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和治疗指南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https://img.taocdn.com/s3/m/afd4d32c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6.png)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一~四:定义/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见上篇)五:治疗:(一):抗心肌缺血药:1:硝酸酯类:为非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
可舌下或静脉给药缓解心绞痛。
静脉用比舌下含服更有助于改善胸痛和心电图ST-T变化。
用滴定法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症状缓解或直至高血压者的血压降至正常水平。
症状控制后没有必要继续用硝酸酯类药物(没试验证实长期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
硝酸甘油:短效硝酸酯类,先予舌下含服0.3~0.6mg,继以静点,开始5~10μg/min,每5~10min增加5~10μg,直至症状缓解或平均压降低10%,但收缩压不低90mmHg。
症状消失24h后改口或皮肤贴剂。
药物耐受现象可能在持续静脉应用硝酸甘油24~48h内出现。
因NSTEMI患者中未观察到硝酸酯类药物减少死亡率的益处,故在长期治疗中此类药应逐渐减量至停用。
尼可地尔:兼有ATP依赖的钾通道开放作用及硝酸酯样作用。
推荐用于硝酸酯类不能耐受的NSTE-ACS患者。
2:镇痛剂:予最大耐受剂量硝酸酯类药不能使疼痛迅速缓解应立即予吗啡,10mg稀释成10ml,每次2~3ml静脉注射。
哌替啶(度冷丁)50~100mg肌内注射,必要时1~2小时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4~6小时可重复应用.注意呼吸功能的制。
予吗啡后如出现低血压,可平卧或静脉注生理盐水维持血压,很少需要升压药。
如出现呼吸抑制给予纳洛酮0.4~0.8mg。
有吗啡禁忌证(低血压和既往过敏史)者可用派替啶替代。
疼痛轻者可用罂粟碱30~60mg肌内注射或口服。
3: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
存在持续缺血症状的NSTE-ACS,无禁忌证时(如心动过缓<60次/分、传导阻滞、低血压<90mmhg或哮喘、心功能Killip分级Ⅲ级或以上)推荐早期使用(24 h内)β受体阻滞剂并长期使用,建议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大耐受剂量,争取达静息目标心率55~60次/min,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5年总死亡率和猝死率。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ppt课件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f44aef7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2.png)
诊断NSTE-ACS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心电图表现和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 白)的检测。心电图可能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升 高提示心肌损伤。
03
诊断方法与技术
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
捕捉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如ST
段压低、T波倒置等。
动态心电图
持续监测心电图变化,捕 捉一过性心肌缺血的心电
心电监护
持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 并处理心律失常。
药物治疗方案
抗缺血药物
抗凝药物
使用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使用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 物,预防血栓形成和栓塞。
抗血小板药物
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 药物,防止血栓形成。
介入性治疗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段。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评估患者出血风险,合理选择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降低 出血事件发生率。对于出血患者,及时采取止血措施,调 整治疗方案。
感染的预防与处理
加强患者免疫力,减少医源性感染风险。对于感染患者, 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进展。
肾功能不全的预防与处理
积极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保护肾功能。对于肾功 能不全患者,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避免进一步损害肾功 能。
心律转复与维持治疗
对于严重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电复律、射频消融 等有效治疗措施,维持心脏正常节律。
心力衰竭的预防与处理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 因素,降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药物治疗
应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 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改善心脏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efaa460f90f76c661371ac7.png)
STEMI病理生理
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依次发生四种异常收缩。 ➢ 运动同步失调; ➢ 收缩减弱; ➢ 无收缩; ➢ 反常收缩,即矛盾运动。 心室重构 (Ventricular remodeling):MI后,包括梗死和非梗死节段的左室大小、形
达到峰值平均时间 (非溶栓病例)
6-7h 24h 12h-2d 24h 12h 24-48h
恢复至正常范围所 需时间 24~48h 7-10d 10-14d 3-4d 38h 10-14d
STEMI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绞痛:胸痛的不同,并发症(心功能,心包),全身症状,心肌标志物改变,ECG特征性及动态 性改变
