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
论《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论《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最负盛名的著作,它揭示了自然规律,深刻揭示了道的真谛,每句经文都充满深刻的哲理。
而《道德经》的精髓正是它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平衡之道,并把它付诸实践。
思政教育是指以思想政治理论为主,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学科教育。
《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是:道法自然,教育应强调实践。
经文中“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万物皆有规律,可通过实践去学习、发现和理解。
思政教育要坚持实践和综合的教育方式,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特色。
学生应从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发展思想和能力。
“大邻洋洋,其馀且恒”,这句话暗示着把老子的智慧和仁爱精神贯彻实践。
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仁爱思维,让学生学会坚持人性的关系,热爱人民,以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引导学生去学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反思自身的同时,要知晓他人,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把理想作为自己的行走路径,拥抱不断前行的意志。
思政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他们真正明白“以仁治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进而益士,强乎其旁”,老子的思想,提出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继续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思政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以及运用理论知识积极参与
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总之,《道德经》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在于:坚持实践,发展辩证思维,以仁爱思维,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引言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老子教育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尊重个性,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入手,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教育应该顺应自然,即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实现自我成长。
2. 道法自然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即教育应遵循自然的法则。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3.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中体现为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反对僵化的教条主义老子认为,教育应避免僵化的教条主义,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实践1. 顺应自然的教育实践(1)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2. 道法自然的教育实践(1)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例如,通过讲述道德故事、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无为而治的教育实践(1)启发式教学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

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国学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一,它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道家哲学的思想精华。
下面将分点分别介绍国学道德经的八大精髓。
一、道德经的基本思想道德经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究其本质,道即是万物的起源,是天地自然的法则。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需要遵循道的规律。
二、尊重自然、珍惜自我国学道德经关注个体健康和幸福,强调尊重自然和珍惜自我。
道德经提倡自然生活、自然饮食、自然疗法,以及自然健身等。
只有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身心健康和内在幸福。
三、道德经的理性思维道德经强调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理性思维,通过思维的推理和判断,从而达到对人生、宇宙和世界的理性理解。
这种理性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认清事物的本质,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和领悟能力。
四、抱朴守真国学道德经强调朴素性和真实性。
守真就是追求真理,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真诚心态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抱朴则是遵循天道自然的规律原则,拒绝虚伪和浮华。
五、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知行合一是国学道德经提倡的一种修养思路。
它强调的是把道德教育内化为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修炼的过程,并通过实践来配合知识的传授,以实现将理想转化为实际行动。
六、谦虚使人进步国学道德经提出的一个显著观点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表明,在面对自己的时候,人应当谦虚谨慎,认真反思自己的贪欲和欲望,以便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修正缺陷之处,从而定期给予自我提升和改善空间。
七、宁静致远道德经强调的是宁静致远的心态,即保持内心平和,追求精神宁静,同时又开朗、自由的品格特点。
只有内心无所畏惧、无欲无求,才能够大有所成,达到宁静致远的境界。
八、匡其性,方其器国学道德经提倡“匡其性,方其器”这样一种教育思想。
该思想强调人的性格和能力应该得到较好的调和和发展,使其能够应对不同地方和场合的需要,从而助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
总之,国学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人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强调道德修行和自我提升,同时也启示了人们要“顺应自然,慎思明辨,抱朴守真,匡其性,方其器”,实现宁静致远的美好人生。
道德经的主要10个功效

《道德经》是一部古老而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认为是《道德经》的主要功效:指导人生:老子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自由、幸福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道德经》强调了个人修养、自我完善和内在的修行的重要性。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智慧启迪:《道德经》蕴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如“无为而无不为”、“上善若水”等。
