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https://img.taocdn.com/s3/m/c09538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7.png)
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方剂治疗有八法,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每种皆有特色:汗法:指通过催汗来达到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令体内的六邪之感随着出汗而得以缓解。
常用在缓解风邪、寒邪的外感表症上,对于感风寒而头痛咳嗽等患者,汗法有不错的效果。
吐法:指通过催吐的方法,令肚腹中的脏毒之物被患者排出体外。
常用于饮食不慎导致肠胃疾患的患者,不过也需要分清,是因为所食之物的问题还是因为脾胃失衡的问题,如果是后者,那么吐法往往疗效一般。
下法:指通过促进病人排泄、通利等方式,来令积蓄在肠胃之中的宿便、毒物排出体外。
常用于治疗邪在肠胃的患者,对于痰饮、淤血、湿郁等患者也有不错的效果。
和法:常见于治疗阴阳失调的患者,当脏腑或气血出现阴阳失和的情况,产生阳盛阴衰或阴盛阳衰的情况,中医就会利用方剂进行调和。
常用于肝、脾、胃等脏器部位的阴虚阳虚、寒热错杂等症状。
温法:相对于和法以“调和”为核心,温法更多以温中散寒为核心,所治疗的也主要是脏腑寒邪、寒饮内停、寒湿不化等症状。
多用于阳气衰微的病人,但对于体内有热邪火邪的病人,可能会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清法:通过清热解毒、泻火消食等方法,令内在的邪气得以解除,与温法相对,清法主要用于治疗体内有热邪的病人。
热邪、火邪等患者,利用清法效果甚佳。
消法:通过消除淤血、痰饮或郁症的方法,来对病人进行治疗。
多用于病人体内存在气、血、痰、食、水等有形之邪积蓄不散的情况下。
譬如水肿、淤血、气郁等表症,常用消法进行应对。
补法:通过对病人气血阴阳进行调补,来达到补阳补阴的一种方法,也是方剂运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
补法所针对的是各种虚弱症候,比如各脏器的阳虚、阴虚等,但也要注意,补益过头同样是损害,需要弄清楚虚症的严重情况,适量补之,要记住过犹不及的道理。
这八种治疗方法,是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对自古以来方剂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得出的,可以说基本上囊括了所有中医方剂的用法。
老中医:一个神奇的经验方,上则温脾,下则温肾
![老中医:一个神奇的经验方,上则温脾,下则温肾](https://img.taocdn.com/s3/m/ced3958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69.png)
一个神奇的经验方,上则温脾,下则温肾真武汤,出自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真武就是玄武,古有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是北方的镇水之神。
张仲景用真武汤上温脾阳,下温肾阳,肾阳是先天之本,脾阳是后天之本,当身体阳气足够,才比较能镇得住寒水之气。
真武汤: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9克、附子5克(炮)。
水煎服。
附子,大辛大热,可以补一身之阳气,尤其擅长补肾阳,附子性走不守,哪个地方寒凉寒冷,它都可以到。
它一进到身体里头,你会发现全身血脉都喷张,它会走来走去,把寒气从脏腑筋骨里逼出来。
附子在这里还有一个特别的作用,化气行水。
中医认为,脾主水,肾也主水,脾肾亏虚,对水湿的运化功能就随之降低,很容易出现水湿内停。
附子把脾肾的阳气鼓舞起来,阳气一足,身体多余的水分就很容易被气化掉,好像湿毛巾一样,滴滴答答地不停在滴水,你把它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很快就变得轻飘飘。
茯苓最大的作用就是祛湿,几乎所有药书上都写有茯苓祛湿。
六味地黄丸的创始人,宋朝名医钱乙,白天行医,晚上著书立说,长年累月就患了风湿病,他就是用茯苓来给自己治疗的。
茯苓的味道是淡淡的,《药性歌诀》上提到,淡味入腑通筋骨。
这些味淡的药物,能升能降,就像茯苓,你用茯苓煮水喝,你觉得好像没味道一样,但是它喝下去,就能让藏匿在脏腑经络里的湿气通过小便排出体外。
茯苓的性子很平和,不温不燥,不寒不热,但力量韧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白术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物,因为它的形状非常漂亮,像如意,又像云卷,它的颜色发黄,味道也非常香,所以它是生脾土之药。
培土也可以间接的治水,好像暴雨一过,水位上涨,当务之急便是巩固堤防,加强堤坝的土壤,堤坝加高了,水患就得到控制。
而白术不仅是健脾的高手,也是祛湿的高手,它主要是通过加强脾脏的运化吸收功能,来达到去除水湿的效果。
茯苓和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这样脾胃运化功能恢复,那么水谷精微变为气血的就多,变为水湿的就少。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https://img.taocdn.com/s3/m/af08d16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6.png)
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方剂学之八法清法温法清法清法是通过清除火热之邪,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 热在气分┐│││ 营分├ 火热伤津耗气── 配伍生津益气之品里热┤││ 血分┘│└ 热甚成毒── 解毒热热在某一脏腑── 清脏腑热┌ 热灼阴伤┐温病后期┤├ 清法与滋阴并用└ 久病阴虚而热伏于里┘分类:由于里热证有热在气分、热入营血、气血俱热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清法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之别。
清热泻火法:清解气分热邪,主治气分热盛证-白虎汤、竹叶石膏汤。
