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总论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 :轻度~120g/L,中度~90g/L,重度~60g/L, 极重度<60g/L。
贫血的分类
病因分类
RBC和Hb生成不足
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维生 素B12、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 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单纯红细胞再障 其他:感染、炎症、肿瘤、慢肾、铅中毒等
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还原物质能使三价 铁转变成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
磷酸、草酸、植物纤维、蛋、牛乳、茶和咖啡 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乳类含铁量均少,而牛乳中铁的吸收率仅为 10%
人工喂养儿及6个月以后的母乳喂养儿应及时 添加含铁丰富易于吸收的辅食,否则易发生缺 铁性贫血
发病机制
缺铁 血红蛋白合成 新生的红细胞内HB 含量不足,细胞浆不足,细胞变小 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小,红细胞数量 减少的程度不如HB减少明显,形成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缺铁到出现贫血经过三个阶段: 铁减少期(ID)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 缺铁性贫血期(IDA)
MCV 80~94 fl MCH 28~32 pg MCHC 33%±2%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
MCV(fl)
正常值
8Fra Baidu bibliotek~94
大细胞性
>94
正细胞性
80~94
单纯小细胞性 <80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MCH(pg) MCHC(%)
28~32 32~38
>32
32~38
28~32 32~38
<28 32~38
<28
<32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
其他系统表现
循环和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贫血的诊断要点
病史
发病年龄、病程经过、伴随症状、喂养 史、既往史、家族史。
体征
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皮肤粘膜、指甲毛发、 肝脾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RBC形态、Ret计数、WBC和Plt计数、骨髓 检查、Hb分析、RBC脆性试验、其他。
150~220g/L 生后2-3个月: RBC 3.0×1012/L,Hb
110g/L
网织红细胞
出生时,4~7天迅速下降,4~6周回升,5个 月后与成人相同。
白细胞总数
出生时:15~20×1012/L, 1周时:12 ×1012/L 婴儿期:10 ×1012/L 8岁以后:4~10 ×1012/L
• 缺铁的原因
❖铁摄入量不足
❖储铁不足
❖生长发育快
❖铁吸收障碍
❖铁丢失过多
铁的摄入不足
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及衰老的红细胞破 坏释放 食物中铁吸收率与铁的摄入量、铁的种类有关 动物性食物的铁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高(约 10%~25%),还可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植物性食物的铁属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甚低 (约1%),且易受肠内其他因素的影响
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RBC内在异常:RBC膜、RBC酶、Hb异常 RBC外在因素:免疫、非免疫
RBC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计 算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 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MCHC)的结果分为四类 正常值如下:
贫血的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一般疗法 药物治疗 输血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 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 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 重点防治的常见病之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铁的吸收和转运:十二指肠、空肠上部 ❖ 铁的贮存与利用: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 铁的排泄和需要量:1mg/kg,<15mg/d ❖ 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孕期后3月胎儿从母体获取铁
最多,够生后4~5月用。
➢ 病因:人体内铁分两类:功能铁,占70%,
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构成细胞色素酶等 各种含铁酶;储存铁,占30%,主要以铁蛋白 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肝脾肿大
其他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口腔炎等 神经系统: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 心血管系统:心率快、心脏扩大、心前区杂音、心
➢ 铁的代谢
❖ 人体总铁量及其分布:体内总铁量正常成人男性约50mg/kg, 女性约35mg/kg,新生儿约75mg/kg。总铁量的64%用于合 成Hb,3.2%合成肌红蛋白。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 式贮存于肝、脾与骨髓内。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内 和以运转铁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 铁的来源:从食物中摄取的铁 红细胞释放的铁
贫血总论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 儿科教研室
第一节、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其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胚胎第3~6周 肝造血期:胚胎2月~胎儿6月 骨髓造血期:胎儿6月之后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生后2~5周成为唯一造血场所。 骨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
小儿血象特点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胎儿期: 出生时: RBC 5.0~7.0×1012/L,Hb
第二节 小儿贫血
贫血的定义和介定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 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新生儿 < 145g/L, 1~4个月< 90g/L,
4~6个月 < 100g/L, 6个月~6岁 < 110g/L, 6岁~14岁 < 120g/L,
贫血的分度
轻度~90g/L,中度~60g/L,重度~30g/L,极重度 <30g/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出生时,4~6天,4~6岁,7岁以后
血小板
血红蛋白种类和年龄特点
