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血液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第3章 血液 知识点(复习题)
第三章血液复习题(知识点)1.血细胞比容测定的方法及意义血细胞比容: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
血细胞比容课反映血液容积、红细胞数量或体积的变化。
临床测定有助于诊断机体脱水、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2.血清、血浆的制备方法及它们的区别血浆:血液的液体成分。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如不经抗凝处理,很快会凝成血块,随着血块逐渐缩紧还会析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称为血清。
3.血量、循环血量、贮备血量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简称血量循环血量:血液总量中,在心血管系统中不断快速循环流动的这部分血量贮备血量:血液总量中,常滞留于肝、脾、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且流动很慢的这部分血量4.血液的主要机能:(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2)运输功能(3)免疫保护功能5.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及它们的生理意义(1)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成为血浆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晶体物质,80%是来自Na+和Cl-。
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中所含离子数目成正比。
(2)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蛋白质(75%~80%来自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
6.血浆蛋白的生理特性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大类。
各种血浆蛋白所含的比例,在不同动物中有较大差别。
血浆蛋白在营养、运输、免疫、缓冲、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参与凝血和纤溶以及参与组织生长和损伤组织修复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特性。
血浆中还含有一些蛋白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胆红素和氨等非蛋白氮(NPN)。
代谢产物中的大部分经血液传至肾脏,随尿排出。
此外,血浆中的葡萄糖和挥发性低级脂肪酸等是反刍动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脆性的测定及意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入红细胞内,细胞膨胀、细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成为溶血。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Ⅻ
Ⅶa/Ⅲ
Ca2+
Ⅺa
Ⅶ
Ⅸa
Ⅸ
Ca2+ PL
Ⅷa
HK Ⅺ
Ⅷ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
Ⅹa
Ⅹ
磷 脂
Ca2+ PL
Va
V
表
面
Ⅱ
Ⅱa
阶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第三章 血液
体液: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占 体 重
60%
细胞内液
体 液
40%
血 细胞外液
20%
浆 5%
组织液 15%
血液,淋巴液,脑脊液
体液的组成
注:膀胱内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液 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 液体,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与O2结合较多,呈现鲜红色-------动脉血 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现暗红色----静脉血
血浆颜色:含胆色素,呈现淡黄色,空腹呈现清澈透明。
临床血液成分检测:空腹采血,避免食物影像。
二、血液比重
相对密度, 全血比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红细胞数目越多,全 血比重 越大。
血浆比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含量越多
渗 透 压 实 验
渗透与扩散
渗透:水分子 扩散:溶质颗粒
• 渗透动力—渗透压:
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 通过半透膜的力量。
• 渗透压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而与溶质颗粒的大小、种类、化学性质无 关。
(五)血浆的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铁 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成人每日需20- 30mg的铁。
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其他为食物供应。
缺铁,使合成血红蛋白不足,
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叶酸参与DNA的生物合成,维生素B12可促进叶酸的活化利用。 缺乏:影响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巨幼红细胞贫血。
最新生理三血液
第三章血液12一、单选题31.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A.8﹪B.16﹪C.12﹪D.10﹪E.14﹪452.50Kg正常体重的人体液量与血量分别为:6A.20L与3LB.30L与4LC.40L与5LD.20L与2.5LE.30L与72.5L83.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9A.与血管容积之比B.与白细胞容积之比C.与血浆容积之比1011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124.体液中蛋白质浓度:13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14C.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D.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15E.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165.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17A.蛋白含量低B.K+含量高C.Cl-含量高D.Na+含量高E.不含血细胞18196.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20A.总渗透压B.K+浓度C.Cl-浓度D.Na+浓度E.胶体渗透压21227.决定溶液渗透压大小的主要因素是:23A.溶质颗粒的总数B.溶剂的性质C.溶质颗粒的形状24D.溶质颗粒的大小E.溶质的性质258.将红细胞放入0.09%氯化钠溶液中,会发生:26A.膨胀B.皱缩C.完全溶血D.部分溶血E.保持不变9.构成血浆总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2728A.纤维蛋白原B.葡萄糖C.球蛋白D.氯化钠E.白蛋白2910.血浆渗透压的下列说明,正确的是:30A.与0.5%葡萄糖溶液相当B.与溶质颗粒数呈反比C.胶体渗透压维31持血容量32D.胶体渗透压占大部分E.与0.09%NaCl溶液相当331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34A.γ球蛋白B.α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β球蛋白E.白蛋白12.下列哪种溶液属于等渗溶液:35A.0.45%氯化钠溶液B.5%葡萄糖溶液C.25%葡萄糖溶液36D.9%氯化钠溶液E.0.09%氯化钠溶液3713.维持毛细血管内外水分正常分布的因素主要是:38A.血浆胶体渗透压B.血浆总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39D.