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0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20eff97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6.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0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0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生命的创造是何等神圣和神秘。
而从进化到现在,庆幸有蒙台梭利科学的教育法指引我们往更理智的方向发展,而非愚蠢。
能察觉到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儿童深不可测的精神世界,并且已经开始苏醒,当人们开始真正地关心儿童的健康时,终于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儿童的生命,这,也许是伟大的苏醒,而人类也逐渐走向成熟。
即儿童时代已经开始出现,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对社会来讲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首先,成年人应受到控告,在与儿童交流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的误解越积越多,就我们家两老人家而言,在他们带孙子孙女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常常使用软暴力、威胁,还有许诺但不去实行。
不理解并批评、压抑幼儿的探索欲望……等等,种种根深蒂固的老教育和老问题。
而当我尝试介入和帮助解决问题时,他们会非常抗拒并觉得我的方法是不对的,是不可行的。
如此抗拒我也是有心无力。
但尽管大人对孩子做了那么多无可理喻甚至可以称为神经病懂得事情,孩子永远都是原谅大人的,他们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而是平静的面对这一切,但我相信他们的内心是很难受很痛苦的,只是会自动调整,他们的内心也会通过不停重复地包容大人的种种并重新调整自己的内在,所以我们常常也会说:“婴儿是成人之父。
”事实上,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尽管儿童在当时并没有将之表现出来,而且他还必须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秘密地完善这种精神生活,而需要进行这种精神生活的辅助则是爱和自由的环境。
说到敏感期,我就察觉到我们家侄子侄女的敏感期。
侄子,2岁,敏感期的特征是—模仿、口、手、自我意识。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21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315defe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c.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21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最近,我拜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儿童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著作《童年的秘密》,使我收获颇多,感悟颇多。
记得刚看到书名时,便吸引了我,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童年的秘密是什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众多的困难,其中成人所设置的障碍是关键。
我们成年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对设计孩子的人生越来越“热心”、“积极”、“强势”、“自我中心主义”,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作为童年主人的孩子反而几乎失去了选择童年幸福的权利,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
成人不应该按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应该把儿童当作没有生命力的物体,不应该在他小的时候随便支配他,在他长大以后又让他惟命是从。
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童年的秘密》一书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它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永恒的思考。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发现他们“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2《童年的秘密》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之一玛丽亚所著,本书深刻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并解释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儿童心理发生偏差的根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正确对待孩子,改变是不可避免的。
改变家长、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是必要的。
总之,有必要改变成人的观念,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作品中,蒙台梭利阐述了她对儿童教育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创造一个合适的儿童环境。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5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361d42227916888586d74e.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文5篇看《童年的秘密》这本书,解开了心中有些疑惑,更愿意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事情,感觉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也增加了不少,看来多看书真的还是有这个必要的。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专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各国,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书的资料共有30章,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阐述一下吧。
1、成人就应受到控告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2、儿童发展的秘密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学习。
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愤怒的情绪。
我们不能漠视儿童的心里发展,就应去帮忙他们。
这种帮忙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带给支持。
3、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成人就应发奋去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
不好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的个体,不好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们,在他们长大以后还要求他们惟命是从。
成人务必认识到:在儿童成长中,成人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成人务必尽可能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适当的帮忙。
