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写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综合性
文章是作者生活感受、知识积累、审美观念、情操、 心理智能、意志才气等多种素质的综合表现(科举文 章能够选出人才就在于此)。 一篇不太长的文章,也能体现出你的思想、水平、 知识、阅历、创造才能,如《陋室铭》、《岳阳楼记》 (所体现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决定文章写作能力的要素主要有:
1.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和生活阅历) 如,农村生活,知识分子生活、劳改生活。
第二章
写作的基本特点与规律
教学重点:写作的基本特点与 规律 教学难点:“物——意——文” 转化律
一、什么是写作
1、反映说: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章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现实生活、客观 事物的第一自然(物)向认识主体(写作 者)“头脑”的转化。 2、需求说:就作者的本意来说,写 作活动是为了“表情达意” 。“写作动因 是由写作者心理激发而成的一种求衡需 要”。
(三)点化调整渐深律
人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往往不断由浅入深, 由片面到全面的深化。文章的内容、情节、语言表 达不可能一步完成——曹雪芹批阅十载就是不断完 善的。 点化:点石成金,从看似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 来; 调整:不断修正、抉择,有一份功夫,有一份 收获。
(四)知行结合通变律
知行:知识、实践相结合。 通变:灵活变通,善于创造,不拘于常规。
三、写作的基本规律
(一) “物、意、文”转化律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机) 感知外物 —— 意化(文章观点、情感) — — 物化(书面形式) “意化”——即由“物”(客观事物)经过 人的感知,在人脑中转化为“意”的过程。然后 把有关意化的概念、表象等进行创造性想象孕育 成内在的思想、形象和雏形建构(即文章蓝图)。 “物化”——最后用书面语言把构思的成果 变为文章即是物化 。
应力图做到:
知识见闻要广博; 体验理解要准确、深刻; 有社会良知; 表达形式要适宜、新颖。 如此,才有望实现“物、意、文”统一。
(二)多元因素统一律
写作活动的综合性决定了写作是多方面因 素决定的。有人从现代系统论、信息论角 度将“写作”这一大系统分成:写作主体、 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这四个方 面。 1、客体因素:社会生活、环境、政治、经 济等等。 2、主体因素:知识、素质、修养、能力
以鲁迅的《孔乙己》为例 首先是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病,无数的孔乙己一 类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引发鲁迅做了深入思考,这便 形成了“意”——《孔乙己》要表达的内容。这就决 定了《孔乙己》能够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科举制的弊端, 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由“意”到“文”的转化是写作过程的第二重转 化,这一重转化重要的是“文能逮意”。鲁迅正是以 真实而具体的情节、细节、人物言行,成功地塑造了 孔乙己这一形象,赋予了深广的社会内容。 广告词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 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心情。
(四)、创新性
创新是写作的关键所在,是“作品”与“产品” 的区别。 一般而言,创新表现在:选题、选材、思想观 点、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各方面。 具体而言,文学作品的创新应表现在内容、形 式的各个方面;论文的创新主要在于观点、材料; 应用文程式化强,创新少一些。 广告词——兼具文学作品与应用文的双重特点。
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开封相国寺的风光,北京 的灯市,豫西的婚丧嫁娶,皇帝抽签,百姓朝山,骚 人诗洒,巫婆下神。《红楼梦》、《围城》涉及的知 识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前,作了大量准备。
2. 思想(理论素养、认知能力)
古今中外,不少文章大家往往同时是思想家,就 因为文章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体现了对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的认识把握。思想平庸的人不可能写出有 价值的东西。 从孔子时代的古代文明到今天的现代文明,从古 希腊、罗马到马克思主义,到今天的现代、后现代, 哲学、文学都应有所了解。这是中文、新闻传播专 业必需的。如此,才可能获得高度、深度,获得价 值尺度、参照物,获得评判视角。 线式的、平面化的思维,无法胜任今天的历史局 面,现实局面,无法对社会问题做出分析。 如 ,人文精神、道德滑坡还是提升?(讨论)
最重要的在于: ① 是否有所感知。 ② 把握是否准确、深刻。 ③ 形式是否完美地表现了内容。 公益广告词: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 沿途的风景和观赏风景的心情。(准确把握,巧妙 表达)
以《祝福》Leabharlann Baidu例: 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所见所闻(物: 存在)——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意:封建礼 教吃人)——形象情节结构语言(文:艺术表 现、表达)
杨朔的《海市》、峻青的《秋色赋》
反右时期、大跃进时期及整个50——70年 代的不少文章歪曲事实,做了错误判断,反映。
辜正坤《未来之路· 良药与毒药》
论及东西文化时,曾举科举制度佐证,谈到: “中国古代这种民主是人类社会所能达到的相对 来说最高的一种形式,它远远高于西方现代的民 主制度……中国唐代在行政管理、在使用知识分 子治国方面的民主程度,遥遥领先西方至少一千 多年,其现代程度是当今的仍停留在党派政治体 制中的西方社会还没有赶上的。”——这纯粹是 走火入魔。 这类问题原因何在? 原因并不在于文字表达,而在于思想并没有 准确把握客观事物。——“意不称物”
3、行为说: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 采集:积累材料(感知阶段)来自观察和 阅读两个途径,包括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构思:选材、立意、谋篇布局 表述:起草、修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 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作者的知识、 智能、意志、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条件 的综合体现。
二、写作的基本特点
(一)个体性:
首先,写作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个人心理体 验的一种活动,但每个作者体验到的悲喜的内涵和 强弱程度都是不同的。 其次,写作活动又是个人头脑加工、个人思维 活动的过程。触类旁通现象或灵感忽来都带有个体 思维的偶然性与随机性,表现出强烈的个体性。 从思维认识、感悟到材料运用、艺术表现、语 言风格,都受作者支配。“文如其人”。 因人而异:鲁迅、毛泽东、邓小平、叶圣陶、 尼采、老舍、萧军。
而有的文章,今天看来有些“意不称物”。歪曲 了生活。文学作品、学术文章都有这种情况。 浩然的《艳阳天》
作者以“左”的意识形态观念虚构了50年 代农村阶级斗争的神话。比如,解放许多年了, 脑后还拖着小辫的老地主马小辫,竟然磨刀霍 霍,与城里的右派势力遥相呼应,和共产党对 着干,企图扭转社会主义方向。这显然并不符 合当时北方农村的生活实际,即“意不称物”。
3.写作修养
基本的知识、理论修养、表达能力 艺术个性、创造才能
(三)、实践性 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写作实践沟通 了写作主体、客体、文本间的联系。写作实践 是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经途径。 巴金说:“只要写,你就知道怎样写。” 古人说“文无定法”,鲁迅说“不相信小 说作法之类”。强调的是写作不存在条条框框、 固定模式,也不存在灵丹妙药。 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甚至否定理论方法的 学习。有理论、知识方法的指导,训练更有效。 “无知的奋斗,如同盲人在黑夜中远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