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中信用问题的博弈论

合集下载

浅议博弈论与诚信的关系

浅议博弈论与诚信的关系

浅议博弈论与诚信的关系李洁(中央党校组织部,北京市100091)[摘要]根据经济博弈理论,重复博弈是走出信用建设悖论的必由之路。

在现阶段,要重建社会信用,必须按“重复博弈”的要求对信用建设进行新的制度安排,使理性经济人行为长期化。

[关键词]诚信;博弈论;重复博弈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

恩格斯曾说过:“任何观念的东西都来自于经济的物质的事实。

”诚信也不例外。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诚信是人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适度满足以后自然而然出现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

诚信带给人们的满足感会超过逐利带来的满足感,因为人们为了追求诚信,有时可能放弃一部分物质利益。

这一假说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近年来十分流行。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克莱尔蒙特研究生院的实验证明:经济学家之所以无法解释实验室中出现的这种高信任率,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考虑到信任的神经学因素。

但是,经济学对此持不同的观点。

经济学认为,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诚信也一样,它是人们在重复博弈、反复切磋过程中谋求长期的、稳定的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诚信首先是基于利益需要而作出的一种策略选择,而不是基于心理需要而作出的道德选择。

诚信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而打破它却是非常的容易的。

比如现代生物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初期,留学生和制药企业的合作几乎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因为双方对这一领域发展规律的不了解,但大家都归于诚信上,毕竟制药企业多数是以厂房、设备、现金等实物资产出资,损失是直接的、可见的,而留学生多数是以技术、思路或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出资,损失是间接的,而且留学生大部分回国创业的初期,给人不稳定不扎实的感觉。

所以随着生物技术发展的深入与成熟,随着人们对生物技术产业认识的全面而理性,出现了制药企业对留学生由狂热追捧到敬而远之的尴尬局面,这一局面不但影响了以技术开发定位的技术开发公司将技术成果转换成产品的速度,也影响了制药企业引进新技术,提升产品结构的速度,更阻碍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速度。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遵守诚信:让你摆脱囚徒困境

博弈论(生存智慧大全集)_遵守诚信:让你摆脱囚徒困境

狼群战术体现在职场的合作博弈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在合作中必须遵循诚信法则。

诚信是获胜的关键。

做人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尊严;经商同样需要诚信,诚信赢得市场。

在你与对手进行博弈时,诚信便成为对方对你采取策略的重要依据。

这是每个参加“囚徒博弈”的人的最佳选择,而你恪守诚信,对方也势必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你,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

恪守诚信,就要对自己讲的话承担责任和义务,言必有信,一诺千金。

答应他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同他人约定见面,一定要准时赴约。

要知道,许诺是非常慎重的行为,对不应办或办不到的事情,不能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

如果我们失信于人,就等于贬低了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这么重视诚信原则,其原因就是诚实和信用都是人与人发生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没有诚信,也就不可能有道德,所以诚信是支撑社会道德的支点。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诚信危机?这是因为诚信是相对的,当诚信的成本与其价值相对失衡时,就会诱使人们作出某种不诚信的行为。

当然,在一定的道德规范、市场规则和社会监督下,有时即便诚信的成本高于其价值,某些违背诚信原则的动机,还是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不会变为实际行动。

缺乏诚信会失去未来的更大利益,但为了诚信而不计投资回报,则与现实情况大相径庭。

虽然不能排除有些人的诚信行为单纯是为了塑造一种高尚的人格,但大多数人的诚信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现象。

诚信是有价值的。

单以交易来说,缺乏诚信会提高交易成本,妨碍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由于利己主义动机,商人在交易时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总是想通过投机取巧获取私利,如故意不履行合约中规定的义务,曲解合约条款,以不对等信息欺骗对方等等。

这样一来,为了尽量使自己不吃亏,在交易时就得讨价还价、调查对方的信用、想方设法确保合约的履行。

于是,商业谈判、征信、订立合约等活动的复杂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越高。

建设信用制度的博弈论分析

建设信用制度的博弈论分析

甲和 乙分别是授信方和 受信 方。两方在博弈 中出现三 种情形 ,

是双方都守 信 , 利益达到 一个均衡状 态 , 使 总体利 益获得最
大化 , 并为下次合作建立信用关 系 ; 二是一方守信 , 而另一方违
T 2 《 代经 》 o年5 下 5 当 济 2 9 月( ) o
择违 信可能收益是 3最 小收益是 0 不会有 一 解 出现 因此 , , , 1

