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复习—第九单元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化学是一个涵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科学领域,而九年级化学的第九单元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将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起来。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此外,我们还需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属性,如周期法则、周期表中的族和周期等。
2. 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是指元素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呈现出的特征。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差异,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别,以及常见元素的化学性质,如氧、氢、氯等。
3. 元素的分子结构元素的分子结构是指元素在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和连接方式。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常见元素的分子结构,如水的分子结构(H2O)、氯化钠的分子结构(NaCl)等。
此外,我们还需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及区别。
4. 元素的物理性质元素的物理性质是指元素在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特征。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元素的一些常见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沸点等。
同时,我们还需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和常见元素的相变规律。
5. 元素与化合物的转化元素与化合物的转化是指元素与其他元素或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需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此外,我们还需掌握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6. 元素的应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中,我们还需了解一些元素的应用。
例如,金属元素在建筑、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非金属元素在化妆品、药品、农药等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们还需了解一些常见元素的环境问题,如重金属元素的污染和处理方法等。
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九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离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是用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合价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价态。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用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反应物和生成物用化学式表示,反应条件写在等号上方。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类型。
酸、碱、盐的概念和性质:酸是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由金属阳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有机物的概念和性质:有机物是指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除外),常见的有机物有甲烷、乙烯、乙醇等。
实验安全知识: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正确使用实验器材和药品,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以上是化学第九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提高化学成绩。
同时,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是初中九年级化学的有机化学部分,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结构特点、性质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该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确定主链:选择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
-确定功能基团: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其他基团,确定主链上的功能基团。
-编号:从较近的端开始编号,将功能基团编号为最小的数。
-给予前缀: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其他基团,给予主链上的碳原子一个前缀。
-给予后缀:根据有机化合物中存在的其他基团,给予主链上的碳原子一个后缀。
2.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与结构式-分子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有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
-结构式:用化学键表示有机化合物中各原子间的化学连接。
3.分子构型-同构体:具有相同分子式但结构式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构象异构体:同一有机化合物分子因单键自由旋转而引起的构象异构体。
-键型异构体:由于共价键键型不同而引起的永久性异构体。
4.饱和与不饱和化合物-饱和化合物:所有碳碳键均为单键的有机化合物。
-不饱和化合物: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有机化合物。
5.单键、双键和三键-单键:共用一对电子。
-双键:共用两对电子。
-三键:共用三对电子。
6.烷烃-由碳和氢组成的单烷基化合物。
- 命名规则为“烷烃+ane”。
7.单官能团化合物- 醇: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anol”。
- 醛:含有羰基(C=O)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anal”。
- 酮:含有由两个烃基连成的羰基(C=O)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基+anone”。
- 酸:包含一个或多个羧基(-COOH)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anoic acid”。
- 酯:含有酯基(RCOOR')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酸根+ate”。
8.烃类的衍生物- 卤代烃:在烃的基础上,通过取代一个或多个氢原子而得到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烃+halide”。
- 醚:由两个有机基团通过一个氧原子连结而成的化合物,命名规则为“烷基+ether”。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九单元的化学知识点主要围绕着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等方面展开。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供九年级学生参考。
1.化学方程式:-原子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中参与的各种物质。
-常见气体的化学式:例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氨气(NH3)等。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在特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保持不变。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双替反应等。
2.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这种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式: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也可以使用氧化态表示。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定:通过判断氧化数的变化来确定物质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是指接受电子的物质,而还原剂是指捐赠电子的物质。
3.电化学:-电解:通过外加电流使化学反应发生而得到产物的过程。
电解可以分为电解液电解和熔融态电解。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熔融态中能够导电的物质,而非电解质则不能导电。
-电解堆中的电极:电解堆中的阳极是指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而阴极则是指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
-电化学电池:由正极(氧化剂电极)、负极(还原剂电极)和电解质溶液组成。
电化学电池可以根据产生的电能分为原电池和电池。
4.酸碱反应:-酸和碱的性质:酸的特征是有酸味、能腐蚀金属、能反应产生氢气等;碱的特征是有碱味、能腐蚀皮肤、能与酸反应等。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pH值:用来表示溶液酸碱程度的一个数值,pH值小于7表示酸性,大于7表示碱性,等于7表示中性。
5.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的性质:金属具有延展性、导电性、热导性、光泽等特点。
