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海雾的几个特征

合集下载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海雾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海雾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之海雾
【—
初一
地理总结之海雾】,我国沿海每到春暖花开,由冷转暖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迷迷蒙蒙
毛毛细雨的天气,能见度显著降低,甚至相距几米也难见踪影,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海雾。

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雾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到1
千米以下。

我国近海雾区北宽南窄,黄海与东海的雾区最大,南海次之,渤海最小;琼州
海峡、浙闽沿岸和山东半岛沿岸为三个多雾区。

成山角一次海雾可持续26天不散,有我
国的“雾都”之称。

海雾是一种危害很大的海洋灾害,首先,无论在海上还是在海岸带地区,海雾都因其大大降低能见度而对交通运输、渔业捕捞和养殖、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以及
军事活动等造成不利影响;其次,雾气会极大地减少日照时间,低温高湿会对农作物生长
造成很大危害;第三,雾水中的盐分对建筑物的腐蚀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中,在全部因海
洋和气象原因造成海难事故中,因海上能见度原因造成的船舶海难事故,占有相当的比例。

国内一项1950-1987年的船舶海上航行事故统计显示,因恶劣能见度而造成的海难事故,
占事故总数的首位。

但从对船舶造成的损害讲,在数量上占首位的是台风,占74%,而海
雾只占12%,居第二位,损害的程度也比较轻。

但也有例外,如1993年5月,中国国家海洋局所属40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6号”,在北纬29度,东经134度舟山群
岛海域与一外籍货轮相撞而沉没,在事故中死亡3人,生还107人,经济总损失近亿元。

总结:海上航行,常因海雾而受阻,甚至造成海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黄、东海春季海雾“楔”形雾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海雾是指在海洋上形成的一种低层云,主要由水汽在海风的作用下凝结而成。

黄、东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海洋交通运输区域,同时也是春季海雾频发的地区之一。

在春季,黄、东海地区经常出现一种独特的“楔”形海雾分布特征,即从海上一直延伸至沿海地区,并围绕着一定的地理区块。

本文将分析这种“楔”形雾区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楔”形雾区在黄、东海的分布特征。

根据历史数据,黄、东海的“楔”形雾区通常出现在春季,尤其是3月至5月。

这个时期正是春天刚刚到来,海水的温度相对较低,而陆地上空的温度却较高,形成了一定的温度差。

这种温度差是“楔”形雾区形成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分析“楔”形雾区的成因。

首先,海水的蒸发是形成海雾的主要源头。

黄、东海地区面积广阔,海水的蒸发量大,形成了丰富的水汽。

当海风吹向陆地时,水汽会随着空气流动被带上岸,而空气中的水汽在接触到较冷的陆地表面时会迅速凝结形成雾。

其次,地形也对“楔”形雾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黄、东海地区的陆地与海洋之间存在大量的岛屿、半岛等地形起伏,地形对海风的流动造成了阻挡和变化,使得海风在某些区域停滞,导致水汽在这些区域聚集并凝结成雾。

另外,海域的洋流和海水温度的差异也对雾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洋流的流动会改变海水的温度分布,而温度差异又会影响雾区的形成和范围。

在分析完“楔”形雾区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后,我们可以看到,“楔”形雾区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海水的蒸发、陆地的温差、地形的起伏、洋流和海水温度的差异等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时,才能形成这种独特的“楔”形雾区。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到,“楔”形雾区的形成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

例如,当大气中的湿度较大、风速较小且风向稳定时,有利于“楔”形雾区的形成和发展。

而一旦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气温和湿度等因素产生较大波动,这种“楔”形雾区可能会逐渐消散或转化为其他形态的海雾。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位于山东半岛的南端,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

由于地处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给城市的交通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海雾的形成条件复杂多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

首先,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与气候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岛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春夏季是青岛的雾季,这与青岛的气候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

春夏季是温度升高的季节,天气变化较大,气温的变化对海雾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与地理位置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青岛地处黄渤海交界处,地形复杂,有许多密集的岛屿,湾涂相间。

这种地理特点使得青岛近海的局部气候表现出较强的不稳定性,对海雾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

此外,青岛近海还经常受到冷暖气流的交汇影响,这也为海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再次,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与海水温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海水温度的升高会促使水汽的蒸发,形成稀薄的水汽层,这种水汽层容易形成海雾。

春夏季是海水温度升高的季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海雾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还与青岛的城市化进程有着一定的关系。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排放,这些废气和排放会直接影响大气质量,加剧海雾的形成。

综上所述,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非常复杂,需要从气候特点、地理位置、海水温度和城市化进程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只有全面掌握这些形成条件,才能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海雾的发生,保障城市的交通和生活的正常运行。

