 中的作品«写意流影»,以中国传统天灯和皮影戏为创作灵感,运用投影技术,将不同图案投射于天灯之上,创造出宛若皮影戏的奇幻视觉效应,仿佛是一场漫长的皮影戏.融合和创新,敢于打破束缚,才会发现更多可能性.在这些成功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只有传承和创新才能使得传统文化继续发展,只有找到传统皮影中最基本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将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并提升人们的参与度,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开来,将其跨越时空㊁跨越国度,与当代的文化精神相吻合,才能赋予皮影文化新的生命与意义,才能将皮影文化重新带进大众的视野中,使它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生存繁衍空间[13].11(四)开掘内容与主题,让皮影戏符合时代思想中国皮影戏在技术方面并不落后,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深入挖掘皮影戏的故事内容㊁主题和思想的深度,恰是这一点,我们不能望西方皮影艺术之项背.因此对皮影戏内容及其所传达思想的开掘,是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与保护策略的重中之重.剧目是戏剧发展的基础,环县道情皮影戏剧目始终围绕惩恶扬善㊁因果循环与高台教化的宗教文化,以乡村文化㊁历史文化㊁神话传说等故事内容为主体.这是因为当地民众多受 万物有灵 观念的影响,崇拜大自然,信仰神灵,迷信宗教,希望通过道情皮影沟通神灵,借助神灵助善除恶.环县道情剧目中以因果报应为主线,反映着扬善除恶的主题,它通过表演行为建立起感染人们情感和意志的想象空间,将或真实㊁或虚构的故事搬演上戏台,以最通俗易懂㊁乐于接受的方式,将民间传统伦理和道德观念传达给当地民众,从而起到劝诫㊁警喻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剧目故事中忠义㊁孝顺㊁善良㊁勤劳等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品质,借助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展示给人们,以此规范个人行为,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四㊁结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环县道情皮影戏,以其深厚的历史㊁悠扬激越的道情音乐唱腔㊁奇异高超的表演技巧㊁精湛生动的皮影制作,深深地烙在了民族的记忆和行为方式中.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为了让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发展下去,应针对其传承现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集合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措施,坚持守正创新,构建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相结合的保护与传承体系,深入挖掘环县道情皮影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使其展现出永久的魅力和时代风采.ʌ参考文献ɔ[1]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环县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2]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M].北京:中华书局,1983.[3]干宝.搜神记全译[M].黄涤明,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47.[4]刘得腾.皮影戏 西汉起源说 新证[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3):59G62.[5]孙楷第.傀儡戏原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2:62.[6]张洪泽.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7]高有鹏.庙会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李嵱.史呈林:孤独的皮影人[J].新西部,2015(7):9G13.[9]刘淑娟.环县道情皮影的艺术特色研究[J].装饰,2014(1):110G111.[10]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4G235.[11]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 中国民众宗教意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6.[12]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现代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31G36.[13]马东平.行动与反思 对环县道情皮影保护利用的现状㊁问题及趋势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7(2):174G183,207.[责任编辑:王敬儒]21。

浅谈甘肃环县道情皮影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谈甘肃环县道情皮影的音乐艺术特征

浅谈甘肃环县道情皮影的音乐艺术特征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品种之一,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它是以影子为主体,配以声音、音乐和表演等综合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传统皮影艺术的高峰。

道情皮影在音乐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特征。

首先,它采用了多样的乐器,例如二胡、琵琶、柳琴、唢呐、小锣和大锣等,音效优美动听。

其次,它的音乐旋律和节奏与皮影的影像形成了互动,给观众营造了强烈的视听感受。

皮影戏中常用的音乐有“唱腔”、“断续曲”、“助兴曲”和“补台曲”四种,各有特点。

其中,“唱腔”是皮影戏的主要音乐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核心。

这种音乐通常是由人声演唱,配合着乐器的伴奏,既可以独唱,也可以合唱。

例如经典作品《草地保卫战》中的《赤沙头进城》、“芝麻树笛调”,都是代表性的唱腔。

唱腔旋律优美动听,使观众听得入迷。

同时,唱腔中也反映了皮影表演中的故事情节,深刻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除了唱腔,其他三种音乐也在皮影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断续曲用于表现战场景象,通常配合架子鼓、大锣等乐器使用。

