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

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欢迎阅读!传统文化选修课论文篇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政策[摘要]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保护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文化政策。

在党的十七大上,文化,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再被重点提出。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当前文化政策有何联系?我们又该以何种心态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呢?[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政策文化产业“继承历史文脉,弘扬传统文化”一直是近几年来我国的热点问题。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大力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从全国各地相继开展各种热闹新颖的文化活动,到党的将“文化”这个命题郑重地提升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议事日程——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一股股澎湃的文化热潮。

本文首先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并以文化产业为例来谈当前文化政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发扬,最后阐述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感悟。

全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与文化政策的关系,并提出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所应有的积极心态。

一、浅析中国传统文化谈到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

关于文化,人类学家对它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和克拉孔(Kluckhohn)在他们20世纪50年代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列举出160多种西方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

70年代以后,符号学盛行,对文化的定义就更多了。

现在,最普遍的定义是: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知识、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

总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物质的繁荣与精神智慧的结晶,历史是其亘古不变的载体,发展是其源远流长的脉络。

从人类最早的锲形文字诞生,人类始祖的结绳刻木,到现今多种语言文字的产生,辞藻文赋的运用;从原始的河姆渡文化,古希腊的爱琴海文明,尼罗河的丰饶聪慧,到古两河流域的物美民丰,再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多元的文化交融汇合,文化呈现出多极进步的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

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正文】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

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一)主食与副食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特征。

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

“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称黄米子。

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北方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

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粮食作物。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古代的帝王、诸侯祭祀的稷与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

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服装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可以用程式化的宽体式样,平面化的裁剪结构,装饰性的服用材料,精致的服装配件和含蓄美的社会理念来进行最简化的形容。

在装饰上,由于传统服装是平面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所以装饰也以二维效果为主,强调平面装饰。

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

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式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日本的和服及其配饰最初主要是受中国唐代服饰的影响而产生。

韩国服饰也是从中国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优雅且有品位,是韩国的传统服装,也是韩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奥斯卡颁奖的舞台上国际影星巩俐所穿的礼服都是具有很浓郁中国传统风格的服装,由此我们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流行的!”
参考文献:
[1]赵连元。

审美艺术学[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熙元。

新概念展示设计[M]。

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梁梅。

意大利设计[M]。

人民出版社,2000。

[4]陈瑞林。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灵感的发源之所,特别是动画艺术的创作,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入手,汲取优秀的创作思源。

动画创作的前期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

要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动画形象,造型设计者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赋予动画作品鲜明的艺术神韵。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画造型;设计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

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

202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

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

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

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传统文化论文课程结课

传统文化论文课程结课

中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课程结课论文感谢相遇,短短几堂课,却使我深受震撼。

也翻新了我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定义。

课上谈到,我们中国人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天是除人以外的外部世界。

而对于老子的无为之说,无为是以无为求无其不为。

是令我感触最深的,这两个定义,真的是如同耀眼惊雷,瞬间就把我心中的混沌劈开。

但语言匮乏,无法尽述。

而离别之际,我这个物院学子,只能以零碎又笨拙的文字描述故乡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的一个小村庄。

如今,现代科技无孔不入,庙会礼仪也随之精简了很多,但是我们也仍旧保持着举办庙会的习俗。

举办时间我们的庙会一年有三次,时间分别是农历六月初六,十月十,和腊月三十。

前两次是小聚,后一个是大聚(家家户户都得派一人参席)。

还有一种制度,就是三年一大会,大会就是会联合隔壁三两村镇一起举办,时间商讨后在上述三个时间点选定,届时人声鼎沸,彩旗盈目,热闹非凡。

举办庙会的目的其实人们参与庙会的目的与古时祭天祈福相差不大。

都是为了祈求好气运。

风调雨顺,家财兴旺,家族和睦,商贩求财,学子求学,农人祈求好收成……庙会地点我们举办庙会的地点一般是坐落与山间的庙宇。

其实就是道家的寺庙,各村落都建有小型的寺庙,寺庙颜色搭配沿袭古时,多为红墙绿瓦(当然不是真的瓦片,是后期画上去的),设有梁柱,门口梁柱雕龙画凤,内部梁柱镌刻经文,庙宇里隔成小屋,最大的房间设玉皇大帝的神像,约有一人高,三人宽。