清营凉血法: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清营汤(清营热)、犀角地黄汤(凉血散瘀)。
清热解毒法:火毒壅盛诸证-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
不同的名词,可以有理解它的一个含义。
中医对于热的问题,提法很复杂,这里用这个说法,那里用那个说法,你想要完全给它规范,很难。
因为小生产形式形成的内容,历代医家并没有在一起,看过一个什么规定的文件,或者商量过。
但是在各自理解过程当中,他们有很多共性,共性逐渐地归纳出来。
你比如热证,实热证,虚热证两大类。
实热证里面的提法有一些常见提法,这里我列了一些。
有的时候我们称为经热,比如阳明经热,肝经有热,这个热,一般称为散漫之热。
而中医这个热,并不是光是指的体温的变化,包括体温变化。
也包括了临床症状表现中间,性是属于热的,热像,那提到经热,一般这种热像涉及范围较广。
经热,比如说肝经有热,从开始胁肋灼痛,一直到上面,伴随头疼,目赤,肝胆为一个系统,到咽干口苦,经络循行和脏腑所主系统,上面广泛存在的热像,一般称为经热。
有比如讲阳明经热,那指的阳明主肌肉,那整个肌肉这个层次的较高的发热,像白虎汤证,阳明经热,它涉及范围,全身性发热。
这个层次不在表,而在什么?开始里热,气分之热,具体讲肌热,所以用石膏可以解肌透热。
解肌清热,又有辛透的特点。
辛甘大寒。
郁热,一般提出来,比如热郁胸膈,热郁肝胆,热郁胃肠,局部的,它往往一般都不以体温升高为特征,而以热像为根据了。
清法和补法一起用的原理
![清法和补法一起用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b9067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c.png)
清法和补法一起用的原理清法和补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可以一起使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其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首先,清法和补法是中医学中调节阴阳平衡的两种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通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阴阳相对而又统一,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当人体内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身体健康;而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清法和补法的目的就是通过调节阴阳,恢复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其次,清法主要是通过疏泄和排出体内的积聚、邪恶等因素,以清除体内的病邪,从而调整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体内的邪恶侵袭或正气虚弱等原因导致的。
邪恶在体内积聚后,会阻滞气血运行,干扰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清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泻、下、解、散等手法,通过引导体内的病邪向外排出,达到清除病邪的效果。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泻下剂、排汗剂、解表剂等。
补法则是通过滋补营养,调养正气,增强体内的阳气,达到调整阴阳平衡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有充足的阳气供给。
阳气是人体内部火热的能量,具有温暖、活动、推动等功能。
当体内阳气不足时,就会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易患疾病。
补法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益气、养血、添精等手法,通过给予体内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增强机体代谢功能,提高阳气水平,达到补益身体的效果。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滋补剂、补中益气剂、补肾精剂等。
在实际应用中,清法和补法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决定使用哪种方法以及何时使用。
例如,对于邪恶尚未积聚,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先采用清法手段清除体内的病邪;而对于阳气明显不足,阴寒体质较重的患者,则需要重点使用补法来增强阳气。
此外,清法和补法可在时间上交替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清法和补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可以一起使用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f58c2b2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fa.png)
温病的十二个治法及对应的代表方剂
1.宣肺法——适用于风温初起,邪在上焦卫分,病势轻微者——桑菊饮
2.疏表法——病在上焦卫分,外邪较重者——银翘散
3.清气法——温邪化热,辛凉清透——减味竹叶石膏汤、白虎汤、三石汤
4.清化法——温邪挟湿,偏重中焦——三仁汤、甘露消毒丹
5.泻下法——邪在肠胃,大便闭结——凉膈散、增液承气汤
6.生津法——邪在中焦,津液耗伤——益胃汤、沙参麦门冬汤、连梅汤
7.清营法——温邪由气入营,心包受病——清营汤、清瘟败毒饮
8.止血法——热入营分,迫血妄行——犀角地黄汤
9.化斑法——邪郁肌表血分,发出红斑——化斑汤
10.开窍法——邪犯心包营分,神昏谵语——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神犀丹
11.滋阴法——邪入下焦,损伤肝肾阴血——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
