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

合集下载

安徽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与推广成效

安徽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与推广成效

安徽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与 推广成效C 安徽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总站何超波常志强。

安徽省宿州市埔桥区第一农机推广站 王 敏安徽现有耕地中80%为中低产田,亟待改良, 缺乏有机质是重要成因。

近年来,安徽省以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粮丰科技工程、循环农业工程项目为契机,强化农机农艺融合,认真开展以免耕、秸 秆覆盖还田为核卜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

实践表明,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有利于秸秆 就地转化利用和培肥地力,同时也有利于减少生产环节和降低生产成本,是一项一举多得生产方式。

一、保护性耕作在安徽省的技术需求1.解决秸秆翻埋的质量问题成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新动力。

安徽秸秆资源丰富,可收集的主要农 作物秸秆总量达到4800万吨。

在秸秆综合利用中, 由于秸秆离田利用的环节多、链条长,需消耗诸多社会资源因而推广速度缓慢;相比之下,秸秆直接 还田具有与现有农机化生产方式结合紧密、应用环节少、操作简便等优势,2015年秸秆直接还田占比为62.9%,到2019年占比仍然保持在55%以上。

但从应用效果看,由于秸秆还田装备的局限、技术应用不到位等因素,造成耕作层过浅,土壤中碳氮比失调,作物生长环境恶化,出苗率低;土壤暄松, 抗旱保温性差造成黄苗、死苗;有的甚至无法播种等。

而秸秆覆盖条件下的免耕播种,则有效解决秸秆翻埋还田带来的诸多问题,尤其是缓解各级 政府在秸秆禁烧中的压力。

2.保护性耕作是保持土壤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根据《2019年安徽省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全省耕 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范围大多在10~45g/kg 之 间,加权平均含量20.48g/kg 。

含量超过30g/kg 较丰等级以上面积占12.6%,含量低于20g/kg 的缺、 极缺面积43.3%左右。

单位:万亩表1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表养分类型丰较丰中等缺极缺面积%面积%面积%面积%面积%有机质176.58 2.0935.8710.63893.5544.13672.8341.6150.09 1.7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全省土壤有机质含量中9.1%~44.7%。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N o n g j i t u i g u a n g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1、有效提高土壤墒情,提高抗旱能力。

在秋收后,要将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并要保留一定高度的根茬,让其覆盖在地表,以此来有效减少秋收后地表水分的大量蒸发。

同时也能够在春季大风的情况下,保持土壤耕层的含水量。

部分数据资料显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耕地土壤的蓄水量可以提升10%左右。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普遍存在春旱的情况,此时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确保玉米作为正常的出苗与保苗,同时也可以通过少耕作业与春播免耕来有效减少农机对土壤的碾压作用,确保土壤孔隙保持良好的蓄水能力,进而大大提升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以便农民从容应对春旱。

2、有利于保持水土,降低侵蚀。

在地表上覆盖秸秆,可以有效减少水与风对耕地土壤造成的侵蚀,缓解水土流失这一生态问题。

例如:将作物根茬留存在耕地中可以有效增强土壤的稳固性,防止土壤随地表径流流失,进一步加大对河流与耕地土壤的保护,有效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

另外,由于黑龙江省的土层在逐年减薄,因此就要更加积极的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制度,以此来有效改善黑龙江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全面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1)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可以让作物根茬、秸秆等一系列有机质大量的留存在耕地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有机质就可以转换成大量的有机物质,进而就可以有效补充与提高土壤中氮、磷、钾以及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大大提升耕地土壤的肥沃肥力。

(2)腐烂后的秸秆与根茬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明显改善耕地土壤的团粒结构,大大减少土壤的容重,进而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保墒能力。

