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诗句体现的哲学原理的整理

合集下载

高考成语古诗词哲理作文素材兼哲学原理学习

高考成语古诗词哲理作文素材兼哲学原理学习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唯物主义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物质确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望梅止渴;心灵手巧。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4、一念之差——意识的反作用,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的学问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6、先入为主。

——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学问结构的影响。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8、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9、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确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10、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1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有志者,事竟成。

满招损,谦受益。

人定胜天。

事在人为。

心灵手巧。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人们视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唯心主义画饼充饥;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相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相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需以站在正确立场视察事物。

按图索骥:违反一切从实际动身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确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照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随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动身。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主观确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风吹草动包含的哲学原理

风吹草动包含的哲学原理

风吹草动包含的哲学原理
"风吹草动"这个成语出自于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意思是风稍一吹,草就摇晃;用于比喻极其微小的变动。

它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内在的深意和意义,即一切事物都是有原因的。

这句话包含了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

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且是宇宙的唯一实体。

唯物主义否定了宗教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即认为心灵、意识是宇宙中唯一的实体。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且是一切社会、文化、意识的基础。

因此,"风吹草动"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原理是唯物主义。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哲学原理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哲学原理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哲学原理
“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一个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因此要坚持到底。

从哲学原理的角度来看,“行百里者半九十”强调了以下几个观点:
1.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走一百里路的过程中,前九十里是量变的积累,最后十里是质变的关键。

这表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量变的积累非常重要,但最后的关键阶段同样关键,不能掉以轻心。

2. 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过程中,前九十里和最后十里是一对矛盾,前九十里的完成是最后十里的基础,而最后十里的完成则是前九十里的目的。

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在行走百里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积累了经验和知识,而这些认识又可以指导后续的实践。

因此,在最后十里的关键阶段,人们需要运用之前积累的认识和经验,来更好地完成目标。

4.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阶段。

在“行百里者半九十”中,最后十里是对前九十里的否定,但同时也是对整个行程的肯定。

这说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才能不断前进。

总之,“行百里者半九十”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矛盾、实践与认识、否定之否定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同时也要注重最后关键阶段的努力和坚持。

成语诗句体现的哲学原理的整理

成语诗句体现的哲学原理的整理

成语诗句体现的哲学原理的整理利用成语或诗句可将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从而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成语诗词体现哲理,不胜枚举,现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整理如下,希望能够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成语诗句进行分析说明: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时,引用了成语“合刃无利”。

这是唯物论和无神论哲学家范缜在其名著《神灭论》中举的一个生动例子。

说到“神”和“形”的关系,就如同锋利和刀刃,离开了刀刃就不会有锋利。

既然从未听说过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着,那怎么能说形体死亡了而精神还能单独存在呢?“合刃无利”就源出于此。

又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虚想生鬼”、“兔丝燕麦”等都说明了这一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讲“规律”时,可引用唐代诗人李白《日出行》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3、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时,引用成语典故“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即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房屋柱脚石湿润了就要下雨。

础润和下雨本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然而础润标志空气中的温度增大了,因此在适合的气温条件下就会凝聚而降雨,这样,础润便成了下雨的征兆,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两种自然现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让同学们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

”学生回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

”5、在讲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观差异性的时候我给学生例举了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导学生们思考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成语诗词俗语讲哲理

成语诗词俗语讲哲理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 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30.田忌赛马: 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 引起质的变化。
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 地看问题。
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33.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
玩弄概念的诡辩论。
13.画龙点睛: 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14.城门失火,央及池鱼: 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 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 到达 一 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18.画蛇添足: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
61.孟母三迁: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 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5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4.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5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 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
鸭先知:
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 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
输梅一段香:
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 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
头活水来: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画饼充饥——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催——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相关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1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以相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2.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相关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开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6.刻舟求剑——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关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导读: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哲学部分以案例考察为主,一般侧重喜欢用成语和诗句来体现哲学道理,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将常见的成语以及诗句进行总结,并对应揭示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以便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见贤思齐焉哲学原理

