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监测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空气污染监测 教学PPT课件
![环境空气污染监测 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ebddace518964bcf847cee.png)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Saltzman 法)
(1)原理
(2)测定方法
(3)注意事项
原理
●用冰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 液采样。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与吸收液中的对氨基苯 磺酸进行重氮化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 酸盐作用,生成粉红色的偶氮染料,于波长540[~ 545nm]之间处,测定吸光度。
● 当吸收液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时,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最低检出浓度 为0.005mg/m3。
●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15mg/m3。
●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50ml,采样体积288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06mg/ m3 ,本标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0.024 mg/ m3 ~2.0mg/ m3 。
止采样。测量前后两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
计算第一支吸收瓶的采样效率(E):
E C1 C1 C2
式中:C1、C2——分别为串联的第一支和第二支吸 收瓶中NO2的浓度,μg/mL。
注:采样效率E低于0.97的吸收瓶不宜使用。
空气采样器
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采气流量为0.4L/min时,误差小于±5%。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监测仪原理
3 气样 4
7
M 1
6
89
235
1 、红外光源 2、切光片 3、滤波室 4、测量 室 5、参比室 6、调零档板 7、检测室 8、 放大及信号处理系统 9、指示表及记录仪
(2)气相色谱法
❖ 色谱法测定CO原理:
大气中CO、CO2、CH4经TDX-01碳 分子筛色谱柱分离后,于氢气流中在镍催化 剂(360±10ºC)作用下,CO、CO2皆能 转化为甲烷,然后用FID检测器分别测定上 述三种物质,其出峰顺序为CO,CH4, CO2。
(1)原理
(2)测定方法
(3)注意事项
原理
●用冰乙酸、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萘乙二胺配成吸收 液采样。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与吸收液中的对氨基苯 磺酸进行重氮化反应,再与N-(1-萘基)乙二胺盐 酸盐作用,生成粉红色的偶氮染料,于波长540[~ 545nm]之间处,测定吸光度。
● 当吸收液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时,空气中二氧化氮的最低检出浓度 为0.005mg/m3。
●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10ml,采样体积为24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15mg/m3。
● 当吸收液总体积为50ml,采样体积288L 时,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出限为 0.006mg/ m3 ,本标准测定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范围为0.024 mg/ m3 ~2.0mg/ m3 。
止采样。测量前后两支吸收瓶中样品的吸光度,
计算第一支吸收瓶的采样效率(E):
E C1 C1 C2
式中:C1、C2——分别为串联的第一支和第二支吸 收瓶中NO2的浓度,μg/mL。
注:采样效率E低于0.97的吸收瓶不宜使用。
空气采样器
便携式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采气流量为0.4L/min时,误差小于±5%。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监测仪原理
3 气样 4
7
M 1
6
89
235
1 、红外光源 2、切光片 3、滤波室 4、测量 室 5、参比室 6、调零档板 7、检测室 8、 放大及信号处理系统 9、指示表及记录仪
(2)气相色谱法
❖ 色谱法测定CO原理:
大气中CO、CO2、CH4经TDX-01碳 分子筛色谱柱分离后,于氢气流中在镍催化 剂(360±10ºC)作用下,CO、CO2皆能 转化为甲烷,然后用FID检测器分别测定上 述三种物质,其出峰顺序为CO,CH4, CO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示范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示范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43eab2c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7.png)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物中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 始物质,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 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二次污染物则是由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 正常组分,或几个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或光化学反映而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 不同的新污染物。其毒性普通较一次污染物强。 如光化学烟雾、煤烟型烟雾等
二、大气构成 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亲密
• 对流层顶的高度在赤道地区约18公里,中纬度地 区约12公里,极地地区约8公里。
• 对流层紧邻地表,其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平均每升高1公里约减少6.5℃,至对流层顶温度 降到极小值。
• 对流层中的对流运动明显,是热量垂直输送的重 要控制因子,云和降水等天气现象就发生在这一 层。
第一节 大气的构造及构成
一、大气构造
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周边,距地球表面约10001400多公里厚度的气体构成。把受地心引力而随
处球旋转的大气层称为大气圈,总质量 6000×1015kg,约占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高度
<5km
大气质量分布 50%
<10km 75%
<30km 90%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逸 散层五层。