这些思想可以启发人们的思维,提高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灵疗愈:《道德经》强调了心灵的修行和调养,认为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净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
社会和谐:《道德经》主张以道治国,即通过道德教化和引导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环境保护:《道德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环保意识,减少污染和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
艺术创作:《道德经》中的语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潜力。
教育教学:《道德经》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如教育方法、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方面。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科学研究:《道德经》中的思想和理论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创新点。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探索自然规律和宇宙本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国际交流:《道德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阅读和理解《道德经》,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
道德经中教育

道德经中教育作为一本古老而又深刻的哲学典籍,道德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生活和人类行为的哲学原则,还深刻影响和指导了中国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在道德经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有关教育的思考和观点。
首先,道德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君子自修,使他们通过内在认知和品德的修养,得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道德经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修养,而不是瞄准交际技能和实用知识的深浅。
在第44章中,道德经写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认为,一名好老师应该具备教学和品德上的高质量。
他应该通过自己的言谈和行为,引导学生追求道德和智慧的目标。
在第27章中,道德经写道:“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籍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道德经也关注教学内容的选择。
道德经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不是单纯地传授他们表面上的知识。
在第2章中,道德经写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也主张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才能,并独立思考。
在第12章中,道德经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还对教育中的评估方式提出了考虑。
道德经认为,评估学生的表面成就并不如评估他们的内在品质重要。
在第9章中,道德经写道:“履霜之德,栗于冰,至于烈而嘘;摧干木之途,同于泽,至于湿而不可烧。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总之,道德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中实践的哲学原则。
这些原则围绕个人成长和内在品质展开,包括尊重个人潜力、关注精神和品德、给予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和鼓励、对学生进行内在评估和培养。
这些原则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指导,以帮助年轻人成为美德和道德深刻的君子。
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想(精选10篇)

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想(精选10篇)道德经心得体会感想篇1用智不及无知《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
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
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
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
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
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
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
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
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
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
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
论语和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论语和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论语和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两部极为重要的文化经典,具有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思想内涵。
两部经典都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辅助着中国千年的文化传承。
本文将讨论两部经典的思想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一、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为儒家经典,包括二十篇,是儒家学派的根本《五经》之一,《论语》注重的是人的修身自律,讲究的是礼仪道德方面的修养。
其思想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语》中,孔子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他认为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必须先要尊重对方。
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不应当有任何的互相轻视和不尊重之类的行为。
2. 倡导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保持一种中庸的态度,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也不要过于抑制自己的欲望,而是要达到一种平衡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被认为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人们能够做到自我掌控和自我约束。
3. 倡导行为规范《论语》中有关于各种行为规范的内容。
孔子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例如:不作假、不欺骗、不盗窃等等。