其次,次大的屋设有观音菩萨的神像,然后还庙宇旁特意搭了一层楼高的平台,以做众神汇聚的的地方。

因为庙宇不够大,故特此寻一缓缓向上延伸的小路,路上按神位搭有小平房,里面均设有小神像或者小牌位。

所有神像均面对正门,神像色彩搭配以鲜艳为主,正红,大绿,明黄……庙宇设深山,周围彩旗明艳,小径通幽,颇有意境,但是一般只有在上述三个时间点人们才会聚在庙堂里,其余时间一般比较冷清,只有特定的老者(这些老者必得是十分熟悉庙会古礼的并且对祭祀时的唱词要十分熟悉)来统理庙宇的事务。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课结课论文———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见和建议姓名:学号:听过几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后,感觉实在是受益匪浅。

当初选这门课,是为了细细聆听一下中国古老文化的声音。

在这个到处充满了积分、力学、编程的理工科大学环境里,能够静下心来听上几节传统文化课,实在有一种返璞归真,醍醐灌顶之感。

这门课,是地地道道的文化课,国学课。

建筑,文字,江湖,音乐...... 十种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老师的演说下活灵活现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我们看到的,不是形貌奇异的欧式建筑,不是莎士比亚文集中的异域字符,不是金庸笔下的樯倾楫摧,而是属于我们的舞台楼榭,飘若惊龙,异样社会,高山流水......学到了许多,也感慨许多。

下面,就我本人的感受,对该课程阐述一下我个人的意见。

一、增加几节新课。

十大节课程固然不少,可要想对悠久的文化阐释得面面俱到未免有些困难。

所以我建议能否增加一些新的元素,来让我们继续扩大文化视野。

二、扩大该课程的学生限额。

这是一分难得的文化大餐,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呢?据我所知,每学期想报这门课的人很多,可惜限于人数的要求都未能如其所愿。

在此,我真诚地希望能扩大学生限额,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三、增加视频文件。

许多东西仅仅凭借想象是想不出来的。

所以,恳请老师能都多放一些纪录片的片段,不求冗长,只求精制。

以此会让同学加深印象。

这门课程实在是近乎完美,可惜已经结课了。

后悔于有几节课因其他原因未能出席,真是对财富的浪费。

我希望下次还能选上这门课程,来继续品味中国的文化之韵。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

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

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

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

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

“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

“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篇一: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

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2)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2)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2)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篇2浅析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何选择、如何继承、如何与服装设计相结合,要既不失传统、又能符合现代生活品味,都需要不断的尝试与反复的验证。

关于这个话题可研究的层面很多、能借助的方法也很多,我们就从中国元素的角度来讨论现代服装设计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元素服饰设计从古至今,服饰,作为人类形象外在的表征,它的风格化,个性化,民族化的艺术魅力,集成了具有丰富感性和理性内涵的服饰文化。

这种与人类生息共存、形影相伴的文化现象,是民族、宗教、信仰、民俗、艺术、社会、经济乃至意识形态等多层因素通过服饰语言的生动映现。

一、如何设计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服饰产品如何在传统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时尚化改造,是服饰设计人员经常思考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也是中国服饰产品实现自身特色,走向世界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装设计的突出点是具有一眼就能看出的中国味道,中国漫长的历史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除了常见的立领、侧衩、盘纽、滚边、还有纹样、配色特别是风格理念等很多中式元素可以在现代设计中加以应用,这就需要设计师具有良好的中国服饰文化素养,不断努力挖掘。

中国的传统文化之所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其文化中国元素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

例如,历代皇室所穿着的、使用的物品,即使形式不同、用途各异,但无不是传递皇家身份地位的文化中国元素;而民间的剪纸刺绣又处处流露出祈求吉祥平安之意。

我们一定要学会批判的继承,并不是所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国元素都适用于现代服装设计。

所谓的不适宜,同样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的认识到哪些中国元素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中国元素又传递了怎样的文化信息。

这便给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能够找到可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还要将这些元素巧妙的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这便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对“仁者爱人”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对“仁者爱人”的理解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选讲作业题目: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姓名: 高景春学号: 1364103425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对“仁者爱人”的理解摘要,孔子的圣学,以仁为中心主旨,以行仁为最高理想,以成仁为最高境界,三者不能离开片刻。

