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2.1 大洲和大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2.1 大洲和大洋》](https://img.taocdn.com/s3/m/49d848b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db.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说课稿《2.1 大洲和大洋》一. 教材分析《2.1 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大洲和大洋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对于它们的分布和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分布和关系,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地图,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布和关系。
2.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关系,地图的阅读和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和地图阅读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地图,引导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和分布。
同时,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地图阅读,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引发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特征。
3.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地图和图片,详细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和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大洲和大洋的地理位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1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2.1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804f21b6294dd88d1d26bc2.png)
《大洲和大洋》授课稿一、说教材《大洲和大洋》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 本节教材主要表达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这节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拓展,又是今后将要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较系统接触世界地理知识,更是学生进入地理知识殿堂的重点所在。
二、说授课目的依照课程标准 ,并结合学生的本质情况等授课本质 , 确定以下三个授课目的:1、知识目标:经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表示图,使学生认识全球海陆分布,认识海陆面积比率。
运用地图鉴识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便运用掌握的目的。
2、能力目标: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次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谈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认识海陆的分布,到研究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差异,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
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守信息,解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解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经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本质的能力。
3、感情目标:经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浸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谈论,激励学生英勇公布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想。
经过组织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经过师生互动,创办一种民主,同样交往的新式师生关系。
让学生切的确实感觉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适用的地理,是对平生发展适用的地理。
三、说重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既是世界地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又是学生学习世界地理所必定的准备知识,特别是七大洲、四大洋的地址及分布特点,是学生成立全球海陆空间分布架构的基础,因此: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难点:引导学生经过绘图、拼图归纳出海陆分布特点。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8f73d23453610661ed9f4e6.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与作用“大洲和大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一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有关“地球和地图”的相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铺垫,读图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本节学习既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及搜集、整理、提炼有用地理信息以及对比分析、归纳相关地理信息的特点的能力,又为下一步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起到知新作用。
所以本节内容有前后连接的逻辑的纽带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2.教学目标为贯彻落实地理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要求,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五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初步阅读世界地图,大致了解地球的海陆分布特点。
(2)识记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比例。
(3)并会读图理解、区分大洲、大陆、岛屿的特点。
(4)准确在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上指出七大洲的名称、相对位置和轮廓特征及分布规律。
(5)能够灵活运用、迁移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浅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1)识记全球的海陆分布比例。
读图分析七大洲的名称、相对位置、具体分布以及轮廓特征。
(2)能够在地理填充图册中,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能够绘画出“一笔画世界”简单图。
二、说教法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本节教材的特点主要采取了一下几种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及搜集、整理、提炼有用地理信息以及对比分析、归纳相关地理信息的特点的能力。
2讨论法:通过合作在地图上寻找七大洲,加深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加深了学生对七大洲的记忆能力,同时激发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三、说学法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充分注重教学的启发,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大洲和大洋》 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cab7339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b.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洲和大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对学生认识地球的全貌,了解全球的地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基本状况,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起全球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为后续学习世界地理的其他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
但是,他们对于大洲和大洋的具体分布、轮廓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和生动的讲解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鲜事物,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够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3)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地球仪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
(2)海陆分布特点。
2、教学难点(1)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空间分布和相对位置关系。
(2)构建全球海陆分布的空间概念。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453053751e79b89680226d6.png)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描图方式能够呈现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基本图像,并且能够说出各大 洲之间的分界线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索陆地和海 洋的好奇心
一、教材分析
(三)教学的重难点
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和分布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位置
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教材分析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程 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教学 目标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 教学依据。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和分布特点; 2、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位置和各大 洲之间的分界线
(三)布置作业,小结本课
让学生下来填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图,并找出各大 洲之间的分界线。总结本节课重难点,并导入下节课内容 ---海陆变迁。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一、地球?水球?
1、海陆面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分布特点:分布不均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区分大陆、岛屿、半岛、洋、海、海峡 2、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3、四大洋:太大印北 三、各个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欧:、、、、、、、、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四、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三)作业小结
时间分配:导入3分钟,新课教学20分钟, 作业小结2分钟,一共25分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于我们把我们所生活的星球叫做“地球” ,为什么加加林会 提出和我们完全相反的称呼——“水球”来称呼我们生活的星球呢?
