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文详解

合集下载

曹植《名都篇》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名都篇》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名都篇》原文|译文|赏析《名都篇》是曹植非常有名的五言诗,此诗主要的篇幅都在写京洛少年的游戏与饮宴,反映了当时纨绔子弟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名都篇》原文魏晋:曹植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译文及注释译文名都盛产艳丽的美女,洛阳更有风度翩翩的少年。

我佩带的宝剑价值千金,身着的衣服奢华鲜艳。

斗鸡在东郊的道路上,赛马于长列的楸树间。

我骑马驰骋还不到半路,一双野兔就蹦到了跟前。

于是立即弯起gōng弩搭上了响箭,扬鞭策马追上了南山。

我左手挽弓,右手发箭,只一箭就把双兔射倒了。

别的技巧还没有施展,又迎头射中空中的飞鸢。

观猎的行人齐声喝彩,旁边的射手为我赞叹。

归来大宴于平乐古观,美酒一斗便值十千钱。

细切了鲤鱼烹煮虾羹,爆炒甲鱼再烧烤熊掌。

呼朋引伴地前来入座,长长的筵席顷刻坐满。

蹴鞠和击壤忙个不停,身手敏捷,花样翻新。

太阳永远疾驰在西南,流逝的光景不可追攀。

盛宴后我们如云骤散,明天清晨再来此畅饮游玩!注释名都:著名的都会,如当时的临淄、邯郸等。

妖女:艳丽的女子,这里指倡伎。

京洛:指东京洛阳。

少年:指贵族纨绔子弟。

洛阳是东汉的国都、是贵族麕集之地,从东汉的乐府和文人诗中就常有写洛阳纨绔生活的作品了。

此篇中心是写少年,上句写妖女是为此句作陪衬。

直:同值。

被服:指衣著。

被,同披。

服,穿。

斗鸡:看两鸡相斗以为博戏,这是汉魏以来直到唐代盛行的一种习俗。

长楸间:指两旁种着高楸的大道。

楸,落叶乔木,也叫大樟。

捷:抽取。

南山:指洛阳之南山。

左挽右发:左手拉弓向右射去。

一般都用右手拉弓,这里故意用左手,以卖弄“巧伎”,与下文之“余巧未及展”相应。

曹植最著名的三首诗

曹植最著名的三首诗

曹植最著名的三首诗提起曹植,人们最熟悉的是他趣闻逸事,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才子,谢灵运称其“才高八斗”。

人们最熟悉他的诗文是《七步诗》、《七哀诗》和《洛神赋》,其实,曹植其它的诗作写得也非常好,一起来读一下吧!篇1:1、《七步诗》【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菽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译文】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鉴赏】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语言浅显,寓意明畅,不用多加阐释,便能明白其中含义其意自明,曹植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内心的悲愤。

曹植的比喻之妙,用语巧妙,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2、《白马篇》【原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注释】(1)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2)金羁:金饰的马笼头。

(3)连翩: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5)去乡邑: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译文】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如下是有关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曹植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

曹植在曹丕称帝后,备受迫害和压抑,这种生活遭遇,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后期诗歌也主要是反映此种心境。

(1)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①忧生之嗟。

曹植后期诗歌创作往往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写内心悲愤的感情,充满了悲苦之词,愤慨之音,笼罩着悲愤抑郁的气氛。

《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表现了复杂的感情。

诗中痛斥迫使他与白马王分行的有司,表达出对任城王暴亡的哀悼,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此诗虽然只是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客观上却深刻地暴露了统治内部萁豆相煎的残酷,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②想见曹丕而不得。

如《洛神赋》、《七哀》、《浮萍篇》、《闺情》。

这些诗篇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思妇及弃妇形象,或丈夫从军未还,或离家远去,或另觅新欢,但不论何种情况,主人公都痴心不改,执着而痛苦地守候或幻想着丈夫归来。

这一系列作品作于黄初三年至五年之间,曹植想见曹丕而不得见,见到曹丕又无机会陈己之冤情,因而一直心意难平。

(2)曹植后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曹植的诗歌成就除了表现在它具有深广的思想内容以外,还表现在它具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上。

