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有限元离散元方法

合集下载

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方法

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方法

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方法Coupling finite element an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s has been a popular approach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complex systems, as it allows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both continuum and discrete behaviors. This coupling method involves integrat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which models continuous materials, with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which models individual particles or grains. By combining these two methods, researchers are able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materials or structures under diverse loading conditions.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方法在复杂系统的数值模拟中越来越受到青睐,因为它允许考虑连续和离散行为。

这种耦合方法涉及将有限元方法(模拟连续材料)与离散元方法(模拟单个颗粒或颗粒)相结合。

通过结合这两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研究材料或结构在各种加载条件下的行为。

One of the main advantages of coupling finite element an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s is the ability to capture the micro-macro interaction behavior of materials.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particles, while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nsiders the overall response of the material.By coupling these methods, researchers can study how the microscale behavior of particles influences the macroscale behavior of the material.有限元和离散元耦合方法的主要优点之一是能够捕获材料的微观-宏观相互作用行为。

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

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

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岩石的破裂可以为两类:一类是有益的,即通过对岩石的破坏实现建筑物的拆除、巷道的开挖以及矿床的开采等;另一类是有害的,即非预期的岩石断裂导致的建筑物失稳,桥梁的断裂、楼房的倒塌等。

因此对岩石破裂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岩石常被认为是连续体,因此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单元法常用来模拟岩石的破裂过程。

然而由于大量裂隙的存在,岩石被离散成很多块体,因此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的离散单元法也被用来模拟岩石的破裂过程。

随着应力的增加,岩石首先出现变形和损伤,然后出现断裂,最终变为碎石。

有限单元法能够模拟岩石的变形与损伤,而离散单元法能够模拟岩石的裂纹产生及碎石的分离。

相反的,由于对岩石介质的假设不同,有限单元法在模拟岩石的破裂与离散单元法模拟岩石的损伤都存在不足。

因此,为了实现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模拟,本文研究了有限单元与离散单元混合模型来模拟岩石的整个破裂过程。

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

首先岩石破裂问题被视为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采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而每个离散体或离散单元被视为连续介质力学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来模拟。

然后,在离散单元或离散体中加入可破裂的粘结单元,从而使得离散体或离散单元可以再次破裂。

因此岩石破裂问题被分为三个阶段:整体离散单元法模拟、个体有限单元法模拟、个体破裂后离散单元法模拟。

通过有限单元法与离散单元法有机的结合实现了岩石破裂整个过程的模拟。

(2)平面问题断裂模式的研究。

岩石的平面断裂模式分为Ⅰ型断裂、Ⅱ型断裂及Ⅰ-Ⅱ复合型断裂。

在本论文中,岩石的破裂通过粘结单元的变形和剔除来实现。

而粘结单元的变形与剔除与岩石的强度和能量释放率相关,岩石的强度用于控制裂纹开裂的开始,而能量释放率用来控制裂纹开裂的完成。

从而使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可以实现对平面问题中所有断裂模型的模拟。

(3)岩石静态荷载下破裂模拟,即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验证。

混合元与有限元方法的区别

混合元与有限元方法的区别

混合元与有限元方法的区别在工程学和数值分析领域,混合元方法和有限元方法都是常用的数值求解技术。

它们在处理偏微分方程时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本文将详细探讨混合元与有限元方法的区别。

一、概念解析1.混合元方法混合元方法(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是一种求解偏微分方程的数值方法,它将连续体问题转化为易于求解的离散问题。

在混合元方法中,未知量不仅包括原始变量,还包括其伴随变量(如位移场的伴随应力场)。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求解具有对称或非对称矩阵特性的问题。

2.有限元方法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的数值分析方法,它通过将连续体划分为有限数量的子区域(即元素),并在每个元素上定义试验函数,从而将偏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组,进而求解。

二、区别分析1.变量类型混合元方法中的变量类型包括原始变量和伴随变量,这两种变量在整个求解过程中相互耦合,共同影响问题的求解。

而有限元方法主要关注原始变量,通常不考虑伴随变量。

2.矩阵特性混合元方法在处理问题时,可以很好地适应对称或非对称矩阵特性。

这使得混合元方法在求解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领域的问题时具有优势。

而有限元方法在处理对称矩阵问题时更为高效。

3.应用领域混合元方法在求解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领域的问题时具有优势,特别是在处理多物理场耦合问题时,混合元方法可以更好地捕捉到伴随变量对问题的影响。

有限元方法则广泛应用于结构分析、热传导、流体力学等领域。

4.数值稳定性混合元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可能存在数值稳定性问题。

由于伴随变量的引入,可能导致求解过程中出现病态矩阵,从而影响计算精度。

而有限元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具有较好的数值稳定性。

5.计算复杂度混合元方法由于涉及伴随变量,其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求解时间较长。

有限元方法在计算复杂度方面相对较低,但这也取决于问题的具体类型和求解器的设计。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简介fbem(Fictitious Boundary Element Method)是一种混合有限元算法,用于求解边界值问题。

它将边界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 BEM)和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势,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

fbem算法可以应用于各种物理场问题,如电磁场、声场、热场等。

它适用于具有复杂边界形状和非均匀介质的问题,并且能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模型。

算法原理fbem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将求解域分为两个区域:内区域和外区域。

内区域是物理问题的关注区域,外区域是内区域的补集。

在内区域内使用有限元法进行离散,将问题转化为求解一组代数方程。

而在外区域内使用边界元法进行离散,通过边界上的边界条件来推导内区域的解。

具体而言,fbem算法的求解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网格划分:将内区域和外区域分别进行网格划分,得到有限元网格和边界元网格。

2.边界条件处理:根据问题的具体边界条件,在有限元网格上施加边界条件。

3.方程建立:在有限元网格上建立方程组,通过有限元法离散内区域的问题。

4.边界条件转换:利用边界元法将内区域的边界条件转换为外区域上的边界条件。

5.方程求解:在边界元网格上求解方程组,得到外区域上的解。

6.解传递:通过边界条件的转换,将外区域上的解传递给内区域。

7.后处理:根据需要,对内区域和外区域的解进行后处理,得到所求的物理量。

算法优势fbem算法的混合有限元方法具有以下优势:1.高效性:fbem算法将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计算效率。