所以孔子说,有志向和有仁德的人,不会贪求生存而损害仁,只会牺牲生命来成就仁。

富裕和高贵,是人们所喜欢的,但不用正道得来,就决不接受;贫困和下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不因常理而来到身边,就不要急于去摆脱。

君子如果失去仁,怎么能够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不会有片刻时间违背仁,即使仓促匆忙之间也一定和仁做伴,颠沛流离之间也一定和仁为伍。

关键字,尊重德孝平等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仁者爱人”这种观念以人为最高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和珍爱人的生命,把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第一位。

儒家思想的“仁者爱人”,不但是要爱家人,而且是要爱朋友,爱世界,爱周围的一切。

一个人活着,不是机械地活着,而是靠良心活着。

良心,就是一个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而我们行为处事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要做到让自己心安理得。

《论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最根本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心安”,只有觉得心安的才能去做,心不安的不能去做。

所谓“仁”,是说从人的心里欣然地去爱别人,希望别人幸福,而不愿别人有灾祸。

这是一种从心中产生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大爱。

每个人都有仁心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是礼的补充,说白了就是教人们怎么做人。

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首先要落实在自己的亲人和自己周围的人身上。

例如,对父母的爱,不仅是要奉养他们,而且要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让他们真正能感觉到儿女的关爱和温暖。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1:《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因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我国企业管理者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情。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于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儒家”思想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我国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将“仁”的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制定企业管理方案时要充分体现“仁”的思想,首先,企业管理在制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时要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员工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个人利益还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例如企业在制定员工福利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的心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其次,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时,要积极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获得反馈,对员工实施“仁”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尊重员工,让员工不单单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去工作。

最后企业管理者在企业聘用人才时,要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在考量员工工作能力的时候,还要注重员工的思想品格。

总而言之,要将儒家“仁”的思想切实的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中。

儒家思想除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之外,“以和为贵”也是儒家的重要管理思想,儒家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孔子更是把“和为贵”作为人处世和管理的原则。

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和”的思想应用到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明白员工不只是“经济人”,更是具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企业开拓者。

因此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之中,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精解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精解论文

读《道德经》学习心得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道德经》,起初并没有细看。

正好本学期选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于是开始了解了《德道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

《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纱;《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道德经》文字简约而深奥,思想丰富而难测,似乎能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释、理论、猜想以及发挥,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读了《道德经》及其白话译文,查阅相关资料,我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一、以退为进,以柔克刚老子坚持自然的辩证法则,反对片面的思想,不懂老子的辩证法就读不懂老子。

很多人认为,老子《道德经》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可奈何,逃避现实的冲突和矛盾,缺乏斗争进取精神,体现了一种消极的避世态度,这是没有领悟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通过研读老子的《道德经》,可以体会到老子的以弱胜强以及以退为进的辩证思维。

“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67章)意思是,我一直有三件宝物并坚持保持它。

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贵柔守雌(慈悲为怀)就能勇往直前;俭约惜物就能丰而广;不敢做天下第一,就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老子的这段话集中体现出他以退为进的精神。

而当处于弱势的时候,老子又主张以弱胜强的道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故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78章)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凡是能攻克坚强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水,因此水是不可替代的,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没有哪个能做到。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1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1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15篇)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15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好好学习,仔细讨论,那么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怎么写?下面是我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论文(15篇),以供参考,欢迎大家保藏并共享哟!中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篇1)京剧是祖国传统文化之一。

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它以超群的表演艺术和拥有众多名角,名剧目而成为中国戏曲杰出代表,饮誉世界。

京剧的前身是安徽的徽剧,通称黄皮戏。

清乾隆五十年起,相续进入北京演出,同时汲取了汉调,秦腔,昆曲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溶化,演化成一种新的声腔,更为动听悦耳,称为“京调”。

现在我们称为京剧。

京剧的角色依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角色行当的表演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各有不同的特点,富有舞蹈性和超群的技巧。

京剧的服饰有它独立风格,颜色明丽,描龙秀凤,五颜六色,质量讲究,在舞台上大显身手。

京剧是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动听悦耳的声腔,颜色明丽的服饰,更用超群的表演艺术吸引了古今中外广阔观众,让人们享受到了中国戏曲的魅力,也使人们从故事情节中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劝人为善受到教育。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魂宝,祝福它连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精选篇2)中国是个古老的国家,传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丰富多采。

