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超微结构及病理改变
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小鼠肝脏结构和功能影响
慢性间断性缺氧对小鼠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中文摘要目的探讨模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 syndrome, SAS)的慢性间断性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CIH)对小鼠肝脏组织结构、超微结构、肝功能、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及小鼠离体肝细胞对茶碱代谢的影响。
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以下四组:空气模拟对照组、CIH组、抗痨药物组和CIH+抗痨药物组,进行12周的CIH模型实验。
实验结束前两周,抗痨药物组、CIH+抗痨药物组分别给予利福平加异烟肼灌胃。
检测血清转氨酶浓度,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电子显微镜观察肝脏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肝微粒体悬液总CYP450浓度,分离肝细胞与15mg/ml浓度茶碱共培养,4小时后检测培养上清液茶碱浓度。
结果(1)血清谷草转氨酶浓度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空气对照组(19.0±9.4IU/L),CIH组(19.1±17.9IU/L),抗痨药物组(9.6±2.1IU/L),CIH+抗痨药物组(13.3±4.7IU/L)(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浓度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空气对照组(65.4±27.0IU/L),CIH组(58.0±24.3IU/L),抗痨药物组(41.1±17.7IU/L),CIH+抗痨药物组(47.8±11.6IU/L)(P>0.05)。
(2)CIH可引起肝细胞空泡变性。
电镜下,CIH可引起少量肝细胞水肿,部分粗面内质网模糊,窦周隙少量胶原纤维增生;CIH 可加重抗痨药物的肝超微结构损害:表现为肝细胞结构模糊、水肿、坏死,损伤线粒体,加剧胶原纤维增生,部分毛细胆管消失。
(3)CIH组肝微粒体悬液总CYP450含量(0.83±0.08nmol/mg蛋白)低于空气对照组(1.13±0.21nmol/mg蛋白)(P=0.001);CIH+抗痨药物组肝微粒体悬液总CYP450含量(0.83±0.08nmol/mg蛋白)低于空气对照组(P=0.001)及抗痨药物组(1.19±0.20nmol/mg蛋白)(P=0.000);CIH组肝微粒体悬液总CYP450含量与CIH 加抗痨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痨药物组肝微粒体悬液总CYP450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超微结构病理(亚细胞病理)
超微结构病理(亚细胞病理)virchous在19世纪中期奠定了细胞病理学说。
随着科学信息的进步发展,建立了亚细胞病理,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中超微结构的认识,扩大和加深了对疾病的理解。
一细胞膜细胞膜是包于细胞表面,将细胞与周围环境隔开的弹性薄膜,厚约7.5~9.0mm,液态镶嵌模型(双分子脂质和蛋白质构)(一)细胞之间连接方式的变化成1、肿瘤细胞的变化癌细胞之间的各种连接在数量上比正常细胞间的少,而且细胞之间的间隙扩大。
鳞癌——桥粒数目减少疣细胞之间、角化棘皮瘤——桥粒增多、丰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之间保存着密切的相互黏着。
连接结构的变化对区别未分化癌和肉瘤有所帮助。
有桥粒存在——癌的可能性较大间胚叶肿瘤——不典型桥粒,类似中间结构。
2、损伤和炎症的变化正常人的滑膜之间没有中间连接,但在损伤和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增生时,可出现桥粒或类桥粒。
胞浆中出现桥粒多核巨细胞中出现——巨噬细胞融合角化棘皮瘤进行分裂的角化不良细胞中亦可出现。
微绒毛见于正常的肾曲管和肠黏膜上皮。
在病理情况下发生数量上的多或少,形态上的气球样变和融合。
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微绒毛的变化微绒毛增加:小鼠肝炎、兔注射抗原抗体之后。
微绒毛消失:肝癌失分化的细胞。
小鼠部分肝切除,胆小管微绒毛消失或减少微绒毛形态变化:CCl4,30分钟后,微绒毛气球样变。
肠绒毛变化:(中轴含有微丝)脂肪泻——变短、变宽和融合,排列也不规则。
(其它吸收不良时,变化不显著)。
给氨甲喋呤后——扩张和形成水泡。
霍乱弧菌——球状绒毛,毒素及水分通过微绒毛逸出。
毛细胞性白血病,毛细胞有许多突起,甚至在红细胞表面也有分支或不分支的细胞突起。
(还出现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恶性贫血、何杰金氏病)这种细胞吞饮作用增高。
环境中缺少某些因子或存在某种刺激因子。
(三)纤毛的变化细胞表面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细胞突起,比微绒毛粗而长。
1、复合绒毛表现为纤毛中有许多轴微管存在于共同的基质和一个膜的包绕中。
慢性丙型肝炎的病理及超微病理变化
据
而 乙 肝 病 理 嗜 酸性 变 明 显 肝
,
( ) 报道 ’ 光 面 灶性 坏 死 明 显 汇 管 区 淋 巴 细 胞 聚 集的
药 物 及毒性 代 谢 有 关 因 此 光 面 内 质 网 的增 生 可能是 肝细 胞处理 内源性 毒物 的一 种适应
,
个
。
月 的慢 活肝 已 到 了 感染 后 期 故而 见 不 到
汇 管 区 炎症 较 乙 肝 明 显
,
,
见大
, , ,
本 文丙肝 肝 细 胞 的 主 要 变化 与 内质 网 有 关 尤其可 看 到 明 显 的光 面 内质 网 增 生
