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的心得8篇
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的心得8篇篇1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深感因材施教策略对提升教学效果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性。
在当下教育领域大力倡导学生主体性的背景下,我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兴趣倾向,对因材施教进行了深入实践与探索。
以下是我关于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了解学生差异,量身定制教学计划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家庭环境和学习习惯。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每一个学生。
在教授小学语文时,我首先通过课堂互动、作业反馈和课后交流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
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灵活分组教学,发挥学生特长篇2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与发展,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境界。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因材施教理念的深入理解因材施教,其核心在于“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逻辑等综合能力。
因此,我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力求通过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
二、学生个体差异的识别与尊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语文学习上有着不同的优势和潜能。
我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与学生和家长的交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在此基础上,我尝试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
对于善于表达的学生,我会给予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表达;对于喜欢动手的学生,我会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会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辅导。
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法应用
全面 渗
,
这 就要 求 老 师通 过将 课 堂 理论 与 生活 实 际
,
是 面临 着 具有 个 性 化 的学 生 有很 多 学 生他 们 就像
瓦特 牛顿
、
,
从 多 个方 面 关注 学 生
不能
进 行有机 的结 合 识 的认 识和 积 累
。
通 过 师生 互动 加 强学 生 对课 外 知 在 师生 互 动 的进 行过 程 中要拓 展
材施教
。
另外
,
教 师可针 对 不 同学 生 为他们 推 荐 一
,
让 学 生在 独 立完 成题 目的 过程 中 激发 其 的
,
材施 教 法奠 定 良好 的基 础
同时
,
些适 当的课 外 读物
,
可 以是 作文 大 全
、
中 国名 著
、
内在 潜 能
达 到培 养 学生 个 性化 思 维能 力 的 目的
,
。
当 前 小 学 语 文 教材 中 选 取 的 内 容
,
爱迪 生 那样 活 泼好 动
,
,
想象 力丰 富
,
在语 文 课程 教 学活 动 中
、
,
教师
创 造力 极强 自己 的 个性
,
善于 发 现
,
善 于思 考
。
每 个 孩子 都 有
需着 重 培养 学 生 的阅 读 能力
,
写 怅 交际
,
、
口 语等 综 合
,
和 测申学生 的 知识 接 触范 围 学 生的 学 习 热情 和 积 极性 发 散性 思维 的培 养
,
通 过 老 师有 意识 的 对学 生创
了 解他们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育中的巧妙运用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育中的巧妙运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教育也需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本文将探讨因材施教在小学教育中的巧妙运用,并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因材施教是一种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而因材施教则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巧妙运用1.了解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方面。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与一些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思维较慢的学生,可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家长反馈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游戏化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注重实践和体验在小学教育中,实践和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因材施教的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和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解决学生的问题。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怎样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怎样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重要方法。
怎样因材施教,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依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因材施教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数量关系、空间几何、数据统计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学生掌握,而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各自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
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思想。
而对于掌握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基础巩固,梳理知识点,逐个讲解,让学生逐渐掌握,并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二、注重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水平,还需要注重差异化教学。
学生的差异在各个方面均存在,例如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思维方式等,而差异化教学就是针对这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成绩。
例如,对于学习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说故事、情景模拟、游戏活动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意教学体验的个性化教学体验的个性化是小学数学教育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方面。
独立性、表现性、探索性是小学数学教育特点之一,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该注重教学体验的个性化。
通过创建优质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的、灵活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是简单的针对学生基础水平和学习差异设置教学目标,而是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数学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PPT、板书、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概念。
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发现、项目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锻炼性质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因材施教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因材施教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兴趣和学习风格。
因此,因材施教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因材施教意味着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与家长沟通以及进行心理测试等方式,收集关于学生的信息。
性格特点方面,有些学生活泼开朗,善于表现自己;而有些学生则较为内向,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对于活泼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于内向的学生,则要创造一个宽松、温暖的环境,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学习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视觉学习者,通过图像和图表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有的是听觉学习者,更倾向于通过听讲来获取信息;还有的是动觉学习者,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
兴趣爱好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将教学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点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例如,对于喜欢科学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科学实验和科普知识;对于热爱艺术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对知识的理解。
家庭背景也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
家庭的教育观念、经济状况、文化氛围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家庭情况,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计划。
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衡量,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理念。
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需求。