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

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

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进展近十年来,随着对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关注不断增加,中国对海雾研究的重视也逐渐提高。

海雾作为一种特殊的气象现象,在航海、交通、能源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近十年中国海雾研究的主要进展。

一、海雾形成机制和特征近年来,中国研究者对海雾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人员发现,海雾的形成主要与海温、水汽含量、风速、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海雾的形成过程中,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云滴并悬浮在空中,从而形成海雾。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海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地域差异,其中,冬季海雾较为常见。

二、海雾的观测与预测在海雾的观测与预测方面,中国研究者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他们通过卫星遥感、气象观测、人工测站等手段,收集了大量的海雾观测数据,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将观测数据与数值模型相结合,研究人员能够对海雾的发生、发展和消散进行预测,并提供给相关行业和部门参考,以减少海雾对航行和交通安全的不利影响。

三、海雾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随着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的不断影响,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海雾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者通过分析观测数据和模拟实验,发现海雾的频率和强度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温升高,水汽含量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海雾的形成增加。

这对于海洋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海雾对能源系统的影响海雾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对于能源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研究者通过实地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海雾对能源系统的影响机制。

他们发现,海雾可以降低太阳辐射和风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对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站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合理应对海雾对能源系统的影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近十年来,中国海雾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研究人员对海雾的形成机制、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展了一系列的观测与预测方法。

1.9--雾和能见度解析

1.9--雾和能见度解析

• 挪威、西欧沿岸与冰岛之间海域常年多雾:夏 季雾很频,成因主要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冰岛冷 流交汇形成。夏季多平流雾,秋冬季多锋面雾 和蒸汽雾。这一雾区位于北美与西欧和北欧的 主要航道上,尤其是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 来往船舶众多,水流急且流向多变,再加上雾 频,船舶航行困难。据统计,此水域雾中撞船 事故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适宜的风场: 风力2~4级,风向与海水等温线垂 直,(如我国近海S-SE-E等)。
充沛的水汽: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 低层逆温:层结稳定,抑制对流发展。
3.平流雾消散条件
风向突变;(冷锋过境) 风力增加;(大洋上风力再大有时也不散) 暖湿平流中断; 水--汽温差拉大; 近地面层结不稳定。
• 雾在自然界中可以装点山川,使其呈现千姿百态,在军 事上作隐蔽物等。
三、平 流 雾 (Advection Fog)
• 1.定义: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导致气温下降,水汽凝 结所形成的雾,称为平 流 雾,(又称海雾 sea fog) 。此 雾多形成于冷暖海流交汇处的冷水面一侧。
• 特点: • (1) 浓度、厚度大:雾滴浓密,能见度恶劣,有时小于50米。
• 下图是我国近海出现平流雾的四种典型天 气形势:

海 冷 高 压 西
气 旋 东 部

我国近海出现平流雾的四种典型天气形势
副 高 西 伸 脊 西 部
冷 锋 前 部 和 暖 区
八、我国近海雾的分布
• 我国近是北太平洋多雾区之一。主要以平流雾为主,锋 面雾和辐射雾次之。
• 雾区分布:自渤海到北部湾基本呈带状分布。 • 地理分布:南少北多 ,南窄北宽。 • 季节变化:南早北晚,从春到夏由南向北推进。南海北
厚达几十到几百米。 • (2) 水平范围广:遍及整个海区,最大可达30万平方公里。 • (3) 持续时间长:可数日不散。 • (4)大洋中无明显的日变化:一天中任何时刻均可发生。 • (5)随风飘移:伸入大陆几十公里。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海雾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海雾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梳理—海雾海雾是海洋上低层大气中的一种水汽凝结(华)现象,由于水滴或冰晶(或二者皆有)的大量积聚,使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公里以下,雾的厚度通常在200〜400米左右。

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逐流,向风的下游扩展。

在沿海地区,海雾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

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海雾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

海雾种类春夏季节,在海上或岸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白茫茫的海雾,有时浓雾弥漫,咫尺不见。

按雾生成的过程和原因,可把海雾分成平流雾、混合雾、辐射雾和地形雾四种。

平流雾平流海雾是黄海海雾的一种主要类型,是因空气平流作用在海面上生成的雾。

它包括两种:①平流冷却雾:又称暖平流雾,有时简称平流雾,为暖气流受海面冷却,其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雾。

这种雾比较浓,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能见度小,春季多见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千岛群岛和北大西洋西部的纽芬兰附近海域。

形成之前受其东南高压系统影响,黄海海域受偏南风控制,导致暖平流输送,气温明显高于海温。

②平流蒸发雾:海水蒸发,使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状态而成的雾,又称冷平流雾或冰洋烟雾。

