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地评价与管理1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概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概要.《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一)(含部分考研题目)一、名词概念部分:土地土地资源土地资产土地利用级差地租土地利用规划小康水平吉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分区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化建筑密度城镇体系交通密度建筑容积率农地整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保护土地人口承载力城市规模土地整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二、简答题部分:(一)总论部分1、简述土地的特性2、简述规划的功能和作用?3、简述土地利用的含义4、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类型?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是什么?6、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7、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8、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并简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
9、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0、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区域规划关系11、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12、简述土地利用规划与农业区划关系13、任何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方法)14、编制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收集哪些基础资料?15、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原则?16、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有哪些?17、简述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联系18、如何运用区位理论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19、简述人地协调理论主要内容?20、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何特点?2、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3、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4、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5、简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6、简述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层次体系?7、小康指标体系中包括哪些指标?如何量化?8、如何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9、土地需求量预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基础数据预测)10、如何进行耕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1、如何进行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预测方法)12、怎样预测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预测方法)13、常用的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有哪几种14、简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和内容?15、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指标的计算)16、简述土地质量评价的内容17、如何进行土地供需平衡分析?18、简述拟定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的原则和编制方法?19、如何理解公众参与原则?20、土地利用分区模式有哪些?21、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方法有哪些?22、什么是土地利用布局?常用的分析方法和指标有哪些?23、如何填写土地利用综合平衡表?24、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25、配置居民点用地的要求有哪些?26、配置工业用地的要求有哪些?(三)土地利用详细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简述居民点的概念和居民点分类?3、何谓城镇化?怎样预测城镇化?4、简述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和原则?5、怎样选择居民点用地?6、简述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和内涵?7、简述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8、按《城市规划法》,我国城市大致分那几级?9、简述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10、如何确定公路的等级?11、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有哪些?12、如何进行公路选线?(概念和原则)13、如何概算交通线占线面积?14、简述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分级?15、不同类型的水资源有什么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16、供水工程用地的一般要求是什么?17、如何规划灌排工程用地?18、简述耕地田块配置的主要内容?19、简述选择田块方向的一般要求?20、如何综合考虑田、沟、路、林、渠相互结合配置方式?21、简述果园配置的内容?22、茶园和桑园规划有何特点?23、如何配置各类林地?(四)土地利用专项规划部分1、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有何特性?如何分类?2、何谓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有何特点?3、简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程序?4、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编制原则。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件

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评估、土地适宜性评估、土地利用限制因素评估等。
土地评价的分类
按评价对象可分为
农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评价、未利用地评价等。
按评价目的可分为
定级评价、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等。
按评价范围可分为
区域评价、地块评价等。
土地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 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定量分析
运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对土地进行评价和预测,如土地适宜 性评价、土地生产力评估等。
综合分析
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对土地的综合评价结 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
土地评价的完成阶段
编写评价报告
根据分析阶段的结果,编写土地评价 报告,对土地进行评价和总结。
成果应用
制定土地利用目标和计划,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实施和监测等环节,以 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以实现土地资 源的优化配置。
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权属确认
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权 属关系,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土地管理的目的
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土地管 理的目的是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益、规范土地市场、保障民生用地等。
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土地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 障,包括宪法、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
土地评价还可以评估土地利用的效率, 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土地资源的三大特性包括:A. 可再生性、有限性、地域性B. 可再生性、不可再生性、地域性C. 可再生性、有限性、多样性D. 可再生性、无限性、地域性2. 土地资源评价的目的是:A. 确定土地的所有权B. 确定土地的用途C. 评估土地的经济价值D. 评估土地的生态价值3.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合理性原则B. 可持续性原则C. 经济性原则D. 随意性原则4. 下列哪项不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内容?A. 土地登记B. 土地利用C. 土地开发D. 土地交易5. 土地资源的分类通常不包括:A. 耕地B. 林地C. 草地D. 水域6. 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中,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合理轮作B. 过度开垦C. 土壤改良D. 水土保持7.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遵循:A. 短期利益最大化B. 经济效益优先C. 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D. 忽略生态环境8.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是指:A. 土地资源的永久性开发B. 土地资源的一次性利用C. 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D. 土地资源的长期稳定利用9. 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A. 土壤类型B. 土地面积C. 土地所有权D. 土地价格10. 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不包括:A. 农业利用B. 工业利用C. 商业利用D. 军事利用答案:1. A2. C3. D4. D5. D6. B7. C8. D9. A10. 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2. 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3. 描述土地资源管理的目标和方法。
答案:1. 土地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评价、经济属性评价和社会属性评价。
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有指数法、综合评分法和多标准评价法等。
2. 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包括合理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等。
规划步骤一般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方案编制、规划方案的实施与监督等。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

