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含义和培养(课堂PPT)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科学素养)PPT课件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
• 总结词: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尊重 研究对象、保护隐私、避免利益冲突等。学术规范则是指学术论文的撰写、引 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
• 详细描述:科研伦理是指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旨在保 护研究对象的权益、促进研究的公正性和可靠性。科研伦理要求研究者尊重研 究对象的人格尊严、隐私权和知情同意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同 时,研究者还应避免利益冲突,确保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学术规范则是指 学术论文的撰写、引用和署名等方面的规定,旨在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积累。 学术规范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遵循一定的格式和规范,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 成果,并注明出处。同时,学术规范还要求作者在论文中如实反映研究过程和 结果,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05
科学研究的评价与交流
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创新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创新性,是否在理论或
实践上有所突破。
实用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具有 实际应用价值,能否解
决实际问题。
学术性
评价研究成果是否符合 学术规范,是否具有学
术价值。
可靠性
评价研究成果的数据和 结论是否可靠,有无科
学依据。
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
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合作
参加学术会议
建立合作网络
参加相关领域的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 ,与同行交流。
与其他研究机构、企业或政府部门建立合 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
分享研究资源
培养团队精神
与其他研究者分享研究数据、实验设备等 资源,促进资源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合作精 神和团队凝聚力。
06
步。
提高生活质量
教师的科学素养PPT课件
二、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要求
2000年,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中指 出:“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 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所以一些素养需要补充。
目前,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地实践科学的发展观,教师也 应在工作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关注自己以往没有接触到的知识和 技能。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邓小平把他的发 展思想的指导地位概括为“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定位为“发展是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则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现代化建设 的指导思想或“全面健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根本指针”。我认为,提 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则是终身教育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7、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 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 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 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NA双螺旋结构的 提出,三联密码和中心法则的发现,使人类认清了 基因是如何控制生命性状的。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 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 到表达。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 不同,是基因差异所致。
3、学习形式:校本培训和自学。在做上学, “用书”而不是“读书”。参观。
4、学习内容:为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安排 学习。有兴趣地选择学习。关注新科学的进展。
5、思想准备:破除神秘感,强调针对性,交 叉听课,阅读科普读物。收看比如cctv1《焦点访 谈》后面的科技博览节目、《开心词典》栏目、 《幸运52》栏目等。
克隆多莉羊:( 1996年) 三只母羊: 甲(提供无核的卵细胞) 乙(提供乳腺细胞的细胞核) 丙(代孕母羊)
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
科学素养的含义和培养(课堂PPT)
(1)改变过去以讲授知识细节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儿童的 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
✓ 实验教学法 ✓ 探究-研讨法 ✓ 研究性学习 ✓ 问题解决法
……
(2)运用科学教育研究成果指导课堂教学
.
27
建构主义的科学教学方式 (Driver,1986 )
1)意向阶段(orientation):设置情景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
23
2. 调整课程结构:由单一到多元
要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打破单一的课 程结构,突破课程内容只重知识的倾向,构建以必 修课为主,选修课、活动课为辅的课程结构。
.
24
3. 改革课程内容:由学科知识向综合知识
第一,科学的全面性和广泛性。科学知识的普及既要注意稳定的知识,又 要注重新兴的知识,要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性质、水平和最新动向, 也要寻求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和完美结合。
2)启发阶段(elicitation):引出儿童的原有想法;
3)重建阶段(restructure):使用各种教学策略让儿童建构新 的概念理解(如设计探究实验扩大儿童的经验范围);
4)审视概念变化阶段(review ):让儿童比较原有概念与新的 或修正后的概念的不同。
.
28
“互动-发生式”教学(高凌飚 &梁爽,2003)
解科学以便能够参与讨论,并作出决策
➢ 从文化角度考虑: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就;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意 识到它的重要性。
➢ 从道德角度考虑:科学实践体现了规范准则和致力奉献(norms and commitment)的精神,具有广泛的价值。
.