2.精度:由于有限元法在内区域进行离散,边界元法在外区域进行离散,fbem算法能够更准确地描述物理问题。

3.适应性:fbem算法适用于具有复杂边界形状和非均匀介质的问题,并且能够处理大规模的计算模型。

4.可扩展性:fbem算法可以与其他数值方法相结合,如迭代法、优化算法等,进一步提高求解效率和精度。

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

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

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混合模型的岩石动态破裂过程。

以石灰岩为样本,通过实验测试获得其力学性质,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石灰岩的数值模型。

进一步采用离散元方法进行动力学分析,模拟了石灰岩在受到压力并发生破裂时的应力分布与裂纹扩展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在破碎前期,石灰岩表现出较好的弹性响应,应力集中于岩石缺陷和孔隙处;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石灰岩会形成明显裂纹,破裂带逐渐扩展,并引起一系列振动波的传播。

本文所提出的混合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岩石的动态破裂过程,为岩石力学与地震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关键词:有限元、离散元、岩石动态破裂、力学性质、裂纹扩展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s based on a hybrid model of finite element and discrete element. Taking limestone as the sampl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imestone were obtained through experimental tests, and a numerical model oflimestone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urther, dynamic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o simulate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crack propagation process oflimestone under pressure and frac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rly stage of fragmentation, limestone shows good elastic response, and stress is concentrated at the defects and pores of rocks; as the pressure increases, limestone will form obvious cracks, the fracture zone gradually expands, and a series of vibration waves propagate. The proposed hybrid modelin this paper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s, providing new methods and means for research in rock mechanics, seismology and other fields.Keywords: Finite element, discrete element, dynamic fracture of rocks, mechanical properties, crack propaga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he study of dynamic fracture of rock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for industries such as mining,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wher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the success of their operations.The hybrid model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finite element an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rock mechanics. This model can effectively simulate the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s under various loading conditions, such as compression, tension and shear. It can als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rocks, including their strength,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s.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defects and pores present in rock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ir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the pressure increases, these defects and pores can cause cracks to form, which can then propagate through the rock. The hybrid model can simulate this process accurately and predict the direction and rate of crack propagation.The simulation results obtained using the hybrid model 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rocks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They can also help identify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and assess the risk of rock collapse or other types of damage.Overall, the proposed hybrid model is a valuable tool for researchers and engineers working in the field of rock mechanics, seism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Its ability to simulate the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of rocks can provide new methods and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various industries that rely on rocks as a key component of their operationsIn addition to the aforementioned benefits, the hybrid model also has the potential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rock drilling and excavation. By provid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ck fracturing process, this model may facilitate the optimization of drilling and excavation methods, leading to greater efficiency and reduced costs.Another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the hybrid model is in the field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rocks under str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seismic events, and the ability to model this behavior accurately could be crucial for predicting and mitigating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s.Furthermore, the hybrid model could b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modeling techniques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r of rocks under a wider range of conditions, such as different temperatures, pressures, or moisture levels. This could potentially lead to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such as magma flow and volcaniceruptions.In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hybrid model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advancement in the field of rock mechanics, with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industries and scientific disciplines. By provid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s, this model ma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mprove safety, and inform research efforts in areas such a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geologyFurthermore, the hybrid model could also have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mining industry, where the failure of rock masses can have significant economic and safety consequences. By predicting the fracture behavior of rocks more accurately, mines may be able to more effectively design their excavation plans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failure and optimize resource recovery.In addition, the hybrid model could be used to study and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conglomerate materialssuch as concrete, which have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civil engineering. By modeling the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 of concret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engineers may be able to design stronger and moredurable structures that can better withstand earthquakes, high winds and other extreme events.Overall, the hybrid model represents a significant step forward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 of rocks, and has exciting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a wide range of industries and scientific fields. While its development required significant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it has the potential to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natural and engineered materials under extreme loading conditions, and to inform the design of safer and more resilient structures and systemsIn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dynamic fracture processes in rocks has the potential to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various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fields. This model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behavior of natural and engineered materials under extreme loading conditions, which can inform the design of safer and moreresilient structures and system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model required substantial computational resources and expertise, but its potentialapplications are significant。

离散元方法(DEM)简介

离散元方法(DEM)简介

离散元方法(DEM)简介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是由美国学者Cundall P. A. 教授在1971年基于分子动力学原理首次提出的一种颗粒离散体物料分析方法,该方法最早应用于岩石力学问题的分析,后逐渐应用于散状物料和粉体工程领域。

由于散状物料通常表现出复杂的运动行为和力学行为,这些行为难以直接使用现有基本理论,尤其是基于连续介质理论的方法来解释,而进行实验研究则成本高、周期长,因此DEM仿真技术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

基本原理:离散元法是专门用来解决不连续介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

该方法把节理岩体视为由离散的岩块和岩块间的节理面所组成,允许岩块平移、转动和变形,而节理面可被压缩、分离或滑动。

因此,岩体被看作一种不连续的离散介质。

其内部可存在大位移、旋转和滑动乃至块体的分离,从而可以较真实地模拟节理岩体中的非线性大变形特征。

离散元法的一般求解过程为:将求解空间离散为离散元单元阵,并根据实际问题用合理的连接元件将相邻两单元连接起来;单元间相对位移是基本变量,由力与相对位移的关系可得到两单元间法向和切向的作用力;对单元在各个方向上与其它单元间的作用力以及其它物理场对单元作用所引起的外力求合力和合力矩,根据牛顿运动第二定律可以求得单元的加速度;对其进行时间积分,进而得到单元的速度和位移。