轮 的合作 中给予惩罚 。这里所说的重复博弈不仅仅指 两个或
多个博弈方之 间固定的重复 的博弈 ,只要信 息透明度足够 高 , 信息传 播 的足 够快 ,市场主体 的行 为能够很 快 为其 他主体 所 知 , 即使该 主体 转而 同其他 主体 打交 道 , 同样属于 重复 那么 也
博弈 。在 重复博弈条件下 , 当事人考虑不仅仅 是一次收 益 , 而是
己, 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 中利益最 大化。这些观点都为信
【 关键词 】 博 弈论 囚徒 困境 信用制度
博弈 是大干世 界的生存法 则 , 真实 世界中 , 人们 时时都在
博弈 。博 弈 , 是人们在相互 的经济交往中的策略 选择行为 , 或者
是说 一些个人 、 团体或 其他组织 , 一定 的环 境条件 和规则约 在
和人 与人之间 的相 互关 系 ,从根本 上解决利 益均衡 的发展 问
题 。它比一般均衡更深入 , 更接近 问题 的本 质 : 第一 , 从经济理 性人到博弈局 中人 , 强调人是社会经济活动 的主体 ; 第二 , 更加
重视资源配置 中的行为选择 , 同的行 为选择会产生不 同的资 不
源配置结果 ; 第三 , 博弈均衡 是所 有参与人最优策略 的组合 , 需 要相互 利益主体 共 同努 力来 实现 。只有在利 他中才能 真正利

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诚信问题研究

成 本 高 是 农 民 工 工 资 拖 欠 问 题 的 主要 原 因 : 庆 峰 、 肃 平 从 博 弈 论 的 角度 孔 张 分 析 了 经 济危 机 后 在 各 国面 临 不 同 的 经 济 复 苏进 程 的环 境 下 . 易保 护 主义 贸 盛 行 的 原 因及 中国 的对 策 : 王俊 从 博弈 论 的视 角分 析 了 见 义 勇 为 者 的 理 性 选 择 模 型 . 释 了潜在 见 义 勇 为者 选 择见 解 危 不 救 这一 次 优策 略 的 原 因 . 求 如何 探 通 过 激 励 机 制 和 风 险 保 障 两 方 面 的立 法 来 促 使 潜 在 见 义 勇 为 者 的决 策 向见
例 。据 对 北京 、 阳等 地 古 玩文 物 市场 沈 调 查 . 些 摊点 摆 放 的全 部 为假 货 在 有
经济 活 动 中 . 业 不讲 诚 信 的现 象更 为 企
突 出 , 要表 现 : 主 一是 企 业 不守 信 用 , 恶
意 逃避 银 行 债务 :二 是 企业 不 讲 信誉 ,
相互 之 间 拖欠 货 款 : 是 企业 合 同 违约 三 严 重 . 用 合 同进 行 欺 诈 : 利 四是 企 业 财 务 信息 严 重失 真 :五是 假 冒伪 劣 盛行 ,
定 的博 弈 论思 想 一 般认 为 .9 4年 14
美 国 数 学 家 冯 . 依 曼 和奥 斯 卡 . 根 诺 摩 斯 特 恩 合 作 出 版 的 《 弈 论 与经 济 行 博 为》 一 书标 志 着 系 统 的博 弈 论 的形 成 博 弈 论 是 研 究 理 性 决 策 者 之 问 冲 突 及 合 作 的 理论 . 实 际决 策 提供 理 论 基 础 为 和方 向指 导 。博 弈论 在 政治 学 、 济学 、 经 管 理 学 、 会 学 等 方 面都 有 着 广泛 的 应 社

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和博弈分析

社会诚信制度的缺失和博弈分析
提出建议。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 , 使用 《 金 融经济学 》 知识将抽 象函数 的 泰 勒 展 开 式 应 用 于模 型 求 解 过 程 中 。 以此更加贴 近刻画 函 数的实际情况 , 从而对博弈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正 。
二、 一次 博 弈
况, 该 博 弈成 为 不 完 全 信 息 博 弈 , 对 该 种 情 况 作 出博 弈双 方 的 策 略和 得 益 矩 阵 。 如表 2 :
件, 构 造不 完全 但 完 美博 弈 并 求 解 , 提 出模 型 改进 方 法 , 最 后指 出 关 于社 会 诚 信 建 设 的 几 点 意 见 。 关键词 : 社会诚信 ; 完全且完美博弈 ; 不 完全 博 弈 ; 泰 勒 展 开 式


引言
第 一 次 合 作 都会 担心 对 方 诚 意如 何 。 谨 慎异 常甚 至 放 弃合 作 。 三、 不 完全 信 息 静 态 博 弈 在 现 实 的 电 子 商 务 交 易 中 存 在 着 明显 的信 息 不 对 称 , 卖 方提供货物 . 因此 知 晓货 物 的 实 际 质 量 如何 , 而 买方 无 法 实 地 验证货物 。 不知货物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 如 果 买 方购 买 的货 物 是高质量产品 。 那 么 可 以认 为 买 方 得 益 为正 数 , 卖方 虽然 在 一 次 交 易 中只 获 薄 利 , 但 是 却 获 得 良好 的 声誉 , 如 果买 方 被 卖 方 欺骗 , 买 回的 货 物 是 低 质 量 产 品 , 则 认 为 买 方 得 益 为 负数 , 卖
随 着 网络 的 发 展 , 网上 购 物 方 便 快 捷 , 电 子 交 易 已 然成 为 人 们 生 活 中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分 , 以下 借 助 博 弈 论 分 析 方 法 , 对