最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有效增强对部分长期受水土流失威胁的耕地资源的保护。

(3)在保护性耕作制度下,要每年后者是每隔2至3年深松深翻一次耕地,以此来打破其坚硬的犁底层,有效实现深层与表层土壤之间的有效交换,促进土壤微生物和矿物质的有效分解,让土壤更好的休养生息,进一步增加土壤的孔隙,优化土壤的理化形状,为玉米作物的生长与高产奠定了优质的土壤条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旨在通过改善农田的土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方面,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概念、作用、实施方法和推广难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其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保护性耕作技术,即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地块条件,采取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施肥管理等技术手段,保护农田土壤,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等综合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法,也是当今国际上推广的一种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最大限度利用资源,最小限度破坏环境”,其实施过程中采用特殊的农业技术手段和工具,减少土地破坏和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1.改善土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保持土壤的水、肥、气、热、生物等要素平衡,提高土壤肥力,逐渐改善非耕地环境,降低土壤侵蚀和水、气污染物的形成,有助于保护水源、减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

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和水分资源,提高种植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使传统农业发展成为高效、节能、环保的现代农业,在技术、生产、营销等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选择合适的耕作方式:如不整耕、直播、旋耕、深翻、浅耕、低碍壤等,从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水土条件。

2.适量施肥:减少化肥、有机肥的使用,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和肥料种类、计算施用量和时间等,使植物吸收的养分与肥料的投放量之间保持平衡。

3.控制害虫、除草,减少农药的使用:采取有机措施、生物制剂、草药等替代方案控制害虫和杂草,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防治方法。

4.注意灌溉管理:坚持水分节约、优化灌溉制度,采取滴灌、微灌等水利设施,合理利用地下水和水库水,达到“节约、富有、安全”的目的。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传统种植方式下,玉米生长受到了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的退化、气候变化、病虫害等。

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玉米产量的提高和优质稳定生产至关重要。

1.保护水土资源
2.提高生产效益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土地的利用成本,还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不耕作或少耕作可以减少土壤松动带来的营养浸失,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产量。

3.防治病虫害
玉米病虫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传统的病虫害处理方式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使用会引起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增加土壤生态功能和调节土壤环境,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增加农民收益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和农作物品质,还可以减少土地的利用成本,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农民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进行其他工作,如养殖、果树种植、种植有机蔬菜等,增加收益。

因此,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之,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玉米种植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效益,减少土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促进农民的经济收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应该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作物种植期间,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手段,保护土壤不受侵蚀,保持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从而促进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对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促进玉米高产增收,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以及促进玉米高产增收的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对于促进玉米高产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

农民在实施玉米种植时,常常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比如整地、耕种等操作,这些操作会导致土壤表面裸露,容易受到雨水和风力的侵蚀,从而造成土壤肥力流失和水土流失的现象。

而怒耕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通过保留秸秆、覆盖地膜等方式,保护土壤不受侵蚀,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从而为玉米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

玉米是对温度要求较高的作物,尤其是在幼苗期和抽雄期,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格。

而传统的耕作方式会导致土壤温度的降低,不利于玉米的生长,而怒耕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保留秸秆、覆盖地膜等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缩短生长周期,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节约劳动力、减少成本。

传统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怒耕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多种内容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秸秆还田。

在收获玉米后,将秸秆还田,覆盖在土壤表面,可以保护土壤不受侵蚀,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2. 覆盖地膜。

在播种前,在土壤表面铺设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促进玉米的生长,同时还可以防止杂草的生长,减少除草的劳动强度。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玉米和小麦被广泛种植和消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由于气候变化、土壤退化和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玉米和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大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玉米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在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玉米和小麦是高产作物,但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容易受到病虫害和土壤质量下降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使用覆盖物(如秸秆、塑料膜等)来保持土壤湿度、减少雨水冲刷和土壤侵蚀,有助于保持土壤养分和水分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环境和产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好处还包括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环境。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但由于长期的耕作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包括养分流失、有机质减少和土壤酸化等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避免了土壤质量的进一步退化,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提高土壤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经济成本的增加。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通过合理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控措施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节约了资源和成本。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性。

玉米和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在于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改善土壤质量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降低成本。

