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成都生态廊道
四川省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17)
四川省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17)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成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6.03•【字号】•【施行日期】2017.08.01•【效力等级】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已于2017年2月24日由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通过,2017年6月3日经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城乡规划的科学民主制定和严格实施、监督,完善规划治理,优化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保护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城乡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监督检查以及在城乡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区是指城市、镇(乡)、村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应当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规划区应当相互衔接。
第三条本市城乡规划包括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和村规划。
城市规划、镇(乡)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坚持规划先行、建管并重、城乡统筹、分类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二)贯彻绿色、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三)保障社会公众利益,确保公共空间优先、公共交通优先和公共配套优先;(四)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注重延续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保护有地方特色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五)维护城乡规划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兼顾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五条本市城乡规划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分级管理。
开发区、园区等应当统一纳入城乡规划管理。
成都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
新兴经济产业生态圈是为简州新城未来的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提供支撑的产业。新兴经济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位于产业价值链 的高端、融入全球产业链条、本土型企业或合资型企业为主,产业 门类上偏向于科创类。新经济将随着简州新城环境品质和设施服务 等级的提升、高端人才的集聚而不断萌发。 第17条 魅力战略——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建设魅力生活之城
成都市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 (2016 年-2035 年) 公众意见征集稿
成都市简州新城管委会 二〇一八年一月
成都市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 年)公众意见征集稿
序言
简州新城是成渝相向发展廊道上的重要节点,位于成都市 40 公里圈层和东 西向天府文化传承轴的交汇处,是“东进”五大组团的地理中心。西连龙泉驿, 东临简阳新城,北望淮州新城,南接空港新城,素有“蜀都东来第一州”的美誉。
高端制造业生态圈利用简州新城区位优势,借助龙泉驿区和空 港新城的产业带动,大力发展汽车相关产业,构建“龙泉驿-简州简阳”产业走廊,借助空港新城的国际空港区位优势,发展以高技 术制造业为主的临空经济,将简州新城打造为智造基地。
现代服务业生态圈包含生活服务、文化旅游、生产服务和观光 农业四个主要产业。生活服务产业着眼东进生活中心的建设,发展 行政服务、商业服务、体育休闲等产业。文化旅游业关注驿道文化 游、汽车文化游和山水文化游。生产服务重点培育现代物流、科技 研发、汽车金融等。观光农业重点培育食品制造、农业观光、休闲 农业。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作为成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指导成都城市建设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据,《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正式出炉。
这也是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规划。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规划》提出重点抓好住房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
【目标】到2025年,新增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快速路里程达到约315公里十五分钟公服圈覆盖率达到100%……《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具体目标。
到2025年末,全面构建“现代化建设、绿色化转型、数字化赋能、智慧化运行、全周期管理”的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模式。
具体而言有10个领域目标。
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形成“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
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质量稳步提升。
到202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
高质量住房供给体系较为完善。
“十四五”期间新增供应商品住房100万套(间),其中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间)。
到2025年末,保障性住房常住人口覆盖面达到100%。
城市有机更新全面实施。
“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173个老旧片区有机更新,新增改造老旧小区2555个,打造特色街区100条。
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5年末,十五分钟公服圈覆盖率达到100%,建成天府文化地标130处、国家级博物馆23座,新增三甲医疗机构10家以上,新增三级乙等县级疾控中心5个以上。
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都市圈出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