组织液胶体渗透压E.组织液晶体渗透压4014.有关血液的正常参考值,正确的是:41A.血小板数(10 ~30)×109 /mlB.白细胞总数(4.0 ~4210.0)×109 /ml43C.红细胞(女)(3.8 ~4.6) ×1012 /mlD.血液pH值7.4 土0.0544E.血红蛋白(男)120 ~ 160㎎/L4515.关于血浆蛋白生理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46A.参与血液凝固B.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C.参与机体防47御功能48D.调节血浆酸碱度E.作为某些物质运输的载体4916.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决定下列哪种缓冲对:50A.K2HPO3/KH2PO3B.KHCO3/H2CO3C.NaHCO3/H2CO351D.Na2HPO4/NaH2PO4E.蛋白质-Na+/蛋白质5217.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不易分离的气体是:53A.氮气B.氢气C.二氧化碳D.氧气E.一氧化碳5418.有关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55A.血浆中球蛋白增加可使血沉加快B.随着红细胞衰老脆性减小56C.在血浆中红细胞具有悬浮稳定性D.血红蛋白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57称为贫血58E.红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称为贫血5919.红细胞在0.45%氯化钠溶液中完全溶解,说明红细胞的:60A.脆性正常B.脆性小,抵抗力小C.脆性大,抵抗力小61D.脆性大,抵抗力大E.脆性小,抵抗力大622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将发生:63A.红细胞叠连加速B.红细胞聚集C.溶血64D.红细胞脆性增加E.血栓形成6521.红细胞沉降率变大,多数是由于:66A.红细胞比容变小B.血液粘滞性下降C.血浆纤维蛋白原减67少68D.血浆的白蛋白含量增多E.血浆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多6922.成年人的造血器官是:70A.脾脏B.所有骨髓C.肝脏和骨髓71D.肝脏E.脊椎骨、扁骨及长骨近端骨髓处骨髓7223.以下因素不属于红细胞生成条件的是:73A.需要维生素B12和叶酸 B.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74C.红骨髓的正常造血机能D.需要蛋白质和铁E.血中氧分压增75高7624.成人红细胞主要生成部位是:77A.脾脏B.红骨髓C.肾脏D.淋巴结E.肝脏7825.人体造血主要原料是:79A.铁、维生素B12 B.维生素B12和叶酸 C.铁、维生素B12和叶80酸81D.蛋白质和维生素B12 E.铁和蛋白质8226.血红蛋白(Hb)的下列说明,错误的是:83A.正常成年男性 Hb量为 120~160㎎/LB.Hb与CO结合后不易84分离85C.Hb有运输 O2 与 CO2的功能 D.红细胞破坏后,Hb就丧86失作用87E.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8827.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89A.维生素CB.蛋白质C.钙离子D.维生素B12和叶酸 E.三价铁90离子9128.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少:92A.维生素B6 B.维生素B12或叶酸 C.铁 D.铁和蛋白质 E.促红细93胞生成素9429.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95A.生长素B.肾上腺素C.雌激素D.促红细胞生成素E.肾上腺96皮质激素9730.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是促进:98A.小肠吸收维生素B12 B.血库释放红细胞 C.睾丸分泌雌99激素100D.骨髓造血E.促进小肠吸收铁和蛋白质10131.在下列白细胞中,称为免疫细胞的主要是指:102A.单核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淋巴细胞D.中性粒细胞E.嗜103酸性粒细胞10410532.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疾病时,白细胞计数增加的是:106A.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10710833.血小板的数量低于多少时,可出现出血倾向:109A.<80×109个/LB.<50×109个/LC.<40×109个/L 110D.<150×109个/LE.<100×109个/L11134.下列不属于血小板功能的是:112A.吞噬微生物、异物B.参与生理性止血C.促使凝血块收缩D.参与血液凝固过程E.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11311435.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血清中不含:115A.球蛋白B.白蛋白C.钙离子D.纤溶酶原E.纤维蛋白原11636.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117A.前者速度快,后者速度慢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118生在血管外119C.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D.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120需体外因子E.前者由Ⅻ因子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12112237.关于血液凝固的叙述,错误的是:123A.凝血过程中需要钙离子B.是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C.许多凝血因子在肝脏合成124125D.内源性凝血较外源性凝血速度快E.凝血因子除钙离子外都是蛋白质12638.凝血酶的主要作用是:127A.激活因子ⅩB.使纤维蛋白降解C.激活因子Ⅻ128D.使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129白39.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130131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2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133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4D.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135E.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13640.下列凝血因子中,哪一个不是蛋白质:137A.因子V和ⅦB.因子IVC.因于X和ⅫD.因子IXE.因子Ⅰ和Ⅱ13813941.凝血过程的内源性与外源性激活的区别在于:140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过程B.凝血酶形成过程141C.Ca2+是否参与作用D.纤维蛋白形成过程E.血小板第3因子是142否参与14342.血凝块回缩是由于:144A.白细胞发生变形运动B.红细胞发生叠连而压缩C.红细胞145发生聚集压缩146D.血小板的收缩蛋白收缩E.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收缩14743.抗凝血酶Ⅲ的抗凝作用主要是由于:148A.抑制因子Ⅻ激活B.抑制纤维蛋白形成C.使活化型凝血149因子失活150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E.抑制血小板粘着、聚集15144.能使抗凝血酶Ⅲ活性增强的物质是:152A.组织胺B.肝素C.维生素KD.柠檬酸钠E.草酸153钾15445.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理是:155A.去除Ca2+B.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C.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156157D.抑制因子X的激活E.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15846.临床常用的抗凝物质是:159A.草酸钙B.纤溶酶C.柠檬酸钠D.维生素KE.柠檬酸160钙16147.枸橼酸钠常用作抗凝剂是由于:162A.能溶解纤维蛋白B.能抑制Ⅻ因子的激活C.能抑制凝血酶163的活性164D.能增加抗凝血酶Ⅲ的活力E.