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合集下载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内容提要:中西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内容之认知和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更为重视包括养亲、敬亲、顺亲和祭亲等内容的孝道伦理,西方人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

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

相对而言西方人没中国人重视孝道。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养老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道;孝敬孝道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与别的任一类文化表现一样,为其他文化因数一起作用的结果。

文化进步,而今社会与往日相比,已难相提并论。

或许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难相处,可尽管世事变迁,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不同,可华夏子孙对年长者尊敬赡养的传统是不能割断的。

孝义传承有其合理存在价值:首先,其出发于全体人类的助老之为,为人性基本索求;其次,尊敬老人存在价值,为尊重其终生为民族奉献及其所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

此类均应承认其合理性。

不管何种社会,若对无劳力的老弱之人无甚关爱抚养,都将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尊护长者,为文明社会象征,理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德。

因文化不同,中外孝道甚多相异,两者相较便能认清其本质,进而择优改劣,推进我国孝义走在健康之路。

一、中外孝文化对比1.中国孝文化孝道在亚洲地区的伦理《而雅・释训》上说“善父母为孝”为一种道德表现,是一种从子女心里发出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以家庭血亲为基本,又居普通亲情上。

华夏孝文化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各面极丰富,“孝”为家中孝顺双亲,亦是历来社会统治社会规范。

上古时期,“孝”为进入伦理道德最初的家庭理念。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乃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自仲尼,孝自宗教哲理之意转为“善事双亲”单纯伦理之意,自宗族公德变家族之德,《孝经》后,又政治化。

对孝,华夏就此完整理论。

孝义于华夏文化极重要,仲尼曰“孝为仁之本”,“仁”为孔孟核心思想,由此明白“孝”于其中之重要位置。

中日文化差异之——中国之孝道

中日文化差异之——中国之孝道

在隋唐时期,日本派出大批量学者和僧侣前来中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的工艺、文化及律令制度。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中日文化间的大同之处不言而喻,众所周知。

既然如此,我也不必多言,下面就我个人认识及理解而言,简单从两方面来谈一下,在同样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下,两个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老话,叫作“忠孝不能两全”。

忠,即是对国家,对君主尽忠;孝,即是对父母,对家族尽亲尽孝。

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就是指在尽忠和尽孝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二者不可得兼,取舍之间进退两难的为难境地。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因而各种走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日本,从《武士道》到《菊花与刀》,无不显示出日本人的高度忠诚。

日本人在面对忠孝不能两全问题时,他们几乎会毫不犹豫地尽忠天皇,尽忠国家。

当然,他们在对天皇尽忠的同时,会考虑到避免对家族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尽量把对家族的“孝”带来的伤害减小到最低;如果实在不可避免,无可逃避的情况下,那么只能也是毫不犹豫地做出效忠天皇的举动,然后以自杀的方式来向家族的人谢罪。

足以见得,日本人对“忠”的义无反顾和高度执着的使命感。

然而在中国,对“忠”的程度就会受到“孝”的不同程度影响,而远不及日本人的高度忠诚。

当然,在中国不乏有岳飞、杨家将、文天祥和屈原等等一些精忠报国,宁死不屈的忠烈之士。

但是,他们似乎都是建立在“孝”的前提基础之上:比如岳飞,早年母亲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岳飞之作为也是为“尽孝”而尽忠的。

再看杨家将,也同样如此。

再想想文天祥和屈原之类的文人,他们之所以能坐到那个宰相之位,当初寒窗苦读多年,其最初意愿也是为光宗耀祖。

由此足以见得,中国自古以来,尽孝优先于尽忠。

从他们的事例来看,不是说中国人不尽忠,而是对于一个不值得尽忠的主子,没有对尽忠的必要。

即使尽忠了也是枉费牺牲,因为他们的牺牲既不能为他们的家庭换来幸福,也不能挽救他们的国家。

【2017年整理】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2017年整理】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摘要:通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对比分析,我认为中西方孝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而西方孝文化在历史进程中却没有得到发展,内容也很单一。

这些不同主要源于文化差异。

中国文化里,老年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虽然并不对社会发展起主导决定作用,却自古以来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绝大部分的西方文化里,老年人却是一个弱势群体,而对于“老”这一概念,大多数西方人士是抱着一种“不欢迎”和“不服老”的态度,“shame to be old”,羞于年老。

为了中西方孝文化能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本文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和造成这两种对于“孝”不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从而促进双方孝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孝文化;文化差异;养老模式;交流意义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从新旧石器时代到父系氏族的建立,人类自身的力量十分弱小,因此这个阶段的人时刻也离不开氏族这个集体,当然更不可能独立生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氏族集体的依赖逐渐减少,但孤立的个体劳动仍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及精神生活的需要。

