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西游记》中隐含的童话色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西游记》中隐含的童话色彩

摘要:《西游记》自明代中后期问世以来,一直为广大人民尤其是少年儿童所喜爱,并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西游记》虽然不是特地为少年儿童创造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它的童话色彩却极浓,主要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神魔世界的描写、夸张性和拟人性的表达手法几个方面。

关键词:西游记;童话色彩;人物形象;情节;表达手法

神魔小说《西游记》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深得少年儿童的喜欢,原因是《西游记》本身的童话色彩。因为其在神话的古老躯壳上诞生了童话的艺术生命,这是一个创新性的全新的开始。虽作者吴承恩的本意并非将其写成一部童话,但是书中两个无与伦比的童话形象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塑造,和书中的如汪洋般恣肆的想象等因素都使得《西游记》一书中弥漫着浓郁的童话色彩。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形式,它按照儿童的心里特征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的目的。

——《辞源》

从这《辞源》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童话的两个基本特征:荒诞性和喜剧性。就是通过用儿童或动物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用幻想、想象、拟人、夸张的手法,营造一个亦真亦幻、似幻犹真的境界,达到类似通过哈哈镜看到的效果,给儿童以笑声和快乐,形象地达到肯定什么价值观,否定什么价值观。以这样的眼光来审视《西游记》,它的确弥漫着童话色彩。正如林庚先生所说:“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及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漫在《西游记》中的童话气氛里”。

一、《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在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在《西游记》中,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就是孙悟空,以及作为配角形象出现的猪八戒。孙悟空原是由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迸裂而生的一只石猴,他在菩提祖师那里学得了腾云驾雾、七十二般变化等本领,他机敏、善变,一身的毫毛变化无穷,拔一根毫毛就能变出一样东西;一个“筋斗云”就能行十万八千里。他在花果山称大王,也到海底龙宫抢兵器,到阴司地府捣乱。猪八戒曾是天宫的天篷元帅,因在蟠桃会上喝醉酒,到广寒宫调戏嫦娥,被逐出天宫,又因错投猪胎。再从二人的外貌来看,悟空毛脸雷公,脚穿藕丝步云履,腰系以虎皮裙,一副精灵模样;而八戒黑胖汉,长嘴大耳朵,大肚子,脑后有一撮鬃毛,像个猪的模样。从他们二人的兵器看,悟空手中的金箍棒能长能短,能大能小,在孩子们的眼中就象一根魔术师手中变幻无穷的魔术棒;八戒使用的九齿钉耙就象一件简单

的农具,结实、实用,它与八戒的性格、体形相得益彰,这两个形象紧紧抓住儿童的心。

孙悟空在书中多是以英雄形象出现的,他拥有降妖除魔的神力,且具有乐观的精神,这一点是契合童话特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作者使得孙悟空在显示其神力的过程中,不忘记表现他作为猴子的本性。例如小说第六回所写的二郎神与孙悟空的追逐: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后踢门扇!”

在这一段描述中将孙悟空的猴性展露无遗,书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又如在第三十四回中:却说猪八戒吊在梁上,哈哈的笑了一声。沙僧道:“二哥好啊!吊出笑来也!”八戒道:“兄弟,我笑中有故。”沙僧道:“甚故?”八戒道:“我们只怕是奶奶来了,就要蒸吃;原来不是奶奶,是旧话来了。”沙僧道:“甚么旧话?”八戒笑道:“弼马温来了。”沙僧道:“你怎么认得是他?”八戒道:“弯倒腰叫我儿起来,那后面就掬起猴尾巴子。我比你吊得高,所以看得明也。

孙悟空始终保持着猴子的习性:爱爬树摘果子,好动喜闹,敏捷机灵。但他也像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具有机智、勇敢、乐观、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性格,也有急躁、爱捉弄人、喜欢戴高帽等人的弱点。猪八戒同样也是这样,他不是书中的英雄形象,是呆子一个。他有着明显的缺点,又懒又馋又胆小,爱打小算盘,会搬弄小是非,但他又具有令人喜爱的优点——憨厚率真到近乎天真的地步。他的缺点往往被孙悟空抓住并捉弄一番,于是尽出洋相,吃苦头。猪八戒是一个童话中典型的笑话人物,但中国人喜爱他的程度不亚于对孙悟空的喜爱。

而且孙悟空和猪八戒身上都带着一股孩子气,孙悟空的顽皮,猪八戒的天真,两个人在取经路上的使性、争吵以及互相捉弄都是他们“童心未泯”的表现。他们两人的恶作剧和吵嘴往往能和孩子们的思想情感相通,使得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亲密的感觉。他们就像是孩子们的小伙伴一样,能深得孩子们的欢心。