曹植在艺术形式上的卓越成就同样是他得以成为“建安之杰”的重要标志。

①沉雄古朴、气势豪放的诗风。

《杂诗•飞观百尺余》抒发了作者甘心赴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壮志被压抑的愤激之情。

曹植诗歌风格是和他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的。

那昂扬激奋的豪情、建功立业的壮志、怀才不遇的怨愤,形诸笔端,就使他的诗具有一种富有气势的慷慨情调和骨气奇横的艺术风格。

②语言洗练,辞采华美。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音调明朗,声韵谐和,读来自有意趣。

曹植非常讲究诗歌语言的韵味,因此,他十分注重语言的音乐美。

他喜用对仗这种整齐匀称的形式使诗歌具有优美的节奏和韵律。

曹植《美女篇》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美女篇》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美女篇》原文|译文|赏析《美女篇》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植所创作的乐府诗。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女篇》原文魏晋:曹植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叶落何翩翩。

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

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

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译文及注释译文那个容貌美丽性格文静的姑娘,正在乡间岔路口忙着采桑。

桑树的枝条柔柔的垂摆,采下的桑叶翩翩飘落。

挽起的衣袖可见她的手,洁白的手腕上戴着金色的手镯。

头上插着雀形的金钗,腰上佩戴着翠绿色的玉石。

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丝罗衣襟在春风里飘舞,轻薄的裙纱随风旋转。

她那回首顾盼留下迷人的光彩,吹口哨时流出的气息仿佛兰花的芳香。

赶路的人停下车驾不肯走开,休息的人们傻看时忘记了用餐。

有人打听这个姑娘家住哪里,她的家就住在城的正南门。

青漆的楼阁紧临大路,高大的宅门用的是两道门栓。

姑娘的容光像早晨的太阳,谁不爱慕她动人的容颜?媒人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不及时送来聘礼,订下婚约。

姑娘偏偏爱慕品德高尚的人,寻求一个贤德的丈夫实在很困难。

众人徒劳地议论纷纷,怎知道她看中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青春年华在闺房里流逝,半夜里传来她一声声的长叹。

注释本篇是《杂曲歌·齐瑟行》歌辞,以美女“盛年处房室”比喻自己虽有才具,而无可施展。

妖:妖娆。

闲:同“娴”,举止优雅。

冉冉:动貌。

攘袖:捋起袖子。

约:缠束。

金爵钗:雀形的金钗。

“爵”,同“雀”。

琅玕:形状像珠子的美玉或石头。

木难:碧色珠,传说是金翅鸟沫所成。

还(音“旋”):转。

啸:蹙口出声,今指吹口哨。

【诗歌鉴赏】曹植《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曹植《箜篌引》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曹植《箜篌引》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曹植《箜篌引》原文及翻译赏析曹植《箜篌引》原文设宴低殿上,亲友从我游等。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无私,齐瑟和且弓。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趣尝过三爵,缓带倾庶怨。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长必须不容忘记,厚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金疮飞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存活华屋处,零落归属于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曹植《箜篌惹来》译者好酒佳酿摆放在高殿之上,亲近的友人跟随我一同游玩。

内厨做好了丰盛的菜肴,烹制鲜美可口的牛羊肉。

秦风的古筝声是多么慷慨激昂,齐地的琴瑟声是那么柔和婉转。

还有出自阳阿的奇妙舞蹈,来自京洛的著名歌曲。

在歌舞中饮酒过了三杯,我们解开衣袋尽情享用了美味佳肴。

主人和宾客相互行礼,相互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要谨记旧时结交的朋友不能遗忘,厚始薄终也不与道义相符。

那君子躬身而谦逊是因为他美好的品德,并不是有任何的企求。

白天里疾风吹过,日光渐渐向西流走。

青春年华不会再来一次,死亡之期已忽然向我迫近。

就像花叶虽然生长在华美的庭院之中,飘零之后也要重归于荒芜的山丘。

然而从古到今,谁能没有一死?既然知道了命运本该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好忧愁?曹植《箜篌惹来》赏析《箜篌引》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代表作品之一。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这就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游宴诗。