我们应积极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粮食安全性。

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大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和支持力度,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更好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广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农业可持
续发展中的推广应用中,保护性耕作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保护土壤资源。

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水分
流失和土壤侵蚀等问题,使得土壤质量逐渐下降。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采取覆盖草皮、
耕作层覆盖物等措施,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
质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
水分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的湿润和肥力,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
生长速度和养分吸收能力。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安全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传统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往往会破坏农田的
生态平衡,造成农田的退化和污染。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保持农田的植被覆盖和防止土
壤侵蚀,可以促进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传统的
农作物种植方式往往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农田土壤的污染和水体的污染。

而保护
性耕作技术通过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
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耕作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壤,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促进玉米的高产增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不翻耕、不犁田、不耕深耕浅的农耕技术,旨在保护土壤生态环境。

传统的耕作方法往往需要耕地深度较大,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松土、深翻、埋秧等。

但这样做往往会破坏土壤结构,促进水分的蒸发,造成土壤肥力流失。

保护性耕作技术则采用水稻的种植方式,在保留秸秆的同时,避免了对土壤的损害,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保肥力,减少灌溉量和化肥施用量。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广泛,它通过保留植物秸秆和根残体,降低土壤表面温度,使土壤温度、湿度更加适宜玉米生长;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从而提高土壤的水分利用率,保证玉米的生长发育;同时,使土壤更具有保水保肥的特性,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坚硬的玉米田中,玉米根系可以深居地下,避免了旱情和水logging情况的出现,维持了土壤微生物的优良环境,从而保障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保护土壤,还可以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它具有以下优势:1、降低生产成本。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在不翻耕的情况下提高持水保肥的特性,减少灌溉量和化肥施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2、提高土壤质量。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肥力的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质量,使土壤更加肥沃。

3、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保留秸秆,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优化玉米生长环境,从而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4、改善果实质量。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植物的生长环境,减少玉米产粒期的落花现象,从而改善果实质量。

4、保护环境。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耕地的肆意破坏,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维护人类和生态的健康。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及好处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的生产需求也越来越大。

而农田的耕作管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一种可以有效保护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耕作方法。

在玉米(小麦)种植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且可以带来许多好处。

玉米(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土壤保护方面。

传统的耕作方法往往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侵蚀和土壤贫瘠。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沃和水分。

在玉米(小麦)生长期间,土壤的保护对于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至关重要。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和土壤表层沾泥,保持土壤的湿润和透气,使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玉米(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

传统的耕作方法会导致土壤的贫瘠和水分流失,从而影响到农田的生态平衡。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中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农地对于化学物品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农田的生态平衡。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养土壤微生物,促进土壤的生物活性,从而促进土壤的生态修复和更新。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高玉米(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的还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和透气性。

这些因素都是玉米(小麦)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

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玉米(小麦)的生长速度,增加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发生,保护玉米(小麦)的健康生长,提高玉米(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节约劳动力和资源。

传统的耕作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以及繁琐的管理工作。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农业投入成本,节约生产资源。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指利用现代化机械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土壤进行保护性的耕作和农作物种植管理,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保护土壤资源。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人工劳动力的使用,机械设备可以更好地控制土壤的深耕和松土操作,减少土壤翻耕时的机械性破坏。

机械化耕作能够通过底耕和整根埋蔑等操作,使残留植物秸秆更好地还田。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保存能力,减少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机械设备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误差,使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更加规范和科学。

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确定量施肥,减少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施肥效果。

机械设备还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及时灌溉、除草和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抗病虫能力,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

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农业劳动力的使用。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老龄化的加剧,农业劳动力的短缺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益。

通过引进农机具和农业技术进行土壤耕作和作物管理,可以解放大量劳动力,使农民可以从事其他有利于增收的工作,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机械化耕作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机械设备的引进和使用,可以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保护性耕作知识问答

保护性耕作知识问答

保护性耕作知识问答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知识问答1 为什么要推广保护性耕作?我国是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