这些规范原则本身是一种道德价值,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二、道德经的思想内涵《道德经》为道家经典,是流传最广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其作者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道德经主张天人合一、养生、修身、内省等理念,并宣扬道家的道教信仰。
其思想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微:1. 倡导天人合一《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老子认为,宇宙之中的万物都串联着一条永恒的连贯线,而这条线就是神秘杂乱的道。
人和自然,是天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的依托。
2. 精神内敛、生活简朴在现代人的口中,老子被认为是可能是个狂人。
但是在《道德经》中,老子却提倡精神内敛、生活简朴的理念。
他认为,繁华的现代生活会误人子弟,应当更多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并且尽量避免过多追求物质财富。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3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德经是古时启蒙教育

道德经是古时启蒙教育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哲学之根”、“中国文化之魂”。
它是由老子所著,是中国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
道德经的影响力深远,不仅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古代启蒙教育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经所传达的思想理念,对于古时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古时启蒙教育的一部分。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提倡“无为而治”。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天地间万物自有一种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去违背它。
这种思想对古时启蒙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要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不要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其次,道德经倡导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天地间万物自有一种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去违背它。
这种思想对古时启蒙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要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不要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另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柔弱能够战胜刚强,这种思想对于古时期的启蒙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教导人们要以柔克刚,要懂得退让,要学会宽容。
这种思想对古时期的人们的心灵修养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时期的启蒙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道德经强调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天地间万物自有一种规律,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去违背它。
这种思想对古时启蒙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要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不要盲目追求功利,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综上所述,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古时期的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道”的概念,倡导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对古时期的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德经对教育领域的启示

道德经对教育领域的启示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其内容丰富深邃,不仅在哲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且在教育领域也有着独特的启示。
本文将从道德经中提取出的几个重要思想,探讨其对教育的意义和启示。
一、尊重自然道德经强调“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教育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这一思想,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通过自然科学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万物的奥秘和规律,以及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态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追求平衡道德经中提到“至治无治”,强调追求事物的平衡和和谐。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学术成绩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让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和品德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同时,也要避免过分强调竞争和功利,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尊重个体道德经中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强调不偏袒某些人的优势,而要尊重每个人的特长和潜能。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优势和特长,让他们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四、培养自主性道德经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我们应该通过启发式教育、问题解决和创新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力,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五、培养道德品质道德经中强调“道者,万物之奥”,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仁爱、诚信、勤奋等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操和社会良知的公民。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

老子道德教育思想《老子》是富于德育思想的经典,其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尊道贵德,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无为”是《老子》道德思想的基本原则,其哲学理论根据是它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其政治思想基础是它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
《老子》所提出的道德行为规范,其合理因素经过批判地改造之后,对今天的现代化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