12.熄风法——肝肾阴亏,风阳妄动——大定风珠汤。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9ddea6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5.png)
《伤寒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治疗方法简介《伤寒论》中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八种基本方法。
1.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也称为解表法。
它是治疗外感表证的主要方法,通过出汗使病邪随汗而出,达到治疗目的。
2.吐法: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治疗痰浊、宿食等病邪在上焦胸部的病症。
3.下法: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积聚的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实证,通过泻下病邪从大便排出。
4.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表里、寒热、虚实错杂的证候得以缓解。
这种方法强调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之恢复平衡。
5.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寒证,用以治疗寒邪侵及脏腑,阴寒内盛的寒实证,亦用于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的虚寒证。
6.清法: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方法,清除体内的热邪。
适用于里热证,如热在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脏腑等热证。
7.补法:通过补益气血、阴阳等方法,增强人体的正气,提高抵抗力。
补法分为清补、温补、平补、峻补等多种方式,以适
应不同体质和病情的需要。
8.消法: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软坚散结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血、痰、湿、食等所致的积聚、瘕、痞、肿等病证。
这八种治法并非孤立使用,而是根据病情的需要,灵活运用,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https://img.taocdn.com/s3/m/7067d76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a5.png)
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法切忌关门打狗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可用于风疹、湿疹、癣类等一些皮肤疾患。
汗法还具有祛风散湿和宣肺利水等作用,可用于风湿在表和水肿实证兼有表证者。
汗法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像治疗病毒性感冒等都要用到汗法。
病邪在皮表的要发汗,所以治疗外感病和皮疹、过敏、花粉症等都可以用发汗法,还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也可以用发汗的方法。
治疗外感病、外感发烧有一大忌讳,就是“关门打狗”。
家里进来野狗,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每个人的做法可能会有不同。
有人会把门打开,拿棍子等工具把狗轰出去。
轰的目的是要它走,哪怕它已经给家里造成了一些损失,只要注意以后不让它再进来就是了。
有人会怒从胆边生,决心好好教训一下狗,于是先把门关好,以免它跑掉,然后一阵棍棒下去。
你可能出气了,但也可能把家里弄得一团糟,甚至可能被狗咬伤。
关门打狗,值吗?治疗外感发烧也是同一个道理,驱邪外出是最关键的,如果外邪没有深入人体,哪怕只有一点表证,也不能用一派寒凉之品,以免闭门留寇,冰缚邪气。
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引邪深入,使病情加重。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温病大家赵绍琴教授在讲解这几句话时强调,要记住“汗”、“透”两字,给“邪”以出路。
我深深地体会赵老说这几句话的原因,就是怕我们在治病时关门打狗,打狗不成反被狗咬。
吐法适用于急症吐法是通过宣壅开郁和涌吐的作用,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法适用于实邪壅塞、病势急剧而体质壮实的患者。
吐法在古代很常用,现在基本不用了。
比较高的部位,比如咽喉、胃、胸膈等病症可以采用吐法治疗,像食物中毒及积食不消化等。
下法见效快下法是通过泻下通便,使积聚体内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水饮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的一种治疗方法。
清上温下汤——精选推荐
![清上温下汤——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1d3ebe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5.png)
清上温下汤黄芩10克黄连6克薄荷10克⽣⽯膏15克升⿇10克代赭⽯15克(先煎)川⽜膝10克⿊附⽚10克⾁桂3克(研末分吞)治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证见⼝⾆⽣疮或⾯部痤疮或⾎热之⿐衄,吐⾎,齿衄,⽛疼,⽬⾚肿痛等,且同时并见腰以下怕冷,或腰膝冷痛,或下肢冰凉,或⼩便清长,或性欲冷淡,或⼥⼦⽉经推迟,或倒经,或男⼦阳痿早泄,⾆淡苔薄黄,脉浮取数沉取稍迟。
黄芩,苦,寒。
归肺、胆、脾、⼤肠、⼩肠经。
清热燥湿,泻⽕解毒,⽌⾎,安胎,降⾎压。
⽤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热烦渴,⾎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中肿⾚,瘀⾎垄盛,必⽤之药。
泄肺中⽕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不⾜,乃滋其化源。
