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美与丑(底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中的美与丑

生活中美的事物与丑的事物同时存在,也就造就了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存在,关于美与丑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依存的。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1)。他还从美的相对性出发,指出美与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美之与恶,相去若何?”(2)。美与丑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3),相互转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4)美与不美相互包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正色哉”;“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5)同时,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谈到了丑的问题,揭示出丑中之美,认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所以丑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强烈的精神之美。当然庄子并不忽视形体的美,但他更看重精神的美。

毛泽东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6)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曾说过:“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德国的苏瓦尔说:“丑是美的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可见,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加深欣赏者对美的感受。

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不过,生活中的美与丑和它们所代表的生活形象是分散的、不典型的,生活中的美与丑是交织在一起的,而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和表现它们的艺术形象则是集中的、典型的,这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选择与艺术创作而形成的。

一、小说

雨果作品中美丑对照原则的使用

雨果是特别擅长将美与丑同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精心设置了一个完整的美与丑的对比体系,通过正反两组人物的互相映衬,充分体现了美与丑是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转化的原则,同时通过丑的对照,更增强了美的光辉。

在美丑人物对比体系中,爱斯梅拉尔达是中心人物,克罗德、加西莫多处在对照的位置,形成众星拱月的效果。在他们对爱斯梅拉尔达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不同性质的爱的表达中展示其各自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点,进而与爱斯梅拉尔达

形成强烈的对照。

爱斯梅拉尔达从小在吉卜赛人中长大,浑身洋溢着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她粗犷热情、矫健活泼。在圣母院前,翩翩起舞,如乳燕翻飞,多姿多彩。她是外表美和心灵美和谐完美的统一,是“纯洁而光辉”的人,是个“超自然的生灵”,是善的化身。她不但有一个完美无缺的躯体,也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当克罗德最后一次在绞刑架前让她选择时,尽管这时候她已经知道她所爱的人弗比斯还活着,她也找到了失散十五年的亲生母亲,非常想活下去,但面对克罗德的求爱,她的回答是:“绞刑架让我厌恶的程度还远远不如你呢。”

克罗德副主教外表虽谈不上美,但他道貌岸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是许多大人物常来请教的大科学家,是人们心目中知识、礼教的标准尺度。令人不齿的是人前人后的他判若两人,真正的他为人虚伪矫作,心如毒蝎,严峻、沉着、阴郁、狡黠,他对爱斯梅拉尔达的爱不是真情的表露,不是要付出,而是为了占有,为了满足情欲。他曾经让加西莫多去劫持爱斯梅拉尔达,可是劫持没有成功。当爱斯梅拉尔达被骗投入弗比斯怀抱时,他又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不能得到”这句话作为自己座右铭,并在妒火中烧之下刺伤“情敌”弗比斯,嫁祸于爱斯梅拉尔达,还煽起宗教狂热,把无辜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在这个时刻他还不忘威逼爱斯梅拉尔达在“绞架与他”之间作出选择。爱斯梅拉尔达直截了当的表示——他比绞架更可怕,终于迫使他凶相毕露,最后借“乞丐王朝”进攻圣母院之际,把她骗到院外交到官兵手里绞死。克罗德副主教是“阴森可怕”的魔鬼,衣冠禽兽,是恶的代表。作者用克罗德所谓的“爱”把他与爱斯梅拉尔达连接起来,形成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

加西莫多,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文中对他的外貌描写是——四面体鼻子,马蹄形的嘴,小小的左眼为茅草似的棕红色眉毛壅塞,右眼则完全消失在一个大瘤子之下,横七竖八的牙齿缺一块掉一块,就跟城墙垛子似的,长着老茧的嘴巴上有一颗大牙践踏着,伸出来好似大象的长牙,下巴劈裂”,“两个肩膀之间耸着大驼背,前面的鸡胸给予了平衡。从股至足,整个的下肢扭曲得奇形怪状,两腿之间只有膝盖那里才勉强接触。从正面看,恰以两把镰刀,在刀把那里会合。宽大的脚,巨人的手……”。

身残貌丑,五官不全,本就不幸,可更不幸的是,他先是遭到了亲人的遗弃,继而又受到整个社会的遗弃。对于他,人们没有理解和尊敬,有的只是鄙视和嘲笑。可是,这无损他的那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受克罗德指使劫持了爱斯梅拉尔达,并因此受罚,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刑,倍受讥讽折磨。连他一向敬如父亲的主使人克罗德也离他而去,是爱斯梅拉尔达不计夜里抢劫过她的旧怨,把清凉甘甜的水送给口渴难耐的他喝,这一以德报怨的行动感动了他,使他在心底深处对少女萌发了近乎神圣的爱慕,他要永远保护她,使她不受任何伤害。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以毕生精力来保护着他心目中的圣女爱斯梅拉尔达。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邪恶势力和命运捉弄面前,强悍的加西莫多,最终被撞的头破血流,拥抱着爱斯梅拉尔达的冰冷的尸体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加西莫多和爱斯梅拉尔达,这一对形象外表有天壤之别,内心却一样的善良

纯洁,作家在对这一对悲剧人物的褒扬与惋惜中,把美与丑的对比推到了极致,让我们平静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这时,丑的也变成了美的;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心,这样,再美的东西也是丑陋的。加西莫多的爱是一种忠诚之爱,是一种为之献身的爱,他的爱光耀高尚,与爱斯梅拉尔达的美和善良相映成辉,照亮了整部《巴黎圣母院》。

总之,雨果在他的《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这种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极致。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尔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的特质,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副主教克罗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好看的外表下是丑陋的灵魂。在他们之间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尔达的至善至美和加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罗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美丑对照的运用,让爱斯梅拉尔达与加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光彩照人;而克罗德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

二、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马克思指出,美术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存在在美术家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和审美方式进行的。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想象中体验痛苦或者享受甘美,他把这感情在画布上或者大理石上表现出来,这就是美术创造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最直接的表现。美与丑是人类世界两大永恒的主题。我们从亚里士多德《诗原》中“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的这句话不难看出: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被人模仿,美术也一样,美术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前人研究的事实引发我这样的思考:从美术的的审美角度中可以知道,一个画家所处的一个年代,那么他就是那个年代的一个叙述者。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在画布上或者石头上留下那个年代的痕迹。

一、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方从古希腊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摹仿自然”说到近代的“再现现实”说,中国从隋朝姚最的“师造化”说到清代的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美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Francisco Goya 是西班牙画家浪漫主意重要画家。为皇家绘制大型素描,开始他成功的事业。Francisco Goya 的才华让她成为宫廷首席御用画师。当时他绘制一系列反讽当时社会礼仪及教会的弊习。并将战争的血腥和野蛮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从一定角度来说 Francisco Goya 作品可说是反映革命动乱的画布。无论是推翻教会封建统治还是反抗法国侵略的行为,都在戈雅的画布上留下了痕迹。但是这位优秀的艺术家却仅仅只是时代的冷眼旁观者;他不似修道士洛伦佐般游走于教会与法军之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也不似少女伊内斯那样在乱世里忍受苦难。他只是这一切的叙述者。这让他在遭受洛伦佐欺骗时,依然坦然处置,而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是那样的泰然,而为他向命运抗争时又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这些艺术家,他们就是这样的游离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