有民间工艺陶瓷,民族艺术戏剧,国画,风俗习惯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等等。

不过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的民间艺术珍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看了让人艳羡不已,啧啧赞扬。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鸟虫鱼兽,花草树木,这些人们熟识而又喜爱的自然景观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

每逢过年,过节或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寿喜等贴在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庆贺。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好玩呀。

一只小老鼠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爬到灯台上去头油吃。

它的眼睛滴溜溜地四处张望,可怕人们发觉呢。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社会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具有独特文化风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民族文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篇1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综述论文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

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近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然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公民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很多学者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 公选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 公选课论文

公选课论文课程名称:中华传统文化院别:管理学院年级: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姓名:学号: 201100000000 教师:成绩:学习《了凡四训》有感经过这几周公选课中国传统文化对《了凡四训》的学习,在学习中,感觉自己的内心有一种敞开的感觉,本来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课非常枯燥的学时,但是经过这次对《了凡四训》的学习,不仅了解到了许多关于人生的道理,也懂得了如何做人,也为今后的人生的该怎样做有了很好的方向,人生这条大道上就要有方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问题,不然就会迷失自我,学习之后令我感到无比的惭愧,想想以前的我,是多么的无知。

现在对人生充满了期待,就像把眼前的白纱布揭开一样,茅塞顿开,拥有了生活的激情和生活的乐趣。

在这个学期里,经过赵老师对《了凡四训》讲解。

也去寻找了许多关于《了凡四训》有关的资料,对《了凡四训》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了解的不是很渗透,但是明白了许多的道理,《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为教育后代子孙而写的一本家训,原名《戒子文》,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是家明户晓的一本经典杰作。

《了凡四训》这一书分为四大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其中讲述了袁了凡先生这一生改变命运的经历过程,也举出了许多有关因行善而得善报、通过自己改变命运的实例,不仅阐述了许多积德行善的方法,还积极鼓励人们修身养性,行善积德,力行善道,通过行善积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了凡先生一生的故事中,云谷禅师和了凡先生的对话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人的命数确实是有的,每个人都会有注定的命数;对于凡夫俗子,对于行善积德的人,和无恶不作的人,命数都是不能约束他们的。

行善积德的人即使命数中注定要贫穷短命,但是就因为他行了善事,那么这善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贫穷短命变成富贵长寿,得到了善果;到最后变得有好报;相反,无恶不作的人即使命中注定是富贵还有长寿,但因为他行了恶事,那么这恶事的力量就能使他由富贵长寿变成贫穷短命,这就是做恶事得到的恶果。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5篇】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5篇】

我国传统文化论文【5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语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

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

由于很多学生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教师的差不多,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书写的美观、大方,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写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书写知识,还能够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诗文时感受传统文化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的相关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精选12)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的集合。

它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如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礼制制度等。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关系、个人行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这些价值观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道家思想追求无为而治、自然和谐,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对战争与争斗提出了质疑,促进了社会和平与和谐。

这些哲学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精神指导。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以文化艺术为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独具特色,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画以写意、隐喻的手法表现万物,追求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中国音乐注重表现情感与审美,以中国传统乐器为基础,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中国舞蹈注重身体的柔美与力量,以舞姿、动作、配乐等元素传达情感和意境。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礼制制度。

中国的礼制制度起源于古代,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言谈举止,传达了尊重和谦虚的价值观。

而这样的价值观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并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品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尊老敬老、重男轻女、团结友爱等观念都扎根于中国文化的礼制制度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食物、酒、茶【摘要】古往今来,饮食是人们生活的第一要事。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

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

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

本文就针对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展开介绍,分为中国传统的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中国传统饮食的特征四部分。

【关键词】饮食酒茶传统文化文化特征【正文】民以食为天,人类必须以饮食维持生命,然后才能从事其他各项活动。

说到饮食文化离不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饮食文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也从仅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逐步形成一种社会习俗,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传统的食文化(一)主食与副食以谷类制成的食品为主食,是古代农业民族的共同的饮食特征。

我国自周代进入农业社会以后,汉民族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粮食作物的种类很多,主要以“五谷”为主。

“五谷”主要指黍稷菽麦稻。

1.种类黍,古文献或称之为“穄”,今西北地区称之为黍子,糜子,籽实橙黄色,性粘,去皮后称黄米子。

在古代,稷与黍并列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稷是黍的一个变种,一般指籽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

