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西医结合肿瘤病学
肿瘤:是机体中正常细胞在不同的始动与促进因子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
肉瘤:恶性肿瘤来自间叶组织者称为肉瘤。
癌:恶性肿瘤来自上皮组织者称为癌。
肿瘤标志物:肿瘤细胞或癌组织由于癌基因及其产物的异常表达和合成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或宿主对肿瘤进行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生化分子,它提示了肿瘤在宿主体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癌基因的活化程度。
化疗:广义的化疗是指应用化学药物杀灭体内外病原体或新生物,抑制其生长繁殖的化学治疗过程;狭义的化疗则是指应用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治疗恶性肿瘤。
综合治疗:是指根据病人的机体情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生存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大咯血:24h内咯血500ml以上,或出血至呼吸道,对生命造成威胁时叫大咯血。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有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
癌前疾病:是指一些可能转变为癌症的疾病或情况。
(而癌前病变是指各种组织的上皮出现不典型增生或称异型增生,是可能癌变的病理情况。
前者是一个临床概念,后者是一个病理概念)多发性骨髓瘤(MM):亦称浆细胞骨髓瘤,是由于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恶性增殖所致的肿瘤性疾病,属浆细胞肿瘤的一种。
二.知识点1.浸润是肿瘤播散的主要方式,是恶性肿瘤细胞转移的基础和前奏。
2.在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往往是内外之因联合作用而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痰湿或邪毒蕴积,发生局部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内蕴等一系列病机变化。
3.我国癌症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人口老龄化、吸烟、不良生活习惯和环境污染等。
4.病理学检查是肿瘤最可靠、最具有价值的诊断方式。
也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5.中西医结合是当今治疗恶性肿瘤最具有优势与特色的疗法之一。
6.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①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②临床治疗方案有待进一步规范③药物临床应用尚欠合理④不良反应的防治重视不够⑤中西医结合切入点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学认识肿瘤的中西医治疗
科学认识肿瘤的中西医治疗科学认识肿瘤的中西医治疗2010-10-08 17:03"中医治疗肿瘤是我国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是我国的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在这一领域中并没有取得令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重要成果,无论学术界和民众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都有不少争论和误解:有的否定和贬低,有的则过分夸张,同时对其作用机理也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正确理解和科学认识中医治疗肿瘤的科学原理,实事求是评价其作用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2005年亚太地区中西医结合学术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孙燕和广州市肿瘤医院教授申维玺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该如何评价,又该如何走下去?记者请他们谈了自己的认识。
西医中医各有局限由于肿瘤的确切病因和发病学机理不明,目前现代医学主要采取手术、放疗、化疗、激光治疗和射频治疗等方法。
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都难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采用辨证治疗与辨病治疗两种模式,两者的治疗作用和效果有较大差别。
辨证治疗是根据望、闻、问、切得出的证型进行治疗,常用治则有滋阴、益气、补阳、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和化痰祛湿等。
辨证治疗肿瘤是使用中药调节肿瘤病人体内出现的细胞因子网络失平衡状态,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继发性病理生理学变化,纠正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引起的各种异常病理生理过程,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从而起到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效果。
辨证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如手术后可促进病人术后的恢复过程,放疗和化疗过程中使用可起到增效解毒效果。
辨病治疗,主要治则有以毒攻毒、清热解毒、逐瘀散结等。
大致来说,中医以毒攻毒等治则的基本作用机理与化疗药物的"细胞毒"作用相似,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可以杀死、杀伤肿瘤细胞。
进入综合治疗肿瘤时代孙燕等认为,将中医辨证治疗与西医治疗结合起来,具有明显学科优势。
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及防治
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及防治中医认为,脏腑虚损、功能失调是肿瘤形成的关键原因,肿瘤形成后,因耗伤气血,导致正气亏虚、气之,日久不除。
中医对肿瘤的防治有着悠久历史,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在既往文献中,均有相关方面的记载。
比如《内径》中提到的“石瘕”,《南经》中提到的“积聚”等;宋代的《卫济宝书》就用了“癌”字,并对其做了相应描述。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基于此,发掘中医防治肿瘤的经验,对医治肿瘤、筛选抗肿瘤的中药,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此,现就想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让大家认识与肿瘤相关的中医药知识,并确保其可以意识到防治肿瘤的重要性。
1.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中医学认为肿瘤是因正气虚弱、邪毒乘虚而入,引起机体脏器功能紊乱,最终形成不良结局,即肿瘤。
基于中医层面,认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是导致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
我们常见的外因有饮食、情绪,长时间积累就会蕴结于经络脏腑,而内因就是阴阳不平衡、气血运行不规律等。
其实,邪毒外侵仅可以作为构成肿瘤发生的基本条件,而气虚损失才是引起肿瘤发生的主要依据。
中医认为,肿瘤并非是局部疾病,而是一个全身疾病。
为了大家能够更好地通过中医认识肿瘤,那我们就具体到某个疾病上,方便大家更好地认识肿瘤。
比如,颈部、咽喉部肿瘤,多与气郁痰凝相关;乳腺、子宫、卵巢部位肿瘤,大多与肝郁血滞有关;肝脏部位肿瘤,大多与湿热郁火有关;胃肠道肿瘤大多与水饮不化、湿热淤滞等有关。
由上可知,中医药防治时肿瘤时,要对症下药,可见采取中医药具有深远意义。
2.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具有活力、价值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医药。
其在经过几千来的总结,最终形成了如今宝贵的治疗经验,对防治肿瘤具有积极作用。