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综述摘要:简要介绍了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通过阅读国内外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相关文献,讨论了国内外土地利用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中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等情况。
根据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研究现状,分析了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景,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调整,规划0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环境、经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否得以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保护能否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为下一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打基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可以协调人地矛盾、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理、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2]。
因此,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学者的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研究进行分析对比,了解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内容,总结目前的研究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与意义1.1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概述土地利用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级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3]。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组织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改善生态系统与持续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组织、布局的一项重要措施[4]。
1.2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的意义土地评价是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基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利用结构与布局、开发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和效益、适宜程度、限制因素等条件的分析,为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5]。
土地适宜性评价1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
2005.3.4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二节
我国的土地
适宜性评价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1.海南岛宜胶地评价
(1)了解宜胶地的标准:
年均温﹥23℃,最低月均温﹥15℃,月均
温≥20℃超过8个月,割胶期超过7个月
多年平均极端低温不低于3℃,极值0℃ 年降水﹥1200mm,月降水﹤50mm的月数不
评价时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到土地利 用的管理水平
三、对《纲要》的改进
2.借助土地诊断和设计对《纲要》改进 诊断前查明、描述土地利用系统
诊断、分析土地利用的问题和潜力
设计可行的干预、管理措施,进行 经济可行性分析
规划并执行新计划
三、对《纲要》的改进
规划土地评价
土地利用 类型 研究计划
土地利用 要求
诊断土地 利用问题
《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
2005.3.2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土地 针对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及适 宜程度,作出等级的评定。
第一节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 《土地评价纲要》
指 南
评价系统
评价步骤和方法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Ⅱ ≥-2℃ ≥-9℃
Ⅲ -9~ -11 ℃
Ⅳ -9~ -11 ℃
-2.1~ -3.5 ℃ -2.1~ -3.5 ℃
低温持续时间
-7℃出现频率
﹤2h
﹤5%
﹤4h
﹤5%
﹤2h
﹤10%
﹤4h
﹤10%
一、单项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土地评价与规划管理复习资料

1.何谓土地,它有什么基本特性?土地是“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特征有:位置固定性,自然和经济双重性, 资源供给的有效性,质量的区域差异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的相对永久性,价值相对价值和准商品性.2.简述气候和土壤因素对于农用地质量的影响。
气候因素:光能条件,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土壤因素: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土地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3.从中国光、热、水、土以及地势阐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特性。
根据光能条件地域变化特点,我国可分为五个光能分布区.我国活动积温自北部的寒温带到南部的热带逐渐增多.活动积温与熟制有直接关系.我国以400mm 和800mm 等降水线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有重要意义400mm 以西以北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800mm 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800mm 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4.试举例说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于城市选址的影响。
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及水质,城市缺水.气候条件有:局部气候,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大气污染.5.试辩析如下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同一类型的土地单元应有:相似的外貌形态,相似近的成因及可以比拟的相近似的土地性质,大致相同的自然生产能力,相同类别和程度的土地利用适宜性或因素的限制型,相同的土地保护改造和生产力提高的措施.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可预见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土地和人类利用相结合而成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6.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分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带和非地带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7.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是什么?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进行分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要具有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8. 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人均耕地少,山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近40 年净减耕地2.5 亿多亩,耕地后备资源太少,可开发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强度大,盲目用的突出.城市存量潜力大,村镇用的超标.9. 常用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的方法有哪些?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工作方法:现场调查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外业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典型调查和面上调查相结合,专家调查和群众访谈相结合.10.简述“3S”技术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网上作业题答案