《主治秘诀》云,其⽤有九:泻肺经热,⼀也;夏⽉须⽤,⼆也;上焦及⽪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六也;消隔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也;安胎,九也。
单制、⼆制、不制,分上中下也。
酒炒上⾏,主上部积⾎,⾮此不能除,肺苦⽓上逆,急⾷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黄连,苦,寒,⽆毒。
归⼼、脾、胃、肝、胆、⼤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解毒。
⽤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疽,⾼热神昏,⼼⽕亢盛,⼼烦不寐,⾎热吐衄,⽬⾚,⽛痛,消渴,痈肿疗疮;外治湿疹,湿疮,⽿道流脓。
《神农本草经》云:主热⽓,⽬痛眦伤泣出,明⽬。
肠澼腹痛下痢,妇⼈阴中肿痛。
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消渴⼤惊,除⽔利⾻,调胃厚肠,益胆,疗⼝疮。
久服令⼈不忘。
升⿇,⾟、微⽢,微寒。
归肺、脾、胃、⼤肠经。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
⽤于风热头痛,齿痛,⼝疮,咽喉肿痛,⿇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宫脱垂。
《本草纲⽬》:升⿇引阳明清⽓上⾏,柴胡引少阳清⽓上⾏,此乃禀赋素弱、元⽓虚馁及劳役饥饱、⽣冷内伤,脾胃引经最要药也。
升⿇葛根汤,乃发散阳明风寒药也,时珍⽤治阳⽓郁遏及元⽓下陷诸病、时⾏⾚眼,每有殊效。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https://img.taocdn.com/s3/m/7a0b3e05e87101f69e319554.png)
1.疏风清热法,治反复咽痛案
4月6日二診:服上药后咽痛及发热未再发作
,近日偶有牙痛,大便通畅,1~日次/日。舌 质偏红,舌苔薄黄,脉弦细。处方: 银花15g 连翘15g 薄荷6g 防风10g 熟军10g 牛蒡子15g 玄参15g 柴胡15g 炒山栀10g 黄 芩15g 荆芥10g 枳壳15g 炒杏仁9g 丹皮12g 桔梗9g 生甘草6g 茅芦根各15g 7剂,水煎服,日1剂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半夏 大腹皮
厚朴 鲜荷叶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气分是在温病中最为变化多端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苔黄、脉数、或弦 数,口渴;舌红、尿黄赤亦可参考。气分湿 热的辨证,则以苔腻、脉滑为要点特征。
气分
气分的清法,即清气、清热,可按病位不同
选择方剂。如气分温热病,可选白虎汤、栀 子豉汤、麻杏甘石汤等方;气分证夹湿,则 以白虎汤加苍术为主方;气分湿热病:王氏 连朴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甘露消毒丹等; 若见卫气同病,则可用三仁汤、霍朴夏苓汤 等治疗。
桃仁承气汤方(苦辛咸寒法)
大黄五钱
芒硝二钱 桃仁三钱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服 ,不知,再服。
抵当汤方(飞走攻络苦咸法)
大黄五钱
蝱[虻]虫二十枚(炙干为末) 桃 仁五钱 水蛭五分(炙干为末)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得下,止后 服,不知,再服。
姜良铎论“透、清、下”三法在热病辨治中应用心得
![姜良铎论“透、清、下”三法在热病辨治中应用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190f3804f12d2af90242e6f9.png)
G oM Taio a C ieeMeiie Spe br 0 0 V 1 lb rdt nl hns dcn , etm e 1 , o. i 2 3,N . o5
3 7l
・
பைடு நூலகம்
名 医心 鉴
・
姜 良铎 论 “ 、 、 三 法在 热病 辨 治 中应 用 心得 透 清 下”
魏 文浩 焦 扬
时珍国医国药杂志以弘扬和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为特色以探讨研究中医药传统学术及中医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重点坚持双百方针理论与实践并重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讲求科学性与实用性辟有药理药化炮制与制剂国药鉴别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食疗与护理教学实践与改革英语园地资源开发等圆园多个栏目
环球 中医药 2 1 00年 9月第 3卷第 5期
温热之邪 由卫分初入 气分 , 热仍在 上焦 , 由卫分 到 邪 是 气分 的过 渡阶段 , 病邪虽在气分 , 但犹 有外 透之势 。宜辛 凉 透表方药 中稍减表散之品 , 切忌过早 应用苦寒 之药 , 否则反
病情 , 帮助机体排 除毒素 , 复机体 阴阳平衡 。 恢
1 透 法
过病所 , 甚至冰伏其邪 。章虚谷指 出 : 清气热 不可壅滞 , “ 反
药 物 : 黄 、 枝 、 活 、 仁 、 草 。发 热 头 痛 , 出 恶 风 , 麻 桂 羌 杏 甘 汗
天士指 出: 人营犹可透热转气 ” “ 。邪 热虽入营分 , 然未完 全 离开 中焦 , 气分之邪 , 尚未 清 , 宜透热转气 , 邪热外达转 治 使
出气分而解 。在 清解 营分热 药 中有水 牛角 、 地黄 、 参 、 生 玄 黄连等 , 以清透气 分药 , 佐 如生石膏 、 知母 、 银花 、 连翘 之类。 疏通气机 以透 热转 气 。因 营分 热并 非 独系 无形 邪 热 的蕴 结, 而往往 相兼有形之 热邪结聚 , 如痰火 内结 , 食滞不行 , 瘀 血停滞 , 暑湿 内蕴等 。其病 理机转 , 一则实热 和有形 病理产 物的积聚 , 二则 热毒 直接 阻滞 气机 的运 行。气机 阻滞 又导 致 了营分邪 热 的加剧 , 以除 清透 营分邪 热 , 所 养阴保 液 外 ,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上下)(姜良铎)ppt - 首都中医药实训网.](https://img.taocdn.com/s3/m/8d4ee17cbd64783e08122b47.png)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热爱知识,热爱1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热爱知识,热爱2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热爱知识,热爱热爱知识,热爱19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半夏 来自腹皮热爱知识,热爱