正因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成人就必须要控制自己,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3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2d5e34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73.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假期内有幸阅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一书,该书讲述了童年时期是人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时期,除生理发展外,幼儿的心理发展更需要得到重视。
书中收集了许多生动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儿童,了解儿童心理,从而帮助儿童的身心发展,使儿童的个体潜能最充分地得以实现。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由于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带给了儿童很大的伤害。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大人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甚至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
可往往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成人们却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的、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还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纽纽扣、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
此外,由于成年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儿童身上。
因此,儿童从小就被戴上无形的枷锁,被迫按照成人的意愿去执行命令,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久而久之,他们就缺乏了自主性。
所以,蒙台梭利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的发育与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
“成年人应该受到控告”这样一个观点让我觉得十分可悲。
或许,很多父母都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却不知,他们的行为正在一步一步地伤害孩子。
儿童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
我们正确地理解儿童,适应孩子的思维,适应他们的步伐,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真正地关注他们的成长。
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儿童的问题,在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除了考试、作业之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家教等等,试问小小的心灵是否能承受呢?事实上,孩子们都在控诉这样的生活,可家长却一意孤行。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精选17篇)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da112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1c.png)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精选17篇)《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篇1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书中的前言部分简要的介绍了蒙台梭利的生平和儿童教育观。
她创办“儿童之家”,从事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撰写教育著作,促进了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
其中很多部分让我值得揣摩、思考和回味。
《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蒙特梭利在儿童的秩序感一章中举了很多极易引起共鸣的例子,看的时候可能很多父母会说,是的,我的小孩就是这样,由于错误的解读,大人常将孩子这些行为解释为无理取闹,而强制要求孩子妥协。
虽然某些要求我们不理解小孩的想法,但只要没什么伤害性,为何不顺着小孩的意思呢?当事情按着小孩的预期发生,他比较会有安全感,我们大人不也较喜欢用习惯的方式做事嘛。
当满足了小孩很小的要求,大人将很惊讶地看到小孩竟可以完全的顺从,不然小孩就会奋力的争取,如果长期外在发生的事都不是他能"控制"的,有可能会产生无用感,对小孩意志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
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蒙台梭利认为:成人需要一个新人去唤醒他们,用他们早已失去的那种富有的活力的勃勃生机再次激发他们,成人需要一个以不同方式行事的人给他们以更好的生活启发。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8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2d2b4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0c.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8篇)《童年的秘密》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意大利当代教育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
蒙台索利撰写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童年的秘密》中蒙台索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启示。
“精神分析揭示出儿童所遭受的痛苦源于成人对儿童自发性活动的压抑”这是《童年的秘密》第一章今日儿童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荡,无法忘却。
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否运用教师的压制了孩子自发性的活动?蒙台梭利还从七个方面讨论了儿童的发展以及成人是如何阻碍儿童的发展的。
第一、成人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强迫儿童长时间睡觉。
蒙台索利指出,如果我们要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提供帮助,鉴于儿童是一个弱者,那么有着更强个性的成人在指导儿童的时候必须控制自己。
第二、蒙台索利认为,儿童并非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行走能力的发展,而是通过练习获得的,因此,成人必须调整自己以帮助儿童享受行走的乐趣。
第三、蒙台索利表示,当我们评价儿童的心理发展时,我们应该根据言语的出现以及从工作中激发出的手部动作的出现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
第四、蒙台索利批评成人并不是从儿童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去帮助儿童,而是取代儿童完成了所有他们想要自己独立完成的活动。
第五、蒙台索利指出,成人用自己的行动取代儿童的行动不仅表现在行动方式上,还表现为通过暗示把自己的意识渗透到儿童的意识中,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童。
第六、蒙台索利认为,由于成人不理解运动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阻止儿童的身体活动。
