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美与丑(底稿)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一
、
美 的概念
美是 什么 ?这是 一个 听起来 好像 十分 简单 ,但却又是一个 困扰人们的难题 。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 , 美是物体所 固有 的 东西 。有些人生来就美 ,有些人生来就丑 。 我们通过视觉形象来判断 ,以我们 自己的标 准去衡量美。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 在他 的美 学著作 《 大希庇 阿斯篇 》中则探讨了 “ 美” 这个问题 , 他说 :“ 最不容易得到人们赏识 、 最容易引起争辩 和争执的就是美 的问题。 ” 最后他说 :“ 美是难的 。 ”温克尔曼在 《 希腊 艺术史 》中说 :“ 美 是 自然界 的伟 大奥秘之 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得 到它 的作用 ,可 是要提供 一个 关于美 的本质 清楚 的 明白的 概念 ,这却是一个 尚未被 发现的真理 。 ”车 尔尼雪夫斯基在 《 生活与美学 》中给美下了 个定义 :美是生活。 美 有广义 与狭 义之分 。鲍 桑葵则 强调 “ 美 ”的广义 : 对于我们所谓 审美上 的卓越 的东 西必须 有一个 共 同的性质 和共 同的原 理, 而我们给这种共 同性所 能找到 的唯一字 眼就是 “ 美 ”……但是话又说回来 了 , 只要 寻常人还存 在的话 , 我们就需要一个用来指 表面上看上 去审美上愉快 的字眼 , 或者使普 遍感受性觉得愉快 的字眼 ;因此我们就不能 使人们放弃 “ 美 ”这个字 的普通语言用法 。
在《 偶像 的黄 昏》 一 书中, 尼采说 :“ 根 本说来 ,人以事物为鉴 , 凡反映他的形 象的 东 西 都 是 美 的 … …丑 是 败 坏 的 象 征 和征 候 ……一切暗示精疲 力竭、沉重 、衰老、倦 怠 ,任何缺乏 自由的表现 ,如抽搐或瘫痪 , 尤其尸体腐化的气味、颜色、形 态……凡此 都激起 同样一个 反应 ,就是 ‘ 丑 ’这种价值 判断 。 ”托 马斯 ・阿奎那在 《 神 学大全 》中 说: 美不 但来 自 适 当的比例 、亮度或 明度 , 也来 自品德正直 。因此 。一个物件必须具备 该 物件 的形式要求其材料具备 的所有特征。 依 照此义 。“ 丑”字不但适用于 一切 不合 比 例的东西 , 诸如头奇大而腿甚 短的人 , 还可 以来形容 阿奎那认为过于细小 因而 “ 可耻” 的生物 。 从古希腊到近代 , 几乎所有美学理论都 说, 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 忠实 、效果 充分 的呈 现而化为神奇 。 亚里士 多德 《 诗学 》 中说 :模仿可憎的事物 ,如果功夫精到 ,就
《美学》论文论艺术中的美与丑
《美学》课程作业(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标题:论艺术中的美与丑学院:人文学院班级:中文113姓名:杨雨婷学号:2011212354论艺术中的美与丑——以中国当下城市建筑为例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艺术。
从西方的古希腊时期,西方的艺术概念中就一直包含着建筑的成分,而且往往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纵观艺术发展史,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建筑都是表达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和展示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然而,建筑同样拥有科学技术的属性,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建筑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不再单纯地从艺术层面来考量城市建筑的规划和建设。
一、新兴崛起的“奇葩”建筑公共建筑,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
当代人在慨叹西方雅典卫城、古罗马大斗兽场、帕特农神庙、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等建筑的奇妙魅力之时,国人也在尝试建造能够代表中国、标志中国文化的建筑。
很遗憾,当下中国的城市地标建筑的节节高的成果似乎都不是成功的。
首先是继苏州市“东方之门”后迅速崛起的“大裤衩”建筑,其中,最引起国人关注的是坐落在背景国贸CBD商圈的中央电视台新楼。
这座另类的建筑确实让繁荣的北京东部增色不少,在本来清一色的高低写字楼中拔地而起,获得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奖;有杭州比基尼大楼之称的杭州奥体博览城,规划总用地面积约600公顷,据说是在市委市政府极力主张独特性、唯一性、差异性和体现时代特征、杭州特色、钱江特点的战略指导下完成的;再说沈阳方圆楼,以颇具传统文化意味的“古钱币”为外形,借此预示入驻大厦的业主们财源广进,大厦内部采用三段挑空空间结构,室外装修采用天然花岗石、低辐射钢化中空玻璃,建筑面积达48000平方米,极尽奢华,置身其中,仰视苍穹、俯瞰地下,颇有居高临下、身处空中楼阁的意境;北京城东“福禄寿”天子大酒店,以“最大象形建筑”荣登世界吉尼斯纪录,并获得“2001年吉尼斯最佳项目奖”。
此楼位于北京城东燕郊开发区天子庄园度假村内,据说所在位置是昔日皇帝东巡时的御驾行宫,外形为“福禄寿”三星的彩色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独特;不得不说的是四川宜宾的五粮液酒瓶楼,是由配电站装饰成的,外形完全是一个五粮液的酒瓶形状,曾成功入选第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这些不断拔地而起的城市地标性建筑不断被人们所争议,越来越多的豪华奢华的建筑却在丑陋建筑的评选单上榜上有名。
小度写范文[论艺术形式中的丑]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模板
[论艺术形式中的丑]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内容摘要: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范畴。
丑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
文章针对艺术形式中的“丑”进行研究,对审美活动历史上丑的观念进行研究,这既包括一般审美意识中的丑观念,也包括被置于一定美学理论体系中的丑观念。
能否正确地认识丑,将使人类的审美活动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是向人类自由理想的实现迈出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艺术形式丑审丑列宁曾经说过,要想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应该把握和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这种全面性的要求能使我们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