从而得到所有单元在任意时刻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线位移和转角等物理量。

该方法是继有限元法、计算流体力学(CFD)之后,用于分析物质系统动力学问题的又一种强有力的数值计算方法。

离散单元法通过建立固体颗粒体系的参数化模型,进行颗粒行为模拟和分析,为解决众多涉及颗粒、结构、流体与电磁及其耦合等综合问题提供了一个平台,已成为过程分析、设计优化和产品研发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目前DEM在工业领域的应用逐渐成熟,并已从散体力学的研究、岩土工程和地质工程等工程应用拓展至工业过程与工业产品的设计与研发的领域,在诸多工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摘要:
1.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概述
2.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的计算流程
3.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的应用实例
4.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正文:
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是一种在工程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数值分析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大型复杂的固体力学问题。

该算法通过将物体划分为有限个小的子区域,并对这些子区域进行离散化处理,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解离散化的数学问题,进而实现对物体的应力、应变等物理量的计算。

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的计算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根据物体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将物体划分为有限个小的子区域,并对这些子区域进行编号和标记;其次,对每个子区域进行离散化处理,包括节点的选取和单元的划分;然后,根据物体的材料性质和边界条件,列出物体的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方程;最后,通过求解这些方程,得到物体在各个节点处的应力、应变等物理量。

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在工程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可以用于计算飞机机翼的应力分布、桥梁的变形等。

这些应用实例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和较强的适用性,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型复杂的固体力学问题。

然而,FBEM 的混合有限元算法也存在一些优点和局限性。

离散元与有限元结合的多尺度方法及其应用

离散元与有限元结合的多尺度方法及其应用

.
自 1998 年发展起来的三维细观离散元模型 ,在硬化 钢球与固壁的碰撞以及激光辐照下充内压柱壳的热 软化失效等问题的模拟中
[5 ,6 ]
j =1
∑q
× F + Ke ,
ij
i
i i i i 式中 m , J 分别为元 i 的质量和转动惯量 , r ,θ 分
,得到了与实验符合较
别为元 i 中心的位置和角矢量 , F 是元 i 的邻居元 j 对它的作用力 , q 是该作用力到元 i 中心的力臂 , F e 和 Ke 分别为 i 元所受的外力和外力矩 , N i 是元 i 的邻居元数目 , N 是系统中元的总数 . 根据初 、 边值 条件求解上述 2 N 个矢量常微分方程就得到系统的 演化规律 . 有限元方法是将连续介质划分为有限个单元 , 从弹性动力学和基本方程出发 , 可以得到系统的求 解方程 式中
第 20 卷 第 6 期 2003 年 11 月
计 算 物 理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Vol . 20 ,No. 6 Nov. , 2003
[ 文章编号 ] 10012246X (2003) 0620477206
[ 关键词 ] 离散元 ; 有限元 ; 多尺度计算方法 ; 激光辐照 [ 中图分类号 ] O24 [ 文献标识码 ] A
他区域用有限元模拟 ,既得到了足够的精度 ,又节约
0 引言
对很多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 , 例如结构和材料 的损伤破坏问题 ,往往需要从多个尺度来考察 ,既要 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宏观特性 , 又能够对感兴趣的 局部进行细观的模拟 ,揭示其细观破坏过程和机理 . 多尺度计算是当今数值计算积极研究和探索的主攻 方向之一 . 近 30 年发展起来的离散元方法 ,在模拟岩石边 坡运动 、 颗粒介质力学行为 、 结构失效 、 热2力耦合以 及化学反应 ,相变等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冲击动力学中离散元与有限元相结合的计算方法研究

冲击动力学中离散元与有限元相结合的计算方法研究

冲击动力学中离散元与有限元相结合的计算方法研究傅华;刘仓理;王文强;李涛【摘要】阐述了一种离散元与有限元法相结合的计算方法,编制了可应用于细观模拟的二维程序,对受冲击载荷作用的均匀材料和非均匀材料的响应特征进行了计算,并对数值模拟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理论值较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期刊名称】《高压物理学报》【年(卷),期】2006(020)004【总页数】7页(P379-385)【关键词】有限元;离散元;细观模拟;计算方法【作者】傅华;刘仓理;王文强;李涛【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室,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室,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室,四川绵阳,621900;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冲击波物理与爆轰物理实验室,四川绵阳,6219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347.11 引言离散元法又称DEM(Discrete Element Method)法,它的思想源于较早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1971年由Cundall最先提出,其研究对象是岩石等非连续介质的力学行为。

1979年,Cundall和Strack又提出适于土力学的离散元法。

国内出现了用于土木工程设计的块体离散元分析系统2D-Block和三维离散单元法软件TRUDEC(王泳嘉等)[1];在冲击波研究方面,唐志平等建立了二维和三维细观离散元理论和DM2程序[2-4]。

离散元方法与分子动力学方法、无网格方法以及其它粒子方法等新兴算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不难发现这几种算法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将信息存储于一个节点上,通过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相互的联系。

有限元等传统数值方法适合于解决连续介质问题,而离散单元法适合于界面弱连接的非连续介质问题或连续体到非连续体转化的材料损伤破坏问题。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fbem的混合有限元算法
FBEM(Fast Boundary Element Method)是一种快速边界元方法,它将边界元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可以高效地求解各种边界值问题。

FBEM的核心思想是将问题区域分为边界和内域两部分,边界采用边界元方法进行离散,内域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离散。

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问题的几何形状并将其分为边界和内域部分。

2. 对边界部分进行网格离散,使用边界元方法求解边界上的边界条件。

3. 对内域部分进行网格离散,使用有限元方法建立内域的离散方程。

4. 将边界离散和内域离散的方程进行耦合,建立完整的混合离散方程组。

5. 通过解混合离散方程组,得到问题的解。

FBEM的优点是可以同时兼顾边界元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的优势,能够处理复杂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条件,并且具有计算效率高、内存占用低的特点。

然而,由于混合离散方程组的复杂性,算法的实现相对较为复杂,需要考虑边界和内域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如何处理不同离散方法之间的插值和限制条件。

因此,对于FBEM算法的实现需要进行仔细的设计和分析。

混合有限元模型

混合有限元模型

混合有限元模型一、概述混合有限元模型(Mixed Finite Element Model)是一种数值模拟方法,用于求解连续介质的力学问题。

它结合了有限元方法和有限体积方法的优点,能够适应复杂的物理场和几何形状,并融入了不同类型的元素,以提高模拟的精度和效率。

混合有限元模型在工程、地质、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程领域,它被用于分析结构的稳定性、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力学问题。