根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时代(公元前580年)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人。
周朝的守藏室吏(皇室图书馆馆长)。
其博学多才名扬列国,孔子也曾带领弟子前去向老子求道,其后评价老子是飞腾在云端里的龙,成为千古逸话。
老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天才的哲学家,具有极强感性的养生修行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辞去工作,西去昆仑山,途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向老子求道及养生修行之术,老子为教示尹喜,著五千文,为人类留下了这一瑰宝。
老子在其天生资质之上,加上长年修行,开启了其超越的感性力、直观力、遥视遥听及洞察纤微的能力。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第一章,以下引用此书仅注章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第四十七章》)之文,必是老子自身的经验之谈。
老子运用此功能,观察到了物质的“道”的存在(物理的自然之道)及道与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不变的法则、规律(抽象的自然之道),结合其渊博的知识与修行修德经验,总结完成了此著。
初读《老子》,偶得感想,为老子的至高至善的道德所熏陶。
虽然《老子》开篇讲到的是“道”,他说:“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由此悟得,他的“道”同一般意义上的“道”显然是不同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第一章》),只有通过无欲的状态才能观察到“道”的奥妙;若总是处于有欲状态,就只能观察到“道”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可见,老子的“道”是在“无欲”规范下的“道”,离开“无欲”那就是“常道”。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起源于古代的道家学说,其中以老子的《道德经》最为出名。
老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并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
道家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它具有普遍的博大融洽的意义。
他们主张用道来弘扬礼乐,以培养孩子的道德,教育孩子应维护邻里之和与团结,以及尊重长辈。
因此,道家思想重视孩子的内在能力,认为孩子内心深处已经有智慧,只需遵循外在的指示即可。
也就是说,在教育中,家庭、师生双方都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和注重发展孩子的潜能。
此外,道家有一种独特的养育方法,重视非常规教育,如家庭教育、户外教育、劳动教育等。
通过以上这种非正规的教育方式,培养少年儿童独立自由、审慎、真诚、正直,重视和把握养育方法,试图让孩子自然而自由发展,以解决孩子在健康、心理以及表现上的问题,使孩子得到最健康的成长。
此外,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认为,个人应培养自身的礼仪,教育人们懂得礼法和文明。
他们强调“天人合一”,旨在帮助人们拔高智慧,把握自己的义务,以增进全人类的有益成果。
据经典记载,老子说:“修身以礼,德行以言,让世界清净而正直。
”这句话着重强调在礼仪上合乎法理、尽责己职是世间一切事物的基础。
可以总结,中国传统道家的教育哲学思想强调尊重各种自然规律,让孩子在自然中发展,重视文化教育及家庭教育等非正规教育,让孩子接受德行训练以培养人格,
以及礼仪教育以增进全人类有益成果。
这些教育理念也是有益的,在今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道德经》的教育思想

《道德经》的教育思想《道德经》以五千言流传至今,最有代表性的言简意赅的精华作品。
其中道理无不渗透于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概念无法完全概括全部实质,这就符合了建构主义知识观,没有反映绝对真理的知识,所有知识都是对真理的某个角度的解释。
因此需要从灵活和多元的角度去看待事物。
最后总结为玄,就是在追求真理和解释真理之间找到平衡,这个玄理也启发了魏晋时期形成的玄学。
《道德经》也因此与《庄子》《易经》并称为三玄,作为玄学的主要经典。
第二章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被称为朴素辩证法。
辩证思维是人的最高水平思维,能从多方面出发思考同一问题,较为全面。
又曰圣人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
不言之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即身为教育者不应以自身名利为事,而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即使取得成就也不应矜夸。
越不居功,越容易保持住所得成就。
第三章提到使民无知无欲,实际是内发论的典型反映。
人的自然天性本可自给自足,由于后天的各种巧立名目导致追求甚多,再难平衡。
因此强调打破所有后天所立名目,回归自然纯真状态。
这就像卢梭等人的自然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幸福感来自于欲望和能力的平衡,一旦欲望超越能力,就会带来不平衡和痛苦。
而人们处于社会中,常常受困于各种人为名目,追逐自己并不了解真相的各种事物,实际上是贪欲的无限放大,让人如风中落叶飘忽不定。
所以现代技术和物质虽然越来越进步,但是人们的主观体验并没有得到满足和平衡。
因此如何破除诱发贪欲的各种事物,乃是需要思考的主题。
第五章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大自然看似无情,万物在此中生生不息。
统治者或管理者也应参照自然,不需要以人的意愿为转移,而要遵循自然规律。
像大自然一样不拘泥于个人贪欲,而按规律运行。
这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科学性原则,应实事求是遵循规律。
《道德经》思想反映甚多,本文仅从其局部内容进行解读。
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

老子,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著作《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一、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老子认为,教育应顺应自然,遵循人的天性。
他说:“道法自然。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法自然”就是按照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去教育人。
这种教育观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表现为“无为而教”。
他认为,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自主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内在动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内圣外王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人才。
所谓“内圣”,指的是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的人;“外王”,指的是能够治理国家、造福人民的人。
这种教育目标强调德才兼备,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又注重提高他们的实际能力。