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Leabharlann 过高 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温室气体能吸取地表辐射出的特殊波长(红 外线)的气体 • Greenhouse Gas, GHG包含水(H2O)、臭氧(O3)、二氧化
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六氟化硫( SF6)、全氟碳化物(PFCs)、氢氟碳化物(HFCs)及氟氯碳 化物(CFCS)与氟氯烃(HCFCS)等。
大气污染监测分析ppt课件
![大气污染监测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5fb9c7f12d2af90342e66e.png)
第十章
3. 物理监测分析
物理监测分析是指对采用物理成分与 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所得物理量进行的研 究。比较重要的是噪声、放射辐射等污染 的测定研究。
第十章 4. 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和制备
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和制备的技术,要 求所得分析样品对所监测分析研究的对象具 有代表性。具体包括布点、采样及样品保存 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以及环境样品制备 的技能等等。
第十章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法律关于在进行对环
境有影响的建设和开发活动时,应当事先对该 活动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的 预测和评估,制定防止或减少环境损害的措施,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或填写影响报告表,报经 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后再进行设计和建设的各项 规定的总称。
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和工具。通 过环境质量评价可找出评价地区的主要污染源和主 要污染物,解决首先防治什么污染物和在哪防治的 问题;定量评价环境质量的水平;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提出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防治污染途径 和方法;为新的开发计划保护环境作出可行性研究 等;为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 环境规划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政 策提供信息。因此,它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
第十章
3) 未来评价 :根据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或 一个建设项目的规模,预测该地 区或建设项目周围将来环境质量 变化情况,并作出评价。它也称 为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预断评价。
第十章
2.按照环境要素分类,环境质量评价分 为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类。单要素环境 质量评价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 质量评价(包括地面水环境质量评价、地下 水环境质量评价、海洋环境质量评价)、土 壤环境质量评价等。
大气污染监测幻灯片课件
![大气污染监测幻灯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25b8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5e.png)
• 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空气中的苯系物; • 用紫外荧光法测定空气中的二氧化硫。
1、直接采样法特征
• 时间短; • 采样量少; • 方便快速; • 测定值真实性不够。
2、直接采样法采样仪器
• 注射器 • 塑料袋 • 球胆 • 采气管 • 真空采样瓶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
• 适用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低的情况。 • 采样的分析结果反映大气污染物在浓缩采样时间
中流量TSP采样器
2
1
4
3
5
6
7
大流量TSP采样器
1-流量记录 2-滤膜夹 3-抽气机 4-铝壳 5-计时器 6-计时控制器 7-流量控制器
2、可吸入颗粒物采样器
• 组成:分样器、大流量采样器、检测器。 • 分样器有旋风式、向心式、多层薄板式、撞击式等
多种。 • 它们又分为二级式和多级式。二级式用于采集
内的平均浓度。 可分为: • 溶液吸收法 • 填充柱阻留法; • 滤料采样法; • 低温冷凝采样法。
1、溶液吸收法
• 一般与抽气装置连用。 • 作用原理: • 物理作用:如吸附、溶解; • 化学作用:如中和、 氧化复原等。 • 根据吸收原理,常用吸收管分为: • 气泡式吸收管 • 冲击式吸收管 • 多孔筛板吸收管 • 玻璃筛板吸收瓶
〔一〕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采样效率的 评价方法
• 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常用溶液吸收和填 充柱吸附法。
• 评价这些采样方法的效率有绝比照较法和相 比照较法。
1、绝比照较法
• 用标准气测定采样效率,采样效率K为:
K C1 100% C0
• C1—实测浓度 • C0—配制浓度
2、相比照较法
• 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待测气体,串联2-3个采样管 采集所配制的样品,采样效率K为:
1、直接采样法特征
• 时间短; • 采样量少; • 方便快速; • 测定值真实性不够。
2、直接采样法采样仪器
• 注射器 • 塑料袋 • 球胆 • 采气管 • 真空采样瓶
〔二〕富集〔浓缩〕采样法
• 适用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低的情况。 • 采样的分析结果反映大气污染物在浓缩采样时间
中流量TSP采样器
2
1
4
3
5
6
7
大流量TSP采样器
1-流量记录 2-滤膜夹 3-抽气机 4-铝壳 5-计时器 6-计时控制器 7-流量控制器
2、可吸入颗粒物采样器
• 组成:分样器、大流量采样器、检测器。 • 分样器有旋风式、向心式、多层薄板式、撞击式等
多种。 • 它们又分为二级式和多级式。二级式用于采集
内的平均浓度。 可分为: • 溶液吸收法 • 填充柱阻留法; • 滤料采样法; • 低温冷凝采样法。
1、溶液吸收法
• 一般与抽气装置连用。 • 作用原理: • 物理作用:如吸附、溶解; • 化学作用:如中和、 氧化复原等。 • 根据吸收原理,常用吸收管分为: • 气泡式吸收管 • 冲击式吸收管 • 多孔筛板吸收管 • 玻璃筛板吸收瓶
〔一〕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采样效率的 评价方法
• 采集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常用溶液吸收和填 充柱吸附法。
• 评价这些采样方法的效率有绝比照较法和相 比照较法。
1、绝比照较法
• 用标准气测定采样效率,采样效率K为:
K C1 100% C0
• C1—实测浓度 • C0—配制浓度
2、相比照较法
• 配制一定浓度范围的待测气体,串联2-3个采样管 采集所配制的样品,采样效率K为:
大气环境监测ppt课件