北方人称它为谷子,就是今天的小米。

由于它抗旱能力极强,所以多栽培于古代的中原地区,成为北方地区一种最为普遍的粮食作物。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古代的帝王、诸侯祭祀的稷与社(土神)并称为社稷,用以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菽,豆类的总称,它的栽培历史悠久,西周就有菽豆的种植,而且产量丰富,《诗经·小雅·采菽》中记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描写大豆收成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的搬个不停。

菽豆耐旱,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

麦,种类很多,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结课论文

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结课论文

中国山水画——走进天人合一的世界这学期,我很幸运地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这一门选修课,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论是诗词音乐还是绘画艺术,其中沉淀了千百年的魅力,还有独属于古人的浪漫,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因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我觉得每一幅画都积淀着厚重的底蕴,关于每一幅画,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那些陈旧的往昔,仿佛通过这一幅幅的画卷,把过去与现在,把千年前和今天,把作者、千百年来看过画的人、我都神秘地连在了一起。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上课以前其实我缺乏深入的了解,只知道它在中国国画中占据着极重的地位,以看似简单的画面,或是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广博而气韵悠长的天地,而现在,通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才初步地对传统山水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即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内在的精神,要有“神韵”,我觉得这是跟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差别之处,西方绘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景物画,讲求的是“像”,即是说要画得很“像”,最好是“一模一样”,而在中国传统画中,特别在山水画中,要求“气韵生动”。

老师曾在课上告诉我们,古人在画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也会进行外出写生,但是他们所画的山水,却并非跟原景完全一样,而是通过自己的提炼,把一些画面创造性地组合搭配,以突出画面所要表达的效果,营造一个浪漫的世界。

隋朝以前,传统山水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中国传统画的派别,山水画的萌芽时期是在魏晋五代期间,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山水已经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在画面中,《洛神赋图》中,虽然出现了大面积的山水,但是画面的比例还属于“人物大于山水”,山水也是简单的勾勒,包括其中的树木植物都是简单的形体,布局也很简单,但从当时的年代看来同时也显得很质朴。

而到了隋朝,山水画才真正的成熟起来——老师告诉我们,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最早的山水画,画面古朴,虽然还没有形成后世关于山水的种种笔法,但是在画面比例上,已经是“山水大于人物”,不论是树木还是房屋、人物,都是按照正常的真实比例来描绘,这幅画是山水画历史转变的重要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山水画——走进天人合一的世界这学期,我很幸运地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这一门选修课,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论是诗词音乐还是绘画艺术,其中沉淀了千百年的魅力,还有独属于古人的浪漫,都深深地吸引着我。

因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我觉得每一幅画都积淀着厚重的底蕴,关于每一幅画,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那些陈旧的往昔,仿佛通过这一幅幅的画卷,把过去与现在,把千年前和今天,把作者、千百年来看过画的人、我都神秘地连在了一起。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上课以前其实我缺乏深入的了解,只知道它在中国国画中占据着极重的地位,以看似简单的画面,或是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广博而气韵悠长的天地,而现在,通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才初步地对传统山水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即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内在的精神,要有“神韵”,我觉得这是跟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差别之处,西方绘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景物画,讲求的是“像”,即是说要画得很“像”,最好是“一模一样”,而在中国传统画中,特别在山水画中,要求“气韵生动”。

老师曾在课上告诉我们,古人在画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也会进行外出写生,但是他们所画的山水,却并非跟原景完全一样,而是通过自己的提炼,把一些画面创造性地组合搭配,以突出画面所要表达的效果,营造一个浪漫的世界。

隋朝以前,传统山水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中国传统画的派别,山水画的萌芽时期是在魏晋五代期间,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山水已经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在画面中,《洛神赋图》中,虽然出现了大面积的山水,但是画面的比例还属于“人物大于山水”,山水也是简单的勾勒,包括其中的树木植物都是简单的形体,布局也很简单,但从当时的年代看来同时也显得很质朴。

而到了隋朝,山水画才真正的成熟起来——老师告诉我们,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最早的山水画,画面古朴,虽然还没有形成后世关于山水的种种笔法,但是在画面比例上,已经是“山水大于人物”,不论是树木还是房屋、人物,都是按照正常的真实比例来描绘,这幅画是山水画历史转变的重要作品。