到2025年末,实现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850公里以上,铁路公交化达560公里。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占公交出行比重达65%。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
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一直致力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此,成都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主要的做法和特点,以推动城乡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一、统筹规划成都市制定了城乡统筹规划,明确了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等发展目标。
通过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城乡资源,合理布局城市与农村发展格局,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优化土地利用成都市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耕地,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同时,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交通互联成都市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交通要道,提升交通运输效率,缩小城乡间交通不便的差距。
同时,建设智慧交通系统,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优化城乡交通组织结构。
四、强化公共服务成都市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发展的均衡。
同时,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五、推动产业协调发展成都市积极引导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城乡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展农村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水平。
六、加强环境保护成都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环境卫生的改善。
七、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成都市积极推进农民就业创业,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实现城乡劳动力有效对接。
同时,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吸引外来游客,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的看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包括统筹规划、优化土地利用、建设交通互联、强化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等方面,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作者:何树平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第15期核心提示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坚定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等战略部署,城镇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融合持续深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0.79%提高到57.82%,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大城市数量少能级低、农业转移人口尚未完全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城市功能有待完善优化、城市发展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品质不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把加快城镇化步伐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我们要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一、推进各级城镇梯级协调的城镇化,构建人城融合家园党代会报告强调,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的工作总思路,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
(一)提升成都极核发展能级。
从“公园城市首提地”到“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宜居优势更加彰显,入选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天府新区近期实施规划
三星镇
大林新镇
3 规划布局及空间形态 3.2 整体空间形态
天
N
正兴中心区 锦江休闲生活服务带
创新科技城
第 二 绕 城 高 府 速 龙
大 泉
三星镇
道
山
大林新镇
4 道路交通 便捷的对外交通网络 天府新区近期规划区周边有便捷的 “四纵两横”对外交通网络。
至中心城
双流机场
天
四纵:元华路、站华路、天府大道、 红星路。
锦江生态绿带 文化公园
体育公园
天府大道绿轴
国宾大道绿轴 湿地公园 天府公园
兴隆外湖公园
兴隆湖公 园
鹿溪河绿轴
绿地系统规划图
7 水网系统 打造一体化水网系统 保护现状自然水体,充分理水引水, 依托锦江、南干渠、鹿溪河,在各个片 区形成一体化的水网系统。 锦江生态服务带:主要依托锦江及 其支流进行理水造景。 正兴中心区:以南干渠为水源,结 合天府公园打造正兴湖,并利用沟谷规 划形成网络状水网系统。 创新科技城:依托鹿溪河打造兴隆 湖,通过兴隆湖蓄水结合冲沟营造指状 水网。
第 华牧路 元 华 路 南 延 线 大 件 路 站 华 双兴大道 天 府 大 道
正公路
成 自 泸 高 速 机
路
南 延 创 新 大 道
路
场
快
线
二 线
绕 城 高
高速路 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
速 道路交通规划图
路
5 配套设施 完善的生产及生活配套 布置完善的生产及生活配套设施。 配套设施强调均等化和差异化并重 每个片区内相对均衡配套,各个片 区根据功能的差异又有所侧重,休闲生 活服务带侧重于生活休闲类设施,正兴 中心区侧重于商业商务及大型文博展览 设施,创新科技城侧重于产业配套。
“公园城市”背景下成都周边乡村的规划改造——以资阳市金星村为例
2.1.1 挖掘传承乡村文化 注重乡村原本的传统文化,重建消失的文化,保存延续
存在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乡村与乡村、乡村与城市之间最本 质的区别。因此,要挖掘传承乡村文化,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比如政府加大对乡村建设在文化挖掘方面的投资,丰富乡村 居民的日常生活,多和附近的村落举办一些民俗文化节日活 动,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要注重外来文化的传播, 让外来文化传播过来的目的是加强本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要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方式来传播 [4]。 2.1.2 注重乡村的邻里关系