信用问题的博弈分析

信用问题的博弈分析
t e r ,fo t e p r p cie o h c n mi so e c e td f in iso h h r o e p an t e c u e . h o y r m h e s e t ft e e o o c ft rd e ce ce ft e t e y t x li a s s v h i i 时 经 济 信用 开 始 出现 并 货 此
随之发展 。小生产者偶然遭受 的不幸促使 了高利 贷信用的产生了。高利贷信用与 自然经济条件下 的小生 产方 式是 相 互 匹配 的 , 由于 经济 信 用 ( 高利 贷) 产生初期 , 一方面剩余产 品极 为有 限 , 以贷 可 放 出去 的资财极 少 ; 另一方 面 小生产 者 为维 持 生计 又必须借人高利贷 , 供给和需求均缺乏弹性 , 因此 尽管高利贷的利率很高 , 小生产者仍然被迫接受高 利贷者 的盘剥 , 而维护 了旧 的生产方 式 。 从

会促使生产者加强核算 , 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因 此在 资本 主义 社 会 , 用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经 济 的发 信
展, 同时其 自身也 得到 了迅 速 的成长 。
二 、 用缺 失 问题 产 生的 经济 学分 析 信
在 人类 社会 早 期 , 们 的生 存 能 力 很低 , 了 人 为 共 同抵 御 变幻 莫测 的 自然界 的影 响 , 们 以小 群落 人 的方 式 , 着相 互 帮 助 的生 活 。 当时 “ 过 砍伐 美 洲 原 始森林 的人 , 在推 滚 重 木 材 时需 要 他 人 的帮 助 , 尽 管他 们本 性是 精 明 的讨 价还 价者 , 也不 能精 确地 但 计 算 出每次 推滚 所花 费 的劳动 , 公道 和 友谊 即足 以
Cr d ta lss o h a e e i nay i ft e g m

博弈论例子——精选推荐

博弈论例子——精选推荐

博弈论例子一.信号博弈1. 网购市场逆向选择行为交易发生之前的信息不对称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

当交易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时,通常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买方处于信息劣势。

由于买方无法完全掌握商品的质量信息,或者无法鉴别卖方传递的信息是否有效,从而难以准确辨别商品质量的优劣。

由于劣质商品成本低于优质商品,卖方更倾向于销售劣质商品滥竽充数,若两者具有相同的价格,则劣质商品的卖方能够获取高额利润。

此时,优质商品卖方处于劣势状态,会逐渐被驱逐出市场,这就是逆向选择的基本过程。

在网购市场,由于交易信息传递的虚拟性、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商家的信息垄断和网络监管的不健全,从而导致了消费者和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网购市场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市场,但在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中,参与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可以通过传递信号给其它参与人以便使对方观察到某种信号而调整自身行动。

因此,高质量的商家为了向消费者显示自己所属类型,会有强烈动机对外传递信号。

在网购中传递信号可以是某种质量认证、消费保障和信誉机制等。

不少网购购物平台会根据消费者好评设置信誉等级,如淘宝根据信誉积分将商家分为20个等级。

这些等级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信誉资产,并为商家赢得大量的订单。

当然,商家为了获得并传递这种声誉信号需要在在付出成本。

高质量商家获取声誉信号的成本相对较低,低质量商家为了冒充高质量商家要付出的信号成本很高。

假定高质量商家认证的成本为α,低质量商家认证的成本为β,显然α<β分离均衡:高质量商家会通过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从而获得(0,-α)的收益;低质量商家则不会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消费者会据此判断其类型,并实现(0,0)的收益。

混同均衡:高质量的商家有积极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的动机,因为如果不传递,消费者便无法分清该商家的商品是高质量还是低质量,会按照低质量的价格支付,此时高质量商家就会退出市场。

高质量商家继续参与市场交易就必须通过传递高质量显示信号,在现实中,高质量商家一般都会进行质量认证。

信用机制的博弈分析:中国信用风险管窥

信用机制的博弈分析:中国信用风险管窥

No 5 2 0 ( [1 S m o 4 ) . 0 8 Vo 0 u N . 1
信 机 的 弈 析:国 用 险 窥 用 制 博 分 中 信 风 管
● 孙梦琳
(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 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2 ) 1 17