在地质领域,它被用于模拟地下流体的运动和岩层变形等问题。

在生物医学领域,它被用于模拟血流、组织力学和生物电传导等生物物理过程。

二、基本原理混合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离散化方法。

它通过将力学问题转化为一个变分问题,并利用基函数和权重函数对问题进行离散化处理,从而得到一个具有仿真能力的数学模型。

在混合有限元模型中,问题通常分为两个方面:主场问题和辅场问题。

主场问题描述的是物理场的宏观行为,如位移、节点力和应力等;而辅场问题描述的是物理场的微观行为,如应变、单元力和界面力等。

混合有限元模型的基本步骤如下:1.建立几何模型: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物体的几何模型,包括节点和单元的定义。

2.设置边界条件:确定边界条件,包括位移、力和约束等。

3.选择元素类型: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元素类型,如线元、面元和体元等。

4.离散化处理:根据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离散化方法,将问题离散化成有限个节点和单元。

5.建立刚度矩阵:根据变形理论和物质力学原理,建立刚度矩阵,描述节点间的力学关系。

6.求解方程组:将边界条件和刚度矩阵代入到方程组中,求解未知位移和力。

7.分析结果:根据求解结果,分析物体的性能和特性,如应力分布、变形情况和变量的变化等。

三、特点与优势混合有限元模型相比其他数值模拟方法具有以下特点与优势:1.适应复杂几何形状:混合有限元模型能够适应复杂的物理场和几何形状,如不规则边界、多孔介质和非线性材料等。

2.改善对位移的逼近:混合有限元模型采用了辅助场来改善对位移的逼近,减小了位移的平方误差,在处理大变形和非线性力学问题时更加精确。

流体混合离散元法求解平面排改布场

流体混合离散元法求解平面排改布场

流体混合离散元法求解平面排改布场流体混合离散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是一种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数值模拟方法,用于分析不同形状和颗粒尺寸的固体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在管道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改善中,对流体的混合、分散和改布场的优化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流体混合离散元法来解决平面排改布场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流体混合离散元法的基本原理。

该方法将流体和固体颗粒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数值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流体被视为连续介质,遵循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求解;而固体颗粒则通过离散元法进行建模,考虑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通过将连续介质和离散元法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对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

针对平面排改布场问题,我们可以将管道系统简化为二维平面。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系统的几何参数和流体性质参数。

几何参数包括管道的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连接管道的角度,流体性质参数包括流体粘度、密度等。

这些参数是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需要建模。

通过流体混合离散元法,我们可以将流体和颗粒一起建模。

首先,建立连续介质领域,使用有限体积法离散化连续介质领域,然后使用Navier-Stokes方程进行求解。

其次,建立颗粒领域,使用离散元法对颗粒进行建模,并考虑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最后,将连续介质领域和颗粒领域进行耦合。

通过对流体和颗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数值模拟,我们可以获得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排水效果。

在求解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网格划分方法。

网格划分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过大或过小的网格都会导致模拟结果的误差。

其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值求解方法。

对于平面排改布场问题,通常可以采用解析解、迭代法等方法进行求解。

最后,需要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

我们可以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离散元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的比较

离散元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的比较

离散元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的比较摘要离散元方法是由分析离散单元的块间接触入手,找出其接触的本构关系,建立接触的物理力学模型,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非连续、离散的单元进行模拟仿真。

而有限元方法是将介质复杂几何区域离散为具有简单几何形状的单元,通过单元集成、外载和约束条件的处理,得到方程组,再求解该方程组就可以得到该介质行为的近似表达。

本文中并介绍刚体-弹簧元法及极限平衡法,还有离散元法有限元法结合之应用,以及工程中的离散元方法的应用实例。

本文中介绍的实例有:丽江地震区应力场研究及离散变量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及基于混合离散复合形法的工程优化设计及离散元与壳体有限元结合的多尺度方法及其应用以及昌马水库枢纽工程右岸岩石边坡稳定性的离散元法分析。

关键词:离散元方法、有限元方法、刚体-弹簧元法、极限平衡法1.离散元方法1.1离散元方法的基本概念【1】离散元方法也被称为散体单元法,最早是1971年由Cundall 提出的一种不连续数值方法模型,离散元理论是由分析离散单元的块间接触入手,找出其接触的本构关系,建立接触的物理力学模型,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力、加速度、速度及其位移之间的关系,对非连续、离散的单元进行模拟仿真。

1.2离散元方法的历史背景【2】离散元法又称DEM(Discrete Element Method)法,它的思想源于较早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1971年由Cundall 最先提出,其研究对象是岩石等非连续介质的力学行为。

1979年,Cundall和Strack又提出适于土力学的离散元法。

国内出现了用于土木工程设计的块体离散元分析系统2D-Block和三维离散单元法软件TRUDEC;在冲击波研究方面,唐志平等建立了二维和三维细观离散元理论和DM2程序。

1.3离散单元法的特点【3】●岩体或颗粒组合体被模拟成通过角或边的相互接触而产生相互作用。

●块体之间边界的相互作用可以体现其不连续性和节理的特性。

一种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耦合的虚拟三轴试验仿真方法与流程

一种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耦合的虚拟三轴试验仿真方法与流程

一种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耦合的虚拟三轴试验仿真方法与流程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耦合的虚拟三轴试验仿真方法与流程如下:1. 三轴试验的几何模型建立和划分:先根据实际试验的几何参数建立几何模型,并进行适当的划分。

对于有限元部分,将几何模型划分为单元网格,通常使用四面体或六面体单元;对于离散元部分,将几何模型划分为离散的颗粒,通常使用球体或多面体。

2. 材料模型定义和参数输入:根据实验样本的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模型,并输入相应的材料参数。