, , 。
量 淋 巴 细胞 聚 集 一例 可 见 碎 屑样坏 死 但程 度 较 乙 肝轻 程 度较 轻
比 本组 慢 乙 肝 的改变更 为 明显
。 , 、
,
分 一部分 组 织 经 福 尔 马林 固定 制 备 成 石 腊 切片 常规经
P
P l r s A e S
,
、
~ 三色 地 衣 红 染 色 作 病 理 组织 学 检 查
3%
,
HE
、
肉状纤 维 M
、
n
、
。
另一 部分 活检 组织 即刻 经 固定 再经
,
戊 二 醛缓 冲液
持 续异常 乙 肝 病 毒标 志 ( H B V M )均 为 阴性 丙 型肝 炎病 毒 抗体 ( H C V ) 均 为 阳 性 ( b o Ab 试剂 )
3
。 , 、
见到 贮脂细 胞 且 数 量较 多 肝 窦 中淋 巴 细 胞 数 目增 多 枯 否 氏 细 胞 活跃 增 生 肝 窦 周 间 隙 肝 细胞 间隙 增宽 充塞有较 多的胶 原纤 维
糖原累积病Ⅰ型肝脏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住 院治疗 3月余 , 空腹 低血糖 和高乳 酸血 症纠 正 , 肝
脏 逐渐 回缩 , 质地变 软 。为进 一步 确诊 , 经患 儿家 长 同意在经 上述 治疗 后行 肝穿刺 做 电镜检 查 。
12 透 射 电镜 样 品 制 备 .
给予抗感 染 、 症 支 持 治 疗 后 , 入 我 院进 一 步 诊 对 转
可 分为 1 4型 , 中 I, Ⅳ , , 其 Ⅲ, Ⅵ Ⅸ型 以肝脏 病 变为 主 ;I, , 型 以肌 肉组 织 受 损 为 主u 。国 内 外有 I V Ⅶ
色 发现 隐球 菌 。诊 断为“ 隐球菌 性脑 膜 炎” 。给予 二
性霉 素 B脂 质 体静 滴 , 蒜 素 口服 等抗 隐球 菌 。住 大 院 治疗期 间多 次检 测 肝 功能 , 发 现丙 氨 酸 转 氨 酶 均 ( L ) 门冬 氨 酸转氨 酶 ( S ) 高 明显 , 予 当飞 A T和 AT增 遂 利肝 胶囊 护肝 等治 疗 。治疗 1 个月后 脑 脊液 隐球 菌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病 例 资 料 .
正 常 , 温 正 常 。住 院期 间腹 部 B超 示 肝 大 明显 , 体 右 肝 斜径 1 .c 厚度 5 8m。血 生 化 检查 发 现 空 0 9 m, .c
腹 高乳 酸 ( .m l ) 低 血 糖 ( .m o L 、 血 脂 80 mo L 、 / 22 m l ) 高 / ( 甘油 三脂 7 5 ̄ o L 载脂 蛋 白 A 0 8 m o L 、 .5 m l , / , .5 m l ) 代 / 谢 性 酸 中 毒 ( H 7 19 C P 1 .m o L B . p .7 , O C 52 m l , E /
关键 词 : 原 累积 病 I型 ; 组 织 ; 微 结 构 糖 肝 超
大黄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
电子株式会社 。高脂 饲 料 ( 普通 饲 料 1 0 0 g中含 1 0 % 猪油 、
2 %胆 固醇 、 鸡蛋 1 0 g 、 鱼肝油 l m l , 新 鲜 黄豆 芽 2 5 g , 食 盐 2 . 5 %) : 由南京市 江宁区青 龙山动物繁殖场提供 。
1 . 2 N A F L D模 型 复 制 及 分 组 给 药 雄性 S D大 鼠 5 0只 , 适
量组最为明显。见 图 1~ 5 。对肝 细胞病理变化进 行病理评
分统计显示 , 模型 组评分 明显 高于 正常组 ( P<0 . 0 1 ) ; 大黄 酸高 中剂量组评分均 明显降低 。见表 1 。
表1 各组大 鼠肝组织病理变化评分 比较 ( ;±s , 分)
应性饲养 1周 后 根据 体重 随 机分 为 5组 : 大 黄 酸高 剂 量组
有 一 定 改善 作 用 。
主题词
脂肪 肝/ 中 医 药疗 法
大黄 酸/ 治 疗应 用 脂肪 肝 / 病理学
肝/ 病理学
肝/ 超 微 结 构 大鼠
非酒精 性 脂 肪 性肝 病 ( n o n ̄ e o h di e f a t t y l i v e r d i s e a s e , N A F L D) 是 一种 以肝实质细胞 脂肪变 性和脂肪贮 积为 特征 , 无 过量饮酒史的 l } 缶 床 病理综 合征 , 包括单纯脂 肪肝 、 脂 肪性
( 4 0 0 m g / k g・ d ) 、 大 黄酸 中剂量组 ( 2 0 0 m g / k g・ d ) 、 大黄 酸低剂量组 ( 1 0 0 m g / k g・ d ) 、 模 型对照组和正常对照 组 , 每
组1 0只。除正常组喂饲普通全价饲料外, 其他 各组均喂饲高 脂饲料 , 自由饮水 , 直至 1 2 周, 每组随机抽取两只确认造模成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诊断肝脏是全身各系统肿瘤易转移到达的靶器官,其中最常见的肝转移性肿瘤是来自胃肠道的腺癌。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常有某些相似或交叉之处,如高分化HCC与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间的鉴别,HCC与ICC 间及两者的某些亚型与肝脏间叶性肿瘤间的鉴别已成为日常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需结合某些特异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来明确或辅助诊断。
在肝胆系统常见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病理学诊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相应的工作体会,就部分较为常见的肝脏肿瘤的免疫病理诊断特点作一综述.1 肝脏上皮性肿瘤1.1 HCC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每年有20万~30万人死于肝癌。
HCC 的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有时单纯依靠组织形态学观察难以与其他类型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为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需要依靠某些免疫标志物来进行相应的辅助诊断.HCC主要表达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极少表达CK7和CK19。