说课稿模板六篇(最新)
![说课稿模板六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e2e6617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0.png)
【推荐】说课稿模板六篇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
今天,我的说课的课题是《七大洲和四大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本节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描述,而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面积大小以及空间位置。
其内容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前几节已接触过地球卫星照片、地球仪、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这节课相对容易一些;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海峡。
2.能够准确在地图上填写出七大洲的名称,并说出七大洲的轮廓、面积顺序、分布位置和分界线。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七大洲的分布图,提高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分布的分析,学会分析对比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七大洲的分布特征激发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重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
【难点】七大洲空间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fe8a62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11.png)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某某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的课题是《大洲和大洋》第一课时。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大洲和大洋》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教材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描述,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其内容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前几节已接触过地球卫星照片、地球仪、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这节课相对容易一些;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比较示意图,知道海陆面积比例及全球海陆分布。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拼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2.通过参与讨论探究、合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水球”名称的理解,养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体会到要用科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要充分运用地图和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
《大洲和大洋》 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5803ea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9.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洲和大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大洲和大洋》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内容。
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学生认识地球的全貌、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包括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球的海陆格局,为后续学习海陆变迁、气候类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大洲和大洋的具体分布和特点还缺乏系统的了解。
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生动的演示和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够在地图上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3)能够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实例,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地球仪和拼图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保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轮廓。
2、教学难点(1)七大洲、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2)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1de777d8e9951e79b8927bd.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曹应华各位评委,各位前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洲和大洋》。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地球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从空间认识的层次来看,在认识地球之后,接下来就应该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了。
不仅从认识地球的表面形态来看,而且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都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本课的一个基础性目标就是认识地球的海陆分布。
这个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纯自然状况上的海陆分布特点;另一个是认为的划分,即七大洲,四大洋。
教材的编写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组织内容的,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大纲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本节课的目标为:1、了解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运用地图识别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状,位置并记住它们的名字,大小以及界线。
3、通过观察,拼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空间,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热情,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地球)的感情。
三、重点难点:重点:第1、2点难点:第2、3点解说:海陆的分布以及对七大洲四大洋知识的积累是本课的主要内容,而且它也是以后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学好了它才能更好的学习后面的知识,因此把它定位重点。
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此时正是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相对于初次接触地里的初一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四、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所以借助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中穿插大量的图片结合解说,是学生更直观的学习本节的知识;在面临问题思考时我采取了常规提问与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问题的结论有更深刻的印象。
五、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
课后拓展,巩固所学。
2、课堂上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说教学过程1 导入用图片导入给学生以新鲜的视觉感官,激发其学习兴趣。
大洲和大洋获奖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获奖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94cb66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fb.png)
大洲和大洋获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有幸在此与大家分享我的说课内容,题目是“大洲和大洋”。
在正式进入说课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也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
而“大洲和大洋”作为地理学的基础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认识地球的宏观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工具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七大洲的名称、位置、面积和基本特征。
2. 四大洋的名称、位置、面积和基本特征。
3. 洲与洋的相互关系,包括洲界线的定义、洋流的形成及其影响。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大洲和大洋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地理现象或事件,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4.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起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好奇心。
- 提问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基本了解,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 讲授新知- 详细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面积和特征。
- 通过实例讲解洲界线的形成和洋流的基本概念。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利用GIS软件,让学生尝试查找特定大洲或大洋的相关信息。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be084b5960590c69ec376d0.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蒋泽迪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0综合文科的蒋泽迪,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五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二是七大洲和四大洋。
这两方面的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
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