展子虔是隋朝著名的大画家,擅长山水,《游春图》是展子虔存世的唯一作品,不过经过历代专家的考证,此幅画可能是后世摹本,但这也并不影响它的重大价值。

《游春图》描写的是贵族游春的情景,着重描写的是“江山二月桃杏争艳又略带寒意的早春风光”,据《中国名画赏析》书中所写,画面有山有水,上有祥云,下有树木、房屋、游船、人马等,山水开阔,而人马虽然小,却精细入微,可见画工的高超。

我觉得这幅画给人以一种很大气磅礴的感觉,视野开阔,人物又很精致,画面中有的人泛舟水面,有的人纵马赏春,生动而有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山水画,实在是令人惊叹。

从隋唐以后,中国山水画逐渐分类为工笔山水、写意山水、设色山水、水墨山水等几大类别,但是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主旨没有改变。

传统的山水画又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来表现,其中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先有重色后有淡彩。

青绿山水即是画面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金碧山水画面以泥金、石青、石绿为主,有很强的装饰性;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增加了赭色;而没骨山水即是不勾线,不用墨笔为骨的山水画。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来源于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山水、自然的感受。

在传统文化中,山代表的是庄严和权威,例如泰山这一类山,历代受到皇帝的封禅,而对于古代的文人雅士来说,因为受到孔子“仁者见山”的思想影响,山又进而佛化和禅化,象征着“真善美”,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虚静淡雅的境界。

中国古代的文人因为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逼迫或是仕途的坎坷,都在“入世”的同时都渴望寄情山水,回归自然。

山水画中突出表现的即是那种“山林意境”:物我合一,主客一体,虚实结合,让人与自然全然地融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的文人,同时具有着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两种矛盾的心理,而山代表的是隐逸、超然,所以文人们能够从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从中得到平静洒脱。

在儒家文化中,山所比喻的是“君王”,象征着“仁者”,是庄严峻伟的;在道家文化中,山则是“求仙练道”“静观悟道”的场所,山林蕴含着天地间的灵气,是充满了神秘浪漫色彩的;而佛教,以至到禅宗文化中,讲求“天人合一”,于是信徒们开山造寺,以图远离尘世习静修道,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脱境界。

所以,充满了佛教思想的山水画中,总是以描绘“江月、浮云、流水、花草、林竹”等事物来表达内心世界,这也即是禅宗的虚空观,所以在佛教美学中,空明灵动是美的高境界。

因为受到儒释道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注重的就是“山的精神”“水的灵气”,从哲学来看,东方是“世俗理性”,西方是“思辨理性”,中国的山水画,即意味着“精神写意”。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从魏晋开始萌芽,到隋朝初步独立成一个中国传统画的重要类别,到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

初唐时期的《江帆楼阁图》便是其中名作之一。

根据《中国名画赏析》一书所说,《江帆楼阁图》属于金碧山水,装饰性极强,画面非常浓艳华美,山石草木描画得十分丰富,展现了初春时节万木争春的美丽景象,而这整幅画面,并没有描写江山全景,而是选取了一个春意盎然的角落来描绘,以小见大。

远处的江面开阔浩大,有两三只小舟泛波其上,近处是茂密的山林,中有几个行人或是赏春,或是行于路上,而山林中还有一间小屋,隐约有人。

在画面中,山石树木不再像以前那样是单个的个体,而是丰富地连成一个整体,笔法也很丰富,华丽而美观。

《江帆楼阁图》据传是唐朝著名画家李思训的作品,不过后世也有人认为这是伪作,但不论是真迹或伪作,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绘画水平,标志着山水画真正地独立成熟起来。

在我看来,古代的山水画,很喜欢在山林中隐约间杂着人影一二,人与自然地结合,人在自然中淡然平和地生活着、存在着,这似乎也是寄托了画者内心的理想,这些山水画,是作者理想中的世界,而其中的那些“山林人”,或者就是他们自己吧。

我之所以很喜欢山水画,就是喜欢山水画里所包含的那种浓重的浪漫气息,不论是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中国特有的柔软毛笔,用或浓或淡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意境悠远的世界,画不仅仅只在画卷内,而是只以这一幅画卷,使看画的人能联想延展到画卷之外的画面中去,那些隐在山林中的人,就像是神秘而淡逸的隐者,像是在默默看着观画的人,又像是观画人自己。

宋代是一个理学高度发展的时代,整个朝代都注重理学,讲求法度、规矩,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刻画精细,注重形貌,画家们精细入微,画法严谨。

