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三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三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三篇教学要求: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理解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教具准备:小黑板;字词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2)检查自读情况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茅庐诸葛亮茅塞顿开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秀丽宜人吩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三、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8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8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8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田字格前面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真知像美玉,如原油,只有用“探索”这部钻机才能探知它的秘密。

现在就用我们的一双慧眼来探索第八课。

板书:三顾矛庐生:老师,你写的“茅”错了,应该是草字头的。

师:噢,草字头的,说明这个字指什么?(草,老师加上草字头)那茅庐指什么?(草盖的房子)课文中是怎么说这座房子的?(草堂)师:说得好,草堂是谁住的?(诸葛亮、诸孔明)好,有人说诸孔明……(不对,诸葛是个复姓,应该是诸葛孔明。

)说得好,你们还知道哪些复姓?(东方、欧阳、慕容……)师:题目中的“三顾”是什么意思?(三次去拜访)谁三次去拜访谁?(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从这个“三顾”你体会到什么?(刘备尊重诸葛亮)那“三顾茅庐”的意思是?(刘备三次去拜访诸葛亮。

)是,这是字面上的意思,后来成了成语,就表示……(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提问:“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顾茅庐”?课文是怎么写的?2、自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__主要结构:略写前两次,详写第三次。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主要板书:7、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诚心诚意雄才大略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诚心诚意)教学板块之一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附:引导要点: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角色读,评读齐读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

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生答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生:练读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段落。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理解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3)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文中的空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人才的意识。

(2)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淡泊名利的品质,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文言词汇和句式,准确把握文章的含义。

(2)引导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深入理解“三顾茅庐”这一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感受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增强教学效果。

(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段视频讲的是什么故事吗?”引导学生回答“三顾茅庐”。

3、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你们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如“拜谒”“半晌”“纶巾”等。

3、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停顿、重音和语气,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三顾茅庐》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

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四、作业布置: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0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0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0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教案篇1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

(指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昨天大家一起兴趣盎然地学习了《三顾茅庐》,能谈谈你的学习感受或收获吗?生:我知道了刘备三次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很高兴。

师:真好,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薄”了。

生:我学到了张飞和关羽脾气急,尤其是张飞,一开始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好,不像刘备那样尊重人才。

生:学课文后我知道了诸葛亮雄才大略、神机妙算,是当时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是啊,我们把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叫做“贤人”。

生:我学到了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三次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师:是啊,刘备诚心诚意地“求贤”,让我们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悼公“求贤”的文章——《祁黄羊》。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师: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按照习惯,读通课文,做上相关记号。

(收获、注意点、疑点)师:把你学习的所得告诉大家,好吗?生:我想提醒同学们几个多音字。

“落下了毛病”中的“落”读lào,解狐的“解”读xiè。

师:真好,很细心啊!生:我学会了“辞职”一词的意思,辞职就是说辞去职务,所以悼公才要重新选人担任中军尉。

师:(出示小黑板)一起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短语或人名吧。

(征伐辞职举荐慎重兴亡合适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生:齐读。

(有部分学生把“兴亡”的兴读成了“xìnɡ”)师:再读这个词语;“兴亡”(结果全读成了“xìnɡ”)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自己去体会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应该读“”,因为文章说“国家的兴亡”是指国家的兴旺、兴盛和衰败、灭亡,根据意思应该读“xīnɡ”师:很好,能从意思去想字的读音。

课文中说什么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生:中军尉的人选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因为中军尉的职责很重大。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军尉的职责更是重大,所以祁黄羊荐贤时不得不慎重,你能到课文中找到“慎重”的近义词吗?(郑重)“郑重”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到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郑重”一词的意思。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五、导学过程:1.预习学案(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2.导学案(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

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

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

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

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

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三顾茅庐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案篇1目标点击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一、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2、研讨题意:(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

(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2、品析人物特点。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案篇一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二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9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9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9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教学重难点】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重点)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难点)【教学活动设计】一、悬念导入,激兴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二、抓住文眼,构情节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质疑: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文本探究(一)刘备之“诚”1、自读课文,思考:刘备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其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的“诚心诚意”?2、诸葛亮答应出山,只是因为刘备诚心吗?刘备的身上还有什么特质是让诸葛亮欣赏,愿意跟随的呢?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1)拜访次数?(2)充分信任(3)下马步行(4)等候醒来(5)批评张飞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探究文本,看看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诸葛亮能够脱颖而出,使得刘备三顾茅庐,他又有哪些过人之处呢?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四、总结归纳,谈收获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总结: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五、课后练笔,促提升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传统的教案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

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全的教案应当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知道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真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真诚。

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风景。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何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干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解题顾:拜望 ;茅庐:草房子过渡:谁去拜望?拜望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二、初读课文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全、准确地说说题意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爱好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2)检查自读情形 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茅庐诸葛亮恍然大悟捆来尊重卧龙恭恭敬敬娟秀宜人嘱咐讨论群雄纷争分析半晌时辰辅助潺潺策略疏疏朗朗下榻b、知道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知道的词!半晌:半天尊重:尊重看重恍然大悟:本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知道。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三、细读第一自然段1、自由轻声读课文摸索:这段告知我们什么?刘备为何要去拜望诸葛亮?2、重点知道“两次”“拜望”“恳切恳切”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真诚态度)3、指导朗诵: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真诚读好吗?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讲述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掌握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3. 学习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刘备为了拯救百姓,决心寻找一位能辅佐他的贤才。

