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御诸友,炮鳖脍鲤。” (《诗经·小
雅·六月》)
4、调术
盐 海盐 “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
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 白、黑、紫五样。”(《世本》)
井盐 汉时蜀中产井盐。 “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
(《蜀王本纪》)
池盐 自汉代起始用盐池取盐。 “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
拔,成之自然。 (王廙《洛都赋》)
中国饮食文化
孙中山:“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 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风貌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四、中国饮食文化在当代如何发展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记》)
菜根哲学
“人常咬得菜根,即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 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明代洪应明撰《菜根谭》
“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 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 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3、ຫໍສະໝຸດ Baidu技
随着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 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主要 有烤、煮、蒸、炸、炒等。
炮 在禽畜外面裹涂上泥巴后放到火上或火中去烧。
醢 肉酱。醢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一般是先把肉制
成干肉,然后铡碎,加进粱米制作的酒曲和盐搅拌, 再用好酒浸渍,密封在瓶子里,经过一百天才可食 用。
寒食节或清明节 是一般百姓 最固定的荐新仪节
表现的都是人们面对收获的喜悦心情
腊 冬 民十
日 至 间月
的 以 皆朔
腊 馄 置日
八 饨 酒,
粥 最 作有
和 盛 暖司
腊 。 炉进
八
会暖
蒜
。炉
。
炭
,
过伏 水日 面有 暑凉 汤冰 和、 新冰 莲果 等、 。绿
豆 汤 、
夏 冬顺
至 食 冷
至应 馄时
淘 饨令
面 。
麦 大麦古称麰(móu);小麦古称来 “贻我来麰,帝命率育。” (《诗经·周
颂·思文》)
菽 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名。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小雅·小
宛》)
麻 麻籽叫黂(fēn)、苴(jǖ),又叫枲(Xǐ)。 “九月叔苴” (《诗经·七月》)
稻 大约起于周代。稻类有黏与不黏的分 别,“稻”最初专指黏者,不黏的叫秔 (jīng,同梗、粳)。黏稻适于做酒。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尚书》)
酱
酱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比较广泛,包 含动物和植物原料酿造而成的咸酸味 调料。西汉出现了用大豆和面粉等加 盐发酵而制成的调味品。东汉时出现 了豆酱油。总体来说,构成主体的首 推豆酱。
春秋战国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张氏以卖酱而隃侈。” 五代 五代陶谷《清异录》:“酱,八珍主人;醋,食总 管也。” 宋 《梦粱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 盐、酱、醋、茶。”
始于四千多年前:使用餐叉 出土文物: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出土骨制餐 叉(三齿) 商周文化遗址出土铜制餐叉(二齿)
始于商代:使用筷子 出土文物:殷墟出土铜制筷子头, 云南祥云出土春秋时期铜筷子
距今一万年前:开始使用陶器 出土文物:陶釜、陶甑
陶器出现之后,人类进入准烹饪时代。 《礼记·礼运》注云:“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肉,加 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品出来的美学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 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 艺术欣赏无关。”(黑格尔《美学》)
韵味
“韵者,美之极”、“有余意之谓韵”
(范温《潜溪诗眼》)
“澄怀味像” (宗炳《画山水序》)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司空图《与
李生论诗书》)
余味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刘勰《文心雕
豉
豆豉出现于汉代,是以黑大豆或黄大豆 经蒸煮发酵后制成。又称幽菽、康伯。
“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北堂
书钞》卷146引《古艳歌》)
醋
醋又称苦酒,是以含淀粉类粮食为主料, 经发酵酿造而成。春秋时已有了人工酿 造的酸味调料“醯”,汉时醋被称为 “酢”,至南北朝时才正名为“醋”。 北朝时酿醋的原料已与现时相差无几, 有粟米、秫米、粳米、大麦、小麦、大 豆、乌梅、蜜等。
求子事年 糕糕菊阳
财如大初 与﹂酒节
源元吉一
广宝盒:
进,儿吃
、 百
,
饺 子
事
、
大
登 高 的 用 意 有 些
与 ﹁ 高 ﹂ 同 音 ,
食 花 糕 ,
: 游 宴 登 高 ,
吉
相寓
。
寄托情怀:
似吉
。
祥 之
意
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感领﹁(立
受受辛萝春
新春﹂卜:
年来和、春
的的﹁春盘
春消生饼
意息﹂、
。
,
, 都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祭出来的礼与情
商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 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祭礼中的教化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 “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礼记·乡饮酒