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挑战和支持。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反馈进行调整,保持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巨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材施教的措施,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因材施教,个体差异,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调整教学方案,学习水平,积极影响,加强措施。
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都是不同的,只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学习。
在实现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还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实现因材施教的第一步。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各不相同。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有的学生是视觉型学习者,通过看图表或图像能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是听觉型学习者,通过听老师讲解能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还有的学生是动手型学习者,通过实践操作能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试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运用策略
试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运用策略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各异,且处于发展重要时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呈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不一样。
因此,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引导和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高效高质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
“因材施教”作为出自《论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其运用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运用价值切入,浅要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教学;运用策略“因材施教”是《论语》中的重要教育思想,也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材施教”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基准点,以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为目标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学习模式。
小学阶段数学属于理论性内容和知识性内容较多的学科,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难度较高,学生学习也会出现差异。
所以,“因材施教”运用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是小学数学质量提升和整体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运用价值每一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小学阶段的学生也一样。
受到性格特征、认知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行为习惯等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和数学理论的认识和掌握有着很大的差异[1]。
且数学强调逻辑性和理论性,每个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差异,所以呈现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利用“因材施教”的理念实施教学,首先可以激发和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动力。
具体来说,“因材施教”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手段,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也相符合,极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切入点。
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更主动更积极融入小学数学教学[2]。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
近年来,由于人口老龄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尤其是在数学教育领域。
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受益的目标。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差异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学习能力较强,需要更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需要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来挑战他们;还有一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来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师应该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能力,以便能够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二、以差异化教学为核心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以差异化教学为核心,就是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授“数字与代数”这个单元时,对于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和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数字和数学运算的概念;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使用更深入的数学问题和挑战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三、注意示范教学和个体差异培养相结合虽然每个学生都应该得到他们所需的教学帮助和指导,但是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特别优秀的学生,应该注重个性化培养,并为他们开设专门的数学课程和市级大赛。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示范教学和个体差异培养的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要注重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以保证教育成果的最大化。
四、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教学。
这些方式可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竞赛活动和游戏等等。
例如,在“数学运算”这个单元中,可以通过小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通过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愿望。
五、处置方法在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能够有效地掌握处理学生差异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处理学习差异时,可以采用分级教学法、个别论述法、协作学习法等;在处理学习态度和习惯问题时,可以通过结合实例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来慢慢改变学生的观念。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数学能力、兴趣和思维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数学基础、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才能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路径。
二、分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具体来说,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注重拓展和提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
通过分层次教学,可以更好地关注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个性化指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需要得到关注。
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注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数学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还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例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和知识;可以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因材施教的案例范文
因材施教的案例范文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
这个方法旨在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
下面是一个关于因材施教的案例。
在小学三年级的班级中,有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在数学方面一直遇到困难,成绩一直不尽如人意。
虽然小明努力学习,但他对于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都不太敏感,缺乏数学思维能力。
在班级中,他常常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和沮丧。
班主任老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决定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帮助小明。
他首先和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小明对数学没有太大的兴趣,并且从小在数学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困扰。
于是,老师计划组织一个一对一的辅导班,帮助小明克服数学学习上的困难。