因此,家庭(家族)核心制成为最直接与最佳选择。

孝同样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而慢慢产生。

家庭是人类由于客观的原因迫不得已的选择,同时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却成了只在文献中出现的很狭义的概念,甚至连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中西方孝文化有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为了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有更清楚、更全面的认识,我们先从文献的角度对中西方的孝文化进行考证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中西方孝文化进行对比分析。

中西孝道观念比较

中西孝道观念比较

中国关于孝道书籍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 孝经》 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 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 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 该书是孔子“ 指 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 徒之遗言” 成书于秦汉之际。 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 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 百家。 百家。 《孝经》 孝经》
总结
传统的养老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孝文化。 在中国,几千年来,赡养的义务主要由子女 完成;而在西方,不强调子女有赡养老人的 义务,父母年迈后,赡养的义务主要靠国家 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完成。因此,中国的孝 文化包含赡养的义务,而西方孝文化中并不 包含赡养的义务。在中国,赡养的义务如同 自然界中的“反哺”;而在西方,赡养的义 务则如同“接力棒”,由子女或的家庭伦理基于不同的自然、经济、 政治与文化因素,产生了中西方家庭伦理的 众多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中国家庭伦理的 基本特征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以孝为核心, 家庭本位及宗法人伦:西方家庭伦理的基本 特征则表现为以夫妻关系为主轴,以爱为核 心,个人本位及契约人伦关系。
西方的孝道
中西孝道观念比较
投理103-1班 班 投理 杨忠富、黄丽、周羿、 杨忠富、黄丽、周羿、张丽 2010年11月制 年 月制
中国VS西方 中国VS西方 VS 中国
“孝”在家庭中 主要体现在子女 对父母的行为和 态度上。 态度上。 父母在家庭中是 绝对的权威, 绝对的权威,服 从父母被视为孝 顺的一种体现。 顺的一种体现。
由于西方的与中国的家庭伦理的不同,并且 在自然、政治、环境等不同的因素影响下, 致使西方的孝道观念并不像中国孝道的明显 和突出,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宗教文化中。西 方的孝文化也没有多少社会意义,而其家庭 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这种尊敬也并 没有导致对父母的服从,而是更多地强调独 立,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

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

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

z、^nv x@ov er se ae n.c om I S S N1009—50390l,e J s ea s E,蟹鼬膏外英语http://www.overseaen.com7I kl:+86—55l一656908l 165690812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连鹭霞(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日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

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

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G明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9-5039(2012)23_0185-02Com呻帕son be拥7咖the C hin髂e and me W鼯tem Fm柚Pi啊LI A N Lu一】d a(Co Ue ge ofForeign St ud ie s,G ui li n Un i v e rs i t y o fTech nolo gy,G uili n541004,china)Abs呐ct:“To be bn d and t r e a t w eⅡtoy o u r pare n tS t hat me a ll s 6l i al piety”which de6n ed i n“C i Hai”69ures o u t the de6n jt i ve c o n t e n t of the cllinese衄al d ucy.I t i s me nt ion ed f or a10ng tin le,bu ild ing aIld developing a I l unique and pur e觚a l pi et y cu lt ur e in Clli na.HoweVer,du e t o me i ndi、,id u al it y an d p er So n al it y o f th e westem cultu re,the re is a d i妇隆r e n t way to t r e a t ol d me n in westem c o u nt r i e s.T h e y a r e n o t on】y the t、】l,o beau谢m r o s e s in cllinese cm mre and westem cul tu re,b ut also t he sp ir i tL la l v al ue s ofthe human b ei ng.It is e a Sy an d c l e a d y to kn ow t11e n a t u r e of the曲al piety by c om pa ri so n,pr om od ng th e de ve lo pm ent ofthe ch i n es e 61i a lp ie ty cu lt ll re.Ke y w o rd s:c11i n es e an d w酷tem c u l tI l r e;6l i a l p i e t y;c om p a r i so n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海南大学跨文化交际导论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作者:学号:学院:专业:时间: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6)摘要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关于孝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

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互相学习,丰富各自的孝文化.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孝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伦理观上表现更为明显.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中国孝文化华夏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极其丰富,“孝”文化亦在其列。

“孝" 在上古时期就进入伦理道德范畴。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之意。

而对孝文化充实发展的则是儒家的孝道理论。

孔子及其后学子将孝观念系统化、理论化,直至形成孝的专著《孝经》。

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

“孝”于家庭为后代对双亲的道德义务。

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

如西汉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东汉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

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不仅仅是敬养双亲,还有显著的延伸与泛化.二、西方孝文化对比于中国孝文化的悠久传统,西方则相对薄弱.西方孝文化来源有三:一为古希腊文明;二为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文明。