他听说了南阳人诸葛亮的才智,决定上山拜访。

2.2 故事情节刘备第一次上山拜访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出门了。

第二次上山,刘备未能见到诸葛亮,但他留下了书信表达诚意。

第三次上山,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在茅庐中长谈,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

2.3 故事启示本故事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诚意和执着,以及诸葛亮的谦虚、智慧。

学生应从中学习到尊重人才、珍惜机遇、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主要人物刘备:蜀汉王朝创始人,仁爱宽厚,渴望人才。

诸葛亮:卧龙,南阳人,才智过人,谦虚谨慎。

3.2 人物关系刘备:寻求贤才,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起初不愿意出山,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答应辅佐刘备。

第四章:故事讨论4.1 讨论话题1. 你觉得刘备为什么能够请到诸葛亮?2. 从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品质?3.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如何说服诸葛亮出山?4.2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探讨,汇报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2.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从故事中学到的品质;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尊重和诚意。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章:深入学习故事背景6.1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的时代。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8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8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词汇。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针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应采用逐句解读、重点词汇解析等方法,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文章结构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通过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会运用不同的叙述方式。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句子仿写。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以故事导入法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逐层递进,深入解读
-采用分层教学法,逐步解读课文,从字词到句子,再到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对重点词汇进行解析,如“谦逊”、“诚恳”、“神机妙算”,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体会人物品质。
3.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人物性格、文章结构等展开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4.多元教学,提升效果
-结合角色扮演、课文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课文的魅力,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1.人物形象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述,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发展。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对故事主题的深入分析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三顾茅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故事。

(2)简介课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相关题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故事主题,引导学生领悟人物精神品质。

5. 创意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意表达。

(2)分享创意表达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2. 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 创意表达: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顾茅庐》的情节设计教案

《三顾茅庐》的情节设计教案

《三顾茅庐》的情节设计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拜谒.(hè)鹤氅.(chǎng)末胄.(zhòu)衣冠.(guān)B.应诺.(nuò)愧赧.(hè)倾颓.(tuí)民殷.(yīn)C.侥.幸(jiǎo)谬.举(miù)存恤.(xù)束缚.(fù)D.纶.巾(lún)赐.教(cì)箪.食(dān)沔.水(miǎn)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她得到奥运金牌后,在体育界已是如雷贯耳....的人物。

B.牛校长在建言献策交流会上的开场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来许多提高办学质量的好建议。

C.高三同学正值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D.学校要开运动会,同学们箪食壶浆....,做好了一切准备。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秀的诗篇承受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

(把“承受”改为“承担”)B.“孙中山故居”已成为珠三角很重要的旅游观光之一。

(把“旅游观光”改为“旅游观光地”)C.三年的初中生涯已近尾声,我们班同学在心里由衷地感谢班干部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把“在心里”去掉)D.医学界相信,现代人众多的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阿尔茨海默病都是因自由基的氧化作用。

所以,消除有害的自由基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把“所以”改为“因此”)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B.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

”飞应诺。

C.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D.她说:“有这么多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多好街坊,我呀!还得活一辈子啊!”5.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什么。

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盼无愧地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美丽的花园,你只盼无愧地做园中普通的一朵;,。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

《三顾茅庐》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2、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

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二、初读课文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三、聚焦刘备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

你怕冷,自身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

(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4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4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一、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影像资料,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形象,这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设计理念: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段导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走进情境中去。

)板书课题。

讲解“顾”“茅”“庐”字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1、请你自由选择读书方式再认真地读一遍课文。

2、老师希望你们读准这些词语。

(出示词语)检查读音(开火车)打乱顺序读比赛读做《补充》第一题反馈字形词义(设计理念: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自习能力,上课就跟进检查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文重点写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第三次拜访的经过呢?课文可以分为三段,说说段意。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结合《评价》中的预导和课文中的段落,也可以用课题扩展法,自然段段意叠加法。

指名说。

(设计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无声地渗透学习方法,授之以渔。

教学生学会概括归纳)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多指什么?(仅仅指刘备请诸葛亮的事吗?)师板书:诚心诚意)2、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把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画出来,在关键的词语下加上点,然后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最后在组内找个伙伴说说你对所画句子的理解。

(教师巡回,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3、在班级找个适合你的学习伙伴,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

用你们认为最佳的方法来表达你们体会到的东西。

好吗?(生合作准备,无需回原位)(设计理念:根据写人文章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画出表现人物特点“诚心诚意”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多范围多形式地讨论交流。

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入地把握了人物特点)过渡:哪对伙伴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指名说)交流,理解课文精髓:(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A、对比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2
4、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二)课前搜集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
(三)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他对人才尊重的优秀品质。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由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成的,讲述了刘备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
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课前预习的能力。

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讨论自学,在互助合作学习中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求知欲强,对历史故事很感兴趣,但大部分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略知一二,没有通读过原著,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了解得不够透彻。

希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
1、注重朗读感悟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方法上给予指导,朗读过后的评价也很重要,而且要注重艺术性。

2、先扶后放,合作学习
在教学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的段落时,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重点指导学习人物对话部分,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人物动作部分,然后全班交流评议。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评价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