![大气环境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e120c4ff00bed5b8f31d1d.png)
可编辑课件PPT
18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优点: 便于分析人体健康与污染物质种类和浓度的相关关 系,以及分析人为污染与环境质量的关系。 此法适用于大中城市,特别是功能区有明显区别的 区域尤为适用。
可编辑课件PPT
19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②网格布点法:(调查面源)
适用于较多而分散的污染源,且污染物空间分 布比较均匀所引起的污染影响时,宜用网格布 点法。
✓ ④非污染地区设一对照观测站,提供大气中污染物 质的本底数据。
可编辑课件PPT
11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2.采样点数目: 采样点数目是由监测范围的大小,污染物变 化程度以及人口分布等因素决定的。
可编辑课件PPT
12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①连续自动监测站: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 WHO ) 和 世 界 气 象 组 织 (WMO)在假定人口数能反映地区的大小和污 染变化程度的条件下,提出按人口多少设置城 市监测站(自动连续监测)的数目,如表
可编辑课件PPT
13
市区人 口(万 人)
对每种污染物所需的平均监测站数
飘尘 SO2
NOX 氧 化 CO 剂
≤100 2
2
1
1
1
100— 5
5
2
2
2
400
400— 8
8
4
3
4
800
>800 10 10 5
4
5
风 速、 风向
1 2 2 3
可编辑课件PPT
14
§3.2 大气监测试样的采集
➢ ②我国规定的大气例行监测 我国现阶段监测技术还未普遍达到自动连续监测水 平,中小城市多用间歇性人工采样,我国规定的例 行监测较WHO、WMO的自动监测站的数多。 我国规定的大气采样点数:书P153
大气污染防治培训课件PPT)
![大气污染防治培训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1febe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11.png)
社会公众应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大气环境状况,了解大气 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倡导低碳生活
社会公众应倡导低碳生活,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 骑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尾 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参与环保活动
社会公众可以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 、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等,共同为大气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01
02
03
04
05
定义:大气污染是指人 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 污染物超过了大气环境 的承载能力,导致空气 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 、动植物生长以及地球 气候产生负面影响的现 象。
危害:大气污染对人类 健康、动植物生长以及 地球气候产生严重影响 。具体表现为
空气质量下降,引发呼 吸系统疾病,如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政策实施情况
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
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与义务
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责任
企业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应承担起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采取有效措 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企业大气污染防治义务
企业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采取先进 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企业还应配合 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接受监督和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培训课件ppt)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CONTENTS
• 大气污染概述 •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
解读 •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探讨 • 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策略与措施
研究 • 大气污染防治成功案例分享与
启示 • 未来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
倡导低碳生活
社会公众应倡导低碳生活,采用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 骑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减少机动车的使用,降低尾 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参与环保活动
社会公众可以参与各类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 、减少燃放烟花爆竹等,共同为大气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01
02
03
04
05
定义:大气污染是指人 类活动释放到大气中的 污染物超过了大气环境 的承载能力,导致空气 质量恶化,对人类健康 、动植物生长以及地球 气候产生负面影响的现 象。
危害:大气污染对人类 健康、动植物生长以及 地球气候产生严重影响 。具体表现为
空气质量下降,引发呼 吸系统疾病,如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政策实施情况
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通过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 取得了显著成效。
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与义务
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责任
企业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应承担起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采取有效措 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企业大气污染防治义务
