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低于正常儿童,且具有适应困难的儿童。

他们在认知、语言、学习、社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并需要特殊的教育和支持。

下面将从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来浅谈智障儿童的情况。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发展滞后: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相对滞后,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不如同龄正常儿童。

他们在思维的抽象、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能力上表现较差,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教育资源来提升认知功能。

2. 语言沟通障碍:智障儿童在语言沟通上存在困难,包括发音不清、理解能力有限、表达能力低等问题。

这使得他们难以与他人有效地交流,给他们的学习和社交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情绪行为不稳定:智障儿童的情绪行为较为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

他们在面对挫折、变化等环境压力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情绪脆弱性。

4. 自尊心低下:智障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往往会遭受同伴的排斥、歧视和讥笑。

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使其自信心低下、自尊心受损,自我认同感不强。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我们应该提供特殊教育来支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特殊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为智障儿童提供安全、稳定、有序的学习环境,创设适合他们特殊需求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当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来满足智障儿童的学习需求。

2. 强化认知训练:针对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滞后,我们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来帮助他们提升认知能力。

通过游戏、绘画、动手制作等活动来促进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3. 健全语言治疗:针对智障儿童的语言沟通障碍,我们应该提供系统的语言治疗,包括发音训练、听觉训练、语义理解和表达的训练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语言治疗,帮助他们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4. 关注情绪社交发展:在特殊教育中,我们也应该关注智障儿童的情绪和社交发展。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展迟缓或受损的儿童,他们的智力水平远低于同龄人。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和一般儿童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注。

本文将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情绪方面。

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较低,他们往往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

他们对信息的处理速度较慢,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

智障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也较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情绪失控的情况。

他们常常体验到挫折和困难带来的负面情绪,对待自己的能力和自尊心有着较弱的抵抗力。

对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

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有限,但仍然可以进行一些基础的认知训练。

特殊教育师可以通过简化教学内容和使用具体形象的教具,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习,充分尊重和理解他们的学习节奏,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学习探索。

智障儿童的情绪管理也是特殊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特殊教育师可以通过情绪管理的培训和指导,帮助智障儿童学会更好地处理情绪。

可以教给他们一些情绪调节的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特殊教育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艺术活动等方式,帮助智障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负面情绪的积聚。

家长和社会的支持也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给予智障儿童充分的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参与社交和学习活动。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智障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让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呈现出与一般儿童不同的特点,需要特殊教育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通过关注他们的认知和情绪特点,同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克服困难,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这样不仅有助于智障儿童的个人成长,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包容和进步。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论文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论文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摘要]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受损,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种种的缺陷和障碍。

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智障儿童。

克服消极的态度,还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的原则,重点抓好智障儿童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唤起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智障学生取得成功。

[关键词]认知情绪个性生活技能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一、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方面。

智障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表现是:1、知觉速度慢、容量小、不够分化、缺乏积极性。

正常儿童3岁时已能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而智力落后学生到很大年龄还不能做到,八九岁的孩子都说不出自己衣服的颜色。

2、言语发生晚、表达能力差、词汇贫乏、语法单调、存在明显言语障碍。

3、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缺乏思维的目的性、灵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

智障儿童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只有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做到,抽象概括能力很低。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情绪方面。

智障儿童在情感特点方面与正常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智障儿童的情绪体验与幼儿差不多,情感不稳定,易变化,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得现象颇为常见。

其次,还表现在情绪调节功能差。

莫名其妙的哭与笑,对沉重的精神打击无动于衷,但有时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体验。

再次,表现在高级情感产生晚、水平低。

开智学校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道德感方面表现出无羞耻、不知道难为情、也不懂是非曲直、在理智感方面不知道学习为什么,在学习中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求知欲和特别的兴趣爱好。

个性特点方面。

智障儿童在个性特点方面首先表现为抱负水平低。

智障儿童可能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他们与智力年龄相同的儿童相比更易满足于不良成绩。

其次,他们渴望得到注意和表扬。

再次,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智障儿童除行为习惯一项外,生活自理能力、言语交往能力、家务劳动能力、时间概念掌握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项均与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儿童,其智力发育相对滞后,表现出学习能力、记忆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困难。

智障儿童心理具有许多的特点,如下:一、情绪不稳定智障儿童由于智力问题,往往难以理解和识别周围的事物和人,对于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情感体验无法准确表达。