首先,中医辨证理论充分概括并且说明了肿瘤发生机理、病程转归。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方面有着丰富经验,而且这些经验均是在日积月累下总结所得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其次,中药中医药能够直接或间接杀伤肿瘤细胞,并且可以在防治肿瘤过程中,发挥出固本培元效果,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提升,调节机体技能,在阻断、抑制肿瘤细胞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中医对肿瘤的解释
中医对肿瘤的解释肿瘤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对于肿瘤的解释和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肿瘤的解释,并介绍中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肿瘤被称为“瘤痣”、“瘰疬”或“癌症”。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情志因素、饮食不当、不良生活习惯、病毒感染等。
情志因素是中医认为对肿瘤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忧愁伤肺、愤怒伤肝等情志的不平衡都可能导致体内气血失调,进而影响肿瘤的发展。
中医将肿瘤分为实质性肿瘤和虚宿根肿瘤,实质性肿瘤多为新生物,例如乳腺癌、结肠癌等,虚宿根肿瘤则指已有肿块的肿瘤。
中医认为,实质性肿瘤主要是由于脏腑经络气血失调或气滞血瘀导致的,虚宿根肿瘤则是因为脏腑机能失调、体质虚弱导致的。
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化痰等方面。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推拿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肿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中药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消肿化痰等,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药方。
针灸和艾灸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或热熏熨的方式,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推拿是中医治疗肿瘤的辅助疗法,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促进体内的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
除了药物治疗和理疗外,中医还注重调节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中医认为,饮食对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如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等。
此外,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锻炼、保持心情舒畅等。
中医对于肿瘤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一方面,中医注重调理人体的整体平衡,强调治疗的个体化。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调节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促进身体的康复。
另一方面,中医治疗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肿瘤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现状
肿瘤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现状介绍了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中西医结合护理肿瘤的优势,包含有辩证施护、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中医技术在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主要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护理肿瘤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肿瘤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广阔前景。
标签:肿瘤;中西医结合;护理;综述文献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每年的恶性肿瘤发病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
目前肿瘤的治疗越来越重视综合治疗,越来越重视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优势和互补作用,深受广大肿瘤患者的欢迎。
现将有关护理措施及进展综述如下。
1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1.1中医对肿瘤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有“瘤”字的记述,《灵枢·刺节真邪》[1]有“筋瘤”、“肠瘤”、“昔瘤”的病名。
在《黄帝内经》及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金贵要略》中提出了肠覃、积聚等一些肿瘤病名和许多诊治肿瘤性疾病的行之有效的方剂。
《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篇》[2]首提“癌”这一病名。
随着中西医结合、现代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如钱氏在《肿瘤的辨证施治》中归纳肿瘤的发病机制为“气滞、血瘀、痰凝、热毒、湿聚、正虚”六个方面[3] ;郭氏在《现代中医治疗学》认为“在发病方面,各种肿瘤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从总体来说,主要是正气不足,邪毒乘虚而入,致气滞、血瘀、痰凝相互交结,久而渐成肿块[4] ;张氏则提出了“癌毒-正虚”致病学说,认为“癌毒内生是恶性肿瘤始动之因,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的内在依据[5]。
1.2现代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下,某一正常的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分化和过度无限增生的结果,这种现象一旦形成,具有向周围组织乃至全身侵蚀和转移的特性,最终患者因为肿瘤的不断生长造成原发或所侵袭的脏器功能破坏、出血、梗阻、继发感染、全身衰竭等而死亡。
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恶性肿瘤基本上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核心是细胞遗传特性的改变,如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突变等[6]。
中医关于肿瘤的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肿瘤通常被认为是由于人体内的气血经络阻塞,导致邪气、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积聚而成。
中医将肿瘤归类为“瘰疬”、“癥瘕”、“积聚”等病证,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
1. 气滞血瘀: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二者相互影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形成肿块。
2. 痰湿凝聚:痰湿是中医常见的病理产物,认为是由水液代谢失常,津液凝聚而成。
痰湿阻滞经络,日久可形成肿瘤。
3. 邪毒侵袭:中医认为,外来的邪气(如风、寒、湿、热等)和内生的邪毒(如热毒、湿毒等)可以侵袭人体,阻塞经络,导致气血不畅,形成肿瘤。
4. 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肝气郁结、脾胃虚弱、肾气亏损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邪气内聚成瘤。
5. 情志内伤:中医认为,长期的情绪压抑、忧思郁怒等情志内伤,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失调,从而引发肿瘤。