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

5%,偏及昆仑山、秦岭、淮河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旱作农业的面积约3300万公顷。

旱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降雨量少、气温低、土壤贫瘠、自然条件恶劣,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贫困。

二是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严重,以山西为例,每年随雨水流入黄河、海河的泥沙量达4。

56亿吨,其中带走有机质508万吨,氮、磷肥料30万吨,相当一年化肥施用量的25%。

大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了土壌肥力下降,而且蚕蚀了耕地。

风蚀沙化是我国北方旱区近年来更为突出的问题,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据统计,我国发生沙尘暴的次数在逐年上升,20世纪50年代5次,60年代8次,90年代23次,尤其是2000年春季,北方连续10次出现大范围的沙尘暴天气,横扫了大半个中国,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

沙漠化面积已经占国土面积的28%,而且还以每年2460公顷的速度扩展。

为了保水保土、抗旱增产、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2 保护性耕作是否是一项成功的技术?是一项成功的技术。

这项技术起源于美国。

20世纪初随着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美国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机械化翻耕土地加快了土地的开发,获得了几十年不错的收成。

然而,由于植被被破坏,导致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灾难。

1931年开始,持续的干旱使疏松的地表在狂风的袭击下,大量表土被吹走,几千年才形成的十几厘米沃土,瞬间被吹的无影无踪。

1935年5月一场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从土地植被严重破坏的美国西部刮起,连续三天,横扫了美国2/3的国土,把3亿多吨土壤卷入大西洋。

仅这一年美国就毁掉了300万公顷耕地,冬小麦减产510万吨。

经过多年磨难,美国人终于明白,是自己错误的耕种方式招来的严重后过。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保护性耕作法在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试验研究成功。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它指的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调整农业生产技术和种植管理方法,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的目的。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保持农田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传统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这样容易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弱。

而保护性耕作利用多种方法来改善土壤质量,例如使用有机肥料、多翻耕、间作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保护性耕作有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一些传统的农作物栽培方式容易导致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而保护性耕作通过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和水源的污染。

采用无犁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等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同时还可以保持土壤的水份和营养,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利的条件。

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传统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和损害。

而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

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土壤、水源和周边生态环境的损害。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减少农民的成本支出,提高他们的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种植的多样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在耕种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质量的耕作方式。

这种技术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会导致土壤流失和贫瘠化,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减少耕作次数和保护土壤结构等措施,能有效保护土壤,使其更加肥沃和健康。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提升作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提高作物的品质和抗逆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传统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来维持作物的生长,而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推广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当前农业发展的紧迫任务。

1.2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农民收入不稳定等方面。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需求增加,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化肥、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供应量不足,生产成本高昂。

农民收入来源单一,面临着收入不稳定的困境。

当前农业面临诸多挑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2. 正文2.1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与原理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其核心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和裸露土地的时间,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效益。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包括轮作、翻耕、覆盖作物等措施,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技术在北方地区推广的作用。

(一)轮作轮作是指在同一块耕地进行不同种类农作物的轮流栽培及合理套作。

通过轮作,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有机质。

北方地区的农田土壤大多数都存在多种缺陷,特别是有机质含量低,使用化肥和农药较多,导致土壤质量逐渐恶化。

采用轮作的技术可以让土地得到充分休养生息,并且增加土壤养分,从而保持土壤的肥沃程度。

同时,轮作技术还可以有效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轮作,可以在不同时期种植不同种植物,避免同一种植物的病虫害大量繁殖,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使土地更加健康。

(二)翻耕翻耕是指在秋收后,利用农耕机械将秸秆、残茬和落叶等杂物进行割断、踏实压实,然后将其翻入土壤中。

通过翻耕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达到保护农田地质环境的目的。

在北方地区,土地运动速度快,漏斗状沟壑阻抗大,农田地震易发等问题较为严重。

同时,北方地区农作物多为玉米、大豆等种类,为了长期保持高产稳产,必须采用翻耕技术。

通过翻耕可以将秸秆等杂物翻入土中,将养分迅速回收,形成有效保护层,起到保持土壤肥力的作用。

此外,翻耕技术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生长繁殖,增加土壤有机质,保持土壤团粒结构,进一步提高土壤质量。