义》)
“大羮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 也。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 贵其质而已矣。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 所安亵之甚也,如是而后宜。”(《礼记·郊特
晚唐五代之际,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 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
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出现。
从叉勺到筷子
考古资料提供的证据表明,古代中国人使 用的进餐用具,主要有勺和筷子两类,还曾 一度用过刀叉。这些进食器具中,最能体现 中国文化特色的是筷子,它的使用至少已有 三千年上下连续不断的历史,筷子被外域看 做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夏: 至
面
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 。守岁到了天明,已 是大年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中秋、清明、 重阳、冬至、腊日等节日的饮食活动,都以家庭范围 为主,非常强调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所设计的饮食活动,强调增进家 庭和睦氛围
怡悦亲情: 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希饺百大 食﹁饮重
龙》)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 而其美在咸酸之外”。“倘复以全美为 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图《与极浦
书》)
总结:特重饮食的文化
(三)亦雅亦俗的酒、茶
酒
“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 ( 陶渊明《集述 酒诗序》)
“清盎之美,始于耒耜”
(《淮南子》)
茶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 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 饮酒徒自欺。” ( 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陆羽《茶经》
集唐以前茶学之大成,为中国最早 的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杜甫《壮游》:“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 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
古人以牛羊豕(猪)为三牲。祭祀或享宴 时三牲齐备叫太牢,只有牛羊叫少牢, 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礼记·王制》: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2、器具
始于七千年前:使用勺子 出土文物:河姆渡文化出土骨勺、象牙勺;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出土蚌壳勺;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金漏勺。
羹 是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
煎 即把醢(hǎi)煎了以后加到稻米饭 或黍米饭上,再用动物油脂浇在上面。
擣 把牛羊或其他野味的里脊肉捣烂,去其筋腱、 薄膜,加上佐料。
熏烤 把牛肉用草扎起,洒上桂、姜、盐,烤干。
脍 脍为极细的肉丝。
“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縠薄 丝缕,轻可吹起”。 (《酉阳杂俎·物革》)
(一)饮食发展简史
•食材 •器具 •烹技 •调术
1、食材
主粮
黍 即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 米,色黄而黏。
稷 是今天的小米,现在北方称其作物为谷子。
“社稷” “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 (《左传·僖公
三十三年》)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 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 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 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 也。” (《白虎通·社稷》)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从生食到熟食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论语·乡党》)
素食为主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膳食原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埤……养精益气。
从分餐到会食
三千年的分餐史
筵席 小食案
一千年的会食史
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 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 改变。
生 蔬
寓 [ 新
) ,
]
之
意
,
地域饮食特色
中国菜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已有 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先秦时代菜系的南 北分野已非常明显,北方以齐鲁风味为代表, 南方以荆吴风味为代表。唐宋以后,各地方 菜系相继形成,以后逐渐增加,现在已有了 以各省区命名的几十种菜系。
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牲》)
饮食与政治
立国须以食为本、以民为本的基本政策。
“粟者,王之本事也”。(《管子·治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
吃出来的哲学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 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礼记·表