它通过歌舞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感情变化,深刻地展现了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

人生急促的迷茫和创建永恒功业的渴望交织成这首诗的主题,整体表现出来“雅好无私”的时代风格。

曹植《七步诗》诗歌赏析

曹植《七步诗》诗歌赏析

曹植《七步诗》诗歌赏析《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兄弟关系,用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以此表达对曹丕的强烈不满。

全诗以一种深沉愤激的口吻,道出了曹植内心的悲愤和痛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十分出色,诗人巧妙地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鲜明的对比手法。

以箕豆相煎的悲剧场景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的残酷现实,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所遭受的不公和痛苦。

同时,诗人也运用了自然的描绘和委婉含蓄的语言,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艺术成就外,《七步诗》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兄弟骨肉相残的残酷现实。

在诗中,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和追求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呼吁人们要珍惜亲情和友情,不要被权力欲望所迷惑,不要为了权力而牺牲亲情和友情。

这些思想内涵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所关注,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七步诗》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记录了三国时期曹魏宫廷内部兄弟之间的一段真实历史,为后世了解和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七步诗》也反映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为后世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总之,《七步诗》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欣赏这首诗,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曹植《杂诗》原文及赏析

曹植《杂诗》原文及赏析

杂诗[魏晋] 曹植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

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

作品赏析此诗以“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开篇,作者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佳人图。

这“佳人”生于“南国”,艳若桃花,光彩照人,倾国倾城。

这两句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静止的纯美的形象。

接下来,“朝游江北岸,日夕宿湘沘”,写“佳人”的活动范围,以展示她的动态。

从静态的南国佳人,到动态的“朝游”“夕宿”,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屈原笔下“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品格高洁的橘,同时又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的湘夫人。

由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来反观本诗,“南国有佳人,这“南国”,恐怕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方位标志,而主要在于它用隐喻手段向人们展示着“佳人”的高洁品质。

当诗人在“佳人”之前冠以“南国”,从而使其具有了这样的暗示意义之后,那么“佳人”朝游江比、夕宿湘址就不会再象某些论者所说的,是比喻曹彪(或作者自己)的屡次迁徙,而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寓意,即表明“佳人”这种“朝游”“夕宿”恰恰象屈原笔下的湘夫人一样,这一切都是为了迫寻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这恋人也可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希望所在。

高洁的品质,如花似月的容貌,为寻求理想而无休止奔波的志向并不能感动和改变世俗的偏见。

后来“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尤其是被“佳人”视为第一生命的“朱颜”在遭到“时俗”的鄙薄之后,“佳人”的所有理想,追求和抱负倾刻之间都显得异常苍白、异常脆弱,“谁为发皓齿”透示出一种异常沉重的悲哀,一种无以名状的巨大孤独。

一方面是有美好的容貌、高洁的品质,一方面又时时希望把这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寄托,当这种愿望经过现实的验证表明其完全没有可能性之后,“佳人”的时间紧迫感就显得越来越严峻。

结尾的“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道出人生若白驹过隙,有限的青春年华敌不得住那悠悠不尽的时间。