见贤思齐焉哲学原理

见贤思齐焉哲学原理
"见贤思齐焉"是一句古代的成语,出自《论语·学而》。

这句
话的含义是通过观察贤人的品德和行为,来激励自己向他们看齐,
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行为。

这句话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可以从多个
角度来解释。

首先,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他人的优秀
品质和行为。

在道德伦理学中,我们常常通过模仿他人来提高自己
的品德和行为,这也是“见贤思齐焉”所要表达的道德观念。

通过
观察他人的善行和美德,我们可以在精神上得到启发,激励自己也
去追求道德上的完善。

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育理论中,强调了学生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也与“见贤思齐焉”所要表达的教育观念相契合。

通过观察和学
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
水平。

另外,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
要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品德来判断
他们的优劣,从而决定是否与其交往。

这也与“见贤思齐焉”所要
表达的社交观念相符合。

通过学习和模仿他人的优秀品质,我们可
以提升自己在社交中的形象和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见贤思齐焉”所蕴含的哲学原理涉及了道德伦理、教育学和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

通过观察和学习他人,我们可以不
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知识水平和社交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和社会发展。

这句话所传达的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成语中哲学原理

成语中哲学原理

成语中哲学原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

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哲学部分以案例考察为主,一般侧重喜欢用成语和诗句来体现哲学道理,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将常见的成语以及诗句进行总结,并对应揭示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以便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至促进促进作用。

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错位课堂教学和重新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忽略课堂教学。

5.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是社会变革的同意力量。

7.叶公好龙——害怕实践,回避实践。

8.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9.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舍生取义——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

10.大河存有水小河八十,小河浓硫酸大河干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就是相互储存、相互转变的,我们应当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11.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12.人生如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观主义的、消极的人生价值观。

13.时势造英雄——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14.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同时实现须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6.哀莫大于心死去——丢掉了科学而恰当的理想,就失掉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17.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1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回首长安花——意识具备无声促进作用。

19.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的主观意识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20.东边日落西边雨,道就是无情却有情——我们想要问题、筹办事情,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迁移,从实际启程。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格言名句成语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 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 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主观唯心主义7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

11.不依规矩 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 累死劈柴人 拔苗助长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4.目无全牛 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 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灯不拨不亮 理不辨不明 联系的观点19雨露滋润禾苗壮 万物生长靠太阳 鱼儿离不开水 瓜儿离不开秧 瑞雪兆丰年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走不以手 缚手不能集疾 飞不以尾 屈尾不能远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唇亡齿寒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谚语文言文成语诗句——哲学道理分析

谚语文言文成语诗句——哲学道理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感谢各位的聆听
Thank you for watching my work report
22.瞎子摸象 ①看事物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②要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23.声东击西 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 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 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24.买椟还珠 这个成语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 了盒子,而把宝贵的 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25.讳疾忌医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它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 遍性和客观性。 26.防微杜渐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7.依葫芦画瓢 ①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违背了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照猫画虎”也是犯了这种错误。 28.欲速则不达 ①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 不会有质变发生。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
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哲理: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这要求我们在强调局部要服从 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 8.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句话体现 了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 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哲理:自然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1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 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哲理: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12.吃一堑,长一智 哲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滴水穿石“ 哲理:事物的变化发展始于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14.守株待兔 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联系。

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哲学原理

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哲学原理

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哲学原理(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1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2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4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5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6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7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8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9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10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12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13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14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5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16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1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18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体现的哲学原理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体现的哲学原理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体现的哲学原理
目录
1.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含义
2.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哲学原理
3.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现实意义
正文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一句古代汉语成语,意为福祸往往相生相伴,互相转化。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中运动、转化和发展的。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原理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这两个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福和祸就是这样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一个人得到了一份工作,这是福气,但如果他因为工作过度劳累而生病了,这就变成了祸事。

同样,一个人遭遇了不幸,这是祸事,但如果他因为这场不幸而得到了成长和进步,这就变成了福气。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失去信心和勇气,因为这些困难和挫折也可能带来机遇和成长。

同样,在获得成功和幸福时,也不要自满和骄傲,因为成功和幸福也可能带来危机和衰落。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福祸要有一种坦然和淡定的态度。