-金属的反应: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可以产生氧化物、金属的活动性随元素的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变化而变化。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除了金属之外,元素周期表上的其他元素大多为非金属。
九年级化学第9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9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涉及物质及其组成、性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科学。
九年级化学第9章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点。
下面将逐一进行详细讲解。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
它的排列基于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指的是元素周期表横向的行,周期数是元素最外层电子排布所需的能级数。
族指的是元素周期表纵向的列,族数是元素最外层电子的数目。
2. 元素的周期性性质: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在周期性表现上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变化规律。
3. 元素的周期性趋势: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在周期性趋势上表现出了一定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二、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是根据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种类和数目进行命名的。
一般来说,阳离子要写在前面,阴离子要写在后面,并在离子之间加上适当的连字符。
2. 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表达了离子化合物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比例关系。
一般来说,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目比要使得它们的电荷相互抵消。
3. 离子化合物的性质:离子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晶体结构稳定、高熔点、易溶于水等。
三、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是由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是由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形成的。
常见的共价键有单共价键、双共价键和三共价键。
2. 共价化合物的命名:共价化合物的命名是根据元素的种类和数目进行命名的。
一般来说,较电负的元素要写在前面。
3. 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共价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性质,如分子间力较弱、低熔点、不导电等。
总结:九年级化学第9章主要介绍了元素周期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知识点。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硫酸铜为蓝色、硫酸亚铁为浅绿色、硫酸铁为黄色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如无说明,默认水为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分子间有间隙)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e、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1)有水,水为溶剂(2)液体溶于液体,无水,量多的为溶剂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可能溶解度很小,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溶解度很大,即使未达到饱和也已经溶解了大量溶质)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根本原因是水解作用和水合作用的热量变化不同)溶解吸热:如硝酸铵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氢氧化钠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二、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外因:温度溶解度/g t/℃ 21m m m m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复习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复习一、基本概念1.溶液的定义: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混合物称为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在溶液中占较少量的物质,溶剂是指在溶液中占较多量的物质。
3.溶液的浓度:溶液中的溶质的多少可以用溶液的浓度来表示,常见的浓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质量体积分数、摩尔分数、摩尔浓度等。
二、溶解过程1.溶质的溶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离开原来的状态,与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组织结构。
2.溶解的条件:溶质与溶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吸引力和热力学条件,也受到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三、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最大溶解量称为溶解度。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会影响溶解度。
3.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液中的溶质浓度不再改变,称为饱和溶液。
四、溶解热1.溶解热的定义: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伴随的热变化称为溶解热。
2.溶解热的类型:溶解热可以是吸热的,也可以是放热的。
3.溶解热与溶解过程的关系:溶解热与溶解过程中的破坏和形成化学键有关。
五、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绘制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摩尔浓度)与溶液的温度的关系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特点:溶解度曲线通常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但也有例外情况。
六、饱和溶液的稳定性1.饱和溶液的稳定性: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摩尔浓度与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溶质在饱和溶液中的存在是稳定的。
2.饱和溶液的过饱和现象:当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或摩尔浓度超过其溶解度时,会发生过饱和现象,溶质会从溶液中析出。
七、浓度的计算1.质量分数的计算:质量分数等于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体积分数的计算:体积分数等于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的比值。
3.质量体积分数的计算:质量体积分数等于溶质质量与溶剂体积之比。
9年级化学九单元知识点
9年级化学九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九单元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和能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化学的各个方面,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回顾和总结九年级化学九单元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巩固知识。
第一部分:基础概念与知识1.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九年级我们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元素周期表以及分子的形成和命名规则等。
2. 离子与化合物:离子是由正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带电粒子,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种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我们学习了离子的形成和命名规则,以及化合物的性质、分类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3. 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化学方程式用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转化。
我们学习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规律,并学会了如何编写化学方程式。
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我们学习了酸、碱和中和反应的概念、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实验操作与实践能力1. 实验装置与操作: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实验装置,如量筒、烧杯、蒸发皿等,并了解了它们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化学实验的成功与安全十分重要。
2. 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处理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学习了如何进行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计算,并学会了绘制曲线和分析实验结果。