对于有限元部分,通常使用弹性、塑性或粘弹性材料模型;对于离散元部分,通常使用粒子间弹性、塑性或粘弹性模型。

3.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设置:根据实际试验的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对于有限元部分,可以通过施加节点位移、节点力或边界约束来实现;对于离散元部分,可以通过施加颗粒的速度、加速度或外力来实现。

4. 耦合算法和迭代求解:根据虚拟三轴试验的耦合算法,将有限元和离散元的模型和加载条件进行耦合,并通过迭代求解的方式得到模拟结果。

常用的耦合算法包括弱耦合、强耦合和逐步耦合等。

5. 结果分析和验证: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与实际三轴试验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对应力、应变、位移、振动等参数进行比较,以评估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优化和改进:根据仿真结果的分析和验证,对模型、加载条件或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以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参数调整、模型优化或算法改进等方式进行。

综上所述,基于有限元与离散元耦合的虚拟三轴试验仿真方法与流程包括几何模型建立和划分、材料模型定义和参数输入、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设置、耦合算法和迭代求解、结果分析和验证,以及优化和改进等步骤。

这种仿真方法可以在减少实验成本和时间的同时,提供准确可靠的试验结果。

离散元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的比较

离散元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的比较

离散元方法与有限元方法的比较摘要离散元方法是由分析离散单元的块间接触入手找出其接触的本构关系建立接触的物理力学模型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非连续、离散的单元进行模拟仿真。

而有限元方法是将介质复杂几何区域离散为具有简单几何形状的单元通过单元集成、外载和约束条件的处理得到方程组再求解该方程组就可以得到该介质行为的近似表达。

本文中并介绍刚体弹簧元法及极限平衡法还有离散元法有限元法结合之应用以及工程中的离散元方法的应用实例。

本文中介绍的实例有丽江地震区应力场研究及离散变量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研究及基于混合离散复合形法的工程优化设计及离散元与壳体有限元结合的多尺度方法及其应用以及昌马水库枢纽工程右岸岩石边坡稳定性的离散元法分析。

关键词离散元方法、有限元方法、刚体弹簧元法、极限平衡法1. 离散元方法 1.1 离散元方法的基本概念【1】离散元方法也被称为散体单元法最早是1971年由Cundall 提出的一种不连续数值方法模型离散元理论是由分析离散单元的块间接触入手找出其接触的本构关系建立接触的物理力学模型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力、加速度、速度及其位移之间的关系对非连续、离散的单元进行模拟仿真。

1.2 离散元方法的历史背景【2】离散元法又称DEMDiscrete Element Method法它的思想源于较早的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

1971年由Cundall最先提出其研究对象是岩石等非连续介质的力学行为。

1979年Cundall和Strack又提出适于土力学的离散元法。

国内出现了用于土木工程设计的块体离散元分析系统2D-Block和三维离散单元法软件TRUDEC在冲击波研究方面唐志平等建立了二维和三维细观离散元理论和DM2程序。