这使“佳人”陷入更大的悲哀、更深的忧思之中,司时也使诗人处于左右维谷,进退失据的二难之中。

曹植的诗赋赏析

曹植的诗赋赏析

曹植的诗赋赏析曹植的诗赋赏析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薤露行》原文、翻译•《惟汉行》原文、翻译•《平陵东行》原文、翻译•《鰕觛篇》原文、翻译•《吁嗟篇》原文、翻译•《豫章行》原文、翻译•《蒲生行浮萍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当来日大难》原文及翻译•《丹霞蔽日行》原文•《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门有万里客》原文、翻译•《泰山梁甫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怨诗行》原文•《怨歌行》原文、翻译•《灵芝篇》原文、翻译及赏析•《大魏篇》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微篇》原文•《孟冬篇》原文•《桂之树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当墙欲高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当欲游南山行》原文、翻译•《当事君行》原文、翻译•《当车以驾行》原文、翻译•《妾薄命二首》原文、翻译•《名都篇》原文、翻译及赏析•《美女篇》原文、翻译•《白马篇》原文、翻译及赏析•《苦息行》原文、翻译•《升天行二首》原文、翻译•《五游篇》原文、翻译及赏析•《远游篇》原文及翻译•《仙人篇》原文及翻译•《飞龙篇》原文及翻译•《斗鸡篇》原文及翻译•《盘石篇》原文•《驱车篇》原文•《种葛篇》原文及翻译•《弃妇篇》原文及翻译•《应诏诗》原文及翻译•《朔风诗》原文及翻译•《矫志诗》原文及翻译•《闺情》原文•《公宴诗》原文、翻译•《侍太子坐》原文、翻译•《赠徐干》原文、翻译•《赠丁仪》原文、翻译•《赠王粲》原文、翻译•《又赠丁仪王粲》原文、翻译•《赠丁翼》原文、翻译•《赠白马王彪并序》原文、翻译及赏析•《送应氏诗二首》原文及翻译•《三良诗》原文及翻译•《游仙诗》原文及翻译•《杂诗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情》原文、翻译及赏析•《七哀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情诗》原文及翻译•《喜雨诗》原文及翻译•《失题》原文•《离友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妒诗》原文•《髑髅诗》原文•《艳歌》原文•《乐府》原文及翻译•《芙蓉池》原文•《言志》原文•《杂诗》原文•《歌》原文•《甘露讴》原文•《嘉禾讴》原文•《白鹊讴》原文•《白鸠讴》原文•《木连理讴》原文•《杂诗》原文及翻译•《登台赋》原文及翻译•《节游赋》原文•《临观赋》原文•《游观赋》原文•《东征赋》原文及翻译•《籍田赋》原文及翻译•《述行赋》原文及翻译•《感节赋》原文•《娱宾赋》原文•《潜志赋》原文及翻译•《九愁赋》原文及翻译•《叙愁赋》原文及翻译•《离思赋》原文•《释思赋》原文•《愁思赋》原文及赏析•《慰子赋》原文及翻译•《慰子赋》原文及翻译•《静思赋》原文•《归思赋》原文•《洛神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出妇赋》原文•《感婚赋》原文、翻译•《大暑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愁霖赋》原文、翻译及赏析•《喜霁赋》原文、翻译及赏析•《九华扇赋》原文、翻译及赏析•《迷迭香赋》原文、翻译及赏析•《车渠碗赋》原文及翻译•《酒赋》原文及翻译•《芙蓉赋》原文及翻译•《神龟赋》原文•《白鹤赋》原文•《离缴雁赋》原文•《鹞雀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曹植七步诗

古诗文经典赏析之曹植七步诗

成王载
诗结内命吊想植



肆 作品鉴赏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 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 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
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 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
止。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 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 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 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大曹山立的问的求其人批间中

量欲,业物:《贤情退评的重
的有建。质”大、操出动隐视
隐所功此享今墙让,山摇士网
士作立诗受我上众把林隐人罗
不为业受诱隐蒿人隐入士才民
为,的到发约行入士世所都间
朝另影曹隐欲》世视治信聚隐
廷一响植士何开治为国仰集士
所方。《们为头国同。的起,
用面这七出?即辅道另荒来试 。也一启山”以君中一诞。图
肆迫 面 明 反 规 讥 口 害也才映劝讽吻 手反智了。之委 足衬,曹这中婉 的了另植一有深 残曹一的方提沉 忍丕方聪面醒, 。
文学赏析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 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 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 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 定。
分比“内秸好根豆
贴喻哭的燃比上和
切兄泣豆烧同长豆
感弟”煮起胞出秸
人相,得来兄来是
。残以翻却弟的同
,此转把;,一
十来
锅豆就个
有深迫他曹为全 提沉害众丕比诗 醒,。兄对喻以 规讥口弟自,萁 劝讽吻的己控豆 。之委残和诉相
中婉酷其了煎
壹 叁
贰行 足 用 成 相 迫 己 喻 诗 为情来了煎害和,人 。深批千何。其控以 而评古太“他诉箕 骨那名急本兄了豆 肉些句”是弟曹相 相不,也同的丕煎 残顾常因根残对为 的手被此生酷自比 ,