辅导班上,老师从小明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选择了一些趣味性强的游戏来培养他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老师绘制了一个简单的数学作业习题图表,要求小明用足够的小玩具来填充每个格子,让小明通过实践感受数学中的加法和乘法运算。
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小明的学习兴趣,也让他更加容易理解和消化数学概念。
另外,老师还挑选了一些与小明个体差异相适应的数学教材和练习题,帮助他逐步提高数学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发现小明对于图形和形状的理解相对较好,于是在几何学习中更多地引导他运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特点来解决数学问题。
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让小明感到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他在几何学习中表现出色,逐渐建立了自信心。
此外,老师还鼓励小明主动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培养他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老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同时,老师也给予小明一定的充实练习的机会,鼓励他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因材施教,小明的数学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他也渐渐从困惑和自卑中解脱出来,对数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积极性。
他开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且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谈谈因材施教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客观规 律 。《 学记 》 认为 , 教师教 育学生要 知其心 , 然后能救 其 学生 的不足 。 作 为一名小学 语文教师 , 我们应 该为学生打 好基 失。 即长 善救失 , 这便 是孔 子因材施教 思想的发 展。 王夫之 曾 础, 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 说: 多、 寡、 易、 止, 虽各 有失 , 而 多 者便 于博 , 寡者 易于 专 , 易 2 、 因材施教的方 法。 作 为一名小学语文教 师 , 我们应该 意 者勇于 行 , 止 对学生 的深 刻影响 , 对学生进行 因材施教 。 这就要求 l 、 语文 是一 门语言学科 。有 些人一直认 为语文 学习十 分 我们 要根据 学生 的性格 、 基础 、 能 力的不 同 , 进行 有 的放 矢 的 大班制 , 但我们 可 以 容易, 随便 给一 个主题 , 都可 以滔 滔不绝 讲个不 完 , 便 忽视 了 教学 。虽 然如今 中国 的教 学仍是集体制 、 语 文的学 习。 但 事实 上 , 语文 的学 习并不 是如此 的简单。 汉语 根据每个 学生的需求实行 因材施教 。
是学 习和 发展 的主体。语文课程 必须 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 文学 习的特 点 , 关注学生 的个体 差异和不 同的学 习需 求, 爱护 学生 的好奇心 、 求知欲……这就 需要教 师在 语文教育教 学 中对学 生进 行 因材施教 , 让语 文教育为全体 学 生所接 受。那 么作为 一名小 学语文教 师 , 该 如何对 学生 因材施教 , 帮助 学生打好基 础 , 达到教 学 的效果 呢?本 文将对 囚材施教教 学方法在 小 学语 文课 堂上
的形成 、 规范并 不是一朝~ 夕就 可 以完成的 , 语文这一 门学科 就 目前 的语文教学现状来 看 , 班级的人 数过多 , 对 学生的 更不是我们 花上一两节 课就可 以学 好的 。中国上下五 千年 的 语文学 习造 成了一定 阻碍 。 教师 与每一个学生进 行交 谈, 了解 文化 博大精 深 ,汉语是最具 代表性 的。汉语是 一门优美 的语 他 们各 自的情 况 , 会 花费过多 时问 , 这样 的做法并 不可取 。然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因材施教原则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因材施教原则马婷(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吴忠,751100)摘要: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人,个体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在消除“学生个体学习差距,实现整体发展目标”方面具有显著而又重要的功效。
我结合新课程目标要求,抓住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教师小学数学教学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源于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是公认的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思想之一。
它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人类教育思想的重大贡献。
它既是优秀的教育思想,又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至今仍然指导着我国的教育教学。
那在小学数学中该如何正确运用呢?我粗浅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一、因材施教原则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不同学生的学习爱好、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按照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材施教正好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适应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
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语文素养,以下是我对这一主题的详细论述。
首先,因材施教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学生的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
比如,对于那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更多的阅读材料和挑战,让他们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演讲,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他们所需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其次,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因为自身的困难而产生挫败感,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而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他们恰当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使他们能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比如,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简单但有挑战性的练习,让他们在成功中建立自信心;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予一些有创造性和拓展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这样一来,学生会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和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另外,因材施教还可以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比如,对于那些视觉学习方式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使用图片、图表等可视化手段来辅助教学;对于那些听觉学习方式较强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内容。
这样一来,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化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因材施教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因材施教指的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因材施教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兴趣都是不同的,有些学生可能对诗词感兴趣,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阅读故事。
因材施教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其次,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比如,针对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进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针对喜欢绘画的学生可以进行绘本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再次,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对于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采取小班授课,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对于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和写作训练,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后,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
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性化作业等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发展、学习效果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语文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全面发展。
浅谈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意指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方法和学习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有效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在教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因材施教的运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
因材施教能够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对于需要更多指导和支持的学生,可以采取差异化教学,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指导。