而一个“失去肉体自由”的人要比失聪的人和盲人承受的痛苦更悲惨也更严重。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8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052a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6d.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8篇)在《童年的秘密》里,蒙台梭利以医生、人类学家、教育家的身份告诉我们,如何善待童年,培植养自主、强大、智慧的生命的秘密。
下面给大家分享《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28篇),欢迎借鉴!《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题记:“在儿童的心灵中有着一种深不可测的秘密,随着心灵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来。
这种隐藏的秘密像生殖细胞在发展中遵循某种模式一样,也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被发现。
”小儿7岁,已是梅小一年级的小学生了。
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看到了蒙台梭利所描述的很多各种情况下的儿童形象,我的感觉是作者很肯定的认同:儿童不仅是个生物体,更是一个精神的胚胎,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要尊重孩子的心灵,而不是更注重分数。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只有在一个与他年龄相适合的环境中,他的心理生活才会自然地发展,并展现他内心的秘密。
”她认为,一个儿童之所以不能正常地发育和成长,主要是因为受到了成年人的压抑,是社会赋予了成年人截然相反的使命:让他们有权力决定儿童的教育和发展。
由此联想到在孩子教育的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所为有多少与此书所著相吻合呢?对比起来,似乎不多。
因为我本身也是一名教师,因而对于孩子的教育并没有“与时俱进”,也不曾想到“输在起跑线上”,多年的教育告诉我所谓起跑线只是暂时现象,如果孩子的兴趣、心理爱好不健全,即再多的超前教育也有落后的一天,因而我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在游戏中锻炼孩子,发现孩子培养孩子。
与别的孩子不一样,时至今日,他没有上过一天与学习有关的兴趣班——他不想我也不愿意。
虽然成绩在班级只是中等,但我没有感觉到他差。
因为我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他喜欢的活动上,陪他玩,激发他在玩中体验成功、在玩中学习。
我看到的是他每天快乐的笑脸,每天回来看到他的笑容,听到他高兴的介绍在学校发生的故事,积极的要求下去锻炼,我觉得孩子就是应该这样享受生活,学习很重要,学习成绩也很重要,但如果孩子是在我强迫下被动的去学,即使每次考试都得满分又如何呢,经验告诉我如果学习没有兴趣,分数不会长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7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e4c3acab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8.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7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童年的秘密》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著作,暑假期间,怀着虔诚的学习之心阅读了这本专著,本书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与成人的冲突,并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例子教会教师和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应当承担的正确角色和行为。
可以说通过阅读我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的有些观点甚至颠覆了以前的认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从儿童出生起,我们的心理就被这种思想所支配:“当心这小孩别让他弄脏任何东西。
看住他!提防他”,我们成人对孩子的潜意识就是管控与支配,往往还把这种无尽的管控与支配冠为是对儿童的“爱”与“付出”,须知这种无知的爱往往就是限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根源,对于此书中形象的举例:在早期阶段,所有动物的母亲都会小心地保护它们的后代,并攻击任何接近其后代的人。
但是,家畜的这些母性本能常常会遭到破坏或失去。
众所周知,母猪甚至会吞噬掉它自己所生下的一窝小猪,相反地,野母猪却是最温柔和最富于感情的母亲之一。
动物园里关在笼中的雌虎和雌狮也会吃掉它的幼崽。
这就表明,天赋的保护本能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地发展。
这形象的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必须要赋予一定自由的环境,很多能力只有在没有人为束缚的环境中才能正常发展,这也深深的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儿童的任何学习与能力发展过程需要其自己的空间,不能一味的讲授、管控和支配,当然也不是说任其自由发展,我们应该在这当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觉得应该是在一定规则的前提下的自由发展,规则不能太细。
那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怎样进行操作呢?我认为这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例1:作为班主任的我,经常会收到学生之间的告状,比如说某某把我的笔盒弄掉了,谁和谁闹矛盾吵架了,这时老师往往会马上把学生叫来,了解情况,批评教育,错的一方写检讨,甚至告知家长等等,那么这样做解决问题了吗?表面上看是解决了,可并没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有成长吗?真正发展了解决与人产生矛盾的能力吗?并没有,原因就在与这一切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支配下进行的,没有给儿童自己解决矛盾的空间,我想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止步于了解情况,让儿童自己尝试来解决双方的矛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一个观察者与引导者,不能作为裁判者。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80a5ea6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b.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
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
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蒙台梭利讲到的关于对幼儿的教育,无一不是以尊重幼儿为前提下,尽量让幼儿在最自然的环境下,在自愿与自我选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而总结经验,完成自我认知的提升!我想,这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是最轻松愉快的,而我们知道快乐容易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有兴趣,还怕他不会学习吗?所以,作为一个孩子的教育者,首先就要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会让你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接受教育,势必会造成烦躁与抵触的心理,即使是成人也不会有什么学习热情,更不要说是孩子了!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
"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
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
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