曹植《门有万里客行》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门有万里客行》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门有万里客行》原文|译文|赏析曹植自己因封地时常改换、因被监视而感到抑郁寡欢的精神痛苦,在《门有万里客行》中是虚写。

这种虚实相间的写法,使得诗含蓄且有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门有万里客行》原文魏晋:曹植门有万里客,问君何乡人。

褰裳起从之,果得心所亲。

挽裳对我泣,太息前自陈。

本是朔方士,今为吴越民。

行行将复行,去去适西秦。

译文及注释译文门前有客人从远方万里而来,问我是哪里人。

我提起衣服去寻访,果然找见了自己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他见到我很激动,挽着衣衫对我哭泣。

叹息之后他便对我陈述起自己的经历。

他本来自朔方,但从北边迁徙到了南方吴越,今天已是吴越之人了。

但这迁徙的日子还没有结束,他还在不断迁徙,这次是要迁去西边的秦国了。

如此频繁的迁徙,究竟哪里才是自己的定所呢?注释①褰(qiān)裳:提起衣服。

②心所亲:心中所喜悦的友人。

③太息:同“叹息”。

④朔方:汉郡名称。

在今内蒙古及宁夏一带。

⑤适:到。

赏析全诗共十句,前四句写门前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问他:“你是什么地方的人?”而这位“万里客”并没有立即答复诗人。

相反,我们从下面“褰裳”二句,可以体会到,这位“万里客”避而不谈,掉头回去,因而不得不令诗人提起衣服的前裳,跟踪追逐,诗人的这一行动,果然成功了。

这位“万里客”,令他从心里感受到诗人就是他万里寻觅的亲人。

这就曲折而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和“万里客”思想渐趋融洽的过程,也反映出当时环境的险恶,如果所遇非人,稍有失言,便有杀身之祸。

《三国志.陈思王传》云:“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

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

”由此可知,曹植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视。

“褰裳起从之”就从侧面地描绘出“万里客”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欲言而不敢言,欲接而不敢接近的矛盾心理。

五、六二句,深一层描写“万里客”,踏破铁鞋、万里逢知己的激动心情,他先是“挽裳对我泣”,而后,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悲愤,对知己的诗人“太息前自陈。

曹植《七哀诗》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曹植《七哀诗》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七哀诗曹植(两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译文明月照在高高的阁楼上,清澄的月光如徘徊不止的流水轻轻晃动着。

伫立在高楼上登高望远的思妇,在月光的沐浴下伤叹着无尽哀愁。

请问那不住哀叹的是什么人呢?说是离乡外游,久久不归之人的妻子。

夫君外行已经超过十年了,为妻的常常形只影单的一人独处。

夫君就像那路上飘忽不定的轻尘,为妻就像是污浊的水中的淤泥。

夫妇本是一体,如今地位不同了,什麼时候才能重会和好?可以的话,我愿意化作一阵西南风,随风投入夫君的怀抱中!夫君的怀抱若是不向我开放,那么做妻子的又要依靠谁呢?注释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

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流光:洒下的月光。

余哀:不尽的忧伤。

宕(dàng)子:荡子。

指离乡外游,久而不归之人。

逾:超过。

独栖(qī):孤独一个人居住。

清:形容路上尘。

浊(zhuó):形容水中泥。

“清”、“浊”二者本是一物。

浮:就清了。

沉:就浊了。

比喻夫妇(或兄弟骨肉)本是一体,如今地位(势)不同了。

逝:往。

君怀:指宕子的心。

良:很久,早已。

创作背景曹丕自从继位后一直对曹植十分防备。

曹植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最后心灰意懒。

于是将满腔哀怨寄托在和他具备相同情感的怨妇的愁苦里。

赏析这首《七哀诗》是诗人吟咏自己因失意而哀怨的诗歌。

《文选》将其归入哀伤一类。

元末明初的刘履在《选诗补叙》(卷二)中说:“子建与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异势,不相亲与,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虑也。