助兴曲则用于增加表演气氛,例如《狗咬郎当》中小提琴手奏的《小月儿高高照》。

补台曲则用于填补场景转换时的空白,旨在使表演更加连贯。

最后,道情皮影的音乐艺术特征还体现在它的音乐风格上。

它兼具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既有东方古朴的音乐句式,也有西方现代化的音乐形式。

这种融合形式符合现代观众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更有利于推广和传承。

总之,道情皮影的音乐艺术特征体现了民间艺术发展的深远历史渊源,同时也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不断推广和传承它,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民间艺术,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旋律特征

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旋律特征
O 讲 师论 坛
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旋律特征
■ 晏晓东
【 摘 要】: 环县道情皮影戏唱腔具有西北地 区民间音乐音调高亢 、悠长 、格调 明快 ,奔放 、热情 纯朴 而富于感 情的共 同特点 ,但由于其语音 以陇东方言为基础 ,虽与周边其他地域 方言同属西北方言体 系 ,也并不完全相 同 。而
的是对 调式起 支撑 作用 的 “ s o l 、r e 、l a 、m i ” ( 花音) ,“ S O 1 、
到 当地 方言 的影 响,环县道情 唱腔旋律 以 “ s o l 、r e 、l a 、m i ”( 花 音) ,“ s o l 、r e 、f a 、S i ”( 9 5 音 )的跳进最 为常见 ,其 中也不乏八
度 的大 跳 ( 如下例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二) 、 旋律 中的跳进
虽 然 环 县 道 情 的 板 式 较 为 程 式化 ,但 不 同 的 剧 目 由于 唱 词 的 不
逐步形成 了以唱为主 的行腔风 格 。而环县道 情皮影戏作 为初具板式
变 化 体 戏 曲雏 形 的 地 方 小 戏 , 发 展 还 很 不 完 备 , 实 际上 是 处 于 说 唱
环 县道 情 唱 腔 中 的滑 音 也很 有 特 色 , 滑度 小至 三 四度 , 大 至 九度 甚 至 十
甘肃 、宁夏 、青 海 ,其音 乐的共 同特 点是:音调高 亢、悠长 、格调 明快 、奔放 、热 情、纯朴 而富于感情 。由于 民歌与戏 曲艺术有着 不 可 分割 的联 系,这些特 点均不 同程度 的反映在这一地 区的地方戏 曲 当中,成为 它们音乐旋律 的共 同风格特 征 。环县道情 唱腔音乐 即具 有 这些特征 ,但 由于其语 音 以陇东方 言为基础 ,虽 与周边其他地 域 方 言 同属西 北方言体 系,也并不完全 相同 ,而这种 语言上 的差别 形 成 了其 与众 不同的行 腔风 格。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皮影戏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娱乐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环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

环县的皮影戏传承历史悠久,堪称中国西北地区皮影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环县皮影戏的传承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环县曾有60多支皮影戏队,其中以“环县张红柱皮影”最著名。

张红柱是环县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物,他的皮影艺术在中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皮影戏艺术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传承方面,张红柱皮影戏非常重视对后代的传授,他的儿子、孙子等皆有传承他的皮影艺术。

此外,在张红柱皮影戏队中,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年轻皮影戏演员,他们致力于推广皮影戏文化,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发展方面,环县皮影戏始终保持着创新的精神,不断融合时代元素,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环县皮影戏在保持传统表演风格的同时,加入新的表演形式和艺术元素,如搭配现代音乐、舞蹈和动画等,使皮影艺术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时代感。

此外,环县还成立了皮影戏协会,定期举办各种皮影戏文化活动,促进了皮影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总之,环县皮影戏承载着中国西北地区文化的传统和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面临着现代化和商业化的冲击,但环县皮影戏传承者始终保持着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创新的意识,致力于将皮影戏文化发扬光大。

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环县皮影戏一定能够继续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其中,作为陇上民间文化的代表,陇南皮影戏更是具有高度的地域性特点。

而环县,作为陇南皮影戏的故乡,自然也成为了陇南皮影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环县皮影戏,以其传承完整、演出精良而闻名于世。