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5篇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311ec6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b.png)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5篇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体会1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阻止孩子不让他们做很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成人看孩子做事“不顺眼”,怕孩子浪费时间、打坏东西等,总是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节奏来生活。
当他们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们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的时候,这时他们就会按捺不住自己地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比如,早上起床时,孩子正在努力地学着自己穿衣服,父母看见了,非但没有给予表扬、鼓励,反而担心孩子穿衣服的速度太慢,会耽误自己的上班时间,于是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衣服,麻利地为孩子穿戴整齐。
又如,当一个成人看到自己的孩子端了满满的一杯子水,正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着步子时,他就开始担心孩子会不会摔倒、摔疼?杯子会不会摔破?……内心的种种担忧迫使他快速地从孩子手中将杯子夺过来,不让孩子自己端杯子。
另外,迫于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有些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给孩子报这报那的辅导班,双休日时,家长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学习班,小小孩子没有了游戏时间、没有了童年的欢乐。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仔细想一想,我们成人确实经常犯这样的错误。
由此我想,成人如果给予孩子不恰当的帮助或以不科学的教养观去教导孩子,过分地给予些什么、看到孩子发生错误急着想干预些什么,还不如做一个观察者,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然地展现和成长。
还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最好的教育或许就是不教。
这也许让那些拥有“满腹经纶”的父母们大吃一惊,但,事实确实如此。
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台梭利毫不留情地对成人进行了斥责,他把成人对儿童的关爱看作是成人的自私自利,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成人在照看及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时会走弯路,或出现一些错误的举动,但在孩子面前,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cb1102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6.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假期无趣,闲来信手翻开《童年的秘密》。
未及细品,书名遍牵开了我的思绪,“你长大后想做什么?”仿佛是每个孩子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儿时,大街小巷花花绿绿的宣传板上“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标语让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科学家”。
但随着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一把把利剑穿透城市腹地,巨大的广告牌上嚣张地写到“世界在这里你在哪里”时,我又信誓旦旦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我想,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就在于它可以包容少年人的不谙世事与恃才傲物直到被现实映照的支离破碎。
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我意料之中的进入了妈妈喜欢的师范专业,她说,女孩子当个老师挺好。
眼中停泊万家灯火,心情艳过酉时日落。
“老师”这个角色的担子太重了,我站上了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成为了一名教师。
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优秀的老师好比甘草,性温,包容,善调和。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初中班主任—刘怀龄老师。
在我印象里刘老师跟甘草可真真不贴合,她是典型的北方人,性格直爽爱憎坦然,会在早自习前热火朝天地跟我们讨论早餐吃什么有营养,会趁学校在山上拉练时教我们认野菜,会偷偷用电动车驮着我这个跑不动元旦长跑的小胖子。
后来我想。
大概这也是甘草吧,温柔岁月。
初中三年,耳边总伴随着她风风火火地“数落”声,读书、扫除、集合但凡稍有差池就能听到,絮絮叨叨像极了家里的长辈。
她是不轻易批评学生的,大多能絮叨过去的事儿她都很少动怒。
就像我们班一个一直迟到的女生,整整三年都是踏着早自习的歌声与老班的笑骂合奏一起进入教室,这样我们班才算是拉开了新一天的序幕。
直到毕业之后才依稀听闻那个女孩家里的难处。
我想,这就是甘草吧,包容慈悲。
她不喜欢讲一些大道理,作为一名理科老师总喜欢用事例表达情感。
她是一个有生活的人,柴米油盐酱醋茶刘老师总是不停给我们讲那些真实发生在她身边的故事。
她会买很多份同一天的报纸,因为寒风凌冽的傍晚不想让路口卖报纸的大爷受罪;给我们发的奖品是小勺子小叉子,那是凤凰书城门口年逾耄耋的老阿婆赖以生存的活计。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7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87e8136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8.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7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一《童年的秘密》是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
作者是一位教育学家,亦是一位充满温情关爱的女性学者,在书中以热情的笔调记录了她在学前儿童方面的研究成果。
《童年的秘密》提出了“敏感期”这一理念,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
儿童在多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时期,尤其是精神心理发育,如果错过,就无法重现和挽回。
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需要得到教育者的尊重。
感觉是心理的第一个冲动,婴儿通过感官来获取外界信息、表达自身的需求。
作者认为婴儿对于秩序感也有要求,特别是在室内,有些孩子看似没有原因的哭闹,是因为秩序感没有得到满足。
孩子熟悉的环境遭到破坏,也会给他们带来不安的感受,这是因为婴儿能够注意到环境当中细微的改变。
但这一点并没有实验的数据作为佐证,作者只是举出了一些语焉不详的例子。
我对这一点持有怀疑的态度。
而皮亚杰的实验对于儿童的固定位置感或许有一定意义,但对婴儿不见得有参考价值。
早在19世纪,作者就已经意识到了儿童的独立性,并且批判性地指出,成年人把自己看作是判断儿童善与恶的标尺,把儿童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无形之中压抑了儿童的个性,并且“洋洋得意于自己对儿童所谓的热爱和牺牲”,认为这就是教育孩子的正确途径。
可是,这种带有启蒙性质的新思想却没有出现在同时代的中国。
彼时的中国父母是多么喜欢控制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
童年的我是多么想要一点自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穿衣打扮的选择权,哪怕是独自出门的时间。