15
2061计划: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AAS,1989)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解读ppt课件
珍爱生命 28
学核
国核
29
四、科学学科核心素养 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
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 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技术应用
1.2尊重事实和证据, 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 求知态度
2.1具有问题意识; 2.2能独立思考、独 立判断
1.3逻辑清晰,能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 式认识事物、解决 问题、指导行为等
2.3思维缜密,能多 角度、辩证地分析 问题,做出选择和 决定等。
3.具有好奇心和想 象力;能不畏困难, 有坚持不懈的探索 精神;能大胆尝试, 积极寻求有效的问 题解决方法等。
26
三、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对 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
27
科学观念与应用
物质科学 生命科学 地球科学 跨学科内容
科学探究与交流
问题 证据 解释 交流
科学思维与创新
模型建构 科学推理 科学论证 质疑创新
科学态度与责任 科学本质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1.1崇尚真知,能理 解和掌握基本的科 学原理和方法
1.理性思维 2.批判质疑 3.勇于探究
• 形成尊重事实、 乐于探究、与他 人合作的科学态 度.
科学、技术、社会 与环境
• 了解科学、技术、 社会和环境的关 系,具有创新意 识、保护环境的 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
33
科学观念与应用 科学思维与创新 科学探究与交流 科学态度与责任
[课件]科学素养PPT
第二章 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 重点:科研人员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
提高科研人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科研人 员的道德修养与科学事业发展的关系。
难点:科研发展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Page 23
第二章 科研人员的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
第一节 科研人员的基本道德修养
一、道德的基本内涵
道:是一种原则;德:好的品行。 道德泛指人们的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追求正义和良 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具有阶级性。道德可以分为社 会公共道德、个体道德、职业道德、科研道德等。
为何会轻信这样的谣言?
科学知识的欠缺,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历 史上许多谣言的形成,都是基于迷信或对科学的无知。但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知识的普及,这类谣言已经逐渐失去 了存在的土壤。而如今更多的谣言则往往是打着“科学”的 旗号,利用普通群众科学知识有限、对科学盲目崇拜等心理 来实现的。近些年来,伴随着一些破坏性较强的地震、冰雪 灾害、旱灾等的发生,一些迷信的宿命论者将灾害的原因归 结为日月食、太阳风暴、流星雨等正常天文现象。这些夸大 其词的言论由国外传入国内,经网络、手机短信等渠道进一 步放大,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有关专家认为, 类似的以讹传讹、谣言四起,屡屡引发公众情绪集体失控的 事件,是公众焦虑感和安全感缺失的集体释放,是整个社会 诚信体系缺失的一种表现,但根子还在于科学知识的缺失。
Page 20
第一章 科学素养概述
三、科学教育特点与启示 特点:
(1)重视对科学技术性质的理解,重视基本概念和原理, 重视对事物联系的认识; (2)注重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3)强调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 (4)学生的发展及潜能的发挥,包括自主性、个性。
提高科学素养.ppt
二.关于科学素养
1.scientific literacy的形成与发展
⑷.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索尔特(showalater) 等人对科学素养进行了又一次概括,提出科学素养包括7个维度:
科学的本质,科学中的概念,科学过程,科学的价值,科学和社会,对 科学的兴趣,与科学有关的技能。
二.关于科学素养
2.科学素养的内涵
⑴西方认识科学素养内涵的发展。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把科
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为着重于科学知识的掌握。 20世纪50——70年代中后期,科学素养的含义不仅是
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掌握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60 年代以后,“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科 学与人文”已扩充为科学素养的内涵,与50年代相比 较,有明显的变化,这主要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越来越大。
“狭义的素质”:与知识、能力相并列的、并使知识 与能力能够得到更好发挥的那个因素 。
一个人自发的行为规范 素质教育的内涵,它们侧重的首先是高度的社会责任
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人的可持续发展 。
一.素质与素养
4.素养的概念 从内涵上,“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视野和底
蕴” 。 从培养上,素养的培养,属于知识传授的大范
定高,反之亦然。
2.素质的含义
事物本来的性质 ; 专指“素养” ; 心理学专有名词:“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
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
一.素质与素养
3.素质的概念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相对于 “应试教育”提出的 。
“广义的素质教育”概念,它包含平常说的知识、能 力和“狭义的素质” 。
策。这两个特点与80年代兴起的STS运动是不无关系的。
《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主题班会课件
科学饮食:了解营养学知识,合理搭配 膳食,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生活: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 中的问题,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将创新能力融入学习和实践