1.3 离散单元法的特点【3】岩体或颗粒组合体被模拟成通过角或边的相互接触而产生相互作用。

块体之间边界的相互作用可以体现其不连续性和节理的特性。

使用显式积分迭代算法允许有大的位移、转动和使用。

薛定谔方程向后欧拉全离散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方法

薛定谔方程向后欧拉全离散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方法

第31卷第2期2021年6月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31No.2June 2021收稿日期:2020-12-29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0JJ4242);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729).作者简介:田智鲲(1979-),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偏微分方程数值解.通信作者:王建云(1981-),男,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微分方程数值方法及应用.田智鲲1,王建云2(1.湖南工程学院计算科学与电子学院,湘潭411104;2.湖南工业大学理学院,株洲412007)摘要:针对二维依赖于时间的线性薛定谔方程,在空间方向采用混合有限元方法,时间方向利用向后欧拉方法,得到一种全离散混合有限元格式.为了将薛定谔方程耦合的实部和虚部解耦,提出了一种全离散混合有限元的两网格算法,将方程在细网格上的求解问题,简化为在一个相对更粗的网格上求解原问题以及在细网格上求解两个泊松方程,从而减小计算工作量,节省计算时间.数值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方法的高效性.关键词:两网格方法;混合有限元;薛定谔方程;向后欧拉方法中图分类号:O24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19X (2021)02-0060-04薛定谔方程向后欧拉全离散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方法0引言薛定谔(Schr ödinger )方程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是量子力学最基本的方程,揭示了原子世界中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主要被用来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当微观粒子所处的力场确定后,粒子所处的状态可由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薛定谔方程在原子、固体物理、非线性媒体中的激光束扫描、核物理、化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复杂的系统中,由于包含复数且为耦合的问题,其精确解往往不容易求得,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求其数值解,常用的数值方法主要有差分法、有限元法、混合元法、间断有限元法、谱方法、两网格方法等.两网格方法最初由许进超教授提出,他在文献[1-2]中,针对求解非对称不定椭圆问题以及非线性椭圆问题,引入粗细两个子空间进行离散,构造了一系列的两网格有限元算法,在保持渐近最优逼近的同时,能够提高计算的效率.几乎在同一时期,黄云清教授和陈艳萍教授在文献[3]中,研究了非线性奇异两点边值问题的多层迭代校正算法,并获得了收敛性误差估计和逼近解的渐近展式.目前,两网格方法已成功被应用到求解抛物方程、反应扩散方程、渗流驱动方程等,具体见参考文献[4-9].金继承教授等在文献[10]中首次将两网格方法运用到求解一类耦合的偏微分方程组,构造了解耦的有限元两网格算法.后来两网格有限元方法被应用到求解薛定谔方程,具体见参考文献[11-13].但是利用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方法求解薛定谔方程的研究不多,本文考虑一类线性薛定谔方程,在拟一致剖分的三角形网格上,构造一种全离散的两网格混合有限元算法,并通过数值算例来验证该算法的高效性.1全离散混合有限元格式考虑如下依赖于时间的线性薛定谔方程的初边值问题ìíîïïiu t =-Δu +bu +f , (x ,y ,t )∈Ω×J ,u =0, (x ,y ,t )∈∂Ω×J u|t =0=u 0, (x ,y )∈Ω (1)第2期其中Ω⊂R 2为凸多边形区域,J =(0,T ]为时间区间,初始函数u 0(x ,y )右端项函数f (x ,y ,t )及未知函数u (x ,y ,t )都为复函数,势能函数b (x ,y )为已知的有界实函数.记W m ,p 为区域Ω上的标准Sobolev 空间,其范数定义为||φ||p m ,p =∑|α|≤mD αφp L p(Ω),并且当p =2时,相应的范数简记为||⋅||=||⋅||0,2.对于任意两个复函数φ(x ,y ),ψ(x ,y )∈L 2(Ω),定义其内积为(φ,ψ)=∫Ωφ(x ,y )ψˉ(x ,y )d x d y ,其中ψˉ(x ,y )为复函数ψ(x ,y )的共轭,对应的L 2范数为||φ||=(φ,φ).设空间V =H (div ;Ω)={v ∈(L 2(Ω))2,∇⋅v ∈L 2(Ω)},W =L 2(Ω).记Γh 为区域Ω上的拟一致三角形网格剖分,其中网格步长0<h <1,记V h 和W h 分别为V 和W 的离散子空间,且V h 和W h 分别为标准混合有限元空间,例如k 阶RT 空间[14]或k 阶Brezzi-Doug-las-Marini 空间[15].记0<Δt <1为[0,T ]上的时间步长,t n =n Δt ,n =0,1,2,⋯为时间节点.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函数φ(x ,y ,t n )简记为φn ,并利用向后欧拉方法定义其差商为∂t φn =(φn (x ,y )-φn -1(x ,y ))/Δt .令变量q =∇u ,则问题(1)的变分形式可以定义为:求(u ,q )∈W ×V 满足ìíîïïi (u t ,w )=-(∇⋅q ,w )+(bu ,w )+(f ,w ),∀w ∈W ,(q ,v )+(u ,∇⋅v )=0, ∀v ∈V .(2)时间方向利用向后欧拉方法,则问题(2)的全离散混合有限元解(u n h ,q nh )∈W h ×V h 可以定义为满足如下格式ìíîïïïïi (u n h -u n -1h Δt ,w h )=-(∇⋅q n h ,w h )+(bu nh ,w h )+(f n ,w h ),∀w h ∈W h ,(q n h ,v h )+(u nh ,∇⋅v h )=0,∀v h ∈V h .(3)2两网格混合有限元算法设W h ×V h 和W H ×V H ⊂W h ×V h 为空间网格步长分别为h 和H (0<h <<H <1)的拟一致剖分的混合有限元空间.由于在计算过程中薛定谔方程的实部和虚部是耦合在一起的,为了将其实部和虚部进行解耦,对问题(2)构造一种向后欧拉全离散两网格混合有限元算法,即先在粗网格上对原问题进行求解,然后在细网格上计算时,利用粗网格上已算得的部分数值作为已知数据代入,将薛定谔方程耦合的实部和虚部进行解耦.由于粗网格的尺寸H >>h ,因此该算法比直接在细网格上求解原问题要节省大量的计算时间.第一步:在粗网格ΓH 上,求解(u n H ,q nH )∈W H ×V H满足原实部和虚部耦合的方程组ìíîïïïïi (u n H -u n -1H Δt ,w H )=-(∇⋅q n H ,w H )+(bu nH ,w H )+(f n ,w H ),∀w H ∈W H (q n H ,v H )+(u nH ,∇⋅v H )=0,∀v H ∈V H .(4)第二步:在细网格Γh 上,求解(U n h ,Q n h )∈W h ×V h满足下列实部和虚部已经解耦的方程组ìíîïïïï(∇⋅Q nh ,w h )=-i (u n H -u n -1H Δt ,w h )+(bu n H ,w h )+(f n ,w h ),∀w h ∈W h ,(Q n h ,v h )+(U nH ,∇⋅v h )=0,∀v h ∈V h .(5)3数值实验考虑如下二维依赖于时间的线性薛定谔方程ìíîïïiu t =-Δu +u +f , (x ,y ,t )∈Ω×J , u =0, (x ,y ,t )∈∂Ω×J u|t =0=(1+i )sin(πx )sin(πy ), (x ,y )∈Ω其中Ω=[-1,1]×[-1,1],J =(0,1],右端函数f (x ,y ,t )选择满足如下精确解u (x ,y ,t )=(1+i )e t sin(πx )sin(πy ).设ΓH 和Γh 为区域Ω的拟一致三角形网格剖分,其中空间网格步长分别为H 和h =H 2,利用RT 0混合有限元进行数值求解,(u n h ,q n h )为细网格Γh 上计算得到的混合有限元解,(U n h ,Q n h )为粗网格ΓH 和细网格Γh 上得到的两网格混合有限元解.取时间步长τ=10-3,分别取网格步长h =1/4、1/16、1/64,计算精确解与混合有限元解的误差 u n -u n h 和q n -q n h ,精确解与两网格混合有限元解的误差 un-U n h 和 q n -Q n h ,误差结果及计算机CPU 运行时间如表1~表8所示.