原来缓解心绞痛的 措施此时变得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新发或一过性ST段压 低≥0.1mV,或T波倒置≥0.2mV)以及心肌损伤标记物(cTnT、cTnI或CKMB)测定,可以作出UA/NSTEMI诊断。
诊断未明确的不典型患者而病情稳定者,可以在出院前作负荷心电图或负荷 超声心动图、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仍是 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对决定治疗策略 有重要意义。
态和厚度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总称为心室重构,重构过程反过来影响心室功能和预后。是 左室扩张和残余的非梗死心肌肥厚的综合结果。
STEMI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大小、部位、侧支循环
先兆:乏力、胸部不适、烦躁、心绞痛等,多见初发型和恶化型心绞痛 症状:
➢ 疼痛:诱因不明显,程度剧烈,持续时间长,药物效果差,常伴出汗、恐惧和濒死感;少数 以休克和心力衰竭起病,可无胸痛;警惕上腹部痛
nsteacs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nsteacs疾病的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bd329a9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a.png)
公共卫生管理
加强监测与预警
建立NSTEACS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 并处理疫情,防止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
制定应急预案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上关于NSTEACS防治的 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和 经验,提高我国NSTEACS防治的整体 水平。
针对NSTEACS的突发情况,制定科学 合理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 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控制策略
强化健康教育
提高公众对NSTEACS的认识,了 解其危害和预防方法,增强自我
保健意识。
规范诊疗流程
医疗机构应制定规范的诊疗流程, 提高NSTEACS的早期识别和诊断 水平,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 。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政府应加大对NSTEACS防治的投入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患者的 医疗保障水平。
康复与护理
定期随访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 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 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 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 运动、戒烟限酒等。
心理支持
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 人员应给予足够的心理支 持。
04
NSTEACS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05
NSTEACS疾病的研究进展
基础研究进展
基因组学研究
通过对NSTEACS疾病相关基因 的研究,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
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蛋白质组学研究
分析NSTEACS疾病相关蛋白质 的表达和功能,揭示疾病进程中
的关键分子。
细胞模型研究
建立NSTEACS疾病的细胞模型 ,用于药物筛选和机制研究。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8f5c696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5.png)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两种常见类型。
这两种疾病在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一些共同的指南。
本文将重点介绍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所引起的。
两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胸痛或胸闷,伴有心电图改变和心肌标志物的升高。
不稳定性心绞痛主要是冠脉斑块的不稳定破裂引起的,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冠脉斑块的完全闭塞所致。
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的改变。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在近期或休息时发作或变得更加严重,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则是胸痛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心电图ST段的压低或倒置,以及心肌标志物的升高。
对于疑似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包括血压、心率、心肌标志物的测定、心电图检查等。
治疗上,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目的是减轻心肌缺血和改善患者的症状。
根据指南,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方面。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低分子肝素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的使用可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和改善预后。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并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可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心肌负荷,从而减轻心肌缺血和改善预后。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可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介入治疗方面,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的情况时,需要进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指南