它们融合后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西方文明。

因此探寻西方孝文化得先对《圣经》进行研究,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很多的道德理论亦来源于它。

据《圣经》记载,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

对中外孝文化比较,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系统描述的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巨大。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1、“孝顺”概念中国的孝强调“孝顺"这个概念,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但并非盲目的顺从.西方人则基本没有“孝顺”概念。

他们强调独立、平等.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孝顺”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义务.单一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孝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它强调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关爱。

虽然东西方的孝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1.在中国文化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孩子们通常会以尊敬、照顾和关爱父母为荣,并将孝行看作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行为上,包括为父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父母等。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修身成德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一。

2.在西方文化中,尊重父母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孝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强调。

在西方文化中,父母更多的是被视为朋友和顾问,而孩子们的义务不是像在中国那样追求孝顺和顺从,而是尊重和信任他们的父母,并在他们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任何事情,无论是行动上还是言语上,而西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尊重和信任父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东方和西方在家庭关系、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提倡要尊老爱幼,善待老人的国家。

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对于老年人抱有一种不欢迎甚至讨厌的态度。

分析比较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对于中西方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国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发展概况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四个阶段。

夏商时期,有关孝行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的舜。

根据记载,舜在幼年的时候丧子,后母又带来一子。

舜的父母与弟弟性格怪戾、偏激,他们多次加害于舜,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舜依然孝心不变,用真诚的孝行使家庭归于和谐。

西周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孝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整个社会都在歌颂孝,从后来传下来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

《诗经》中歌颂孝行的文章,风、雅、颂屡见不鲜。

如《周颂·载见》说“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像这样的很多种铭文,在青铜器上都有记载。

东周时期,孝文化因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崩坏,为了权与利,子女可以杀死自己的父亲,弟弟可以斩杀自己的兄长,毫无人伦可言。

就是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对孝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于孝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为一种理论,是成为“孝道”。

汉魏和以后历朝,孝文化始于汉初,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强化,在唐宋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在汉代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学,《孝经》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

魏晋南北朝时是《孝经》倡行于全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在学习。

唐朝是孝治的成熟时代,而唐以后的朝代,在更大、更深的领域推广之。

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规定与政策。

为了鼓励整个大家族在一块居住,凡在一块居住达三五世以上,政府授予“义门”称号。

对于奉孝老人者,还给予褒奖。

二、西方孝文化发展概况西方文化大都以基督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圣经》是研究西方孝文化的法宝,道德规则也是出自于此。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新文档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新文档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享誉世界的精神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孝文化的内涵已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意识中。

“孝”观念不仅仅意味着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同时在古时期还与社会等级、政治体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宝贵的孝文化似乎已被人们抛在了脑后,遗弃、虐待老人的事迹屡屡发生在我们眼前,重塑孝文化已变得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之下,中外交流互动逐渐深入,打开了历史新局面。

因此,孝文化的交流也不例外。

本文从将从中西方孝文化渊源、概念着手深入讨论孝观念的差异,并延伸至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分析,剖析中西方文化根源的异同。

1、中西方孝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我们现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孝文化则是我们追溯有关家庭伦理价值观的最早记录。

其深远的历史起源以及丰富的内涵是其他诸多文明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孝文化概念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在周朝明确提出。

在当时祭祀活动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孝”指的就是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在农业生产中以及与大自然的对抗中一帆风顺、丰衣足食,不包含任何道德的涵义。

直至西周时期,“孝”被赋予了道德涵义,商朝普遍的祭祀活动成为了贵族的特权,而普通百姓有了必须侍奉双亲的义务。

于是,侍奉双亲的“孝”逐渐取代了祭祀仪式的“孝”。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将孝文化再次拉升到一个高度,自此,孝道成为古代社会宗法伦理的基础。

到了汉代,皇权社会将“孝”的涵义政治化,孝道开始成为了治国安邦的准则:西汉时期颁布多道法令以孝治国;《孝经》被作为义务教育科目之一;“孝廉”作为察举考试科目之一等等。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丰富,人们通常理解的孝敬父母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中,“孝”不仅仅是指尊重父母敬重祖先,它更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是国家政权的基石。

也就是说,孝文化除了在家庭伦理文化中有所体现,如赡养父母、继承子嗣等等,其政治内涵也颇为丰富。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世界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文化与文化的趋同与差异,而孝文化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

而西方的孝文化并没有太多系统的描述,与中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西方似乎更崇尚个人与自由。

本文将探析中西方孝文化概念和发展的差异,并以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安乐死”来进一步阐述中西方在孝文化上的差异。

孝,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血缘亲情的认识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家庭,是体现孝道的人类社会的选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孝道是道德表现一种形式,居于普通亲情之上,一般体现在直系亲属之间,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尽孝道,一般都是自己的父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孝道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赡养义务的传统却从来不曾割断。