”子建即曹植,文帝指曹丕。

此话概括了这首诗基本的思想内容。

曹植很有才华,也有政治野心,起初被其父曹操预定为接班人,但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将其外放,并严密监视。

诗人郁郁不得志,于是写作此诗以自鸣其怨。

确切地讲,这并非一首完全意义的咏月诗。

七步诗 赏析

七步诗 赏析

七步诗赏析《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一首经典诗歌,全诗用短短的30个字,以精炼、形象的语言,抒发了深沉、悲愤的情感。

下面将从背景介绍、诗词赏析、以及个人观点等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背景介绍《七步诗》是以三国时期魏国宫廷内部权力斗争为背景的。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才华横溢,但因为其才智受到其兄曹丕的嫉妒,而遭遇打压和排挤。

在一次的宴会上,曹丕要求曹植在七步之内写出一首诗,否则将受到惩罚。

曹植在沉思片刻之后,即兴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步诗》。

二、诗词赏析《七步诗》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四句为全诗的主旨。

诗人以豆萁煮豆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兄弟相残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煎的悲愤和痛苦。

首先,诗中“煮豆燃豆萁”一句,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出豆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豆萁是豆的“兄弟”,本应共同生长、相互扶持。

然而在这里,豆萁却成了煮豆的工具,这无疑是对“本是同根生”的残酷现实的讽刺。

同时,“豆在釜中泣”一句,将豆拟人化,形象地描绘出豆在锅中哭泣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这一残酷现实的感受。

接下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煎的悲愤和痛苦。

诗人以“同根生”强调了兄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然后以“相煎何太急”对这种兄弟相残的行为提出质疑和谴责。

这两句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既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之情的珍视,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三、个人观点《七步诗》是曹植的经典之作,其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该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景象为切入点,巧妙地展示了权力斗争背景下兄弟相残的残酷现实。

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这一现实描绘得淋漓尽致。

其次,曹植在诗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豆拟人化为“在釜中泣”,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种兄弟相残的痛苦和悲愤。

同时,“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之情的珍视和对权力斗争的批判,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七步诗曹植原文四句解释

七步诗曹植原文四句解释

《七步诗》是三国·魏诗人曹植的一首佳作。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译文如下: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曹植的诗歌创作,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他以《白马篇》为代表,描写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

后期,曹丕命曹植七步作诗,作不出即杀之。

曹植应声而作《七步诗》,对曹丕进行质问和控诉。

后期诗歌内容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曹植的诗歌风格以雄浑豪放、气势磅礴为主要特征,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他的诗歌语言华美,富有感染力,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

他的创作不仅继承了前代文学传统,而且发展了五言诗的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曹植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他的诗歌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度成就,而且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生追求,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曹植 诗文

曹植 诗文

曹植的诗文1.《七步诗》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解释:•“煮豆燃豆萁”:煮豆子的时候用豆秸来燃烧。

“萁” 是豆秸,是豆子的枝叶部分。

这里用“煮豆燃萁” 来描绘一个残酷的场景,暗示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

•“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釜” 是锅,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让豆子有了人的情感,好像在哭泣自己的悲惨遭遇,表现出被迫害者的哀伤。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如此急迫地煎熬我呢?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用同根而生的豆和萁来比喻同胞兄弟,用萁煎豆来比喻兄弟之间的互相残害,以质问的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相逼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这首诗据说是曹植在其兄曹丕的逼迫下,七步之内所作,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巧妙地控诉了曹丕对自己的迫害。

1.《洛神赋》(节选)原文(节选):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解释:•“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她的形态,翩然若惊飞的鸿雁,蜿蜒如游动的蛟龙。

这两句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出洛神体态轻盈、身姿婀娜的形象,给人以灵动、飘逸的美感。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日里的松树。

用秋菊和春松来形容洛神的容颜光彩照人和身姿的挺拔秀丽,展现出她的美丽和高洁。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若隐若现好像轻云遮蔽了明月,飘动飞扬如同流动的风卷起雪花。