延续乡村中所有的熟人社会关系,拒绝盲目进行乡村 规划改造,同时注意预防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向, 优化或保持乡村原本的社会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当中的邻 里关系,注重乡村的人情味。从心理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 让大家联结成一个整体 [5]。 2.2 注重乡村的规划 2.2.1 15 分钟生活圈
将城市中的 15 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应用于乡村中。通过 这 15 分钟生活圈的概念,来完善乡村的基础生活设施配置, 从而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提高效率和人民的幸福度 [6]。 2.2.2 重构城乡空间布局
乡村的工资低,所以许多成年人选择外出打工,导致 村中出现留守儿童。虽然金星村内的农田和鱼塘较多,但 是现在存在着农田种植成熟无人收割、鱼塘荒废的情况。
撑天奇石作为龙首山最重要也最能吸引人的文物,它与 村中的间隔太过遥远,与金星村的联系不太紧密,而且其身 上的摩崖石刻文化存在着与村民本土文化割裂的问题。 3.3 规划改造 3.3.1 龙首山摩崖石刻构筑物设计
1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上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 乡村”。
简阳城总体规划2035
简阳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二〇一七年十二月1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4)第二章落实成都市总体规划和东进要求,明确发展定位、目标与发展规模 (6)第三章落实“东进”战略,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的城乡空间 (13)第四章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22)第五章坚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大幅度提高生态规模与质量 (27)第六章加强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34)第七章建设高效、集约、绿色的市域基础设施 (44)第八章科学配置资源要素,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49)第九章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让城市更宜居 (64)第十章历史文化保护 (85)第十章转变规划方式,保障规划实施 (100)第十一章附则 (103)第一章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按照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和《成都市“东进”总体规划》相关要求,找准简阳在成都市“五中心、一枢纽”中的职责担当,主动担当“东进”使命,从全面提升战略定位、打造国际开放新门户、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重塑全域空间格局及重构综合交通网络等五个方面,对“东进”总体规划指导下的简阳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编制,确保简阳城市规划与成都“东进”总体规划的全面落实和高度契合。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四川省城乡规划条例》(2011)4、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5、《成都市城乡规划条例》(2010)6.《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年)》7.《成都平原城市群规划(2014-2030年)》8、《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9、《成都市东进总体规划(2016-2035)》10.《简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11、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范第3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本次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和城区两个层面:市域范围为简阳市行政辖区,面积2215平方公里。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我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07]102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我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我市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07〕102号)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改变了中心城区“城中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了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发展。
据初步统计,目前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以下统称五城区)内还有待改造的“城中村”12个,待改造范围12.95平方公里,待改造建筑面积约546万平方米,需拆迁居民11290余户。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城中村”改造步伐,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现就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造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及实施主体和实施步骤(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促进城市土地科学合理利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增强城市功能、改善“城中村”区域居民生活居住环境、推进统筹城乡和谐发展为目的,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
(二)基本原则。
1.切实保护“城中村”居民合法权益。
通过“城中村”改造,切实改善“城中村”居住生活环境,促进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提升“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
2.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
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城中村”改造,走以市场化为主的道路,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中村”改造。