21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热爱知识,热爱10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https://img.taocdn.com/s3/m/593ef47d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c.png)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根据自然的法则,中医总结出了八种治疗方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这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挂在嘴边的。
为什么把汗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人生了病,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感冒,而感冒这个邪气是从外边来到,侵袭的是人的体表,我们要通过出汗,直接把它赶出去,所以说汗法应该放在第一位。
没有生病的正常状态下,我们也会出汗啊,比如说,夏天出汗就会非常多,夏天为什么会出汗,其实这也是人体自己在给自己进行一种治疗,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自然的过程,夏天人就热,热透不出来,就会以汗的形式来透热,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依据。
出汗也是在排毒啊,夏天的汗粘粘的,可能我们体内一些不好的东西,就随着这些汗出来了。
这就是人体的自愈能力,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人体的这种自己排异的能力在起作用。
有的时候,我们感冒,哪怕你没有吃药,只是吃了一顿饭,就会感觉到要出汗,你心里就高兴了,可能病就要好了。
仅仅是吃了一顿饭,或者说吃了一点麻辣烫,感冒就好了。
这就是我们自身在调节。
其实我们自身就是在遵循中医的医理,遵循中医的原理在调节自己。
不但汗法是这样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都是这样的。
人体本身就是通过这八法调节平衡,只有当调节不动的时候,才借助中医的方法来调节。
人体自己就能完成这八法,只有当人体完不成这八法,或者是完成得不够到位的时候,才需要中医来干预。
那中医用什么方法呢?也还是这八法,来推它(人体)一把,来稍微地帮一把忙,帮助一下,这就是中医方法的一个根本。
下面我来分别介绍一下这八种方法:汗:邪在表,如外感风寒,汗不得出,汗之。
汗法,我刚才讲了,就是让人出汗,让人出汗不仅是散热,也不仅仅是散邪,而且还能够沟通阴阳,沟通表里。
有人一出汗就舒服了,或者有人生了病,吃了一些药,哪怕这些不是出汗的,但是都会带来出汗,一出汗,人马上就有一种通透的感觉,这是汗法。
吐:邪在上,吐之。
如肺中有痰之排痰,胃中初摄有毒食物即吐。
吐法呢,现在中医一般都不怎么用,为什么不用啊?我给你开了要,吃完药你反而吐了,然后你说,吐了,是不是这个病加重了?这是一方面,所以有人不敢用。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针灸的临床运用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针灸的临床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6c964d8f3b3567ec112d8ab5.png)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针灸的临床运用点击右上方蓝色“中医传承”加关注,获取更多针灸资讯和临床案例!“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广泛运用于方药施治,有观点认为,此“八法”同样适用于针灸的临床运用,且能提高疗效。
1 汗法1.1发散风寒取大椎、风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手法,后溪用烧山火手法,使其产生热感发汗。
主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
脉浮紧的表寒证,使其发散解表,汗出热退。
1.2清透表热取肺俞、大椎用平补平泻,大椎针刺后用一次性七星针刺络拔罐或少商点刺出血,合谷用透天凉手法,取其清宣表热。
主治风热外感或肺热内壅,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大泻、或失血之后不可用汗法,若必用汗法时,可先针太溪、阴谷以滋阴,足三里、气海以扶正,再行汗法,以达到驱邪而不伤正。
2 吐法涌吐风痰:以左手食指紧按天突穴,候其患者作呕时,速刺天突穴,以激起内部反射使之上涌作吐,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紧按廉泉穴左右,候患者作呕时,速刺廉泉穴左侧以诱导使其呕吐,用上两法若不能吐时,可用鸡羽轻搅咽部,使其助吐。
吐法,易损伤正气,同时病人心理上也难以接受,故运用吐法之前,要做好说服工作,取得患者信任。
年老体弱、妊娠期、失血、气虚者慎用。
3 下咳嗽咳痍,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数。
在大吐、法3.1 清肠导滞取天枢、足三里、中脘、小肠俞用泻法,以导滞通便。
主治湿热阻滞,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液的湿热中阻证。
3.2 健脾消导取上脘、中脘、脾俞用平补平泻法。
主治胃脘胀痛,暖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昧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的食积停滞证。