人和人之间的鸿沟可以有多深多远,这样的事情纵使说出来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相信和理解,我也不想一次又一次去开口诉说。
无论是这本书还是精神分析流派,都认为成人的幸福和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的确,童年与成年生活一一对应的归因纵使困难,其千丝万缕的关联也无法被割裂无视。
倘若世间多一些理智与热爱并存的父母,这世界上也会多一些生活快乐、心灵温暖的孩子。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5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998ef3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c.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5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个性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明白,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
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就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己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
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
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
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但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就应停下脚步等待孩子,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正因自己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
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
看到那里我想到了以前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知道,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bccd5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28.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2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前言今天我们一起读了《童年的秘密》这本书,对书友们的触动都很大。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所有父母都是教育家,能够按着孩子的需求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爱护。
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在无意间烙下的。
我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有意无意地压抑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导致很多孩子得不到充分的、舒展的发育和成长。
所以,父母、教师包括孩子的祖父母必须努力去了解孩子,认识孩子成长的规律,并把他们从自己设置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
背景这本书的作者是玛利娅·蒙台梭利女士,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于儿童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
倡导学校应为儿童设计量身定做的专属环境,并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
蒙台梭利女士毕生都奉献给了儿童教育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核心内容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成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儿童的发展。
我们想要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我们就不得不重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敏感期”的发展。
敏感期:在婴儿学会表达之前,他的敏感性就导致了一种初步的心理结构产生,虽然还没有明显的表现。
这种敏感性可以在生物发展过程中也能找到,他们是暂时的现象,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明确的特性。
这种特性一旦获得后,相关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我们以蝴蝶幼虫为例,蝴蝶幼虫必须吃非常嫩的叶子,当蝴蝶幼虫钻出外壳时,是什么东西告诉幼虫嫩叶在哪里可以找到呢?是光线!蝴蝶幼虫对光线特别敏感,这些幼虫沿着树枝方向向前爬,那里是最亮的地方。
当蝴蝶幼虫长大能吃其他的食物时,它对光线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这也清楚告诉我们,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由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引起的,而是受到儿童的敏感性和儿童的本能来指导的。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16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cf1f6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c1.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16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1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秘密读后感(通用16篇),欢迎大家分享。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1《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
蒙台梭利列举了大量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在读书过程中,蒙台梭利对成人进行控诉,在她的论证中,我读着感到一种愧疚感。
确实,直到我们现在生活中,都仍然出现着像书中列举的错误的教育孩子的行为。
通过读此书,让我反省了日常生活中与儿童的错误交流方式,这也对我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儿童并不是一个无意识的个体,相反,儿童有着巨大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甚至不允许成人去打扰,一旦打扰,儿童则会朝着与自己个性相反的方向发展。
大人都自以为是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不会去考虑儿童的感受,这样就会违背儿童的心理愿望。
儿童有自己的秩序模式,成人一旦打乱了这种秩序模式,对儿童则会造成影响。
在此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例子来支撑她的论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具有秩序感,成人不应以自己的意志去打乱这种秩序。
如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在旅游时睡在一个有栏杆的儿童小床内,当她回到公寓内只能和大人睡在大床上时,她便哭闹,怎么哄也不停。
直到最后拿两个枕头围成一个直角成为她记忆中的栏杆时,她才安心地睡觉,不再哭闹。
这是因为之前有栏杆的儿童小床给了她支撑感和安全感,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儿童便变得焦虑。
一件东西放错了地方就严重地打乱了这个小孩关于一些东西应该如何安放的记忆模式。
而往往成人不理解儿童,不明白儿童哭闹的原因,则认为儿童是没有缘由地“发脾气”,对儿童进行训斥。