要: 一次性博 弈中的失信 虽然能带来丰厚的个人 收益 , 但却 不利 于社会 总收益 的提 高。信 用可 以较好 的缓解

违 信
提高。再者, 信用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经济功能, 可以省去事前
这个简单图形反映了交易双方的三种交易模式 : 交易双 一、 方均守信, 通过交易的达成, 均达到各 自利益的最大化, 并使总体 利益也成最大 , 且基于此次的信用奠定了未来合作的基础 ; 、 二 一 搜集信息、 讨价还价的费用, 以及事后追究责任的费用。它作为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20 0 8年第 5期( l 第 O卷
总第 4 期) 1
不会影响以后与其他交易主体的交易。正 因为交易过程的相对 独立化, 经济主体间不可能确立长期稳定的交易对象 , 也给人们
会信用慌 息体系, 让这个广大的“ 匿名社会” 尽量减少信用缺失。 我国地域广大, 人口众多, 市场行为人在失信之后 由于信用记录 不全, 而很容易逃脱实质性惩罚, 容易造就他以后继续失信的侥
与社会总收益均达最大。这种均衡也非常符合“ 帕雷托最优” 原
“ 囚徒困境 ] 出分析( 1 做 如下表) 。
则对信用的考量 , —个人的最优不仅能增加 自 即 己的经济利益,
而且能增加全社会的经济利益时这才是符合信用最优配置的状 态。可见, 信用的经济价值体现之一为: 有利于社会生产效率的

信任博弈

信任博弈

信任博弈分析
• 制度约束下信任博弈的分析: • 我们假设存在这样一种制度,它对于约束企业家和经理人 的行为十分有效,一旦经理人不守信的话,这种制度将自动 发生作用,对经理人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使其收益减少。
• 在制度的约束下,经理人如果不守信的话,收益不但不会增 加,反而减少,因此不守信将对其不利。这样的话,经理人很 可能会选择守信,而企业家则选择信任,于是双方的信任在 一定程度上就建立起来。 • 制度可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它使经理人为了实现其收益最 大化而选择守信,并且由于他守信,而使企业家对其产生信 任,从而达到双赢。然而,我们的分析仅考虑了在一次博弈 里信任的建立。 • 如果博弈继续下来,即考虑多次博弈的发生,情形又会如何 呢?
• 企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企业的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形成,而队伍形成的关 键在于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相互信任。如果企业家与经理人之间的 信任机制建立不起来,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难以很好地结合,那么企业 管理的职业化很难建立起来。
• 提出问题——企业家与经理人的信任基础源于重复博弈的建议。
信任博弈分析
1 无制度约束下信任博弈的分析:
• 我们假定博弈能够进行n 次。设想企业家选择这样一种策略:我先信任 你,只要你没有欺骗我,我将永远信任你,但一旦你欺骗了我,我将不再信 任你。这时,经理人有两种选择:如果守信,得到的利益是长期的,总和为 10n (n 为博弈进行的次数) ;如果不守信,由于制度的惩罚而使其得到的 利益只是一次性的。在这种机制下,守信是经理人的利益所在,那么“ 企业家将信任经理人,经理人守信”是一个纳什均衡。这种均衡之所以 会出现,是因为经理人谋求长远利益时,企业家与经理人的信任博弈可 以无限地继续下来,从而形成重复博弈,于是信任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 建立起来了。然而,在现实的企业中,由于缺乏上述博弈重复发生的条 件,以至于重复博弈难以实现。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企业家并不对企 业长期利益负责,因此缺乏激励机制促使其积极寻找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的经理人。对于企业家而言,重复博弈建立的基础坍塌了。综上,我们 可以看出,一种有效制度的建立可能会改变企业家或经理人的预期,从 而改变支付变量,这样有助于双方建立信任关系。而且,一种良好的机 制会增大博弈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得信任牢固地建立起来。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博弈,无论是个人之间的交往,还是组织之间的竞争,博弈论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博弈论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博弈论,还能够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日常生活中的购物博弈。

在商场里,经常会看到各种打折促销活动,商家为了吸引顾客,常常会使用各种策略来吸引顾客。

而消费者在购物时,也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购买。

这就是一个 typic 的博弈论案例。

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制约的,商家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而消费者则希望以最小的花费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双方在这场博弈中需要不断权衡利益,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其次,我们可以看看工作中的竞争博弈。

在职场上,同事之间常常会面临竞争,无论是在晋升、加薪还是项目分配上。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资源和机会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大家在竞争中做出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竞争的本质,以及如何在竞争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断地分析和权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策略,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再次,我们可以看看人际关系中的博弈。

人际关系中常常会存在着各种利益的冲突和博弈。

无论是家庭关系、友情关系还是爱情关系,都需要双方不断地协调和妥协。

在这种情况下,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权衡和取舍,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博弈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还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通过理解博弈论,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更好地把握机遇,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善用博弈论的原理,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生活中的博弈论

生活中的博弈论

生活中的博弈论生活,就像一场无声的博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参与着各种各样的“游戏”,而这些游戏往往涉及到博弈论的概念。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策略性互动的数学分支,它关注的是当个体做出决策时,其他个体的响应如何影响他们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经意地运用着博弈论的思维方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博弈论。

购物与价格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就是一个常见的博弈过程。

无论是在超市还是网上购物,商家都在竞争中制定价格,而消费者则在不同商家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价格战可以理解为零和博弈,即一方的利益的提高意味着另一方的利益的降低。