冷空气流到暖海面上,由于低层空气下暖上冷,层结不稳定,故雾区虽大,雾层却不厚,雾也不浓。

从两极区域流出的冷空气到达其邻近暖海面上或在巨大冰山附近的水域上时,均可生成平流蒸发雾。

混合雾冷(暖)季混合雾:海上风暴产生的空中降水的水滴蒸发,使空气中的水汽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

这种空气与从高(低)纬度来的冷(暖)空气混合,就冷却而成雾。

这种雾多出现在冷(暖)季。

辐射雾①浮膜辐射雾:漂浮在港湾或岸滨的海面上的油污或悬浮物结成薄膜,晴天黎明前后,因辐射冷却而在浮膜上产生了雾。

②盐层辐射雾:风浪激起的浪花飞沫经蒸发后留下盐粒,借湍流作用在低空构成含盐的气层,夜间因辐射冷却,就在盐层上面生成了雾。

中国近海海雾分布特征是什么

中国近海海雾分布特征是什么

中国近海海雾分布特征是什么近年来。

海洋灾害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海雾,居住在我国沿海地区的人们应该经常会看见海雾现象,海雾会给人们的交通带来众多不便,海雾会使得发生海域的能见度降低影响海上船舶运输、捕捞作业、海上石油开采以及海上军事活动.那么大家还知道中国近海海雾分布特征是什么吗?今天就由的接下来船长应督促驾驶员对各种航行仪器、雾号和航行灯进行检查,以确保雾航中正常使用,督促有关人员检查排水和水密设备,使之处于良好状态。

2、及时抄收天气预报、气象传真、航海警告和雾航警报,船长对雾情资料、航区特点、潮汐潮流及通航密度等信息应做到充分的掌握,结合本船性能和特点,做好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应急预案准备并向有关人员交待清楚。

3、轮机长应按船长要求备足供主机变速的燃油。

4、当视线恶劣、渔船密集、避让困难、航道复杂及船长对航行安全无把握时,为确保船舶雾航安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船长有权择地锚泊或滞航,切勿盲目航行。

5、驾驶人员应保持正规了望,悉心观察,从灯光、水天线、风向、目标等的变化中判断能见度是否正在恶化,是否正在进入雾区。

6、能见度小于5海里时,即认为能见度不良,应处于雾航的戒备状态,做好一切雾航准备工作,开启雷达并调整到最佳状态,注意守听VHF和加强了望等。

7、当能见度小于3海里时,即认为能见度严重不良,按规定施放雾号,通知机舱备车,进行系统观测,不论白天、夜间必须开启航行灯,同时应毫不迟疑地报告船长。

8、能见度严重不良时,船长必须立即到驾驶台亲自指挥,坚持在驾驶台值守。

值班驾驶员应将船位、四周环境和己采取的措施报告船长,船长应研究核实雾航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督促值班驾驶员认真了望,勤测船位。

9、机舱接到备车航行通知后,值班轮机员应立即做好操纵主机的一切准备,报告轮机长,并严格执行驾驶台的备车、用车命令。

10、全船应保持肃静,禁止喧哗,以免干扰驾驶员的听觉,驾驶人员必须利用一切有效手段保持正规了望,禁止与工作无关的交谈,必要时打开驾驶台门窗,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观察可疑动向和音响。

中国沿海海雾、气旋、台风、冬防和通航环境的分析、特点、对策

中国沿海海雾、气旋、台风、冬防和通航环境的分析、特点、对策

中国沿海海雾、气旋、台风、冬防和通航环境的分析、特点、对策一、中国沿海海雾的分析、特点、对策因中国沿海海雾带来的能见度不良造成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的海损和海难事故时有发生,作为航海人员能了解海雾的形成和影响,熟练掌握并遵守能见度不良时的避碰规则,特别重视雾航的注意事项并落实相应雾航措施,对确保雾中沿海航行安全关系重大。

(一)概要介绍我国沿海雾的分布情况。

我国的黄海中部和南部,长江口及舟山群岛,北部湾是三个相对多雾的海域,海南岛以南,台湾以东海面受暖流影响,常年水温较高,很少有雾;而海雾出现最频繁的是成山头和石岛一带海面;渤海海峡附近也是多雾地带,而渤海的雾情相对少一些,冬季常有蒸气雾出现。

从范围看,舟山群岛一带的雾区宽约二百海里,而六月的黄海几乎全部被海雾占领。

从时间看,沿海的雾情出现最早的,一月份开始在南海北部沿岸,东海和黄海的雾情都出现在三月,其中浙江沿海和长江口的雾情最盛期是四到六月份,而黄海的雾情最盛期为六到七月份,八月份以后,沿海的雾情就逐渐减少。