起到健脾助运,消积化滞。
取其通因通用。
3.3 泻热通便取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太冲用泻法。
针感向下传导。
主治胃肠积热,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3.4 温下寒实取小肠俞、大肠俞、天枢、关元。
先灸后针或采用温针灸方法,用泻法,适用于寒实秘结之证,使其寒实温通而下。
沙参麦冬汤方
![沙参麦冬汤方](https://img.taocdn.com/s3/m/4b4bd214ee06eff9aef807b5.png)
卫分
卫分是温病初起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特征
包括:发热恶寒,脉浮数,舌稍红,苔微黄 。 各阶段证侯特征,均参考笔者《温病诊治新 论》中10009例温病医案统计分析结果。 卫分证的清法,即辛凉解表,可按轻重分 为三种层次:轻证,风热犯肺用桑菊饮:平 证,邪在卫表用银翘散;重证:卫气同病用 白虎汤加薄荷。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 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 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 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气分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
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温病的演 变过程。
营分
营分证是邪热入里,邪热盛而正气渐虚的一
气分
由于湿邪致病,易伤阳气、伤中焦脾胃,且
湿性缠绵粘滞难解,若见患者素体阳气偏虚 ,在清热祛湿的同时,尤其不可过用寒凉, 注意湿与热的比重关係。按叶氏的观点,湿 热在中已经化热,当用“苦泄”,小陷胸汤、半 夏泻心汤之类,以苦寒降泄;若湿热在中尚 未化热,当用“开泄”,如用三仁汤,杏、蔻、 橘、桔之类,以宣通气滞。
治療大法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滋补中的清补
![滋补中的清补](https://img.taocdn.com/s3/m/63467d3d0b4e767f5acfce32.png)
滋补中的清补、温补和峻补,区别很大,辩证对待鶴崧玥和来源阅717转32016-11-05 分享收藏清补法清补法也叫清滋法,是补而兼清的一种治法,常用生地、麦冬、天冬和白芍之类药物。
这一治法多用于外感温热病后,腭津耗损而邪热又未净的情况。
老年人病后,体力有待康复,不少人确有肺胃津液耗损的现象,这就很适用于清养肺胃之阴的这一治法。
如张伸景《金匮要略》的麦门冬汤(麦门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伤寒论》的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冬、半夏、粳米、人参,甘草),以及叶天士的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桑叶、白芍、山药、甘草)等方,都是照顾到肺胃之阴的。
石斛、生地很常用,用石斛的指征是舌光红或淡红而缺少阴津。
当然,若无阴伤表现,随便开清养肺胃之阴的方药,也是不适合的。
肺胃之阴是津液,和心肝脾肾之阴是血液两者不同。
自然,对待伤阴、伤血这两种情况,在方药的选用上也应有区别。
例如,养心阴可用清燥养荣汤(四物汤减川芎之燥,并有麦冬、炙草和花粉),复脉汤也可以用(方见《温病条辨》一书)。
养肝阴则以一贯煎为好。
养脾阴可用慎柔养真汤(党参、黄芪、白术、石莲予、山药、麦冬、白芍、甘草、五味子。
方见《慎柔五书》);其煎法要求弃去头煎而服二、三煎,这主要是取清补脾阴,甘淡滋脾之作用。
滋肾阴主要是清滋内肾,可以选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六味地黄汤合犀角地黄汤等。
清滋脑肾一般说要用粘腻有形浓厚之品,如加味大补阴煎,取其滋慎之意;也可用六味地黄汤加三胶(阿胶、鹿胶、龟板胶)。
方药之应用,各有适应症,不能乱来。
有的肾阴虚病人用动物性滋补药长期调理为好,也有的则以植物药为好,这要按病情给药。
清补要清而不凉。
因为病后阴阳俱伤,凉了不合适。
同时,还要注意做到滋而不腻,否则会有碍于脾胃,更谈不上吸收完全了。
这也就是说要照顾脾肾,因为阴虚的病人常常阳也不足,用凉药可能伤肾阳和脾阳。
温补法温补就是指的补阳,是针对阳虚而用的。
如附子、干姜和肉桂之类就是温而兼补的药物。
中医调理身体,八法解析大全
![中医调理身体,八法解析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d849d11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8.png)
中医调理身体,八法解析大全中医所谓的八法,是指温、补、清、消、汗、吐、下、和八种。
只要能够妥善运用,即使病情複杂,也能够从容应付了。
下面分别说一下何谓八法?温法:对寒邪,得寒则温之。
寒则凝,温则行。
温法是治疗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
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的药物。
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以温性食材驱除体内的寒冷,补益阳气及温中散寒,适合虚寒体质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清法:有火就要清,清法主要是治疗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
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凉性食材清除偏热症术喉咙痛、口痘、烦躁,适合热性术态代表方为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丸等补法:虚则补之,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
用于治疗人体的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各种虚弱病证。
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补气、血、阴、阳四大类,补益阴阳气血、津液,适合体弱体质代表为四君子汤、四物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等。