01
02
03
04
以实际行动提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阅读科普书籍和文 章,了解科学原理
和前沿科技
参加科学实验和实 践活动,培养动手
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编程和计算机 技术,提高信息技
03
科学素养与创新 能力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04
培养科学素养和 创新能力是提高 个人竞争力的关 键
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相互促进
科学素养是创新能 力的基础,科学素 养的提高有助于创 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科学素 养的体现,创新能 力的提高有助于科 学素养的提升。
科学素养与创新能 力相互促进,共同 推动科学技术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与创新实践
01
02
03
04
参加创新竞赛: 如创新大赛、 创业大赛等
加入创新团队: 如创新实验室、 创业团队等
参与创新项目: 如科研项目、 创业项目等
学习创新方法: 如创新思维、 创新工具等
Part Five
科学素养与创新能 力的关系
科学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01
科学素养:对科 学知识和方法的 掌握和运用能力
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汇报人:小咪多
Contents
目录
01. 科学素养的含义与重要 性
02. 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03.
创新能力的概念与重要 性
04. 创新能力的提升方法
05.
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 关系
06.
如何将科学素养与创新 能力融入日常生活和学 习中
科学素养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培训课件(精)
取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信息。
信息筛选与鉴别能力培养
02
指导学生学会筛选和鉴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优劣,提高信息素
养和批判性思维。
网络道德与安全意识培养
03
加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确保在网络环境下
的科学素养教育健康有序进行。
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01
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实践探究相结合
鼓励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结合线下实践活动,加深对
科学素养重要性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 素质之一,对于提高个人综合素 质、促进社会进步和推动国家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国内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科学素养教育的 重视程度,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培训 等措施推动科学素养教育的普及和提 高。
国外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发达国家普遍重视科学素养教育,将 其贯穿于各级教育体系,并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培养其独立 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其 科研兴趣和积极性。
对学生的科研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确保其按照科研规范和要求进行研究 和实验,同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
科研方法传授
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 科研方法和技术,包括文献检索、实 验设计、数据分析等,提高其科研能 力和水平。
科学素养教育提升学 生综合能力培训课件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科学素养教育概述 • 科学知识普及与拓展 • 科学方法与技能培养 •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目录
• 合作交流与团队协作能力打造 • 信息化时代下的科学素养教育创新
01
科学素养教育概述
第一讲:科学素养
第一讲:科学素养万跃华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主任二O一四年四月一、素养概念及涵我们这一讲主要讲素养的概念及涵,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什么是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素养的概念及涵,第一个是基本概念,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叫素质,素质是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固有的属性,该此通常被认为是与英文的单词翻译过来,其基本含义是指能读会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第二个是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不成熟,并固化的过程,它是先定性条件和后定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知识,体制等诸多方面。
第三个是两个是有差异的,“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有”之意,因此素者侧重于现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素者的养成,既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面,养成素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我们下面再来看看素养的特点,第一是实践性,因为素养是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知与行有机体的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进进的过程。
第二个是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在素质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机结合,达到自我断裂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二、“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再来看一下延伸的概念,第一个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素养概念的延伸,其基本含义是指在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基本的读、写、表述和理解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能力。