企业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建立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制度,采取先进 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企业还应配合 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接受监督和检查,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大气污染防治培训课件ppt)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CONTENTS
• 大气污染概述 • 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与政策
解读 •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探讨 • 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策略与措施
研究 • 大气污染防治成功案例分享与
启示 • 未来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的挑战
空气和废气监测 ppt课件
![空气和废气监测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3f1b4f910a6f524ccbf85f8.png)
降
K+、Na+、Ca2+、Mg2+、
水 监
pH、电导率
测
NH4+、 SO42-、NO3-、Cl-
8
四、采样点的布设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和要求
1、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 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导风向比较明显的情况下, 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 采样点;上风向布设少量点作为对照。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污染物 超标地区,适当增设采样点;城郊和农村,人口密度 小及污染物浓度低的地区,可少设点。
数据有效性规定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 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 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18 h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 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采样15 d以上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个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 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 min的采样时间
适用于采集气态和蒸汽态物质。
34
冲击式吸收管
① 溶液吸收法
可装5-1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3.0L/min
适用于采集浓缩固态气溶胶 不适于采集气态或蒸汽态物质
35
多孔筛板吸收管
① 溶液吸收法
吸收管 吸收管可装5-1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0.1-1.0L/min 吸收瓶 小型:可装10-3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0.5-2.0L/min 吸收瓶可装50-100ml吸收液 采样流量:30L/min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优秀课件PPT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优秀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78ac6f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6.png)
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 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 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2. 气态污染物 (1)硫氧化物SOX
由煤烟型污染造成,主要成分是SO2,据统计每年 排入大气的SO2约1.5×108t,其中人为排放占41%。 SO2特点: ①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呈酸性,浓度大时可 引起中毒; ②破坏植物,使叶子变黄,翻卷,植物倒伏; ③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④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理解: 产生的原因——自然的或人为的活动; 形成的必要条件——影响原有生态平衡体系。
大气污染视频
2、大气污染分类
按污染的范围分: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 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
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状况分:还原型(煤烟型) 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按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分:煤炭型、石 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
3、大气污染的来源
大气污染源分类:主要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按源的存在形式分: 固定源、移动源;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 高架点源、面源、 线源; 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 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 ; 4)按污染物发生的类型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用于表示城市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API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TSP) 等,表示煤烟、汽车尾气和降尘污染的程度。
2、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API分级标准
空气污染指数对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污染指数 污染物浓度(毫克/立方米)
API
SO2 NO2 PM10 CO O3
(日均值) (日均值) (日均值) (小时均值) (小时均值)
2. 气态污染物 (1)硫氧化物SOX
