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诗文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诗文详解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qiáo)郡(今安徽毫(bó)州人)。三国时期的文学家。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龊(chuò)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曹植的诗歌善
用比兴,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
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七步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
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
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
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①,漉豉以为汁②。
萁在釜下燃③,豆在釜中泣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⑤?
词语注释
①持:用来、用作。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②漉(lù):过滤。豉(chǐ):煮熟后发酵过的豆。有版本也作菽(shū)。
③箕(qí):豆茎,晒干后用作柴火烧。
④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⑤煎:煎熬,比喻迫害。
白话译文
煮豆来做豆羹,过滤的豆子做成汁。
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
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
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
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
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这首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
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
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
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
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 [6]
《七步诗》的真伪存在很大争议。余秋雨认为,以曹丕的智商,不大可能
在宫殿上做这样残暴而又儿戏式的恶作剧。况且曹丕深知曹植才思敏捷,要刁
难他也不会做得这么笨。余秋雨认为这首诗比喻得体,有乐府风味,很可能确
实是曹植的手笔,但创作时的戏剧场面,大约就是后人虚构的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系罗贯中伪作,不是七步诗的
原文。
整体赏析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这首诗以萁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众兄弟的残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讥讽之中有提醒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这首诗之妙,在于巧妙设喻,寓意明畅。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就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却把锅内的豆煮得翻转“哭泣”,以此来比喻兄弟相残,十分贴切感人。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二、白马篇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2],连翩西北驰[3]。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4]。
少小去乡邑[5],扬声沙漠垂[6]。
宿昔秉良弓[7],楛矢何参差[8]!
控弦破左的[9],右发摧月支[10]。
仰手接飞猱[11],俯身散马蹄[12]。
狡捷过猴猿[13],勇剽若豹螭[14]。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15]。
羽檄从北来[16],厉马登高堤[17]。
长驱蹈匈奴[18],左顾凌鲜卑[19]。
弃身锋刃端[20],性命安可怀[21]?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