肝细胞抗原1(Hep Par1)在HCC中的阳性率高达83.7%。
Glypican-3(GPC3)是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家族的成员之一,属癌胚抗原性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的形态发生和生长控制。
1997年,Hsu等首次提出GPC3可作为HCC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而Wang等观察221例手术切除的肝标本[其中111例HCC、48例HCA、3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及32例大再生结节] GPC3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结果示75.7%的HCC组织呈阳性表型,而其他110例良性肝细胞病变组织则呈阴性,提示GPC3是一种鉴别HCC和肝细胞性良性肿瘤(尤其是HCA)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
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GPC3是特异性针对HCC肿瘤细胞的抗体,其阳性率为50.9%.部分HCC可灶性表达CK7或CK19,HCC若同时出现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表型特点,则提示肿瘤组织内含有可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双向分化的干细胞成分,其生物学特性值得进一步关注,但不宜将这类肿瘤归为混合细胞型肝癌.1.2 ICC ICC是仅次于HCC的第二常见肝脏恶性肿瘤,在我国其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6.7%。
细胞超微结构及基本病理过程
4、溶酶体的病变
(1)体增大和数目增多
肝细胞内脂褐素颗粒残存小体即终末溶酶体×6400
(2)广泛的细胞自溶
机体死后自溶及活体内细胞坏死的发生均主要是 由于溶酶体膜损伤及膜的通透性增高,水解酶大量 释放,造成细胞结构大分子成分的分解所致。
在细胞的局灶性坏死时,胞浆内形成自噬泡,自 噬泡与溶酶体结合形成自噬溶酶体。
国家精品课程 《动物病理学》
第三章 组织的损伤、修复与 适应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细胞超微病变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损伤的修复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第一节 细胞超微病变
细胞是一切疾病的焦点。 不同疾病状态下,病变部位的细胞某些细胞器的
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进一步反映出疾病的本质。 (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自 由 扩 散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载体—— 蛋白质
协 助 扩 散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能 量——Fra bibliotek载体—— 蛋白质
主 动 运 输
主 要 方 式
细胞膜外
细胞膜 细胞膜内
能
胞
量
吞
细胞膜内
胞 吐
细胞膜外
二、细胞质超微病变 (一)线粒体的病变
线粒体(mitochondrion)平均寿命约为10天, 是细胞的呼吸代谢中心和能源中心,对各种病理性 损伤极为敏感,是细胞损伤最灵敏的指示器。
1、溶酶体的类型
(1)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2)次级溶酶体(secondary lysosome) (3)残余体
(1)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一章)
病理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总结(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形态学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Atrophy(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包括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数量减少*Hypertrophy(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包括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常伴数量增加*pseudo hypertrophy (假性肥大) 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细胞增生,以维持器官的体积,甚至造成器官组织的体积增大*hyperplasia (增生) 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体积增大*metaplasia(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取代的过程;不可能发生于神经纤维组织*squamous metaplasia (鳞状上皮化生) 慢支时,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取代的过程*intestinal metaplasia (肠上皮化生) 慢性胃炎时,胃粘膜上皮转化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上皮组织*degeneration (变性) 又称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cellular swelling (细胞水肿) 又称水变性,是细胞损伤时最早出现的改变。