由煤烟型污染造成,主要成分是SO2,据统计每年 排入大气的SO2约1.5×108t,其中人为排放占41%。 SO2特点: ①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呈酸性,浓度大时可 引起中毒; ②破坏植物,使叶子变黄,翻卷,植物倒伏; ③腐蚀金属及建筑物; ④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理解: 产生的原因——自然的或人为的活动; 形成的必要条件——影响原有生态平衡体系。
大气污染视频
2、大气污染分类
按污染的范围分:局部地区大气污染、区域性大气污染、 广域性大气污染、全球性大气污染
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状况分:还原型(煤烟型) 和氧化型(汽车尾气型);
按燃料性质和大气污染物的组成和反应分:煤炭型、石 油型、混合型和特殊型。
3、大气污染的来源
大气污染源分类:主要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1)按源的存在形式分: 固定源、移动源;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分: 高架点源、面源、 线源; 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 连续源、间断源、瞬时源 ; 4)按污染物发生的类型分: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
用于表示城市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API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TSP) 等,表示煤烟、汽车尾气和降尘污染的程度。
2、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API分级标准
空气污染指数对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污染指数 污染物浓度(毫克/立方米)
API
SO2 NO2 PM10 CO O3
(日均值) (日均值) (日均值) (小时均值) (小时均值)
大气污染介绍ppt课件
![大气污染介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c347ebbb68a98270fefa24.png)
空气中SO2对人体危害
空气中SO2对环境破坏
腐 蚀 建 筑 物
酸 雨 危 害 树 木
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过大会对人类眼睛和
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元凶,酸雨能
呼吸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容易诱发哮喘病过
够腐蚀建筑物、桥梁,破坏森林、农作物,
敏性疾病
酸化土壤
完整最新ppt
12
气态污染物- SO2
SO2产生原因及危害
的长期原地怠速造成的点位数据突升;
➢ 城市主要道路设立限高杆,引导大型柴油车、工程车、渣土车等高排放车辆绕行;
➢ 加大对餐饮油烟的监管力度,杜绝露天烧烤现象出现,减少煤炭的使用,烟尘的排放
➢ 提高城市绿化率,强化城市吸尘器的功能与减少污染源
完整最新ppt
8
气态污染物- O₃
O₃(光化学污染)
化学性质: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在常温下,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 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能够吸收对人体有害的短波紫外线。近地面高浓度的臭氧 会刺激和损害眼睛、呼吸系统等黏膜组织,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作用。
道路移动机械,要依法要求其停止使用;
✓ 倡导植树造林,树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会吸完收整各最新种p有pt毒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以净化。
11
气态污染物- SO2
SO2介绍
化学性质:二氧化硫为无色透明气体,有刺激性臭味,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在大气中,二氧化硫会氧化而成硫 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驱物。空气中二氧化硫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慢性病患者的病情迅 速恶化。
等使用有机溶剂的作业; ✓ 高温时段(08-17时)重点行业涉VOCs排放工序实施错时生产,具体行业及生产工序为:制药
第三章 大气监测PPT课件
![第三章 大气监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542c7333d4b14e8424687b.png)
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O3、PAN(过氧乙酰硝酸 酯)、醛类等反应生成物
NOx + HC
光照
O3、PAN、醛
类
18
1、分子状污染物
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在大气中 常见的有:CO、NOx、CO2、HCl、HF、O3等 特点:运动速度大、扩散快,并在空气中分布比 较均匀,随气流以相等速度扩散,故大气中许多气体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颗粒物的测定 降水监测 污染源监测 标准气体的配制
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 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二)体积比浓度
体积比浓度是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 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和μL/m3表示。
23
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可用气态方程式换算成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换算式如下:
V0 Vt 2277 3t310P .3125
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全球环境监测 系统采用的是参比状态(25 ℃,101.325kPa )
25
两种浓度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
cV
22.4 M
cm
式中:Cv——以mL/m3表示的气体浓度(标准状况下);
Cm——以mg/m3表示的气体浓度; M——气态物质的分子量(g);
NOx + HC
光照
O3、PAN、醛
类
18
1、分子状污染物
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在大气中 常见的有:CO、NOx、CO2、HCl、HF、O3等 特点:运动速度大、扩散快,并在空气中分布比 较均匀,随气流以相等速度扩散,故大气中许多气体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颗粒物的测定 降水监测 污染源监测 标准气体的配制
单位体积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污 染物的质量数,常用mg/m3或μg/m3表示。
(二)体积比浓度
体积比浓度是指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 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L/m3和μL/m3表示。