可以看出:沿海的雾情在时间上从春至夏,冬季也有,在地理上由南向北,这与沿海的近海海流系统的分布和暖湿气流的活动有关。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偏东到偏南风最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因而只要偏东或偏南气流的天气能在沿海维持一定的时间,海雾就会形成。

(二)特别应注意的我国沿海几个雾航复杂水域的通航情况。

老铁山水道是进出渤海的重要通道,供商船航行的航道宽度仅有六海里,进出渤海各港口的船舶从各个方向到这里集结并辐散,通航密度相当大,由于船多航向变换多,航向交叉机会就多,尽管大连交管中心管理这个海区,但在航道及其附近除航船外渔船也不少,使通航环境更趋复杂,是雾航事故多发区域。

成山头海域是北方沿海的南北海上交通枢纽,由于这里渔业资源丰富,捕鱼船舶云集于此,而一些地方航运公司的船舶不主动和交管中心配合,对分道通航制的有关规定遵守不严,据统计,在该水域发生的多起雾航碰撞事故均为违章航行造成。

爱学习?我国近海的雾的特点及分布有哪些呢?

爱学习?我国近海的雾的特点及分布有哪些呢?

爱学习我国近海的雾的特点及分布有哪些呢?爱看航海人努力用心做上一期我们了解了海洋上雾的分类(点此了解),这一期我们来了解了解我国沿海的雾的一些特点及分布。

一.地理分布我国海域是太平洋的多雾区之一。

北起渤海湾,南至北部湾,大致呈带状分布。

二、雾区特点1、南窄北宽南部宽约100~200km舟山群岛一带约400km北部更宽一些,如黄海6~7月几乎全部都是雾区。

三个相对多雾中心:黄海中南部、长江口至舟山群岛和北部湾。

2、南少北多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西北部冬春季多雾,年雾日20~30天;台湾海峡西部和福建沿海年雾日20~35天(台湾海峡东部、澎湖列岛一带却很少雾,只有4~5天);闽浙沿岸到长江口一带,年雾日增加到50~60天;黄海中部水域年雾日达50~60天以上。

山东半岛南部成山头和石岛一带海面雾最频,年雾日超过80天,最长连续雾日超过25天,有“雾窟”之称;从鸭绿江口到济州岛的朝鲜西部沿海海雾也比较多,年雾日达50多天,有时与山东南部沿海的雾区连成一片。

三、季节变化我国近海的雾在时间上从春至夏,由南向北推延,表现出南早北晚的特点:以南海北部沿海出现最早,始于头年12月,12~4月为雾季,2~3月雾最多。

东海的雾始于3月,3~7月为雾季,其中浙江沿海至长江口4~6月最盛。

黄海的雾始于4月,4~8月为雾季,6~7月最盛。

8月,除黄海北部外,我国整个沿海的雾骤然减少。

四、成因我国海域的海流分布状况,在适宜的风场配合下,为平流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下垫面条件。

春、夏季正是东亚夏季风控制的季节,东南气流源源不断地将黑潮上空的暖湿气流输送到我国近海。

当这种气流抵达变性北缩的沿海冷流水面时,便在该冷水域形成雾区。

我国近海出现平流雾的几种典型地面天气形势:除上述外,其它成因主要有:我国春季,从陆上吹往海上的空气,气温可能略微高于温,这时也能形成平流雾。

冬季,北方沿海有时会出现蒸汽雾。

在秋、冬季,河口、港湾或低洼平原的沿海,夜间常产生辐射雾,可能移往附近海面。

海雾

海雾

雾的一般提法雾是低层大气在贴近下垫面的一种凝结现象,在陆上和海上都可以生成,但海雾是指在海洋影响下生成在海洋上的雾,因而其生成、维持和消散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海雾的存在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海洋环境主要指的是水文状况和气象条件。

换句话说,海雾是在特定的海洋水文和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在那些经常可以满足成雾条件的海区,海雾出现的机会就多,反之亦然,因而海洋上海雾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逐流,向风的下游扩展。

在沿海地区,海雾自然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

不过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

海雾在海上生成被输送到陆上,自然仍称海雾,但在陆地上生成的雾扩展到海上却不是海雾,尤其那些在陆上生成随天气系统移到海上的雾,只能叫做“海上的雾”,例如象锋面雾、内陆雾、岸滨雾等纯属天气系统的雾,陆上有,海上也有,虽然海洋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的生成,却出于天气系统,而不是纯粹海洋的影响,因而不能列入海雾的范围。

春夏季节,在海上或岸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白茫茫的海雾,有时浓雾瀰漫,咫尺不见。