这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
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时宜的干预会阻挠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6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ff976d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0.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优秀6篇)童年的秘密读后感篇一初读《童年的秘密》,刚开始打开扉页一看主要是写关于幼儿一些行为及其理论,我心想这似乎跟我的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但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这书中讲的很多知识其实是我们作为老师必须了解的,而且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比如,书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这些创伤,几乎全部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所造成的,我们自以为是为了儿女好,但其实却造成了相反的后果。
好心办坏事的例子,太多了。
而《童年的秘密》里,或者指出常识性做法的谬误,或者提出了一些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地方,因此这本书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非常值得一看。
其实有一个敏感期我们大家是都知道的,就是儿童的语言天赋。
在儿童的某个阶段,学语言是非常惊人的,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老师,他们只是沉默的聆听,直到某一天说出他们的第一个字。
这点成人体会最深,学外语现在对我也是一件头大的事情,无论是听力还是单词,都是需要持续的下苦功才可以。
但是除此之外,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很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就是对秩序的敏感。
“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
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
”一直以来在成人的脑海中,保护自己的财产使其免遭侵犯,这几乎是成人的自然法则。
所以,我们经常会阻止我们的儿女不让他们做很多事情,怕打坏东西总是让儿女按照我们的节奏来生活。
同时,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
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还有我们迫不及待的教小儿女识字,剥夺了他们的乐趣。
“过早地强求他们通过阅读书本来识字也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影响。
童年的秘密读书感悟5篇
![童年的秘密读书感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b7701f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7.png)
童年的秘密读书感悟5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
……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童年的秘密读书感悟,供大家参考。
童年的秘密读书感悟1《童年的秘密》一书是著名意大利蒙台梭利于1936年7月第五届蒙台梭利会议在英国牛津举行之际出版的,该书是蒙台梭利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集中地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观,《童年的秘密》读后感20__字。
最近,在学习之余较系统的读了一遍《童年的秘密》。
读完此书,使自己受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在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并且使得自己较为凌乱的儿童教育观念得到系统的梳理,并使得自己原有知识架构中的错误的观念及错误的知识建构,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完善。
下面我将自己读《童年的秘密》的心得体会,做一整理。
读完《童年的秘密》一书,我的归纳主要是从四个纬度来进行整理,即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的教育原则及环境;幼儿的心理歧变。
第一:幼儿生理和心里的发展。
从事物是始终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角度来看,蒙台梭利指出,儿童期是人的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
在不断地生长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幼儿的发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儿童个体生理和心理“实体化”的过程。
通过这一章节的阅读及自己在日常的幼儿教育实践中,自己坚定地认为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不断变化发展中,最突出的两大特性是主动发展性和多元智力发展关键期。
在传统教育中,往往将儿童处于在教师主导地位下的被动发展地位,即使有的学者强调教师只是处在主导地位,儿童才是主体,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发展自己,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演变成教师控制教育环节的各个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甚至是直接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加修改的复制到一个处在由“空白板”向“丰富板”发展儿童的思维体系中。
在阅读《童年的秘密》一书时,我对蒙台梭利的观点十分认同,我认为儿童本身拥有一种探求外界的冲动和本能,这种主动性赋予了儿童积极发展的生命力,儿童正是通过主动地探索来使自己在各方面适应由复杂的因素构成的环境,由此我认为此阶段的教师不应将环境加以人为改变或安排,而是将儿童放在其所处的任意自然环境中,因为每一个环境都是由不同的因素组成,不同因素组成的环境,都会对处于此环境中的个体提出一定的适应要求,也就是每个个体都会针对相应环境发展相应的适应能力,当然了,此时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外围观察者和辅导者,主要是对儿童的适应动力予以保持和强化及儿童出现的各种困难予以帮助,以保证儿童在此环境中形成一定自己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他驾驭的能力。
童年的秘密感想心得(精选10篇)
![童年的秘密感想心得(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52f22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9.png)
童年的秘密感想心得(精选10篇)童年的秘密感想心得篇1《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享誉全球的幼儿专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医学女博士。
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各国,她还反思了成人对儿童的教育,指出儿童的很多问题源于成人对儿童的错误方式以及对他们产生的压抑,向成人提出了警示。
本书的资料共有30章,好的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对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阐述一下吧。
1、成人就应受到控告—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与儿童相处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我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2、儿童发展的秘密儿童在敏感期拥有一种特殊的内在活力,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吸收和学习。