能与血浆中的Ca2+结合成不易解离165的络合物16648.子宫、甲状腺、肺等手术后易渗血,是组织中含有较多的:167A.纤溶酶B.组织激活物C.抗凝血酶D.纤溶抑制物E.凝168血酶原激活物16949.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水解:170A.活化的因子ⅡB.因子VC.因子ⅫD.因子I和活化的因子l 171E.因子IV17250.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173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B.血浆中特异凝集元的类型C.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174175E.红细胞表面特异凝集素的类型17651.关于ABO血型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B.O型血的红细胞上不含凝177178集原179C.A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D.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 180凝集素181E.AB型血的红细胞上含有A凝集原和B凝集原18252.当A型血的红细胞和B型血的血清相混时,会发生:A.聚集B.凝集C.粘着D.叠连E.凝固18318453.ABO血型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85A.红细胞膜凝集原的有无和类别B.血清中凝集素的有无和类别186C.血清中凝集原的有无和类别D.凝集素和凝集原的配合情况187E.红细胞膜凝集素的有无和类别18854.献血者为A型,与受血者作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189集,受血者的血型是:190A.O型B.A型C.AB型D.B型E.无法确定55.某人红细胞与A型及B型标准血清都无凝集反应,其血型是:191192A.A型B.B型C.AB型D.O型E.Rh型19356.在异型输血中,严禁:A.O型血输给A型人B.O型血输给B型人C.A型血输给B型人194195D.B型血输给AB型人E.A型血输给AB型人19657.急需时,O型血可少量输给其他血型的人,是因为:197A.红细胞上含有A、B凝集原B.红细胞上不含A、B凝集原198C.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D.血清中不含抗A、抗B凝集素199E.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58.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200201A.红细胞不发生叠连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202C.血浆不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D.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203固204E.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20559.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206不凝集,此人血型是:207A.B型B.O型C.A型D.AB型E.O型Rh阳性20820960.某人血清中无抗 A 抗B凝集素,红细胞膜无D抗原,其血型属210于:A.AB型Rh阴性B.O型Rh阴性C.AB型Rh阳性211212D.A型Rh阴性E.O型Rh阳性21361.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可能发生在:214A.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B.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阳性婴儿215C.Rh阴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D.Rh阳性母亲孕育的Rh阴性婴儿216E.Rh阳性母亲与Rh阴性父亲孕育的婴儿217218219血液2201.A2.B3.E4.B5.A6.A7.A8.C9.D 22110.C22211.E 12.B 13.A 14.D 15.B 16.C 17.E 18.B 19.C 22320.A22421.E 22.E 23.E 24.B 25.E 26.A 27.D 28.B 29.D 22530.D31.C 32.C 33.B 34.A 35.E 36.E 37.D 38.E 39.C 22622740.B22841.A 42.D 43.C 44.B 45.E 46.C 47.E 48.B 49.D 22950.C23051.A 52.B 53.A 54.C 55.D 56.C 57.B 58.B 59.D 23160.A23261.B233234。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概
述
血
浆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2024/1/25
23
贫血类型及发生机制
01
02
03
04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 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 致DNA合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 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 。
2024/1/25
24
白血病发生原因和分类
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 液循环,主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具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参与血液和组织液的回流,以及维持 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2
05
血液疾病生理基础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 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糖类
以葡萄糖为主,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 质之一。
2024/1/25
脂类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 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无机盐
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液的酸 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激素和酶
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2024/1/25
27
06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 应用
2024/1/25
28
常见实验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血液常规检查
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计 数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血 液的基本情况。
2024/1/25
三血液分析参数检测原理和临床意义
红细胞研究参数
50.LScRBC%:弱前向散射光的红细胞百分比 51.HScRBC%:强前向散射光的红细胞百分比 52.MicroR%:小 RBC 百分比。 53.MacroR%:大 RBC 百分比。 54.RBC-O:光学分析中的 RBC 计数。 55.RBC-He: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ET-CH) 56.D-He:是RET-He与RBC-He的差值 57.RET-Y:网织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58.RBC-Y:成熟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59.IRF-Y:未成熟网织红细胞平均前向散射光强度 60.FRC#:红细胞碎片计数 61.FRC%:红细胞碎片百分比 62.RPI: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
1.WBC: 白细胞பைடு நூலகம்数
原理:
FSC:XS CBC模式时
BASO通道:FSC+SSC(XT/XE-2100/XE-2100L/XE-
2100D)
DIFF通道:SFL+SSC(XE-5000:难溶红细胞?