雾有多种。

按雾生成的物理过程和冷却原因,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混合雾”等多种。

大陆上的雾多为“辐射雾”。

海洋上的雾也称海雾。

海雾基本上是属于“平流雾”,其他种类的海雾很少。

海雾是什么? 有人以文学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雾的形象:“如毛毛细雨,似浓浓炊烟,像绵绵柳絮,萦萦宠罩,低垂漂浮,犹如轻柔洁白的面纱,把大海姣好的面容,抑或暴虐的嘴脸蔽盖隐藏起来。

”海面上,这种凝聚结集的无数细小的水滴,就是海雾。

如果从空气稳定度和天气型两方面讨论海雾生成之后,如何持续和消散问题。

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低空空气层结中“干层”的存在,利于雾的持续,而天气型转变带来的风和降水,常使海雾趋于消散。

珠江口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珠江口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

珠江口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珠江口海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引言:珠江口是中国最大的江河入海口之一,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南端,与香港相邻。

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得珠江口地区经常出现海雾天气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珠江口海雾天气的气候特征以及其成因。

一、珠江口海雾的气候特征1.出现频率高:珠江口地区海雾天气的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春、夏、秋季更为明显。

根据过去几十年的气象观测数据显示,珠江口地区平均每年有超过150天出现海雾。

2.强度变化大:珠江口海雾的强度因季节和天气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说,夏季海雾相对较弱,能见度较高,而冬季海雾较为浓厚,能见度较低。

3.持续时间长:珠江口海雾通常在清晨或黄昏时分形成,在白天时分逐渐消散。

一般情况下,海雾能持续几个小时至一整天。

二、珠江口海雾的成因1.海洋环流的影响:珠江口地区处于东南亚季风气候的影响下,夏季受到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到高压系统的影响。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珠江口周边海域的水汽含量较高,有助于海雾的形成。

2.地形地貌的影响:珠江口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利于海雾的形成。

珠江三角洲的平原地势使得地表蒸发水汽较多,同时海域与陆地的温差较大,这种地形特点有利于海雾云的生成。

3.温度逆转现象:珠江口地区冬季常常出现温度逆转现象,即海水温度高于地面温度。

这种温度逆转能促使海水蒸发,形成较浓厚的海雾,降低能见度。

4.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进行,海洋中的水汽含量和气温都发生了变化,这对珠江口地区的海雾天气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虽然具体变化趋势还需进一步研究,但不可否认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珠江口海雾的形成和强度产生某种影响。

结论:珠江口海雾天气是由海洋环流、地形地貌、温度逆转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频率高、强度变化大和持续时间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珠江口海雾天气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观测来加深我们对该现象的理解。

雾航安全的分析、探讨和实践-- -下载福禄寿

雾航安全的分析、探讨和实践--    -下载福禄寿

雾航安全的分析、探讨和实践中远海运“年池轮”船长张宝新; ;引言:雾航是艰苦的、紧张的、危险的,同时又是每艘船舶必须面对的现实,几乎在任何季节和航区,都可能遇到能见度受到限制的情况(以下称雾航),尤其在春季。

为了更好地做好这个季节性、经常性的安全航行工作,我们对避碰规则的学习应由字面上的熟悉和背诵,向正确理解和执行的深度和层次发展。

这对保障在复杂条件下的航行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1.了解中国沿海海雾的特点与重视:其中中国沿海海雾的特点其分布特点为:雾区范围南窄北宽,发生的频率南少北多。

如:每年南海北部沿海从12 月到3 月为雾季;闽浙沿海到长江口等东海海域从3 月到7 月为雾季;黄海海区从4 月到8 月为雾季。

其中成山头一带海面雾最频,年雾日超过80 天。

当船舶航经此海域时,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雾中航行措施,以确保船舶的安全。

在对1972年国际海上避规则第19条的理解和执行进行分析和探讨,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理解和执行第19条多少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个应急能力的培养问题。

在对每一起雾中碰撞事故的处理中,都少不了对当事者的责任心的严厉指责。

可通过对众多事故本身的分析,不仅要问,从当事者判断有碰撞危险开始,到意识到碰撞不可避免,再到发生碰撞这半小时,甚至几分钟内,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责任心问题吗?从他们的心理活动分析,此时已不是责任心问题了,而是一个应急能力问题了,不知道如何化解紧迫局面,不知道如何负责,它与当事者平时在其他方面的表现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人们常说的急中生智,是以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的,否则只有目瞪口呆。