第1页共1页。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成语故事及其哲学原理1.“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指将秧苗拔高,帮助其生长。

然而,这样做反而会让秧苗枯萎。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

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源自《庄子》,讲述了一个农夫因偶然在树下捡到一只兔子而不再耕种,结果再未捡到兔子的故事。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意指在船上刻下记号,寻找丢失的剑。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

它强调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遵重客观规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个成语出自毛泽东的《矛盾论》,形容只看到局部而忽视了整体或全部。

它揭示了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7.“白马非马”这个成语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表示白马并不是马,揭示了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8.“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0.“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1.“实事求是”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意指在做事和研究中,要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不夸大不缩小,真实地反映情况。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认识和把握。

12.“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意指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别人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闭目塞听。

这个成语的哲学原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外部联系。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

在成语和谚语中领会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哲学原理在诗词名句中的体现

哲学原理在诗词名句中的体现

哲学原理名言/成语/诗词总结1、人们的意识不都是一样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立场是制约意识的因素之一: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青年学生应学习历史:欲知大道,必先知史。

4、物质意识辨证关系:唯物主义:(1 )天地和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一荀况(2)形寸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一一范缜[南北朝](3 )天下惟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气者,理之所依也。

——王夫之[明]唯心主义:掩耳盗铃:比喻欺骗不了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心外无物。

一一王守仁[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一一贝克莱[英]5、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富润屋,德润身。

——《礼记》6、要正确估量对待自己:吾日三省吾身。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普遍联系的观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江水暖鸭先知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一一况反例:孤立的观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8、因果联系:无风不起浪时势造英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9、要提高实践活活动的自觉性、预见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

10、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11、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起决定作用: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画龙点睛:比喻绘画、作文在紧要之处加上一笔,使其灵活而有神。

12、离开整体部分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脱离了人体的手,不再是手。

13、要树立全局观念: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反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高中政治 成语诗句中的哲理

高中政治 成语诗句中的哲理

成语、诗句中反映的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诗句体现的哲学原理的整理
一、
对一些不容易理解的成语诗句进行分析说明: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时,引用了成语“合刃无利”。

这是唯物论和无神论哲学家范缜在其名著《神灭论》中举的一个生动例子。

说到“神”和“形”的关系,就如同锋利和刀刃,离开了刀刃就不会有锋利。

既然从未听说过刀刃不存在而锋利单独存在着,那怎么能说形体死亡了而精神还能单独存在呢?
“合刃无利”就源出于此。

又如“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虚想生鬼”、“兔丝燕麦”等都说明了这一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讲“规律”时,可引用唐代诗人李白《日出行》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3、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时,引用成语典故“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即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房屋柱脚石湿润了就要下雨。

础润和下雨本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现象,然而础润标志空气中的温度增大了,因此在适合的气温条件下就会凝聚而降雨,这样,础润便成了下雨的征兆,表面上看来互不相干的两种自然现象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4、‘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

让同学们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

”学生回答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


5、在讲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观差异性的时候我给学生例举了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引导学生们思考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6、在讲到联系的观点时,我给学生例举了:“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让学生理解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7、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和学生一同体会成就事业、学业必须经历的第一境界,要有目标追求,树立正确的理想,第二境界,要实现目标必须要有孜孜不倦,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第三境界,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

8、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就可以引用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也可以引用: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通过这些名言,在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借题发挥,教育同学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更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做起。

二、以下列出易于理解的: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指的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指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画饼充饥”指的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智子疑邻"的故事,学生能够从"不筑"、"智子"、"疑邻人之父"中理解"从实际出发
"的重要、反对"主观主义"的危害;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6、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明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身的存在。

7、"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诗句,通俗地揭示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哲学道理。

8、“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说明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等诗句,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学生感受到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12、“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13、“淮南为桔,淮北为枳”则体现了联系的条件性。

1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时,我引用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讲联系观点时,讨论为什么“春江水暖鸭先知”。

15、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可以引用俗语“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既可以通俗易懂地解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可以由此教育同学们树立国家意识、集体意识。

16、“规律的客观性”,可以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也可引用唐代诗人李白《日出行》的诗句:“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