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

合集下载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

甲午中日战争介绍我们都知道,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

这么多年过去,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忘怀。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简介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日本帝国的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且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亦被拦腰打断。

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如今,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

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以及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地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

119年后,再回首中日之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应有更多的思考……历史不能假设,但可能会重演。

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却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解释和分析一、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

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早在1855年,日本的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阳子就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的这一思想,对他的弟子,后来成为日本政要的伊藤博文(内阁大臣)、山县有朋(参议院议长)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日本政治家的主流思想。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五﹑学术前沿一
关于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失利原因的解释,传统观点
有所谓缺乏炮弹之说,在社会和学术都有很大影响.此说 主要出自当时几个来华西人,即泰莱,赫德,汉纳等人的相 关说法.但笔者认为此说大可怀疑难以成立,是对失利原 — 因的一种错误解释. ——— 潘向明《甲午黄海之役北洋海 军缺乏炮弹说质疑———兼论其失利原因问题》
日本的对 外扩张
提出“征韩 论” 的西乡 隆盛
发表《军事意 见书》《外 交政略论》的 日本首相山县 有朋
“开拓万里之 波涛” ,“布国威 于四方”。 ——明治天皇 《御笔信》

思考二:如何理解甲午 中日战争的必然性。
必然性:①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 西方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中国边疆地区危机进一步加深, 而清政府更加腐败,对外妥协退让。②日本明治维新以 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统治集团急需对外扩张,制定 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③日本的侵 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成为日本实 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19世纪末,日本对外侵略扩张, 企图以朝鲜为基地,进而侵略中国,战争在所难免。 ←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领导人:丘逢甲、徐骧、刘永福
失败原因:①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 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②英国传教士的引导。 ③日军全力攻台 意义:表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 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思考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4年3月15日在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闭幕后, 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邱逢甲的诗 《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 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还引用一位台湾著名 的乡土文学家钟理和的诗句:“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 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1)《春愁》写于哪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 哭”?“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 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 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方针是什么?我 国政府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其理由是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战争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被列强侵略和瓦解的开始,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同时,它也是日本在其向亚洲和世界进军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胜利的起点。

下面,本文将详细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影响及启示。

一、历史背景19世纪末,随着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渗透,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中国的军队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削弱和摧残。

此时,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亚洲一流的强国。

它先后通过几次战争,巩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而后开始向中国进军。

1894年7月25日,日本公开宣战,正式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全力以赴加强军备,但最终却在治理不善、投降倾向、官场腐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输给了日本。

在此战争中,中国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为日本的扩张提供了伏笔。

二、战争过程1. 阳戟口海战这场海战是甲午战争最为重要和首要的一场。

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在宁波东北岛的阳戟口海域相遇,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虽然北洋舰队武器相对而言配备成熟、实力强大,但由于指挥混乱、内部分歧等原因,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最终失败,战争进入了中国失利的阶段。

2. 山海关大捷山海关大捷是中国北洋军最为成功的一次战斗。

1895年,日军越过边境,向中国的重要军事城市山海关进军。

中国北洋军经过3天3夜的激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击退了日军的入侵。

这场战斗表明了中国北洋军的实力和士气,并且赢得了国内和国际舆论的一致称赞。

3. 威海卫海战威海卫海战是又一场决定性的海战。

日本海军以先进的舰船和武器优势,抵达了中国难以守卫的威海卫海域。

虽然中国北洋舰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由于战术失误,中国舰队损失惨重,再次失败。

三、影响及启示1. 民族意识觉醒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统治已经明显瓦解,中华民族的意识和自尊心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场重要战争,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起因、战争经过和结果等方面,对这两场战争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尖锐,国家经济衰落,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国家机器的脆弱也使得中国难以有效的应对外敌的侵略。

而中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初,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重要战争。

当时的中国由辛亥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控制,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国内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现象严重。

与此同时,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中国发动了进一步的侵略行动。

二、起因甲午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朝鲜半岛的问题。

中国对朝鲜有着众多的影响力和利益,然而日本也渴望在这个地区扩张自己的势力。

随着日本步步紧逼,中日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爆发了甲午战争。

中日战争的起因则包括了更多的因素。

其中,北洋政府的统治无力、兵力较弱、内忧外患等因素都成为了导火索。

此外,日本通过主动挑起事端,策动了二二八事变,引发了国共内战,从而迅速推进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动。

三、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开始于1894年,持续到1895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一度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终因多种原因被日军打败。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给日本,支付巨额赔款,并削弱了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中日战争则发生在1937年,持续到1945年。