(三)覆盖作物覆盖作物是指在收获后,利用一些农作物的残余部分,覆盖于田间,形成一个覆盖层。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土层厚度,还可以起到湿度调节、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

北方地区雨水少,往往一场雨水便不止地一天,水分不易保持,通过覆盖作物技术,可以有效抑制土层水分蒸发,减轻干旱程度。

同时,覆盖作物技术还可以防止农田土壤氮、磷等营养成分的损失,维护土壤生态平衡。

总之,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北方地区的耕地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推广作用。

通过采用轮作、翻耕、覆盖作物等技术,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减轻土地侵蚀,保持良好生态,确保粮食生产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用与推广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先前耕作方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创新的新型生产模式。

其核心理念是尽可能减少土地的损耗和浪费,保护和改善土壤的质量,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具有以下优势:1. 节约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农民在土地调整、犁田、蹄铁耕等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 保障农产品品质。

采用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不良现象,保障农产品品质,降低不良反应和病害。

3. 保护土壤的质量。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土地破坏,提高土壤质量,为质量商品提供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4. 节约水资源。

采用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保持土壤湿度,并合理利用雨水等自然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地的自然保持能力和水肥利用效率。

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耕作方法与技术相融合的工作,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推广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广告、媒体、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加强对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普及和宣传。

2. 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重新培训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和认识,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3. 加强资金扶持,改善生产环境。

政府可以通过对农民进行资金扶持,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效果。

结论北方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具有诸多优势。

政府和广大农民应当加强推广和应用该技术,在不断进步的现代农业实践中,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粮食和美丽的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

保护性耕作技术简介为了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多年来不得不加大对土壤的耕作力度,努力扩大复种指数、灌溉面积,增加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造成地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依托农业机械将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实施硬茬播种和施肥的一种先进的耕作技术,这项技术本质就是依靠农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少耕免耕、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风蚀与水蚀、降低地表水分蒸发,减少劳动力、机械、能源的投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不断提高过程,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一、保护性耕作推动节本增效。

一是节约机械作业费用,特别是小麦免耕播种,将多道工序合并成一道,平均节省机械作业费用30-40元/亩;二是节约化肥。

农民传统施肥一般在50公斤/亩,且20%左右的化肥散撒在地表流失浪费掉,而小麦免耕播种实施化肥深施,肥效被全部利用,一般施肥25-35公斤/亩就足够,与传统种植节省30元左右/亩;三是节水抗旱能力增强。

与传统种植相比,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少浇1-2遍水,节省费用20元/亩,雨季土壤增加蓄水量;四是增产效果明显。

通过几年的测产对比数据分析,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小麦平均增产18.16公斤/亩;玉米平均增产28.38公斤/亩。

五是抗倒伏能力增强、降低了发病率。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使作物群体结构更为合理,通风透光条件好,降低了田间湿度,作物株高得到了控制(一般比传统种植的作物株矮3-5厘米),促进了茎秆的稳健生长,提高了作物的抗倒伏能力,减少了因茎秆基部潮湿得不到充足阳光而引起的小麦锈病、赤霉病等病害的发生。

二、保护性耕作具有较好的社会与生态效益。

一是明显改善了土壤状况,2011年和2015年分别在大店四角岭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取样分析,土壤微生物和有机质明显增加,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明显改善。

经向技术受益者调查,实施保护性耕作二年后,土地开始变的松软,蓄水保肥能力增强,特别是玉米增产效果明显;二是秸秆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原来乱堆乱放和焚烧秸秆现象得到了禁止,农村村容村貌、环境污染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三是减少、简化了作业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农业生产用工和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与推广策略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与推广策略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与推广策略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优势(一)土壤保护方面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土壤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耕作方式,如频繁翻耕,会破坏土壤结构。