其次,因材施教的运用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指导,因材施教的运用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目标,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更高的学习目标,鼓励他们追求更深层次的学习;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设置更简化的学习目标,保证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通过调整教学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因材施教的运用可以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偏好,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调整教学方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例如,对于视觉类型的学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以图表和图片等视觉材料来辅助教学;而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因材施教的运用还需要灵活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
因材施教的运用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潜力。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在现代小学教学中的运用-6页word资料
孔子“因材施教”思想在现代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本文通过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因材施教”思想的深入思考,进而对比当今国内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因材施教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实施的困难性,并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办法。
众所周知,孔子既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创建了儒家学派,同时他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大半生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的思想。
那么,孔子关于教育的这些成功经验,在几千年后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否仍然适用?1 对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思考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业绩,除了他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中人以上,可人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来源。
《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在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
首先,孔子注重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比如说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
由于学生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教学效果。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首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与学生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
对于数学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可能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入探究更感兴趣;而对于基础较弱、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巩固和详细的讲解。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比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能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学目标可以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见问题,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学目标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增强学习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实物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在教授几何图形时,使用教具展示不同图形的特点,让学生亲手触摸、拼接,能够使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图形的性质。
对于逻辑性较强的数学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布置作业时,也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
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题针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拓展题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基本方法因材施教是指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特长等因素,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
首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有的学生内向害羞,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学生思维较为迟缓等。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例如,对于活泼开朗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内向害羞的学生,可以采用一对一的辅导方式,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其次,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方面的潜力和能力。
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和难度;而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任务,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和指导。
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辅导和补习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再次,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领域,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把学生的兴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例如,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图书,培养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对于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写作任务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因材施教还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并负责自己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书籍,并提出问题、记录感想等;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小学教学中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指导总结
小学教学中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指导总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教师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学期我从以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因材施教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因此,我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是少批评多鼓励。
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
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
在教学中我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简单的问题都由差生来完成。
比如,书上有原答案的问题。
稍微难的问题也先让他们说然后再由其他人补充。
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因此,我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
2、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
3、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三、因时施教教育行为应当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施行.班主任应经常注意学生思想发展和变化动态,只要发现问题,立即处理,使问题最好在萌芽状态下得以解决.但有时也要善于耐心地等待时机,在教育工作中不能操之过急.有一学生趁我出差时欺负小同学,我回到学校已了解到他的这一情况,而他也暗地观察我的态度,甚至怀着侥幸心理.但我并没有立即找他谈话,还显得不知其事,使他觉得捉摸不透,坐立不安.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天,他有了反省时间,并对自己旷课深感内疚.原先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我抓住时机,突然找他谈话,使他很快就低头认错,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掌握教育时机并不意味着总是消极等待天赐良机,时机也可以促成或创造.有时固然需要“水到渠成”,有时则可以“开渠引水”四、因境施教常言道:“出门观天色,进门观气色”.这句话说明进了一个特定场所,要观察这一场合的情境,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在这种场合是否适宜.同样,老师更需要有这种察颜观色,随机应变的能力,才能使工作得心应手.教师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劳动,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把握好教育良机,巧妙地进行教育活动,一定能收到意料不到的良好效果.贯彻因材施教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宜做到以下几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摘要]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重要的教学原则,认识“因材施教”这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