商家会根据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价格来制定自己的价格策略,而消费者则会在不同商家之间寻找价格合适的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在互相斗智斗勇,力求获得最大的利益。

求职与面试另一个生活中的博弈过程就是求职和面试。

求职者和招聘方在这个过程中都在进行一场博弈。

求职者会竭尽全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而招聘方则会通过面试来挑选最适合的人选。

在这个过程中,求职者需要运用博弈论的策略,比如主动沟通、展示自信等,来赢得招聘方的青睐。

而招聘方也需要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合的候选人。

这种双方都在寻求最佳选择的过程就体现了博弈论的思想。

社交与人际关系社交和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在社交场合,人们会通过言行举止展现自己的形象,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和支持。

而在人际关系中,双方也需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争取自己的利益,寻求共赢的局面。

这种社交和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就是一场微妙的博弈,双方需要根据情况调整策略,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

生活中的博弈论无处不在,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着各种博弈。

在这些博弈中,我们需要运用博弈论的智慧和策略,来获取最大的利益。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倾听、理解对方的需求,以实现双方的共赢。

生活就是一场博弈,让我们在这个博弈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生活中的博弈论

生活中的博弈论

生活中的博弈论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和策略的学科,它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生活中无处不博弈,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做出决策,并与他人进行策略的博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生活中的博弈论,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常见情景。

1. 协作与竞争生活中的博弈论最常见的情景之一是协作与竞争的问题。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合作或竞争。

这种博弈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权衡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做出最佳的决策。

博弈论告诉我们,在协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使得双方获得最大的收益。

如果合作是最佳决策,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分配任务、合理分工,以实现最高效的协作结果。

然而,在竞争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需要谨慎选择策略,防止被对手击败。

2. 惩罚与奖励博弈论还涉及到惩罚与奖励的问题。

在合作过程中,当一方违约或不履行承诺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惩罚对方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博弈论告诉我们,惩罚应该是合理、有效的,使得违约者付出代价,从而促使其改正错误。

然而,博弈论也强调奖励的重要性。

奖励可以鼓励他人继续合作,提高合作效率。

通过适当的奖励机制,我们可以激励他人更好地履行合作承诺。

3. 对策与反对策在生活中的许多情景中,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对策与反对策。

例如,当我们面临一个困难选择时,我们需要预测他人可能的行动,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博弈论提供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框架,帮助我们评估不同策略的利弊,并选择最佳的策略来应对。

在这种对策与反对策的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是常见的情况。

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另一方则需要通过推理和猜测来获取信息。

博弈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利用已有信息,并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来推测其可能的策略。

4. 均衡与合作生活中的博弈论还关注均衡与合作的问题。

博弈论中的均衡指的是一个策略组合,在该组合下,没有任何一方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来获得更多的利益。

在生活中的博弈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均衡的情况。

然而,博弈论也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

信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
煎 族师 范学院学报 2 1 年第 2 01 期
信 用 制 度 建 设 的 理 论 基 础
— —
基 于博 弈论 的视 角分析
陈希勇
( 绵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 四川 绵阳 6 10 ) 200
摘 要: 本文采用博弈论 的分析方 法分析 了信 用制度 建设 的理论基础。认为一次博弈导致不 守信行 为的产生 , 要使

思路 , 他们认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也就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 。经济学家们对信用问题也有专门
的研究 。亚当 ・ 斯密在他的重要著作《 道德情操论》 中指出经济活动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阿克
收稿 日期 :0 1— 4— 1 2 1 0 0
作者简介 : 勇(97 , 四川资 中人 , 陈希 17 一) 男, 绵阳师范学院讲 师, 究方向: 研 环境经济 管理 。
p ae a ei tefn a e tl a o t l h c f rd n r ce i co ea o .T u epo eso b i igtec d yt e t g m d m na w yt c nr el ko e i a dt fm a rdt o p rt n h s nt rc s f ul n r i ss m, d sh u o ot a c t oo i i h d h e t e


信 用与信 用制度的概念界定
目前 , 国内学术界对信用的概念范畴认识不一 , 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领域研究 , 对信用有不同的阐
释。哲学、 伦理学和社会学侧重于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探讨信用问题。他们认为信用或者说诚信是人 的一种道德品质 , 是一种信守承诺 的责任感 , 是行为人对 自己行为后果负责 的道德感 。 按照这

博弈论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

博弈论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

博弈论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博弈论是一种研究决策过程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在经济领域中,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市场机制设计、产业组织、国际贸易、金融市场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在经济中的应用,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博弈论的作用及结果。

博弈论的是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多个参与者如何通过选择最优策略来获取最大利益。

博弈论的主要内容包括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

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之间没有信息交流的博弈,例如囚徒困境。

动态博弈则是指在博弈过程中参与者之间可以交流信息,进行策略调整的博弈,例如价格战。

博弈论在市场机制设计中的应用旨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例如,通过引入价格机制,可以调节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拍卖中,博弈论可以研究出价者之间的竞争策略,为拍卖方设计出更合理的拍卖规则。