3.结合实际,“一村一策”。
“城中村”改造难度高,各“城中村”情况差别大,在土地、规划、报建、拆迁管理等方面除予以统一的政策支持措施外,还需要结合各“城中村”具体情况,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分别确定改造方式和政策支持措施,确保全市各“城中村”改造的顺利推进。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的批复-成府函〔2015〕44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的批复
正文:
----------------------------------------------------------------------------------------------------------------------------------------------------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2013-2020)》的批复
成府函〔2015〕44号
市林业园林局、市规划局:
你们《关于请求批准〈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3-2020)〉的请示》(成林业园林发〔2015〕62号)收悉。
该规划已经成都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4年第8次主任会议审议通过。
经研究,市政府原则同意《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 (2013-2020)》。
请你们会同有关部门、单位认真实施,抓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维护管理,巩固创建园林城市的成果,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5年4月8日
——结束——。
成都田园城市绿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 难题 、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的重要途径 , 而建设世界现代 田园 周 围的环境不够协调 。 现代 田园城市 的重要 因素 , 而绿 道作 为城 市绿 地 系统 的一 部 是想更加亲近 自然 , 但是从 目前 绿道 的打造来 看 , 并 没有很好 地满足游人 的这个需求。既然是 田园健身绿道 , 那必备 的健身 场所和器材也应该配套。
关键词 : 田 园城 市; 成都 ; 绿道建设 ; 对 策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8 5 5 4 . 2 0 1 4 . 0 1 . 1 1 8
1 研究背景
配套 的服务功能如 自行车租赁点 、 停车点 、 健身设施 、 休息设施
绿道缺少开放式景观 。骑行绿道除了健 身外 , 游 客更 多的
在国 内不少城 市在 统筹城 乡一体化进程 中, 都 考虑到绿道 的建 3 . 2 景 观 节 点 不健 全
少的一部分 , 同时也成为未来绿 色空 间规划 的一种趋势 。 如今成都在全力建设 田园城市的背景 之下 , 做好 绿道的规 划设计对于城市生态发展 、 经济发展都举足轻重 。绿道 的建设 为此项 目标 的达成 贡献 了很 大的力 量。城 乡统筹 是破解 “ 三 城市是城乡统筹 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其 中, 生态环境是世 界 分, 尤其是乡村 田园绿道和 生态观光 绿道 , 已成 为成都 生态环 境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农家乐都没有形 成气候 , 只是附近的农 家户把 自己居住的地方
稍加改造而建成 , 没有一定 的规模 和管理制度 , 卫 生和安 全问
温江” 特色绿道 网络系统 。绿道 由“ 天乡诚信” “ 万春举仁 ” “ 和 题 都存 在很 大隐患 , 千篇一律 的建设和经营模式 没有 给游人以 盛崇礼” “ 寿安由义 ” “ 金马 尚智” 五个组 团组成 , 不仅拉 长了全 新 鲜感 。 民参与户外健身 的活动半径 , 还将该 区域 内的产业功能 区有机 3 . 4 植 物 配 置 不合 理 串联 , 形成贯穿一 、 三产业 的“ 绿 色经济发展纽带”, 为温江全域 城 乡均衡发展提供 了一条 “ 绿色 动脉 ” 。 本文重点研究万春幸福 田园绿道这 一段 , 它是 整个 温江绿 道 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线路 。万春 田园绿 道以原生态风光 、 川西
成都市锦城绿道总体规划及1期建设方案
锦城绿道规划发展简介建世界水准天府绿道再现水润天府蜀川画卷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一轴两山三环七带锦江绿道(200公里)龙泉山森林绿道(350公里)龙门山森林绿道(200公里)熊猫绿道(沿三环路,100公里)锦城绿道(沿绕城高速,200公里)田园绿道(沿二绕,300公里)滨河绿道(沿走马河、江安河、金马河、杨柳河-西河-斜江河-䢺江河-临溪河、东风渠、沱江-绛溪河、毗河等七条水系廊道,570公里)(1)区域级绿道体系为:(2)规划形成约1920公里区域级绿道全域规划形成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三级绿道体系系统,打造天府绿道体系。
一、市域天府绿道体系规划•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规模133.11平方公里•共涉及11个区开放式、多功能的环状生态公园展现天府文化的蜀川画卷体现世界水准的天府绿道2. 规划定位1. 规划愿景依托环城生态区,规划建设锦城绿道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二、锦城绿道总体规划3. 八大功能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游览,城乡统筹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农业景观,应急避难以人民为中心,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
4. 规划理念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500 公里锦城绿道200公里主干绿道300公里支线绿道4 级配套服务体系特色小镇形态的一级驿站特色园形态的二级驿站林盘院落形态的三级驿站亭台楼阁形态的四级驿站20平方公里多样水体“六湖八湿地四河”为主体的多样水体100平方公里生态农业景观区35.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65平方公里其他农用地和园林绿地5.规划内容数娱港湾主干绿道200公里•结构:一环九射•宽度:自行车道4-6米;人行步道2.5米•全分离独立路权,串联主要景观区域与重要设施,与城市慢行系统互联互通,可举办自行车、马拉松等国际体育赛事5.1 绿道体系支线绿道300公里•对主干绿道进行补充,形成绿道网络,丰富微循环,与城市慢行系统互联互通•宽度:自行车道3.5米;人行步道2.5米一环、九射城市慢行系统北湖道(暂名)金沙道(暂名)江安道(暂名)锦江南道(暂名)青龙道(暂名)安靖道(暂名)川藏道(暂名)龙潭道(暂名)三圣道(暂名)机动车禁入、骑行与步行分离主干绿道骑行道6米宽步行道2.5米宽支线绿道骑行道3.5米宽支线绿道步行道2.5米宽•人非分离•宽度:自行车道3.5米人行道2.5米200公里主干绿道•结构:一环九射•人车分离人非分离•宽度:自行车道4-6米人行步道2.5米•全程无障碍贯通300公里支线绿道骑行步行分离多样化的绿道滨水绿道游林绿道赏花绿道观田绿道一级驿站:16个 方式:融入特色小镇位置:生态区外围的产业用地内功能:综合服务+旅游服务+特色主题(暂定)5.2 四级配套体系一级驿站【极速公园】【东山茶谷】【熊猫小镇】【爱心蜀乡】【江安水镇】【星光大道】【创艺湖城】【新知学园】【匠心工场】【数娱港湾】特色小镇容积率容积率≤1.5建筑密度建筑密度50%-80%建筑高度建筑高度≤15m特色镇布局图一级驿站| 特色镇创艺湖城数娱港湾匠心工场二级驿站:30个特色园主题:特色文化、特色植物、特色景观 功能:综合服务+精品景区游览位置:13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的主要节点(根据资源条件、文化特色、已建成游园项目等情况确定)控制要求:按照环城生态区总规、控规要求、建设低密度、高品质的特色园,对其建筑密度、高度等进行景点化、公园化、特色化控制。