而保护性耕作,像少耕或者免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它们就像一个个小房子,里面住着各种微生物和储存着养分。

一旦被破坏,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就会变差。

在保护性耕作下,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会逐渐增加。

作物残茬留在地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变成了土壤中的有机质。

这不仅改善了土壤肥力,还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例如,在一些干旱地区,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田,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明显优于传统耕作农田,在干旱季节能为作物提供更多的水分,减少灌溉需求。

而且,保护性耕作有助于防止土壤侵蚀。

在坡地农田中,这种优势更为明显。

地表的作物残茬如同一张天然的防护网,阻挡了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

风蚀方面,残茬也能降低风速,减少土壤颗粒被吹走的可能性。

(二)经济效益提升从经济效益来看,保护性耕作技术能为农民节省成本。

传统耕作需要大量的农机具作业,如多次翻耕的拖拉机使用等,这涉及到燃油消耗、农机具磨损等成本。

而保护性耕作减少了耕作次数,也就减少了这些成本支出。

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农田,土壤肥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

土壤中的养分更充足,作物生长得更好。

例如,一些长期采用保护性耕作的玉米地,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所增加,最终产量得到显著提高。

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就相应增加了。

由于保护性耕作减少了土壤耕作的工作量,农民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农业生产环节或者外出务工等,拓宽了增收渠道。

(三)环境友好效益保护性耕作技术对环境也十分友好。

在减少土壤侵蚀的也减少了土壤中养分流入水体造成的污染。

因为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中的氮、磷等养分会随着泥沙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有效地避免了这一情况的发生。

在气候变化方面,土壤中有机质增加后,土壤就像一个巨大的碳库,能够固定更多的碳。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在保护土壤、水和生态系统的同时实现高产量和高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口增长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压力,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以及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一种以保护土壤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包括减少或避免耕作、覆盖和保持地表植被、增加植物多样性等措施,以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作物的根系、秸秆和残留物可以有效保护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现象,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

在减少土地退化的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对水体的污染,减少农业化肥和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传统的耕作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来维持土壤湿润,这不仅增加了农业的用水量,还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水源枯竭等问题。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通过增加土壤覆盖物和减少耕作次数来减少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它还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对水体的污染,降低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抗逆性,减少农业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减少农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污染,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要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就需要大力推广和应用这种生产方式。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还需要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以农民为主体,缺乏对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统筹规划,这容易导致浪费资源和能源,限制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借助现代科技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来实现。

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来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利用。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

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地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机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被重点推崇和应用。

本文将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作用及推广工作中的关键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定义及作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及水土流失,采用特定的耕作方式和措施,保护农田土壤、水源等自然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减少耕作频次,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从而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1. 减少耕作频次传统的农业生产中,为了松土、杀菌、杀虫等目的,常常采用多次的耕作和犁地,这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的破坏非常严重,导致土壤流失和肥力下降。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通过合理的机械操作和管理措施,减少耕作频次,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

2. 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能够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预防土壤的侵蚀和流失,提高土壤的保墒性和保肥性。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能够降低作物栽植时对土壤的侵蚀,减缓土壤肥力的流失。

3. 改善土壤环境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减少农田土壤的营养成分流失,增加土壤质量和肥力。

4. 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保护性耕作技术得到了重点关注和应用。

目前在农机技术推广中,普及和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其应用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推广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高效的保护性耕作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

不翻地播种机、秸秆粉碎还田机、无翻转耕作机等先进的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地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环境。

2. 引导农民科学合理耕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农民科学合理耕作,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资源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技术,它是在不破坏土质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种植适宜的绿肥作物或覆盖生物物质,控制土壤水分、温度和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的一种科学耕作方式。

在目前日益严峻的土壤、水资源和环境压力下,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作为重要的农业基础,玉米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现实情况是,玉米的生产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土地质量下降、土壤水分不足、气候变化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发展。