因此,智障儿童的情绪比较复杂,一方面容易遭受挫折和失落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比较容易兴奋和激动,情绪不稳定。

二、社交能力有限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滞后,使得他们和同龄人相比,在语言和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缺陷,无法和同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这样一来,智障儿童在社交活动中往往显得孤立无援,难以适应社交环境。

三、自我中心智障儿童认知能力有限,思维模式比较单一,对于周围的环境和人群关注度较低,因此智障儿童易于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中心,周围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服务的,容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特殊教育是在教育体制内针对智力低下、残疾、特殊行为等问题的儿童,建立特定的教育课程和教学环境,以实现其教育和发展的目标。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特殊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提高其社会适应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特殊教育的目标如下:一、提高智力水平特殊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针对智障儿童智力发育滞后的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尽可能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自理。

二、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智障儿童在自理生活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专项指导和训练,培养他们独立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促进社交能力发展由于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有限,需要通过特殊教育的方式,培养他们社交技能和社会规范,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四、提高自我肯定感和自尊心智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受到歧视和排挤,需要通过特殊教育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我肯定感和自尊心,从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环境。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2)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2)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2)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篇二《智障儿童教育之我见》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试验的深入与完善,有些轻度智力障碍的儿童随同正常儿童进入普通班就读,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智障儿童教育教学实践所谓的智障儿童是指那些思想表现和学习表现都处于后进状态,甚至有智力障碍的儿童。

智障儿童在园人数虽少,但如何进行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一、用爱的行为实现对智障儿童的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指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为把他们培养成既善于合作,又善于竞争,即能追随时代,又能适应社会的现代人而打好基础,这是形成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儿童成人、成材的前提。

特别是刚入园的智障儿童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与训练,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是行为问题最多的时期。

如: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

很多儿童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是家长代劳了,自理能力极差。

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

”怎样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不仅要长期坚持所定的规则,还要经常表扬、提醒、鼓励,使他们持之以恒坚持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另外优美的环境,整洁的校园,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心境,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舒适的学习环境。

有的校园的活动场所窄小,绿化场地更小,要给他们开辟,他们就像一只只出笼的小鸟,欢蹦乱跳,有些孩子见到花儿就随手摘,还任意践踏草地,乱扔果皮、纸屑……于是,我在“认识我们的校园”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让幼儿认识校园的,先带领幼儿参观、感知,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力画出眼中的校园,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校园就像一个大花园――有五颜六色的花、宽敞明亮的教、卧室、平坦的操场、有许多新朋友、老师、还可以学知识。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的一类特殊儿童。

由于智障儿童智力上的缺陷,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社交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这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来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

因此,孩子的心理问题尤为重要。

智障儿童心理特征是写定的。

首先,智障儿童在学习中难以跟上同龄人的步伐,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成果受限制,因此,他们的自尊、自信心、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都很低。

其次,智障儿童在生活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他们比较孤独,平时交朋友也较困难,常常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心理冲突和困境。

为了帮助智障儿童改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教育方案,如下所示:1、对智障儿童进行身心全面的训练。

智障儿童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都需要训练。

因此,教师或家长应该采取适当的身体练习,如体育锻炼等,以便他们能够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在心理方面,教师或家长应该耐心细致地陪伴他们交流、聊天,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2、加强语言教育和心理疏导。

许多智障儿童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较差,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语言教育和交流。

在这方面,教师或家长可以采用一些语音培训和语言疏导的方法,如对他们进行语言练习、谈心等,以便让他们学会更好地表达自己。

3、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智障儿童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感情上得到支持和鼓励,增强自尊。

此外,我们还需要营造一种平等、尊重、开放的教育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受到同样的教育,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总之,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采取正确的措施,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就能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受损、智商较低、学习能力受到严重限制的儿童。

他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特点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关怀。

本文将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

认知方面智障儿童在认知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智力发育水平通常远低于同龄正常儿童。

他们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记忆能力都受到明显的限制,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诸多困难。

智障儿童往往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通过语言或符号进行抽象思维,而更多地依赖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来进行思维活动。

在认知过程中,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需要借助外界的帮助和指导。

情感方面智障儿童的情感表现往往比较简单、直接,缺乏对复杂情感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他们的情感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情绪不稳定。

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往往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在与他人交往中,他们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调节方面也存在着种种困难。

特殊教育基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特殊教育,以帮助他们克服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困难,实现全面发展。