3. 安全措施与实验注意事项:化学实验中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实验室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学会化学品的正确使用和储存,能够保护我们的安全。
第三部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1.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了解了它们的作用和影响因素。
2. 酸雨的形成与防治:我们学习了酸雨的形成原因,了解了它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化学方程式与反应类型一、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 它能够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以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
- 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 必须标明必要的条件,如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 必须注明各物质的物态,如(s)表示固态,(l)表示液态,(g)表示气态,(aq)表示水溶液中。
3.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目的是使等式两边的每种元素的原子数相等。
- 常用的配平方法有观察法、奇偶法等。
二、化学反应类型1. 合成反应- 合成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 表达式:A + B → AB2.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 表达式:AB → A + B3. 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
- 表达式:A + BC → AC + B4.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 表达式:AB + CD → AD + CB5.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 特征是反应中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三、化学反应的条件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条件- 化学反应的条件包括温度、压力、催化剂、反应物的浓度等。
- 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点燃,有些则需要冷却或在常温下进行。
2.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包括热能、光能等。
- 放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的反应。
- 吸热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的反应。
四、化学方程式的应用1.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以计算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九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九单元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个单元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有机化合物、石油及其加工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以下是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
一、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与氢原子以及其他元素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烃类、醇类和酸类三类有机化合物。
1. 烃类烃类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组成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碳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类型,烃类又可分为烷烃和烯烃两类。
烷烃的碳原子间为单键,烯烃则存在至少一个碳碳双键。
2. 醇类醇类是由羟基(-OH)取代了烃类中一个或多个氢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根据羟基的数量,醇类可分为单元醇、二元醇和三元醇。
3. 酸类酸类是具有明显酸性的有机化合物,其通式为RCOOH。
酸类可分为脂肪酸和芳香酸两类。
二、石油及其加工石油是一种深层地下岩石中形成的可燃性液体矿物质,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单元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的组成和加工过程。
1. 石油的组成石油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其中烷烃和环烷烃的含量较高。
此外,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如硫、氮等。
2. 石油的加工石油加工是将石油中的各种组分分离、提纯和加工成各种有用产品的过程。
主要包括石油的物理分离、蒸馏和裂化等操作。
三、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化学现象,九年级化学学习的第九单元中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1. 中性化学反应中性化学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条件下反应,生成中性物质的过程。
比如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和交换过程。
其中,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3. 锐酸与金属的反应锐酸与金属反应时,会生成相应的金属盐和气体。
如盐酸与铁的反应会产生氢气。
4. 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可以通过颜色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比如酚酞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黄色。
以上就是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九单元的概述。
九年级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含课后练习以及答案标示
九年级溶液课堂教学:(一)知识要点:知识点1:溶液的基本概念(1)由一种或者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例如:蔗糖溶液、生理盐水等;(2)配置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贴标签知识点2:常见的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做溶剂(如:汽油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知识点3:溶液相关概念①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称为溶剂,量少的一种称为溶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通常把水看作溶剂);②:由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例如:植物油和水混合震荡后形成的乳浊状液体)知识点4: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现象分类:①吸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②放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和分子或者水和离子的过程要放出热量;注意:有得溶液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和过程放出的热量,所以总体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所以吸热和放热这两个过程在同一溶质溶解时是可以同时发生的。
知识点5(重点):溶解度概念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溶剂里加入某种物质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的叫做不饱和溶液;③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例如:20℃时,100g水里最多能够溶解36g的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所以我们说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④溶解度曲线: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知识点6: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注意:㈠上式必须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意义;㈡Ca(OH)₂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降低温度,溶解度升高。
