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5章
国学经典导论02-05《孟子》其书

第二章 孟子与《孟子》
第五节 《孟子》其书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 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 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记 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 行动,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 成,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其学说出发 点为性善论,主张行王道、施仁政。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这部书不但思想宏博,而且 文章也雄健优美。“缘木求鱼”、“揠 苗助长”等故事家喻户晓,“鱼与熊掌 不可得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等名言警句,皆出于《孟子》。《孟子》 一书在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均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的地位。
国学经典导论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 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 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据司马迁《史 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孟子晚年见道 不行,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 章、公孙丑等人著书立说,“序《诗》 《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 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 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赵岐 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 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 《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 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 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一书是孟子
的言论汇编,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 成。共有7篇传世。 包括:《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 《万章》、《告子》、 《尽心》,每篇均为 上下篇,共261章, 约35000字。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高一)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_课件1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 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 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 反。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 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 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者能战胜强者, 柔者能胜于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 没有人能实际实行。因此圣者说:能承受国家 耻辱的人,才能做国家的君主;能承受国家祸 难的人,才能做天下人的君王。这些正面的话 听起来好像是反话。
【译文】: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是美的, 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也就知 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 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 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 传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 而不占有,做了事情而不倨傲,万物长成后并不占有, 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失去。
虞我诈、“率善食人”的时代的深恶痛绝,但这种彻底地取消 阶级、抛弃技术与知识的理想社会,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根本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5.《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
你如何看待这一主张?
提示 老子认为要想使社会风气淳厚清正,人民得到百 倍的好处,必须抛弃聪明智慧、虚仁假义、伪诈贪欲,使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 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 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 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 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 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国学经典导论01-05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克己复礼为仁 ——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 想的纲要,涉及到了礼、仁,而以 “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 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 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 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 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 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 一书的始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二)“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 又要注重精神实质
孔子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所不可 少的,但只是限于形式上是不够的, 要注重礼的精神。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 “恭”、“敬”、“让”等方面。 “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援 仁入礼,以仁充礼,为孔子构建学说 体系的最关键环节。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 之吝,谓之有司。”
这些是对君子从政的一种带有理想 色彩的要求,是以“中和”为原则, 融道德与政治为一体,混修己与治人 为一团,是其后儒家修齐治平的先导, 对中国士人政治思维影响深远而巨大。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三) 和而不同
“和同之辨”是当时思想家们思考和 争论的一个话题。孔子主要是就如何在 处理社会关系来展开这一论题的,“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把“和而不同”已发展为一种普遍原则, 其实质便是追求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在社会政治思想中也贯彻“和 而不同”的原则。在政治上,孔子的 主导思想是“为政以德”,但又主张 恩威并施,德刑兼备,宽猛相济,认 为这样才能实现政治上的“和”。
中国经典文化研读选修之老子五章教案人教版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研读老子的五章,使学生能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分析老子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人文关怀,使他们能够用道家的思想观照现实,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写作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道家的管理哲学
-道家的教育哲学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道家哲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思想抽象且深奥,对于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尤其是“道”的概念和“无为而治”等思想。
(2)文本解读:老子五章的文本解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理解。
(3)文化传承:让学生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概念。道家哲学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道家哲学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国学经典导论01-05 仁者爱人:正己与克己

01-05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第一章孔子与论语的第五节仁者爱人 :正己与克己。
孔子的“仁”,应该具有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两个层面的意思。
孔子的仁不仅涉及伦理道德,而且也涉及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的学说。
1.政者,正也——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在任何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中,执政者与臣民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而在二者当中,孔子又最注重执政者的作用,认为执政者的好坏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好坏。
因此,他对执政者的政治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是“正”,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以身作则”。
当季康子问政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无论为人还是为官,首在一个“正”字。
孔子政治思想中,对为官者要求十分严格,正人先正己。
只要身居官职的人能够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会归于正道。
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在孔子看来执政者自身正了,能够以身作则,即使不发布政令,老百姓也会自觉地去执行;如果执政者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未必会服从。
孔子认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正人。
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这就是古代的所谓“典范政治”的基本要求。
只不过在春秋后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的复杂局面下,也只能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了。
2.克己复礼为仁——社会各阶层应当“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同时涉及到了礼和仁,而以“克己”作为复礼归仁的实践要求。
孔子认为,人们必须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一切言行都照着周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
因此,不合于礼的就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国学经典导论06-05文为世用