以“生态修复和产业更新”为导向的农村土地整理思路探索——以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成新蒲以北区域村规划为
以“生态修复和产业更新”为导向的农村土地整理思路探索——以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成新蒲以北区域村规划为例发布时间:2022-05-23T02:13:30.100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2月第3期作者:唐成[导读] 本研究片区位于《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确定的城市重要生态绿隔区和一级通风廊道内,是周边区域重要的生态缓冲带和生态涵养区唐成四川新城汇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摘要:本研究片区位于《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确定的城市重要生态绿隔区和一级通风廊道内,是周边区域重要的生态缓冲带和生态涵养区。
在成都市“公园城市”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下,为保证城市通风效率和生态安全,本研究提出“锁定基量、实施减量、优化存量、严控增量、提高质量”的集体土地整理思路,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完善,提升片区内八个村/社区的土地价值,促双流九江街道实现“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
关键词:村规划、整村统筹、土地整治、成都市、乡村振兴、公园城市正文:一、片区现状及研究背景本文研究的片区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成新蒲快速路以北,东至环城生态区(锦城公园)、西至九江街道行政区界、南至成新蒲快速路、北至双流区行政边界,总面积14.25平方公里。
本片区是双流城镇建设区外的乡村地区,由龙池社区、大井社区、石井社区、邹家场社区、石牛社区、马家寺社区、万家社区、通江社区等八个涉农社区构成。
根据“七普”数据,本片区的户籍人口约为12374人,但片区内集聚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常住人口已达约3.5万人。
从现状建设情况来看,由于片区所处区位交通十分便利且又位于多个城区交界的位置,2005年前后,由香港九龙贸易公司牵头本土多家企业,组建成都双流九龙投资有限公司,借鉴成都蛟龙港工业港(双流)成功经验,投资约20亿元在片区内兴建成都双流九龙工业港开发园区。
而后,随着成新蒲快速路的贯通,片区内的工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至2008年,九龙、大井和铁门三大园区基本成型,在2014年前后,片区建设用地达到峰值,内部已经集聚大量制造鞋、衣服、家具、建材、机械等制造企业和众多仓储物流企业。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成府函〔2018〕59号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成府函〔2018〕59号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市属国有企业:《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8年5月22日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我市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优化集约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景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四川省城镇地下管线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05号)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建设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概念界定本办法所称的地下综合管廊(以下简称:管廊),是指设置于城市地面以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延伸至地面的附属设施)的市政公用设施构筑物,包括缆线管廊、微型管廊、小型管廊、大中型管廊。
前款所称的城市工程管线(以下简称:管线),包括电力、通信、燃气、热力、有线电视、给水、排水、再生水、交通安全、公安通信、天网、城市照明、热力、垃圾渗滤液管线等其他可以纳入管廊内的管线;所称的附属设施是指用于维护管廊正常运行的附属设施,包括排水、通风、消防、照明、电气、通信、标识、监控与报警设施等。
本办法所称的管廊建设单位是指管廊廊体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单位。
成都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成都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先看上位规划,再谈城市发展,梳理《成都市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总结来说就是:“依托成都资源,发展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区,建立公园城市。
”接下来,全文围绕这四个总结点展开。
(全文阅读时间约3min,规划草案附在底部)根据草案,本次规划思路为“1条主线、3个立足、处理好5对关系”,其中《规划》提出成都市的近远景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到2035年,全面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成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一、聚焦城市群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着眼成渝地区“双核”之一的战略定位,坚持以“强化极核引领作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主线。
通过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极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发挥好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二、发展都市圈成都作为四川的极核城市,推动干支联动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建强“成都都市圈”,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好“经济区”,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除此以外,成都的城镇空间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城镇空间格局。