战争开始后,中国军队经历了沉重的挫折,但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抗战下,终于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战争结束后,中日签订了《日中和平条约》,日本军队撤离中国,中国恢复了完整的领土。

四、结果影响甲午战争的结果使得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自主权,也加深了国内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

这场战争使中国开始重新思考现代化和国家建设的问题,在悲痛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的解放和改革的呼声。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朝鲜人兵士 和大清捕虏
图为出版于明治27年12月6日(公元 1894年12月6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报》 最醒目的是图画新闻“战争后旅顺的惨 状”,该报记者以近三分之一的版面描绘 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 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怵目惊 心。
风云甲午:第三阶段
日本旗舰松岛
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 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和辽东 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 威海卫之战和 威海卫之战 辽东之战。 辽东之战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 威海卫之战 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 的最后一战。
日军攻克平壤清军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日军占领威海卫文庙(前城里中学)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充做司令部,在门前敲鼓吹号。
平壤之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 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 作战。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 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 官兵感奋,英勇杀敌。 但平壤之战前,清军统 帅叶志超的妾写给他一封信, 劝他多为家里的妻妾想想, 于是他在平壤之战的紧急关 头弃城逃走。只有下层将士 奋勇作战。
作为清政府难得的主动反击, 这次的战役是可以与虎门销 虎门销 烟相比的,即使它以惨败收 场。 中日甲午战争记录着清王朝 的腐朽无能和中国人民不可 中国人民不可 侮的民族气节
“故垒萧条大树凋,高衙依旧俯寒潮。 英名左邓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
的 铮 的 铮 铁 北 骨 。 师 将 抗 士 们 日 击 我 》 中 争 勇 , 从 战 水 洋 出 英 文 甲 午 我 看 诗 日 不 难 一 篇 《中 寇 们 的 是 中 这
日军攻陷旅顺后,对市内居民 连续四天进行杀戮,中方史料 称屠杀过后全市仅剩三十六中 国居民36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 体,其余老弱妇孺无一幸免, 超过二万人遇害。死者葬于白 玉山东麓的安葬岗,今称“万 忠墓”。当时的西方报道称被 杀人数从数百到数千不等。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发生在19世纪末,即公元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和最惨痛的历史事件之一。

以下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简介。

一、战争背景中日甲午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和日本的民族关系和领土争端。

在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开始衰退,内部政治腐败、外部征服开始接踵而至,而当时的日本正不断发展壮大,并向外拓展势力范围,意图在亚洲地区崭露头角。

由于两国之间领土分界线模糊,因此争端不断。

另外,两国还有更新的控制朝鲜半岛的野心,因此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二、战争经过1894年7月,日本向中国宣战,北洋水师在威海卫一战退兵,朝鲜半岛和辽东半岛等地相继被日本占领,海陆空三军在激烈的战斗中进行了对抗。

然而,中国的军队及其管理体系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状态,而日本的军队使用了现代化和科技化的武器和战术。

尽管有一些英勇战士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是大部分中国士兵因其低水平和训练不足而在战场上惨败,使得战争不可避免趋势已经被证明无法挽回。

1895年2月,中国政府在马关条约上向日本投降,失去了许多领土和主权。

这场战争在中国本土势猛反击,演变成一场国内的政治革命。

清朝政府的无能被揭示,新兴的领袖人物纷纷崛起。

三、影响和启示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不仅使国家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而且也回应了明确和疏远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意愿。

此后,中国开始了一段爆发性的变革时期,经过了多年的困苦和痛苦,创造出了在自我建设、树立现代化实力方面的新成就。

战争的结局也强调了中国自身弱势和自卫装备的重要性,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大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课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成就奠定了基础。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战役之一,那么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中日甲午战争的呢。

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来欣赏一下吧。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1894~1895年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史称甲午战争。

战争起因及双方军事准备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

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

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

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

甲午战争中,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其中174017人在国外参战。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共达6.2万余吨。

还派遣大批特务,到中国和朝鲜搜集军事情报,绘制详细的军用地图。

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

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

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清军首批部队于6月8日抵朝。

早在6月2日,日本内阁就作出入侵朝鲜,进而直接与清军开战的决定。

日方先以欺骗手段诱使清军入朝,继则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各战略要地。

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

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项目 内容 影响①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巨额赔款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④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资本主义发展 总之,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甲午中日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甲午中日战争必考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日本为了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发生的主要战役和事件1.黄海大战:1894年,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国捐躯。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是光绪帝为悼念邓世昌而作。