博弈论在产业组织中的应用主要是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例如,在寡头市场中,企业之间往往会形成默契合谋来维持高价,此时政府需要设计有效的监管机制来防止企业合谋。

博弈论还可以研究企业之间的策略性行为,例如在价格战中的最优策略。

在国际贸易中,国家之间往往存在关税和贸易壁垒的竞争。

博弈论可以研究国家之间的最优贸易政策,例如关税报复和最惠国待遇等。

博弈论还可以研究国际间的汇率问题,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价格战是市场竞争中常见的一种策略,在此背景下,博弈论的价格战模型可以用来分析企业最优定价策略以及市场最终均衡结果。

假设市场上只有两家企业A和B,它们生产同质产品并互相竞争。

企业A的边际成本为CA,企业B的边际成本为CB,且CA<CB。

假设市场需求函数为D=max(pA+pB,100),其中pA和pB分别为企业A和企业B的售价。

在此模型下,企业A和企业B均面临两种策略:降价和不降价。

如果CA=CB,即两企业的边际成本相等,则两家企业都会选择不降价策略,此时市场总销量为200单位,两家企业的利润均等于50单位。

博弈论谢识予第四五章参考答案

博弈论谢识予第四五章参考答案

第四章参考答案2、火车站和机场餐饮商业服务的顾客往往都是一次性的,回头客、常客比较少,这些经济交易具有一次性博弈的特征,它们的价格总是较高而质量又会差一些,顾客也会尽量不在这些地方购买商品和消费。

在一般商业区和居民区的餐饮商业服务则回头客和常客较多,有明显的重复博弈特征,在居民区购买商品和消费的老顾客一般能得到比较公平、优惠的价格,还能得到较好的服务,甚至有些还可以信用消费(赊账),因此消费者一般会比较放心地消费。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重复博弈和一次性博弈效率不同的典型例子之一。

3、从研究对象和问题特征看,有限次重复博弈研究的主要是有明确结束时间的(合作、竞争等)关系,无限次重复博弈研究的主要是没有明确结果时间,或者较长期的关系。

从分析方法的角度,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分析中常用的逆推归纳法在无限次16重复博弈中无法直接运用,因为没有最后一次重复。

因此无限次重复博弈分析的主要方法是构造法,即根据特定效率意义等构造了博弈完美纳什均衡。

此外,也可以运用某些技巧解决问题,如教材中利用三阶段讨价还价博弈分析无限阶段讨价还价博弈的技巧。

从博弈的结果看,无限次重复博弈的效率往往高于有限次重复博弈,有些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无法实现的效率较高的结果,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有可能实现。

例如囚徒的困境型博弈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和有限次重复博弈就体现了这种差别。

两类重复博弈民间定理的差异也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在重复次数不多的有限次重复博弈中不一定要考虑得益贴现问题,在我限次重复博弈问题中这是必须考虑的。

上述区别在理论方面最主要的启发是重视有限次和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区别,区分研究这两类博弈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方面的主要启发是促进和保持经济关系的长期稳定性,对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率等常常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用画线法容易找出该博弈的两个纯策略纳什均衡(T,L)和(M,R)。

这两个纳什均衡的得益都帕累托劣于(B,S)。

一次性博弈中效率较高的(B,S)不可能实现。

日常生活中囚徒困境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囚徒困境的例子

日常生活中囚徒困境的例子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用来描述个体理性行为下的集体无序结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类似囚徒困境的例子,来说明个人行为对整体利益的影响。

以下是十个囚徒困境的例子:1. 路边垃圾:每个人都知道不应该随意乱丢垃圾,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负责任地丢弃垃圾,最后导致整个环境变得肮脏不堪,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质量。

2. 交通堵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目的地,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自私地占用道路空间或违规驾驶,最后导致交通堵塞,影响到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

3. 考试作弊:每个人都知道作弊是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如果有人作弊,其他人可能会感到被不公平对待,从而受到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作弊,整个考试制度将失去公正性和可信度。

4. 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但如果每个人都贪图私利,过度使用公共资源,最终导致资源匮乏,影响到所有人的利益。

5. 环境污染:每个人都应该对环境负责,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不负责任地排放废弃物或污染环境,最终导致整个环境受到破坏,影响到所有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6. 抢购现象: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商品,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抢购,最终导致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影响到消费者的利益。

7. 公共交通礼让:每个人都希望其他人能够礼让自己,但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愿主动让座或让行,最终导致公共交通秩序混乱,影响到所有人的出行体验。

8. 疫苗接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家人能够免受疾病侵害,但如果每个人都不接种疫苗,最终导致疾病的传播,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和安全。