田智鲲,等:薛定谔方程向后欧拉全离散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方法61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表1混合有限元解在t=0.1的误差及时间h 1/4 1/16 1/64u n-u n h4.18e-11.02e-12.56e-2q n-q n h2.38e-05.88e-11.47e-1time(s)0.33.8101.5表2两网格混合有限元解在t=0.1的误差及时间H 1/2 1/4 1/8h1/41/161/64u n-U n h5.55e-11.55e-14.02e-2q n-Q n h2.51e-06.81e-11.75e-1time(s)0.20.42.1表3混合有限元解在t=0.2的误差及时间h 1/4 1/16 1/64u n-u n h4.59e-11.13e-12.83e-2q n-q n h1.79e-04.36e-11.09e-1time(s)0.57.6201.6表4两网格混合有限元解在t=0.2的误差及时间H 1/2 1/4 1/8h1/41/161/64u n-U n h5.97e-11.68e-14.35e-2q n-Q n h2.56e-07.14e-11.85e-1time(s)0.30.62.8表5混合有限元解在t=0.5的误差及时间h 1/4 1/16 1/64u n-u n h6.14e-11.53e-13.82e-2q n-q n h2.38e-05.88e-11.47e-1time(s)1.118.7501.6表6两网格混合有限元解在t=0.5的误差及时间H 1/2 1/4 1/8h1/41/161/64u n-U n h7.00e-11.91e-14.92e-2q n-Q n h2.86e-07.84e-12.03e-1time(s)0.51.25.1表7混合有限元解在t=1.0的误差及时间h1/41/161/64u n-u n h9.98e-12.51e-16.29e-2q n-q n h3.86e-09.68e-12.42e-1time(s)2.136.61005.6表8两网格混合有限元解在t=1.0的误差及时间H1/21/41/8h1/41/161/64u n-U n h1.03e-02.68e-16.74e-2q n-Q n h4.07e-01.05e-02.63e-1time(s)0.82.18.8从表1~表8的数值结果可以看出,两网格混合有限元解的误差与标准混合有限元解的误差非常接近,通过对比两种方法的计算机CPU运行时间,可以看出两网格算法的计算效率更高,并且随着空间网格的加密,计算规模将不断增大,两网格算法的优势将更加明显.4结语本文研究了两网格方法在求解线性薛定谔方程中的应用,先得到一种向后欧拉全离散混合有限元格式,然后构造了一种两网格算法,并说明了两网格算法在求解线性薛定谔方程中的思想,最后利用RT0混合有限元进行了数值计算,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高效性.参考文献[1]Xu J C.A Novel Two-Grid Method for Semilinear Equa-tions[J].SIAM J Sci Comput,1994,15(1):231-237.[2]Xu J C.Two-Grid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s for Linearand Nonlinear PDE[J].SIAM J Numer Anal,1996,33(5):1759-1777.[3]黄云清,陈艳萍.解非线性奇异两点边值问题有限元的一种分层迭代法[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16(1):23-26.[4]Dawson C N,Wheeler M F.Two-Grid Method for Mixed62第2期Finite Element Approximations of Non-Linear ParabolicEquations[J].Contemp Math,1994,180:180-191.[5]Chen Y P,Luan P,Lu Z L.Analysis of Two-Grid Meth-ods for Nonlinear Parabolic Equations by Expanded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J].Adv Appl MathMech,2009,1(6):830-844.[6]Chen Y P,Huang Y Q,Yu D H.A Two-Grid Method for Expanded Mixed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of SemilinearReaction-Diffusion Equations[J].Int J Numer MethEng,2003,57(2):193-209.[7]杨继明,李熙.非线性反应扩散问题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法的数值分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22(2):53-54+57.[8]Chen Y P,Zeng J Y,Zhou J.L p Error Estimates of Two-Grid Method for Miscible Displacement Problem[J].Sci.Comput,2016,69(1):28-51.[9]Zhou J,Chen L,Huang Y Q,et al.An Efficient Two-Grid Scheme for the Cahn-Hilliard Equation[J].CommunComput Phys,2015,17(1):127-145.[10]Jin J C,Shu S,Xu J C.A Two-Grid Discretization Meth-od for Decoupling Systems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J].Math Comp,2006,75(256):1617-1626.[11]Tian Z K,Chen Y P,Huang Y Q,et al.Two-Grid Method for the Two-Dimensional Time-Dependent SchrödingerEquation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J].ComputMath Appl,2019,77(12):3043-3053.[12]Wang J Y,Jin J C,Tian Z K.Two-Grid Finite Element Method with Crank-Nicolson Fully Discrete Scheme forthe Time-Dependent Schrödinger Equation[J].NumerMath Theor Meth Appl,2020,13(2):334-352.[13]王建云,田智鲲,张丹.二维薛定谔方程的全离散有限元两层网格方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20,34(1):19-23.[14]Raviart P A,Thomas J M.A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Second Order Elliptic Problems[M].Mathemati-cal Aspects of FEM,Lecture Notes in Mathematics,Springer:Berlin,1977:292-315.[15]Brezzi F,Douglas J,Marini L D.Two Families of Mixed Finite Elements for Second Order Elliptic Problems[J].Numer Math,1985,47(2):217-235.Two-Grid Methods of Backward Euler Fully Discrete Mixed FiniteElement for Schrödinger EquationsTIAN Zhi-kun1,WANG Jian-yun2(1.Schoo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lectronics,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411104,China;2.College of Science,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412007,China)Abstract:For the two-dimensional time-dependent linear Schrödinger equation,a fully discrete mixed finite element scheme is obtained by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space in conjunction with backward Euler method in time.A two-grid algorithm of fully discrete mixed finite element is proposed to decouple the real part and imaginary part of the Schrödinger equation.With this method,the problem of solving the Schröding-er equation on the fine grid is reduced to solving the original problem on a relatively coarse grid and solving two Poisson equations on the fine grid so as to reduce the calculation workload and save the calculation time. The numerical experiment results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grid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Keywords:two-grid methods;mixed finite element;Schrödinger equations;backward Euler method田智鲲,等:薛定谔方程向后欧拉全离散两网格混合有限元方法6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变形离散元的坐标变换0 接触检测算法对非连续问题来说,判断是否接触是很重要的。

