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职业生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职业生涯研究

—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状况的不断好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劳动能力差异的重要性大大超过了性别的自然差异,并在此过程中女性的职业素质不断的提高,职业空间不断扩宽,女性对职业成功的渴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毫不留情地把历来习惯于依赖男人和社会的女性推向了社会竞争的前台,逼迫她们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致使职业女性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一种使命感、紧迫感和压力感。社会的期待,新角色的要求,事业追求和家庭责任的失衡,成就欲与情感需求的矛盾、自我与忘我的冲突等等,这一切都使职业女性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但其职业生涯发展却因职业发展环境中的性别不平等遭受阻碍。本文立足于社会性别视角对我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及女性职业生涯的特殊性进行分析,在肯定现有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成就的前提下从公共政策、以及女性自身两个个方面进行探索试寻找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推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本文重点分析了由于缺乏社会性别视角我国的公共政策在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对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制造了障碍,并进行对策分析试使政府真正承担起推动社会性别平等的责任,为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个性别平等的空间,使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关键词:女性社会性别职业生涯公共政策

一、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历程

对于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了40年的发展,由于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职业生涯发与管理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内容和应用方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的思想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在职业生涯发展与发展上,国内外是早有研究的。而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Caplow(1954)等提出了创建独立的女性职业生涯理论的主张,其宗旨就是要在工作场所和职业生涯开发研究领域赋予女性更多的“话语权”。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国外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理论体系形成了,学者们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对传统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形成了相关的女性职业生涯理论,但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职业心理学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Farmer 的女职业动机模型、Hackett和Betz(1981)的女性职业发自我效能理论、Astin(1984)的女性职业选择与职业行为的社会心理模式、Betz和Fitzgerald(1987)的女性职业选择模型以及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的类型论和阶段论等。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进入我国后,在我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我国学者也在此基础上对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有一定的研究。虽然我国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在我国,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还是有一定的成果的例如:张再生教授在其《职业生涯开发与管理》中比较完整的阐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关问题,全面介绍了国外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本书中特别提出了女性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应注意工作与家庭平衡计划,在张再生教授提出的工作于家庭平衡计划中阐明了要从组织与个人方面进行工作与家庭的平衡,

特别提出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中争取得到丈夫与家庭成员的支持以使工作与家庭之间平衡。吴海艳在职业女性职业生涯发展问题上表明在推动女性的职业生涯发展应该首先保证女性的教育公平,其次建立相应的组织帮助女性发展自身的事业;再次,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尽量减少女性在不被排挤或排除在决策之外。林硫铭和李孟恰在其《论我国普通女性弹性就业机制》中提出,合理规划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就要通过弹性工作制保障女性就业与再就业问题。孙美佳在其《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职业生涯发展模式匹配分析》中把女性划分为全职家庭主妇型、极端事业型、理想主义的均衡型三个极端类型和以家庭为主工作为辅的“家庭倾向型”、以工作为主家庭为辅的“事业倾向型”两个大众类型。并提出通过“天平模式”寻找不同类型的职业匹配模式。王兰在其《多学科事业下的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分析了国内相关的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的问题,提出真实的性别平等,切实的女性解放才能真正推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

二、职业生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女性人力资源供给的存量增加,质量提高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1990年我国女性人口为54829.784万人,在国家大力普及男女平等的思想,坚决打击性别鉴定的政策下,在现代生于医疗条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2009年统计数据中显示女性人口为64822万人。在20年间女性人口增加了近10万人次。这为女性人力资源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基础。在几十年间,我国女性人力资源不但在存量上得到了增加,在质量上还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1990年、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指出在国家扫盲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针对妇女的扫盲成果特别突出,与1990年相比,2000年妇女成人文盲率从32.0%下降到13.4%,青壮年女性文盲率从14.78%下降到4.13%。同时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二)女性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在政治权利方面,女性获得了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参政议政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班子中都可以看到女性的身影。在就业机会方面,我国女性就业人数占社会总体就业人员的45.4%,高于世界女性就业比例。

(三)女性就业结构趋向合理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社会程度越来越髙,并且国家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量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的女性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从行业分布看,女性在批发零售、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工作的比例超过男性,在金融保险、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领域、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工作的比例接近于男性,这些变化使长期以来中国妇女就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得以明显改观,就业结构趋于合理。

(四)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缺乏社会性别视角

在我国宪法中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应当得到贯彻落实。但在具体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我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基本上没有主观的,故意的性别歧视,但忽略性别平等原则的做法或在不歧视的中性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歧视现象的产生却是普遍存在的。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人们经常不自觉地把固有的错误的性别定势无意识的带入政策的过程。在执行中因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或明知会损害女性的利益也会为了局部的团体的利益而牺牲女性的利益。这种忽视男女两性不同要求,在客观上维护和造就新的性别不平等的性别盲视政策,从政策上就给女性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制造了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