23
非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可用气态方程式换算成 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换算式如下:
V0 Vt 2277 3t310P .3125
美国、日本、世界卫生组织开展的全球环境监测 系统采用的是参比状态(25 ℃,101.325kPa )
25
两种浓度表示方法之间的换算:
cV
22.4 M
cm
式中:Cv——以mL/m3表示的气体浓度(标准状况下);
Cm——以mg/m3表示的气体浓度; M——气态物质的分子量(g);
环境空气与大气污染检测技术PPT课件_
![环境空气与大气污染检测技术PPT课件_](https://img.taocdn.com/s3/m/0e06f1ea81c758f5f61f67d1.p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3 11
12
图10.2 荧光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 1光源 2.4.7.9.狭缝 3 激发光单色器 5 样品池 6 表面吸光物质 8发射光单色器 10光电倍增管 11放大器 12指示器 13记录仪
③溶液电导法
用酸性过氧化氢溶液吸收气样中的二氧化硫:
SO2 + H 2O2 → H 2 SO4 ⇔ 2 H + SO4 (10.8)
对于很稀的溶液,被吸收的激发光不到2%,εbc 很小,上式中括号内第二项后各项可忽略不计,则 简化为:
F = 2.3φF ξbcI 0
(10.6)
对于一定的荧光物质,当测定条件确定后,上式中 的ΦF、I0、、ε、b均为常数,故又可简化为:
F = kc
(10.7)
即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呈线性关系。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有:激发光照射时间、溶 液温度和pH值、溶剂种类及伴生的各种散射光等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 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 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按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分为:
粉尘(1~200μm)、烟(0.01~1μm)、飞灰、 黑烟、雾等。
(2) 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以SO2为主含硫化合物; 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 碳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10.2) (10.3)
I 0 − I = ( I 0 − 10 −ξbc )
总发射荧光强度(F)与试样吸收的激发光的光量子 数和荧光量子效率成正比:
F = φ F ( I 0− I ) = I 0φ F (1 − 10
12
图10.2 荧光分光光度计结构示意图 1光源 2.4.7.9.狭缝 3 激发光单色器 5 样品池 6 表面吸光物质 8发射光单色器 10光电倍增管 11放大器 12指示器 13记录仪
③溶液电导法
用酸性过氧化氢溶液吸收气样中的二氧化硫:
SO2 + H 2O2 → H 2 SO4 ⇔ 2 H + SO4 (10.8)
对于很稀的溶液,被吸收的激发光不到2%,εbc 很小,上式中括号内第二项后各项可忽略不计,则 简化为:
F = 2.3φF ξbcI 0
(10.6)
对于一定的荧光物质,当测定条件确定后,上式中 的ΦF、I0、、ε、b均为常数,故又可简化为:
F = kc
(10.7)
即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呈线性关系。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有:激发光照射时间、溶 液温度和pH值、溶剂种类及伴生的各种散射光等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 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 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按气溶胶的来源和物理性质,可分为:
粉尘(1~200μm)、烟(0.01~1μm)、飞灰、 黑烟、雾等。
(2) 气体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是以分子状态存在的污染物。 气态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总体上可以分为几大类: 以SO2为主含硫化合物; 以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为主的含氮化合物; 碳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及卤素化合物等。
(10.2) (10.3)
I 0 − I = ( I 0 − 10 −ξbc )
总发射荧光强度(F)与试样吸收的激发光的光量子 数和荧光量子效率成正比:
F = φ F ( I 0− I ) = I 0φ F (1 − 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用于采集雾态气溶胶。 (2)填充柱阻留法 (3)滤料采样法:主要用于采集大气中的气溶胶 (4)低温冷凝浓缩法
3 静电沉降法
常用于气溶胶的采样。此法采样效率高,速度快, 但仪器装置及维护要求也较高,当存在易爆炸性气 体、蒸气或粉尘时,不能使用该方法
4 无动力采样法 ▪ 降尘样品的采集
降尘样品的采集是在监测区的适当地点将集尘 器放置于一定高度,采集1个月左右的降尘。
3.3 采样方法和标准气配置
3.3.1 采样方法 1 直接采样法 注射器采样:该方法常用于气相色谱分 析法采样。 采气器采样
真空瓶采样:
塑料袋采样:采样时,先用现场空气冲洗袋子 2~3次,再 充满样气
2 浓缩采样法 (1)溶液吸收法
▪ 冲击式吸收管:适宜采集气溶胶态物质。 ▪ 气泡吸收管 ▪ 多孔玻板吸收管:主要用于采集分子状污染物,也
1 静态配气
静态配气法是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气 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然后加入 稀释气体,混和均匀。适用于活泼性较差且用量 不大的标准气
▪ 注射器配气法:配制少量标准气时用100 mL注射 器,吸取原料气,再经数次稀释制得
▪ 塑料袋配气法
▪ 配器瓶配气法
常压配气
正压配气法
2 动态配气
动态配气法,是使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与稀释气 按恒定比例连续不断地进入混合器中进行混合, 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浓度的标准 气,两股气流的流量比即稀释倍数,根据稀释倍 数计算出标准气的浓度。
3.2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测定
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
▪ 通过对空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 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大气质量标 准,并为编写空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 通过大气污染监测分析来确定控制和防治对策,评 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 研究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开展 大气环境保护以及预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3.2.2 监测项目的确定