国学经典导论
王充主张“文为世用”,文章有为而作,应当 有益于世。他还提出了如何评价作者高下的问题: 不能以读书多少作为标准,而应看他是否“博通能 用”,有所创建;在此基础上,针对汉代保守复古 的文风,提倡文章的语言应当清楚明白,主张言文 合一,强调了作家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创作的 好坏,既取决于先天的才气,也取决于后天的学习。 在评价作家作品的问题上,反对崇古非今的倾向。
国学经典导论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第五节 文为世用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演进期。 本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主要集中于对《诗 经》、屈赋和汉赋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促进了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西 汉扬雄在大约作于晚年的《法言》一书中, 他视辞赋为“童子雕虫篆刻”,不仅悔其少 作,也批评司马相如之赋“文丽用寡”,即 对崇既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又是一位锐意改 革的政治家。他的文学鉴赏主张自然带上了浓烈的 政治色彩。他强调文章是圣人用以做为礼教治政的 工具。重视文章的实质内容,而反对过于注重文学 的华丽形式。因此,文章直接为礼教政治服务,文 学必须以“适用为本”、要“有补于世”。但王安 石并未象王充那样全面否定文采的作用。
国学经典导论
王充的文学实用主义主张,在宋代一度得到回 应。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属于哲学家的文学主 张,有属于美学家的文学主张,还有属于政治家 的文学主张。王安石就是政治家文学主张的代表 者。他在《上人书》中提出: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 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 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 意也。
国学经典导论
在东汉,社会上盛行谶纬之学以及“华而 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东汉王充作《论 衡》八十五篇(近存八十四篇),主要阐述 了他在哲学上的进步主张,也表达了他在文 学方面的见解,针对当时虚伪浮华和因循模 拟的文风,曾经痛加批评:
《国学经典选读》第五章学而教学课件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 (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ú,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 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 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 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 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 出门在外要尊敬兄长,要行为谨慎、 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 些都做到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 化知识,并不断从中觉悟,圆满自己 的德行 。”
文行合一
学文
对天下苍生的仁爱 谨、信、爱众、亲仁
• 语出宋•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诗:“旧 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 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 公》
• 注释: • 教:教育。 • 类:类别。 • 译文: •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没有区别。”
•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是平等的, 不论贵贱贤愚都应该给予教育。
血亲之爱
孝、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游去问孔子,什么叫做孝啊?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 是说能养活自己的父母就可以了。但是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得 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而对他们没有发自内 心的尊敬,那么孝顺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游于艺⑴。”
《国学经典导读》第五章

(四)贵和尚中
史伯是第一
个对和谐理论进
行探讨、提出和
同之辨的思想家。
他强调以不同元
素相配合,才能
使矛盾均衡统一,
收到和谐的效果。
晏婴进而用“相济” (取长补短、互为补 充)、“相成”的思想 丰富了“和”的内涵。 他将其运用于君臣关系 上,强调君臣在处理政 务上意见“可否相济” 的重要性。
26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往往是和“尚中”联系在一起的。
《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原则政治化, 以实现人际和天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喜怒 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29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四)贵和尚中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贵和尚中思想,作为东方文明的精髓,作为中国 文化精神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对我们民族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深刻的。由于全民族在贵和尚中观念上的认同, 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凡事不走 极端,极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 普遍思维原则。这些对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扩展,对于 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维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0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四)贵和尚中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但是,由于贵和尚中的观念过分强调“仁”在其封建礼制其中的 作用,加上人们的误读,因此在具体运用中,反而让人容易走极端, 去和求同,凡事走中间路线,造成个人创造性的萎缩,压抑个性, 抑制竞争性观念和道德的生长,与世无争,知足保守。往往由于封 建统治者“以统一思想为名”的误导,这种观念成了压制思想、维 护专制主义等级秩序的一种重要工具。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内圣外王的整个过程可以由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顺序领次递进,被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 的理想人物几乎都按这种格式加以塑造。
国学经典导论01-02安贫乐道,襟怀坦白

第一章 孔子与《论语》
第二节 安贫乐道 胸襟坦白
主讲:万 平教授
国学古经代典文论导论
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 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 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人格精神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一 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 国的知识份子。
国学经典导论
2.生性耿介,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他认为, 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 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 得失。而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 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则不可能成 为君子。
国学经典导论
此外,像《论语·子罕》中的“三 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 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可以 见出孔子的大丈,粪土富贵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 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 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国学经典导论
孔子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在《论 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 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 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共14张PPT)

2《老子》五章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
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因为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T 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自主预习〉合作探允老壬,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 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又称《道德经》)o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 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相关链接1・注字音观其徼Ciao )为而不恃(shi )受国之垢(g6u )社稷⑴) 远徙(Xi ) 舟舆(yil )2 •解多义(安其居,乐其俗(使……安适)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I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兵器,军械)(2)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略)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回复,回归)(3)复{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4)恶j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容易)V、曰其无以易之(改变,变换)(5)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交换),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3 •分古今(1) 道可道,非常道古义:> 今义:一 (2)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古义: 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3)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古义:—3今义: __________ 3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4•析活用(1)名可名,非常名(名词作动词,叫出)(2)无,名天地之始(名词作动词,命名)(3)欲以观其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之处)(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动用法,使……甘,使……美, 使……安,使……乐)5•明句式(1)是以不去(宾语前置句)(2)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 (3)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