在美学领域里,也只有“美”“丑”兼顾,才可能做到避免错误和防止僵化。
“丑陋的生活现象何以能在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美感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当年所讨论的范围。
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艺术表现的研究。
一、丑的哲学认识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
丑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并列存在的一个范畴,它是被异化和扭曲的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的具体、形象的显现。
丑对人而言拥有一种否定性的价值,丑显现着人在实践中不自由的状态,它在情感上使人厌恶、反感、痛苦;它在形式上是不和谐的、失比例的、不匀称的;在被理性所规范着的审美理想的视野下,丑扭曲和违背了理性的规范,被认为是体现着非理性的芜杂和混乱的形象。
丑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艺术领域,都客观地存在着丑,人与丑的接触必然会产生两者之间的某种关系。
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几乎漠视了这一点,没有给予审丑起码的重视。
二、审丑观产生的原因从观念上讲,美与丑是对立的两个概念,也可以说,美与丑是相互参照的。
美与丑之艺术本质论_化丑不能为美_赵小雷
=艺术观:本质与规范>美与丑之艺术本质论)))化丑不能为美赵小雷1摘要2艺术大于美学,艺术包含有两极,一是美的,一是丑的。
人的情感中有肯定的需求;也有否定的需求。
丑,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美,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号对象及其对象化特征。
艺术快感既有对美的肯定,也有对丑的否定,快感不只是美感,还包括由对丑恶的否定而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不是由于它变美了,而是由于它使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得到了满足。
艺术对现实局限的超越是艺术本质的重要特征,这其中情感的否定性是其根本的保证。
1关键词2肯定性情感;否定性情感;快感;美;丑1作者简介2赵小雷,1959年生,文艺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西安710069)。
1中图分类号2I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1-6198(2009)04-0141-05丑陋的生活现象何以能在艺术作品中给人以美感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最少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但几千年来人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当年所讨论的范围。
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艺术或艺术中的丑的表现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
从纵向上来看,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即随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与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学。
112但在论述到丑的美学价值时,一方面仍然是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传统观点,概括地讲即化丑为美论;另一方面,就是以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和方法论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概括地讲即异化否定论。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异化,才有了现代派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的突现,也才有了丑学的独立。
在此显现出理论和方法的二难处境,一方面要强调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另一方面又要揭示丑的美学价值,可见丑学仍然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析艺术作品浅论丑美
析艺术作品浅论美丑美与丑它们经常被拿来做比较,艺术作品中美与丑是相呼应的,达芬奇也曾说过:“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
”《最后的晚餐》(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创作时间大约为1495-1498年,现存于意大利米兰的多明尼加修院的圣母感恩礼拜堂的餐厅墙壁上。
它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的辉煌之作。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此作品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人性的丑与美。
画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居于画最中间的耶稣,他神情淡然,双手摊开,垂下眼帘。
门徒手足无措、惊恐。
人物态势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表现手法上与中心人物耶稣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握紧卖主钱袋的犹大紧张惶恐的神态的刻画,能够充分体现出犹大丑恶买主的一面,在丑的对照下,人物耶稣的内心就显得更加高尚。
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加深欣赏者对美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很多画作不单单是看画的像不像而定论好坏美丑的。
如艺术大师梵高,在他生时,没有人赏识他的作品,当时的人们认为梵高的画是奇怪的丑陋的,人们不愿意去购买他的画作。
然而当今拍卖画作最贵的恰巧就是这位当时被人摒弃的大师的画作。
透过他的画进而的去理解里面更深刻的含义,是对生命的执着,对色彩的热爱。
有时你觉得画的很丑的画它说不定也是经过画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并赋予深刻的含义,不能单从绘画技巧和条条框框去评判它,美和丑往往就在那一瞬间。
当代艺术广为泛滥,有很多是表面的浮夸与商业利益的滚打,很多画的很精细的作品不带有一丝情感,摆在那里也只是冷冰冰的颜料罢了,它是没有生命的。