▪ 必测项目: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可吸入颗粒物 O3
选测项目: 总悬浮颗粒物(TSP) 氟化物 铅 苯并芘 有毒有害有机物
规定: 只要有条件应尽可能开展部分或全部选测项目的监测
3.2.3 监测布点方案的确定
1.采样点位置和数目的设置原则 ▪ 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
▪ 根据采样流量不同,分为大流量采样法和中流量 采样法
3.4.2 可吸入颗粒物(飘尘)
粒径小于10 μm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 物或飘尘 1.重量法
▪ 根据采样流量不同,分为大流量采样重量法和小流 量采样重量法
▪ 大流量法使用带有10 μm以上颗粒物切割器的大流 量采样器采样
▪ 小流量法使用小流量采样器Fra bibliotek降尘的采样有干法和湿法两种 ▪ 二氧化铅法采集含硫污染物 ▪ 碱片法采集分子状含硫污染物 ▪ 石灰滤纸法采集大气中的氟化物 ▪ 活性炭采集空气中的有机蒸气
襟章式采样器
3.3.2 标准气配置
标准气体可由高浓度原料气配制或直接从市场 购入,也可由实验室自行制取
通常,在使用前需先对原料气进行稀释。配制 标准气体的方法主要有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
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 采样点应疏密有别 ▪ 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且无局部污染源
▪ 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 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 高度应相应于监测目的
▪ 采样点数目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 布特征、人口分布及密度、气象、地形及经济条件 等因素综合考虑
▪ 2.布点方法 功能区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
3.4.3 自然降尘
自然降尘简称降尘,是指大气中自然降落于地 面上的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参考性指标。其粒 径多在10 μm以上
3.5 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3.5.1 二氧化硫
1 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 法
▪ 原理:用氯化钾和氯化汞配制成的四氯汞钾吸收 液吸收气样中的二氧化硫,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 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再与甲醛和盐酸副玫瑰苯 胺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SO2含量 成正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 采样时间是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采样频 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应根据监测目的、污 染物分布特征及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4.分析方法的选择
▪ 仪器分析是主要的方法,最常用的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 光谱法、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阳极溶出伏安法等。为 使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监测方法应尽量统一和规范化。
2.压电晶体振荡法 石英晶体飘尘测定仪工作原理
3. β射线吸收法 β射线飘尘测定仪工作原理
4. 颗粒物分布
飘尘粒径分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不同 粒径的数目分布,另一种是不同粒径的重量浓度 分布。前者用光散射式粒子计数器测定,后者用 根据撞击捕集原理制成的采样器分级捕集不同粒 径范围的颗粒物,再用重量法测定。这种方法设 备较简单,应用比较广泛,所用采样器称多级喷 射撞击式或安德森采样器
(1)连续稀释法
(2)负压喷射法
(3)渗透管法
动态配气方法还有气体扩散法、饱和蒸气压法、 电解法等
3.4 颗粒物的测定
3.4.1 总悬浮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是指一定体积 的空气通过已恒重的滤膜,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 采样体积,计算出TSP的质量浓度
▪ 为政府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 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3.2.1 污染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弄清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源类型、数量、 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及排放量,了解所用原料、 燃料及消耗量;掌握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时间 规律、污染物特性、气象因素、地形和下垫面粗糙 度等资料;收集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掌握监 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 情况及流行性疾病资料;尽量收集监测区域以往的 大气监测资料
大气污染监测优秀课件
3.1 大气污染
3.1.1 大气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
固定源 流动源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3.1.2 大气污染的类型
▪ 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分: 还原型大气污染 氧化型大气污染
▪ 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分: 煤炭型 石油型 混合型 特殊型
3 静电沉降法
常用于气溶胶的采样。此法采样效率高,速度快, 但仪器装置及维护要求也较高,当存在易爆炸性气 体、蒸气或粉尘时,不能使用该方法
4 无动力采样法 ▪ 降尘样品的采集
降尘样品的采集是在监测区的适当地点将集尘 器放置于一定高度,采集1个月左右的降尘。
3.3 采样方法和标准气配置
3.3.1 采样方法 1 直接采样法 注射器采样:该方法常用于气相色谱分 析法采样。 采气器采样
真空瓶采样:
塑料袋采样:采样时,先用现场空气冲洗袋子 2~3次,再 充满样气
2 浓缩采样法 (1)溶液吸收法
▪ 冲击式吸收管:适宜采集气溶胶态物质。 ▪ 气泡吸收管 ▪ 多孔玻板吸收管:主要用于采集分子状污染物,也
1 静态配气
静态配气法是把一定量的气态或蒸气 态的原料气,加入已知容积的容器中,然后加入 稀释气体,混和均匀。适用于活泼性较差且用量 不大的标准气
▪ 注射器配气法:配制少量标准气时用100 mL注射 器,吸取原料气,再经数次稀释制得
▪ 塑料袋配气法