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环县皮影戏已经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演出风格,成为了陇南皮影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环县,皮影戏的传承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在不断演进中,传统的皮影戏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演出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了一种深受当地民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

作为皮影戏的代表,环县皮影戏在传承发展中,更是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之外,现在还注重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采用数字化制作方法,更好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需求。

在传承发展中,环县皮影戏也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2011年,环县皮影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基础上,环县不断加强皮影戏文化的宣传推广,组织展演活动,保护传承所需的人才传承规划的制定及培养,为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的来说,环县皮影戏的传承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更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环县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永恒的文化事业,需要所有环县人共同努力,共同守护。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皮影戏的代表之一,环县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传承并非易事。

然而,在环县,皮影戏得以良好地传承,与当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县地处陕西省的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县。

在这里,皮影戏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传承皮影戏的人都有着深厚的家族传统和文化认同。

他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皮影戏的技艺,也了解皮影戏的文化内涵,以此将其代代相传。

如今,环县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皮影戏传承机制,社会各界也对其保护和发展工作给予了广泛的支持,助力环县皮影戏的传承。

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

近年来,随着环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县皮影戏也在不断地拓宽表现形式和市场空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皮影+旅游”的模式。

环县络绎不绝的游客为皮影戏市场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与此同时,皮影戏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此外,环县皮影戏还深入到了教育、文化演出、婚庆、商业宣传等方面,丰富了皮影戏的应用场景。

不同领域的合作与创新也带动了环县皮影戏的创作和演出水平的提升。

结语在传承与发展中,环县皮影戏既保持了传统的独特魅力,又注重与时俱进,拓展了表现形式。

皮影戏的发展还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给予其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最终,希望环县皮影戏越来越红火,继续为国内外观众带来更多丰富的文化体验。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点

陇东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点

以 一 片 白 布 为 幕 唱 得 寡 淡 不 紧 不 慢 唱得 坡上 的羊 儿在戏 中移动 唱 得 庄 稼 咯 咯 拔 节
陇 东
所有 的沟壑 和 山道 所 有的昼 与夜 都被 皮 影戏缝 合 陇 东皮影 戏 并非在 红绿球 灯 的舞 台上 只 用最 简单 的 窑洞为 台
有 专家称 之 为“ 生态 文化 。” 原 群众 喜欢道 情 。 同时 也喜 欢戏 曲 . 了满足 群 众 的需 要 。 情皮 影 为 道 戏 的艺 人在其 中做 出 了很大 贡献 . 就是使 道情 与戏 曲相 结合 . 成戏 曲 中有 道情 的声腔 音乐 和道情 固 形 有 的艺术 形式 是 由于道情 和戏 曲具有 先天性 结 二 合 的条件 宋代 , 在 道情 也 叫“ 子词 ” 这 两种艺 术 鼓 , 的音 乐体 制和 演唱形 式是 一样 的 . 二者 仅演 唱 内容 有所 区别 .凡 属 演 唱道 教故 事 或相 关 内容 的称 道 情. 演唱其 他 内容 的“ 鼓子词 ” 。它是多 曲调 主 曲体 音 乐 体制 , 一 曲只使 用 同一 种 曲牌 . 同一 曲牌 每 以 的反 复构成 唱段 又分 为横 排式 和直叙 式两 种演 唱 方式。 刘永济 著 录的《 宋代歌 舞剧 曲录要 》 :鼓 子 中 “ 词 皆用 一 曲连续歌 之 , 以用故 事 。 其方式 有二 : 以为 横 排式 。 以为 直叙 式 。横 排 式 者 . 列 同性质 的故 并 事, 以同一词 调 ( 曲牌 ) 之 : 叙式直 述一 事首 尾 , 歌 直 亦 以一调歌 咏” 这 不仅 是早期 鼓子词 的特 点 。 是 。 更 道情 鼓子词 的特点 。横排 式鼓 子词是 歌 曲道 情 。 它 只是 唱不说 。直叙 式 鼓子词 是说 唱道情 . 其形 式 为 歌 白相间 , 唱有 说 。而古代 的说 唱道 情 即宋 代 直 有 叙 式道 情鼓 子词 为戏剧 的诞 生提供 了基 础 . 代戏 近 剧 为 道情 由说 唱 向戏 剧 的转 变提 供 了转变 艺 术结 构 的有利 条件 众 所周 知 . 曲是 以歌舞 演故 事 的 戏 综 合艺术 . 的基本 特点 是所 演故事 内容 与艺 术形 它 式 的综合 性 众所周 知 . 戏剧并 不是 最早演 故事 的 艺术 ,早 在唐 代有 俗讲 、宋代 的直叙 式鼓 子词 、 覆 赚、 陶真 宫调 等说 唱艺术 都是 演唱 故事 的 , 这 诸 而 些演 故事 的艺术 形式 中. 以说 唱道情 的俗讲 和鼓 是 子词 为最早 。赵令 畴 的直叙 式鼓 子词 《 微之 崔莺 元 莺调蝶 恋花 》 与道 情鼓 子词 是 同一 体式 。 毛西河词 《 话》 中所说 : 己 微之 莺 莺 传本 事 . 与后 世 戏 曲体 颇 制 相类 , 为戏 曲之 祖 。” 以说 。 唱道情 与戏 曲有 所 说 着先 天结 合 的条件 . 也是 说 唱道情顺 利转 变为戏 曲 的重要原 因。 环县 道情皮 影戏 的一 大特 点是 。形在皮 影 , “ 神 在道情 ” .即将 精湛 的皮影 制作 和表 演与道 情音 乐 的唱腔 结合 起来 . 独具 风格 谓“ 丑净旦 一 E道 所 生 l 出 , 手对 舞百万 雄兵 。 是这 个意 思吧 ! 两 ” 道情音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县道情皮影戏更是皮影戏中的一支独特的艺术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戏源自甘肃省环县,是环县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环县道情皮影戏一直在不断传承发展,为当地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当时是由一位姓程的艺人带领本地戏班演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县道情皮影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地广为传播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清朝时期,环县道情皮影戏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壮大,成为当地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民国时期,环县道情皮影戏更是迎来了创作高峰,有了许多重要的作品和艺术成就。