个性化教学对于智障儿童而言,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适合的。

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通过对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全面评估,为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情感关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智障儿童的认知方面,而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在特殊教育中,我们需要加强对智障儿童的情感关怀,尊重他们的个人情感和感受,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我们也需要教导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

社交技能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交技能往往比较薄弱,因此在特殊教育中,我们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社交能力的培养。

通过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教学形式,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智力障碍是一种智力发展低于正常人群的状态,智障儿童在心理上存在着某些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到其个体的情感、认知和行为表现。

教育界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由于孩子成长的多种因素影响,其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模式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探究方向。

本文将从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1、认知发展滞后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呈明显偏低,面对新事物的学习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他们对新信息的处理速度、记忆能力、注意力和理解能力都比其他正常儿童明显低下,也因此经常需要别人的指导和帮助,缺乏自我独立能力。

2、情绪行为不稳定智障儿童的情绪比正常儿童更容易波动,表现在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的交替出现、嗓音高、情感表现强烈等。

同时,智障儿童的行为表现也会受情绪影响而波动,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渴望关注、情绪激动等。

3、认知操作能力弱智障儿童对于个体认知操作难以熟练掌握,例如细微的品质差异、时间变化和数量判断等,这使得他们在解决生活、学习以及社交困难时感到身心上的挣扎和焦虑。

4、交往技能差智障儿童的交往技能较差,面对不同年龄段和各种性格特点的人群,他们缺乏适应和应对的能力,容易主观判断性状或性格,产生恐惧感或不信任感。

二、教育对策1、通过互动游戏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在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安排一些互动游戏的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放松心情,而且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情感抗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科普、绘本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慢慢认识世界,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其语言能力和综合智力水平。

2、适度激发竞争意识通过适度激发竞争意识,教育者可以促进智障儿童的学习动力,这样他们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的优势,并会不断给予自己心理激励以突破自我。

对于具备强烈竞争意识的儿童,合理提供针对性的奖励制度,鼓励他们面对困难而不屈不挠,这也能够为智障儿童的挑战感和成就感提供保障。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在智力发育上出现了明显偏离正常,程度与限制的一类儿童。

他们在认知、学习、社交和情感等方面都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和生活关爱。

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特殊教育,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以便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和发展。

一、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1. 认知发展滞后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他们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对于抽象概念和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因此教学要简化、具体,需要注重重复和巩固。

2. 学习困难智障儿童学习的速度和效率都较低,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要结合其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社交沟通困难智障儿童在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情感,也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需要特殊教育老师和家长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4. 自理能力差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较差,需要长期依赖他人的照顾和帮助。

他们在个人卫生、饮食和穿着方面需要额外的指导和训练,以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二、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重要性1. 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智障儿童由于认知发展的滞后和学习困难,需要接受特殊的教育和学习辅导,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提高学习成绩。

特殊教育能够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障碍,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智障儿童往往因为自身的特殊情况和学习困难而自卑和沮丧,特殊教育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和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生活。

3. 促进其社交和情感发展智障儿童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存在困难,特殊教育能够通过系统的社交训练和情感培养,帮助他们克服社交障碍,提高情感表达能力,融入家庭和社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快乐和成长。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由于生理或心理原因导致其智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儿童。

这类儿童通常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怀,以满足其特殊的认知和心理需求。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与一般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制定教育方案,满足这些孩子的成长需求。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认知发展滞后智障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远低于同龄的正常儿童。

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都有所受限,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较弱。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用更加简单、具象的方式来传达知识和信息,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

二、情绪不稳定智障儿童的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较差,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大、情绪爆发等问题。

他们对于自己的情绪状态难以准确把握,需要教育者的引导和帮助,学会适当表达和应对情绪。

三、社交困难智障儿童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他们可能不太善于与他人交流,情感交流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情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足。

在与这些儿童的交流与教育过程中,需要多给予他们一些情感、社交方面的辅导和帮助,让他们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群交流。

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智障儿童的特殊需求而设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目的是帮助这些儿童克服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在特殊教育中,教育者需要关注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

特殊教育需要以个体为中心,因材施教。

每个智障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特点都有所不同,教育者需要针对每个儿童的特殊情况,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有些儿童可能在语言方面存在较大障碍,需要强化语言训练;有些儿童可能在情感沟通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加强情感交流的训练。