在社会层面上,尽孝道则主要是指对老人的尊敬。

因为文化不同,中西方对孝道的理解差异很大,但不可否认,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最初形态的孝文化也是相似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还是停留在浅显的文献描述之上。

1中西孝文化对比 1.1中国孝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我国的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

孝文化,在股商时期便已产生。

[1]在中国,尽孝讲究的是到达亲人在精神层面的满足。

孝意味着养,但不是养了就是尽孝道,子女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体现,而不是仅仅有孝行。

孝文化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在《孝经》中曾写到:“父子之道,天性也。

”[2]就是说,父母养育子女和子女赡养父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性。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成都市温江二中余显文【内容摘要】孝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对维系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比较中外各民族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道德中体现出的孝亲文化元素,对当代孝亲文化的重构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外孝亲文化比较“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说文解字》说:“孝,善待父母也。

”指赡养父母,对父母顺、敬、养。

“亲”最早指“孝”的对象,即父母,作为动词指“赡养,亲爱,亲近”,后来进一步演变为亲近他人,与他人和环境形成亲善和睦的关系。

“孝▪亲文化”的本质是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孝”的本质指出:“独有‘爱’是真的。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P126】这个“爱”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人类对生命馈赠、传承和扶养的广义的报偿,是亲情的直接外显,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然动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孝▪亲文化”就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

因为,“亲情、亲爱、尊重、敬慕、善良”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

有人说,西方主流文化中没有“孝▪亲”的概念,外国人根本不讲孝,显然是片面和武断的。

需要承认的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历史有别、文化背景差异和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尽一致,“孝▪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客观上存在差别。

对中外“孝▪亲文化”进行比较,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优秀文化内核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表现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 即“同质”的一面, 但由于文化土壤不同, 文化源头不一样, 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又产生文化异质;孝亲文化也是如此。

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主要体现在:1、敬祖:祖先崇拜是孝亲文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崇祀故去的祖先亡灵为载体,以缅怀亲人,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

东西方孝道文化的异同——论孝道文化之十一

东西方孝道文化的异同——论孝道文化之十一

东西方孝道文化的异同——论孝道文化之十一规范“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中华社会坚实的文化基础。

以前每家每户的堂屋中都挂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每个家庭都会终身敬奉。

世界各个民族,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传统文化这样。

敬天地,主动顺应自然,尊敬和顺从天地造化对人类的影响;尊君,对帝王实行的使民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政策能遵从和拥护;尊师,对教诲过自己的师长毕恭毕敬,永不忘怀;尊亲,孝敬父母,关爱亲人,高度重视家庭孝道。

西方文化缺乏“孝道”这个词,没有“孝”和“悌”字的对应翻译。

他们没有像中国文化这样具有巨系统和分支系统,在精神系统方面的论证和阐述可以说是粗线条式的。

但这并不意味整个西方缺少“孝悌”就不具备类同性。

西方人是用“爱”字对“孝道”这个中国专有名词进行了转换,用“爱”来包罗了这个内容。

西方国家,孩子十八岁以后,父母就不再监管,甚至孩子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父母都要按劳付酬。

比如,父母让孩子把房间里边打扫一下,打扫完了,孩子把手一伸:“给钱。

”父母就给他几块钱,因为他劳动了、付出了。

孩子付出了劳动,父母就要按劳付款,好像很天经地义。

孩子超过了十八岁,父母已经没有养育责任了,子女也会很自觉地付出劳动,索取相应报酬,他们对父母是用爱心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不是用“孝”,不是用奉养的方式,也不是用中国孝道文化系统论中的“小孝”“中孝”“大孝”“至孝”这样一个框架理念来认识“子孝”的范畴,只是用“爱”来进行解释。

西方是用“爱”的子系统感恩心来表达他们的孝意。

感恩心中高度概括了“孝”与“悌”的内涵,但是并没有十分明确和细化。

中国的“慈爱”和“孝顺”,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慈爱与感恩,同样可以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这是西方文化差异上的变通方法。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里被盗了。

一位朋友知道后写信安慰,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写到:“感谢上帝,这个小偷只是偷了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性命;这个小偷只是偷了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个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摘要:在中国,孝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西方文化中,孝文化不及中国的孝文化丰富,因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内涵和差异来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从而使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关键词:孝文化;差异;原因引言:孝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也可称的上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孝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孝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自然会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是西方文化中的孝文化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够了解西方的孝道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中西方孝文化之内涵1.1 孝文化在中国。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