时)(XS:CBC+DIFF模式时)
异常淋
巴
嗜碱
其他 白细 胞
单 淋核 巴
嗜 碱
幼稚粒细 胞
中 性
XS:
每个亚型% = 每个亚型# / WBC
注:红色为实测值
异常淋 巴
单 淋核 巴
嗜 碱
嗜碱
其他 白细 胞
幼稚粒细 胞
中 性
嗜酸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增多:
1. 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 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2. 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 烧伤等。
生儿 170-200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原性心脏病,
3.血液(生理专升本)名称解释和简答
22.试述交叉配血试验及输血原则。
答案: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的红细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主侧; 受血者的红细胞和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次侧。
输血原则是:首选同型血相输;异型血相输,只 在紧急时用,并且要求少量;缓慢
23.简述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其分类。
答案:白细胞的正常值是4.0—10.0×109/L,白细 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粒细胞) 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无粒 细胞)。
答案:由血浆中胶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 7.血浆晶体渗透压 答案:由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晶体渗 透压。
8.等渗溶液 答案: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9.溶血 答案:红细胞破裂而使血红蛋白逸出的现象称为溶血。
10.贫血 答案: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
答案:红细胞数量由正常变多,又由多变正常 这种变 化是红细胞的一种调节,由于在江汉平原红细胞数量 正常, 而西藏高原缺氧,引起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 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红骨髓,红细胞数量变多,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而在江汉平原红细胞数量正常。
• 26.某人患胃粘膜萎缩,胃腺分泌机能发生障碍,引起 营养不良。试述此人的红细胞与组织间隙液有何变化, 并说明机制。
答案:此人的红细胞减少,因为胃黏膜萎缩,胃腺分泌 内因子缺乏,影响红细胞的成熟,易患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 。 因为此人胃黏膜萎缩,营养不良,导致蛋白 质消化受影响,易在组织间隙积聚过多体液,形成水 肿
•
27.一小班学生15人,已知其中张某的血型是A型,如何 将其他14人的血型检查出来?