看到别人的好,成功了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这是无法有新作为的。
渐渐的它也会被扣上丑的帽子。
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在艺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丑是处于一个相对卑微的地位上。
在艺术作品中,她绝对不允许丑陋的事物以本来的面目出现,艺术总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丑陋的事物想要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必定先转型为美才行.但是,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美丑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引言:虽然长期以来传统美学是把艺术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艺术丑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丑与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依存。
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相互转化的;毛泽东也曾说:相斗争而发展的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一,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马克思指出,艺术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艺术家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个审美方式进行的.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想象中体现痛苦或者享受甘美,他把这种感情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最直接的表现.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美与丑的反映从西方的“模仿自然”到“再现现实”说,中国姚最的“师造化”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与生活。
艺术家眼中的美与丑,与普通的美丑判断有所不同。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它们也是有主观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认为美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丑。
不过,在艺术审美中,通常认为美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在主观的情况下去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美。
相反,丑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杂乱无章、缺乏结构和和谐性的,或者是破碎的、不协调的、不和谐的。
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喜欢创作出被认为是丑的作品,他们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观点。
这就是说,在艺术审美中,美与丑也是有一定的相对性的。
在艺术审美中,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也可能会受到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肥胖被认为是美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被认为是美的。
同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人们认为身体健康、比例协调的人是美的,而在近代,肥胖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时尚的。
此外,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对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产生影响。
有些人喜欢传统的、规整的艺术形式,而有些人喜欢更加创新的、不规则的艺术形式。
这些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总的来说,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的作品是美的。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美”与“丑”这对矛盾体,它们始终处于相互对立、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中的美能够启到悦目心娱、净化心灵,而“丑”则给人带来自省与反思。
“美丑对照原则”是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段,而艺术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是艺术作品本质表现。
现实的美、社会的美与形式的美皆能从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作品还能创造艺术美,并给人强烈的美感。
艺术的美与丑是分成次,主要分为外美内丑与内美外丑,所反映出来“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总之,“美”与“丑”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转化。
【关键词】:美与丑;艺术作品;审美;审丑;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通过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获取审美感觉。
凡人能与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审美关系,从而引起群众们的审美感受,由此可得,艺术审美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历史性等。
没有天生不变的美,自然也没有绝对永恒的美,对人外貌美的认识,每个时代都个有千秋,魏晋时代以“秀骨清像”为美,唐朝则以“丰硕颊体”,当今盛行以瘦为美;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人物形象审美标准,再到后来的达·芬奇的《威鲁特威人》的黄金比例,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众首周知,在这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善自然也会有恶的一面,便有美丑之分,万物皆是对立统一。