因此每一个驾驶人员都应注意应急操纵能力的培养和思考,否则很难保证当你遇到同样的局面时,会发生什么。

这就是为什么要从执行、理解规则的角度,分析其中深层次原因的理由。

;;2.从对雾中发生碰撞事故的分析可知有三大主要原因:1:避让动作互相不协调;2:有第三艘船舶的存在;3:没有使用安全航速。

1.9--雾和能见度解析

1.9--雾和能见度解析

• 当 Td- Tw≥2℃,且其它条件适当时,出现海 雾的概率为80%。
成雾点
消雾点
露点水温曲线图
3、天气形势判断法
• 在海雾多发区,应连续接收地面预报图和 表层水温图,分析是否存在成雾条件:适 当的环流条件,充足的水汽来源和冷的海 面条件。结合船舶单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和测算。
• 下图是我国近海出现平流雾的四种典型天
第九节 雾和能见度 •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雾与航海的关系;雾
的分类;我国近海雾的分布;世界海洋雾的分布; 船舶测算海雾方法;海面能见度。
• 重点:各种雾的定义和特点;雾的生消条件;
我国近海雾的分布特征;世界海洋雾上的主要雾
区;船舶测算海雾方法;海面能见度。
雾(Fog)
• 一、雾的定义 :由大量小冰滴、小冰晶或两
三、平 流 雾
(Advection Fog)
• 1.定义: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导致气温下降,水汽凝 结所形成的雾,称为平 流 雾,(又称海雾 sea fog) 。此 雾多形成于冷暖海流交汇处的冷水面一侧。 • 特点:
• (1) 浓度、厚度大:雾滴浓密,能见度恶劣,有时小于50米。 厚达几十到几百米。
雾不仅影响船舶的航行安全,还影响船舶天、地文的定 位。雾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对人体十分有害。(52年伦 敦的大雾,造成4800多人死亡,4个月后又死亡8000多人。 1922年,英邮轮“埃及”号在法国沿岸雾中与法破冰船
“西奈”号相撞,船上的近百名旅客和8000公斤黄金,3
万公斤白银一同沉入大海,故称“吞金夺银的雾”)。 • 雾在自然界中可以装点山川,使其呈现千姿百态,在军 事上作隐蔽物等。
适宜的风场: 风力2~4级,风向与海水等温线垂 直,(如我国近海S-SE-E等)。 充沛的水汽: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

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青岛是中国一座美丽的沿海城市,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海洋环境,导致在春夏季海雾频发。

下面将对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做详细分析。

一、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青岛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

春夏季是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海水受到气温的影响逐渐变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海洋气候环境。

同时,青岛的地理位置处于山东半岛的最南端,东临黄海,西连胶东半岛,这种地理位置也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海水温度和海水蒸发在春夏季,青岛海域的海水温度逐渐上升,温暖的海水表面与较为凉爽的海水底层形成一种温度梯度。

当海水表面的温度较高时,海水蒸发速度也会加快,从而在海洋表面形成了大量的水蒸气。

三、空气温度和湿度随着春夏季气温不断升高,大气中的湿气增加,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升高也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来源。

此时,海水蒸发产生的水蒸气与温暖潮湿的空气相遇时,便会凝结成水滴,从而形成海雾。

四、地形和海洋环境青岛的地形多为丘陵、低山地貌,海岸线弯曲多变,这种地形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海雾的形成。

当海风吹过多变的地形边界,空气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流动,海风对海水蒸发的携带作用,也会使海雾的范围扩散更为广阔。

五、海洋环流和潮汐青岛近海的海洋环流和潮汐对海雾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潮汐的周期性变化,使得海水的混合速度和湍流增强,海水蒸发也变得更加充分。

同时,海洋环流的引导作用,也会对海雾的扩散及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结:青岛近海春夏季海雾频发的形成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海水温度和海水蒸发、空气温度和湿度、地形和海洋环境、海洋环流和潮汐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为海雾的频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因此,青岛在春夏季节往往会出现大雾天气,对航运和交通出行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风情。

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

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

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个例的对比研究引言:黄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区之一,而雾与能见度的变化对海上交通和航运安全有重要影响。

冬季和夏季是黄海地区雾出现的两个主要季节,对比研究黄海冬季雾和夏季雾的特点和成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造成雾的原因,为海上航行提供科学依据。

一、黄海冬季雾的特点冬季雾是黄海地区的典型天气现象之一,表现出以下特点:1. 频率较高:黄海冬季雾的发生频率较高,覆盖范围广,常常持续数日甚至更长。

2. 能见度低:黄海冬季雾的能见度通常不高,一般都在1000米以下,严重时更低。

3. 结构稳定:黄海冬季雾的结构较为稳定,常以层状或块状展现,对航行造成较大困扰。

二、黄海夏季雾的特点相比之下,黄海夏季雾的特点有所不同:1. 频率较低:黄海夏季雾的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夏季雾较少出现,占整个夏季天气的比例较小。

2. 能见度相对较高:黄海夏季雾的能见度较冬季雾要好,通常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甚至达到几千米。

3. 结构不稳定:黄海夏季雾往往不具有明显的结构,呈现出漫雾或薄雾的状况,对航行影响较小。

三、黄海冬季雾与夏季雾的成因对比1. 温度差异:黄海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夏季气温相对较高。