9. 道德缺失: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正直、诚实的社会中,但如果每个人都违背道德规范,不守信用,最终导致整个社会失去信任,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0. 共享经济的争议:每个人都希望从共享经济中获得便利和利益,但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不考虑共享经济的整体利益,最终导致共享经济平台的不稳定和失衡,影响到所有人的使用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生活中信用问题的博弈摘要:社会中个人信用缺失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关注,信用缺失也对社会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对现在社会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进行了基本的描述和研究,通过对个人信用的基本概念的解释,现代社会信用缺失的后果、利益的分析,用博弈的角度和方法,剖析了利益最大化情境下人们对于守信背信的选择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也通过博弈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在个人信用这个问题的博弈中只有形成“争锋相对”的战略格局,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稳定的守信状态。

基于对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提出对建设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议,即从政府牵头、系统设施完备、法律完善、惩戒制度各个方面来加强社会监督制度,加强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解决个人信用的缺失严重问题。

关键词:个人信用、博弈、利益最大化、守信、背信一、问题的概述和研究范围现代社会的信用问题:信用不仅是道德的一个基本范畴,而且也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之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信用在现代社会,既是一个基本的道德伦理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于经济、政治生活领域中的重要范畴。

当前社会信用缺失现象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问题,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的缺失越来越明显,时下,越来越多的商人贸易者选择缺失信用来获得其更大的利益,对百姓乃至社会的健康利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出现的瘦肉精事件损害多少家庭个人的健康,出现的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对多少婴幼儿造成了永久的伤害,还有各种卖假药、造赝品的事件等等,这直接导致了百姓的健康,也使人们对商品信息的搜罗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对人们心理也造成了不良的后果。

如此可见,信用的缺失对于社会来讲是个巨大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分析这个问题并利用一些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信用的定义:信用的意思是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

信用是难得易失的。

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它还是指我们过去的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它还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

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

市场主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市场交易中所有的经济活动,与个人信用息息相关。

一旦个人行为失之约束,就会发生个人失信行为,进而出现集体失信。

因此,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生活中,个人信用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信贷是否按时归还,售卖品是否合格,诚信问题,人与人之间口头承诺等等。

在市场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居民以个体身份成为经济生活的参与者,从而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

个人信用行为主要体现在遵守职责、讲求职业道德、借债还债,信用消费等活动形式中。

在现实中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个人信用,实际上是一类契约,是双方共同参与某个活动的诚意或承诺,他们之间并没有交易关系,但他们需要齐心协力相互合作才能保障这个活动的成功。

信用与博弈:如果给博弈一个非技术性的定义,博弈也即一些个人、队组、或者其他组织,年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者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具有策略依存性的策略选择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等方面也存在着许许多多决策问题。

在金融交易中,个人理性驱使人们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金融交易当中出现非对称信息时,人们是否能够得到自身的最大利益,是否能够信守合约,就需要交易各方不断地交换彼此的信息,使各方都能在彼此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这一“不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博弈的过程。

本文正是运用了博弈论的理论方法,来分析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系列反复重复博弈的过程。

二、对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理性的经济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经济人假设,抛开这一基本假设的任何研究方法都不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任何结论都不是经济学的结论。

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马克思关于“理性经济人的论述”: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本文中对个人博弈的分析均是在每个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上进行的。

个人信用问题具体分析:个人信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如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包括按时上班按时下班,遵守公共卫生保护公共财物等;履行承诺与契约行为,在我国个人信用最主要表现在借债还债这一契约承诺,包括发生在亲属、邻里、朋友等熟人之间欠债借钱,通过中间人担保发生在陌生人间的交易,例如高利贷等,还有其他一些过程。

市场经济的“自然秩序”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某些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包括尊重财产权和个人权利、履行契约规定的义务以及交易中的诚实守信,互利互惠。

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作中的偷懒、交易中的欺骗又无处不在。

个人利益必然导致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经济学中的囚徒困境是理性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关于囚徒困境的经典论述中,所有博弈的参与者都明白“合作”的意义,而“不合作”这一绝对占优势的战略却成为其最终选择。

就信用问题而言,从社会的角度看,守信可以大大地节约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相反,失信则对社会和个人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但在利益最大化的自然原则下,失信却成为人们的首选。

明白这些前提,那么我们来看看关于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信用行为的对称博弈矩阵或者信用行为的对称博弈矩阵在这个博弈中,存在这样的数据关系,即S>Q>P>R,且,且Q>(R+S)/2,也就是说双方参与者在博弈开始时都有两种选择:守信和背信,假设两个参与者同时做出选择,没有任何地位上的不对称,并且他们的收益也是对称的,那么当双方守信的时候,取得的整体利益是最大的,当一方单方面选择背信,另一方选择守信的时候,背信方取得最大的利益,背信方取得最小利益或者损失利益,双方均选择背信时,所得利益均小于双方守信的利益,但是相比一方守信另一方背信的情况,利益小于一方守信另一方背信的情况中守信方的利益,而大于一方守信另一方背信的情况中背信方的利益。