![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9a404ca26fff705cc170aa4.png)
危险分层
由于从患者最初就诊直至出院,其临床情况动态演变,因 此NSTE-ACS危险分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干预手段的 介入,其缺血和(或)出血的分险不断变化,对患者的危险 分层也应随之更新,并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早 期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明确诊断并识别高危患者,以采取不同 的治疗策略(保守或血运重建),并初步评估早期预后。出 院前风险评估则主要着眼于中远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以选择合适的二级预防。
推荐类别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断性操作的适应证或治疗措施的价值,多因素 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仍沿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 应该使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性和(或)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争议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 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 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 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 册研究结果。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 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年5月 第40卷 第5期 353-367)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痛杂志编辑委员会
概述
冠心病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非ST段抬高急性冠
状动脉(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冠心病类型之一,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因此,本征的及 时正确诊断和早期规范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 要意义。 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 和动脉粥样硬化学组根据近年来有关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 参考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病 学会(AHA)和欧洲心脏协会(ESC)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 痛/NSTEMI诊治指南的更新意见,结合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的 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对2007年我国“不稳定性心绞痛和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修订,以推进 NSTE-ACS的规范化管理。
最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最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a538315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6.png)
2024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解读(全文)一、指南背景自《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发布以来,该疾病领域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本指南参考国际最新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以推进我国NSTE - ACS的规范化管理。
二、定义NSTE - 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两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似,区别主要在于缺血导致心肌损伤的程度及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检测是否阳性。
其病理生理基础主要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和(或)易损斑块破裂或糜烂所致的急性血栓形成,少数由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非冠状动脉原因也可引发。
三、诊断临床表现:以CCS心绞痛分级为判断标准,包括长时间静息性心绞痛、新发心绞痛、恶化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后的心绞痛等。
典型胸痛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上臂等部位放射,可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不典型表现包括上腹痛、呼吸困难等。
胸痛发作时伴低血压或心功能不全常提示预后不良。
体格检查:往往没有特殊发现,但心脏听诊可发现与不良预后相关的体征,应注意与非冠心病引起的胸痛相鉴别。
诊断方法:心电图:首次医疗接触后10min内应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诊断不明确或症状反复时应复查,怀疑有进行性心肌缺血时应增加导联。
NSTE - ACS特征性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压低、一过性ST段抬高和T波改变,连续复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生物标志物:所有疑似患者都必须测定提示心肌细胞损伤的生物标志物,首选hs - cTn,其是最敏感、最特异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有助于快速、准确诊断心肌梗死,但cTn升高也见于其他疾病,应注意鉴别。