2.旅顺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3.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三、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清政府的腐朽、妥协退让。

客观原因是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四、分析理解《马关条约》的影响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影响: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4.增辟通商口岸。

影响: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黄 海 海 战
邓世昌
名族英雄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海军将领之一。1849年10月4日生于广东番禺一 茶商之家,1867年考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1年被派至“建威”舰练习航 海,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嘉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 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当年日军侵台,邓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补千 总。1880年调北洋水师。同年到英国接“扬威”巡洋舰,回国后任“扬威”管带。1887年 再到英国接“致远”巡洋舰,任“致远”管带,职中军中副将。是北洋海军管带中,唯一 一位未曾出洋留学或实习的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 “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在中日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因“致远”舰受伤,弹药用尽,难以继续战斗,邓世昌语曰: “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舰,则我军可以集事。”便意图撞沉日舰旗舰“吉野” ,但 “致远”舰因为日舰攻击引起鱼雷爆炸而沉没,邓世昌决心与战舰同存亡,从而在落水后 拒绝救援,与爱犬“太阳”一同壮烈殉国。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 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还赐给其 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追赠太 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邓家用此款在原籍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为邓世昌 修了衣冢,建起邓氏宗词。抗日战争日军侵占广州期间,日军士兵慑于邓世昌的威望和英 气,不敢破坏邓氏宗祠。 虽然钦佩邓为国捐躯,但个人觉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邓但是活下来,应该可以 斩杀更多的敌人,保护他所在意的人和事的。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时年慈禧太后六 十岁,她希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 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中国境 外的朝鲜半岛及黄海北部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战役,海战主要是 黄海海战,其次还有旅顺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

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

日本抓住个把柄,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1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

日本看到胜算太小,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清政府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

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

《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

但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成功。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

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准备不足,是战争失败的认识原因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来没有停止过,但1884年中法战争后,由于列强之间忙于争斗,相对平静了大约10年,中国政治家的神经松弛了一些,在人们对西方列强的“友善”感到庆幸的时候,东边的一个邻国正在虎视眈眈。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第五步:侵占亚洲,称霸世界!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前 与 后
中国
日本
中国国内形势:
日本国内形势:
①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③军事上:武备不足 ④态度上:对中日形势认识不足,虚骄自大
①明治维新,实力增强;
②小国寡民,缺乏资源和市场 ③战前准备:“大陆政策”,扩军备战 ④经济危机,希望转移矛盾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 白银二亿两 开四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一共勒索了中国 345亿人民币。 就是从1896到1897年,日本的国家财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日本经济开始进一步起飞。 从此,中日两国的国运就在这个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地拉开了距离......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
背景:
(1)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的国力逐 渐强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但由于改革不彻底,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势力。日本国内,人民起义 不断。 (3)日本国土小,资源少,希望对外侵略扩张领土。
日本的规划:
第一步:侵占中国的台湾; 第二步:征服中国的朝鲜; 第三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 第四步:征服全中国;
甲 午 战 争 五 次 重 大 战 役
辽东战役
黄海大海战
平壤战役
威海战役
丰岛海战
(1849--1894年)
邓世昌
邓世昌,广东番禺人,是清末海军 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 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 牺牲。 邓世昌的死是那么的悲壮:致远舰 被击沉以后,邓世昌落水,他的随从抛 救生圈给他,被他推到一边;鱼雷艇赶 来相救,他拒不上艇。他的爱犬游到他 的身边,先是咬住他的手臂不使他下沉, 他将犬奋力推开,犬又衔住他的发辫, 使他的头露出水面。邓世昌抱定与战舰 共存亡的决心,抱住爱犬,一同沉入滚 滚波涛之中。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以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7月25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结束。

时代背景:日本方面: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国力日渐强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88年,日本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为此,1887年,日本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由于日本自身实力资源都不具备相应条件,所以实行以战养战的策略来达到目的。

清朝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

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

经过:(一)中日出兵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成为甲午战争的导火索。

(二)交涉破裂朝鲜政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日本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使自己的军队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

清廷要求共同撤兵,但日本向清政府发出两次绝交书,拒不撤兵,并反诬中国“有意滋事”,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朝鲜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

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三)战争爆发1894年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李鸿章开始派兵增援朝鲜。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

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日方称为日清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指的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之间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明治二十七年、朝鲜高宗三十一年)按照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为甲午战争。