如图:①大部分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甲所示;②Ca(OH)₂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曲线如乙所示;知识点7:气体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压强在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的体积(例如:氮气压强为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最多能够溶解0.024体系的氮气,则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是0.024g )知识点8(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区分溶液浓/稀的方法:①通过看颜色深浅(比较粗略、准确度不高);②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精确);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小结:【配套练习】例1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A.可以软化水B.具有乳化的功能C.可以沉降杂质D.溶于水时放热例2 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A.浓硫酸B.硝酸铵C.火碱D.蔗糖例3 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的是()..显变化A.浓硫酸B. 氢氧化钠固体C. 氧化钙固体D.硝酸钾晶体例4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汽水和蔗糖水都属于溶液B.物质的溶解度不一定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在一定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D.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例5 右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时,取100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A. 130gB.140gC.160gD.180g例6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A.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g,将3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溶液B.配置5%的医用葡萄糖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和溶解C. 将20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稀释到5%,需要加水200gD. 在溶液中加入KNO3晶体和蒸发溶液中的水分这两种方法,都能把8%的KNO3溶液变成15%的KNO3溶液例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需要加水20gB.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强和水的用量有关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汽油作溶剂可以去除衣物上的油污例8 向l00g10%NaOH溶液中加入12.5g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12. 5%B.20% C.22.5%D.25%例9 Na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温度/℃0 10 20 30 40 50 60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溶解度/gKNO3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0℃时,将40g NaCl固体加入l00g水中,可得到l40gNaCl溶液B .KNO 3和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都很大C .将30℃的KNO 3饱和溶液升温至60℃,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 .20℃时,NaCl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例10右图为A 、B 、C 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化学九年级九单元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九单元知识点在化学的九年级九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化学原理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并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方式。
它由反应物(即起始物质)和生成物(即反应产物)组成,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箭头的左侧,生成物位于箭头的右侧。
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为:2H₂ + O₂ → 2H₂O二、化学计量化学计量是研究化学反应物质的质量关系的重要内容。
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摩尔比例是固定的。
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质的质量关系。
例如,在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中,摩尔比例为2:1,即2摩尔的氢气反应生成1摩尔的水。
三、离子反应离子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的离子的相互作用。
在离子反应中,涉及到阳离子和阴离子之间的结合和断裂。
离子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如,当氯化钠溶解在水中时,氯离子和钠离子会分别与水分子结合,生成氯化氢和氢氧化钠:NaCl + H₂O → Na OH + HCl四、酸碱反应酸碱反应是指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反应中,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碱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如,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H₂SO₄ + 2NaOH → Na₂SO₄ + 2H₂O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两种物质的参与。
氧化剂接受其他物质的电子,而还原剂失去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为:4Fe + 3O₂ → 2Fe₂O₃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物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是指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物质。
九年级化学下册9单元知识点抄写
九年级化学下册9单元知识点抄写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的学科,这门学科的知识点广泛而深入。
下面我将为大家抄写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的一些重点知识。
1.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的基础,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元素,并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周期变化进行分类。
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电子结构以及元素之间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的分子式和化学式:元素的分子式是指元素以原子形式存在时的符号,例如氧元素的分子式为O2。
化合物的化学式是指化合物中元素的组成比例和数量,例如水的化学式为H2O。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变化过程,包括了物质的变化、能量的变化和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4.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反应,经过反应后生成盐和水。
酸碱中和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例如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的方程式为HCl + NaOH → NaCl + H2O。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反应过程中电荷转移的过程,包括了氧化和还原两个部分。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常常涉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存在。
6.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变化的量,可以通过试验数据得到。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反应速率可以用反应物消失速率或产物生成速率表示。
7. 酸碱性和酸碱指示剂的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是指物质在溶液中释放或接收氢离子的能力。
酸性物质释放氢离子,碱性物质接收氢离子。
酸碱指示剂是一种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例如酚酞会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无色。
8. 化学能的转化: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是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光能等形式。
例如燃烧反应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电池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元素和化合物1.元素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同一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
2.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
3.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元素种类和元素的相对原子数目。
4.二价阳离子常用的有Cu2+,Fe2+,Zn2+等。
第二节离子反应和化学方程式1.离子反应是由离子之间的吸引力所引起的反应。
2.离子之间发生反应时,正离子与阴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反应过程中离子的数量不变。
3.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4.化学方程式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
第三节化学实验1.化学实验是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验证化学理论和探索新知识的方法。
2.实验前应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步骤,并进行必要的安全防护。