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K过多。
无机盐、乳酸等蓄积,导致渗透压升高,加重水肿*fatty degeneration or fatty change (脂肪变性)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中*tigroid heart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脂肪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myocardial fatty infiltration (心肌脂肪浸润) 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深入心肌细胞间*hyaline degeneration (透明变性) 又称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嗜依红均质状;Rusell小体由于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而形成。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超微结构变化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超微结构变化王玉清;魏梅新;裴琇;王麟士;刘金星;刘贵生;李淑荣【期刊名称】《河北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1989(000)004【摘要】对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的肝穿刺标本各选择5例作了电镜观察。
发现慢活肝大部分肝细胞呈现变性坏死,如细胞质疏松水肿;线粒体凝聚变性;糖原颗粒减少;肝细胞核空泡变性;胞质内有散在髓样小体;偶见肝细胞坏死。
慢迁肝之肝细胞仅出现变性,如线粒体肿大;粗面内质网及滑面内质网扩张,数量增多;脂滴增多扩大;多量髓样小体;糖原颗粒减少;肝细胞嗜酸性变等。
肝细胞于光镜下的气球样变主要是由肝细胞质疏松水肿及线粒体肿胀所致,与内质网扩张关系不大。
慢活肝突出变化为线粒体变性,降低了能源供给,导致肝细胞变质。
慢迁肝由内质网变性,导致脂滴沉积等。
【总页数】4页(P221-223,263)【作者】王玉清;魏梅新;裴琇;王麟士;刘金星;刘贵生;李淑荣【作者单位】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病理科;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病理科;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传染科;河北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相关文献】1.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sICAM-1与肝组织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J], 章幼奕;秦刚;姚建国;陈鸣鸣;吴月平;凌勇武;黄松平;赵云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总胆汁酸与肝组织细胞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J], 莫穆隆;梁柱石;甘楚林;李论;周德玫;江毅;崔晓林3.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地位的变化 [J], 焦一鸣;王放;蒋玲霞4.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血象变化 [J], 姜宏齐;李庆刚;李君杰5.天然棉纤维表面超微结构及其变化的定量分析——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定超微结构的表面粗糙度 [J], 王禄山;高培基;时东霞;张玉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理过程
第47页,共199页。
48 48
第48页,共199页。
高尔基复合体
形成面
分泌面
TEM x145,700
49
49
第49页,共199页。
50
50
第50页,共199页。
高尔基复合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和脂类(介于细胞膜和ER之间) 标志酶是糖基转移酶
51
51
第51页,共199页。
52
52
第52页,共199页。
线粒体的平均寿命约10天左右。——自噬作用
(autophagy) 。
19 19
第19页,共199页。
作用:
清除功能
*细胞内消化 *细胞凋亡 *自体吞噬
防御功能:识别并
吞噬病毒或细菌, 在溶酶体中将病原
体杀死和降解。
20 20
第20页,共199页。
作用:
清除功能 *细胞内消化
*细胞凋亡 *自体吞噬
30
30
第30页,共199页。
自噬的病理功能
自噬与病原体感染 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自噬与衰老 几乎所有的衰老组织都存在溶 酶体系统形态学和酶学的改变。
31 31
第31页,共199页。
自噬的病理功能
自噬与病原体感染 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自噬与衰老 自噬与 Danon肌病 (儿童肥厚型心肌病) 患者的病理标志是在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胞 质中包含有糖原的自噬小泡。
功能:
高
高尔基复合体
尔
具有对粗面内质网
基
内形成的蛋白质进
复
行加工、浓缩、储
合 体 与 蛋 白 运 输
存及包装等作用。 然后分门别类地送 到细胞特定的部位 或分泌到细胞外。 在具有分泌功能的 细胞内高尔基复合 体比较发达。