本文将在重新认识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文实践加以反思,以利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一项教学原则,实施符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性化教育多少年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近几年来虽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观点,但部分教师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禁锢于传统教育。
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这一点是从宏观来看的,但在具体的教与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则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
通过教与学,获取知识的主体应当是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都必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地借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将“因材施教”这一大教学原则用之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
一、何为“因材施教”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正如南宋朱熹《论语注》中指出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
那么,该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个性特长等,从而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学生。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因材施教对教学实践的影响“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
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
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不言而喻因材施教在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依然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如何因材施教很早我们就知道“因材施教”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智慧的培养,可是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大班额的班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呢?1、热爱学生,坦诚相待这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基础,爱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小学生渴望得到爱,在家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在校渴望得到老师的、同学的爱。
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热爱学生是因材施教的能源,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取得良好教育效应的力量。
许多优秀教师把“爱”体现在尊重、信任、真诚、宽容、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等方面。
虽然各人体会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把热爱学生作为因材施教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教师不热爱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逆反、情感上的裂痕、意识上的障碍、品德上的滑坡、智慧上的压抑。
这就不可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正和学生沟通,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热爱优秀生,督促和培养他们,尤其要厚爱学困生,转变他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以心换心。
在因材施教时,教师若真心诚意、胸怀坦荡,像严父一样教育学生,像慈母一样关怀学生,他们必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乐意说出心里话,使因材施教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多层次选优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其心理特点是有差别的,天底下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世上也到两个心理面貌一模一样的人,就是同卵双生儿,尽管他们的相貌、体形等十分相似,但在心理方面还是有差异的。
学生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能力差异,决定了他们成长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
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语文教育要在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既有知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
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件”,而是具有良好个性,能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各自才干的人才,无论思想教育还是教学工作,都要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内部状态的积极性,克服和消除其心理的消极因素。
我们树立的榜样,不能只从总体上看,而是照顾到优、中、差各个层面,只要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
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做更为实在,更容易接受,并且能较好地激发大部分学生的进取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树立的榜样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学生,其在所代表层面里面一定是“优秀”的、“出类拔萃”的,每一个层面的进步代表放在一起比较,仍然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只能成为推动学生进取的契机,而不能成为褒贬学生的依据。
3、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学习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教师、教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借助这种相互影响。
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及人生观,发展个性,成为有个性的人,培养创造能力及优良的道德品质。
明代王守仁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这一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教学应遵循儿童喜乐的特点,让他们在激励鼓舞中,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发展。
从情感心理学角度看,儿童有多方面的需要,如喜欢快乐的需要、自尊自爱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等。
愉快教育重视让学生在师生协同一致的教学气氛中过一种积极的、生机蓬勃的精神生活,主张让学生过好快乐的童年生活,让他们在形象、声音、游戏、想象和创造中,在欢乐的情绪中获取智慧,形成求知欲、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此,学生多方面的精神需要能够在教学中充分表现出来,并得到应有的培植与发展。
儿童思维的特点要求教师尽最大的可能创造条件,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化为形象直观而富有情趣的媒体。
愉快教学正是强调教师的诱导性、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融于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教学效率。
既是语文教师又是班主任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个学生,防止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他们身上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
个别教育并不是班主任只注意少数缺点多的学生,而应从实际出发,做好不同类型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使每个学生发扬优点和发挥积极作用,改正缺点和克服消极因素,使各个层面的学生之间的差距更为缩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4、注意培养,补充深化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阅读要求有所不同,一、二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到了三、四年级,关心作品中的喜爱、憎恶、崇敬、同情等感受。
有人认为在基础教育里强调文学教育,就是培养阅读欣赏能力。
我们认为这只能是部分目标,更重要的目标不在阅读能力本身,因为,文学教育必然和思维教育联系在一起。
在这方面,文学教育有什么优势呢?它可以通过感受形象入手,经过孩子的感受和品味,悟到形象的内涵,这里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间,孩子的想象力非常活跃,心灵的空间非常开阔,创造性的潜能最能得到激发。
实践证明,一个人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领会了学习的意义,才能形成稳定的兴趣;反过来,稳定的兴趣,又有利于在学习中更加努力发奋。
其次,优化教材的结构,使之新颖化。
无论是思想教育的材料,还是教学的内容。
教师都要力求新颖生动,切忌死板灌输。
最后,培养兴趣要因人而异。
学困生的兴趣大多出自各人的爱好,有些计算能力强的学生喜欢数学,文字表达能力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乐感强的学生爱好音乐。
这些先天因素,为学生继续学习创造了条件。
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正面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继续提高某一个方面的技能技巧,使学生的兴趣建立在知识的厚实的基础上。
教师要帮助学生补充所缺知识,使他们学有所成。
5、勇于创新,体现个性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其次,教学创造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
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