孙中山先生曾讲到:“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像中国讲的那么完全。

”[2]。

中国人的心理品质,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在中国的孝文化中都被给予了阐释。

中国的孝道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连。

儒家思想推崇“仁”的思想,而孝在“仁”中也是第一位的。

在古代,孝顺作为评价个人思想高尚与否,品行是否端正的重要尺度。

能够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官制中的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中主要考察人们是否孝顺或是清廉。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是能不能为官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的孝文化突出了长者和老人的地位。

孝文化中的“孝”就是要养老,敬老,尊老,送老,亲老。

[3]晚辈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安排,承担着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在家庭中,子女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女对父母的话要言听计从才能被称之为孝顺。

在家庭范围内的孝文化还包括传宗接代的任务。

个人的孝行的社会意义还表现为对君主的忠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臣民,尽孝的方式就是听从君主的旨意,替君主排忧解难,完成自己的使命。

1.2 西方的孝文化:西方的文化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莱文化为基石的文化。

中西孝亲文化异同作文

中西孝亲文化异同作文

中西孝亲文化异同作文
嘿,你知道吗?中国的孝亲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啊!子女们得
尊敬父母,听他们的话,还得照顾他们的生活。

这不仅仅是家庭的
事情,更是咱们社会和谐的关键。

每次过年过节,大家都得回家看
望爸妈,带上好吃的、好玩的,让爸妈开心。

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
孝亲之道。

而说到西方的孝亲文化,那感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那边
强调的是平等,父母和子女之间没那么多规矩。

孩子们可以自由地
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也会认真倾听。

在他们看来,孝亲就是陪伴、关爱和尊重,不需要那么多的礼节和仪式。

说到行为方式,中西方可真是天差地别。

在中国,孝亲得体现
在行动上,你得有礼貌、有仪式,比如给爸妈磕头、敬酒什么的。

可在西方,他们更注重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生日、节日
的时候,他们可能不会送什么贵重的礼物,但一定会陪在父母身边,聊聊天、分享生活。

哎呀,这中西孝亲文化真是各有特色,各有各的妙处。

不过说
到底,都是为了让父母开心、让家庭和谐嘛!。

中西孝亲文化异同作文

中西孝亲文化异同作文

中西孝亲文化异同作文《中西孝亲文化异同》哎呀呀,说起中西孝亲文化的异同,我就想起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这婚礼可特别了,因为男方是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中国人,女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姑娘。

婚礼上呢,就很明显能看出一些文化差异啦。

咱中国这边,新人要给双方父母敬茶,这可是传统的孝亲表现呀,大家都觉得特别温馨。

那外国新郎呢,他虽然也跟着照做了,但是感觉他就没那么明白其中的深意。

咱中国人对父母的孝那真的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说平时吧,逢年过节的,子女都会提着大包小包回去看望父母,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

父母生病了,那更是悉心照料,忙前忙后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看到隔壁的叔叔总是每天下班就赶紧回家,帮着他爸妈干这干那的,可孝顺了。

而且呀,中国人还讲究要听父母的话,觉着这也是一种孝的体现呢。

可西方呢,孝亲文化好像就不太一样。

他们可能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对父母的那种依赖和顺从就少一些。

但人家也不是不孝顺啦,就是表达方式不太一样。

他们可能更多的是通过平时打电话、偶尔一起旅游啥的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和关心。

我有个远房亲戚在国外,他就经常给家里打电话,聊聊自己最近的生活,还会给父母寄一些小礼物呢。

不管是中国的孝亲文化还是西方的孝亲文化,其实都是对父母的爱呀,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就像那个婚礼上的新郎,虽然开始不太适应咱中国的敬茶仪式,但他对女方父母也是很尊重和关心的呢。

反正我觉得吧,不管是哪种孝亲文化,都有它的美好之处。

咱可以互相学习,让我们对父母的爱更加丰富多彩。

嘿嘿,这就是我对中西孝亲文化异同的一点小感受啦,大家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呀!。

中西方孝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孝文化对比研究

2014年10月总第330期摘要:本文对中西方的孝文化进行对比,认为其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西方孝文化却鲜有发展。

这均取决于中西方较大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文化;文化差异一、引言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这个故事出自于《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孝感动天”。

以孝道伦理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孝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

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价值理想,孝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国家的精神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观念、国民性格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孝文化对比1.中国孝文化为了对中西方孝文化的不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首先对中国孝文化进行剖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我国的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孝文化在殷商时期便已产生。

殷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孝”字。

汉字的“孝”,剖其字形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形象地表示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

我国古代的经典里,关于孝的论述比比皆是。

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儒家经典代表《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等,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孝敬父母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敬父母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敬父母的文化差异“孝”是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

“孝敬父母”是指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孝顺”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意志。