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我将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要求来阐述本课的三个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②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各大洲的轮廓。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三、说教法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我采用三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一是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二是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三是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通过先学后教,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d83f267375a417866f8fff.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翰林初级中学程守丹一、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一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题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这节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拓展,又是今后将要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首次较系统接触世界地理知识,更是学生进入地理知识殿堂的关键所在。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教学实际, 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面积比例。
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分布特征。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
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知识,使学生初步养成读图、填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用图能力培养学生查找、搜集信息及分析、处理、归纳、总结信息能力。
⑶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地球卫星照片及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 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轮廓及对其地理位置确定。
5. 教材的处理:⑴、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利用三个模式,下载相关材料,并把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进行播放,把学生带到一个广博浩瀚的世界里,为学生创设探知情境。
⑵精心组织教学活动,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编排教学顺序,便于学生轻松的掌握新学知识。
⑶教学活动的设计突出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二、说教法这节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上课。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获取地理知识的兴趣,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
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理性思维过渡的特点出发,教学中可采取讨论、游戏、比赛、探究的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f754d48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03.p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洲和大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作用。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到世界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等信息,同时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依据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大洲和大洋的概念、分类和分布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学生对于地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地图的运用和解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世界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等信息;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依据及其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等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上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面积等信息;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依据及其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大洲和大洋的划分依据及其之间的关系;地图的阅读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作用。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e7a8bbc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8.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掌握世界上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名称和位置,以及其间的关系;
3.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主要地理特征;
4.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世界上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主要地理特征。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于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进行记忆;
•学生理解各大洲和大洋的特点和主要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教学: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于地图和地理的基本了解程度,引发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2. 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15分钟)
通过幻灯片和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并
结合世界地图,帮助学生理解。
3. 世界上的七大洲(20分钟)
通过幻灯片展示世界上的七大洲的名称和位置,并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随后,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海报或简报,呈现各自所负责的大洲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4. 世界上的五大洋(20分钟)
通过幻灯片展示世界上的五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并引导学生进行记忆。
随后,分发绘图纸,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大洋位置的理解,绘制世界地图,标出五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通过课堂小结,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以问题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例如:。
人教七上2.1大洲与大洋说课稿
![人教七上2.1大洲与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d49cbe7a1c7aa00b52acb5a.png)
《大洲和大洋》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本节课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
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但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
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及教材的要求,并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
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并通过运用地球仪进行“拥抱地球”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过程与方法: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人教七上2.1大洲与大洋说课稿
![人教七上2.1大洲与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c0bcabf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f.png)
《大洲与大洋》讲课稿霍邱三中:朱青春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霍邱三中朱青春,我今日的讲课内容是大洲和大洋的第二课时,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我的讲课包含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课过程五个方面。
第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大洲和大洋是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社会生活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是认识地球、认识世界的开始,也是学生后边学习的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不单是本章的要点,更是认识地理环境的起点,是学好世界地理的基础。
与过去的教课纲领对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而且拥有必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观点和地名比许多,但大多半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平时生活中已经认识的,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
而学生在此以前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所以,培育学生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归纳描绘,剖析比较,从而独立说明,是本节重要的教课任务。
这样既稳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为学生此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优秀的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说教课目的: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了我的教课目的,⑴知识与技术①能在地图上辨别大陆、半岛、岛屿、海、洋和海峡。
②能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散布特色。
③知道相邻两大洲间的界限。
⑵过程与方法经过读图、析图、填图、拼图、画图等,培育学生利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成立勇于怀疑研究、热爱科学、踊跃研究自然界神秘的精神。
3、说教课重难点:依据课标要求,本节课要达成的教课目的是能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散布。
所以,我确立的教课要点是七大洲与四大洋的名称和散布特色以及七大洲之间的界限。
而关于初中生而言,空间观点的成立相对较困难,所以我确立的教课难点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空间相对地点。