还要提到的是书中出现的众多妖精的形象,这些形象也多是以动物的身份出现,保留着它们自身的习性和特征。从花果山的群猴、豹头山的群狮、青牛山的群牛,到海底色彩缤纷的水族世界,一直到蝎子、蜈蚣、蜘蛛等,使人仿佛进入了动物世界一般。这就无疑更加契合了孩子热爱动物的天性。除去动物之外,还有红孩儿,太上老君的金、银二童子、以及弥勒佛的黄眉童和一些植物,这当然都属于童话的世界,便能激发起孩子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更能凸显《西游记》的童话色彩。

二.充满童趣的故事情节

整个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可以分成两段:前七回,主要写孙悟空大闹天空:天庭最高统治者“招安”,给他封了一个“弼马温”的官职,让他照管“御马”,他嫌官小,打出天

宫,回了花果山。第二次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他“遂心满意,喜地欢天”,在天宫安于“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各路神仙以兄弟相称,在他的心理上,最高统治者玉帝并不能凌驾于他之上,他是与“天”相“齐”相平等的。但是天界皇后王母娘娘召开“蟠桃盛会”,请了各路神仙,却没请这名头颇为响亮的“齐天大圣”,他终于明白这“平等”只是自己的幻觉,不禁大为恼怒,以致闯瑶池,用瞌睡虫迷倒众神仙,再自斟自饮,酩酊大醉。酒醉后误闯进太上老君的兜率宫,把太上老君的金丹偷吃一空,后来被愤怒的太上老君捉住,关进炼丹炉中原准备烧化他,不料他反而炼成了“火眼金睛”。玉帝被孙悟空闹得无可奈何,最后是如来佛祖降伏了孙悟空,他的手掌化成大山压着孙悟空,五百年后唐僧西行路过此地,搭救他,他就死心塌地跟着唐僧上西天取经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真有如孩童的调皮捣乱。

后几十回写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艰苦历程。一路上充满了艰险苦难,但这取经路对于孙悟空而言却像兴致盎然的游戏,例如:众妖听说,都道:“大王,孙行者要在你肚里过冬哩。”老魔道:“他要过冬,我就打起禅来,使个搬运法,一冬不吃饭,就饿杀那弼马温。”大圣道:“我儿子,你不知事。老孙保唐僧取经,从广里过,带了个折迭锅儿,进来煮杂碎吃。将你这里边的肝、肠、肚、肺,细细儿受用,还够盘缠到清明哩。”……原来这大圣吃不多酒,接了他七八锺吃了,在肚里撒起酒风来:不住的支架子、跌四平,、踢飞脚、抓住肝花打秋千、竖蜻蜓、翻根头、乱舞。那怪物疼痛难禁,倒在地下。

孙悟空跑到妖怪的肚子里打秋千、竖蜻蜓、翻跟头,简直就像一个无法无天的顽童。他还长于装扮,这装扮也是游戏的特征。他一会儿在平顶山扮成传令的小妖,一会儿扮作二魔的母亲,真是其乐无穷。这种自由转换角色的方式也是儿童游戏中的方式。例如孙悟空在车迟国与三个妖怪的斗法,也极尽其顽皮的本性。还有他在平顶山与小妖换宝贝的情节,就极像如今的孩子们之间互相夸耀自己的好东西,并交换彼此的“宝贝”。总之,《西游记》中更像是一个自由儿童的世界,相互追逐格斗也不存在真正的危险。因为这些行为都在一种模仿和虚拟的前提下进行的,模仿是行为的手段,娱乐才是行为的目的。但是我们要清楚模仿和虚拟与现实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不能以较真的态度来分析情节,如果这样读《西游记》便会少了很多乐趣。

但两段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充分的描写了孙悟空这一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孙悟空正是运用自己的一身本领和智慧,一路上降妖除魔,惩办邪恶,匡扶正义,把他的大智大勇表现无遗。孙悟空这些传奇性的经历深深的吸引儿童的天真烂漫的童心:一方面是由于对他一生本领的崇拜,另一方面是对他不畏权势,挑战旧秩序的赞赏,这种孩子气的英雄主义色彩正合儿童读者的心智。

三、《西游记》的童话精神体现在人物语言上

林庚先生说“八十一难的很多回合中,孙悟空并不直接就进入与妖魔的对抗,而常常在旅途中与猪八戒调侃戏谑,产生一些喜剧性的冲突,这有时占了相当长的篇幅。”这二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