中国和西方的孝文化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一起看看看吧。

而英文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孝”的词汇。

有人将《圣经》中的“honor”译为“孝”,而“honor”的本意是“给予高度尊敬”,并没有奉养和顺从之意。

中西方在孝敬父母问题上差别甚大:前者认为是天经地义,后者却认为可有可无。

在西方,奉养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并不是子女必须履行的责任,大多数西方人脑子里不会经常考虑孝敬父母问题,于是设立父亲节、母亲节,提醒人们注意这件事。

养老近年来,我国实行医保制度,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就医问题,但由于国家还比较穷,无力拿出更多的钱为老年人免费养老。

现在,老年人进养老院的很少,基本上还是居家养老,靠子女服侍、奉养,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

而西方老年人精神上强调独立,不愿意依靠子女,生病靠医疗保险和医护人员,养老靠国家优厚的福利待遇,不需子女插手。

老人和子女经济上来往不多,父母不供养成年子女,反之子女也不需赡养老人。

西方老人一般住养老院或在家中养老,作为子女前去探望,大多数情况下,也仅限于节假日、生日等。

家庭我们习惯于几代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

而在西方,一般是小家庭,子女成年,必须离家自食其力,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

即使儿女与父母同住,彼此之间关系平等,不依赖父母。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百事孝为先”,牛羊尚能跪乳,何况人乎?在生活上关照、侍奉父母是必须的。

西方人虽然也热爱、尊敬、关心父母,但是并不像我们那样,过问父母的饮食起居。

他们认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够了,过多嘘寒问暖,有干涉隐私之嫌。

在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对此,我们中国人不能理解,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我们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讳。

孝顺,东西方文化到底有多大差异?

孝顺,东西方文化到底有多大差异?

孝顺,东西方文化到底有多大差异?爱,对小小孩来说,亲子之间就是爱这棵树,从爱生出顺服的果子,从爱生出尊敬的果子,从爱生出体贴的果子,从爱生出包容,负责的果子……爱越健康巨大,结的果子就越丰富甜美。

要谈孝顺,才发现当了这么多年母亲,其实从来未把这个词放进与孩子的对话中。

主因当然是家有三个孩子讲英文,而在英文词汇里,并没有“孝顺”的精准翻译。

老大小时候可以听中文故事CD,曾经听过一些二十四孝的故事,但对她来说,篇篇像希腊神话,主要在描述孩子对父母的爱。

是的!爱,对小小孩来说,亲子之间就是爱这棵树,从爱生出顺服的果子,从爱生出尊敬的果子,从爱生出体贴的果子,从爱生出包容,负责的果子……爱越健康巨大,结的果子就越丰富甜美。

也许我也西化了,或是孩子养久后,童化了,发现亲子之间有这么多学问,可能是大人把它搞复杂的。

孝顺是果子,爱若不健康,不巨大,有孝顺,也是咬来酸涩。

洛杉矶华人聚集的城市里,都有许多年长华人在那里聚集健身聊天。

听说他们在一起运动完,远远看过去,从激动愤怒的表情就知道正讲到那家不孝的儿子媳妇,而突然眉开眼笑时,一定是讲到孙子女儿多可爱。

我可以想象,下午的星巴克,也有一些年轻太太聚集,讨论着他们的公公婆婆有多难搞,或有些年轻先生们边打球,边开着岳母大人的玩笑。

是孝顺的观念薄弱了吗?责任主导?爱的流露?很多年前我租过一个八十岁白人老太太的房子,她已经一个人带着一条狗生活在那里近二十年,有四个高学历的儿女。

我在那儿住了一年半,从来没看过她的儿女来,但每到假日,她总是兴奋地带着狗开车去探望不同的儿女,其中一个住在七八小时车程外的北加州。

但她乐此不疲。

当时我只有十几岁,每次跟周边“成人”提到房东状况,华人总是一脸非常同情地说:“好可怜”,但美国朋友则只是笑笑说:“那她很会生活嘛!”慢慢进入中年,长年和婆婆同住,因信仰相同有很融洽的关系,但生活却被许多中年夫妻和老年父母之间的愁苦故事包围,“不孝”这话如子弹漫天飞,仿佛这时代养育孩子很难躲掉被射中的机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孝▪亲文化”比较成都市温江二中余显文【内容摘要】孝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对维系社会和谐、家庭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公民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比较中外各民族社会生活和家庭伦理道德中体现出的孝亲文化元素,对当代孝亲文化的重构与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外孝亲文化比较“孝▪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说文解字》说:“孝,善待父母也。

”指赡养父母,对父母顺、敬、养。

“亲”最早指“孝”的对象,即父母,作为动词指“赡养,亲爱,亲近”,后来进一步演变为亲近他人,与他人和环境形成亲善和睦的关系。

“孝▪亲文化”的本质是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就“孝”的本质指出:“独有‘爱’是真的。