环县道情皮影戏在现代的艺术舞台上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以及剧目内容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其表演形式主要通过皮影的投影和人物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而剧目内容主要取材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战争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在剧目表演方面,环县道情皮影戏以婉转明快的旋律、典雅大方的唱腔和灵活多变的表演手法著称,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环县道情皮影戏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人们的娱乐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了冲击。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新的接班人不足,导致了专业技艺的流失。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市场需求不断下降,经济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之路并不容易,但当地政府和文化界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传统艺术的支持和推动。

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比如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戏曲艺术比赛、推出相关政策扶持专业从业人员等,以期唤起民众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和热爱。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环县道情皮影戏也在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改革,力求使传统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需求。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起源于甘肃省环县。

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一种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已成为环县乃至甘肃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

当时的环县是军事重镇,来自全国各地的士兵和商人聚集在这里,带来了各种文化艺术的交流。

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西北地区,而环县成为了皮影戏的重要传播地。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

它主要以手工制作的皮影为主要表演媒介,通过手工的形象剪影和灯光的照射,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呈现给观众。

演员们在幕布后面操作皮影,用各种动作和口技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台词。

他们还会通过声音、音乐和道白来丰富戏剧效果,让观众陶醉其中。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

它包括历史传说、民间故事和当代生活等各个领域的题材。

最有代表性的是《霸王别姬》、《白蛇传》和《三国演义》等经典剧目。

这些戏剧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还可以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学习到历史知识和道德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环县道情皮影戏除了传统剧目,还有现代题材的创新表演。

近年来,一些演员将皮影戏与电影、电视剧和动漫结合起来,创作出新颖的作品,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他们不仅改变了传统剧目的表演形式,还深入挖掘了现代社会的问题和人物形象。

环县道情皮影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这导致了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受众群体逐渐减少。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人才日益减少,许多老年演员面临退休和离世的问题。

这对于保护和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大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理解。

应该加强对传统剧目的培训和传承工作,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和艺术家,推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创新和发展。