只有真去理解时间事物之间正反两面的关系,才能在进行艺术体验活动时更好的掌握、了解艺术家们创作动机以及其想想过作品表现某种内涵意义。
1.美与丑的认识艺术作品最本质特征就是美,所以美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价值,丑亦是。
“什么是美的问题”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在进行探索了,美是视觉审美的愉悦体验,丑则是一种特殊的审丑体验,那么美到底是什么?丑又是什么?(一)什么是美在西方古代,例如希腊哲学家毕德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
”[1]其认为和谐是“美”与“丑”这对矛盾体的调和剂,是协调统一。
桑塔耶那看来“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满足一种自然功能,满足我们心灵的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
论艺术美和生活丑 2
评艺术活动中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现象。
美与丑,二者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时,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内涵,它们相伴而生,又相辅相成。
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往往美的艺术需要丑来衬托。
通过艺术作品审美丑,我们可以获得对艺术品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在艺术作品中,生活丑更能突显艺术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高尚、有颓废,有积极也有消极,有美有丑,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丑无处不在,而这些丑能成为艺术创造者创造美的素材,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达到化丑为美得到境界。
例如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从客观上看,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
艾丝美拉达第一次看到都被吓到了。
从一切综合条件看就像是一个恐怖的野蛮人,世界上不会有这么残缺的人。
这种生活丑并不能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但是艺术家能通过自己高超的技巧,使丑态的人具有艺术美的价值。
在雨果的笔下,他虽然给了卡西莫多丑的相貌,但是人不可貌相。
他同样赋予了卡西莫多纯洁善良的品质,使其具有内在的美。
这让我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更多注意的事卡西莫多的内在美。
其次,艺术美还表现在作品对生活中的丑的批判与否定态度。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
虽然存在着这样的生活丑,但这部作品却闪耀着典型人物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
它反应的虽然是丑的现象,但是象征的是不甘于丑的人的斗争心里。
正是用极端的丑来激励我们去追求理想的美。
总之,美与丑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生活丑在作品中也因为其它对于美的表现而更加突出,使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达到化丑为美的境界,而艺术的美感就在于美丑之间对立和统一中表现出来。
浅谈音乐艺术中的“美”与“丑”
浅谈音乐艺术中的“美”与“丑”作者:张志文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0期【摘要】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18世纪后半叶到21世纪的漫长过程,有关什么是音乐以及音乐美的评价标准也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争论。
音乐艺术中,不论是作曲者、表演者,还是听者,主观表现给予的“美”和“丑”的评价都基于个体经验的不同,因此对音乐美的评价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体验;美感分析;美感价值判断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88-01汉斯·海恩茨·德列格在《音乐的历史与现状》中解释拉约斯·采克利(Lajos Szekely)的感官功能结构对比:绘画的艺术行为原形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找到的,即他所创造的事物是他未经加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而音乐艺术行为的草图却必须由人产生出来的,音乐艺术是对人情感的一种模仿,因此对音乐的感官与自我的关系更加密切。
一、音乐美学的形成与发展古希腊时期,以毕达哥拉斯为代表的最早的音乐思想被称为“和谐的认识论”,凡是受到“数”的秩序中“和谐”所支配的事物均称之为音乐,并提出了“净化说:人有内在的和谐,碰到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
而后,亚里士多德冲破了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观,站在感性角度提出了音乐的“情感内容说”,从教育角度出发对音乐进行评价并承认作为高尚娱乐的音乐与音乐的感情净化效果。
在他看来,艺术是生活的反应,来源于生活且比生活更真实。
马泰松将音乐和修辞学结合起来,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表现出人类的情绪。
音乐美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806年舒尔巴特《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但这本音乐通史论式的著作①并没有美学探讨的内容,直至19世纪下半叶才出现真正的音乐美学专著。
1854年,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彻底驳斥“情感美学”,认为艺术首先是应该表现美的事物,即一种纯关照的活动②。
19世纪后期形成了音乐的感情说和形式说之争,期间1856年安布罗的《音乐与诗的界限》、1885年豪泽尔的《作为表现的音乐》,直至1890年里曼这的《音乐美学纲要》中,都折衷承认了音乐的表现性。
艺术与美丑
以安格尔《泉》和罗丹《欧米哀尔》为例论艺术与美丑的关系生活中美的事物与丑的事物同时存在,也就造就了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存在,关于美与丑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美与丑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加深欣赏者对美的感受。
