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重要的教学原则,认识“因材施教”这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无疑为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理所当然”的传统观念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启示。本文将在重新认识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语文实践加以反思,以利于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自觉地、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好这一项教学原则,实施符合学生实际的个性化教育。
[关键词]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性化教育
多少年来,人们沿袭传统的教育理论,遵循着古人关于教师功能的定位,近几年来虽有很多人提出不同观点,但部分教师还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禁锢于传统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引路人,这一点是从宏观来看的,但在具体的教与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则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而不是语文知识的垄断者、灌输者。通过教与学,获取知识的主体应当是学生。因此,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或教学步骤,都必须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充分地借鉴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将“因材施教”这一大教学原则用之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
一、何为“因材施教”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正如南宋朱熹《论语注》中指出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实施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
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孔子十分注重观察、研究学生,他认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知人,即了解学生,“不可以不知人”。那么,该怎样了解学生,孔子认为应“听其言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要”,通过观察和谈话的方法,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习基础、个性特长等,从而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学生。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实施因材施教教的关键是对学生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因材施教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因材施教”由孔子倡导把它概括成一个教学思想工作,再到明末清初的教育家对其充实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贯穿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当时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教学原则之所以历久不衰,寻根探源,我们可以发现,“因材施教”渗透着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生命成长。由此可见,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现实意义,都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等全新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并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正如柳斌同志在《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之所以把因材施教称为“总法则”,原因就在于它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已经被赋予全新的含义,成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尊重每一个国民的受教育的权利、有助于每一个国民发展个性和养成健全人格的必须遵循的一条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不言而喻因材施教在今天的基础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新课标推行的大背景下,依然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推动着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如何因材施教
很早我们就知道“因材施教”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智慧的培养,可是我国的教育现状是大班额的班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因材施教呢?
1、热爱学生,坦诚相待
这是因材施教的心理基础,爱是人的较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小学生渴望得到爱,在家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在校渴望得到老师的、同学的爱。教师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热爱学生是因材施教的能源,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取得良好教育效应的力量。许多优秀教师把“爱”体现在尊重、信任、真诚、宽容、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等方面。虽然各人体会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把热爱学生作为因材施教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教师不热爱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逆反、情感上的裂痕、意识上的障碍、品德上的滑坡、智慧上的压抑。这就不可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正和学生沟通,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热爱优秀生,督促和培养他们,尤其要厚爱学困生,转变他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坦诚相待,以心换心。在因材施教时,
教师若真心诚意、胸怀坦荡,像严父一样教育学生,像慈母一样关怀学生,他们必然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乐意说出心里话,使因材施教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2、多层次选优
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的人其心理特点是有差别的,天底下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世上也到两个心理面貌一模一样的人,就是同卵双生儿,尽管他们的相貌、体形等十分相似,但在心理方面还是有差异的。
学生本身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能力差异,决定了他们成长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化的教育。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语文教育要在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中,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生存方式、个体文化、生活态度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既有知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要在充分注重学生异性的同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能力表现的不同形式,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功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健康地发展。教育要培养的绝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件”,而是具有良好个性,能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各自才干的人才,无论思想教育还是教学工作,都要充分调动学生心理内部状态的积极性,克服和消除其心理的消极因素。
我们树立的榜样,不能只从总体上看,而是照顾到优、中、差各个层面,只要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的,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做更为实在,更容易接受,并且能较好地激发大部分学生的进取精神。需要注意的是:树立的榜样无论是哪个层面的学生,其在所代表层面里面一定是“优秀”的、“出类拔萃”的,每一个层面的进步代表放在一起比较,仍然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只能成为推动学生进取的契机,而不能成为褒贬学生的依据。
3、促进个性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