微课-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ATP酶法 显示胆小管
门管区
每个肝小叶周围有3-4个。
为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区,
内有小叶间动脉(肝动脉 分支)、小叶间静脉(门 静脉分支)和小叶间胆管 (肝管分支,管壁为单层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静脉
立方上皮)。
小叶间胆管
12
门管区
小叶间动脉
小叶间胆管 小叶间静脉
肝的血液循环(门V:70-75%,肝A:20-25%)
肝细胞
线粒体 粗面内质网
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
微体
(2千个,占细胞体积的20%),
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
滑面 内质网
高尔 基复 合体 胆小管
(含多种酶。如氧化还原酶, 水解酶,转移酶等),高尔 基复合体,溶酶体(含多种 水解酶),微体等
溶酶体
肝细胞超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线粒体:供能
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白蛋白、纤维蛋白原、酶)
细胞间隙较宽,无基膜, 能透过大分子物质,有利 于物质交换。
肝血窦内壁
7
肝巨噬细胞
又称枯否细胞,附于肝 血窦内的内皮上或内皮细 胞之间。来自血中单核细
胞,形态不规则,多伪足。
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和 吞噬体。具有变形运动和 活跃的吞噬能力并参与机 体免疫反应。
8
窦周隙
• 又称狄氏隙,为血窦
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 的狭窄间隙。内有散在 的网状纤维和血浆,肝 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 深入其中。是肝细胞与 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占体重2%
肝脏
被膜 肝 实质
肝小叶
门管区
肝小叶
是肝脏的结构和功能 基本单位,主要由肝 细胞组成。 中央静脉 肝板(索) 肝小叶 肝血窦 胆小管
肝细胞超微结构及病理改变
Kupffer细胞有变形运动 和活跃的吞噬能力,可清 楚血液循环中的有害物质, 是机体单核巨噬系统的重 要组成成分。
此外,还参与吞噬破坏衰 老的红细胞,分解血红蛋 白形成胆红素。
大颗粒淋巴细胞是肝脏特有的NK细胞。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是,大颗粒淋巴细胞可从肝窦游 出进入Disse腔,与之接触的肝细胞可出现变性或 再生。实验证明,大颗粒淋巴细胞还具有抗肿瘤和 抗病毒作用。
内质网 内质网按其囊膜表面是否附着核蛋白体分为粗面内质网
(RER)和滑面内质网(SER)。 RER主要功能为合成输出蛋白,RER的发达程度反映了肝
细胞的功能状态。肝癌时,RER数量与肿瘤细胞的生长率及 恶性程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在分化较高、生长缓慢 的癌细胞中,RER较发达。
SER与胆汁分泌有关,同时肝脏的解毒也在SER上进行。 由于SER内含有混合功能的氧化酶系,其中终末氧化酶即细 胞色素P-450对许多有害物质均可加以代谢,在慢性药物中 毒过程中可见SER膜增生。SER膜增生还见于长期用抗组胺药 物、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和避孕药时。
新的产物。当细胞受损时,自噬溶酶体增多。
异噬溶酶体的作用底物为外源性的,正常细胞 内异噬溶酶体不多见。
病理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溶酶体过多。
常见肝细胞的超微病理改变
1.肝细胞肿胀和气球样变 为各种致病因子如病毒感染、中毒、缺血缺氧等
导致急性肝细胞损伤的形态学表现。常为细胞轻度 或中毒受损的表现,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
肝细胞的细胞膜
构成细胞外界面的膜称为细胞膜或质膜 包围各种细胞器以及细胞核的膜,为细胞内膜。 根据膜的液态镶嵌学说,细胞膜的结构不是固态的,
而是在液态的类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以横向移 动的球形蛋白质
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其基本病理
细胞器的多态性
来自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其细胞器在形 态上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超微结构的研究上 首先必须了解该类细胞器的不同形态,在确证 细胞器的病理变化中尤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 下结论一定要慎重。
细胞核在形态上的多样性
细胞核 的正常结构与病理变化 细胞核(nucleus)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细胞的调节中心, 其形态随细胞所处的周期阶段而异,通常以间期核为准。 细胞核外被核膜。核膜由内外二层各厚约3nm的单位膜构 成,中间为2~5nm宽的间隙(核周隙);核膜上有直径约50nm 的微孔,作为核浆与胞浆间交通的孔道,其数目因细胞类型和 功能而异,多者可占全核表面积的25%;在肝细胞核据估算约 有2000个核孔。 核浆主由染色质构成,其主要成分为脱氧核糖核酸 (DNA),并以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后者由组蛋白与 非组蛋白组成。染色质的NDA现在已可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定和 定量测定。