特殊教育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特殊教育需要注重情感关怀和引导。

智障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较弱,需要教育者的耐心倾听和理解。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赋予孩子们充分的情感关怀,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他们的情感健康发展。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缺陷,导致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的一类儿童。

他们常常面临着特殊的教育需求,需要特殊的关爱和教育方式。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与一般儿童有很大的不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特殊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就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进行探讨。

1. 自我意识薄弱智障儿童常常由于智力水平低下而导致自我意识薄弱,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所困难。

因此在教育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如游戏、音乐等形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增强自我意识。

2. 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智障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而产生情绪波动。

在教育中,需要通过理解和包容,耐心指导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培养他们平稳的情绪状态。

3. 注意力不集中智障儿童的注意力通常不够集中,他们对事物的关注度不高,容易分心。

为了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力集中的能力,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如利用游戏、视觉辅助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4. 学习难以适应和转变智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新知识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他们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

在特殊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每位智障儿童的特点,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和转变。

5. 社交能力差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通常较差,他们往往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特殊教育中,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特殊教育是指以智障儿童为主要对象的一种教育方式,旨在通过个性化教育方法和特殊教育资源,帮助智障儿童克服他们的学习障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特殊教育需要重视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在特殊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采用具体的教育方法,如个性化教学、多感官教学等,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情感不稳定、行为模式固定化、自我意识淡薄等方面。

首先,注意力不集中是智障儿童心理特点之一。

智障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和走神。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的感官过敏或过于迟钝,或是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不足或认知水平低下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帮助智障儿童集中注意力,我们可以采用教育游戏、智能玩具等多种教育工具,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优化学习效果。

其次,情感不稳定是另一种常见的智障儿童心理特点。

智障儿童往往缺乏对自己的情感认识和掌控,因而情绪较为不稳定。

这可能表现为过度敏感、易怒、情绪波动等问题。

为了帮助智障儿童提高情感稳定性,我们可以采用心理疏导、情感课程、亲职教育等方式,建立他们的自我意识,促进情感健康。

第三,行为模式固定化是智障儿童心理特点之一。

智障儿童往往无法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容易陷入行为模式的固定化。

这可能表现为不能很好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无法很好地理解并遵守规则等。

为了帮助智障儿童多样化行为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游戏化策略,以及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社交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环境变化。

最后,自我意识缺乏是智障儿童心理特点之一。

智障儿童的意识发展一般相对滞后,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并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明显的失落和迷茫感。

为了帮助智障儿童增强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向他们提供平等的社交机会和环境,激发他们的信心和自尊,并为其提供能够认知和感知自身的活动和游戏,以促进其成长和自豪感。

总之,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不同,我们需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缺点,提高自身的能力和自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在特殊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和关爱智障儿童,为其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帮助,以使其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贡献社会。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认知能力低于同龄人的儿童,他们在认知、语言、行为和学习等方面与正常儿童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智障儿童在心理上存在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教育和治疗的效果。

因此,对于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对指导特殊教育和康复治疗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情绪反应不稳定智障儿童的情绪反应通常不稳定,他们可能会突然出现消极、暴躁或焦虑的情况,这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了使智障儿童情绪稳定,教育者需要采用情感疏导技术,即通过积极的情绪引导和教育,使儿童的情绪得到平衡和缓解。

二、记忆力弱智障儿童的记忆力通常较差,他们难以长时间记忆和理解新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慢慢地、反复地教授内容、激发兴趣、让学生参与和实践、建立类比等方式,以便让智障儿童理解新的知识。

三、语言障碍智障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都较弱,他们难以听懂老师的教诲及正常人的交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者应采用专业的语言治疗方法,如慢慢地、反复地讲话,采用肢体语言、图示等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和表达。

四、思维能力差智障儿童的思维能力差,他们难以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更难以进行分析和综合各种信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具体、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和示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自我意识弱智障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通常很弱。

为了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教育者需要使用正向激励和肯定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自信和满足,鼓励他们参与集体活动,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总之,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需要特殊教育者和治疗师在教育和治疗过程中给予特别关注和应用专业技巧进行教育和康复治疗。

通过充分了解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采用适当的教育和康复治疗方法,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优秀范文五篇]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教育对策当前,在残疾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

其中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心理健康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和谐的精神状态。

包括自我身心知觉明确,能正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质,情绪稳定、乐观、有生活目标、乐意和胜任工作,人际关系和谐等。