4. 教育的和谐性老子强调教育的和谐性,认为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知识与道德、智力与情感等方面的平衡。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二、老子教育思想实践意义1. 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顺应自然的教育观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老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社会,教育者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强制和干预,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这样,学生才能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老子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一、引言老子,名李耳,字聃,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教育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等观念,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结合个人学习体会,探讨其内涵与价值。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 以“道”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人类行为和思想的准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道”为依据,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培养其道德品质。
2. 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教育者应顺应学生的天性,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
教师不应过分干预学生的成长,而是要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3. 顺应自然的教育方法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德育为先的教育目标老子认为,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老子教育思想提醒我们,教育应以“道”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智力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老子主张顺应自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面发展。
3. 注重德育教育老子强调德育为先,认为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目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4. 顺应时代发展,创新教育方法老子教育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墨守成规。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论老子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道德经关于教育的篇章

道德经关于教育的篇章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关
于教育的篇章主要体现在第五章和第十八章中。
在第五章中,道德经提到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观念。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
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
这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即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在第十八章中,道德经提到了“当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这句话中的“挫其锐”和“解其纷”可以理解为对教育的指导。
在教育中,应当适度地制约学生的锐气和纷争,使其心灵得到安宁和平和。
这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情商和智商相呼应。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关于教育的篇章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品德
和道德,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平和心态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情感素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571年前-471年前)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最著名的著作是《道德经》,也称为《老子》,其中包含了老子的教育思想。
在老子的教育思想中,他倡导的是“天道”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说,老子主张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在心态及行为上遵循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达到心灵的完美。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无为”的概念,意味着人应该行事简单,不要强行去改变自然形成的规律。
老子认为,人们要让自己保持一个清静的心态,不要随意去做,以避免破坏自然的秩序。
这就是他所讲的“不为而为”,也就是说,人应该让自己保持清静,不要随意去做,以免扰乱自然的秩序。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着重强调“默无声”的概念,意味着人们要保持安静,去感受自然的真理。
他的想法是,人们要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自然的真理,而不是静静的观察外界的一切。
老子认为,通过内心的努力来了解自然,可以让人成长,达到一种心灵的完美。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谦卑清静”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谦虚、清静,以免行为过于激动。
他认为,谦虚就是要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免失去理性;清静则是要调节自己的思维,以免僵化。
这就是老子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要保持内心的完美,保持心态的清静。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无为之政”的概念,指的是以谋划为中心的政策。
他认为,人们要以无为政策为目标,以明理为准则,做出正确的决定,以免破坏自然的秩序。
老子的这种教育思想,也就是要做正确的判断,注重理念,而不是一味的表面,只有这样才能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心灵的完美。
综上所述,老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倡导“无为”,强调“默无声”,提倡“谦卑清静”,以及提出“无为之政”的概念,是一种旨在教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达到心灵完美的思想。
老子的教育思想仍因时代地域而异,但他的理念深入人心,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自觉地接受老子的教育思想,才能让人们顺势而为,达到真正的心灵完美。
《道德经》阅读感想

《道德经》阅读感想“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表达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在老子看来,不崇尚有贤德有才能的人,就不会引起民众的争斗;不珍视难得的货物,就不会引发民众的盗窃行为;不显现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就不会扰乱民众的心志。
这一思想强调了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民众的干预,让民众保持自然、淳朴的状态,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启示。
政府应该避免过度强调个人的才能和功绩,而应该注重培养和发掘每个人的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不法商人利用稀缺资源获取不正当利益,从而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被外界的物质和欲望所迷惑。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物质和欲望所左右,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句话表达了圣人的治国之道。