组成Hb的肽链:α、β、γ、δ、ε Hb总类:
胚胎期:Gower1,Gower2,portland 胎儿期:HbF( β2γ2) 成人:HbA( α2β2 ),HbA2( α2δ2 ) Hb的年龄特点: 胎儿6个月:HbF 95%,HbA 5~10% 出生时:HbF 70%,HbA 30%,HbA2<1% 1岁时:HbF≦5%, 2岁以后:HbF≦2%, 成人: HbF≦2%,HbA22~3%,HbA 95%
贫血的分类
病因分类
RBC和Hb生成不足
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维生 素B12、叶酸缺乏)、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铜缺乏、 维生素C缺乏、蛋白质缺乏等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障、单纯红细胞再障 其他:感染、炎症、肿瘤、慢肾、铅中毒等
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等还原物质能使三价 铁转变成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
磷酸、草酸、植物纤维、蛋、牛乳、茶和咖啡 等可抑制铁的吸收
乳类含铁量均少,而牛乳中铁的吸收率仅为 10%
人工喂养儿及6个月以后的母乳喂养儿应及时 添加含铁丰富易于吸收的辅食,否则易发生缺 铁性贫血
发病机制
缺铁 血红蛋白合成 新生的红细胞内HB 含量不足,细胞浆不足,细胞变小 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小,红细胞数量 减少的程度不如HB减少明显,形成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缺铁到出现贫血经过三个阶段: 铁减少期(ID)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 缺铁性贫血期(IDA)
MCV 80~94 fl MCH 28~32 pg MCHC 33%±2%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
MCV(fl)
正常值
8Fra Baidu bibliotek~94
大细胞性
>94
正细胞性
80~94
单纯小细胞性 <80
小细胞低色素性 <80
MCH(pg) MCHC(%)
28~32 32~38
>32
32~38
28~32 32~38
<28 32~38
<28
<32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
其他系统表现
循环和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贫血的诊断要点
病史
发病年龄、病程经过、伴随症状、喂养 史、既往史、家族史。
体征
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皮肤粘膜、指甲毛发、 肝脾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RBC形态、Ret计数、WBC和Plt计数、骨髓 检查、Hb分析、RBC脆性试验、其他。
150~220g/L 生后2-3个月: RBC 3.0×1012/L,Hb
110g/L
网织红细胞
出生时,4~7天迅速下降,4~6周回升,5个 月后与成人相同。
白细胞总数
出生时:15~20×1012/L, 1周时:12 ×1012/L 婴儿期:10 ×1012/L 8岁以后:4~10 ×1012/L
• 缺铁的原因
❖铁摄入量不足
❖储铁不足
❖生长发育快
❖铁吸收障碍
❖铁丢失过多
铁的摄入不足
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的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及衰老的红细胞破 坏释放 食物中铁吸收率与铁的摄入量、铁的种类有关 动物性食物的铁属于血红素铁,吸收率高(约 10%~25%),还可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植物性食物的铁属非血红素铁,吸收率甚低 (约1%),且易受肠内其他因素的影响
RBC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RBC内在异常:RBC膜、RBC酶、Hb异常 RBC外在因素:免疫、非免疫
RBC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根据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计 算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 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MCHC)的结果分为四类 正常值如下:
贫血的治疗原则
去除病因 一般疗法 药物治疗 输血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 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 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 重点防治的常见病之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 铁的吸收和转运:十二指肠、空肠上部 ❖ 铁的贮存与利用:铁蛋白、含铁血黄素 ❖ 铁的排泄和需要量:1mg/kg,<15mg/d ❖ 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孕期后3月胎儿从母体获取铁
最多,够生后4~5月用。
➢ 病因:人体内铁分两类:功能铁,占70%,
血红蛋白铁、肌红蛋白铁、构成细胞色素酶等 各种含铁酶;储存铁,占30%,主要以铁蛋白 及含铁血黄素形式存在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粘膜、精神状态、生长发育
造血器官表现
髓外造血:肝脾肿大
其他系统表现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异食癖、口腔炎等 神经系统:烦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 心血管系统:心率快、心脏扩大、心前区杂音、心
➢ 铁的代谢
❖ 人体总铁量及其分布:体内总铁量正常成人男性约50mg/kg, 女性约35mg/kg,新生儿约75mg/kg。总铁量的64%用于合 成Hb,3.2%合成肌红蛋白。32%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 式贮存于肝、脾与骨髓内。微量(﹤1%)存在于含铁酶内 和以运转铁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 铁的来源:从食物中摄取的铁 红细胞释放的铁
贫血总论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 儿科教研室
第一节、小儿造血和血液特点
小儿造血特点
胚胎其造血
中胚叶造血期:胚胎第3~6周 肝造血期:胚胎2月~胎儿6月 骨髓造血期:胎儿6月之后
生后造血
骨髓造血:生后2~5周成为唯一造血场所。 骨髓外造血:肝、脾、淋巴结
小儿血象特点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胎儿期: 出生时: RBC 5.0~7.0×1012/L,Hb
第二节 小儿贫血
贫血的定义和介定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 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新生儿 < 145g/L, 1~4个月< 90g/L,
4~6个月 < 100g/L, 6个月~6岁 < 110g/L, 6岁~14岁 < 120g/L,
贫血的分度
轻度~90g/L,中度~60g/L,重度~30g/L,极重度 <30g/L。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
出生时,4~6天,4~6岁,7岁以后
血小板
血红蛋白种类和年龄特点
组成Hb的肽链:α、β、γ、δ、ε Hb总类:
胚胎期:Gower1,Gower2,portland 胎儿期:HbF( β2γ2) 成人:HbA( α2β2 ),HbA2( α2δ2 ) Hb的年龄特点: 胎儿6个月:HbF 95%,HbA 5~10% 出生时:HbF 70%,HbA 30%,HbA2<1% 1岁时:HbF≦5%, 2岁以后:HbF≦2%, 成人: HbF≦2%,HbA22~3%,HbA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