三、在时间与空间中呈现的传统饮食风貌
岁时饮食特色
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 3、怡悦亲情: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4、寄托情怀: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尝新就是品尝新收获的果实
春季:樱桃与春笋 夏季:立夏 秋季:五谷
荐新就是以时令新物祭祀祖先
雅·六月》)
4、调术
盐 海盐 “黄帝时,诸侯有夙沙氏,
始以海水煮乳,煎成盐。其色有青、黄、 白、黑、紫五样。”(《世本》)
井盐 汉时蜀中产井盐。 “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
(《蜀王本纪》)
池盐 自汉代起始用盐池取盐。 “东有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
拔,成之自然。 (王廙《洛都赋》)
中国饮食文化
孙中山:“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 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中国烹调之妙,亦是表明文明进化之深也。”
本讲主要内容: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风貌 三、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四、中国饮食文化在当代如何发展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记》)
菜根哲学
“人常咬得菜根,即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 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明代洪应明撰《菜根谭》
“麦饭豆羹淡滋味,放箸处齿颊犹香。”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 奴颜,盖志以淡泊明,而节从肥甘丧矣。”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 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3、ຫໍສະໝຸດ Baidu技
随着各种炊具的相继发明,更新和更先 进的烹饪方法的涌现也顺理成章。主要 有烤、煮、蒸、炸、炒等。
炮 在禽畜外面裹涂上泥巴后放到火上或火中去烧。
醢 肉酱。醢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一般是先把肉制
成干肉,然后铡碎,加进粱米制作的酒曲和盐搅拌, 再用好酒浸渍,密封在瓶子里,经过一百天才可食 用。
寒食节或清明节 是一般百姓 最固定的荐新仪节
表现的都是人们面对收获的喜悦心情
腊 冬 民十
日 至 间月
的 以 皆朔
腊 馄 置日
八 饨 酒,
粥 最 作有
和 盛 暖司
腊 。 炉进
八
会暖
蒜
。炉
。
炭
,
过伏 水日 面有 暑凉 汤冰 和、 新冰 莲果 等、 。绿
豆 汤 、
夏 冬顺
至 食 冷
至应 馄时
淘 饨令
面 。
麦 大麦古称麰(móu);小麦古称来 “贻我来麰,帝命率育。” (《诗经·周
颂·思文》)
菽 原指大豆,又作豆类的总名。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小雅·小
宛》)
麻 麻籽叫黂(fēn)、苴(jǖ),又叫枲(Xǐ)。 “九月叔苴” (《诗经·七月》)
稻 大约起于周代。稻类有黏与不黏的分 别,“稻”最初专指黏者,不黏的叫秔 (jīng,同梗、粳)。黏稻适于做酒。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尚书》)
酱
酱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比较广泛,包 含动物和植物原料酿造而成的咸酸味 调料。西汉出现了用大豆和面粉等加 盐发酵而制成的调味品。东汉时出现 了豆酱油。总体来说,构成主体的首 推豆酱。
春秋战国 孔子:“不得其酱,不食。” 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张氏以卖酱而隃侈。” 五代 五代陶谷《清异录》:“酱,八珍主人;醋,食总 管也。” 宋 《梦粱录》即云:“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 盐、酱、醋、茶。”
始于四千多年前:使用餐叉 出土文物: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出土骨制餐 叉(三齿) 商周文化遗址出土铜制餐叉(二齿)
始于商代:使用筷子 出土文物:殷墟出土铜制筷子头, 云南祥云出土春秋时期铜筷子
距今一万年前:开始使用陶器 出土文物:陶釜、陶甑
陶器出现之后,人类进入准烹饪时代。 《礼记·礼运》注云:“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捋肉,加 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品出来的美学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 识性的感觉,至于嗅觉,味觉和触觉则完全与 艺术欣赏无关。”(黑格尔《美学》)
韵味
“韵者,美之极”、“有余意之谓韵”
(范温《潜溪诗眼》)
“澄怀味像” (宗炳《画山水序》)
“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司空图《与
李生论诗书》)
余味
“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刘勰《文心雕
豉
豆豉出现于汉代,是以黑大豆或黄大豆 经蒸煮发酵后制成。又称幽菽、康伯。
“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北堂
书钞》卷146引《古艳歌》)
醋
醋又称苦酒,是以含淀粉类粮食为主料, 经发酵酿造而成。春秋时已有了人工酿 造的酸味调料“醯”,汉时醋被称为 “酢”,至南北朝时才正名为“醋”。 北朝时酿醋的原料已与现时相差无几, 有粟米、秫米、粳米、大麦、小麦、大 豆、乌梅、蜜等。
求子事年 糕糕菊阳
财如大初 与﹂酒节
源元吉一
广宝盒:
进,儿吃
、 百
,
饺 子
事
、
大
登 高 的 用 意 有 些
与 ﹁ 高 ﹂ 同 音 ,
食 花 糕 ,
: 游 宴 登 高 ,
吉
相寓
。
寄托情怀:
似吉
。
祥 之
意
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感领﹁(立
受受辛萝春
新春﹂卜:
年来和、春
的的﹁春盘
春消生饼
意息﹂、
。
,
, 都
四、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
祭出来的礼与情