答案:考虑用交叉配血实验的方法,认为张某为供血者, 其他学生为受血者,进行实验,结果有四种情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血量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 20% 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 恶心、乏力 30% 危及生命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 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2)雄激素 直接刺激骨髓造血 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BPA
造血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 晚期红系祖细胞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管周间质细胞(主) 肝细胞(次) ↓ ——————EPO
雄激素-刺激EPO生成 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 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5、酸碱度
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再排出体外
被肝脾吞噬 血红素 红细胞 生成 珠蛋白 氨基酸
铁被重新 吸收入血
EPO
胆红素的 肠肝循环
缺氧
红细胞的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粒 细 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杀菌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限制过敏反应
生理学复习题——3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单项选择题1.血液除去血细胞的部分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D.血清E.组织液2.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E.与血浆中无机物的容积之比3.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白蛋白B.葡萄糖C.球蛋白D.氯化钠E.胶体物质4.下列溶液属于等渗溶液的是( )A.0.1%NaCl B.5%葡萄糖C.2%NaHCO3D.25%葡萄糖E.9%NaCl 5.成年女性红细胞数的正常参考值为( )A.(3.0~4.5) ×1012/L B.(3.5~5.0) ×1012/LC.(4.0~5.5) ×1012/L D.(4.5~5.8) ×1012/LE.(5.5~6.0) ×1012/L6.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的因素是(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胶体渗透压C.血浆晶体渗透压D.血浆白蛋白浓度E.细胞内液的渗透压7.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主要是( )A.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B.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C.维持血管内外电解质的含量D.使水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E.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维持血容量8.血浆蛋白量显著减少时,可引起( )A.血浆渗透压显著降低B.组织液生成增多C.淋巴回流量减少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有效滤过压下降9.与溶血关系最密切的是红细胞的( )A.通透性B.可塑性C.渗透脆性D.悬浮稳定性E.免疫性10.促进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 )A.蛋白质和铁B.促红细胞生成素C.内因子D.维生素B12和叶酸E.雄激素11.缺乏内因子易引起贫血是由于( )A.红细胞成熟和分裂障碍B.抑制骨髓造血作用C.造血原料不足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E.红细胞脆性增大12.参予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的白细胞是( )A.中性粒细胞B.嗜酸粒细胞C.嗜碱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细胞13.血液凝固的最后阶段是( )A.因子Ⅹ被激活B.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C.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D.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E.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14.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所分离出的淡黄色液体称( )A.血浆B.体液C.血清D.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15.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 )A.钙离子B.球蛋白C.白蛋白D.凝集素E.纤维蛋白原16.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B.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C.前者只需体内因子,后者只需体外因子D.前者由因子Ⅻ启动,后者由Ⅲ因子启动E.前者速度慢,后者速度快17.必须维生素K参与,才能在肝细胞生成的凝血因子是( )A.Ca2+B.Ⅷ因子C.Ⅲ因子D.Ⅻ因子E.ⅡⅦⅨⅩ因子18.血小板的平均寿命约为( )A.7~14天B.120天C.3~4天D.1年以上E.8小时19.血小板参与( )A.吞噬作用B.生理止血C.细胞免疫D.体液免疫E.运输O2、CO2 20.柠檬酸钠抗凝的机理是( )A.去掉血浆中纤维蛋白原B.与血浆中的钙结合而沉淀C.加强抗凝血酶Ⅲ作用D.抑制凝血酶原激活E.与血浆中Ca2+形成可溶性络合物21.作子宫、前列腺、甲状腺手术时血液不易凝固,易发生术后渗血,是由于组织含较多的( )A.肝素B.组织激活物C.抗凝血酶ⅢD.纤溶酶E.纤溶抑制物22.在一般情况下ABO血型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 )A.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C.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D.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E.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23.在ABO血型系统相互输血关系中,严禁( )A.O型输给B型B.O型输给AB型C.A型输给O型B.D.B型输给AB型E.A型输给AB型24.供血者为A型,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受血者为( )A.B型B.AB型C.O型D.A型E.A型或B型25.关于Rh血型系统的说明,正确的是( )A. 血清中含Rh抗体者为Rh阳性B.红细胞膜含D抗原者为Rh阳性C.Rh阴性者血清中含Rh抗体D.Rh阴性血不能输给Rh阳性E.汉族人Rh阴性率高达99%二、多项选择题1.红细胞生成的必要条件是( )A.红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B.蛋白质、铁C.维生素B12、叶酸D.内因子E.雄激素2.血小板的功能是( )A.吞噬病原微生物B.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C.促进血液凝固D.参与生理止血E.参与体液免疫3.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是( )A.纤溶抑制物B.凝血酶ⅢC.柠檬酸钠D.肝素E.草酸胺4.红细胞膜表面含有A凝集原的血型是( )A.A型B.B型C.O型D.AB型E.Rh阳性5.Rh血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应避免( )A.Rh阴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阳性血B.Rh阳性者第二次接受Rh阴性血C.Rh阴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D.Rh阳性者不能接受Rh阴性血液E.Rh阳性妇女再次孕育Rh阴性胎儿三、问答题1.试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生理学 第三、四章 血液 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2.红细胞沉降率(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将新采集的含有抗凝血的血沉管垂直静置,观察第一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正常值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3.红细胞渗透脆性( rythrocyte osmotic 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脆性越大,抵抗力越小;脆性越小,抵抗力越大。