三、推动城市分区未来五年,成都将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东进”指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南拓”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控”指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保持生态宜居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北改”意味着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中优”就是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开发强度、建筑尺度、人口密度。
系统整合思维下的滨水绿道规划探索——以天府绿道锦江绿轴为例
系统整合思维下的滨水绿道规划探索——以天府绿道锦江绿轴为例于儒海; 游添茸; 马佳琪【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2页(P157-158)【关键词】系统整合; 滨水绿道; 锦江; 水治理; 文化; 景观【作者】于儒海; 游添茸; 马佳琪【作者单位】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五所【正文语种】中文1 城市的新名片1.1 国策指引近年来,我国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等。
在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与强调中,城市良好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愈发受到重视,并作为城市规划建设情况的重要考量。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治水缓堵、减污抗霾、增花添彩的规划行动逐步实施,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生态人居工程项目。
蓝天白云开始抢占头条,绿水青山终于成为时尚。
1.2 他山之石河湖水体往往是城乡重要的生态、生产、生活资源,滨水区也成为在城市双修、新区建设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主战场。
我国诸多城市已探索并实施基于绿道系统建设,提升滨水区城市品质与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
武汉东湖绿道的建设是新常态下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其将绿道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环境、引导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使滨水区从过去单一的大尺度景观设计变为复合型的城市特色景观与活力区,由单个湖泊水体的建设走向网络化发展。
上海黄浦江绿道利用水体及两岸城市资源,整合公共开放空间系统,满足专业比赛、休闲健身、文化体验、旅游观景等不同需求,打造“全景体验”的滨水走廊,实现江河与城市重新连接为愿景。
杭州依托大运河整治提升工程,结合绿道建设,提出“打造世界级公共休闲大走廊”的计划。
综上,如今绿道规划并不是纯粹的景观设计或建设工程,而是一次整合城市空间资源、提升城市宜居环境的机会。
温江城乡形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温江新型城乡形态的总体定位是 :坚持以统筹城乡发 展为主线, 三个集 中” 以“ 为核心 , 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型现代
化 新城 区的 目 , 化 “ 标 深 大统筹 、 集中” 大 理念 , 以组团发展优 化 空间布局 , 以转型升 级提升产 业形态 , 力把 温江打 造成 努 为传 统与现代 交融 的田园都市 、创业与休 闲相宜 的成都 乐
( 1 体 定 位 一 总
在生态环境 建设上 , 覆盖率达 2 % 绿化覆盖率 达 森林 , 3 到 4% 7 以上 :环境 空气 质量 的优 良天 数保 持 在 3 0 以 2 天 上 实现 区域集 中供水 , 民饮 用水 安全率达 1 0 活垃一 居 名生 0 圾 无害化处 理率达 1 ,生活污 水集 中处 理率达 9 % 0 0% 以 8
“ 四道 ” 建设 。
的调整 优化和城市 功能 的完善 ,同时强化与 周边 区市县 的 横 向联系 , 宜居宜 业的现代化 生态城 区 ; 态保育 区依 建设 生 托 温江北部丰 富的 自然资源和历 史文化底蕴 ,与都江 堰南 部、 郫县西部 共 同构筑 “ 都 ” 温郫 生态保 护区 , 区域 内的建设 坚 持 “ 护 中发展 、 发展 中保 护 ” 在保 在 , 整个 区域 的生态 确保
2 主体 功能区 .
构 建城 乡一体 的开放 空 间体系 ,整个 区域 由城市集 中
中图分类号 :2 9 2 文 献标识码 : 文 章编 号 , 0 - 9 72 0 )10 6- 5 F 9. 2 B 1 8 5 4 (0 80 - 0 3 0 0
萄
工】 I
鎏
8
维普资讯
建 设 区和 生态保育 区两部分 构成 。城市 集 中建设 区主要承 担 人 口生 产 、 生活和 居住 功能 , 调土 地 的集约 利 用、 业 强 产
成都市锦城绿道总体规划及1期建设方案
“六湖 八湿地 四河”为主体的多样水体
100 平方公里生态农业景观区
35.2平方公里基本农田 65平方公里其他农用地和园林绿地
数娱港湾
5.1 绿道体系
主干绿道200公里
• 结构:一环九射 • 宽度:自行车道4-6米;人行步道2.5米 • 全分离独立路权,串联主要景观区域与重要设
基础服务设施:公厕(按500米半径选择性布置)、休息设 施
时尚旅游设施:时尚休闲小品 文化设施:文化雕塑、涂鸦等
体育设施:居民健身设施
5.3 配套服务设施 文化、体育设施
结合各级驿站设置各类文化设施约640处 文化展示:小型博物馆、艺术馆、雕塑等 文化体验:露天音乐场、露天剧场、书吧等
科普教育:诗社、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1000㎡): • 大型院落(31个):增配精品酒店、博物馆等 • 中型院落(55个):增配特色购物、画廊画室等 • 小型院落(84个):基础服务
• 建筑高度≤10m(环城生态区总规要求) • 建筑密度≤60%
林盘院落布局图
三级驿站 | 林盘院落
位于青龙湖的“明蜀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暨考古文化研究中心”
【匠心工场】 【数娱港湾】
特色镇布局图
一级驿站 | 特色镇
创艺湖城
数娱港湾 匠心工场
5.2 四级配套体系 二级驿站
二级驿站:30个特色园 主题:特色文化、特色植物、特色景观 功能:综合服务+精品景区游览 位置:13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的主要节点
(根据资源条件、文化特色、已建成游园项目等情况确定) 控制要求:按照环城生态区总规、控规要求、建设低密度、高品
特色主题(暂定)
水乡 时尚购物
湿地 数码 赛车 文创 工艺展示 熊猫 茗茶 乐学 蜀道文化 古蜀 音乐 蜀绣 公益 神话 合计
成都东部新区条例
成都东部新区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7.29•【字号】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0号•【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0号)《成都东部新区条例》已由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24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7月29日成都东部新区条例(2024年7月29日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管理体制第三章规划建设第四章科技创新第五章产业发展第六章开放合作第七章生态宜居第八章公共服务第九章社会治理第十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保障和促进成都东部新区(以下简称东部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东部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活动。