当儿童的敏感性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时,他们就会产生抑郁或愤怒的情绪。
我们不能漠视儿童的心里发展,就应去帮忙他们。
这种帮忙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为儿童的心灵成长带给支持。
3、睡眠失调是儿童成长的障碍成人就应发奋去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
不好把儿童当做没有生命的个体,不好在他们年幼的时候随心所欲地支配他们,在他们长大以后还要求他们惟命是从。
成人务必认识到:在儿童成长中,成人只能起一种次要作用;成人务必尽可能地了解儿童,这样才能给儿童带给适当的帮忙。
正因儿童比成人弱小的多,要想让儿童充分发展自我的个性,成人就必须要控制自我,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把孩子和倾听孩子的心声当成一项神圣的职责。
请把儿童当做人看,而不是成人的附属品,儿童就应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社会在生活的好处上,要做到儿童与成人的平等。
4、儿童的教育—“儿童之家”的三条准则儿童仅有生活在一个不受约束的环境中,即在一个与他们的年龄相适应的环境中,才能使他们的心理生活自然而然地获得发展,并展现他们内心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本(五篇)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本(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1b23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27.png)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范本花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看这本老师给予的任务——《童年的秘密》。
并没有想象中的难以下咽,蒙台梭利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是新颖的,创新的,但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
总体来说,无论是一位教育者,还是父亲或者母亲,都能从中收益颇多。
首先必须得说说这本书的写作背景。
1896年,蒙台梭利成为罗马医学院的第一位女毕业生,并且在这所学校的精神病诊所就职。
她在工作中经常去访视罗马各个心智障碍儿童收容所,并认为这些孩子可以藉着特殊教育加以矫治。
于是她又前往伦敦与巴黎研究两晚特殊教育的大师伊塔及塞贡的工作。
一段时间之后,她将这些身心残缺者送到罗马去参加正常儿童的考试。
当他们通过这些考试的时候,蒙台梭利看到了奇迹的同时,也看到了潜在奇迹之下的,具有更重大更具深远意义的某种东西,那就是被忽视的儿童的秘密——未知的和未被释放出来的潜力的关键。
如果所谓“身心残缺”儿童的水平能够接近于正常的儿童水平,那么,为什么正常儿童不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呢?这当中出了什么问题了吗?于是在1907年,她在罗马的圣洛伦佐开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
这也为她后来的研究包括这本《童年的秘密》提供了大量的观察基础。
书中很多的理念很多都来源于观察儿童之家的孩子。
给这本《童年的秘密》来一个总结吧。
蒙台梭利在书中阐述了她自己的儿童观念,而这是革命性的。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
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和泥;不是可以任意刻画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和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活生生的人。
蒙台梭利还在书中提出了儿童发展有一个“胚胎期”,“敏感期”;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
而这里,必须指出,蒙台梭利将儿童使用的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并且否定儿童玩游戏的。
童年的秘密阅读心得感想5篇
![童年的秘密阅读心得感想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3791c0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4a.png)
童年的秘密阅读心得感想5篇有些人读书为了思考——这是少数人;有些人为了写作——这很普遍;有些人为了谈论——这是绝大多数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童年的秘密阅读心得感想,供大家参考。
童年的秘密阅读心得感想1《童年的秘密》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蒙台梭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蒙台梭利是教育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她在1949年、1950年、1951年三次被提名诺比尔和平奖,这些足以见证她的教育影响力之大。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标榜说是对孩子们的教育使用的是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但是何为真正的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相信很多家长都表示摇头不清楚,《童年的秘密》这本书是我们了解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的窗口,通过这本书可以让大人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不同,了解孩子们的成长规律,真正的帮助到我们在育儿的道路上做到心中有理论,实践不慌张。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有三大部分,分别关于尊重孩子的本能、珍惜老师和大人手中的权利以及如果大人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会出现的几种不正常的行为。
一、关于尊重孩子的本能《童年的秘密》的核心观念是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本能: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生存本能,他们通过自己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探索这个世界。
而家长们如果能以尊重孩子的本能为基础来培养孩子,孩子就能成为一个正常人,蒙台梭利对正常人的定义为:智慧早熟、已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
这个让我想起我的儿子朗朗在一岁之前对厨房炒菜锅非常有兴趣,经常要吵着要玩炒菜的锅和铲子,甚至一度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做饭,因为要做饭的时候,他还是要玩锅。
刚刚开始的时候为此我们哭笑不得,难不成以后是想做个厨师?期间也曾阻止过不允许,同时给他买了塑料的厨房玩具,但是他玩了一小段时间后,还是痴迷于真正的锅和铲子。
整个对锅的热爱从一岁前一直持续到两岁多,回想这段他对锅的热爱时期,我和他爸爸虽然有表现出阻止,但是大部分时候还是尊重他的本能让他探索的,或许对一岁不到的朗朗而言,用锅铲在锅里翻炒玩具就是他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而到现在三岁了,他对锅的兴趣慢慢降下来了,但是对菜市场的鱼儿有了更大的兴趣,经常带他买菜的时候,他总是在卖鱼摊位面前久久伫立,问这是什么鱼儿呀,也一度出现接连一个多礼拜每天都叫着要买宝宝鱼,我们在菜市场买回泥鳅和小黄丫头养的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秘密》读后感
刚做母亲时,曾读过几本关于幼儿启蒙教育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便是其中之一,所以,对于玛利亚·蒙台梭利这位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儿童教育专家,我并不感觉陌生。