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通常包括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原则,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手段综合调理,旨在调整人体的内在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然而,中医治疗肿瘤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测结果和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中医与西医肿瘤治疗的综合观点
中医与西医肿瘤治疗的综合观点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研究重点。
在肿瘤治疗中,中医与西医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西医治疗肿瘤的综合观点,以期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选择。
一、中医治疗肿瘤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肿瘤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
中医治疗肿瘤的核心理念是“扶正祛邪”,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状态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1.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肿瘤侧重于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通过观察肿块的外观、听取患者的自述症状、询问其日常生活习惯和家族病史、脉搏的变化等多种手段来进行诊断。
这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有助于辨别肿瘤的属性和病理特点。
2. 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肿瘤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方法。
中药治疗是其中最主要的手段,通过中药的药性和配伍原则,调理患者的阴阳气血,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扶正祛邪的目的。
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辅助治疗手段,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来缓解肿瘤患者的痛苦,并辅助中药发挥疗效。
二、西医治疗肿瘤西医作为现代医学的代表,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医治疗肿瘤主要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等方式来进行。
1. 手术治疗手术是西医治疗肿瘤的首要方法,通过切除肿瘤,达到根治或部分切除的目的。
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切除病变组织,但手术本身具有创伤性和风险性。
2. 化疗和放疗化疗和放疗作为西医常规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和放射线等方式来杀灭肿瘤细胞。
这种方法可以全面覆盖整个身体,但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综合观点中医与西医在肿瘤治疗中各有优势,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已成为一种趋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是将中医的“扶正祛邪”与西医的切除肿瘤、化疗、放疗等方法相结合,既可直接切除肿瘤,又能通过中医的方法调理患者的身体,提升免疫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手术前后给予中医辅助治疗,如中药调理身体,针灸缓解疼痛;化疗和放疗期间给予中医治疗,如中药减轻副作用,调理气血等。
中西医肿瘤科专科概括
中西医肿瘤科专科概括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中西医肿瘤科专科的整体概述和简介。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概述中西医肿瘤科专科是一个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与技术来诊断和治疗肿瘤疾病的领域。
中医肿瘤学和西医肿瘤学是两个独立的学科,但它们各自具备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肿瘤科专科主要依托中医药理论,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治疗肿瘤。
中医肿瘤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肿瘤科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整体观念,以调理人体整体的气机为基本手段,通过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疗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西医肿瘤科专科则侧重于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如放疗、化疗、手术等来治疗肿瘤疾病。
西医肿瘤学的发展经历了快速的进步,相关的治疗手段和抗癌药物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改进。
西医肿瘤科注重疾病的局部治疗和药物的精准应用,通过临床实验和研究不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西医肿瘤科专科的融合是近年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治疗手段与西医的先进技术和药物相结合,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种结合可以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的效果和生存质量。
未来中西医肿瘤科专科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西医肿瘤科专科会在未来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中西医肿瘤科专科的概况。
首先,将先介绍中医肿瘤科专科的发展和特点,然后转而介绍西医肿瘤科专科的发展和特点。
最后,将对中西医肿瘤科专科的融合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其中,"引言"部分将对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进行说明。
"正文"部分将包括中医肿瘤科专科和西医肿瘤科专科的介绍。
在"中医肿瘤科专科"部分,将重点探讨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和中医肿瘤科的特点。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随着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日益完善和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但癌肿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
一谈到癌肿,有些人闻癌色变,畏癌如虎。
但有很多坚强者,伴着肿瘤生存了几十年。
为此我们说肿瘤,甚至癌症并不十分可怕,只要我们正确地认识它,重视预防和治疗,攻克癌症是有希望的。
中医对肿瘤早有认识。
古代医学文献中记载了对肿瘤发生的看法,描述了某些肿瘤病的表现。
古代医家也创立了一些对肿瘤进行治疗的治则和方药。
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瘤”的记载。
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周礼》一书中还记载有专门治疗“肿疡”的“疡医”(类似当代的肿瘤科医生)。
中医对肿瘤的描述大致称为瘿病、肠蕈、痰核、噎膈、反胃、乳癌、症瘕、积聚、伏梁、肺积、脾积、肝积、肾癌、失荣、石疽、骨疽等。
用一句话归纳:肿瘤就是肿大之物留居一处不消散之意,即为机体某一部分细胞病理性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三、肿瘤的病因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环境因素、机体免疫功能、遗传因素及某些疾病与肿瘤的发生有关。
(一)环境因素1.化学致癌是主要的致癌因素①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烟尘、炼焦、柏油铺路、车辆废气;②芳香胺及偶氮染料(有机染料的基本原料);③亚硝胺:主要源于腌制食品及腊肉。