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

为害更烈。

”那么,当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对待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们来做以下的探讨。

一、当前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以及产生的原因㈠一般心理障碍1.自卑:表现为不能正视自己的生理残疾。

认为自己总比健全儿童矮一截,遇事畏缩,缺乏竞争的勇气,由于升学、就业等的限制及社会传统的偏见,对未来丧失信心,有些残疾儿童更是自暴自弃,不思奋发。

2.孤僻:由于生理缺陷,而游离于普通儿童之外,喜欢独处,只爱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

3.多疑:常常表现为对人际活动产生偏见和误解,仅依据感性认识和事物表象作出推断。

当周围事物出现时,不管与自己有无联系都会表现疑虑、反感等情绪,并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充分流露。

4.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家庭受到过多的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性,其中盲童依赖性最强,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一味地等、靠、依附于他人,自主自立能力很差。

5.虚狂: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暴躁,一触即发,对人无礼貌,好表现自己。

6.过度激动: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极易激动,举止冲动,待人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

㈡行为偏差 1.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能低下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的思维质量带有明显的缺陷,同时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

2.打架及其他侵犯性行动。

㈢青春期心理障碍1.对青春期的到来产生恐惧、好奇、神秘感,处于羞涩难于启口,而又渴望了解的两难境地。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人,并且伴有适应行为能力缺陷的儿童。

他们的智力发展迟缓或受损,使得他们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进行学习和生活。

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和特殊教育是关注他们发展的必要方面。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波动:智障儿童常常由于无法理解自身的困境和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而产生情绪波动。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易激动、焦虑、沮丧等情绪,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自卑感:智障儿童常常因为智力上的差异而产生自卑感。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认为自己不如正常儿童。

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

3. 社交障碍:智障儿童往往无法适应正常儿童之间的社交交往,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行为怪异、社交能力差、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等问题。

这种社交障碍会使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到困惑和孤立。

4. 学习困难:智障儿童在学习上面临很大的困难,他们可能无法理解教材内容、记忆困难、语言表达能力差等。

这会导致他们在学校中与正常儿童之间出现明显的差异。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需求,特殊教育应该提供以下方面的支持:1. 个别化教学:特殊教育应该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化教学,注重教育中的差异性。

教师应该根据智障儿童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制定个别化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2. 情感支持:特殊教育应该关注智障儿童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辅导。

教师应该鼓励智障儿童积极面对自己的困境,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并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和指导。

3. 社交技能培养:特殊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交技能,帮助他们逐步适应社会和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往。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形式,帮助智障儿童学习适当的社交行为和与他人的沟通技巧。

4. 家庭支持:特殊教育应该与智障儿童的家庭建立紧密联系,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和指导。

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智障儿童的教育计划,在家庭中创造一个积极支持的教育环境。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论文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 论文

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思考摘要:对智障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更是对智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关爱。

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本文论述了在实际教学中总结的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引言: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愈加重视,学校设置心理咨询室,并配备有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

而在特殊学校中,有这样一群智障的学生,由于他们智力低下,沟通难度较大,自我意识薄弱等特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那么,在这群智障孩子身上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是否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又该如何进行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笔者总结了从业几年来对培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带给同行业者更多的思考。

一、开展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1.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智力障碍,一般指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者脑发育不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智力障碍学生的类型也各不相同,有唐氏综合征的患儿,有脑瘫患儿,有精神疾病患儿,也有脑发育不全造成的智力低下等等类型。

这些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有轻度的智力障碍和中、重度的智力障碍。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专业的心理测量标准,所以笔者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总结了从业以来接触到的智障儿童,对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

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同龄儿童相比普遍偏低,中重度智障儿童在知、情、意、行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异常。

具体表现在:认知方面,认知范围狭窄,感知觉速度迟缓,感受性低;情绪和情感方面,情绪表现比较极端,情绪波动大或情绪无变化,对外界刺激表现异常敏感或有的儿童由于感知觉迟钝造成的对外界刺激基本无感;注意力分散,注意范围狭窄,且有意注意占比少,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分散;行为问题多,且不易受控制,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性,更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行为,进而导致智障儿童在社会适应方面,多表现为不适应的特点;与人交往过程中,与相似智商水平的儿童更能产生良好互动,而智力更低的儿童则明显地表现出不适应和社会交往的退缩和自卑心理。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