第二个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素养,指掌握了专业知识、科研方法和必备的技能,具有发现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敏锐的眼力,以及能寻求解决问题办法或有效途径的业务能力,这是一个需要长期且不断训练的过程。
科学素养的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呢?科学素养一直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美国是第一个提出科学素养一词的。
这个人是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科南特,1952年,他在《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谈到普通公民具有科学素养时说,他的经验越广泛,他的科学素养就越高,所以我们看到这个科学素养是跟实践非常有关系的。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ppt
科学素养
提纲
素养概念及内涵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什么是科学素养 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科学素养
素养概念及内涵
基本概念 1、素质:指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固有属性。该词通常被认 为是由英文literacy翻译而来,其基本含义指能读会写,即 通常所指的“有文化”。 2、素养:素养是指素质渐进发展、逐步成熟并固化的过程, 它是先天性条件和后天性学习与训练的综合结果。素养通常 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包括品德、 知识、才能及体质等诸多方面。 3、二者差异: “素”者,原也,即本来之意;“质”者,为“固有”、“应 有”之意。因此,素质侧重于形成的结果。素养则可以视为 素质的养成,即强调通过教育、学习与实践等方式养成素质 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素养概念及内涵
素养特点
1、实践性:素养是一个在教育、学习和实践中进 行“知”与“行”的有机统一过程,也是一个渐近累积 过程。 2、修养性:素质的培育及养成过程又具有修养性。 在素质的养成过程中,通过“知”与“行”的有 机结合,达到自我锻炼和自我修养的目的。
素养概念及内涵
延伸概念
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 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 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 研究过达到基 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 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
养的调查都按照米勒模型进行问卷设计。
“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启动了“2061 计划”, 这是一个面向21 世纪、致力于科学 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 “2061 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1989 年推 出了第一阶段的成果《2061计划:面向全体 美国人的科学》
科学素养-课件
2.2.6 技术创新需要条件
技术创新:指生产技术的创新,包括开发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 新。科学是技术之源,技术是产业之源,技术创新建立在科学道理的发现基础之上, 而产业创新主要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之上。
技术创新的条件主要有:技术创新队伍、技术研发费用、技术开发装备、技术开 发场所、科学技术情报等。
四、研究性学习工作
从问题入手,把知识学习和技术工作过程创建成为一 种对问题进行分析、求解的“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与技术工作相互促进,提供类似“科研” 的工作环境或途径,在“研究”过程中自主获得专业知识 ,提高解决科研问题能力。
1.4.1因素关联作用图
1.4.2、研究性学习平台
1、学习情景创设与实施 2、探究环节的灵活设置 3、问题/案例/项目分析 4、协作学习组织的创建 5、小组全方位交流沟通 6、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7、项目过程、进展管理
2.3.2、学习科研方法的途径
1、查阅相关论著,学习并感悟真谛 2、初学者应请教科研的资深经验者 3、参加学术会议,聆听高水平报告 4、参加科研课题组,在实践中感悟 5、多与同行交流,勤钻研,善总结
2.3.3、科研方法层次
1、哲学方法:抽象性,普遍性,最顶层。 2、一般方法:综合性,桥梁性,中间层。 3、特殊方法:专业性,单一性,基础层。
2.1.2、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一般指从哲学的视角,将具体科研过程中总 结出来的科研方法加以提炼,力图使其系统化并具有普遍 性,即注重方法的指导意义和学术价值。科学方法具有可 遵循性、有效性以及发展性等属性。
2.1.3、二者差异
科研方法不能等同于科学方法。科研方法是在科研过 程中,为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科学问题、技术难点所使 用的研究方法,它注重科研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 可操作性。而科学方法则强调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是否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关于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认识
(3)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
13
3.2.3 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目标
• 在英国和美国,两个享誉盛名的权威科学家组织:皇家社会 (Royal Society)和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分别发表了两个报告,表达了对公 众理解科学水平的关注。
科学素养涵义的阐述特点
1. 通过突出科学素养与理科教育的关系来规定科学素养, 即从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的主要渠道、途径来界定。
2. 强调科学素养是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心理特质。
3. 强调科学素养是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 掌握。认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人的科学观” 。
.