2.物理致癌物电离辐射、热辐射、慢性刺激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3.生物因素黄曲霉素、病毒感染等均可使癌症发病率增高。
(二)机体免疫状态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因其他疾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机体识别和破坏癌变的能力下降,都有利于癌的生长。
(三)遗传因素癌症有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易感性。
(四)某些疾病和生活习惯等因素1.感染乙肝病毒可诱发肝癌。
2.吸烟10年以上,可诱发肺癌;被动吸烟超过22年以上可诱发肺癌和喉癌。
3.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诱发宫颈癌。
4.叶酸摄入量不足可诱发宫颈癌和胃癌。
5.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诱发胃癌。
6.从未生育过的妇女或高龄产妇易患乳腺癌。
7.经常接触沥青或煤焦油者,可诱发皮肤癌。
中西医对肿瘤的认识
引言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例/10万人。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人,总数估计在450 万人左右。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致死率为94. 71/10万。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癌症状况将日益严重,今后20年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万增加到1500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万增至1000 万。
癌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更高,为104.01/10万,居全部死亡疾病之首,其中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来自乳腺、肺、结肠、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从这些器官来源的肿瘤通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如肺、脑、肝和骨。
转移癌通常出现在原发肿瘤之后,且有一定的转移途径和规律,一般不难判定。
大部分转移癌可通过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寻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5%-15%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2],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扰。
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因此存在很多争论。
一般来说,原发灶的检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既能将原发部位作为治疗靶区,又能避免对非原发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3]。
免疫组织化学问世以前,寻找不明转移癌的肿瘤原发灶的困难重重,不明来源肿瘤原发灶的确定对于肿瘤学家和病理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新型肿瘤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及使用,使一些原先诊断为MUO 的病例有可能发现原发灶,为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有效帮助。
浅议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及其地位
浅议中医药对肿瘤的认识及其地位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疾病。
早期发现的肿瘤多采用手术行根治性治疗,但是对于在确诊时已属中晚期的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及免疫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这些治疗或轻或重的给患者带来损伤、痛苦和不适。
随着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手段的不断完善,中医药日益成为恶性肿瘤的主要辅助治疗措施,在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中医中药都有用武之地。
对于放化疗病人,配合使用中医中药有助于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放、化疗的疗效,并且可以清除体内残余的微小病灶;对于危重或晚期的病人,能够减轻病人的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而对于康复期的病人,中医中药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有效防止肿瘤细胞转移和复发。
下面就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关于肿瘤的成因,中医认为肿瘤的产生是人的机体处于阴阳失衡,气血、五脏失调,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了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等病理变化,产生了气、血、痰、毒等病理产物,日久成为肿瘤。
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方面:1.1 外因1.1.1 六淫之邪:人体若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能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易于受邪毒之侵袭。
内经说:“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
”说明古人从临床实践中已经观察到六淫可导致肿瘤疾患的发生。
1.1.2 饮食不洁:脾胃是气血之海,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
《医门法律》说:“过饮浓酒,多成膈症。
”宋《济生方》还说:“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久则结为瘢。
”这说明古人认为饥饱不匀,饮食不节,纵饮热酒,或粘滑难化之品,过食肥甘、鱼腥乳酪,强食生冷均易引起食管癌、贲门癌、胃癌及腹部其他肿瘤。
1.2 内因1.2.1 七情郁结:七情太过或不及,都会引起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
内经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中医古籍文献对肿瘤疾病的认识
在我国,最早发现与肿瘤有关的记载,是在西周,那时就用“肿”这个字眼来形容肿瘤,只不过当时无法区分肿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
宋代《圣济总录》把腹内肿瘤叫做"癥瘕"(音“征假”)。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公元1617年)中以“茧唇”称如今的唇癌。
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公元1805年)把肿瘤叫做"失营"或""。
因为这种病的后期,人体外表失去光泽荣华,"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
"
此外历代中医对的描述主要有下列病名:“”包括食道癌及;“胃反”包括胃癌在内;“”是指包括各种内脏肿瘤在内的胸;“”多指下腹部及;对“带下”的描述则与宫体、症状相似;“石疽、失荣”则与恶性淋巴瘤及颈部转移癌症状相似。
此外还有“肾岩”、“脏毒”等类似肿瘤的描述。
从造字分析看,癌原作“岩”,读yán。
古代中医将表面凹凸不平、质地坚硬如石的肿物(即较明确的恶性肿瘤)称为“岩”,例如“乳岩”()。
而古时“岩”字与象形字“嵒”(山上的石块)相通,后人再加上“疒”(“病”字偏旁),就成为“癌”了。
象形字嵒加病字头疒(疒读nè),说明癌是一种病,且是恶病。
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认为,肿瘤的形成与“浊毒”关系密切,临床上采用通经化浊消瘤之法疗效显著。
试述当代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诊治进展
五、综合治疗