汗法:就是让人出汗,它不仅是散热,也是散邪,沟通表里,调和阴阳。
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
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将病邪由体内带出体外,食用发汗解表的食材,适合感冒/水肿术态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和法:当邪气满布全身,不上不下,不表不里,汗不得,下不得,吐不得,你就只能和。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139e3247e21af45b307a8ce.png)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2.1.2. 3.1. 2.3. 4. 5. 6.1. 2. 3.4.5.1. 2. 3. 4.5.随证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因其仍在气分,犹可望其战汗之门户,转疟之机括。
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
名词解释: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https://img.taocdn.com/s3/m/00cd790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1.png)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为中医治病八法,下法为其中之一,金元四大家之张子和即善用下法治病,我常读伤寒,粗略总结了下仲景《伤寒论》攻下法使用:1、温下逐饮法:适用于寒痰胸结证。
即146条云:“寒痰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
”2、泻热逐水法:适用于热实结胸证。
主症为胸胁、心下、少腹硬满而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结,少有潮热,或项强,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等。
治宜逐水泻热,方用大陷胸汤、丸。
3、攻逐淤血法:适用于蓄血证。
证见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发狂,小便自利。
轻者用桃核承气汤,重者用抵当汤、丸。
4、峻下水饮法:适用于饮停胸胁,胸阳不宣,气机壅滞之证。
如152条:“其人挚垫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引胁下痛,汗出不恶寒”等症,治宜十枣汤。
5、苦寒泻下法:适用于邪热深人阳明之腑或热邪灼津,下及少阴而致燥屎内结,腑气不通,燥实津伤等证。
然根据燥实里结的性质、程度之不同,又分为三种证型。
(1) 峻下燥实:主证为潮热,谵语,便秘或热结旁流,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等,为阳明腑实燥结之重证。
宜大承气汤攻下。
(2)通腑和下:主症为潮热汗出,腹满硬痛,拒按,不大便,甚则神昏谵语或热结旁流等,为阳明里热,腑气失通,大便虽硬,尚未燥屎内结。
宜小承气汤泻热通便,开痞除满。
(3)软坚缓下:主症为蒸蒸发热,口渴心烦,腹微满疼痛、拒按,不大便等,为胃肠燥实,热滞于胃,气滞不甚。
宜调胃承气汤泻下燥实,调和胃气。
6、缓通润下法:适用于因胃中燥热,脾之转输功能为燥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津,使肠乏津液而致大便秘结。
证虽见便秘而无所苦,或微满不痛,小便数,舌红苔黄,脉浮涩等。
宜麻子仁丸缓通润下。
7、外导通便法:适用于津伤便秘,燥屎结于肠道,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以排出者。
宜用蜜煎导,或土瓜根、大猪胆汁通导大便。
当然,除上述七种下法外,尚有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茵陈嵩汤等用法,均针对实证而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理ppt
17
气分
气分是在温病中最为变化多端的一个阶段, 其基本特征包括:发热、苔黄、脉数、或弦 数,口渴;舌红、尿黄赤亦可参考。气分湿 热的辨证,则以苔腻、脉滑为要点特征。
整理ppt
18
气分
气分的清法,即清气、清热,可按病位不同 选择方剂。如气分温热病,可选白虎汤、栀 子豉汤、麻杏甘石汤等方;气分证夹湿,则 以白虎汤加苍术为主方;气分湿热病:王氏 连朴饮、雷氏芳香化浊法、甘露消毒丹等; 若见卫气同病,则可用三仁汤、霍朴夏苓汤 等治疗。
整理ppt
24
气分
由于湿邪致病,易伤阳气、伤中焦脾胃,且 湿性缠绵粘滞难解,若见患者素体阳气偏虚 ,在清热祛湿的同时,尤其不可过用寒凉, 注意湿与热的比重关係。按叶氏的观点,湿 热在中已经化热,当用“苦泄”,小陷胸汤、半 夏泻心汤之类,以苦寒降泄;若湿热在中尚 未化热,当用“开泄”,如用三仁汤,杏、蔻、 橘、桔之类,以宣通气滞。
整理ppt
19
王氏连朴饮《霍乱论》
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 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整理ppt
20
雷氏芳香化浊法《时病论》
藿香叶 佩兰叶 陈皮 厚朴 鲜荷叶
半夏 大腹皮
整理ppt
21
甘露消毒丹《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淡黄芩十两,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仁 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干四两,川 贝母五两。
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或神面糊 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亦可。
整理ppt
22
三仁汤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 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