以安格尔《泉》和罗丹《欧米哀尔》为例,安格尔一生追求和表现理想美,十分迷恋于描绘女性人体,在他的笔下,每个人体都画得圆润细腻,健康柔美。
《泉》中少女的造型在整体上是遵循古希腊雕刻的原则,但更为细腻微妙。
左边以高举手臂的转折处为顶点,身躯的轮廓是一根略有变化的倾斜线,它宛若一缕缓缓飘落的轻纱;右边则复杂多了,不仅水罐与抬起的手臂组成圆和三角的几何结构,胸部和腹部的转折起落也形成波浪式的曲线,这正好与左边的单纯与宁静形成对比。
画家严格遵守比例、对称的原则,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少女的体形姿态遵循古希腊普拉特西克列斯发现创造的S形曲线美。
安格尔把他心中长期积淀的古典美与写实的现实美完美地结合了起来。
这幅画的奥秘在于画家表现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的变化,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即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而打破了平衡。
在她身体的这种曲线运动中,展示出一种类似水波的曲线,这种身体的曲线使得那从水罐里流出来的直线形水柱相形见拙,通过这些形式,使这位恬静的少女比那股流出来的水柱更加具有活力。
他在这幅画上展示了可以得到人类普遍赞美的美的恬静、抒情和纯洁性。
无疑,它是很美的,它反映了画家对美的全新观念,即用精湛的技巧去创造古典美感是十分必要的。
《泉》实现了他对人体美与古典美完美结合的形式追求。
相对《泉》来说,毫无疑问,《欧米艾尔》是丑的,雕塑刻画了一个被岁月摧残、皮肤松弛、浑身充满皱纹的妓女形象,她失去了一切女性的美。
美学与艺术欣赏(7):优美与丑陋
从优美到丑陋
2、丑陋 丑的形式特征: 扭曲、不和谐、紊乱无序,残缺不全 一个在观照过程中给人以不快感的客体之所以 谓其丑的,因为从审美理想 审美理想角度看,其令人失望 令人失望的 审美理想 令人失望 特征非常明显,无法弥补,不会导致积极的审美价 值平 衡。
从优美到丑陋
丑感 施莱格尔:恶的令人不愉快的表现 罗森克兰兹:美感使人愉快,丑感使人厌恶 谷鲁斯:高级感官感到不快 李斯托威尔:一种混合的情感,一种带有苦味的 愉快,一种肯定染上痛苦色彩的快 乐 丑感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从优美到丑陋
丑的表现: 崇高、滑稽 现代艺术
罗 丹 《 》 老 妓
《 巴 尔 扎 克 》
《 思 》
从优美到丑陋
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 丑就在美的旁边,感觉到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 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现在是时候了,一切富有学识的人应该抓住那 一条总是把我们称之为美的东西和我们根据偏见称 之为丑的东西联结了起来的纽带。缺陷——至少我 们是这样称呼的——往往是品格的一个命定的、必 然的、天赋的条件。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从优美到丑陋
艺术在近代占领了较宽广的领域。人们说,艺 术摹仿要扩充到全部可以眼见的自然界,其中美只 是很小的一部分。真实和表情 真实和表情应该是艺术的首要法 真实和表情 律;自然本身既然经常要为更高的目的而牺牲美, 艺术家就应该使美隶属于他的一般意图,不能超过 真实与表情所允许的限度去追求美。 ——莱辛《拉奥孔》
从优美到丑陋
如果艺术不想单单用片面的方式表现理念,它 就不能抛开丑。纯粹的理想向我们揭示的东西无疑 是最重要的东西,即美的积极的要素。但是如果想 要把具有全部戏剧性深度的心灵和自然纳入表现中, 就决不能忽略自然界丑的东西,以及恶的东西和凶 恶的东西。……要想完整地描写理念的具体表现, 艺术就不能忽略对于丑的描绘。如果它企图局限于 单纯的美,它对理念的领悟就会是表面的。 ——罗森克兰兹《丑的美学》(1853)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在艺术创作中,“丑陋”是重要的描写对象。
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卑劣的、不和谐的等各种各样的丑,都进入到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之中。
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人和物进入艺术作品,反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丑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从而更能激发人们深刻的审美快感;而且,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
在艺术创造中,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表象,使其丑的本质显露而被征服。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眼前,常常栩栩如生地活跃着康大叔、葛朗台、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这类“人渣”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常常会出现阿Q、杨二嫂、卫老婆子这些“病态的人”的音容笑貌的原因。
这些丑类,“在滑稽中的丑态是使人不快的;但是,我们这样明察,以至能够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再以诗歌为例,闻一多的《死水》是典型的以美写丑,而古典诗歌中把丑作为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更是屡见不鲜。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的死静来衬托“千帆”竞发的生动,以“病树”的病态来衬托“万木”争春的壮美。
生动因有死静共存而更加生动,壮美因有病态相伴而更加壮美。
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丑作为陪衬而成了美的条件,成了美的一个源泉。
这也就是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艺术创作中,丑作为一种内容,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形式。
因此,我们还需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审美所带来的快感。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总体上来讲,是作为一个丑恶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脸上堆着笑,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但曹雪芹却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精心设计她的一言一行,完美地塑造了她的性格:先在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想,使她的身份、地位、外貎、性格初步展示在读者面前,以“美”为主,“美”中现“丑”;而后通过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逼死尤二姐、巧设调包计等情节,使她的丑恶和歹毒得到充分体现。