第二、说学生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求知欲,所以将学生引入讲堂不难,但因为其年纪特色,学生整体比较好动,不行能静下心来听完好节课,所以我在教课中设计了好多的活动,让学生能够更踊跃的参加讲堂,并能从活动中获得知识。
初一下册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
![初一下册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https://img.taocdn.com/s3/m/0381891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e6.png)
初一下册地理说课稿:《大洲和大洋》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
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
主要采用组织学生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930bf1c763231126fdb1117.png)
《大洲和大洋》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与铺垫。
本节教材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
二、说学生情况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五带的划分和地图等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尤其是前几节中出现的地球人造卫星照片、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只要加以适当的情景创设、问题引导和学法指导,就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初一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与不足,针对这些情况,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征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各种地图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看图、析图、绘图的能力,学会使用地理的语言──地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地球”“水球”的争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
四、说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
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
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启发、互助、探究、讨论、提问等方法。
学法: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及时动手记笔记。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地球)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中国第一个登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杨利伟)他们都说:在太空里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那么人类给地球起名字的时候,为什么叫它是地球,而不叫它水球呢?设计目的:以加加林、杨利伟等事迹提出地球像一个水球的观点,使学生感觉真实,既创设了本节课的学习情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大洲和大洋》活动课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
![《大洲和大洋》活动课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1209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4.png)
《大洲和大洋》活动课说课稿《大洲和大洋》活动课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洲和大洋》活动课说课稿范文(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洲和大洋》活动课说课稿 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我的说课分五个环节: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这节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拓展,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教学实际, 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3、重点和难点二、说教法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和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本节课采取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展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通过学习目标的设置,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先讲解大洲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大洲,并知道陆地分七大洲。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说出各大洲的轮廓特征。
同学们大胆想象(如:亚洲大象头,南极洲孔雀开屏,大洋洲马鞍加乌龟等等),答案可以五花八门。
这一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又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并按缩字法记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认知七大洲的分布,并找出两两对称分布的大洲,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生动,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大家都看过世界地图,有没有想过亲自画一幅世界地图呢?我们今天要一笔画出一幅世界地图。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竞赛式的“一笔画”的活动,整体感知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这节内容既是上一章《地球和地图》拓展,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教学实际,确定以下三个目标。
3、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我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和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本节课采取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展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目标的设置,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先讲解大洲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大洲,并知道陆地分七大洲。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说出各大洲的轮廓特征。
同学们大胆想象(如:亚洲大象头,南极洲孔雀开屏,大洋洲马鞍加乌龟等等),答案可以五花八门。
这一活动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又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将各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并按缩字法记忆,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认知七大洲的分布,并找出两两对称分布的大洲,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生动,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
(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大家都看过世界地图,有没有想过亲自画一幅世界地图呢?我们今天要一笔画出一幅世界地图。
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竞赛式的“一笔画”的活动,整体感知世界海陆分布大势。
通过刚才的画图过程,大家可以知道各个大洲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
下面大家利用课下准备的漂亮的各色纸张,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临摹并剪出各大洲轮廓图,标上名称。
这一活动使学生对七大洲形状和位置的认知更加形象和生动,为后面的拼图活动准备材料。
世界大洲兄弟七个,每一位的左邻右舍都是谁呢?让学生用剪图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
体会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
摆图的活动,
不仅深化了对地理定位方法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参照“世界地形图”,以“非洲”为例探讨确定大洲位置的方法。
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确定非洲在经纬网上的位置。
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来确定其它大洲的位置。
小组合作,教师点评,探究各大洲在经纬网上的位置。
活动之中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四)竞赛活动,巩固练习
参照各小组共同完成的七大洲剪图,进行小组竞赛。
分必答、抢答、男女对抗、小组长抢答等形式。
本环节的设计是根据本节的教学目标,以图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定时拼图:要求学生在经纬网底图上,准确粘贴各大洲位置并填出四大洋的名称及各大洲之间的界限.评出优胜小组并展出。
教师明确拼图规则,使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以板书形式将重,难点内容用彩笔表示出来,巩固本节知识。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洲和大洋之各大洲分界线》是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各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情况,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
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七大洲的分界线;
能力目标:通过对七大洲的位置及相对位置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图的观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
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与理论。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以及爱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对大洲的分界线的理解与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读图分析、理解能力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讲授、讨论、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讨论与自学中得到认识。
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讲授法:利用地图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提出本节课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主要有以下个环节:
1、复习导入:
由上节课演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未知。
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华。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的作用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