曹植《七步诗》解读及译文

曹植《七步诗》解读及译文

曹植《七步诗》解读及译文曹植《七步诗》解读及译文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植《七步诗》解读及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步诗》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1.羹:(gēng)2.漉:(lù)3.萁:(qí)<韵译>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评析>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担心弟弟曹植与他争夺皇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

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

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

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

“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

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文学常识>体裁:诗年代:三国作者:曹植作者小传: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

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字子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的曹植《七步诗》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七步诗(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注释尝:尝试。

持:用来。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漉(lù):过滤。

鼓(gǔ):豆。

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釜:锅。

燃:燃烧。

本:原本,本来。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残害全,表达了曹植对曹丕的不满。

泣:小声哭泣。

何:何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成糊状食物。

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它说:我们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你又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我呢?(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表现了作者对兄弟相逼,骨肉相残不满与厌恶。

)赏析: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通过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现象,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

创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七步成诗的原文和解释

七步成诗的原文和解释

七步成诗的原文和解释原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翻译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注释1、漉豉以为汁:豉,豆。

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做羹。

2、本:原本,本来。

3、煎:煎熬,这里指迫害赏析三国时期,魏国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你既言如此,吾们一言为定!”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阵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为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若你要灭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啊!”曹丕听之,被驳得无话可说。

拓展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家庭,父亲曹操不仅是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

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曹丕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曹植则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才华很出众,特别在文学方面,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哥哥曹丕继位以后,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

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

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曹丕现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从。

关于古诗《曹植聪慧》翻译及赏析

关于古诗《曹植聪慧》翻译及赏析

关于古诗《曹植聪慧》翻译及赏析
文言文《曹.植聪慧》诗词原文如下:
【原文】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注释】
1《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2赋:古代的一种文体。

3属文:写文章。

4太祖:指曹*。

论:议论。

5奈何:①怎么办(无可奈何);②为什么怎么会(表示反问)。

6邺(ye):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7悉:都。

8使:派,让;命令。

9援:提,拿。

10可观:值得一看。

11异:对感到惊异。

12诸子:自己的儿子。

13立成:立刻完成。

14善:擅长。

15尚:崇尚。

16尝:曾经。

17为:作。

18论:观点,主张。

19铜雀台:曹*在邺城所建亭台。

20新:副词,刚刚,才。

21将带领。

【翻译】
曹植十多岁的时候,能诵读《诗经》、《论语》及辞赋十几万字,善于写文章。

曹*曾看到他的文章,对曹植说:“你请人代笔写的吧?”曹植跪拜回答说:“话说出来是言论,落笔写下来成文章了,您只要当面考我,我怎么会请人代写呢?”当时邺地铜雀台新建成,曹*带领所有的儿子登上铜雀台,让他们各自做一篇赋文。

曹植提笔立刻就完成,文章值得一看。

曹*非常惊异于曹植这样的才能。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植《七步诗》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植《七步诗》原文、译文、赏析

曹植《七步诗》原文、译文、赏析七步诗三国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简介]曹植(192-233)字子建。

沛国谯(qiáoǚ今安徽亳(bó)县)人。

三国时期魏国的杰出诗人。

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

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

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

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鄄(juàn)城王。

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

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而死,年四十一岁。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帝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有少数作品出社会动乱和自己的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

如《白马篇》、《送应氏》等。

后期作品则反映其所受压迫的苦闷的心情,部分诗篇参杂较浓厚的消极思想。

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词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影响。

也善辞赋、散文。

他的《洛神赋》抒情优美,富于神话色彩,影响甚大,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品。

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试表》等。

曹植的《七步诗》情采并茂,语言精练,用语浅显。

原为六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来《漫叟诗话》和《三国演义》把它改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曾有人称赞:天下的才共有十斗,曹植一人就占了七斗。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

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

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注释]燃:烧。

豆萁:大豆的豆秸,是大豆脱粒后剩下的茎,晒干后可以当柴烧。

釜:古代用作烧煮食物的无脚锅。

泣:哭。

本:本来。

同根生:豆子长在豆萁上,豆子和豆萁是一条根上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诗文详解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qiáo)郡(今安徽毫(bó)州人)。