因此,不断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保证玉米生产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保护性耕作技术旨在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保护土壤的肥力和水分,降低土壤的侵蚀和遗漏,维护土壤中微生物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健康,从而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界于玉米种植与收割之间,保护性耕作技术包括了三个重要的步骤:覆盖、轮作和翻耕。

覆盖技术是指在种植前,覆盖有机肥料、秸秆、稻草等物质,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保水性,改善土质结构。

各种有机物质的堆积在土壤表层形成一层覆盖物,能够有效地抑制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和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

轮作技术是指在不同的季节,选择不同的作物进行种植,从而实现玉米的耕作期和空隙期之间的有机衔接,达到土壤的保肥保水效果。

轮作过程中,不同作物的不同需求和生长节律使土壤的肥力和水分迅速得到恢复,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的生长,使玉米生长得更加健康。

翻耕技术是指在玉米种植结束后,将土壤表面的残留物和不利于玉米生长的杂草等清除掉,并将土地上侧周的土壤翻转,使土壤更加松软,有利于排水和通气等,提高土壤养分,有效保护土壤质量。

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关键是要加强技术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的观念,大力宣传利用有机肥料和其他生物质料的方法,逐渐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适应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
第148期2016-02-29
作者简介
李社潮,中国农机论坛顾问,三级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农机推广协会副会长。

从事农机管理和推广工作,主持科技推广项目20多项,获部、省级农业和科技进步奖10余项。

坚持笔耕不辍,为农机事业呐喊,3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等几十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二千余篇,出版专著两本。

导语
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国家强调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

今年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无论是从农业宏观层面,还是从农业和农机生产经营者方面,都应对它的深刻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评估。

那么各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实践,将会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哪些效应呢?且看本文分析。

近几年,在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农业部等出台的关于农业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中,都在反复突出强调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中,强调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2015年底农业部召开的2016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韩长赋部长在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等新技术”;2016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林业局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6]203号),又强调指出“发展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或少耕、深松覆盖”。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近几年在我国不少地区已得到一定的示范推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农机市场的新需求。

然而,在我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促进农业现代化补齐短板步伐的重要阶段,国家层面对一项农业技术能够这样重视和多次部署,提出明确具体要求,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充分表明,在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提速期,发展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站位更高的全新认识和深入领会,以及全面把握。

展望2016年、“十三五”及更长时期,保护性耕作的生产方式的地位必将日益突出,深刻影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已不仅仅是对现有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完善和改变,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推广和应用面积的扩大,还将直接影响农业机械装备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化肥、农药投入品减量化使用,加快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粮食生产成本的降低,增加先进农业科技标准化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

为此,我们要对新时期保护性耕作技术功能定位再认识,对其内涵外延再丰富再发展,对更好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新技术,在降低玉米,小麦、水稻等生产成本、保护农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决不可低估。

一棵50年的树值多少钱?印度一位教授用他神奇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一棵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高达一百多万人民币。

但更为深刻的寓意是,树的价值是无法换算为金钱的,树创造了生命,孕育了人类。

异曲同工,正是保护性耕作的横空出世,带来了一场农业耕作制度颠覆性的革命,使农作物生产留住的一块小小的玉米根茬、小麦根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棵树的作用,小根茬显示大作为、大力量、大价值。

各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实践,特别是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必将会彰显出经济、社会和生态多重重要效应。

在节省生产费用,降低玉米等生产成本上有积极作用。

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是今后一段时期每个农业经营者都必须千方百计想办法解决的问题。

而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达到的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可以降低玉米和小麦的生产成本,抵消或弥补玉米收购价下调带来的减收。

农作物收获后采取机械免耕播种,播前不用机械整地,减少了机械进地作业次数至少3次,仅每亩节省农机生产作业费用就可达50多元,加上减少玉米、小麦秸秆处理用工,每斤玉米可以降低生产费用0.1元,基本相当于玉米收购价下调比例。

不可低估的生态功能作用。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将保护性耕作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不仅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还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