东部新区范围由省人民政府依法确定。
第三条东部新区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发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重要枢纽优势和成渝相向发展重要支点作用,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东部新区建设发展的领导,统筹协调解决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东部新区建设发展的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措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
成都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推动东部新区高质量发展。
成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试行细则
《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二0一一年一月第一章总则 (4)1.1 目的 (4)1.2原则 (4)1.3 适用范围 (4)第二章选址 (4)2.1安全性 (5)2.2经济性 (8)2.3 生态性 (8)第三章总体布局 (9)3.1总体要求 (9)3.2布局原则 (12)3.3布局类型 (15)第四章建筑设计 (18)4.1概述 (18)4.2建筑设计 (18)4.3 建筑结构 (28)第五章乡村建设环境 (40)5.1乡村总体环境绿化 (40)5.2沟渠水体岸线 (41)5.3乡间路径 (41)5.4乡村文物古迹 (42)5.5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42)5.6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 (42)第六章新村环境整治 (45)6.1农房整治 (45)6.2宅院围墙整治 (45)6.3闲置地整治 (46)6.4标语、广告整治 (46)6.5农村环境卫生整治 (46)第七章公共配套设施 (46)7.1公共配套设施内容 (47)7.2公共配套设施指标 (48)第八章市政基础设施 (50)8.1道路交通工程 (50)8.2给水工程 (54)8.3排水工程 (58)8.4环卫工程 (61)8.5电气工程 (61)8.6通信 (63)8.7燃料 (63)第九章防灾减灾 (64)9.1一般要求 (64)9.2 道路 (64)9.3消防 (65)9.4防洪 (65)9.5防地质灾害 (65)9.6避雷 (65)第十章编制 (66)10.1编制方式 (66)10.2编制内容及深度 (67)10.3施工图设计 (68)第十一章附则 (69)11.1用词说明 (69)11.2名词解释 (69)11.3 附表 (70)第一章总则1.1 目的为了在全市范围内按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范和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实现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特制定本导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
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 城市绿色廊道概述1.1概念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
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
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
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
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1.2组成与特性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整体性,(2)联结性,(3)延伸性,(4)多功能性,(5)地域特色性。
1.3 功能城市绿廊具有多重功能,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协同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1)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是城市绿廊首要的功能,它构建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提供保障。
(2)增进公众健康。
(3)提供吸引人的游憩场所。
绿廊将大量的生态、游憩和历史文化资源蕴涵其间,提供吸引人游憩的场所。
(4)愉悦的交通体验。
(5)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教育,生态差异保存。
(6)增加经济收入。
(7)城市防灾。
通过城市绿廊可以增加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疏散和安置遇灾、受灾民众,保证其生命和财产安全。
1.4城市廊道研究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城市廊道的研究起源于1 9世纪60—70年代,其前身是发生于美国的“公园运动”,至今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1860— 1900年1867年,美国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等人设计的波土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
以后出现了1883年的双子城(Minnea polis,H. Cleveland)公园体系规划、1900年的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的西雅图城市规划等。
随后,奥姆斯特德的学生查理·艾立奥特扩展了他的构想,为整个波土顿大都市(600km2)构建了一个绿廊网络规划。
(2)第二个阶段:1 900— 1 945年1903年,奥姆斯特德兄弟继续其父亲大胆而富有远见的规划设计实践,在LEWIS、C LARK百年纪念时设计了40英里(约64.4km)的公园体系,简称“40英里绿廊”,后来该公园体系进一步扩展至140英里(约225.4km )。
同时期,小查理·艾立奥特为马塞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奠定了州域开敞空间规划的基础。
此外,美国国家公园服务机构也大量从事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以连接国家公园和重要的风景胜地,最蔚为壮观的蓝山公园体系,绵延750英里(约1 207.5km)。
(3)第三个阶段:1 960—1 970年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刘易斯教授设计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威斯康星州辨认了约220处文化与自然景观。
刘易斯称上述带状空间为“环境廊道”。
196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第一次把生态学引入城市设计,并提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是有限的”原则、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安危的原则。