4.生理性止血( 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5.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6.血浆pasm抗凝血超速离心后上层的淡黄色液体,即全血去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
7.血清( serum):血液发生凝固以后12小时,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8.红细胞凝集( erythrocyte agglutination):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的现象。
9.凝集原(agglutinogen):镶嵌在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性抗原,因其可以引起红细胞凝集,故称之为凝集原。
10.凝集素 (agglutinin)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110型( (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1.正常起搏点( normal pacemaker):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节律性兴奋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故称为正常起搏点。
2.期前收缩( 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为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刺激时,则可在下一次窦房结正常冲动传来之前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负责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以及各种代谢产物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了解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对于理解人体的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血液的组成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液态的部分,约占总体积的55%。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溶解物质组成。
血浆中的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其功能包括维持血液的渗透压、免疫防御以及凝血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它们富含血红蛋白,负责将氧气从肺部运送到全身组织。
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和杀灭入侵的病原体。
血小板则参与了血液的凝血过程,确保伤口能够迅速修复。
二、血液的功能1.运输氧气和养分:血液通过红细胞携带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同时,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也随着血流分配到身体各处,满足细胞的需求。
2.移除代谢产物:血液通过循环系统将新陈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送到肺部和肾脏,然后通过呼吸和排尿排出体外,维持体内稳定的化学环境。
3.维护温度平衡:血液通过调节体内的热量分布,帮助维持体温的平衡。
在寒冷环境中,血液会将热量输送到核心器官以保持温暖;而在炎热环境中,血液则会通过皮肤散热,帮助身体降温。
4.免疫防御: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它们能够识别并杀灭入侵的病原体,维护身体的健康。
当机体受到感染或受伤时,白细胞会增加数量并释放细胞因子,引发免疫反应。
5.凝血功能: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合作,确保伤口能够迅速形成血栓,防止大量的出血。
综上所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
血液中的各个成分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的深入了解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提供了基础。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
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
修补血管壁
v 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
(二)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 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 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r=0.94),增加幅度最大达18%。这些血小 板多是以脾脏中贮存的那部分“中老年”血小板。
(四)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一)生理特点及功能 •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10~30万/mm3)。 •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月经期减少
•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 循环血量。
•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 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血容量)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 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第三节--红细胞
血沉:单位时间内血细胞下降高度, 称为血沉。
临床意义:病理情况下,如活动性 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时,会出现 血沉加快。
学习完这个知识之后,如果哪天在化 验单中看到了ESR,就要知道它具体是 检查什么的。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前提条件 (1)红细胞的生成条件 生成原料
成熟因子
前提条件是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
看如下示意图
新、老红细胞哪个的渗透脆性大?
0.9% NaCl 0.65% NaCl 0.42% NaCl 0.35% NaCl
正常
膨胀
部分溶血
完全溶血
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抵
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渗透脆性
来表示。渗透脆性越大,表示红细胞对
低渗盐溶液抵抗力越小,越容易发生破
(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概念: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 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红细胞的悬浮稳 定性。
临床应用:临床上常用红细胞沉降率,简 称血沉(ESR)来表示。
当红细胞悬浮
稳定性差时就
会发生红细胞
叠连。
红细胞沉降率(ESR)
ESR的测定过程
将抗凝血垂直静置,通常以红细胞 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数值,即血沉 管上部出现的血浆毫 米数,来表示红细胞 的沉降速度。正常 男性为0~15 mm/h, 女性为0~20 mm/h。 正常人 病人
2、红细胞的主要生理特性
(1)、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是指红 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 破裂的特性。
正常红细胞在0.6%~0.8%的NaCl会 膨胀成球形但并不破裂,在0.42% 的NaCl溶液中,开始有部分红细胞
破裂溶血,在0.35% 的NaCl溶液中 ,全部红细胞破裂溶血。
第三章血液教案
《生理学基础》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环境、教具、教学参考资料、教学活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环境:多媒体课室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出新课内容
二.再与临床病例结合,提出血液对生命存在的重要性
三.图示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性质,结合图片和视频讲解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
四.结合临床病理,讲解血细胞的特性。
例如贫血等
五.教学小结与检测
1、复习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2、何为血浆渗透压?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3、重点复习检测