3.实验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注意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实验仪器和材料,不得随意丢弃有毒有害物质,注意实验废液和废品的处理。
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中的电荷发生转移的反应。
2.氧化是电子的流失,还原是电子的获得。
3.氧化剂是能够氧化其他物质的物质,还原剂是能够还原其他物质的物质。
4.氧化还原反应中,含氧元素的原子数增加,称为氧化过程;含氧元素的原子数减少,称为还原过程。
第五节化学能量与化学反应1.化学能是宇宙中各种物质在存在过程中所具有的能量。
2.化学能的释放和吸收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完成的。
3.化学能的转化是指从一种化学物质转变为另一种化学物质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4.化学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也可以是吸热反应。
第六节可燃物质和非可燃物质1.可燃物质是指能够与氧气发生反应,放出大量热能的物质。
2.烧火需要燃料、氧气和着火点。
3.阻燃剂是能够降低燃烧速度和阻碍火焰蔓延的物质。
4.非可燃物质是指不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或者发生反应后无法继续燃烧的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溶液
一、课前复习:
1、溶液是分散到,形成了、
、的。
2、溶液的组成:叫溶剂,叫溶质。
3、溶液的特征:
⑴稳定性:只要温度不改变、水分不蒸发,溶质与溶剂;
⑵均一性:溶液中任意一部份,其组成中相同。
4、溶解的过程一般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扩散,并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稳定的混合物。
5、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
、等有机物也可以做溶剂。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同。
如碘在水里几乎不溶解,却能溶解在里。
6、溶质可以是、或。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的一种叫溶剂,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叫做溶剂。
7、乳浊液就是的混合物;洗涤剂能清洗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清洗油污是因为。
两者原理。
8、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即扩散过程需要需热量,水合过程需热量。
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的热现象,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变化。
如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
9、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有三个要点:
⑴一定下;⑵在一定量的里;⑶溶解的溶质是否达到。
10、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是:在一定温度下,看溶液能不能继续。
1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⑴对大多数溶质(如KNO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⑵对少数溶质如饱和石灰水不饱和溶液
12、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 g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气体溶解度表示在压强在 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气体的体积。
13、影响物质溶解度的因素:⑴决定因素:溶质与溶剂的,⑵影响因素:和。
固体的溶解度受影响不大。
14、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⑴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影响大小;⑵同一溶质在不同时的溶解度;⑶不同溶质在同一时的溶解度大小。
15、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数学表达式为:溶
质的质量分数= ×100%
16、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体积、密度的换算:
溶液的质量分数(m)=溶液的体积(V)×溶液的(ρ)
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液的体积(V)×溶液的(ρ)×溶质的
17、溶液的稀释:溶液稀释前后:⑴浓溶液质量 + 水的质量 = ⑵⑶
二、课堂反馈: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的基本特征:的物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判断方法: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 , ,
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 , ,
但是对与澄清石灰水来说,想把不饱和的变为饱和的可采用: , ,
(3)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③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4)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和溶解;溶解放热:如和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内因: ②外因: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如
(4)溶解度曲线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2)P 点的的含义 (3)N 点为A 的 溶液,可通过 ( )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的方法获取晶体。
(6)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晶体的有 无晶体析出的有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7)除去A 中的泥沙用 法;分离A 与B (含量少)的混合物,用 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 ,气体溶解在 时的 。
(2)影响因素: ①内因: ②外因: (温度越 ,气体溶解度越小) 和 (压强越 ,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 + 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NaCl (海水晒盐)
,如KNO 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 (溶解度用S 来表示)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 , , ②仪器: , , , , 等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 , , ②仪器: , , ,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此类计算公式为:%100⨯=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注意:溶质质量分数关系式中的各种量都是以质量表示的,不得以体积数据代替。
(1)求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2、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
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质质量分数,求在配制溶液过程中所需溶质或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例3、在农业生产上,常需要用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现要配制150kg这种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各是多少?
(3)溶液的稀释问题:
例4、化学实验室现有98%的浓硫酸,但在实验中常需要用较稀的硫酸溶液。
要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为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溶液,需要多少克水?
(4)溶液的增浓问题:
方法:1、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2、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3、与浓溶液混合。
例5、有4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钙溶液,若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增加到10%,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4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C aCl2溶液
C、把溶剂蒸发掉20克
D、加入2克C aCl2晶体
(5)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综合计算:
注意点:①在根据化学方程式列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时,要以溶质的质量列比例,而不能用溶液质量或体积
例6、现在足量的锌粒与50克10%的稀盐酸反应,问能生成多少克氢气?
②对于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1、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剂的质量在计算中应注意:有些反应中不生成水时,溶剂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中各溶液中溶剂质量之和;若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则还需要加上生成的水的质量。
2、溶液质量=反应物质量总和-生成气体质量-生成沉淀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