”【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P126】这个“爱”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人类对生命馈赠、传承和扶养的广义的报偿,是亲情的直接外显,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然动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孝▪亲文化”就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

因为,“亲情、亲爱、尊重、敬慕、善良”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底色。

有人说,西方主流文化中没有“孝▪亲”的概念,外国人根本不讲孝,显然是片面和武断的。

需要承认的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发展历史有别、文化背景差异和生活方式与习惯不尽一致,“孝▪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客观上存在差别。

对中外“孝▪亲文化”进行比较,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优秀文化内核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一、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表现人类文化发展有共同的层面,即“同质”的一面,但由于文化土壤不同,文化源头不一样,在文化同质的基础上又产生文化异质;孝亲文化也是如此。

中外孝亲文化的同质主要体现在:1、敬祖:祖先崇拜是孝亲文化最早的表现形式,是一种以崇祀故去的祖先亡灵为载体,以缅怀亲人,祈求庇护为核心内容,由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复合而成的原始宗教。

台湾王祥龄先生在《中国古代崇祖敬天思想》【台湾学生书局,1992】一书中指出:“祖先崇拜的产生是人类为追索其祖源而展现的对生命本质与价值意识的一种外显形式”。

钱穆先生认为:“儒家的孝道,有其历史上的依据,这根据,是在殷商时代即已盛行的崇拜祖先的宗教。

上古的祖先教,演变出儒家的孝道;在秦汉以后的两千年,儒家的孝道,又维系了这个古老的宗教。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文化危机与展望》(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P51】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馈赠生命和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的灵魂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研究世界各主要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习俗,不难发现,很多民族都有祭奠缅怀祖先的风俗习惯。

受华夏文化影响较深的各东方民族自不必说;在美国,每年五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一是全国“纪念日(Memorial Day)”,人们在这一天要祭奠战争死难者和逝去的亲人,进行扫墓活动;美国还有纪念华盛顿和林肯诞辰的公共节日。

在墨西哥,11月1日是亡灵节,在这一天,墨西哥人会摆神龛,纪念他们的已故亲友。

凑巧的是,在法国,11月1日也是纪念亡灵的节日,叫做诸圣节,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

俄罗斯人没有固定的全国性节日祭祖,但在已故亲友的忌日,他们会举行祭奠活动;俄罗斯人对盐十分崇拜,所以,盐是他们祭祖的重要供品。

在以色列,每年5月是民间祭奠缅怀逝去亲人和战争中遇难者的时候,仪式隆重,气氛肃穆,时间长达一月。

在非洲,人们信奉不同的宗教,祭祖的方式和日期也大不相同,但都很很重视祭祖仪式,政府也支持民众在重大祭祖仪式的时候不上班。

印度每年最大的节日——排灯节(其重要性等于同中国春节)那天,等到夜幕降临,家人会在楼梯、走廊、阳台以及屋内安放点燃的一根根蜡烛,为死者祈祷,并期盼亡灵保佑家人平安。

每逢死者忌日,家人还会举行一种叫“沙拉达”的仪式来祭祀,参加仪式的人通过吃一种特制的米糕来缅怀故人。

新加坡的“中元节”(7月15日)和日本盛大的“盂兰盆节”也是祭祖节日。

2、孝长:尊敬父母及长辈,是“孝▪亲文化”的核心内容。

孝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在“孝顺”——遵从父母及长辈的意志,“孝敬”——感恩父母的生养,“孝养”——对父母的赡养侍奉上。

在我国孝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过泛化、异化、极端化和政治化的问题,由此引发许多负面和消极影响,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此并不完全认同,但尊重长者、感恩父母依然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

在《圣经》中,孝亲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贯穿于《圣经》教义的始终。

孝敬父母在圣经中被尊为人伦之首,是上帝以“必须遵守的诫命”的形式提出来的。

《圣经》指出,人应该服从上帝的诫命“孝敬父母(honor parents),孝敬父母者必得到上帝的悦纳而蒙恩”。

《圣经》中还有许多有关为人子女者应如何孝行的教诲和践行“孝道(filial piety)”的故事。

作为《圣经》基本行为准则的《摩西十诫》将孝道以律法的形式提出,“十诫”的前4诫,讲“人和神”的关系,告诫人们应该如何敬畏上帝。

第五诫到第十诫讲“人与人”关系,而第5诫就是“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所赐予的土地上得以长久”(Honor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that your days may be long in the land whichThe Lord your God gives you.)。

这一“诫命”将“孝”列为人伦关系之首。

《摩西十诫》基本上都是告诫人“不能做什么”,只有“孝敬父母”是上帝肯定、赞许和倡导的,并应许“孝敬父母的人可以蒙上帝的悦纳而得到福祉”,所以使徒保罗将其称为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这与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的“百善孝为先”的认识,是殊途同归。