1)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2)红细胞生理特性(例如渗透脆性)
3)红细胞生成与调节
4、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什么是止血时间?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六.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预习
《生理学基础》。
第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浆)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2、(血浆)晶体渗透压:指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的渗透压。
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占血液中的容积百分比。
4、(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具有能持续漂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5、生理性止血:指小血管损伤后会引起破裂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
6、血浆:即血液中的液体成分,由水和溶解于水中的溶质组成。
7、血清:血液自然凝固后由于血凝块收缩而释放出来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
8、红细胞沉降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于分血计中,将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mm),称为血沉。
9、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二、填空题10、体液约占体重的(60)%,其中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40)%,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血浆约占体重的(5)%。
1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它取决与血浆中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的比值,正常值为(20)。
12、造血过程可分为(造血干细胞)阶段、(定向组细胞)阶段和(前体细胞)阶段等三个阶段。
13、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五类。
14、正常人血小板数量是(100~300×109),当血小板数减少到(50×109)以下时,可出现紫癜。
15、血液和组织中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按其发现的先后顺序,以(罗马数字编号)统一命名。
16、血液凝固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都需要(Ca2+)的参与。
按始动因子的来源的不同,凝血过程(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7、体内的抗凝系统可分为(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两类。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19
ESR↑ ESR↓
3.渗透脆性:红细胞和一般细胞相比较,对低渗 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这一特性,称渗透脆性。可用来表
示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表示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易破裂。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0.46% NaCI溶 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2~0.34% NaCI溶液 中几乎全部破裂,形成完全溶血。故临床上以 0.32%~0.46% 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 的范围。若红细胞在高于0.46% NaCI溶液中即开 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大;在低于0.42%mmol/L NaCI溶液中才开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小。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局部肌源性收缩; 释放5—HT、 儿茶酚胺、TXA2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五)血浆的酸碱度(pH值)
7.35-7.45 (7.40)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 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的吞 噬;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和凝血。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体温
第2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 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7~8μm,
周边较厚,中央较薄,故有较大的表面积,有量: 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正常成 人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94.0~5.5)×1012/L,平均为 5.0×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L。新生儿高大(6.0~7.0)×1012/L。
三.血液
一. 血细胞生理:1.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离心后,上层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层。
234渗透压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如: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的溶液; 1.9%尿素溶液是等渗不等张溶液。
要点一:红细胞:1.形态:双凹圆形; D=7~8μm;无核;胞浆内含血红蛋白。
2.红细胞数量:男(4.5~5.5)×1012/L;女(3.0~5.0)×1012 /L。
Hb浓度:男120~160g /L;女 110~150g /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膜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悬浮稳定性;4)渗透脆性。
①通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红细胞沉降率愈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增加(沉降减慢)主要是由于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
液的渗透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0.85%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②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③若红细胞在相对浓度较高的低渗溶液中即发生破裂,表示抵抗力低,渗透脆性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脆性大,易破裂,如衰老的红细胞;反之,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脆性小,不易破裂,如初生的红细胞。
4.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浆酸碱度,维持正常血浆pH;3)免疫功能。