美学与艺术欣赏优美与丑陋(最全版)PTT文档
从优美到丑陋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
术是律艺真摹很;术实仿小自家与艺要的然就表术扩一本应情在充 部 身 该 所近到分既使允代全。然美许占部经隶的真领可常属限实了以要于度和较眼为他去表宽见更的追情广的高一求应的自的般美该领然目意。是域界的图艺。,而,术人其牺不的们中牲能首说美美超要,只,过法艺 毕罗美和一积李 优纯优圆缺缺优 博施李李人—施艺…毕优罗如缺纯罗博达森学谐个极斯美粹美形陷陷美克莱斯斯们—莱术…达美森果陷粹森克哥 克 与 、 在 的 托的 的 感 — — 感: 格 托 托 说 雨 格 在 要 哥 感 克 艺 — 的 克 :拉兰艺鲜观审威 形理:——: 小尔威威,果尔近想拉:兰术—理兰小斯兹术明照美尔 态想始至至始 、:尔尔艺《:代完斯始兹不至想兹、学:欣过价: 结向终少少终 光恶::术<恶占整学终:想少向:光克派美赏程值一 构我如我我如 滑的一一摹的领地派如美单我我美滑伦:感优中平种 特们一们们一 、令种种仿令了描:一感单们们感、威图使美给混 征揭的是是的 逐人混混要人较写图的使用是揭使逐尔形人与人合 :示愉这这愉 渐不合合扩不宽理形愉人片这示人渐>中愉丑以的完的悦样样悦变愉的的充愉广念中悦愉面样的愉变序最快陋不情 整东之称称之 化快情情到快的的最之快的称东快化言美,快感 和西情呼呼情 、的感感全的领具美情,方呼西,、》的丑感, 谐无的的不表,,部表域体的丑式的无丑不是感的一 疑露现一一可现。表是感表疑感露———球使客种 是棱种种以现球使现是使棱———形人体带 最角带带眼,形人理最人角往往往和厌之有 重、有有见艺和厌念重厌、往往往恶所苦 要苦苦的术恶,要恶是是是以味 的味味自就它的品品品谓的 东的的然不就东格 格 格其西界能不西的的的丑,,忽能,一一一的即其略抛即个个个,美中对开美命命命因的美于丑的定定定为积只丑。积的的的从极是的极、、、审的很描的必必必美要小绘要然然然理素的。素的的的想。一。、、、角部天天天度分赋赋赋看。的的的,条条条其件件件令。。。人失望的特征非常明显,无法弥补,不会导致
艺术的美与丑
艺术的美与丑
这幅图片运用放大局部清晰的表现了老人的外形结构,体现了他苍老的状态给人看到后就会深刻的记住他,再现了
现实的老人经历的岁月。
作者理性的表
达了老人面部结构,同时还用年轻时的
健壮对比,体现了时光不饶人,对生命
短暂的感叹!
这幅画的美感是侧重理性方面的,我们需经过思考才能知道其中的美,它表现当时人们的生活。
本来美丽的女人可
是五官却变形了,这个体现了当时人
民受压迫的处境。
我们必须明白它体
现的本质和真理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这是一种更深的愉悦,一旦获得也更
强烈和持久!。
席勒绘画艺术形象中的美与丑
席勒绘画艺术形象中的美与丑
杨心怡
【期刊名称】《文学艺术周刊》
【年(卷),期】2024()4
【摘要】一、美与丑(一)西方美学中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关于美是什么,在西方美学的范围内有很多种理解,比如从客观对象来说,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和谐在本质上就是世界各种事物的“综合”。
在绘画中,人们会对画面布局的宽密协调,对色彩的深浅搭配,对形象与意境的密切结合,感到美。
[1]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说法,把美规定为“理念的感性显现”[2]。
他是从绝对精神本体中探讨美的本质,并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包含多种感性因素和形式,应该清晰地表现出理念的内涵,作品应该通过感性的形式将理念生动地呈现出来。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杨心怡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美即丑,丑即美”在《麦克白》中的妙用
2.现实丑·艺术美——美和丑在艺术与设计中的交融碰撞
3.西方绘画艺术形象“美”与“丑”的审美思辨
4.西方绘画艺
术中人物形象塑造方式辨析——以“美”与“丑”艺术形象为例5.罗中立绘画作品中的美与“丑”的艺术体现——以《父亲》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8美与丑(上)
草行书法艺术鉴赏规律之二结构美8美与丑(上)8.美与丑妍与媸的艺术作品自古以来都是都是孪生并举,如同米洛斯的《维纳斯》和罗丹的《老妓》,有妍必有丑;中国戏曲里有生、蛋、净、丑。
中国的书法艺术也不例外。
不管是妍是丑,只要是艺术,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书法艺术中妍给人的美感有:姿媚、工巧、圆融、潇洒、飘逸、冲和等。
丑给人的美感有:拙朴、怪奇、犷野、险峭、高古、方正、瘦硬、雄浑和颇骏等。
当然,所谓妍和丑是相对的。
碑碣之中,《张猛龙碑》与《爨龙颜碑》相比,《张》妍《爨》丑;《爨龙颜碑》与《广武将军碑》比,《爨》妍《广》丑;《广武将军碑》与《爨宝子碑》相比,《广》妍《爨》丑。
墓志之中,《张黑女墓志》与《刘怀民墓志》相比,《张》妍《刘》丑;《刘怀民墓志》与《王闽之墓志》相比,《刘》妍《王》丑;《王闽之墓志》与《刘贤墓志》相比,《王》妍《刘》丑。
在法帖之中,赵孟頫相比董其昌是优美的,董其昌相比王羲之是优美的,王羲之相比颜真卿是优美的,颜真卿相比米芾是优美的,米芾相比徐渭是优美的,徐渭相比沈曾植是优美的,沈曾植相比徐生翁又是优美的……。
任何一种风格面貌与更妍的作品相比,它都属于丑;与更丑的作品相比,它都属于妍。
不同的比较对象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在历代书论中,我们常常看到:对某些具体作品的评价,有人说妍,有人说丑。
以米芾为例,元代虞集在《道园集古录》中说:“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他批评南宋书家“学三家奇怪”,眼睛里的米字属于丑。
然而,明代何良俊的《四友斋书论》却说“元章过于姿媚,如丰肌美妇,神采照人,所乏者气骨耳”,认为米芾书法特征是妍。
甚至同一个人,面对相同对象时,也会有时说妍,有时说丑。
例如,唐代张怀瓘评论王羲之书法就是如此,《书议》前面说“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质自然,丰神盖代”,后面又说“逸少有女郎才,而无丈夫气,不足贵也”。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先对其它三个艺术领域的妍丑加以鉴赏,然后再波及行草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中的美与丑生活中美的事物与丑的事物同时存在,也就造就了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存在,关于美与丑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1)。
他还从美的相对性出发,指出美与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美之与恶,相去若何?”(2)。