[0309]《土地评价与管理》网上作业题答案第一次作业[论述题]你如何理解土地和土壤的概念和范畴的不同?参考答案:(1)土地是地表的某一地段,特指地球的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岛屿及内陆水体。
而土壤是指地壳表面风化后形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它们的具体空间和区域分布有差别。
(2)土地强调的是载体、场所和经济属性,它既是自然资源也具有资本和资产的性质;而土壤强调的是以自然生产力为代表的自然属性,人们更在意它的肥力高低,宜种性是否广泛以及培肥的潜力大小。
(3)从类型和范围来看,土壤是土地类型中的一种,属于农用地类,是属于地表土地的一部分。
[论述题]请深入阐述土地的基本性质参考答案:(1)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其性质主要取决于各组成成分。
例如从农业生产出发,把土地看成综合体无疑是正确的。
因为气候、土壤、岩石、植物、动物、水等(既是其组成成分,又是其环境条件――土地条件)自然要素均对农业生产施加一定的影响,但这些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相互制约的。
(2)土地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厚度和范围的地段。
其面积大小有别,在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地域组合关系。
在陆地表面,每一块土地均占据着特定的三维空间。
从垂直方向来说,土地正处于岩石圈、大气圈相互接触的边界,大致始自土壤的母质层和植物根系层,向上直到植被的冠层,这里是各种自然过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场所。
此外,由于受到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地球本身的运动、海陆分布等的影响,地球上土地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区域性。
(3)土地是一种历史自然体,具有特定的发生发展过程。
某一地段的土地特征只是反映了某一时间的特定状况。
原因在于,地表水热条件、地貌过程、土壤和动植物群落都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同时,由于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泛滥,土地的淹没,土壤的水分状况、营养元素的积聚和淋失等无不带有季节变化的特点,结果导致土地的性质也呈现季节变化特征。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知识点

一、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土壤、水、生物、地质、地貌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二、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2.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不动产特性三、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五、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以系列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图件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六、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2.土地类型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七、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3资料准备○4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1路线勘察○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地类调绘○5补测○6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1转绘○2量算面积○3编图与图面整饰○4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八、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区别:1.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2.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
九、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别:土地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类型一方面反应出土地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社会属性,即人类活动所赋予土地的属性。
因此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应该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评价与管理第03章 土地评价概论

18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两子系统结合成为全面的、综合的土地评价系统。 考虑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外,也反映了经济因素; 既考虑了土地管理措施,又考虑了土地税收和法规。
该系统仅是一个纲要。
17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3.土地评价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s’,土地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向着综合化、精确
化的方向发展。
198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提出了“土地评价和立 地评价”系统。
土地评价:潜力分类、重要农田鉴定和土壤生产力;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特点: 结合土地清查进行。 评价目的是为土地利用服务。 以美国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为代表。
考虑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涉及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
因素的变化。 针对广泛的标准化的土地利用,未能指出土地对特定作 物的适宜性和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
13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3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3章 土地评价概论
《管子.地员篇》将九州土地分为18类,每类地又分为 5物(品色)。根据土地对农林生产的的适宜程度,把18 类土地分为上土、中土、下土三等,形成3等18类90物的 土地评价系统。
系统总结了中国人民评价土地资源的经验。按土色、
——恩格斯
阶段:
土地评价课件--土地评价与规划模型

归类法:
它是针对一定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力大小或 适宜性及适宜程度,以定性方式将评价结 构表示成不同类别等级,
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分类和联合国 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分类。
数值法,或称参数法:
原理:选出决定土地生产能力的诸要素,根据这 些要素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并对某种土地利 用方式的潜力或适宜性求得不同的指数,然后 对各项指数进行数字运算得出总指数,借此对 土地作出等级评定。
研究对象
土地
土地的概念; 具体工作针对不同的子集,首先界定工作对象。
土地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分等,城镇土地定级 估价,城镇土地分等与基准地价平衡等
影响因素和体系
自然 社会 经济 技术
影响土地等级、价格的因素,可按照因素与土地的关系及影响范 围分为
一般因素 区域因素 个别因素
(一)一般因素 一般因素是指影响土地等级价格的一般、普遍、共同的因素。 1.行政因素 行政因素主要是指国家政策对土地等级价格的干预。 影响等级地价的行政因素有: 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城市规划、地价政策、税收政策、交通管 制和行政隶属变更等。
定量评价
概念:是通过土地组成要素的度量指标和特定土地 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来确定土地的 质量等级。
优点:是“量”的概念非常明确,也便于对评价出 的土地质量进行对比。
缺点:主要是土地组成要素的度量指标与土地质量 等级的对应关系在确定上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 而且也难以考虑诸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综合效 应;定量评价一般不能提供不同生产形式之间比 较。
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分等定级 农用地分等定级
土地地价体系
基准地价 标定地价 交易底价或交易评估价 成交地价 地价之间关系
土地评价第七章