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智障学生生理上的缺陷影响了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导致情绪、行为、人格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学习焦虑孤独感强烈、好责备自己、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个体因素、父母教养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轻度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改善与提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并随之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仅也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

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

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更加关注于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是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智力残疾是某些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一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这些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从而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

这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要把它放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高度去认识,去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般表现得比较迟钝。

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情性,心理上缺乏需要、追求和期待,因而感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

能进行语言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由于生理、病理、遗传等因素所致的智力发育迟缓或缺陷,并且对于学习和适应环境存在严重困难的儿童。

心理方面,智障儿童存在着一些特点。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自我意识淡薄智障儿童往往缺乏自我认识和意识。

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也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这样一来,他们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支配,导致自我认识缺乏、意识淡薄,进而对于社会适应存在困难。

二、情绪稳定性差智障儿童在情绪方面往往是比较动荡的。

他们的情绪反应较为迟缓,对于环境的变化缺乏适应性。

同时,他们的情绪往往比较极端,容易因为小事情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智障儿童在情绪上无法良好地控制自己,进而对于生活和学习的适应存在困难。

三、社交能力差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往往较差。

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需求。

同时,由于语言和认知方面的障碍,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从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这样的情况会导致智障儿童在社交方面存在困难,无法很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四、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智障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差。

他们在遇到危险或困难时,无法很好地保护自己,容易受到伤害。

同时,他们也不能很好地辨别好坏,会受到不良环境和人的诱惑,进而导致自己受到伤害或危害他人。

为了解决智障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需要进行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应该根据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帮助智障儿童克服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培养其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教师要与智障学生亲近,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一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自信心。

只有这样,智障儿童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进步,获得更好的未来。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

浅谈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及特殊教育智障儿童是指智力低于正常水平的儿童,其智力发育迟缓或受到损伤,影响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智障儿童心理的特点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并需要特殊教育的帮助和支持。

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下是他们心理特点的核心。

智障儿童通常在智商标准化测试中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平均水平。

这导致智障儿童在认知、思维和学习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在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方面遇到更大的困难。

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也有所不同。

智障儿童通常在社交交往、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面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有困难。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交环境方面遇到困难,与正常儿童相比更容易感到挫折和孤立。

智障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较低。

由于他们智力上的困难和在学习、适应上的挫折,智障儿童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和自卑感。

他们常常与正常儿童比较,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存在差异,这可能造成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损害。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持消极态度,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

特殊教育对于智障儿童心理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殊教育的目标是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支持,帮助智障儿童克服他们的困难,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特殊教育师应该了解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学会适应和发展。

在特殊教育中,重要的是给予智障儿童关爱和支持,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该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通过与智障儿童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增强自尊心。

智障儿童的家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对智障儿童保持积极的态度,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增强自尊心。

家庭也可以提供适合智障儿童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

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论智障儿童教育论文篇一《智障儿童课堂教育问题研究》摘要: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因此,以人为本,尊重智障儿童的实际状况,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智障儿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智障儿童;有效课堂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主动发展是智障儿童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

它是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同时,探寻生命个体发展潜能的必要需求。

一、有效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智障儿童的有效参与,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促进智障儿童的有效发展(一)营造和谐氛围,拓展参与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也就为学生学习、探究、思考、展示等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

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也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感受自身价值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意识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摘要]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受损,以及不良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了种种的缺陷和障碍。

针对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老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智障儿童。

克服消极的态度,还必须遵循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的原则,重点抓好智障儿童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唤起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帮助智障学生取得成功。

[关键词]认知情绪个性生活技能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一、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认知方面。

智障儿童在认知方面的表现是:1、知觉速度慢、容量小、不够分化、缺乏积极性。

正常儿童3岁时已能分辨红、黄、蓝、绿等基本颜色,而智力落后学生到很大年龄还不能做到,八九岁的孩子都说不出自己衣服的颜色。

2、言语发生晚、表达能力差、词汇贫乏、语法单调、存在明显言语障碍。

3、思维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缺乏思维的目的性、灵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

智障儿童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只有与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做到,抽象概括能力很低。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
情绪方面。

智障儿童在情感特点方面与正常儿童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情绪不稳定。

智障儿童的情绪体验与幼儿差不多,情感不稳定,易变化,破涕为笑,转怒为喜得现象颇为常见。

其次,还表现在情绪调节功能差。

莫名其妙的哭与笑,对沉重的精神打击无动于衷,但有时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引起他们强烈的情绪体
验。