关于此博弈,我们来分析一下其纳什均衡策略。

在博弈中,博弈双方各自利益不仅取决于他们自己的策略选择,而且也取决于对方的策略选择。

对于A参与者来说,他有守信和背信两种选择,假若B参与者选择守信,那么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自身利益最大原则行事,A参与者会选择背信,因为背信得益8大于守信得益4,假若B参与者选择背信,A参与者也会选择背信,因为背信得益-1大于守信得益-3,所以A的上策是背信。

因为AB双方地位身份信息对称,所以对于B来说,上策也是背信。

那么此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就是(背信,背信)。

也即此博弈双方陷入“囚徒困境”,是一个“囚徒困境”模型的博弈。

上面讨论的是短时间内的静态博弈,但在实际社会中,博弈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在短期关系中人们之间缺乏形成某种默契或合作关系,或者通过报复、制裁的威胁相互约束行为,追求共同利益的机会,而在长期关系中这样的机会就大得多。

换句话说,就是长期关系中人们在考虑当前利益的同时需要兼顾未来利益,因此人们的行为选择和博弈的结果也就复杂得多。

在这里,我们假定重复进行的对称博弈不会因一方的背信而结束,他只能在守信和背信之中做出选择,不可放弃。

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存在一个这样的悖论,双方共同的未来利益促使双方都采取守信行动。

但是,由于是无限重复的对称博弈,那么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一个完整的博弈。

所以,如果一个参与者在某一个阶段采取机会主义行动,那么对博弈双方而言,从下一个阶段开始的博弈又将是一个完整的博弈。

根据上面的分析,博弈双方仍然应该采取守信行动。

那么理性的参与者就会利用这个逻辑而不断地采取背信行动,从而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为了解决这个悖论,我们引进战略概念。

这里的“战略”是指博弈参与者根据对方的行动而采取的应变方式。

在这里,博弈双方可供选择的战略有:“触发”战略——先采取守信行动,一旦对手背信,以后阶段将永远采取背信行动;“针锋相对”战略——首先采取守信行动,然后就重复对手上一阶段的选择;“轻信”战略——即永远采取守信行动,不论对手如何选择;“完全背信”战略——永远采取背信行动;“背守轮回”、“随机背信”战略等等。

首先最先淘汰的应该是“轻信”战略,因为只要有背信的存在,轻信一方就会受到最大的损失。

其次,“完全背信”战略也不是一个可取的策略,如果没有轻信的傻瓜,“完全背信”策略的双方就会因为敌对而使双方各自的收益降到最低。

“争锋相对”战略和“触发“战略比较具有优势。

“针锋相对”的战略,这种战略看似简单却是十分具有生存力的。

它也是一个守信用战略,在与自身、与“轻信”战略以及其他“守信用”的战略或者“完全背信”战略等“不守信用”的战略博弈时,它的收益要么很高要么不会比对手差。

而“触发”战略因为它不首先背信,而一旦对手背信,它将一直背信下去。

在它与守信用战略博弈时,将与对手共同获得收益R;在它与带有欺诈性质的不守信用战略博弈时,只要对手背信一次,哪怕只有一次,它将背信到底,这样,它的收益也将不比对手差,实际它的收益可能比这些对手高很多,比如“随机背信”战略或“完全随机”战略。

“触发”战略和“针锋相对”战略相比,在没有更复杂、更高级的不守信用战略参与的情况下,“触发”战略的收益甚至比“针锋相对”高,至少不比它低。

但是如果存在“试探”战略或“随机背信的针锋相对”战略参与博弈,由于“触发”战略的不宽恕原则,使它与“针锋相对”战略相比,失去了吸引这些战略采取守信行动,从而共同获得较高收益R的机会。

所以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触发”战略的表现不如“针锋相对”战略。

如此比较看来,“争锋相对”战略是为大多数人所可取的一个战略。

对于新加入者,“争锋相对”也具有其优势和稳定性。

假设一个新加入者可以有三种战略选择:“针锋相对”、“背守轮回”和“完全背信”。

假设每个参与者再次与同一个参与者博弈的概率为θ(0<θ<1)。

采用“针锋相对”,总收益:Q+θQ十θ2Q十θ3Q…=Q/(1-θ)采用“背守轮回”,总收益:R+θS十θ2R+θ3S+θ4R…=(R+θS)/(1-θ2) 采用“完全背信”,总收益:R+θP十θ2P十θ3P …=R+θP/(1-θ)当且仅当“背守轮回”和“完全背信”战略的总收益都小于“针锋相对”的总收益时,新加入者将不会采用不守信用的战略,即:( R十θS)/(1-θ2)<Q/(1-θ)且R+θP/(1-θ)<Q/(1-θ),或:θ>(R-Q)/(Q-S)且θ>(R-Q)/(R-P)这就是说,当两个参与者再次博弈的概率足够大时,“针锋相对”战略的稳定性可以阻止博弈的参与者偏离守信战略,任何不守信用的战略都无法在“针锋相对”的环境中发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