二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二)英国土地利用潜力分类
英国土壤调查局于1969年提出的
土地利用潜力分类克服了主观性 的缺点 在实际分析和产生气候限制标准 时,该系统把气候以数量化形式 分为三组
二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三)我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2.我国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 潜力评价系统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东北 地区编制1:100万土地资源图所采用的评价 系统,与美国农业部的潜力评价系统有许多 相似之处.
二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首先按照土地对农林牧的适宜与否分为五个等级 , 即:宜农宜林宜牧的土地,宜林宜牧的土地,宜牧的 土地,宜林的土地和暂时不宜于农林牧利用的土地. 其下分别按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各分最适宜 ,一般适 宜和临界适宜三种情况.为了减少排列组合的数量, 并适当突出宜农土地,在宜农宜林宜牧的土地中, 按农业的适宜性划分为三个等级:农业无限制或少 限制质量好,最适于农业利用的土地;农业有限制, 质量中等,一般适宜于农业利用的土地;农业限制 较大,质量差,临界适宜于农业林用的土地. 根据这个划分7个土地潜力级,用罗马字母表示.
二 土地利用潜力评价
3)土地潜力单元: 指一组土壤,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 在制图单位上属于范围较小,性质更为均一的,具有相似土 地利用潜力和相似管理措施需要的土地单元。 同一潜力单元的土地特点: 1)相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可生产相同农作物、牧草或林木 2)种类相同的植被,要求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方 法; 3)相近的生产潜力(相似的经营管理制度,平均产量变率小 于25%) 土地潜力分级结构
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适宜性评价讲课文档