商周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 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祭礼中的教化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记·礼运》) “尊有玄酒,教民不忘本也”(《礼记·乡饮酒
义》)
“大羮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 也。丹漆雕几之美,素车之乘,尊其朴也, 贵其质而已矣。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 所安亵之甚也,如是而后宜。”(《礼记·郊特
晚唐五代之际,场面热烈的会食方式已成潮流, 但还只是一种有会食气氛的分餐制。
宋代以后,真正的会食出现。
从叉勺到筷子
考古资料提供的证据表明,古代中国人使 用的进餐用具,主要有勺和筷子两类,还曾 一度用过刀叉。这些进食器具中,最能体现 中国文化特色的是筷子,它的使用至少已有 三千年上下连续不断的历史,筷子被外域看 做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夏: 至
面
除夕合家欢家宴称年夜饭或年饭 。守岁到了天明,已 是大年初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中秋、清明、 重阳、冬至、腊日等节日的饮食活动,都以家庭范围 为主,非常强调一种融洽的家庭氛围。
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所设计的饮食活动,强调增进家 庭和睦氛围
怡悦亲情: 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希饺百大 食﹁饮重
龙》)
“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 而其美在咸酸之外”。“倘复以全美为 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司空图《与极浦
书》)
总结:特重饮食的文化
(三)亦雅亦俗的酒、茶
酒
“仪狄造酒,杜康润色之” ( 陶渊明《集述 酒诗序》)
“清盎之美,始于耒耜”
(《淮南子》)
茶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 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 饮酒徒自欺。” ( 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陆羽《茶经》
集唐以前茶学之大成,为中国最早 的一部茶学百科全书。
杜甫《壮游》:“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肉食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 肉、野味也是肉食的重要来源。
古人以牛羊豕(猪)为三牲。祭祀或享宴 时三牲齐备叫太牢,只有牛羊叫少牢, 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礼记·王制》: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
2、器具
始于七千年前:使用勺子 出土文物:河姆渡文化出土骨勺、象牙勺; 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出土蚌壳勺; 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金漏勺。
羹 是以肉加五味煮成的肉汁。
煎 即把醢(hǎi)煎了以后加到稻米饭 或黍米饭上,再用动物油脂浇在上面。
擣 把牛羊或其他野味的里脊肉捣烂,去其筋腱、 薄膜,加上佐料。
熏烤 把牛肉用草扎起,洒上桂、姜、盐,烤干。
脍 脍为极细的肉丝。
“进士段硕常识南孝廉者,善斫脍,縠薄 丝缕,轻可吹起”。 (《酉阳杂俎·物革》)
(一)饮食发展简史
•食材 •器具 •烹技 •调术
1、食材
主粮
黍 即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 米,色黄而黏。
稷 是今天的小米,现在北方称其作物为谷子。
“社稷” “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 (《左传·僖公
三十三年》)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 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 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 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 也。” (《白虎通·社稷》)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从生食到熟食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论语·乡党》)
素食为主 《黄帝内经》中提出的膳食原则: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埤……养精益气。
从分餐到会食
三千年的分餐史
筵席 小食案
一千年的会食史
至少在唐代中晚期,古代中国人已经基本上抛 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最终完成了坐姿的革命性 改变。
生 蔬
寓 [ 新
) ,
]
之
意
,
地域饮食特色
中国菜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初期,已有 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先秦时代菜系的南 北分野已非常明显,北方以齐鲁风味为代表, 南方以荆吴风味为代表。唐宋以后,各地方 菜系相继形成,以后逐渐增加,现在已有了 以各省区命名的几十种菜系。
四大菜系:即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牲》)
饮食与政治
立国须以食为本、以民为本的基本政策。
“粟者,王之本事也”。(《管子·治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智慧。
吃出来的哲学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 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礼记·表
三、在时间与空间中呈现的传统饮食风貌
岁时饮食特色
1、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2、顺应时令:冬至馄饨夏至面 3、怡悦亲情:年夜守岁合欢与中秋赏月团圆 4、寄托情怀:春盘、重阳糕与百事大吉盒儿
享受自然:尝新与荐新
尝新就是品尝新收获的果实
春季:樱桃与春笋 夏季:立夏 秋季:五谷
荐新就是以时令新物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