一.战前的中国1.国力继续增长:经济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世界世界前列;军事方面,国防、军备有了质的飞跃初步实现了近代化。

2.政权平稳交接:1875年2月载湉登基改元“光绪”。

1889年3月慈禧退居颐和园,宣布归政光绪。

3.官僚集团分化:帝党:以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以及珍妃的亲友志锐,文廷式等人为核心,聚集了一批被人称为“后清流”的御史谏臣。

后党:满洲亲贵如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步军统领荣禄等人,以及握有实权的地方权臣。

4.国内虚骄情绪上升: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官僚的虚骄情绪普遍上升。

换句话说就是中国的鹰派势力开始崛起。

而让问题更为复杂的是,这些鹰派人物大多又都是属于“帝党”一派,而执掌大权的“后党”一派。

这样,战和问题实际上又同权斗纠葛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高速发展,中国的政局虽然实现了平稳过渡,但是在这些平静甚至是繁华的外表之下各种暗流在涌动,自以为是的情绪再次蔓延,而权争和内讧又习惯性的消耗着国家的力量,因此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东方大国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却只不过是一座纸糊的的破房子。

二.战前的日本1.明治维新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4艘蒸汽船艇,打开日本封闭的国门。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国力得到增强,成为列强之一,于是将目标指向了它眼中的“弱者”——朝鲜和中国。

2大陆政策出台:明治维新后,对外扩张成为日本朝野共识。

国内形成了“征台派”、“内治派”和“征韩派”,三个不同派别。

日本大本营于1887年草拟了一份名为《征伐清国策》的战争计划。

甲午战争的故事

甲午战争的故事

甲午战争的故事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之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场战争之一。

甲午战争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当时,朝鲜半岛是中国和日本两国争夺的焦点地区。

在朝鲜王朝内部出现政治动荡时,中国和日本都试图通过干预来影响朝鲜的政局。

在这种背景下,朝鲜王朝向清朝求援,清朝派兵入朝,而日本则以保护自身利益为名,对朝鲜发动了侵略。

在战争初期,日本军队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取得了一系列战争胜利,包括在海战和陆战中的胜利。

而清朝军队则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内部腐败、装备落后等,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甲午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包括黄海海战、旅顺口海战等,这些战役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痛苦记忆。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朝的失败。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朝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和澎湖群岛给日本,赔款2.2亿两白银,并且开放多个通商口岸。

这一系列的屈辱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下降。

甲午战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依靠着军事力量,更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

同时,甲午战争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中国开始进行自我反思和改革,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痛苦历史,但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铭记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故事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不断前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

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由于日本对中属朝鲜的内政干涉和经济侵略,特别是日本强制朝鲜大米输出,导致了朝鲜的农民起义,而李朝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请求上国清政府出兵援助,但是日本派出强大兵力企图攻占朝鲜,在同英国交涉成功而获得其实际支持之后,日本海军进攻中国舰队,引发两国间的战争。

威海平壤。

战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及维新派的竞争。

这就是甲午海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些赔款让日本大力发展教育与军事,让日本更加强大。

从而导致了他以后的帝国主义,导致了对中国发起的侵华战争。

而这一切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日本从唐朝时候就派遣唐使来我国学习,自始至终都将中国视为自己的“老大哥”,每年向中国进贡、俯首称臣。

中国也一直讲日本视为自己的小弟,从没想过日本也有这样的一天。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走向了工业化,走向了富强之路。

当中国还在闭关锁国的时候,日本已经被美国的军舰开进了家门,他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铁家伙”,在被这样的科技震惊后他们开始思索如何变为像美国一样强大。

他们开始明治维新,开始走向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而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自己的“大清王朝”,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让这座东方大国开始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

在当时多数国家正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者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中国还在落后的封建统治下,甚至是半封建半殖民社会。

