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刚做母亲时,曾读过几本关于幼儿启蒙教育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对于玛利亚·蒙台梭利这位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我并不感觉陌生。《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博士的另一力作,是作者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着力探索之后,进行的客观而理性的分析。与《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侧重于指导父母与教师如何“做”的角度不同,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儿童生长的身心特征,所引用的一个个极其细微的事例,不经意间就让我回想起,女儿成长过程中许多忽略过去的现象或片段,不禁由衷地敬佩蒙女士——必是怀着朴素而虔诚的信仰,致力于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研究;必是怀着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从成人世界往儿童世界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文中诸多观点,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如:

“儿童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

“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去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成人用他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的举止行为。儿童是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成人而开始他自己的生活的。成人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儿

童。”

……

本书于我的最大所得,在于更新并丰富了我对“儿童立场”的基本认识。之前,对于“儿童立场”,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一切均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师应俯下身子迁就孩子。所以在我内心里,一直认定:成人的认识是高于儿童的,我们注视儿童的目光似乎也总是居高临下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并不难——只要弯下腰。而蒙女士以确凿而有力的科学实验为依据,为我纠正了这一错误的想法。

首先,“儿童跟成人的这个有组织的社会是完全不相干的。他的‘王国’肯定不是‘这个世界’。对成人的那个建筑在自然之上的人为世界来说,他是一个陌生人。儿童是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进入这个世界的,他是这个公认的秩序的打扰者”,而“成人倾向于压抑儿童的活动。由于他们不希望被打扰或被烦恼,他们就试图使儿童驯服”;其次,“儿童的工作截然不同于成人的工作。这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心理能量所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工作。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得出结论“在一个领域成人是主人,但在另一个领域儿童是主人。无论儿童和成人都是国王,但他们是不同王国的统治者”,“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他能自由发展的环境”。这些话初读觉得情理不通,细细思量,便会心悦诚服。

在成人眼中,孩子总是“不懂事”的;可是,反过来想,从儿童的眼里看成人,又有多少成人是“懂事”的呢?因为他们同样不懂孩

子的心,不懂孩子的事。成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以经验、效率擅长,在这样的方面,确实要高于儿童的能力;反之,儿童却以好奇心、想象力见长。在我们的课堂上,就经常有学生打破常规,语出不凡,一鸣惊人。由此,想走进儿童的世界,仅仅学会俯下身子是决然不够的。也有人提出,理解儿童首先要尊重儿童。我想,尊重仅是态度,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付之行动。

什么样的行为能助我们走近学生呢?我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上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想起他一次给我们上课时的场景:体育课上,步老师正给我们认真地讲解示范动作,突然,天上訇然作响,一架喷气式飞机低飞而过,呼啸着在天上划出一道白线……它飞得那么低,又那么响,一时间,我们所有人都抬头观望,都忘了去听步老师的讲解了。直到飞机已经无影无踪、那道尾巴似的白线也渐渐变宽,大家才收回神来,正迎上步老师矍铄的双眼,我们心知不妙,赶忙低头等着挨训。可步老师却笑着说:“怎么了?有好奇心很正常啊!看完了咱们继续上课……”时间过去了那么久,那节课学的什么内容我早已记不清楚了,可这个细节一直令我念念不忘。尤其在我成为老师后,经常会想起那一幕,老师的理解让我倍觉温暖,这样的温暖我也要给予我的学生。

今天,我才理解我的老师正是基于“发现和解放儿童”的新教育理念,以己之心度人,保护我们的好奇心,给予我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所以,无论课上与课下,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是非常必要的,这其中,包括给学生“犯错”的自由。

我的学生小陈是个极粗心的孩子。他只要一提笔写字,总会错得满篇皆是,最气人的还在后头——就算是照着写好的范字来订正,他也还会改错好几个字;而且订正词语时他总会将之前没错的字改成错字。没法子,因为改错,他几乎天天挨批。只有一次,他将出错的十几个字一遍改对了,看着作业本上的对钩,他兴奋地对我说:“范老师,这是我第一次一遍就改对了!”说话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这才反应过来:我教了他快一学期了,他改错居然就没有一次能一遍改好的。我刚想训斥他“居然还好意思说”,可一抬头,看到他的笑容那么诚实,可见这小小的成就感是发自他内心的,于是将到嘴边的话变成了鼓励他:“太好了!说明你也能做到细心,以后要争取让错字越来越少!”他高兴得直点头。虽说他后来还是总错字,但真比以前错得少多了,遇到反复错的字,他还会主动找我要存进班里的“错字银行”。我很庆幸那句训斥他的话没有说出口,如果换做挖苦他的话,现在的他还会这样主动积极地去改错吗?我不敢说。

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撰文《教室,一个应允许犯错的地方》,也带给我这样的思考:如何对待学生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错误、失误?仅靠防患于未然,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肯定是不现实的;事后一味地批评跟指责,只会增加心与心之间的隔膜,也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当孩子出现问题后,最重要的是取得他(她)的信任,和他(她)一起寻找原因、努力改进。这样会给孩子面对错误的信心跟勇气,也不会在犯错后只剩下害怕和茫然。

这样的想法,我也尝试着应用在孩子们其他类型的错误诊疗方

面。小高同学经常丢三落四,因为没有条理,常常忘带书本、文具,每周少说也得有两三次这样的情况。而他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事情。大约一个月以前,发生了一件事,他在几天里接连丢了四支新钢笔,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只是摇头。无奈之下,我把自己的钢笔先借他用,突然想起一个方法:我用写好自己姓名的口取纸给两支钢笔做上标记,交给他用,告诉他要保管好,期末再还给我;又找来他前后左右的同学,请他们配合我督促小高及时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书本。目前,我们的约定还在继续中……

确实,从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让我更能贴近孩子的心,但转而从孩子们身上,我也会有无数新发现、新体验。《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童书,女儿小时候,我读给她听时,我们也进行过这样的争论:我和她,究竟谁更爱谁多一些?自然,女儿是说不过我的,我也打从心底里确信是我爱她更多一些:因为……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认定的。

可是,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女士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推翻了我的看法——“早晨,儿童进去唤醒他的父母,这是一件极讨厌的事情。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促使一个儿童一醒过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前几天,还听同事笑谈起:班里一个女孩子,缠着妈妈为她编老师那样的辫子,只因为她特别“崇拜”她的老师。瞧,我们可以非常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但是不会因为喜欢而愿意“变成”她,但孩子会,因为她全心全意地喜欢她的父母、她的老师。面对这样一颗颗真挚的童心,我们要怎样收藏和回报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