圣人通过让自己的心灵保持空虚和宁静,让自己的腹部充实,让自己的意志削弱,让自己的骨骼强壮,从而实现自我修养和治国理政的目的。
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治国理政的重要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应该学会保持心灵的空虚和宁静,不被外界的噪音和干扰所影响,从而更好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从而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治国理政方面,政府应该注重人民的需求和利益,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政府应该通过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防止不法商人利用市场漏洞获取不正当利益,从而保障市场的公平和正义。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道德经 中的德育思想及其 对学校 德育 的启示
王倚
(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 院, 四川 南充 67 0 ) 3 0 2
摘要 : 道德经》 所蕴含的道德教 育思想极 为丰富. 中既有德 其
不胜, 无坚而不摧。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 多?得与亡孰 “
病?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 可以长久。”
鲁迅说 : 不读道德经 . 中国文化 , 不懂 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的 《 道德经》 是各个方面道德修养的典范 , 老子提 出的在自身品德修 养方面 的道德标准 不同于儒 家的道德修养标准 “ 、 礼 、 、 仁 义、 智
信”它的核心内容是: , 慈爱 , , 俭啬 不争。在道德教育方法上 , 老子
结构和思维品质, ^ 的升华。在德育过程中要J 其本 顺其 实现 格 I I 页
( 《 道德经 ・ 六十章》 善者吾善之, “ 不善者吾亦善之” 道德经 ・ ( 《 四十
九章》, ) 与人相处, 不宜埋怨怨他人, 进而要以德解怨。慈即柔慈、 慈
忍之意, 核心是要有爱心 , , 同博 慈悲心, 善心, 要善待万物 , 宽厚
要舍弃生命而追求虚名财力。
2 道德经》 《 的德育方法
2 潜移默化 , . 1 无意识教育法
倡导潜移默化 , 逆向思维 , 反求诸己。老子的道德标准对促进道德 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无意识教育法, 是指在德育活动中, 使学生无通过无意识 心理活动 ,在轻松愉快和不需意志努力的情景 中内化教育者提出 的品德要求 , 以提高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日 老子推崇的“ 不言之 教” 即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法。“ 不言之教” 行 是指从事道德教育的人 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引导受教 育者, 逐步树立道德意识, 避免耳提 面命 抛 弃 野自 写 灌输 。日 面对莫测高深的“ , 道” 语言的能力十分有限, 它只能反映“ 物之粗也” , 而不能阐释“ 的博大精深如 果 不慎, 道” 还 会以言害义 教育手段 、 方法的层面看, “ 不言” 指不以话语为载体 的教育行 不言之教’ 不能仅凭语言进行讲授 , 而应该强调个体的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道德经》蕴含的教育思想张次愚老子不像孔子,从事民间教育多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教育思想为人称颂,拥有教育家的头衔。
过去我曾认为“自然无为”是要人们听任自然无所作为,老子最后据说是出关隐居不知所终,《道德经》还说:“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主张“绝圣弃知”,“绝学无忧”(19章)等,以为老子不重视甚至反对教育学习,《道德经》没有教育思想。
近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精神,为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翻阅了《道德经》。
它虽然含有一些片面地、保守地、甚至错误的思想,却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老子朴素的唯物世界观和辩证方法论及其多方面的应用。
其治邦、修身思想不但重视教育,而且有系统精辟的教育思想,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参考价值。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的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简?老子》。
虽属节抄,只有今本31个章的内容,但因墓葬年代较久,节抄依据的版本比较早,有些文字内容与今本有重要不同,被认为较真实地反映了老子思想。
现就竹筒本与今本的内容,筒述如下。
一、把“不言之教”作为以道治邦的基本任务“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是老子做人的宗旨。
从百姓心出发,要求“以身子为天下”(13章),确定“以道莅天下”(60章),“爱民治邦”(10章)为己任。
10章堤及“爱民治邦能无为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无为是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辅万物之自然”(64章)为基本原则;这就必须深知万物的自然,重视对“道”的知。
有知是无为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他切身体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70章)。
所以2章提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把教育教化人们与处理爱民治邦之事,并列为道治天下不可分割的两大任务。
在治邦中把居事与行教结合,把为爱民治邦服务当作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符合客观教育规律的。
老子对爱民治邦的事是要作要为的。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63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64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
64章的“临事之纪,慎终如始,此无败事”,要求工作之前有周密计划和良好开端,居事的全过程应一丝不苟和始终如一,才不会失败。
全书关于治邦、修身的原则,都要求人们去正确作为。
老子道学理论中,“无”的概念不是完全没有;所以无为绝不是完全不要作为,而是用辅自然、御今有的无为方法,达到“无不治”(3章)、“无不为”(48章)的目的。
这种无为63章又叫“为无为”。
行不言之教,表明对教育是要求积极行的;用不言的方法,起到无不言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不言之教,是老子无为之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言和无为对称,具有相同内涵。
无为是辅万物自然的为,不言是辅万物自然的教,指的是整个教育思想。
从教育方法来说,不言之教重视实际的巨大教育影响作用,强调在生活与实践中去观阅,向各种人学习,在为学和为道的结合中锻炼提高。
27章指出:“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借鉴)。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但他绝没有忽视言教的重要作用。
著五千言的《道德经》,就是老子进行言教的典范。
62章明确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美言可博得尊敬,属于言教;美行可影响人,属于身教不言之教就是美言与美行,言教与身教的结合。
《道德经》有不少关于语言的论述,重视语言艺术也是重视言教的表现。
即使在生活与实践中的不言之教,57章也说:“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是在我的各种系统措施和教育.(无事、无为、好静、欲不欲)的引导下,民才自富、自化、自正;自朴的。