生产力的不足,经济发展滞缓,朝廷的腐败,军事发展的落后,这些都是当时战败的原因。

虽然在接连被英国侵略后,大清王朝也有一些改变,并且建立了北洋水军,但当时清朝政弛。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
交涉破裂
中日出兵
战争爆发
朝鲜问题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突破口,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对开战的要求更加迫切,同年,时任 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在第一次帝国议会的“施政演说”中抛出了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的理论,将日本本土 作为主权线,中国和朝鲜半岛视为日本的“利益线”,声称日本“人口不足”,必须武力“保卫”利益线,加紧 扩军备战。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 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 ,诱使清朝出兵朝鲜。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 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2000人于6月6日后数日分两批在朝鲜牙山登陆,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 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6月10日,朝鲜政府和起义军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6月25日, 原定计划的第三批清军在牙山登陆,驻朝清军总数达到2465人。
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 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
中日战争(西方列强在观望)(2张)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 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 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 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 有利条件。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解散朝鲜 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摄政。日本嗾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 军驱逐驻朝清军。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 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 速”舰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中日甲午战争简介
大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总共存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在这近三百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纷纷或推翻或脱离封建社会的统治,逐渐转入资本主义社会,并开启了工业化革命的进程,中国却仍然在一成不变的维持着封建皇权的统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大清王朝的后期,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遭受了极其不公平的待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那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如何,爆发的原因如何?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7月25日,结束于1895年4月17日,整场战争持续了近九个月的时间。

甲午战争的爆发原因是日本内部出现了经济危机,为了缓解国内困境,日本制定了海外扩张的战略,其中主要的扩张目标就是中国,为此日本蓄意引诱中国进入事先设定好的陷阱,借此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持续时间较长,整场战役的过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爆发的是平壤战役、黄海海战;第二阶段爆发的战争主要在辽东半岛进行的,有鸭绿江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第三阶段爆发的战争是威海卫之战。

在这三个阶段的战争中,日本方面和中国方面均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在军力投入方面可以说是旗鼓相当,但两方取得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中日甲午战争以日本取得胜利、中国溃败为结局,为此,中国签订了极其屈辱的《马关条约》,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的名词解释

中日甲午战争的名词解释

中日甲午战争的名词解释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

这场战争以中日两国使用的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法来命名,战争也因此得名“甲午战争”。

先介绍一下“甲午”这个词的来历。

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其中天干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总共可以组合成60个不同的组合。

而甲午正好是这个循环中的第一组合,因此被用来表示这场战争的年份。

甲午之年正对应着公历的1894年。

这场战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已经陷入了一片困顿和没落的局面。

中日两国在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上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朝鲜半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属地,但日本却渴望通过其在朝鲜的势力扩张来抵消其自身国内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其中,甲午战争发生的导火索可以追溯到1894年7月,当时日本海军的一艘军舰被朝鲜军队炮击,该事件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日本以此为借口,派遣军队进入朝鲜,彻底侵占了朝鲜,并开始了对中国东北领土的进攻。

战争初期,日本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强大的装备,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中国开始采取反击措施,尤其是在后期,中国派遣了数十万的军队进入战场,并成功收复了一些失地。

然而,由于中国境内充斥着腐败和内讧的问题,加上清政府的无能和落后的军事战略,最终导致中国战败。

甲午战争对于中国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败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以及对外侵略和割地赔款的制度开始出现。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这个不平等条约中,中国不得不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付出巨额赔款,并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也对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战争的胜利使日本成为了亚洲崛起的强国,并导致了日本在世界各地扩张的进程,最终在20世纪前半叶成为了一个军事大国。

甲午战争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关系,也对整个亚洲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中国的腐败和掣肘,同时也表明了日本正在崛起的趋势。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C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⑵不同:
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台北 台中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 宝总理在答台湾记者问时,引用了 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 (1)这首诗写与那一年? 1896年 (2)为什么“四万万人同一哭”? 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强占台湾 (3)“春愁”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 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目抒发了怎 样的情怀。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4、影响: ◆对日本:
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国力的增强; 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 倾向。 ◆对远东: 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 为主。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 花费:6097万日元。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 攫得赔款:5836万 日元。1894—1904 东辽 年:日本公司总数 从2844家增到8895 家,公司股本总额 24500万日元增至 92100万日元。
沉思一:造成近代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列强的侵略
沉思二:为什么列强会在1840年后不断地发动大规 模的侵华战争?列强为什么以中国为侵略目标?
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衰弱。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 款是 A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 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台南 1895年5月~10月:抗击日军 50000余人,打死打伤32000 余人,击毙北白川宫能久亲 王山根信成少将。
领土被割的悲愤和爱国之情
一、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895-1898年间,国 4、影响: 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 ◆对中国: 企业,资本在万元以 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上就有六十多家,其 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中80%属于轻工业。 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不仅原来较好的上海、 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 广州、汉口、天津等 机空前严重; 城市,民族工业有所 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发展,其他一些地方 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 也出现了商办厂矿企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 业。 义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

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

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

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

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7月,丰岛战役。

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

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

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

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

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

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

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
接受到威胁。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

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

教师相应演示。

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

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