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常以中医药配合其他疗法可提高疗效。如手术前用中药,改善机体状况,增强体力,调理因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肾功损害,利于手术;手术后用中药调补,促进康复,利于患者接受其他治疗;手术后辅助治疗防止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时间。与放疗相结合,减轻放疗不良反应并增效。与化疗结合,提高化疗效果,减轻胃肠道、骨髓、心、肝、肾损伤。用中药干预癌前病变,防止和减少肿瘤的发生。
当代国际公认美国癌症研究联合会(AJCC)分期标准,现代医学认为,没有分期就没有治疗,至少是没有正确的治疗。中医肿瘤学界也应学习应用此标准,结合中医丰富的临床经验,增加思辨的准确性、用药的正确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辨证论治为主体的治疗
在肿瘤治疗的过程中,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采取内治、外治、饮食、针灸、推拿等手段,采取煎剂、丸、散、膏、丹和现代新型口服药、注射液、外用药、中药提取物等方法与途径。以中医方法为主综合治疗,优势互补,协同起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在指导肿瘤治疗上具实际指导意义。在临床工作中做到:1、共性与个性结合,就共性而言:(1)整体地认识疾病。应从病位、病因、病性、病程等多维上整体认识,动态应对,指导治疗;(2)病程具有阶段性;(3)病因是多因素。肿瘤共同的基本病机特点:正气不足,如在肺癌有共同的症候群:咳嗽、胸痛、发热、咯血、消瘦,临床首先分析掌握相同肿瘤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了解共同特征,总结治疗规律和用药特色。比如肺癌的共性特征:(1)气阴两虚论,它是肺癌最基本的病机特征,贯穿肺癌的始终;(2)气虚血瘀论;(3)气滞论;(4)痰毒瘀滞论;(5)阳虚论。肺癌是多种病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虚而得,因虚致实,全身属虚,局部属实,属瘀、痰、毒贯穿发病的全过程,气阴两虚是内在病理基础,瘀、痰、毒是发病的必然条件。处方共性原则:辨证用药+辨病用药+对症用药。不同个体的肿瘤,临床表现、病机和用药是有差异的,这就是个性。分析共性,掌握个性,指导治疗。2、辨病与辨证结合:现代中医必须掌握肿瘤的现代医学认识与规律,才能有效地治疗,避免误诊、误治。辨病论治也在发展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思维在现代肿瘤学已有了良好的体现与运用。3、杂合以治。现代中医必须熟悉手术、放疗、化疗、生物、中医五大手段各自的优势与进展,把握时机,有计划选择治疗手段,发挥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效益,同时也实现中医内治、外治、针灸、气功等自身多手段的合理综合。
中医对肿瘤的解释
中医对肿瘤的解释中医从不同角度来定义肿瘤病,它把肿瘤分为痰湿肿瘤、湿热肿瘤、气滞肿瘤、血瘀肿瘤、风湿肿瘤和淤血肿瘤六种。
痰湿肿瘤是最常见的类型,它的症状表现为肿块较大,质地柔软,边缘不清晰,有凹陷,病人常有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呼吸困难以及腹胀等症状。
湿热型肿瘤多见于肝脏、胰腺、膀胱等腹腔内部分,肿块可大可小,质地较硬,有高热,病人有发热、汗出、腹痛等症状。
气滞肿瘤一般见于小腹部分,肿块及大及小,质地较硬,有胀痛不适,病人有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血瘀肿瘤通常出现在肝脏、胰腺、脾脏等部位,肿块也可大可小,质地较硬,有胀痛不适,病人有发热、烦躁不安、面色发黑等症状。
风湿肿瘤主要见于关节或软组织周围,肿块较大,质地较硬,有高热,病人有全身酸痛、发热、汗出等症状。
淤血肿瘤多发于下肢,肿块较大,质地较硬,病人有发热、全身酸痛、烦躁不安、活动受限的症状。
中医认为,肿瘤症的发生与人体的血瘀、湿热、风湿和气滞四种病机有关。
如果人体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中积累的湿热和淤滞,就会导致形成湿热肿瘤或气滞肿瘤,血液内积累的淤血,就有可能形成淤血肿瘤,血液内积累的血瘀,就会形成血瘀肿瘤。
另外,随着人体衰老,肾脏功能衰弱,湿热和淤滞积聚,就会形成风湿肿瘤。
此外,病人的情绪及心理状态也会影响肿瘤的发生,中医把病人的情绪称作“津液”,如果病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那么这种“津液”就会影响病人身体机能,导致淤血、血瘀、湿热等病机慢性累积,最终引发肿瘤症。
中医临床以辨证施治为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通过中药调和血液,调节气血循环,清热解毒、解瘀活血、祛湿化痰、补虚益气等等来治疗肿瘤。
在中药调理者,有的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有的可以促进肿瘤的细胞死亡,甚至有的中药可以促使肿瘤细胞回到正常状态。
因此,在中医看来,治疗肿瘤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达到理气养血、调和药物,调节病机的目的,以消除肿瘤病机,治愈肿瘤病症。
综上所述,中医对肿瘤的解释是从病机论,把肿瘤分为湿热型、气滞类、血瘀型、风湿型和淤血型五种,并以辨证施治和中药调理为治疗方式,达到调节病机和消除肿瘤病机的目的。
中医对肿瘤的概念
中医对肿瘤的概念1. 肿瘤的定义与分类肿瘤是指人体内一类恶性生长的肿块,通常被称为癌症。
它可以侵略和破坏身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造成严重的疾病和甚至死亡。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肿瘤分为两种类型: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一种非癌性病变,通常不会扩散到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相比之下,恶性肿瘤是一种癌性病变,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2.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起源于古代。
在《内经》中,对肿瘤的描述已经非常详细,其中提到了“癌症”这个词。
中医将肿瘤称为“瘤”或“瘕”,根据不同的病变特征,肿瘤可以分为实质性和虚证性两种类型。
实质性肿瘤是一种实性的病变,通常由肿大的组织细胞和血管组成。
虚证性肿瘤则是一种虚弱的病变,通常由瘀阻、气滞和湿毒等因素引起。
3. 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肿瘤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化瘀,祛湿通络,解毒消肿”。
中医认为,肿瘤是由湿毒、瘀血、气滞等因素引起的,只有通过清除体内的湿毒、瘀血和气滞,才能有效治疗肿瘤。
此外,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中医还注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保证患者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4. 中医治疗肿瘤的具体方法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多种,例如针灸、中药、推拿按摩、气功等。
其中,中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许多中草药都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在早期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中药已经被广泛应用。
在针灸治疗方面,针刺特定的穴位能够改善患者的体质,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提高免疫力。
推拿按摩和气功也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和调节呼吸,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和排除体内的湿毒、瘀血等有害物质。
5. 中医治疗肿瘤的注意事项对于肿瘤患者来说,除了积极接受中医治疗外,还需要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
饮食上,患者应该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增加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比例。
生活上,患者应该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和疲劳,这些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醫對腫瘤的認識內容簡介:2000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為「瘍醫」。