唐朝的山水画多为金碧山水,注重瑰丽辉煌的气势,而宋朝的山水,则力求刻画,遵循法度,在当朝者的大力推崇下大力发展着这一艺术。

不论是《千里江山图》的恢弘壮丽气势磅礴,还是《寒江独钓图》的荒寒寂寥气韵高远,都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

到了元代,山水画终于发展到了一个真正属于它的时代。

一个鼎盛的、主流的时期从元代开始了。

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从元代开始,山水画从“重意”转变到了“重逸”的境界,元代的山水画,注重以“清真灵幻”的气象表现“逍遥自在、闲淡无尽”的意境。

元代的山水,从宋代的“重造化,重理性”,转变为“重心源,重意象”。

从这一时期,“气韵生动”成了画家们最终极的追求。

元代绘画中,以山水画的成就最高。

在元代,当权者对汉人的压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刻意压制,中国的文人雅士在这个时代的遭遇是悲惨落魄的,是郁郁不得志的。

因此,纵情山水成了文人雅士逃避现实、追求心灵慰藉的唯一方法,他们渴望在山水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就像是魏晋时期的文人一样,逃避现实,追寻自然之道。

《中国名画赏析》一书中说“元代的山水特有的情蕴是那一代文人心境的映象”,“唐尚瑰丽,宋重刻画,元代则推重水墨,求取活脱。

”水墨山水,即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说到元代的山水画,就不能不说到那幅极为著名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的画家黄公望的作品,也是他最为出名、最为出色的一幅作品。

这幅《富春山居图》也被誉为是山水画的最高境界的巨作长卷,而因着它的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使得在清朝时期差点被焚之一炬,虽然侥幸逃脱被毁的命运,但也因此断为两断。

虽然我并不是专业的研究者,也对于绘画没有深刻的认知,但这幅山水仍让我感到了气势的恢弘以及江南景色的茂密丰繁。

从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诗意,画面的笔墨或浓或淡,远处有朦朦胧胧的山影,虚实结合,变化多端,不论是描画山石还是描画草木,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他都用了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近处的树木刻画细微,一个枝叶一个树干都很有质感,而远处的山起伏有致,朦胧幻影,又仿佛在人世之外的仙境,很多人都评说这幅画“苍率潇洒,闲逸平淡”,就是说这幅画虽然变化诡谲多端,有奇思妙想,但其中的心境始终是“静、闲、淡、雅”,画这幅画时,作者是沉静下来,而不是以激荡的心情来完成作品的。

山水画中我最为喜欢的水墨山水,因为它看似寥寥几笔,只用墨色,就描绘出一个动人的天地。

墨色有浓有淡,有湿有干,又因着笔法的不同,或者就干脆是留白,造就出浪漫的意境。

这个意境是鲜活的,富有变化的,其中深藏着连绵不绝的韵味,又饱含着余韵缭绕的诗意,不论是雄浑的笔法,还是温柔的笔法,不论是奇山峻岭还是连绵秀美的山水,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仿佛要走入那个看似黑白实则多彩的世界,那种疏淡清远的感觉,是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矜持和淡然,其中深藏的,又是浪漫的情怀和对自然对人生对世界无限的热爱和眷恋。

山水画,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属于他们心的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使他们的心灵更加丰富,山水更加多情。

景中无我,景中有我,最后天人合一,归于一个静谧的无极的世界里。

那个世界,是他们画者所向往的,也是我们观者所向往的。

元代的山水画对后世明清的山水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清的山水画是对元代山水的传承以及继续的发扬。

在明清,山水画成了中国传统画的主流派别,众多的画家文人都在其中追寻着先贤的脚步,发扬和光大着我们的文化瑰宝。

通过这一门选修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山水名作,也了解了很多关于画山水画的笔法,比如画山石的笔法,画草木的笔法,还初步懂得了怎样去观赏一幅山水的布局,初步了解如何去赏析一幅山水作品。

在山水画赏析课中,老师还带领我们真正地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创作,自己真正动笔去加入了创作一幅山水画的行列当中,亲身感受中国传统画的魅力。

通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更加地热爱这一门传统艺术,它其中所蕴含的东西非常丰富,那是几千年来文化历史的积淀所形成的特有的魅力,而我也相信,中国传统画,这一古人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无价的文化瑰宝,将在现代中国人的努力下,传承、发展得更好,将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