《箴言》开篇就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我儿,要听从父亲的训诲,不可背离你母亲的指教。

”将“敬畏上帝”与“听从、孝敬父母”并列,说明了《圣经》对孝道思想的高度重视。

《圣经》在西方国家的地位和重要性毋须赘述,是广大基督教徒的精神食粮,既然《圣经》中提倡“孝道”(filial piety),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孝亲”观念在西方文化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尽管这种观念与中国的“孝亲”观并不完全一致。

不少西方名人也对“孝亲”思想有过论述。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不孝父母,而尽情于他人,无益也;法国作家雨果说: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德国诗人歌德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法国工人运动领袖保尔•拉法格说: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高尔基说: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则说: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虔诚的慈母之心更加温馨。

在社会生活中,欧美国家有盛大的“母亲节”、“父亲节”,每到此时,儿女要为父母购买礼物,送上感恩、祝福的卡片,赶回家看望父母,与亲人团聚;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晚辈们到了周末、节日也有看望长辈、和父母团聚、共享亲情的习俗。

3、尊师:在中华传统孝亲文化中,尊师是孝长的重要内容。

西周先贤尚父在《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中说:“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孔子作为万世师表,世代受人尊敬。

西方社会也同样尊敬老师,从平民百姓到科学家、总统皆是如此。

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曾在华沙演讲,忽然看到台下坐着自己的小学老师,立即起身,把老师请到台上,向老师鞠躬,并送上鲜花。

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说: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犹太人对老师极为尊重,“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

在许多西方国家,社会把对教师的尊重,体现在对教师的薪酬待遇上:在加拿大,教师是收入最高的群体;在澳大利亚,教师是高收入群体之一;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法国、英国,教师的收入都高于政府公务员和许多其它行业员工的收入。

4、奉老:奉养老人是尊老、敬老思想的行为表现,是孝亲文化的外显和结果。

从孝亲文化的演化发展看,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孝亲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封建统治者及其思想家在孝道中溶入了本阶级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使“孝”成为封建道德规范,甚至背离人性,违悖理性,变态扭曲,因而受到后世的激烈批判,但“孝敬、奉养父母”这一内容却是古今思想家们一致认同的。

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也都有“奉养老人,让老人享受健康、快乐、幸福晚年”的理念,只是在养老方式上不尽相同而已。

在现阶段,我们还只能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积极倡导家庭养老,晚辈尽赡养老人的义务。

而不少西方国家,已经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了养老的社会化、制度化保障。

新加坡,在1995年通过了《赡养父母法》,成为全球首个为孝亲立法的国家。

法令规定,如果儿女没有遵守《赡养父母法》,经查罪名属实,将受到10000新元的罚款并判刑1年。

新加坡鼓励孝亲,弘扬孝道,很多政策向老年人倾斜,如在每年的分配过程中,高龄人群都享受到特殊礼遇。

在瑞士、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在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或政府养老金,看病有免费医疗,出行有免费公共交通工具,旅行享受免票甚至免费接待,政府建有设施齐全、环境舒适的养老院,有专业人员护理照看老人,还有供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和娱乐场所,有以“大中学校学生”、社会中青年和神职、宗教人士为主要成员、数量庞大的“老年关怀”“临终关怀”志愿者群体。

社会养老基本保证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而家庭养老则退居到了次要位置。

5、亲亲: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这里的“亲亲”指敬爱父母。

但随着“孝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亲亲”逐步泛化,借指亲爱家人和所有亲人。

(如《明史·蒋得璟传》中,帝曰:“亲亲不如尊贤”,“亲亲”就指亲近亲人。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亲亲”“事亲”,就不仅是指对长辈而言,至少也应该包括同辈,甚至晚辈。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已经有了对晚辈的爱护与扶养的思想。

墨子主张“兼爱”,自然也包括爱家人和所有亲人;事实上,“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

从这一点上说,“亲亲”应该是,实际上也一直是“形成和调节”家庭内部关系的准则。

西方文化同样主张关爱家人和家庭和睦。

犹太人说:“温暖的家庭是上帝赐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中说:“家庭应该是爱、欢乐和笑的殿堂。

”日本社会活动家和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则说:“没有和平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他的著作《爱的教育》中不仅把“国家、社会、民族大爱表现得精辟深入”,同时也把师长关爱、朋友友爱、父母亲爱、家庭亲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比较起来,美国人的家庭观念稍微淡薄一些,但是,在美国生活几十年的旅美作家沈宁先生则说,“在美国主流社会,如果你对别人说,你把家庭亲人放在自己生活的第一位,你会得到周围人的尊敬,大家都乐意跟你交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