农作物是绿色生命,农业生产本身就是固碳过程,发展保护性耕作,具有强大的生态环境服务的功能。

这些功能,主要体现在留茬特别是玉米根茬固土,秸秆覆盖减轻风蚀、水蚀,深松蓄水保墒,增强抗旱和固水能力。

通过减少农机作业次数,降低燃油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秸秆还田还可以滞留秸秆中碳的排放,秸秆覆盖具有增加有机质固碳作用。

据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给出的关于“吉林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项目测查评估,一公顷玉米秋季留高茬,大约相
当于0.1公顷林地在涵养水份、保育土壤、防止沙尘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作用。

如果1亿亩玉米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就相当于造1000万亩林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约达380亿元。

当然,对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技术所带来的生态功能作用,还缺乏定性与定量的试验验证,也没有关于其对土壤的碳含量影响及固碳潜力的评价,因而难以深刻认识与揭示。

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试验,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自然生态平衡、国土生态安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贯彻落实的具体行动。

对促进粮食持续增产有重要作用。

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方面考虑,我国推广的任何重要农业技术,必须有利于粮食产量的稳定持续提高。

保护性耕作免耕机械化播种,以东北种植玉米为例,免播机播一般公顷保苗率在6万株以上,至少比人工扎眼等种法多一成苗,正常年景,可增产7%-8%。

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在逐年提高,但是与平均亩产600多公斤的美国相比,仍低30%以上。

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差距,主要因素是土壤肥力差,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美国土壤有机质普遍为3%-5%,而我国特别是东北黑土地土壤有机质普遍在2%以下。

今后要保持粮食的稳定增产,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增加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呈显著正相关。

玉米秸秆的有机质含量高达93%,同时又富含氮、磷、钾以及作物所需的中量和微量元素,因此经常实施作物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丰富养分的含量。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通过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还田增加土壤
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潜力非常大。

当然,秸秆还田培肥有机质的时间是较慢长的。

对中高端农机产品需求具有引领拉动作用。

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农机,都是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科技含量比高的中高端农机具,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对作业的农机产品产生比较多的需求。

据2015年国内主要播种机企业市场销量统计,全国共计销售免耕播种机超过5万台,在全国播种机市场份额中,占据半壁江山,免耕播种总机销售额突破5亿元。

免耕播种机保有量的逐步增加,使我国播种机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产品正在实现升级。

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农”一体、与“工”相连,也调动了农机制造企业等部门研发生产保护性耕作农机的积极性,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机具产品供给速度在加快,对带动和扩大今后一个时期农机产品新消费、推动农机工业和流通业发展都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具有“农工”共赢的良好效果。

对于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农业部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

可以说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这一目标的实现紧密相联,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这个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少动土,保墒作用好,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减少或控制人工灌溉用水量;在“两减”方面,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培肥地力,可以逐渐减少化肥施用量;尤其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农作
物秸秆覆盖还田,使大部分秸秆得到很好利用,为破解秸秆焚烧这个社会性的突出难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可使我国农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抗玉米倒伏的作用十分明显。

玉米倒伏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程度要遭遇的自然灾害,因此防玉米倒伏是关系着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近几年对推广保护性耕作玉米受灾倒伏程度的评估看,在同品种下,玉米采用保护性耕作宽窄行休闲种植模式,具有较强的抗倒伏优势。

按照玉米植株倒伏倾斜度大于45°作为倒伏指标,分重、中、轻三个级别。

据测查,在抗御台风中,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普遍比其它对比模式倒伏要轻一个级别,减少粮食损失10%以上。

除此之外,保护性耕作多为茎倒,不是根倒,植株自我恢复直立能力强。

结束语
发展保护性耕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只要充分认识推广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农机全行业统筹规划,机艺融合,精准发力,不断创新,加强供给,搞好服务,久久为功,就一定会使保护性耕作成为引领和带动农机化转型升级的一个新动能,最终实现多赢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