19
现在十七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 6 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2.评价步骤与方法 筹划阶段:2项工作
土地利用研究:形成土地利用类型的鉴定和描述,然后
阐明土地利用条件,如水分条件、养分供应条件、机械化 条件等等。
土地调查:对一组土地单元进行鉴定和制图,每一土地
土地评价与管理土地适宜性评价
现在一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suitability)
中国又称为土宜,针对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 “凡草木之适,各有谷造” ——《管子•地员篇》
“对土地不能简单地按从‘最好’至‘最差’的尺度进行分 类,而不考虑到它的利用方式”。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定量分类中: 投入:基建投资、劳力、肥料、能源等 收益:粮食、畜产品、木材、娱乐
14
Land 现在十二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不适宜纲:
当前不适宜类(N1):
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 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
单元都具有一定的属性,如水分有效性、养分供应状况、
机械操作潜力等。还要进社会经济资料收集,便于日后分
析。
20
现在十八页,总共一百零九页。 Land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2008-1-30
第 6 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同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
自然条件对比:如土地对水分的需求同水分有效性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土地评价与管理在土地科学中的地位(第一章)
2、简述土地评价与管理的发展历史(第一章)
3、实例分析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土地问题(第一章)
4、如何理解土地评价?
土地评价是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鉴定、分类、评级和估价的过程。
5、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2)
6、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有哪些类型?(2)
7、土地评价的原理有哪些?(2)
8、举例说明地质、水文及气候条件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影响。
1.气候条件:城市气候除受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大气候控制外,还存在地方气候和小气候的特点。
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日照率(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及热工设计的依据);风向与风速(工业区的布置)…
2.地形条件:不同的地形条件影响城市规划布局、平面结构、空间布局、道路走向、工程建设和建筑组合等。
由于城市需占有较大地域空间,多数城市选址在平原、河谷、缓丘和盆地等具有地势平缓的地貌形态。
海拔和坡度影响着工业、交通和城市建筑用地布局,土地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以及建设成本。
地面高程和用地间的高差,是用地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和防洪设计的依据。
坡向则通过制约光照和温度等影响建筑物的微环境。
3.地质条件:由地层的地质构造、土层堆积状况和组成物质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地基承载力的差别,对城市用地选择、建设项目分布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用地选择还需注意岩溶、滑坡、坍塌、冲沟和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建筑的危害和防治,以及采矿造成的地面沉陷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4.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江河湖泊等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在水运交通、调节气候、稀释污水和美化环境等方面也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滨海临河等条件被认为是城市发展的优越区位。
同时,某些水文条件可能会对城市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水体分布影响城市的形态和城市地域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主要是地下水状况。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包括上层滞水、潜水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水的流动状态等方面的状况都会对城市用水和建筑工程的适用性有重要影响。
9、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点?
1、林地面积大分布广,森林覆盖率高。
2、耕地比重小,且以坡耕地为主,分布零散、面积破碎。
3、建设用地构成不合理,村庄用地比重过大,基础设施用地比重偏小全市各类建设用地(包括城镇村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中的水库、沟渠和水工建筑物占地。
4、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
10、辨析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是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数量指标。
①土地的自然条件。
包括地势的高低,土壤的肥瘠,降水的多少,气温的高低,②经济条件与利用技术水平。
土地利用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这又和技术水平有密切关系。
土地的利用程度可因技术条件改变。
技术进步可以使土地利用率提高。
土地垦殖率又称土地垦殖系数。
指一定区域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是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和结构的重要指标。
土地垦殖率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密切相关。
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一般情况下,它与热量高低成正比。
计算公式为: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
复种指数愈大,说明耕地利用程度愈高。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11、简述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及其特点,并作出评价。
(P87)
12、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P99)
13、简述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评价的步骤与方法(P109)。
14、论述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
(P126)
15、简述中国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及其特点。
(作业)
16、谈谈你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的认识。
(作业)
17、谈谈你对土地评价的认识
18、简述毛利分析和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P132 /P134)
19、简述地产评估的收益还原法、市场比较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及路线价法。
(P145 P157 P160)
20、简述因素法农用地分等的步骤。
(P138)
21、简述农用地估计方法标准田法的步骤。
(P146)
22、何谓土地覆被与土地利用?两者有何异同?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长期改造、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人类活动。
土地覆被是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者相互影响,可以理解为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的产物。
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地覆被状况变化主要有渐变和转变,以及维护。
23、何谓土地持续利用?它有哪些基本原则?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对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又不会构成危害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意味着土地的数量和质量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对土地的需求。
1.优先性原则。
土地必须优先满足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繁衍、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的需要,只有上述价值极低的土地才可作城市和工商业利用。
2.融合性原则。
人类利用的土地必须通过生态化途径融入自然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的整体性相协同,而不是相抵触。
3.调节性原则。
人类的生存需要只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安全、实现生物圈稳定的限度内实现,如超出这种限度,就必须对人口数量或人均资源消耗量间作出降低性调节。
(P187)
24、何谓土地生态系统?其基本性质有哪些?(P193)
25、如何理解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概念(P197)基本功能:传粉、播种、成土、生物防治生产功能:产品生产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环境效用: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净化空气、废物处理。
娱乐功能:休闲、娱乐、文化、生态美学。
可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系统产品所产生的价值,包括食品、医药等。
可用产品的市场价格来估计。
间接利用价值:无法商品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比如保持土壤肥力、净化环境等。
常常根据生态系统功能的类型来确定,通常有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替代市场法等。
选择价值: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某种生态服务功能的支付意愿。
存在价值:内在价值,人们为确保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
26、何谓生态足迹和生态包袱,如何计算?
生态足迹及人类,无论是个人、社团和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均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他们要消耗自然的产物和服务,其生态影响可以量化成为生存而占有的自然总量。
Rees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
计算:原理: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耗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废物数量;资源和废物可以换算成提供这些功能所需的生物生产面积。
步骤:a划分消费项目,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消费量;b利用平均产量数据,将各消费量折算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c通过当量因子把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转换为等价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将其汇总、加和计算出生态足迹的大小;d通过产量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并与生态足迹比较,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生态包袱及人类为获得有用物质和生产产品而动用的没有直接进入交易和生产过程的物料,在物质流帐户中又被称为隐藏流。
计算方法:一件产品含有的和生产中消耗的各种物质的重量wi乘以各自的生态包袱系数yi 再求和就是该产品的物质投入总重量,再减去产品自身的重量w就是该产品的生态包袱R
27、简述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
举例说明以租代征的影响。
土地公有制。
分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
影响:以租代征”是指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所谓“以租代征”,即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
其实质是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在规划计划之外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同时逃避了缴纳有关税费、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法定义务。
从表面上看以租代征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政绩、也有利于提高租地企业的经济效益,似乎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其结果必然会严重冲击用途管制等土地管理的基本制度,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和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