诊断与排除诊断流程:推荐采用0h/1h方案检测hs - cTn以排除或确立诊断,应尽量在采血后1h内提供结果,根据变化值进行判断,临床情况仍提示ACS的患者应在2h后复查,生物标志物检测应与临床评估和心电图相结合。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72630d7e6bec0975f565e208.png)
精选可编辑ppt
28
特殊人群和临床情况
• 一、老年
• 建议根据体重和肾功能制定抗栓治疗方案 ,对合并糖尿病或者复杂三支病变,首选 CABG,调整相关药物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
• 二、女性
• 根据体重和肾功能调整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剂量,减少出血风险。
精选可编辑ppt
29
• 三、糖尿病
• 血糖>10mmol/l应降糖治疗,血糖控制宽 松,避免低血糖,有创策略优于无创治疗 (I,A)。
9
精选可编辑ppt
10
危险分层
• 建议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生命体征和体 检发现、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给出初始 诊断和最初的缺血和出血风险分层(I,A)
• 一、临床表现:除临床统一的风险特征如 高龄、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外,发病临床 表现能高度预测早期预后。如静息性胸痛、 发作频繁、就诊时心动过速、低血压、心 衰新出现二尖瓣反流,提示预后不良。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 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解读
泗洪县中心医院 陈伟 2017-09
精选可编辑ppt
1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定义
• 根据心肌损伤生物标志物(cTn)测定结果 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 绞痛
• 两者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当,严重程度 不同
• 区别主要是缺血是否严重到导致心肌损伤, 并可以定量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
因为可以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精选可编辑ppt
17
• 二、抗缺血药物治疗
• 1、硝酸酯类: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 脉效果,症状控制后没有必要继续用,没 有证据证实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
• 2、β受体阻滞剂:如无禁忌症,推荐早期 (24h内)使用β受体阻滞剂(I,B),并 长期使用,目标静息心率55-66次/分,除非 心功能III级或以上(I,B),小剂量开始并 逐渐增加至患者最大耐受量。
NSTE-ACS
![NSTE-ACS](https://img.taocdn.com/s3/m/9e8d608bec3a87c24028c48b.png)
PCI(DES)
普拉格雷10mg/d(Ⅱa,B)或替卡格雷90mg,2次/d(Ⅰ,B) (I,B)2011 ESC 不主张常规基于血小板功能测定增加氯吡格雷维持量(Ⅱb,B); 对选择性氯吡格雷低反应的NSTE-ACS(或PCI后)患者,可考虑行CYP2c19功能丧失变异的基因测定 (Ⅱb,C)。
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对比
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早期保守治疗的NSTE-ACS患者
早期保守治疗的NSTE-ACS患者,如以后无复发性心肌缺血和(或)心绞 痛、心力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而不需行诊断性冠脉造影,宜作负荷激发试验 (Ⅰ,B)。 如负荷试验表明患者并非低危,应行诊断性冠脉造影(Ⅰ,A);如为低危, 则患者继续长期服用ASA(Ⅰ,A),氯吡格雷>1个月(最好至1年)(Ⅰ, B),停用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Ⅰ,A),继续应用普通肝素48h或低分 子量肝素(Ⅰ,A)或磺达肝癸钠(Ⅰ,B)8d。
以选择适当的二级预防,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 善其生活质量
ACS患者评估与处理流程
有提示ACS的症状
I;C
肯定是ACS
非心源性疾病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
可能是ACS
根据相应的诊断治疗
根据稳定性心绞 痛治疗指南处理
心电图不具诊断 性/初次血清心 脏标志物正常
非ST段抬高
ST段抬高
观察随访4-8h:心电图、心 脏标志物
病理生理学
自己看书
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表现 2、体格检查 3、心电图 4、心肌损伤标记物 5、影像学检查
危险分层-早期风险评估(I,A)
临床心绞痛症状
早期危险分层
心电图表现 生化指标 风险积分系统
危险分层-出院前风险评估
出院前危险分层主要着眼于中远 期再发严重冠脉事件的风险评估。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讲课PPT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讲课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84e707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9f.png)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 行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 后。
04
非ST段抬高型急性
冠脉综合征的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 的饮食习惯,多摄入蔬菜 水果,减少饱和脂肪和反 式脂肪的摄入。
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 走、游泳、骑自行车等, 增强心肺功能。
重视患者的危险因素控制,预防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
THANKS.
。
降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 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患
者生命安全。
定义和分类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蚀,继 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引 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 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斑块破裂、血小板 聚集和血栓形成等。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 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死。