核内包含物(intranuclear inclusions) 在某些细胞损伤时可见核内出现各种不同的包含 物,可为胞浆成分(线粒体、内质网断片、溶酶 体、糖原颗粒、脂滴等),亦可为非细胞本身的 异物,但最常见的还是前者。这种胞浆性包含物 可在两种情况下出现:①胞浆成分隔着核膜向核 内膨突,以致在一定的切面上看来,似乎胞浆成 分已进入核内,但实际上大多仍可见其周围有核 膜包绕,其中的胞浆成分常呈变性性改变(如髓 鞘样结构,膜碎裂等)。这种包含物称为胞浆性 假包含物(图1-3);②在有丝分裂末期,某些 胞浆结构被封入形成中的子细胞核内,以后出现 于子细胞核中,称为真性胞浆性包含物。
细胞膜上还有特殊的识别区,结合在糖萼上,借此,细 胞可相互识别,从而相互接近形成一定的细胞组合,或相互 排斥而分离。同样,通过识别区,增生中的细胞在互相接触 时就会停止分裂(接触抑制),而癌细胞则已失去这种表面 功能,故可不受限制地增生。此外,细胞膜上还有一种膜抗 原可以识别“自我”和“非我”(组织相容性抗原)。这种 膜抗原在器官移植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可致敏受体,从 而引起对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最后,细胞上还有一些特异性 区域带着特殊的化学簇,可以接受相应的化学信号,称为膜 受体或表面受体。但从形态学上不能辨认。这种膜受体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已知许多物质如激素、免疫球蛋白、 药物、毒素以及感染因子等都是作为外来信号被受体接受后 才转化为细胞内效应而发挥其作用。如封闭其受体,则亦同 时消除其作用。
硬化性胆管炎的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病例 数 量 太 少 也 是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因 素 。 在 本 病 例
中 , 面 内质 网增 生 、 胆 管 的 不 同程 度 的扩 张 、 滑 微 微 绒 毛 的减 少 和消 失及 胆 汁成 分 在管 腔 内充 盈 均可 说 明肝 细 胞 淤 胆 。 这 也 是 P C肝 细 胞 病 理 改 变 之 S
特 ) 内质 网增 生 并 呈池 样扩 张 , 扩 张 的 内质 网池 内 在
可见 到 低 电 子 密 度 的 絮 状 物 质 。 细 胞 质 内脂 滴 少
见 , 细胆 管扩 张 , 周 围相 邻 的肝 细 胞 连 接 消失 , 毛 其
一
肝穿 刺 取 出肝 组织 , 别 固 定 于 1 %福 尔 马 林 分 0
固定 液 内作 石蜡 切 片 , .%戊 二 醛 固定 液 内作 电镜 25 超 薄 切 片 。光镜 与 电镜 进行 对 照 观察 。
结 果
。
在肝 细胞 间隙 未 见 明 显 的胶 原 纤 维 增 多 , 脂 储
细 胞亦 不 多 见 。对 此 , 们 认 为 本 例 P C可 能 还 没 我 S 有 进 展 为胆 汁性 肝 硬化 阶段 。 同光镜 下结 构 相 同 的
是 ,S P C的 肝 细 胞 中 亦 可 见 到 淋 巴 细 胞 的 浸 润 , 未 但
见 到 淋 巴细 胞攻 击 肝 细 胞 现 象 , 是 在 胆 管 周 围有 只 淋 巴 细胞 的 浸润 , 提示 肝 细 胞 免 疫 功 能 处 于 低 下 状 态 。在本 例 病 例 中 , 可见 到 肝 细胞 间 增宽 , 尚无 还 但 微 绒 毛 的 出现 。 由于 受 到 取 材 部 位 的 限 制 , 用 电 镜 观 察 P C 利 S 的许 多 病理 改 变还 不 十分 完 全 , 别 是 细胞 的一 些 特
肝穿活检应注意的问题
肝穿活检应注意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病理学的认识,已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应用肝穿活检,肝病临床科室也逐渐认识到通过肝穿活检可进一步提高对肝病的深层认识,从而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治疗,并将病理组织学的诊断视为肝病的最终诊断。
肝穿活检可阐明肝脏慢性病变的活动性、发展阶段、病变程度,进而了解各种肝病的演变过程,及时选择抗病毒药物,对其疗效进行评估,肝活检还能对各种疑难病例提供形态学的诊断依据,进行鉴别诊断,能发现早期肝硬化,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同时,可排除其它病变或发现并存的肝脏病变,而各种肝病机理的研究也离不开肝穿活检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性观察,因此,肝穿活检已成为对肝病诊断的金标准,是影像学、生物化学不可替代的重要检查手段。
为了提高诊断率,工作中有必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一、肝穿活检有一定的适应症,并非任何肝病均可通过肝穿活检明确诊断,只有当肝病的病变具有弥漫性这一特点时,肝穿标本方可显示基本病变,从而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比如:病毒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药物性肝炎、肝脂肪变、肝内肝外阻塞性黄疸、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等。
而局灶性病变,如原发性肝癌必须在超声引导下定位肝穿,才能获得较有价值的标本。
二、肝穿组织的长度与诊断的准确性是成正比的。
有学者[1]做过统计,肝穿组织的长度小于6mm,慢迁肝的漏诊率为36.57%,慢活肝为3.54%,当大于9mm时对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确诊率为100%.如果肝穿的组织过小,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就不够,明确诊断就有困难,尽管病毒性肝炎具有弥漫性,但也不是每个肝小叶都具有均匀一致的改变,因此,为避免漏诊,标本的长度一般不得小于1.0cm,宽度不小于0.1cm,长度以1.5—3.0cm为最佳。
如肝穿组织不足1.5cm,包含完整的汇管区不足6—8个,诊断的准确性就有影响。
三、肝穿活检虽可为临床肝病提供治疗的第一手资料,但前提是临床医生必须提供详细的临床资料。
任何检查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肝穿活检也有其局限性。