▪ 配器瓶配气法
常压配气
正压配气法
2 动态配气
动态配气法,是使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与稀释气 按恒定比例连续不断地进入混合器中进行混合, 从而可以连续不断地配制并供给一定浓度的标准 气,两股气流的流量比即稀释倍数,根据稀释倍 数计算出标准气的浓度。
3.2 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测定
大气污染监测的目的
▪ 通过对空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 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订的大气质量标 准,并为编写空气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报告提供数据
▪ 通过大气污染监测分析来确定控制和防治对策,评 价防治措施的效果
▪ 研究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开展 大气环境保护以及预测、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3.2.2 监测项目的确定
▪ 必测项目: 二氧化硫 二氧化氮 一氧化碳 可吸入颗粒物 O3
选测项目: 总悬浮颗粒物(TSP) 氟化物 铅 苯并芘 有毒有害有机物
规定: 只要有条件应尽可能开展部分或全部选测项目的监测
3.2.3 监测布点方案的确定
1.采样点位置和数目的设置原则 ▪ 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
▪ 根据采样流量不同,分为大流量采样法和中流量 采样法
3.4.2 可吸入颗粒物(飘尘)
粒径小于10 μm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 物或飘尘 1.重量法
▪ 根据采样流量不同,分为大流量采样重量法和小流 量采样重量法
▪ 大流量法使用带有10 μm以上颗粒物切割器的大流 量采样器采样
▪ 小流量法使用小流量采样器Fra bibliotek降尘的采样有干法和湿法两种 ▪ 二氧化铅法采集含硫污染物 ▪ 碱片法采集分子状含硫污染物 ▪ 石灰滤纸法采集大气中的氟化物 ▪ 活性炭采集空气中的有机蒸气
襟章式采样器
3.3.2 标准气配置
标准气体可由高浓度原料气配制或直接从市场 购入,也可由实验室自行制取
通常,在使用前需先对原料气进行稀释。配制 标准气体的方法主要有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
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 采样点应疏密有别 ▪ 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且无局部污染源
▪ 各采样点的设置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 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 高度应相应于监测目的
▪ 采样点数目应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污染物的空间分 布特征、人口分布及密度、气象、地形及经济条件 等因素综合考虑
▪ 2.布点方法 功能区布点法 网格布点法 同心圆布点法 扇形布点法
3.4.3 自然降尘
自然降尘简称降尘,是指大气中自然降落于地 面上的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的参考性指标。其粒 径多在10 μm以上
3.5 主要气态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3.5.1 二氧化硫
1 四氯汞钾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 法
▪ 原理:用氯化钾和氯化汞配制成的四氯汞钾吸收 液吸收气样中的二氧化硫,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 酸盐络合物,该络合物再与甲醛和盐酸副玫瑰苯 胺作用,生成紫色络合物,其颜色深浅与SO2含量 成正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 采样时间是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采样频 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应根据监测目的、污 染物分布特征及人力物力等因素确定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4.分析方法的选择
▪ 仪器分析是主要的方法,最常用的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 光谱法、色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阳极溶出伏安法等。为 使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监测方法应尽量统一和规范化。
2.压电晶体振荡法 石英晶体飘尘测定仪工作原理
3. β射线吸收法 β射线飘尘测定仪工作原理
4. 颗粒物分布
飘尘粒径分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不同 粒径的数目分布,另一种是不同粒径的重量浓度 分布。前者用光散射式粒子计数器测定,后者用 根据撞击捕集原理制成的采样器分级捕集不同粒 径范围的颗粒物,再用重量法测定。这种方法设 备较简单,应用比较广泛,所用采样器称多级喷 射撞击式或安德森采样器
(1)连续稀释法
(2)负压喷射法
(3)渗透管法
动态配气方法还有气体扩散法、饱和蒸气压法、 电解法等
3.4 颗粒物的测定
3.4.1 总悬浮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测定是指一定体积 的空气通过已恒重的滤膜,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 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 采样体积,计算出TSP的质量浓度
▪ 为政府部门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开展空气质量管理 及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
3.2.1 污染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弄清监测区域内的污染源类型、数量、 位置、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及排放量,了解所用原料、 燃料及消耗量;掌握污染物的排放方式、排放时间 规律、污染物特性、气象因素、地形和下垫面粗糙 度等资料;收集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情况;掌握监 测区域的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 情况及流行性疾病资料;尽量收集监测区域以往的 大气监测资料
大气污染监测优秀课件
3.1 大气污染
3.1.1 大气污染源 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
固定源 流动源
按人类社会活动功能
工业污染源
农业污染源 交通运输污染源 生活污染源
3.1.2 大气污染的类型
▪ 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在的大气状况分: 还原型大气污染 氧化型大气污染
▪ 根据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的组成分: 煤炭型 石油型 混合型 特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