「瘍醫掌腫瘍……之齊。
」腫瘍包含腫瘤,說明西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
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
2000多年前的《周禮》一書中已記載與治療腫瘤一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生為「瘍醫」。
「瘍醫掌腫瘍……之齊。
」腫瘍包含腫瘤,說明西元前11世紀對腫瘤已有了認識。
至今,日本、朝鮮仍將腫瘤稱之為「腫瘍」。
在當時就主張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治療方法,其中內治「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調之」。
外治則用「祝藥,……殺之齊」。
「祝」意為用藥外敷,「殺」是用藥腐蝕惡肉。
「祝」、「殺」都為現代治療腫瘤的常用方法。
《山海經》並非一部專門論述藥物的專著,但它確實收集了許多植物、動物及礦物藥,約有藥物120餘種。
從這些藥物的治病範圍看,有治惡瘡、癭瘤、癰疽、噎食等從現代觀點來看與腫瘤有關的疾病。
這些醫藥成果與現代醫藥成果相比較不足掛齒,但用歷史的眼光看,它是中國醫藥學發展的先河,中國醫藥學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對世界醫藥學也有一定的貢獻。
中醫學的奠基著作《黃帝內經》中所述「昔瘤」,「腸覃」,「石瘕」,「癜瘕」,「癖結」、「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腫瘤的症狀相類似,如「噎膈不通,食飲不下」類似現代醫學中的食管、賁門腫瘤所造成的梗阻症狀。
「石瘕生於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這石瘕的症狀與子宮內的腫瘤相類似。
「腸覃者……如懷子之狀……按之則堅。
」與腹腔內的某些腫瘤相似。
這些論述為中醫腫瘤病學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腫瘤成因的論述與現代醫學對腫瘤病因的認識也有相似之處,如:外邪侵襲,《靈樞•九針》雲:「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者也」。
飲食失調,《素問•異法方宜論》雲:「美其食……其病皆癰瘍」。
此處的癰瘍,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有體表潰瘍的腫瘤。
中医对肿瘤的解释
中医对肿瘤的解释
中医理论认为,肿瘤是以病毒、细菌、环境因素等诱发为主,受人体体质、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影响,引起内外虚、气血不调,导致体内病症表现出癌变,从而形成肿瘤的病理模式。
中医认为,肿瘤有多种病因及分型,比如:肝脏癌,乙肝病久未治愈而引起;多发性骨髓瘤,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是主要的原因;乳腺癌,经常性的乳房检查也可能影响乳腺癌的发病;结肠癌,多数是长期细菌感染而引起。
根据中医的观点,肿瘤的治疗可以分为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调和免疫、阳气固本等,以及调和体质、改变生活方式等治疗方案。
一是清热利湿,用药物清除体内多余的热毒,清热降火,促进新陈代谢,对癌症有疗效;二是活血祛瘀,散瘀止痛,改善营养吸收,活血化瘀,改善组织老化,促进肿瘤细胞死亡;三是调和免疫,强化人体免疫能力,提高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四是阳气固本,局部注射中药温补脾胃,改善营养吸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另外,中医还建议调和体质,比如通过调节饮食习惯改善体质,提高病人的抵抗力;根据季节定期体检,及早发现肿瘤病变,及早治疗;重视心理护理,开展定期的舒缓和心理分析调节,以协助患者心神安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中医对肿瘤的治疗不仅仅是药物和技术手段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调和体质、促进内调,实现内疏外理、活血化瘀,以及抗癌功能的改善,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中医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与治疗肿瘤与癌症是当今社会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与治疗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特点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特点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追求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理念。
在中医理论中,肿瘤与癌症被归为“癥瘕”范畴,即体内的病结、肿块。
根据中医的观点,癌症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部阴阳失调、气血不畅所致,而对肿瘤的治疗则需要针对具体的辨证进行。
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特点之一,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脉等信息,确定患者的病机和辨证类型。
对于肿瘤与癌症的辨证要素,中医通常包括“瘀阻”、“痰湿”、“气滞”、“脾胃虚弱”等。
辨证的目的是找出病因,明确病机,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在肿瘤与癌症治疗中的应用1. 中医药调理和辅助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肿瘤与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类型,中医师会开出针对不同病机的中药方剂,以调理机体,改善气血偏虚、阴阳失衡等问题。
中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从而增强对肿瘤和癌细胞的抵抗能力。
2.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之一,广泛应用于肿瘤与癌症的治疗中。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中医针灸可以缓解肿瘤与癌症患者的疼痛,改善病程中的不适感。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免疫功能的改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中医膏方及外治法中医膏方是一种将草药炮制而成的外用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与癌症的治疗。
根据病情,中医师会选择合适的中药材配制成膏方,以外敷或搽抹的方式使用。
中药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渗透,起到直接作用于肿瘤病灶的效果。
三、中医对于肿瘤与癌症治疗的综合疗效评估中医治疗肿瘤与癌症的综合疗效需要通过多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那可老有一套啦。
咱老祖宗早就开始琢磨这事儿了。
在中医眼里呢,肿瘤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它是身体里的气血、津液啥的出现了问题才长出来的。
就像是一条河,本来流得好好的,突然有地方堵住了,水就开始乱流,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个大水洼,这肿瘤就有点像这个大水洼。
中医还觉得肿瘤的发生和人体的正气有关系。
正气就像是身体里的小卫士,当正气很足的时候,那些邪气,像风邪、寒邪啥的就很难进来捣乱。
可是如果正气变弱了,邪气就会趁虚而入。
这些邪气进到身体里后,就会让身体里的气血运行不畅,慢慢地就可能长出肿瘤来。
比如说,一个人老是熬夜,不好好吃饭,还不运动,正气就会慢慢变弱,这时候身体就容易出问题啦。
再说说肿瘤的分类。
中医也有自己的一套分类方法呢。
根据肿瘤生长的部位、形状还有症状啥的来分。
有的肿瘤长在身体里面很深的地方,有的就长在表面。
而且不同部位的肿瘤,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一样。
像长在肚子里的肿瘤,可能会让人肚子疼,吃不下饭;长在皮肤上的肿瘤,可能会有红肿、瘙痒之类的症状。
中医在治疗肿瘤方面也有很多办法。
中药就是很重要的一种。
中药有好多不同的药材,就像一个大药箱,每种药材都有自己的本事。
比如说黄芪,它就可以补气,让身体的正气变强;还有白花蛇舌草,它就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那些因为热毒引起的肿瘤可能就会有效果。