整理ppt
23
气分
气分证中,气分湿热是在各种气分病中最为 缠绵难愈的。如叶天士说:“且吾吴湿邪害人 最广,如面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胜则 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 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何以故耶?湿热 一去,阳亦衰微也。”
诊治作一系统归纳,将能深化了解温病的演 变过程。
整理ppt
3
治療大法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外感:准确、急症、量大; 内伤:平稳、慢性、量轻。
整理ppt
4
治療大法
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整理ppt
5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一、清法
整理ppt
6
清法
清法是温病中最常用的治法,视乎热邪的病 位、阶段、轻重、兼夹等因素,来选用不同 的清热方法,可以分为泄卫解表、清解气热
、和解祛邪、祛湿泄热、清营凉血等清热法 ,每一种大法下亦可分多种小法,总之贯穿 着“清”。
由于各种辨证方法互有关联,以下主要按卫
气营血辨证,并辅以三焦辨证,对温病的清
水八杯,煎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 ,不知再作服。
整理ppt
11
卫分
若温病初起以恶寒为主者,多因风寒转化风 热,或因风热较轻,可以荆防败毒散治之。
表证初起是否从风寒转化风热,主要鉴别要 点为观察咽喉与舌象是否转变为色红。
整理ppt
12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 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
15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茯苓皮 川通草
整理ppt
16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皮三钱 厚朴二 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 姜良铎
整理ppt
1
温病中的清、下、补法
引言
整理ppt
2
引言
温病是以感受温邪而引起的发热病,具有热 象偏重与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因此在治则上, 重点是“清热保津”,考虑到祛邪与扶正两方 面的关係。
当中清热的主要治法是“清”与“下”,保津则 用“补”,因此,“清、下、补”三法,应为温 病学中最为常用的治法。以此角度对温病的
整理ppt
25
气分
气分证变化多端,如气分生风,引动肝风则 见烦躁,可用羚角钩藤汤;邪郁少阳,用黄 芩加豆豉玄参方;肠热下利,用葛根芩连汤 ;气分发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 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等等。
法逐一探讨,兼论温病夹湿、湿热病的清法
运用。
整理ppt
7
卫分
卫分是温病初起的第一个阶段,其基本特征 包括:发热恶寒,脉浮数,舌稍红,苔微黄 。
各阶段证侯特征,均参考笔者《温病诊治新 论》中10009例温病医案统计分析结果。
卫分证的清法,即辛凉解表,可按轻重分
为三种层次:轻证,风热犯肺用桑菊饮:平
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
肺位最高,药过重则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
药轻之患,故从普济消毒饮时时轻扬法。今人亦间
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
见效,遂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
整理ppt
9
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辛凉轻剂 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 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梗二钱 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 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 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 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 、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 黄芩。渴者加花粉。
整理ppt
10
辛凉重剂 白虎汤方
生石膏一两(研)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证,邪在卫表用银翘散;重证:卫气同病用
白虎汤加薄荷。
整理ppt
8
辛凉平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 四钱 生甘草五钱 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旁 子六钱
右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
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
整理ppt
13
卫分
至於卫分夹湿,或卫分湿热证,则需要清热 化湿,可考虑以加减正气散系列的一、二、 三加减正气散,以开三焦湿郁。
整理ppt
14一加减正气ຫໍສະໝຸດ 方霍香梗二钱 厚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 二钱 广皮一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 五分绵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整理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