论乐谱整理与环县道情皮影文化研究

论乐谱整理与环县道情皮影文化研究

论乐谱整理与环县道情皮影文化研究乐谱整理是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古代乐谱保存较为完备,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演变,许多传统乐谱逐渐失传,需要我们加以整理和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各种渠道获取乐谱,包括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地方风俗、乐器制作等方面的信息。

环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

其中,皮影戏文化是其独特的传统艺术之一。

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誉为“中国的默片”。

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使用手工剪制的皮影,搭配音乐演奏、音效和口技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地表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

在环县,皮影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娱乐活动。

乐谱整理和皮影戏文化研究是有机联系的,因为音乐对于皮影戏的表演非常重要。

皮影戏中的音乐分为伴奏和场景音乐两个部分。

伴奏是为了配合皮影戏的台词和动作,为表演情节营造氛围和加强情感表达,使用的是传统的音乐曲调。

场景音乐则是根据情节背景选取的曲调,在舞台上仅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场景,不需要皮影的表演。

因此,乐谱整理对于皮影戏的演出质量和保持传统风格非常关键。

进行乐谱整理和皮影戏文化研究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需要涉及音乐学、文化学、戏剧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知识。

同时,还需要深入地了解皮影戏的发展历程、艺术表现特点、音乐曲调等方面的内容。

在环县进行皮影戏文化研究和乐谱整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当地文化资源的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编。

同时,也需要注重推广和普及皮影戏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传统艺术形式。

总之,乐谱整理和皮影戏文化研究是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应该尽力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后代能够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

环县道情皮影戏简介

环县道情皮影戏简介

环县道情皮影戏简介寒风道情原称“亲道歌”,它是民间以说唱形式宣扬道家思想的小调小曲,后演变成为道教庙会上的赞神乐体。

环县东老爷山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历来就有各地的云游道士千里迢迢赶到这里,与当地道士一同谈经论道,祭祀神灵,并以道家常用的渔鼓、筒板相击伴奏,边说边唱,宣传道教、道义,赞扬道家思想。

久而久之,讲德、讲道这一道家思想不仅扎根于群众之中,而且被当地文化人演绎成道教故事,改编为剧本,搬上了以皮影代替真人的投影舞台,形成了道情与皮影融为一体的环县道情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戏产生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且与当地祭祀道教神灵的风俗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过庙会祭神、农家酬神还愿以及红白喜事助兴,都少不了道情皮影戏,且还有许多讲究。

环县人大多信仰道教,境内有庆阳市最大、最有名的道教名山东老爷山,山上供奉无量祖师等神灵23位。

除此而外,在乡下一个村或几个村联合组成一个庙会,会上都建有小庙,庙里供奉着道教神灵,如玉皇大帝、大禹龙王、显神、齐天大圣、城皇、娘娘等,这些神灵统称“本方庙神”。

年内,每逢东老爷山无量祖师及本方庙神圣诞日,周围的群众总会设布施(捐款捐粮)过庙会,答谢神灵。

庙会多为3天,也有10天8天的,会上,除举行各种祭神活动外,还要请戏班子演出助兴,有秦腔、木偶戏、道情皮影戏,但祭神戏必须是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道情皮影戏。

庙会开始称“挂灯”,当晚先要唱祭神戏,若有还愿的农户和过关的孩子,即唱愿戏和打关戏,再唱正戏。

祭神戏即某会为答谢本方庙神保佑本会人等万事吉利的功德,专门为神唱的戏。

时先,在戏亮子前支起桌子,桌上摆放香斗(盛满五谷杂粮的木斗),供献糖果之类祭品,会长(众人推选的庙会主事人)跪于桌前,焚香点表,祭神戏即开演。

祭神戏一般唱3折,第1折为固定格式,即前台(皮影挑纤人)挑福神皮影角驾云上殿,前台表道:吾乃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一到蓝天门前,观见香烟冒盛,青龙接旨,白虎传信,四值功曹报上灵霄,乃是何会(表会名)人等兴起善念,为答报何等神灵(表神位),随领了玉皇持旨,佛家金牌、王娘宝号,奔上五福堂前于何会(表会名)人等赐福一回。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跟随敬家班的脚步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跟随敬家班的脚步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跟随敬家班的脚步
甘肃环县的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敬家班,则是环县皮影戏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几百年来一直延续着皮影戏的传统,并在不断发展中为皮影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跟随敬家班的脚步,就可以深入了解环县皮影戏的历史、演出特色和技艺要领。