减少相隔较远的颗粒间的接触判断可以提高算法效率()()o N o N →2。

直接检测的算法分为两类:一类是圆形边界,另一类是矩形边界。

对矩形边界,有离散单元的直接映射检测算法,单元每改变一次位置该方法需调用一次:Step 1:将离散元映射到胞元。

根据每个单元中心位置将单元映射到胞元上。

因此每个单元都唯一的与一个胞元对应。

即对每个单元中心坐标取整,其中d 为胞元边长,max()elements d R >min minint int(), int int()i i i i x x y y x y d d--=+=+11 (1) Step 2:找到可能接触的离散元。

每个离散元都与其映射胞元中心重合且被完全覆盖,两个胞元相邻的单元有可能接触。

事实上对下面的胞元,因为每个胞元都可作为中心元被检查两次,所以只需检查左下角的四个。

如何将单元映射到胞元上呢?不同的映射方法定义了不同的算法,如屏风法、分类法、Munjiza-NBS 法和Williams-C 网格法。

1 屏风法:[,,,...,]N E e e e e =123,N 为单元个数。

离散元素映射到细胞的获得是通过设置阵列C 指单独列出的头连接的胞元。

映射进行如下: STEP 1 设置空为-1Loop over all rows of cells(i=1; i ≤Ncel ; i++){ Loop over all cells in a row(j=1;j ≤Ncel ; j++) { set C[i][j ] = −1 }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k=1; k ≤N; k++) { set E[k] = −1 }STEP 2 离散元映射到胞元。

单元每运动一次执行一次,例如每个时间步执行一次。

对每个胞元设置一个独立的链表: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k=1; k ≤N;k++) { Integerise current coordinates and setminminint int(), int int()i i i i x x i x dy y j y d-==+-==+11Place the discrete element onto the corresponding singly connected list bysetting E[k] = C[i][j ] and afterwards C[i][j ] = k}当单元移动后再进行映射时不需要初始化。

当单元分离时步骤1再次进行。

一旦 离散元都映射到胞元,则检测开始。

对所有离散元循环,找到离散元映射的胞元,然后检查该胞元相邻和周围胞元中的单元。

Loop over discrete elements (k=1; k ≤N; k++) { Integerise current coordinates and setminminint int(), int int()i i i i x x i x d y y j y d -==+-==+11if C[i][j]≤N{ C[i][j]=C[i][j]+N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from C[i][j] list{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from neighboring cells, i.e. lists C[i-1][j-1], C[i][j-1], C[i+1][j-1], C[i-1][j], C[i][j]{ direct check for contact between discrete elements } } }}搜索只遍历所有离散元,并不遍历所有胞元。

2 分类法如果离散元是分散分布的,则胞元矩阵会很大,所以为节省RAM 和CPU 产生了新的方法。

设置数组X 记录胞元所在的列,数组Y 记录胞元所在的列,数组D 记录离散元,长度皆为N 。

3 Munjiza-NBS 法该算法是找到相隔最近的点对,即它们最近的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零,则单元重叠或接触。

空间重构:空间被分为理想的长度为d 的正方形胞元。

从集合{,,...,}E N =12映射到(,)(,)(,)...(,)(,)(,)(,)...(,)...............(,)(,)(,)...(,)n n C m m m m n ⎡⎤⎢⎥⎢⎥=⎢⎥⎢⎥⎣⎦11121312122232123 将离散元(x,y)映射到胞元(,)x y i j 上,其中minminint(), int()x y x x i dy y i d -=-=STAGE1 链接列:对每一列y i (y y i N ≤),构造一个独立的接触链,包含在这一列上的所有离散元。

单元序号按降序排列相互关联,例→→→10741,它们对应的胞元y i 都等于7。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 i=1; i ≤N; i++) { calculate integerised coordinateminint()y y y i d -=and place the discrete element onto the y yi list }数组B 存放的元素是最后一个映射进当前列链的单元,有N y 个分量,指向数组Y 的相应位置,引出一个新的链表。

数组Y 中存放着当前单元指向的单元,当指向结束时当前值设为-1,有N 个分量。

STAGE 2:对所有y y i =的单元循环,将x x i =的单元放入链表X ,且令该链表为NEW 。

有N 个分量。

检查一个链表后令其为OLD 。

则每建立一个新链表都应用旧链表的空间,只是需先进行初始化。

算法总结:1.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k=0; k ≤N; k++){ calculate integerised y coordinates of its centre place the discrete element onto a list for the corresponding row of cells (y-list) }consider all y-lists to be “new ” lists2. Loop over discrete elements( k=0; k ≤N; k++){ calculate integerised y coordinates of its centre if discrete element belongs to a new y-list{ mark the y-list as an old list and call it central y-list { 3.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from central y-list{ integerise x coordinate of the discrete element and place it onto the corresponding x-list }4.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from neighbouring (y-)-list{ integerise x coordinate of the discrete element and place discrete element onto the corresponding x-list }5.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from the central y-list { if the discrete element belongs to a new list (x,y) list { mark the list (x,y) as old and call it central (x,y)-listcheck for contact between discrete elements from the central list (x,y) and lists (x,y),(x-1,y),(x-1,y-1),(x,y-1), (x+1,y-1) } } }6.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 from the central y-list{ remove the corresponding x-list, i.e. set the head of the list to zero } 7.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 from list (y-1){ remove the corresponding x-list, i.e. set head of the list to zero } } }(2)8. loop over all discrete elements{ remove the corresponding y-lists i.e. set the head of the list to zero}这种方法的计算时间 O(N) ,需要的RAM 空间为A[2][x n ],B[y n ],X[N]和Y[N],共x y M n n N =++22 个。

1 基本概念每个离散的单元代表一个独立的变形体,在任一时间点占据一定的空间区域。

对这些区域赋予特殊的意义,例如单元上所有点在T=0时刻的初始位置构成一个集合,定义为区域B 。

区域B 的任意子域称作该单元的一个块,单元体的变形通过如下映射定义:()x f p = (1)f 是将B 映射到闭区域E 的光滑双射,且满足()f p ∇>0,Ker f =Null (2)(1)式还可表示为 ()()x f p p u p ==+, (3)其中()u p 为位移,映射 ()()F p f p I u =∇=+∇ (4) 称为变形梯度,描述一点附近的形变量。

为了描述在离散单元上一点P 附近物质的变形,定义四组坐标: 全局坐标 (i,j,k );局部坐标(,,)i j k 用于描述离散单元的初始位置,因此空间位置固定且不随单元移动,一般同单元的重力方向一致;局部变形坐标 (,,)i j k定义在节点上并随节点运动,表征节点附近的变形。

方向与大小都随单元的变形而改变,遵循(1)式,在初始点是两两正交的非单位向量,变形后不再保持正交性;初始坐标(,,)i j k是节点坐标,表征节点的初始位置,空间位置固定且不随节点移动,与离散单元上有限单元的边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