美与丑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3),相互转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4)美与不美相互包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正色哉”;“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
”(5)同时,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谈到了丑的问题,揭示出丑中之美,认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所以丑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强烈的精神之美。
当然庄子并不忽视形体的美,但他更看重精神的美。
毛泽东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6)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曾说过:“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
”德国的苏瓦尔说:“丑是美的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可见,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加深欣赏者对美的感受。
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不过,生活中的美与丑和它们所代表的生活形象是分散的、不典型的,生活中的美与丑是交织在一起的,而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和表现它们的艺术形象则是集中的、典型的,这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选择与艺术创作而形成的。
一、小说雨果作品中美丑对照原则的使用雨果是特别擅长将美与丑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美与丑的对比体系,通过正反两组人物的互相映衬,充分体现了美与丑是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转化的原则,同时通过丑的对照,更增强了美的光辉。
在美丑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梅拉尔达是中心人物,克罗德、加西莫多处在对照的位置,形成众星拱月的效果。
在他们对爱斯梅拉尔达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的表达中展示其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进而与爱斯梅拉尔达形成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拉尔达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
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姿多彩。
她是外表美和心灵美和谐完美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是个“超自然的生灵”,是善的化身。
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
当克罗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罗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克罗德副主教外表虽谈不上美,但他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是许多大人物常来请教的大科学家,是人们心目中知识、礼教的标准尺度。
令人不齿的是人前人后的他判若两人,真正的他为人虚伪矫作,心如毒蝎,严峻、沉着、阴郁、狡黠,他对爱斯梅拉尔达的爱不是真情的表露,不是要付出,而是为了占有,为了满足情欲。
他曾经让加西莫多去劫持爱斯梅拉尔达,可是劫持没有成功。
当爱斯梅拉尔达被骗投入弗比斯怀抱时,他又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得到”这句话作为自己座右铭,并在妒火中烧之下刺伤“情敌”弗比斯,嫁祸于爱斯梅拉尔达,还煽起宗教狂热,把无辜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在这个时刻他还不忘威逼爱斯梅拉尔达在“绞架与他”之间作出选择。
爱斯梅拉尔达直截了当的表示——他比绞架更可怕,终于迫使他凶相毕露,最后借“乞丐王朝”进攻圣母院之际,把她骗到院外交到官兵手里绞死。
克罗德副主教是“阴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兽,是恶的代表。
作者用克罗德所谓的“爱”把他与爱斯梅拉尔达连接起来,形成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
加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文中对他的外貌描写是——四面体鼻子,马蹄形的嘴,小小的左眼为茅草似的棕红色眉毛壅塞,右眼则完全消失在一个大瘤子之下,横七竖八的牙齿缺一块掉一块,就跟城墙垛子似的,长着老茧的嘴巴上有一颗大牙践踏着,伸出来好似大象的长牙,下巴劈裂”,“两个肩膀之间耸着大驼背,前面的鸡胸给予了平衡。
从股至足,整个的下肢扭曲得奇形怪状,两腿之间只有膝盖那里才勉强接触。
从正面看,恰以两把镰刀,在刀把那里会合。
宽大的脚,巨人的手……”。
身残貌丑,五官不全,本就不幸,可更不幸的是,他先是遭到了亲人的遗弃,继而又受到整个社会的遗弃。
对于他,人们没有理解和尊敬,有的只是鄙视和嘲笑。
可是,这无损他的那颗美丽纯洁的心灵。
他受克罗德指使劫持了爱斯梅拉尔达,并因此受罚,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刑,倍受讥讽折磨。
连他一向敬如父亲的主使人克罗德也离他而去,是爱斯梅拉尔达不计夜里抢劫过她的旧怨,把清凉甘甜的水送给口渴难耐的他喝,这一以德报怨的行动感动了他,使他在心底深处对少女萌发了近乎神圣的爱慕,他要永远保护她,使她不受任何伤害。
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以毕生精力来保护着他心目中的圣女爱斯梅拉尔达。
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邪恶势力和命运捉弄面前,强悍的加西莫多,最终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梅拉尔达的冰冷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加西莫多和爱斯梅拉尔达,这一对形象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一样的善良纯洁,作家在对这一对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中,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到了极致,让我们平静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这时,丑的也变成了美的;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这样,再美的东西也是丑陋的。