6
3.2 国外科学素养理论的发展
解科学以便能够参与讨论,并作出决策
➢ 从文化角度考虑: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就;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意 识到它的重要性。
➢ 从道德角度考虑:科学实践体现了规范准则和致力奉献(norms and commitment)的精神,具有广泛的价值。
.
15
2061计划: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AAS,1989)
(Millar & Osborne,1998) • 理解重要的科学思想和解释框架
•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 认识科学对物质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重要影响
素养(literacy)的含义: 一是指有学识、有教养 二是指能够阅读、书写,有文化。
.
7
起源:
• 赫胥黎将科学素养作为普通或人文教育的基础部分,提出:个 体要成为有教养的社会的一员,必须拥有什么样的科学知识?
• 杜威在20世纪30年代从科学素养作为功能性定义的角度提出的: 为了个体能够对于科学相关的素材进行阅读、理解、表达观念 以及参与与科学相关的日常活动,需要哪种科学知识?
每个人都需要对科学有所理解,包括它的成就和限度,不管他是
不是科学家或工程师。提高这种理解并不是一种奢侈:它是一种 对我们未来社会健康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投资。(Royal Society, 1985)
• 美国科学促进会则采取一种更为紧迫的语调:
只有公众理解了科学、数学和技术,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科学和技术提高人类生活的潜能才能实现。没有具备科学素养的 大众,奔赴美好世界的前景就是渺茫的。(AAAS, 1989)
• 强调素质是先天的 • 倾向于将素质的基本特性改变为后天性 • 坚持素质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统一
.
3
3.1.2 关于科学素养(素质)的含义
(1)科学素养就是借助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在内的理科教育所应当培育的公民素质。(钟启泉,1997)
(2)科学素质主要指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 心理特质,包括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 。 (高凌飚,1996)
.
14
Thomas & Durant(1987):
➢ 从经济角度考虑:我们需要一批科学家维持和发展工业,这是国家繁 荣昌盛的基础。
➢ 从功利角度考虑:每个人都需要对科学有一定的理解,以处理日常生活 中遇到的科技产品及其操作过程。
➢ 从民主的角度考虑:在一个民主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决策是我 们希望的结果;很多重要的议题都涉及科学和技术;每一个人都应该理
科学素养的含义和培养
.
1
3.1 国内科学素养(素质)理论的发展
3.1.1 素质和科学素质
(1)素质的词典解释: 一是指“白色质地” 二是指“本质”
(2)素质的心理学定义:
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
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
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
2
对素质的有关认识
(1)熟悉自然世界并认识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 (3)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的一些相互依赖方式 (4)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的事业及其局限性 (5)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6)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
.
16
Beyond 2000: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 1958年美国科学教育家赫德(Hurd)在《科学素养: 对美国学校的意义》,将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 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
10
3.2.2 科学素养的定义不断增生
• 60年代中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Pella等人对已有文献的 共同性主题进行综合概括:
(1)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2)科学的伦理 (3)科学的本质 (4)科学知识 (5)科学和技术 (6)人文中的科学
(3)科学文化素质指人们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 品质,其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体现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 学等知识教育之中,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 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北师大监测课题组 )
.
4
科学素质的结构图
高凌飚:《科学素质教育的含义和中国科学教育改革的路 向》;《世界教育发. 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集》;人5 民 教育出版社,北京,1998
.
11
• 70年代中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Showalter 等人对科学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又一次总结概括:
(1)科学的本质 (2)科学概念 (3)科学过程 (4)科学的价值 (5)科学和社会 (6)对科学的兴趣 (7)与科学有关的技能
.
12
• 1983年,国际科学素养发展中心主任Miller总结已有 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科学素养:概念和经验的 回顾》一文界定内涵:
.
8
两种视角
• 一个角度是将科学素养作为普通教育的基础部分, 显然,这是基于素养的“有学识、有教养”的认识;
• 另一角度是从功能性定义的角度界定科学素养。把 素养理解为“具有阅读、写作的能力”。
.
9
3.2.1 “科学素养”一词的出现
• 最早正式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 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在1952年出版《科 学中的普通教育》,将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