敬家班成立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

他们从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
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敬家派”。

其特点是表演威武雄浑、形态粗犷,人物塑造有力度,结构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

敬家班的演出内容涵盖了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戏曲改编等多个方面,其中尤以历史题材为主。

他们通过精心打造的人物形象和场景布景,将古代历史与现实现场完美结合,让观众们在欣赏皮影戏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如果你想深入体验环县皮影戏的魅力,不妨跟随敬家班的脚步,近距离观察这种古老艺术的表演技巧和艺术内涵。

同时,也可以欣赏到敬家班独具一格的演出风格和技艺表现,领略到了皮影戏的无穷魅力。

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综述

环县道情皮影戏研究综述

2010. 6
47
研究与探索
五、低谷期
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影视业的崛起,失去了大批观 众的各地方戏曲进入了低谷时期。因此,环县道情皮影戏的 研究工作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戏曲理论家王 正强编著的 《陇剧音乐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一 书中虽提及环县道情的部分内容,但并非研究重点。该著着 重从陇剧音乐与道情说唱、陇剧音乐的传统程式、陇剧音乐 的继承与发展、陇剧音乐的曲词关系、陇剧音乐的调及变调、 陇剧音乐的戏剧作用、陇剧乐队与曲牌锣经等多方面对陇剧 音乐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以戏班为专题的研究主要有:党桂梅的两篇论文《环县 道情皮影许家班之个案研究》(东南传播,2006,(11):95 —96.) 和 《史家道情皮影班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7.) 则是分别以环县道情皮影戏班中的“许家班” 和“史家班” 为个案研究对象,基于田野工作获得的真实资料,对所调查 的戏班分别从历史、现状、成员构成、传承关系、收入分配、 艺术风格、演出形式、演出剧目及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的 生存状态等不同方面加以描述和论述,是专门以环县道情皮 影戏班为研究对象的初步尝试。
赵建新所著的 《陇影纪略》(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 针对流行于甘肃境内的影戏剧本作了分析和研究,书中专列 一章,对环县文化馆整理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口传清代主要剧 目,对照我国其它地方剧种逐一加以考证和研究,使我们从 中了解了哪些剧目是环县道情皮影戏所特有的,如 《忠义 图》、《二姐娃做梦》等,而哪些是从其它戏曲剧目移植改编
4、多学科门类的学者对环县道情皮影戏从不同角度进 行的考察和研究
①对其皮影造型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荣梅的《灯影里的绝唱--环县道情皮影艺术考》(西北师 范大学,2005.) 从工艺美术学的角度对环县皮影的艺术造 型、创造历史、制作流程、造型分类作了详细的描述,对环 县皮影的艺术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该作者在分析、研究环 县皮影时,并未将其单纯作为一种艺术品来研究,而是将其 放入人文背景中去考察,从宗教、戏曲及民俗文化的关系中 探讨环县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该成果是对环县皮影从工艺 美术学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论证和综合研究的最早探索。高 月红《甘肃陇东皮影民俗文化探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 (12):300—302)对环县皮影的制造工艺、造型特点及影人 的服饰图案花纹和色彩的特点加以描述,并从民俗角度入手

革命话语下的民间文化——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1949-1978)

革命话语下的民间文化——以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为例(1949-1978)
n to n ok s cet r nerc in i u u ls i t. a in a d f l o i y we e i t a to n r r a o ey c
Ke r s a s a o n y d wo d :G n u Hu n C u t ;D o i g s a o ly g v r me t e o m; ai n a d f l o it ; n e a t n a q n h d w p a ; o e n n f r n t n k s ce y i tr c i r o o o
py g da ai G nuHunC u t rvlt nr ra si ujc frea ia o ,hsa iea a zstec a gsi te ii - rm a s a ony eo i ayaesa t sbet xm nt n t rc n l e hne h n n uo s o i i t l y h n
映 了乡村社会生活的 多元 图景。 9 9 以后 , 14 年 环县道情皮影戏 受到 了国家的改革 。 处于政府 改造 下的地 方影戏在形式和 内容
方面都 随之发生 了深刻 变化 , 乐功 能的主 导地位被政治教化功能所取代 , 治以一种 前所未有的方式介入到地 方文艺 , 娱 政 并 融入到 乡村 生活之 中。本文 以环县道情皮影戏为考察对象 , 图剖析 民间皮影戏在政府的改造 下, 试 民间文化在 内容 、 形式和
专厚 旌 完 ( 碍 艮
专嘉第 2g o- o 9
革命话语 下的 民问文化
— —