冬季,寒冷的陆地和暖湿的海洋交汇,形成了冬季雾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相对稳定,湿度较高,但局地热储较少,在没有冷空气影响的情况下,形成夏季雾的条件较差。

2. 水汽含量:冬季黄海地区水汽较充沛,加上低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冬季雾的形成;夏季黄海地区水汽较夏季要少,因而夏季雾的形成受到一定限制。

3. 雾滴粒径:冬季黄海地区的雾滴粒径一般较大,沉降速度较快,有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夏季黄海地区的雾滴粒径较小,因此夏季雾的生存时间较短。

4. 外部环流:冬季黄海地区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较大,环流较为活跃,有利于冬季雾的形成;夏季黄海地区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环流较为平稳,对夏季雾的形成起到不利因素。

海雾

海雾

雾的一般提法雾是低层大气在贴近下垫面的一种凝结现象,在陆上和海上都可以生成,但海雾是指在海洋影响下生成在海洋上的雾,因而其生成、维持和消散的过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海雾的存在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海洋环境主要指的是水文状况和气象条件。

换句话说,海雾是在特定的海洋水文和气象条件下产生的,在那些经常可以满足成雾条件的海区,海雾出现的机会就多,反之亦然,因而海洋上海雾的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海雾在海上形成后,会随风逐流,向风的下游扩展。

在沿海地区,海雾自然可以登陆,深入陆地,有时达几十公里,登陆后的海雾,仍保持海雾的特征,但在新的环境影响下,很快变性消散,或变成低云。

不过在近海处,登陆的海雾虽不断消散,却又不断有新的从海上补充,所以沿海地区有时海雾会持续几天。

海雾在海上生成被输送到陆上,自然仍称海雾,但在陆地上生成的雾扩展到海上却不是海雾,尤其那些在陆上生成随天气系统移到海上的雾,只能叫做“海上的雾”,例如象锋面雾、内陆雾、岸滨雾等纯属天气系统的雾,陆上有,海上也有,虽然海洋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它的生成,却出于天气系统,而不是纯粹海洋的影响,因而不能列入海雾的范围。

春夏季节,在海上或岸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白茫茫的海雾,有时浓雾瀰漫,咫尺不见。

雾有多种。

按雾生成的物理过程和冷却原因,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蒸发雾”、“混合雾”等多种。

大陆上的雾多为“辐射雾”。

海洋上的雾也称海雾。

海雾基本上是属于“平流雾”,其他种类的海雾很少。

海雾是什么? 有人以文学的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海雾的形象:“如毛毛细雨,似浓浓炊烟,像绵绵柳絮,萦萦宠罩,低垂漂浮,犹如轻柔洁白的面纱,把大海姣好的面容,抑或暴虐的嘴脸蔽盖隐藏起来。

”海面上,这种凝聚结集的无数细小的水滴,就是海雾。

如果从空气稳定度和天气型两方面讨论海雾生成之后,如何持续和消散问题。

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低空空气层结中“干层”的存在,利于雾的持续,而天气型转变带来的风和降水,常使海雾趋于消散。

海洋上的雾

海洋上的雾

2019/10/17
§1.9.3 海洋上雾的分布
另一特点是南少北多。
琼州海峡和北部湾西北部冬春季多雾,年 雾日20~30天;
台湾海峡西部和福建沿海年雾日20~35天 (台湾海峡东部、澎湖列岛一带却很少雾, 只有4~5天);
闽浙沿岸到长江口一带,年雾日增加到 50~60天;
黄海中部水域年雾日达50~60天以上。
典型的温度垂直廓线是在雾中为微弱的降温或等 温,在其上则为逆温。
12
YSH
2019/10/17
§1.9.1 雾的分类与特征
4.平流雾的消散条件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平流雾的生成和维持是以一
定条件为依托的,一旦这些条件发生逆转或遭到破 坏时,海雾即趋于消散,主要是:
流场改变,暖湿平流中断,如冷锋过境或风向有 较大角度的转变;
山东半岛南部成山头和石岛一带海面雾最 频,年雾日超过80天,最长连续雾日超过 25天,有“雾窟”之称;
从鸭绿江口到济州岛的朝鲜西部沿海海雾
22也南比 部较 沿多 海, 的年雾雾区日连达成一50片多。天,有时与YS山H 东
2019/10/17
§1.9.3 海洋上雾的分布
2.季节变化 我国近海的雾在时间上从春至夏,由南向北推延,
§1.9.3 海洋上雾的分布
3.成因
我主国要海与域我的国海沿流海分的布两状支况海,流在有适 宜提季关的供正。风了是场 必 东配 要 亚陆化径。沿合 的 夏沿水东流冬岸岸组海下下季和半流流 成 和季年的,垫风系 , 南风 受范为面控: 包 海的 大围由 括 沿平条制影 陆和江 渤 岸响 低流流件的河 海 流, 温向径 、 。雾。季随 和直流 黄季 融的春节接的 海节 化受产、,淡 、而 的大生夏东变 冰