急性黄疸性肝炎的超微结构观察
急性黄疸性肝炎的超微结构观察
石岩
【期刊名称】《电子显微学报》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肝是机体重要器官之一,肝细胞受损直接影响其代谢,合成,分泌和解毒等功能。
急性黄疸性肝炎病程较短,病变较重,它不仅具有急性肝炎的症状,体征及化验的异常,且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0mg/d1时,明显发生黄疸。
本文观察了7例急性黄疸性肝炎的材料,现将超微病变总结如下:观察结果:急性黄疸性肝炎低倍镜下改变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
变性以胞浆疏松化和气球样变最为普遍,致使肝细胞排列紊乱肝窦受压变窄,肝细胞内有胆汁淤积,电镜下肝细胞水肿,图1,2胞质疏松,粗面内质网呈囊状扩张,且有不同程度的脱颗粒,滑面内质网也扩张成池,线粒体呈浓缩基质电子密度增高,嵴无法辨认,糖原颗粒减少。
个别肝细胞膜破裂,细胞核模糊不清,核仁偏位(图1),或核固缩(图2),细胞核常染色质丰富(图3),肝细胞间及窦周隙内充满大量胶原纤维并形成致密的细胞壁(图2~3)。
【总页数】1页(P50)
【作者】石岩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02
【相关文献】
1.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临床观察 [J], 肖苗苗
2.自拟方诊治急性心绞痛、急性肠梗阻、急性黄疸性肝炎临床观察 [J], 刘历泉;周宇峰;李连发;丁振洪
3.对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J], 尤冬敏
4.对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J], 梁颖
5.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临床观察 [J], 周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结石症肝细胞和胆管黏液上皮化生的超微结构
胆囊结石症肝细胞和胆管黏液上皮化生的超微结构叶明;乐美兆;宋小明;张茂红;李桂梅【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01(017)003【摘要】目的:了解胆囊结石症引起的肝细胞和小叶间胆小管上皮黏液上皮化生的超微改变。
方法:用电镜观察11例胆囊结石患者肝活检标本中小叶间胆小管的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4例黏膜层发现黏液上皮化生,1例肝细胞有罕见的黏液上皮化生。
大多数病例黏膜上皮变性和坏死增多,1例小叶间胆小管破裂。
结论:黏液上皮化生和上皮变性、坏死的增多是小叶间胆小管慢性炎症的重要标志。
胆小管破裂和胆汁外溢会损害门管区实质,甚至胆小管自身。
【总页数】3页(P213-215)【作者】叶明;乐美兆;宋小明;张茂红;李桂梅【作者单位】解放军八一医院电镜室,;解放军八一医院电镜室,;解放军八一医院电镜室,;解放军八一医院电镜室,;解放军八一医院电镜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5.6【相关文献】1.MUC5B、Villin、P53在胆囊黏膜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及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平凡;张东生;李岚;邱娜;张晶晶;卫陇;拓晓娟;2.MUC5B、Villin、P53在胆囊黏膜幽门腺化生、肠上皮化生及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J], 王平凡;张东生;李岚;邱娜;张晶晶;卫陇;拓晓娟3.MUC5AC、CDX -2、Ki67在胆囊黏膜肠上皮化生及胆囊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J], 王平凡;张东生;李岚;邱娜;张晶晶;卫陇;拓晓娟4.胆囊结石症毛细胆管超微结构变化 [J], 张茂红;叶明;宋小明;乐美兆;宗光全5.胆囊结石患者胆囊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图像学分析 [J], 焦宛;张延龄;钟慈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蛋白体
核蛋白体又称核糖蛋白体或核糖体,是细胞内 最小的颗粒状细胞器。 在胞质中,核蛋白体的单体和多聚体总是随着 细胞的功能状态不同而处于不断结合和分解的动态 变化之中。游离核蛋白体合成的蛋白质主要供肝细 胞自身生长、分裂、更新所需。
内质网
内质网按其囊膜表面是否附着核蛋白体分为粗面内质网 (RER)和滑面内质网(SER)。 RER主要功能为合成输出蛋白,RER的发达程度反映了 肝细胞的功能状态。肝癌时,RER数量与肿瘤细胞的生长率 及恶性程度之间存在一种负相关关系,在分化较高、生长缓 慢的癌细胞中,RER较发达。 SER与胆汁分泌有关,同时肝脏的解毒也在SER上进行。 由于SER内含有混合功能的氧化酶系,其中终末氧化酶即细 胞色素P-450对许多有害物质均可加以代谢,在慢性药物中 毒过程中可见SER膜增生。SER膜增生还见于长期用抗组胺 药物、口服抗糖尿病药物和避孕药时。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乙肝患者,也出现肝细胞内SER的 增生,在其小管内形成乙肝表面抗原。
肝细胞的细胞膜
构成细胞外界面的膜称为细胞膜或质膜
包围各种细胞器以及细胞核的膜,为细胞内膜。
根据膜的液态镶嵌学说,细胞膜的结构不是固态的,
而是在液态的类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着可以横向移 动的球形蛋白质
细胞膜分子结构
细胞膜类脂分子兼具亲 水性和疏水性两种基团。亲 水端朝向细胞膜表面,疏水 端朝向膜中央的双分子层薄 膜。 这种类脂双分子层具有 极低的通透性是很好的隔膜。 膜蛋白质都是球形蛋白 质。分为嵌入蛋白和外周蛋 白。 前者嵌入或贯穿类脂双 分子层,与磷脂以疏水键结 合,后者则吸附在脂质分子 层表面。 嵌入蛋白约占膜蛋白总 量的70%~80%本病变之一。正 常肝细胞内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果肝细胞由于 某种损伤因子作用,使其胞质内出现较多脂滴,则 为脂肪变性。