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而不是与大自然为敌。
以E rvin Zube为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在景观规划与研究领域运用“数据参数法”,权衡土地使用的适宜性。
后来,该方法成为各国规划师在土地使用决策时采用的一个普遍性工具。
(4)第四个阶段:1980—1990年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户外空间报告》,指出未来构想——绿廊的生命网络,为居民提供接近开敞空间的可达性与便利性,把城市和乡村串珠般地连为环状体系,总统委员会对“绿廊”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对该术语的法定认可。
查理·里特尔(Charles L ittle)的名著《美国绿廊》出版。
该书回顾并简要地总结了16个绿廊项目工程的情况,把绿廊规划的探索与努力展示给公众,在公众中传播绿廊规划意识。
2 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建设实例研究21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都会面临各发展阶段的不同问题、对策和任务。
但它们却趋向同一目标,即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廊(体系),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通畅性、高效性、和谐性,促使城市各组成部分间功能的结合更为紧密。
就成都市而言,借鉴和学习国外百年绿廊建设的经验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研究和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的绿廊是符合成都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要求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是成都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绿廊理念从意识、战略走向实施、技术性操作的有效途径。
2.1项目背景研究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项目是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由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于2006年初提出的。
其目的是为有机地将城市内的公园绿地、城郊的风景林地和远郊的风景区进行连接,全面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增进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的健康走廊。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该项目于2006年底完成总体规划,并同期进行了1 0km 示范段的建设。
2.2项目建设原则与目标研究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生态原则、人本原则、文脉原则、特色原则、景观原则、效益原则。
项目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构建绿廊环网体系:提高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成都特点”,总长度约为900km的绿廊。
2 .3 项目远期和近期布局研究2.3.1 远期布局成都市绿廊体系的远期( 2 0 1 1 — 2 0 2 0 年)布局结构骨架为“一轴·一扇·四廊·五环·多点”,以期形成总长约9 0 0 k m的绿色廊道环网系统(图1 )。
2 3 2 近期布局近期( 2 0 0 5 - 2 0 1 0 年)实施的“光华大道一温玉路一青城山”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绿廊环网系统中西向的绿廊,起始于天府广场,经过光华大道、温江城南大道、温江青龙桥、万春镇、温玉路,直达寿安镇,通过都江堰市的柳街镇、安龙镇、大观镇,最终到达青城山风景区,总长度约为1 1 0 k m ,其布局结构是“一轴·三段·三环·多点”(图2 )。
一条轴线、3 个景段、3 个环状廊道、多条河流等交织共建了近期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环网体系。
2.4 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研究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近期建设的重点区段是成都市市区段、温江段和都江堰段。
其景观模式注重和突出近自然的森林景色、田园水系的自然风光、生态野趣的类原始风景以及体现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景观。
绿廊沿线将把园林景点、运动健身、人与自然、历史文化、餐饮美食、休息住宿6 大内容融为一体,以发挥绿廊的多重功能。
2 .4.1 成都市市区段该段从天府广场到光华大道( 温江界) ,主要包括了城区范围内的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以及部分光华大道,市区内的各条河流水系等。
它把天府广场、人民公园、青羊宫、文化公园、百花坛公园、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锦江水系绿带以及三环路的诸多景点连接起来,突出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展现成都市的人文景观,形成长约5 4.5 k m 的绿廊。
光华大道市区段重点建设生态健康步道,其两侧以高大乔木为主,增加具有植物多样性和多层次配置的亚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结构,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系的景观系统(图3 )。
2 4 2 温江段该段从光华大道( 温江界)到都江堰界。
通过了光华大道城区段( 7.3 k m )和温江段( 5 .6 k m ) ,光华大道至万春镇段3 k m ,温玉路段2 1 k m ,共计约37 k m 。
绿廊主要采用近自然景观营造模式,大量栽植成都平原地区的乡土植物,如竹类植物和高大乔木,林冠线起伏变化、自然洒脱,并结合独具特色的众多川西竹林盘田园景观和成都历史悠久的水系景观,构建田园式、自然式的植物群落,展示田园风光、水系风光、近自然风光。
2. 4.3 都江堰段该段从都江堰界到青城山,全长1 7.5 k m 。
绿廊采用借景手法,托青城山之背景,注重植物群落作为青城山原生植被群落延伸段的特殊地位,以自然、幽雅的生态景观为基调。
为此,大量使用组成青城山原始植物群落的诸多乡土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构建富有生态、野趣、近自然特色的风景。
其中,成青路绿廊示范段建设已见成效(图4 ) ,植物群落配置采用近自然模式,与青城山自然连接。
近期建设的绿廊区段中,在机动车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绿廊,即一条或两条绿廊沿着或夹着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两侧绿廊的宽度最窄处不低于8 m ,最宽处达到3 0 m 。
绿廊步道宽度为1 .5 ~ 3 m ,考虑到人们可以在步道空间范围内单向步行、跑步、骑车,即使出现人流拥挤的特殊情况,只要人们相互礼让,将不会出现交通堵塞等问题。
3 成都绿廊特色研究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成都市绿廊,具有独特的形态、综合的功能、本土的特色,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