1.9雾和能见度

1.9雾和能见度
§6 云和雾 19
§6.3 雾 2
3)特点 ――浓度大,厚度大;水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远洋雾的浓度及生消时间没有日变化;沿海 及岛屿的雾有一定的日变化; ――随风飘移,伴有层云。 2、锋面雾(Frontal Fog,雨雾或降水蒸发雾) 1)定义 ――锋面上暖气团里下降的雨滴穿过锋面落到冷气团 里,雨滴蒸发,使锋面下冷气团近地面层的空气 达到饱和而形成的雾。 2)分布地区 ――暖锋前、一型冷锋后、锢囚锋的两侧。 3)特点 ――浓度及生消时间不受气温日变化的影响; ――雾区随锋面和降水区的移动而移动。 3 §6.3 雾
2)北美圣劳伦斯湾至纽芬兰外海 春夏季多平流雾,冬季多锋面雾和蒸汽雾。
原因: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汇合处, 夏季北大西洋副高强大,向高纬吹暖湿的偏南风; 冬季促进锋面气旋发展。
§12.3海洋上雾的分布概况 8
§12.3海洋上雾的分布概况
9
3)挪威、西欧沿岸与冰岛之间洋面 夏季多平流雾,冬季多锋面雾、辐射雾和蒸汽雾。 原因:夏季,来自北大西洋暖流上的暖湿空气流至高
马达加斯加南部海面。多发生于夏季。 西风漂流上,终年有雾,特别是夏季(12~2月),能见度良好 的天数很少。
§12.3海洋上雾的分布概况 10
我国近海的雾
• 我国近海是北太平洋多雾区之一。主要以平 流雾为主,锋面雾和辐射雾次之。
• 雾区分布:自渤海到北部湾基本呈带状分布。
• 地理分布:南少北多 ,南窄北宽。
§12.3海洋上雾的分布概况
14
2)露点水温图解法 雾形成前,露点温度td<表层海水温度tw, t= tw - td越大,不可能有雾; t减小,成雾的可能性增大; t= 0℃后, t<0℃,雾产生。 有雾时,t<0℃,若-t减小,雾可能要消散; t=0℃后, t>0℃,雾在消散。

海雾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

海雾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

海雾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中国海洋大学第一章测试1.海雾是一种发生在()的天气现象。

参考答案:海洋大气边界层中2.在卫星可见光云图上海雾水平分布形态特征有()。

参考答案:边缘比较平滑;与海岸线走向基本一致;纹理比较均匀;乳白色3.海雾在垂直方向上比较均匀,反映了雾层的()。

参考答案:湿绝热湍流混合层特征4.海雾研究的挑战性或者难点有()。

参考答案:对环境高度敏感;缺乏海上观测;海雾的形成机理复杂5.海雾的厚度一般有多厚?参考答案:50-500米第二章测试1.平流冷却雾是()。

参考答案:暖空气平流到冷海面上,近海面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成雾2.平流蒸发雾是()。

参考答案:冷空气平流到暖海面上,海面强烈蒸发而成雾;暖海雾3.按照相态分,海雾分为()。

参考答案:水雾和冰雾4.我国近海海雾主要以()为主。

参考答案:冷海雾;平流冷却雾5.海雾与陆地雾的主要区别是参考答案:海雾日变化小,陆地雾太阳升起后趋于消散; 海雾以平流雾为主,陆地雾以辐射雾为主第三章测试1.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海雾研究开始于()年,Titanic号的失事促使海雾研究拉开了序幕。

参考答案:19132.海雾形成机理研究的第一人G.I. Taylor,施放了携带气象测量仪的风筝和气球,测量()。

参考答案:湿度垂直变化3.Douglas 是WWI时期的飞行员,杰出的预报员和气象学家,他主要研究的是()。

参考答案:苏格兰东海岸冷海雾,当地人称为哈雾(haar)4.美国科学家Byers(1930)的主要贡献是()。

参考答案:将海洋学与气象学结合起来,提出在美国西海岸,夏季海雾主要是冷洋面的冷却作用5.王彬华先生著《海雾》一书,中文版于()年出版,英文版于()年出版。

参考答案:1983,1985第四章测试1.北半球海雾发生频率比较高的海区有()等。

参考答案:纽芬兰外海;千岛群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2.千岛群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海雾发生频率比较高的原因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