4.肝细胞淤胆
可因肝细胞胆汁分泌紊乱和胆汁流动、排除障碍 所致。肝小叶内淤胆主要有肝细胞内淤胆和胆小管 淤胆。
5.肝细胞性肝癌
常见肝细胞的超微病理改变
1.肝细胞肿胀和气球样变
为各种致病因子如病毒感染、中毒、缺血缺氧等 导致急性肝细胞损伤的形态学表现。常为细胞轻度 或中毒受损的表现,病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 当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时,细胞膜上的钠泵受损, 是细胞膜对电解质的主动运输受到阻碍,从而导致 肝细胞肿胀。 2.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嗜酸性小体形成
肝窦内细胞
组成肝窦的细胞有4种:内皮细胞、肝巨噬细胞
(Kupffer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肝星形细胞 内皮细胞扁平而纤薄,含核的部分凸向窦腔。 窦内皮细胞含有丰富的窗孔,成串聚集 窦内皮外侧无基底膜,这使肝窦与Disse腔之间具有良 好的通透性。
内皮细胞细胞器不发达,细胞膜下及胞质内均可见较
少量不规则散在分布的Ⅲ型胶原纤维及肝星形细胞。
Ⅲ型胶原纤维构成肝脏的网状纤维支架,以肝小叶
周边带分布较多。 肝星形细胞旧称“贮脂细胞”或Ito细胞。在生理 状态下,静止性肝星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贮存维生 素和调节肝窦的血流量。当肝细胞损伤特别是慢性 肝病时,肝星形细胞活化并发生表型转换,成为肌 成纤维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是肝纤维化形成 的物质基础。
多胞饮泡,此结构说明具有活跃的吞饮作用、
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时,内皮细胞的窗孔明显减少。
靠Disse腔侧有断续的基底膜形成,是肝窦逐渐演变为 毛细血管,称肝窦毛细血管化,可造成微循环障碍。
Kupffer细胞有变形运动
和活跃的吞噬能力,可清 楚血液循环中的有害物质, 是机体单核巨噬系统的重 要组成成分。
肝细胞超微结构及病理改变
概述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器官,担负着分泌、物质代
谢、解毒等极其重要而复杂的生理功能 这些复杂的功能都是在组成肝脏的基本细胞成分— —肝细胞中进行的。
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细胞膜及其细胞内各种细胞器,
分别担负和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并相互协同、彼此 配合,有条不紊地共同执行着复杂的生理功能,成 为维持多种重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此外,还参与吞噬破坏衰
老的红细胞,分解血红蛋 白形成胆红素。
大颗粒淋巴细胞是肝脏特有的NK细胞。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是,大颗粒淋巴细胞可从肝窦游
出进入Disse腔,与之接触的肝细胞可出现变性或 再生。实验证明,大颗粒淋巴细胞还具有抗肿瘤和 抗病毒作用。
Disse腔内除有丰富的肝细胞窦面微绒毛外,还有
肝细胞的细胞质
在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部分称为细胞质或细胞浆,
是肝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状态下为透明的 胶状物。细胞质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
细胞器是分布于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执
行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内小器官,包括线粒体、核 蛋白体等。
线粒体
肝细胞的线粒体较多,每个细胞大约有1000~2000 个,约占细胞体积的20%,遍布于细胞质内。 脂类和氨基酸在线粒体内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所释放的能量则转给ADP生成ATP. 线粒体是细胞内最为敏感的细胞器之一。许多 病理情况下,线粒体常首先发生各种形态改变,如 线粒体肿胀、增生、肥大以及线粒体内包含物行程 等。
肝细胞膜的三个面
肝细胞膜因其功能和接触环境的不同分为三个面,
即窦面、胆小管面和肝细胞间面
窦面
肝细胞靠肝窦的一面称窦面,主要
担负着肝细胞与血液循环之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任务。 肝细胞窦面直接位于窦周隙(Disse 腔),窦面的肝细胞膜形成许多纤 细、不规则、长约0.5~1.0μm,直径 约0.1 μm的微绒毛深入Disse腔。 微绒毛结构使肝细胞与血液循环之 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表面积增加了约6 倍,以利于物质吸收和排出。 细胞化学检查表明,肝细胞窦面的 胞膜,特别是微绒毛出,呈核苷磷 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强阳性。从而证 明了肝窦面胞膜的物质运输和吸收 功能。
高尔基体
每个肝细胞内大概50个高尔基体。 常见的高尔基体病理改变为肥大或萎缩。 高尔基体肥大多见于分泌障碍并伴有高尔基大 泡内分泌物滞留。 高尔基体萎缩则常见于核蛋白体。合成功能下 降时。
溶酶体
自噬溶酶体见于正常细胞内,是细胞成分自我更 新的产物。当细胞受损时,自噬溶酶体增多。 异噬溶酶体的作用底物为外源性的,正常细胞 内异噬溶酶体不多见。 病理情况下,往往会出现溶酶体过多。
肝癌细胞核大,形态不规则,核仁明显,胞质内 细胞器排列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