三国时期的文学家。

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

及曹丕、曹龊(chuò)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

曹植的诗歌善用比兴,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七步诗《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词语注释①持:用来、用作。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

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

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话译文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创作背景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

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

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6]《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

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

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

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原文。

整体赏析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

”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

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

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

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

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

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

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

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二、白马篇《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

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

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白马篇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3]。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4]。

少小去乡邑[5],扬声沙漠垂[6]。

宿昔秉良弓[7],楛矢何参差[8]!控弦破左的[9],右发摧月支[10]。

仰手接飞猱[11],俯身散马蹄[12]。

狡捷过猴猿[13],勇剽若豹螭[14]。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5]。

羽檄从北来[16],厉马登高堤[17]。

长驱蹈匈奴[18],左顾凌鲜卑[19]。

弃身锋刃端[20],性命安可怀[21]?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22],不得中顾私[23]。

捐躯赴国难[24],视死忽如归。

词语注释[1]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

[2]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

[3]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

[4]幽并:幽州和并州。

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5]去乡邑:离开家乡。

[6]扬声:扬名。

垂:同“陲”,边境。

[7]宿昔:早晚。

秉:执、持。

[8]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

何:多么。

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

[9]控弦:开弓。

的:箭靶。

[10]摧:毁坏。

月支:箭靶的名称。

左、右是互文见义。

[11]接:接射。

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

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

[12]散:射碎。

马蹄:箭靶的名称。

[13]狡捷:灵活敏捷。

[14]勇剽(piāo):勇敢剽悍。

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

[15]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

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

数,经常。

[16]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17]厉马:扬鞭策马。

[18]长驱:向前奔驰不止。

蹈:践踏。

[19]顾:看。

凌:压制。

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

[20]弃身:舍身。

[21]怀:爱惜。

[22]籍:名册。

[23]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

中,内心。

[24]捐躯:献身。

赴:奔赴。

白话译文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

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

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

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

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

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

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

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

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

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

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

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整体赏析《白马篇》是乐府歌辞,又作《游侠篇》,大概是因为这首诗的内容是写边塞游侠的缘故。

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诗一开头就使人感到气势不凡。

“白马”“金羁”,色彩鲜明。

从表面看,只见马,不见人,其实这里写马,正是为了写人,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这不仅写出了壮士骑术娴熟,而且也表现了边情的紧急。

这好像是一个电影特写镜头,表现出壮士豪迈的气概。

清代沈德潜说,曹植诗“极工起调”,这两句就是一例。

这样的开头是喷薄而出,笼罩全篇。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诗人故设问答,补叙来历。

关于游侠,司马迁《史记》有《游侠列传》。

他说:“(游侠)救人于厄,振人不赡。

仁者有乎?不既(失)信,不倍(背)言,义者有取焉。

”(《太史公自序》)可见那些救人于患难,助人于穷困,不失信,不背言的人,才能具备“游侠”的条件。

而曹植笔下的游侠与此不同,成了为国家效力的爱国壮士。

“借问”四句紧承前二句,诗人没有继续写骑白马的壮士在边塞如何冲锋陷阵,为国立功,而是一笔宕开,补叙壮士的来历,使诗歌气势变化,富于波澜。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刻意铺陈“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这是补叙的继续。

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的对偶句使诗歌语言显得铿锵有力,富于气势。

“控弦”四句,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游侠儿的高超武艺。

“狡捷”二句,以形象的比喻描写游侠儿的敏捷灵巧,勇猛轻疾,都很生动。

这些描写说明了游侠儿“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为后面所写的游侠儿为国效力的英勇行为做好铺垫。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这里是写游侠儿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情景。

因为游侠儿的武艺高超,前面已详写,这里只用“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二句,就十分精练地把游侠儿的英雄业绩表现出来了。

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不仅节省了笔墨,而且突出了重点。

可见其剪裁的恰当。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最后八句揭示游侠儿的内心世界。

游侠儿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不仅是由于他武艺高超,更重要的,还由于他具有崇高思想品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