加西莫多的爱是一种忠诚之爱,是一种为之献身的爱,他的爱光耀高尚,与爱斯梅拉尔达的美和善良相映成辉,照亮了整部《巴黎圣母院》。
总之,雨果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这种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极致。
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
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尔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的特质,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副主教克罗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好看的外表下是丑陋的灵魂。
在他们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尔达的至善至美和加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罗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
美丑对照的运用,让爱斯梅拉尔达与加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光彩照人;而克罗德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二、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中的美与丑马克思指出,美术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存在在美术家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想象中体验痛苦或者享受甘美,他把这感情在画布上或者大理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美术创造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最直接的表现。
美与丑是人类世界两大永恒的主题。
我们从亚里士多德《诗原》中“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的这句话不难看出: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被人模仿,美术也一样,美术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前人研究的事实引发我这样的思考:从美术的的审美角度中可以知道,一个画家所处的一个年代,那么他就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叙述者。
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在画布上或者石头上留下那个年代的痕迹。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西方从古希腊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摹仿自然”说到近代的“再现现实”说,中国从隋朝姚最的“师造化”说到清代的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美术来源于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Francisco Goya 是西班牙画家浪漫主意重要画家。
为皇家绘制大型素描,开始他成功的事业。
Francisco Goya 的才华让她成为宫廷首席御用画师。
当时他绘制一系列反讽当时社会礼仪及教会的弊习。
并将战争的血腥和野蛮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从一定角度来说 Francisco Goya 作品可说是反映革命动乱的画布。
无论是推翻教会封建统治还是反抗法国侵略的行为,都在戈雅的画布上留下了痕迹。
但是这位优秀的艺术家却仅仅只是时代的冷眼旁观者;他不似修道士洛伦佐般游走于教会与法军之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也不似少女伊内斯那样在乱世里忍受苦难。
他只是这一切的叙述者。
这让他在遭受洛伦佐欺骗时,依然坦然处置,而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是那样的泰然,而为他向命运抗争时又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这些艺术家,他们就是这样的游离于世俗之外。
可也正是他们的公正与脱俗,才让他们的作品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而成为流芳百世的精品。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美术同其他的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有作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这就是说,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
包括啦物质,精神等。
即是说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处在一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情感,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
可一说,一切都在美术的视野之内。
三、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劳动创造性的产物,那么艺术美也就是有美的特征,也就是有真善的内容。
换句话说:真善是艺术美的社会环境,而丑是为人们所排斥,是不具有真善特征的。
那么,艺术美和丑从这一角度上讲是相互排斥的。
比如,一些画师笔下的带有血腥杀戮的作品,其表现出现实是丑陋的,而其就不具有艺术美,没有人会认为这些画面优美或该作品优美!现实中的丑在艺术中偶然是丑陋的,在艺术美的对比下表现得更加丑陋,与艺术家所追求的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是相背离的。
现实丑被艺术美的排斥和对比又表现为二种方式。
艺术美对现实丑形式本质上的全部排斥。
恩格斯在评论国画家许纳尔的一幅画《西里西亚的纺织工》时指出:画面异常有力把冷酷的富有和绝望的穷困作了鲜明对比,厂主胖得像一只猪,红铜色的脸上露出一副冷酷相,他轻蔑地把一个妇人的一块麻布抛到一边……老板的儿子,一个年轻的花花公子斜倚着柜台,手里拿着马鞭,嘴里叨着雪茄,冷眉冷眼瞧着这些不幸的织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