治疗
03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等,用于抑制血小板聚
集,预防血栓形成。
β受体拮抗剂
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 等,用于降低心肌耗氧 量,缓解心绞痛症状。
ACE抑制剂
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 等,用于扩张血管,降
低血压和心脏负担。
他汀类药物
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 他汀等,用于调节血脂
,稳定斑块。
介入治疗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通过导管扩张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移植其他部位的血管,绕过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供血。
其他治疗方式
01
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除非有极高出血风险等禁忌证,在阿司匹林基础 上应联合应用1种P2Y12受体抑制剂,并维持至少 12个月
抗凝治疗
•肝素 •低分子肝素 •OAC:华法林、比伐卢定
CHA2DS2-VASc评分≥2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比任何单一治疗更有效。
运动负荷试验 冠状动脉CTA
对无反复胸痛、心电图正常和cTn水平正常但疑似ACS的患 者,冠心病可能性为低或中危
• 定义 • 诊断 • 危险分层 • 治疗 • 出血并发症处理 • 特殊人群 • 长期治疗
危险分层
• 临床表现 • 心电图表现 • 生化指标 • 缺血风险评估 • 出血风险评估
缺血风险评估
• GRACE风险评分 • TIMI风险评分 • 心电监测
出血风险评估
• CRUSADE评分 • ACUITY评分
• 定义 • 诊断 • 危险分层 • 治疗 • 出血并发症处理 • 特殊人群 • 长期治疗
治疗
• 一般治疗 • 抗缺血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治疗 • 抗凝治疗 • 他汀治疗 • 血运重建治疗
诊断方法
• 心电图: • 特征性的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下移、一过
性ST段抬高和T波改变
诊断方法
• 生物标志物: • 肌钙蛋白:cTn是NSTE-ACS最敏感和最特
异的生物标志物,也是诊断和危险分层的 重要依据之一 • 超敏肌钙蛋白:hs-cTn •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诊断方法
•无创影像学检查:
• 定义 • 诊断 • 危险分层 • 治疗 • 出血并发症处理 • 特殊人群 • 长期治疗
出血并发症的处理
•控制性低血压 •高危患者减少剂量 •质子泵抑制剂
胃肠道溃疡/出血史、正在应用抗凝药治疗、长期服用非 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的患者;2种或以下情况:年龄 ≥65岁,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长 期饮酒
输血:早期死亡率增加4倍、死亡或心肌梗死 增加3倍
特殊人群
• 老年 • 女性 • 糖尿病 • 肾病 • 贫血 • 变异性心绞痛 • 房颤
长期治疗
• 建议所有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 有规律的锻炼和健康饮食
• 二级预防
降脂:LDL<1.8mmol/L 降压:140/90mmHg&140/85mmHg(糖尿病) 降糖 :HbA1c<7%
一般治疗
•氧疗、心电监护 •吗啡 •禁用非甾体抗炎药
抗缺血治疗
• 硝酸酯类 • β受体阻滞剂 目标心率55~60次/min • CCB • 尼可地尔 • ACEI&ARB、螺内酯
• 短效硝苯地平可导致冠状动脉疾病死亡率增加
抗血小板治疗
• 阿司匹林:150-300mg负荷,75-100mg/d维持 • P2Y12受体抑制剂: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
他汀治疗
• 阿托伐他汀钙20mg/QN或 • 瑞舒伐他汀10mg/QN
•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启动强化他汀治疗,并长期 维持。
• 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不优于常规剂量,不 建议PCI术前使用负荷剂量他汀。
血运重建治疗
• 侵入性治疗策略
• 至少1条极高危标准 选择紧急侵入治疗策略(<2 h) • 至少1条高危标准 选择早期侵入治疗策略(<24 h) • 至少1条中危标准(或无创检查提示症状或缺血反复发作)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诊断 和治疗指南
• 定义 • 诊断 • 危险分层 • 治疗 • 出血并发症处理 • 特殊人群 • 长期治疗
定义
•NSTE-ACS: 1、不稳定性型心绞痛 2、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 诊断 • 危险分层 • 治疗 • 出血并发症处理 • 特殊人群 • 长期治疗
小结
• 1、明确NSTE-ASC,并进行危险分层 • 2、早期DAPT,并维持12月以上 • 3、早期侵入治疗 • 4、长期二级预防
谢谢
选择侵入治疗策略(<72 h) • 低危 先行无创检查(首选影像学检查)以寻找缺血证据
保守治疗
•冠心病患者:
非阻塞性冠心病 不适合血运重建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
应激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栓塞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
血运重建
•PCI
桡动脉路径、血栓抽吸、FFR
•CABG
左主干或三支血管病变且左心室功能减低(LVEF<50%) 的患者(尤其合并糖尿病时)
• 长时间(>20 min)静息性心绞痛; • 新发心绞痛,表现为自发性心绞痛或劳力型心绞
痛(CCSⅡ或Ⅲ级); • 过去稳定性心绞痛最近1个月内症状加重,且具有
至少CCSⅢ级的特点(恶化性心绞痛); • 心肌梗死后1个月内发作心绞痛。
CCS心绞痛分级
体格检查
•对拟诊NSTE-ACS的患者,体格检查往往没 有特殊表现。
诊断
•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 •诊断方法
心电图 生物标志物 无创影像学检查
症状
•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并且向左上臂(双上臂 或右上臂少见)、颈或颌放射,可以是间歇 性或持续性。
• 不典型表现包括上腹痛、类似消化不良症 状和孤立性呼吸困难,常见于老年人、女 性、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疾病或痴呆症患者 。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