“自”,不是自发自流,而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自然。
这也是老子对言教与身教结合的不言之教的具体描述。
二、“尊道贵德”适用子万物范畴的教育50章指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社会大事的教育既然属万物的范畴,自然也适用尊道贵德的基本原则。
老子讲的道,与大多数儒家学者和一些道家学者讲的道不同,是指自然、社会、人类的物质性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思维方法;还把人类行为规范即德也称为道(自性的体现)。
称客观世界是“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51章)。
《道德经》关于道与德的概念,与现在的道德概念也不相同。
从《道德经》内容的精神看,就教育的角度说,道涉及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尊道可以说属于智育范畴;德指人的自然本性,涉及思想、道德、作风、行为的规范,贵德可以说属于德育范畴。
尊道贵德的原则应用于教育,就是要求通过各种科学知识的教育,开发提高人们的智能,巩固提高甚至改进人们的思想品德。
全书反复强调要人们“知天下”(47章),“知古始”,(14章),“知稽式”(65章),“知众甫”(21章),“知其然”(57章),“知其极”(58章)等;42章还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者不得其死(喻‘道’的知识),吾将以为教父(教育人的首要原则)”。
老子还从人们不同社会地位的实践需要出发,把知识区分为必须知道的和不必须知道的两种。
指出“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71章)。
把知识问题提到人们素质(尚、病)的高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64章还说:“学不学(《竹简?丙》是教不教),复众人之所过”。
不论是说学习别人所不学的知识,还是说对人进行不言之教,都是指明学或教可以避免重犯众人的过错。
重视知识的教和学,正是尊道的体现。
老子把人们符合道要求的行为规范“德”,视为人的自然本性。
他没有多少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更没有直接提出思思改造的概念。
但是,从他对人们德的论述和要求,“视素保朴,少私寡欲”(19章)的基本原则、“塞其兑,闭其门”(52章)的修道方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提法等来看,其修身养性的全部内涵中,确有包含改善思想的合理内核和实质内容。
全书文字均有明显流露:有正面提的,如“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等;有反面提的,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衿”(22章)等;有对比提的,如“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38章)等;有的直接提改造要求,如“去甚去奢,去泰”(29章)等;还有谴责其为“盗竽”(53章),抨击“天下无道”(46章),揭示“不道早巳”(30章),教导“有道者不处”(24章),号召“去彼取此”(12章等);去取毫不合混。
《道德经》的基本思想,自然、无为、虚静、贵柔、淡泊、中和等归根返朴复性的要求,没有一条不是必须树立新思想,克服旧思想,超脱世俗的名利私欲,才能真正做到的。
有两段历史资料,反映老子具有思想改造的精神。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讲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时,老子对孔子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不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改造又是什么?! 《庄子?寓言》讲到老子对其弟子阳子居曾说:“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也”。
后来阳以实际行动表达诚恳地“请问其过”,老子才对他说:“睢睢盱盱(跋扈),而谁与居。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使阳“蹴然容变日,敬闻命矣”。
不是通过教育改变错误认识,达到思想的转变改造,怎能蹴然容变而敬闻命?!即使这些材料是后人的杜撰,也表明那时就有人认为老子重视改造思想,才会这样杜撰。
我们不能因为人们曾饱受“思想改造”极,“左”的摧残,就怀疑、否定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是客观规律。
这个尊道贵德的思想,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48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属于尊道,为道属于贵德;道家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就是为学和为道的有机结合。
为学是指学习道德内容的道家之学,增长对道的知识,发展智慧,提高智能,并为重积德(59章)奠定认识基础。
为道是指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愿意遵循道行事,自觉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天天不断地损去私欲和杂念,树百姓心为天下,严格要求达到“涤除玄览能无疵”(10章)的程度。
他把这些,称为恢复自然本性;所以,在尊道贵德的辩证统一中,为学和为道的结合要以贵德为主导,体现把为学提到为道的高度。
不重积德,私心严重,杂念弥漫,不可能真正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54章)。
修身属个人的为学为道;修之于家、乡、邦、天下,则包括对不同范围的人们行不言之教。
这种教育也是为学与为道的结合,尊道与贵德的结合;得到的成果主要是德的余、长、丰、普。
三、“圣人”是老子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了以道莅天下,《道德经》围绕实践的需要,对各种人强调了不同的要求。
全书共提到四类人:一是人主、侯王等统治者;二是有知识的士(上士中士,下士);二是百姓、众人、俗人、民等;四是圣人(个别地方称君子大丈夫、有道者、善为士者)圣人应当如何做,全书29见,《竹简?老子》都是肯定性质论及圣人;没有“绝圣弃知”。
老子并未反对一切圣、知,相反希望教育人们成为“惟道是从”(20章)的圣人。
《道德经》要求“圣人”,不仅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掌握运用这些客观规律,规范自己的主观世界(德即自然本性),从而顺利地去辅、御客观世界(今之有)。
当然,老子天道自然的朴素辩证唯物哲学和无为无不治的治邦思想,确实未直接提出人对“改变”自然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个重大的缺陷,有消极的倾向;但从《道德经》全文的精神看,无为是要求做任何事都要采取辅(帮助、推动等)御(驾御、引导等)的方法,其中包含了特定的为和治,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和后来有些道家学者和反对道家的人们所诠释的消极无为是不同的。
全书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根据该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提出对圣人的许多行为规范和素质要求,都体现了上述总精神。
为了爱民治邦,老子要求善为道的圣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8章)。
这七种被称为善的作为,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老子的无为,要求具体严格,体现了圣人无为治邦所需要的全面素质。
为了尊道贵德,甚至要求“独异于人”;“众人熙熙,我独泊(栖泊)兮;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忘);俗人皆昭昭(明白),我独若昏;俗人皆察察(计较),我独若闷(浑);众人皆以有(作为),我独项且鄙(陋)”(20章)。
要求圣人理想坚定,意志顽强,惟道是从,绝不随波逐流为世俗所同化;宁肯“被褐怀玉”,“不我知”(70章),也在所不惜!有道的圣人,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能力高超,必然在气度、风采、品格、涵养、作风等方面,表观得“微妙玄达”:“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冰融;一说喻不积藏,一说喻一泻千里);敦乎,其若朴;旷乎,其若谷;浑乎,其若浊”(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