除了吃药,中医还有针灸、推拿这些方法。
针灸就是用细细的针在身体上的穴位扎一扎,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
推拿呢,就是用手在身体上按摩,让身体放松,也有助于改善身体的状况。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还有很多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它不像西医那样只看肿瘤本身,而是从整个人体的角度去看。
它就像一个细心的管家,把身体里的各个部分都照顾到,从根源上去找肿瘤发生的原因,然后想办法解决。
这就是中医在肿瘤认识方面的独特魅力呀。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咱今儿个就来唠唠中医学对肿瘤的认识,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得慢慢聊。
中医这门学问,讲究的是个整体观。
你看啊,人体就像是个大花园,各种器官、经络就像是花园里的花花草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肿瘤这东西,在中医眼里可不是孤立的病,它就像是花园里突然冒出来的杂草。
你说这杂草怎么来的?有的是因为土壤不好了,有的呢,是因为浇水浇得太勤了。
老李头儿家前几年就出了个事儿,他儿子小李突然发现自己身上长了个“瘤子”。
老李头儿一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立马带着儿子去医院,结果西医说这是“癌症”。
老李头儿一听这个词儿,脸色立马就变了,心想这可不得了,癌症这东西,听说治不好啊。
不过呢,老李头儿是个老中医,他知道中医有自己的看法。
肿瘤在中医里叫“积聚”,有的是气血不通,有的是湿热内蕴。
小李这情况,老李头儿一琢磨,觉得可能是气滞血瘀,气血不通,瘀积成块。
老李头儿心想,这治病可不能光看表面,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他对小李说:“儿子啊,这病得慢慢调理,不能急于求成。
就像种地一样,种子埋下去,得等它发芽、生长,这是个过程。
”于是,老李头儿开始给小李调理身体,给他开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像是当归、红花这些。
还教他做一些气功,疏通经络。
小李一边吃药一边练功,日子一天天过去,慢慢地,他感觉身体有了变化,肿块也开始变小了。
这期间,小李也经历了不少心路历程。
刚开始,他心里头是慌的,怕这病治不好,怕自己拖累家人。
后来,看到自己身体一天天好转,心里的石头也慢慢落了地。
他对老李头儿说:“爸,你这中医真是个宝。
”老李头儿笑着说:“中医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调节人体与自然的平衡。
你看,春夏秋冬四季变换,人体也得跟着变化,调节好自己的节奏。
”中医不光治病,还讲究养生。
老李头儿常说:“人啊,得像树一样,根扎得深,风吹不倒。
”他教小李一些养生的方法,比如早睡早起,保持情绪平和,饮食有节制。
小李慢慢地,也开始明白这些道理,生活习惯也有了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据国家卫生部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肿瘤发病率已上升为127例/10万人。
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肿瘤患者160万~170万人,总数估计在450 万人左右。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2003年我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致死率为94. 71/10万。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癌症状况将日益严重,今后20年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万增加到1500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万增至1000 万。
癌症成为第一位致死疾病,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率更高,为104.01/10万,居全部死亡疾病之首,其中死亡率最高的10种癌症分别是肝癌、胃癌、肺癌、食道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白血病、乳腺癌、鼻咽癌、宫颈癌、膀胱癌。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来自乳腺、肺、结肠、前列腺、卵巢和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从这些器官来源的肿瘤通常转移至局部淋巴结和其他器官,如肺、脑、肝和骨。
转移癌通常出现在原发肿瘤之后,且有一定的转移途径和规律,一般不难判定。
大部分转移癌可通过临床及各种辅助检查寻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5%-15%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2],这就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诸多困扰。
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
因此存在很多争论。
一般来说,原发灶的检出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临床医生制定最为合理的治疗策略,既能将原发部位作为治疗靶区,又能避免对非原发部位进行不必要的治疗,减少治疗的并发症,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有积极的影响[3]。
免疫组织化学问世以前,寻找不明转移癌的肿瘤原发灶的困难重重,不明来源肿瘤原发灶的确定对于肿瘤学家和病理学者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常需长期随访观察,反复检查方可发现,甚至始终未能发现。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特别是新型肿瘤标记物的不断发现及使用,使一些原先诊断为MUO 的病例有可能发现原发灶,为临床有针对性的治疗及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提供有效帮助。
比如,CK7抗体识别的是相对分子质量为54000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存在于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细胞中,一般非上皮来源的细胞无表达。
卵巢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乳腺腺癌、肺腺癌中呈阳性反应,另外在宫颈肿瘤、胆管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也为阳性表达。
而胃肠道的腺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阴性,在鳞状细胞癌、肝细胞和肝细胞癌、前列腺和前列腺癌、肾上皮性肿瘤中均为阴性。
现通常认为CK7是腺癌和移行上皮细胞癌的比较特异性的标志。
CK20抗体存在于正常的胃肠道上皮、移行上皮、Merkel细胞中。
在胃肠道、Merkel细胞癌、胰胆管癌、唾液腺小细胞癌、小肠类癌、卵巢粘液性腺癌阳性表达。
而在乳腺腺癌、子宫内膜癌、肺腺癌和鳞癌、除唾液腺和Merkel细胞肿瘤以外的小细胞肿瘤、卵巢非粘液性肿瘤、肾细胞癌、精原细胞瘤、胸腺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组织中阴性表达。
此抗体在原发癌灶和淋巴结转移灶表达是一致的。
villin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95000的细胞骨架蛋白,正常分布于肠上皮和肾近曲小管上皮,可用于肠上皮来源肿瘤与非肠上皮肿瘤的鉴别诊断,亦可作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参考指标。
我们知道,众多转移癌的原发灶不可能用单一抗体检测,数个抗体的联合应用可增加敏感性,从而缩小肿瘤原发灶的寻找范围。
[34,35]已有学者研究ck7,ck20在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36],也有学者研究CK7,CK20在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37]。
美国学者Miller联合应用villin,ck7,ck20在缩小肿瘤原发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内也有学者研究villin,ck7,ck20在卵巢转移癌中的表达。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一组已知肿瘤原发灶,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观察,从中发现这组癌在villin,ck7,ck20中的表达规律,对寻找未知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癌的来源组织器官有一定的帮助。