再次,表现在高级情感产生晚、水平低。

开智学校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道德感方面表现出无羞耻、不知道难为情、也不懂是非曲直、在理智感方面不知道学习为什么,在学习中只是简单的模仿、没有求知欲和特别的兴趣爱好。

个性特点方面。

智障儿童在个性特点方面首先表现为抱负水平低。

智障儿童可能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他们与智力年龄相同的儿童相比更易满足于不良成绩。

其次,他们渴望得到注意和表扬。

再次,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不足。

智障儿童除行为习惯一项外,生活自理能力、言语交往能力、家务劳动能力、时间概念掌握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项均与正常学生有显著差异。

还有,智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相比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无论在认知水平、情感特点,还是个性特征方面都是如此。

二、智力落后的原因
遗传的影响。

很多智障儿童在视觉、听觉、运动和认识活动方面的缺陷,都是由遗传因素所致。

如先天愚型的儿童,就是染色体的畸形引起的。

产程因素。

婴儿在母体妊娠期感染某种疾病,或受药物中毒,放射伤害-在分娩过程中引起的脑损伤、颅内出血和缺氧;出生后早期感染如脑炎、脑外伤或其它有高热症状的疾病等均可影响婴儿大脑的正常发育,造成智力落后。

家庭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本达等发现205个智商高于50
的智力迟钝的人中,大部分在近亲中还有其他迟钝的人,同时有1
/4的家庭或者分居,或者甚至不能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

其他和迟钝有关的家庭因素包括父母事业心低,父亲离家,缺乏适当的两性榜样,贫困和不重视教育。

社会原因。

由于智障儿童在社会生活环境中经常遭受挫折与失败,周围人常予以歧视和嘲笑,导致他们形成不良的自我概念。

同时,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相当多的智障儿童得不到相应的教育。

这些也是造智障儿童智力长期落后的原因。

三、教育对策
正确认识智障儿童。

鲁宾斯坦研究认定:“不管儿童智力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也不管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他的发展如何落后,但总是在发展。

”他还指出在组织得好的教育和教养条件下,“就能消除或减少这些神经过程的机能障碍。

”作为家长或教师必须认识到智障儿童有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克服消极的态度,积极地去推动这种发展。

重点抓好生活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智障儿童的智力缺陷限制了他们认识活动与个性的发展,只有结合他们的日常生活,授之以正确的行为方式,使之知道什么可以做,应该怎样做,经过反复实践训练,形成习惯,才能初步适应社会生活。

必须从小训练他们多种多样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从事简单劳动的能力,社交技能等。

泰尔福特和绍里指出:“很多工作非常简单,使它们很容易被掌握。

如果他们懂得敏捷、态度大方、良好的仪表和可信赖的价值,就能没有困难地做好很多工作。

”他们
强调指出:“发展这些特征所需要付出的社会训练应尽早开始,以便发展那些到成年时将变成自己能应付环境的社会形式。


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差异性是进行智障儿童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是指教育时要注意提高智障儿童的思想认识水平,让他们逐步建立起是非、善恶、好坏的道德观念,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

实用性指教育内容要选取与智障儿童关系密切,并与将来社会生活、从事简单的生活劳动有关的内容,在矫正和补偿他们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缺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差异性是指智障儿童各自的身心特点差异很大,形成智力落后的原因不一。

因此,教育时要特别强调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唤起学习兴趣,帮助智障学生取得成功。

智障儿童认知积极性差,抱负水平低,但渴望得到表扬。

作为老师,对他们要给予特别的关心与帮助,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

智障儿童自己没有判断进步大小的标准,对他们来说,走了一步似乎就跨了一大步,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为了使他们对自己的进步结果有真切的感受,对于竞赛优胜者除了出光荣榜,发奖状外,还应发给适当奖品。

哪怕是一块橡皮、一支铅笔,价值虽然微薄,但对智障儿童却能其到很大的增力作用。

同时,还应提倡把智障儿童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火热的社会生
活中去,增加他们的经历,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而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引导他们去观察和认识自然和社会,激发他们产生了解周围事物的愿望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使智障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帮助他更好地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朴永謦等编著:《缺陷儿童心理》
[2]r.m.利伯特等著,刘范译《发展心理学》
[3]骆伯巍等《弱智学校毕业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初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