以甘 肃环县道情皮影戏 为例 (9 9 17 ) 14 — 9 8
赵 法发
( 东学 院 ,甘 肃 西峰 75 0 ) 陇 4 00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

综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融合了皮影戏和道情戏两种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县道情皮影戏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智慧,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一、环县道情皮影戏的起源与演变环县道情皮影戏源于环县地区,传统的皮影戏和道情戏在当地得到融合,形成了环县道情皮影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朝,至今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皮影戏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后传入了各地,演变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形式。

而道情戏则是流传于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一种地方戏曲,它起源于宋元时期,经过演变和改良,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

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的。

在演出形式上,环县道情皮影戏继承了皮影戏的传统布景、手法、剪影和表演等元素,又融合了道情戏的唱腔、表演和曲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剧目内容上,环县道情皮影戏承载着丰富的道情戏元素,歌颂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勤劳和美好生活,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表达。

由此可见,环县道情皮影戏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既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元素,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是当地文化工作者和爱好者们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环县道情皮影戏得到了更为积极的发展和传承。

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大了对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戏曲团体进行创新和发展,举办戏曲比赛和演出,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传承和发展环县道情皮影戏。

一些企业和爱好者也积极参与到环县道情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中,他们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捐资助学,举办戏曲比赛,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雕刻后继有人演戏流失断层2011年11月28日 15:03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冬日风冷,天色暗沉,甘肃环县皮影雕刻艺人高清旺正在家中清唱《忠孝图》:“威风凛凛坐将台,一道号令四路开;万里长江波浪滚,一座兵山倒下来。

”他手中,精致的皮影人翻滚跳挪,犹如戏中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简陋的室内,墙上贴着子女的素描画作,晾衣绳上挂着很多色彩艳丽活灵活现的皮影人。

高清旺的妻子正坐在床上给刚雕刻好的皮影人上色。

“环县皮影人跟其他地区的不一样,不做其他皮子,只以牛皮为主”,高清旺介绍,“老一辈传下来说,皮影人演戏是敬神的,只能用牛皮子。


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深受道教影响,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高清旺说,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

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

环县的道情皮影目前是国内保存较完整的原生态艺术群体,被称为“东方民间文化的活化石”,“环县道情在全国独一无二,艺人多,戏箱多,”高清旺解释,“戏箱”原指用来盛装戏班行头和道具的箱子,行内代指“一个戏班子”。

高清旺17岁开始外公学皮影戏,“外公是老艺人,那些年是皮影戏最红火最兴盛的时候”,他说,文革时期戏箱都收了,禁止演戏。

上世纪八十年代,文革过后,很多老艺人纷纷复出,继续唱皮影戏。

时至今日,“环县搞皮影的有300多人,50多个戏箱,光雕刻艺人就有100多人”,高清旺说,“现在学雕刻的年轻人很多,算是后继有人,但学唱戏的人很少,不挣钱。


高清旺说他自己也很少唱戏了,加入了环县龙影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皮影制作开始工厂化了,不过还是纯手工,厂子每年效益近二百万元。

”高清旺夫妻两个人为工厂雕刻皮影人,一年收入10万左右。

“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传统皮影戏伤害很大,电视电影普及了,年轻人很少看皮影戏了,”高清旺说,如今皮影戏一般出现在庙会上和一些大型节会活动上,中老年人还是很喜欢。

2002年环县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2003年环县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6年5月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清旺也和其他道情皮影艺人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杰出传承人。

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保护中心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当地政府建立了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还想要把道情皮影的演艺、雕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以发展经济,赢得现代社会对皮影艺术的关注支持。

但在高清旺看来,皮影一旦被列入“遗产保护名录”,其实正是因为“流失严重”,“民间艺术,生命还是在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