正文背景回顾1.肿瘤的相关研究:1.1 中医研究1.1.1中医对肿瘤的认识1.1.1.1 肿瘤定义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就有“瘤”字的记载。
瘤的定义,据公元610年的《诸病源候论》这本医书的记载,认为是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是人体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肿瘤的“瘤”字。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叫做“癌”,这是由于恶性肿瘤质地坚硬,部位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好象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
而在古时候“晶”字的上半部是一个品字,下半部是一个山字,它同岩石的岩字是通用的。
“晶”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癌”字了。
现在流传的中医文献里,最早记载到“癌”字的,是十二世纪的《卫济宝书》。
而最先对癌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的,是公元1264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并且指出它“毒根深藏”,最后会引起昏迷。
1.1.1.2 病名的认识历代中医刊籍数以万千,其中对于肿瘤的论述颇多,但散见于有关“症瘕”、“积聚”、“噎嗝”、“反胃”、“瘿瘤”、“血证”、“恶疮”及“痈疽”等病证类篇中,《妇人大全良方》中有乳癌的记载:“若初起,内有小核,或如鳖棋子,不赤不痛,积之岁月渐大,巉岩崩破如熟榴或内溃洞深,血水滴沥,此属肝脾郁怒,气血亏损,名曰乳癌。
” 乳癌即乳腺癌。
《外科正宗》曰:“肉瘤者软若绵,高似馒,皮色不变。
” 相似于现代医学之软组织瘤,如脂肪瘤或软组织肉瘤等。
《医宗金鉴》云“失荣症生于耳之前后及肩项,其证初起,状如痰核,推之不动,坚硬如石,皮色如常,日渐长大……日久难愈,形色渐衰,肌肉瘦削,愈溃愈硬,色观紫斑,瘤烂浸淫,浸流血水,疮口开大,胬肉高实,形似翻花瘤症。
” 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及锁骨上区之淋巴瘤或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溃烂。
《医宗金鉴》中云:石疽“痈疽肿硬如石,久不作脓者是也。
”“生于颈项两旁,难消难溃,皮顽之症也。
”相似于现代医学中颈部淋巴瘤或淋巴转移癌。
1.1.1.3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理的认识中医学对肿瘤病因的认识有外因如六淫,内因如七情内伤、饮食劳逸、体质内虚等,多种病因综合作用使机体阴阳失调,经络气血运行障碍,气滞、血瘀、痰凝、毒蕴、湿聚等相互交结而成:(1)气滞血瘀:气血瘀滞、日久可生癌肿,历代文献指出,乳癌发病与肝脾两伤,气郁凝结有关。
血随气行,血之阻滞凝结多由气行不畅引起,故血瘀多伴气滞,久之则成肿块,《医林改错》中指出:“肝腹结块,必在形之血”,说腹内肿块,多由血瘀所致。
(2).阳虚寒凝:《灵枢·百病始生》篇中有云:“积之始生,得寒乃成,厥乃成积”,故认为阳虚寒凝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病因。
(3)痰湿聚结:脾主湿,脾虚则水湿失于健运。
水湿不运,津液不布,为邪火熬灼,遂凝结为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丹溪心法》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的论述。
(4)邪毒郁热:外受毒邪入侵,日久均能化热化火,内伤七情,亦能生火,火热伤气,烧灼脏腑,是为邪热火毒。
毒蕴于内,日久必发。
癌瘤病人多见热郁之证,如邪热嚣张,发为实热之证,表示肿瘤正在发展,属病进之象。
如系病久体虚,瘀毒内陷则久治不愈,或形成阴疮恶疽,翻花溃烂,皮肉腐黑,由阳转阴,成为阴毒之邪。
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古今医家有类似的认识。
《中藏经》说:“疽痈疮毒之所,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
非营卫壅塞而发也。
”近人郁仁存认为:“热毒内蕴”是癌肿的一大病因。
封菊秋曰:癌症常由“邪热蕴郁,郁结不化,灼烁脏腑,日久生毒而成肿块所致。
”临床则往往表现为发热,肿瘤急骤增大。
已故名老中医张泽生教授则明确提出了“癌毒”的概念,他在论述“宫颈癌、阴道癌”的病机时说:“病理上由于癌毒内留,湿热内伏,瘀血凝滞,这是实的一面……”。
(5)脏腑失调,气血亏虚;历代医籍指出,脏腑功能失调与肿瘤发病有关。
如明代张景岳说:“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的人,多有积聚之病”,《医宗必读·积聚篇》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也。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也和机体的正气不足密切相关。
事实上正气不足,贯穿在恶性肿瘤的始终,当六淫七情侵袭机体,浊邪停聚时,若机体正气来复,能祛邪外出,则癌毒不得产生,或即使产生,也能及时清除,使痼邪消散于无形。
若正气亏虚,阴阳失调,不能及时地祛邪外出,致使浊邪长期停滞于体内时,才能酿生癌毒,致生癌肿。
因而,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条件,诚如明、.李中梓著《医宗必读》所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清.余听鸿《证医案汇编》亦、曰:“正气虚则成癌。
”在恶性肿瘤病程中,由于病邪日久,耗精伤血,损及元气,面削形瘦,削骨而立,气血双亏。
现今晚期肿瘤病人手术割治之后,大伤气阴,正气不支,多出现气阴两伤。
正衰则邪盛,,促使癌瘤进一步扩散。
综上所述:(一)气滞血瘀、湿痰火热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病理变化;(二)癌毒内生是发生恶性肿瘤的病理关键;(三)正气不足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结果;(四)多因素综合致病,邪深毒盛是恶性肿瘤的病理特点。
此外,也有把病因分为外因、内因及体制因素的:(1)外因:中医认为外邪是发病的因素之一,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
”《内经》云:“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著内,恶气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鸡卵。
”《诸病源侯论》说:“积聚者,乃阴阳不和,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之气所为也。
”这里所说的风、寒等都是指外来的致病因子,一旦在脏气虚弱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就可以自外入侵人体而致病。
(2)内因:中医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肿瘤的病因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
《灵枢》说:“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
”《外科正宗》认为乳岩的病因是:“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
”王肯堂《证治准绳》中说:“大怒未止,辄吃面,即时有此证。
”由此可见中医认为人们的情志抑郁,必然导致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气滞血瘀,脉络不通,渐积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在内因方面,中医还十分重视饮食失调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如《济生方》说::“过餐五味,鱼醒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症瘕。
”《医碥》:“好热饮者,多患膈症。
”“酒客多噎膈,好热酒者尤多。
”《外科正宗》云:茧唇“因食煎炒,过餐炙……,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
”《养生方》:“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3)体质因素: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灵枢》提出:“壮人无积,虚人有之。
”《医宗必读》强调:“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