《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博士的另一力作,是作者对儿童的内心世界着力探索之后,进行的客观而理性的分析。
与《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侧重于指导父母与教师如何“做”的角度不同,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儿童生长的身心特征,所引用的一个个极其细微的事例,不经意间就让我回想起,女儿成长过程中许多忽略过去的现象或片段,不禁由衷地敬佩蒙女士——必是怀着朴素而虔诚的信仰,致力于儿童内心世界的探索与研究;必是怀着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从成人世界往儿童世界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文中诸多观点,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也依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如:
“儿童的精神生命是独立于、优先于和激发所有外部活动的。
”
“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诱使他运用最直接的手段,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
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去做某些似乎毫无成效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本人一瞬间就可以做完,并且做得完美得多,这时他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
”
“成人用他的行动向儿童展示了人的举止行为。
儿童是通过模仿他所接触的成人而开始他自己的生活的。
成人的言行深深地吸引着儿
童。
”
……
本书于我的最大所得,在于更新并丰富了我对“儿童立场”的基本认识。
之前,对于“儿童立场”,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一切均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教师应俯下身子迁就孩子。
所以在我内心里,一直认定:成人的认识是高于儿童的,我们注视儿童的目光似乎也总是居高临下的。
因此,教师要走进儿童的世界并不难——只要弯下腰。
而蒙女士以确凿而有力的科学实验为依据,为我纠正了这一错误的想法。
首先,“儿童跟成人的这个有组织的社会是完全不相干的。
他的‘王国’肯定不是‘这个世界’。
对成人的那个建筑在自然之上的人为世界来说,他是一个陌生人。
儿童是作为一个不合群的人进入这个世界的,他是这个公认的秩序的打扰者”,而“成人倾向于压抑儿童的活动。
由于他们不希望被打扰或被烦恼,他们就试图使儿童驯服”;其次,“儿童的工作截然不同于成人的工作。
这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心理能量所产生的一种无意识的工作。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从而得出结论“在一个领域成人是主人,但在另一个领域儿童是主人。
无论儿童和成人都是国王,但他们是不同王国的统治者”,“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使他能自由发展的环境”。
这些话初读觉得情理不通,细细思量,便会心悦诚服。
在成人眼中,孩子总是“不懂事”的;可是,反过来想,从儿童的眼里看成人,又有多少成人是“懂事”的呢?因为他们同样不懂孩
子的心,不懂孩子的事。
成人在学习和工作中以经验、效率擅长,在这样的方面,确实要高于儿童的能力;反之,儿童却以好奇心、想象力见长。
在我们的课堂上,就经常有学生打破常规,语出不凡,一鸣惊人。
由此,想走进儿童的世界,仅仅学会俯下身子是决然不够的。
也有人提出,理解儿童首先要尊重儿童。
我想,尊重仅是态度,作为教师,我们还要付之行动。
什么样的行为能助我们走近学生呢?我不由得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上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想起他一次给我们上课时的场景:体育课上,步老师正给我们认真地讲解示范动作,突然,天上訇然作响,一架喷气式飞机低飞而过,呼啸着在天上划出一道白线……它飞得那么低,又那么响,一时间,我们所有人都抬头观望,都忘了去听步老师的讲解了。
直到飞机已经无影无踪、那道尾巴似的白线也渐渐变宽,大家才收回神来,正迎上步老师矍铄的双眼,我们心知不妙,赶忙低头等着挨训。
可步老师却笑着说:“怎么了?有好奇心很正常啊!看完了咱们继续上课……”时间过去了那么久,那节课学的什么内容我早已记不清楚了,可这个细节一直令我念念不忘。
尤其在我成为老师后,经常会想起那一幕,老师的理解让我倍觉温暖,这样的温暖我也要给予我的学生。
今天,我才理解我的老师正是基于“发现和解放儿童”的新教育理念,以己之心度人,保护我们的好奇心,给予我们充分的理解与尊重。
所以,无论课上与课下,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是非常必要的,这其中,包括给学生“犯错”的自由。
我的学生小陈是个极粗心的孩子。
他只要一提笔写字,总会错得满篇皆是,最气人的还在后头——就算是照着写好的范字来订正,他也还会改错好几个字;而且订正词语时他总会将之前没错的字改成错字。
没法子,因为改错,他几乎天天挨批。
只有一次,他将出错的十几个字一遍改对了,看着作业本上的对钩,他兴奋地对我说:“范老师,这是我第一次一遍就改对了!”说话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我这才反应过来:我教了他快一学期了,他改错居然就没有一次能一遍改好的。
我刚想训斥他“居然还好意思说”,可一抬头,看到他的笑容那么诚实,可见这小小的成就感是发自他内心的,于是将到嘴边的话变成了鼓励他:“太好了!说明你也能做到细心,以后要争取让错字越来越少!”他高兴得直点头。
虽说他后来还是总错字,但真比以前错得少多了,遇到反复错的字,他还会主动找我要存进班里的“错字银行”。
我很庆幸那句训斥他的话没有说出口,如果换做挖苦他的话,现在的他还会这样主动积极地去改错吗?我不敢说。
著名教育专家、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撰文《教室,一个应允许犯错的地方》,也带给我这样的思考:如何对待学生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错误、失误?仅靠防患于未然,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肯定是不现实的;事后一味地批评跟指责,只会增加心与心之间的隔膜,也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孩子出现问题后,最重要的是取得他(她)的信任,和他(她)一起寻找原因、努力改进。
这样会给孩子面对错误的信心跟勇气,也不会在犯错后只剩下害怕和茫然。
这样的想法,我也尝试着应用在孩子们其他类型的错误诊疗方
面。
小高同学经常丢三落四,因为没有条理,常常忘带书本、文具,每周少说也得有两三次这样的情况。
而他的家长因为工作繁忙,根本没有时间过问孩子的事情。
大约一个月以前,发生了一件事,他在几天里接连丢了四支新钢笔,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只是摇头。
无奈之下,我把自己的钢笔先借他用,突然想起一个方法:我用写好自己姓名的口取纸给两支钢笔做上标记,交给他用,告诉他要保管好,期末再还给我;又找来他前后左右的同学,请他们配合我督促小高及时收拾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书本。
目前,我们的约定还在继续中……
确实,从儿童的立场和角度出发,让我更能贴近孩子的心,但转而从孩子们身上,我也会有无数新发现、新体验。
《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童书,女儿小时候,我读给她听时,我们也进行过这样的争论:我和她,究竟谁更爱谁多一些?自然,女儿是说不过我的,我也打从心底里确信是我爱她更多一些:因为……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认定的。
可是,在《童年的秘密》中,蒙女士用一些生活化的场景推翻了我的看法——“早晨,儿童进去唤醒他的父母,这是一件极讨厌的事情。
但是,如果不是爱,还有什么东西会促使一个儿童一醒过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前几天,还听同事笑谈起:班里一个女孩子,缠着妈妈为她编老师那样的辫子,只因为她特别“崇拜”她的老师。
瞧,我们可以非常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或学生,但是不会因为喜欢而愿意“变成”她,但孩子会,因为她全心全意地喜欢她的父母、她的老师。
面对这样一颗颗真挚的童心,我们要怎样收藏和回报才好?
捧读《童年的秘密》,让我认识到:爱与宽容,往往有助于我们发现更多独属于儿童世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