5.造血的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各类终细胞6.红细胞生成:1)场所:红骨髓(成人);2)合成原料:蛋白质、铁缺铁→Hb合成不足→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子(合成DNA的辅酶):维生素B12 、叶酸若缺乏→巨幼性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血液一、单项选择题1.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百分数是【】A. 7%B. 15%C.30%D. 40%2.下列哪种缓冲对决定着血浆的pH值【】A.KHCO3/H2CO3B.Na2HPO4/NaH2PO4C.NaHCO3/H2CO3D.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3.血液的pH值约为【】A.7.15~7.25 B.7.25~7.35 C.7.35~7.45 D.7.45~7.554. 与免疫功能有关的蛋白质是【】A.白蛋白B. 纤维蛋白C. 球蛋白D. 血红蛋白5.血清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A.球蛋白B. 白蛋白C. 珠蛋白D. 纤维蛋白原6.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氯化钾B.氯化钠C.碳酸氢钾D.钙离子7.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形成【】A.球蛋白B.白蛋白C.氯化钠D.纤维蛋白原8.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A.血浆白蛋白减少B.血浆珠蛋白增多C.血浆球蛋白增多D.血浆球蛋白减少9. 调节血细胞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D. 组织液晶体渗透压10.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 血浆晶体渗透压B. 血浆胶体渗透压C.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D. 组织液晶体渗透压11. 下列什么溶液是等渗溶液【】A. 5%NaClB. 5%葡萄糖C. 5%的尿素D. 5%的NaHCO312.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是【】A.球形 B.椭球形 C.双凸圆盘形 D.双凹圆盘形13.红细胞平均寿命【】A.8小时 B.3~4天 C.7~14天 D.120天14.骨髓受X射线损害将导致【】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β型地中海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15.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A. 血液凝集B. 血液凝固C. 溶血D. 血沉加快16.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B.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C.与血浆容积的百分比D.与白细胞容积的百分比17. 能使红细胞产生皱缩的NaCl溶液浓度应为【】A.0.45%B. 0.35%C. 0.9%D. 1.9%18. 0.9%NaCl溶液与血浆相同的是【】A.胶体渗透压B.K+浓度C.Na+浓度D.总渗透压19.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13 mOsm/L,静脉注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A.不变B.升高C.下降D.红细胞皱缩20.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雄激素B.促红细胞生成素C.雌激素D.红细胞提取物21.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22.肾性贫血是指【】A.缺乏铁质B.缺乏维生素B12C.缺乏叶酸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23.血管外破坏红细胞的主要场所是【】A.肾和肝B.脾和肝C.胸腺和骨髓D.淋巴结24.慢性少量失血引起的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缺铁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性贫血D.β-型地中海贫血25. 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 产生抗体B. 产生肝素C. 参与过敏反应D. 吞噬微生物26.患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时,数量增加的细胞【】A.淋巴细胞 B.中性粒细胞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27. 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是【】A. 红细胞B. 血小板C. 单核细胞D. 淋巴细胞28.引起血块回缩的因素是【】A.纤维蛋白B.血小板收缩蛋白C.凝血酶D.肝素29.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液体【】A.血清B.体液C.细胞外液D.血浆30.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素是【】A.凝血因子Ⅳ被激活B.因子Ⅻ被激活C.血小板破裂D.凝血酶的形成31.凝血过程中,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A.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始动因子不同B.凝血酶形成过程不同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不同D.因Ca2+是否起作用而不同32.以下哪种凝血因子不属于蛋白质【】A.因子ⅠB.因子ⅡC.因子ⅣD.因子Ⅹ33. 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酶是【】A. 激肽释放酶B. 凝血酶C. 血浆激活酶D. 蛋白水解酶34.与血液凝固密切相关的成分是【】A.白蛋白B.球蛋白C.纤维蛋白原D.肾素35. ABO 血型划分的依据是【】A. 红细胞膜上有无凝集原及其种类、B. 血清中有无凝集素及其种类C. 红细胞膜上有无 Rh 凝集原及其种类D. 血清中有无 Rh 凝集素36. 一般情况下 , 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A. 血清不被受血者的红细胞所凝集B.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细胞所凝集C. 血清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D. 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37. 某人的血浆中只含有抗 A 凝集素 , 此人血型是【】A.A 型B.O 型C.B 型D.AB 型38.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39.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是【】A.A型B.B型C.O型D.AB型40.某人失血后,先后输入A型血、B型血各150 ml均未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为【】A.A型B.B型C.AB型D.O型41. 献血者为O型,受血者为B型,交叉配血结果为【】A.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B.主侧、次侧都凝集C.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D.主侧、次侧都不凝集42.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发生在【】A.Rh㈩母亲,怀Rh㈩胎儿 B.Rh㈩母亲,怀Rh㈠胎儿C.Rh㈠母亲,怀Rh㈩胎儿 D.Rh㈠母亲,怀Rh㈠胎儿43.父母都是B型血,子女可能的血型是【】A.A型 B.B型 C.O型 D. B型、O型44. 输血前作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A.鉴定血型 B.亲子鉴定 C.避免交叉感染 D.保证输血安全45.最严重的输血反应是【】A.空气栓塞 B. 过敏反应 C. 溶血反应 D. 循环负荷过重46.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理化参数是【】A.总渗透压 B. 钠离子浓度 C. 钾离子浓度 D. 电解质渗透压47.重度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是【】A.<30g/L B. 30~ 59g/L C. 60~ 89g/L D. 90~ 100g/L48. 缺铁性贫血患者,最可能出现的体征是【】A.肝脾肿大 B. 淋巴结肿大 C. 胸骨压痛 D. 指甲变薄变脆49. 女性,50岁,因肺癌进行化疗。
2天来陆续出现皮肤瘀斑,时有鼻出血,体温38℃,血压120/70mmHg,Hb105g/L,WBC 3.1×109/L,血小板15×109/L。
此时医生应给予输注【】A.全血 B. 新鲜全血 C. 红细胞悬液 D. 血小板50. 女性,20岁,因皮肤紫癜1个月、高热、口腔黏膜血疱,牙龈出血不止2天住院。
肝、脾、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
化验:Hb40g/L,WBC 2.0×109/L,血小板15×109/L。
骨髓增生极度减低,全片未见巨核细胞。
诊断首先考虑【】A.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白血病 C.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 过敏性紫癜51. 患者,因慢性重度贫血输注红细胞悬液,输血开始10分钟后,患者突然感到寒战,心前区压迫感,腰背剧痛,并出现呼吸急促,体温39℃,血压70/40mmHg,尿呈酱油样颜色。
患者最可能发生了【】A.细菌污染反应 B. 过敏反应 C. 溶血反应 D. 发热反应52. 某孕妇,26岁。
妊娠7个月,贫血,头昏,无力,纳差,Hb45g/L,RBC 2.5×1012/L,血常规提示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其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D. 肾性贫血二、简答题1.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作用?2.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 描述在油镜下观察到的血涂片中主要血细胞的形态。
4.什么是血液凝固?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5.输血原则是什么?6.何谓交叉配血试验,通过该试验如何判断可否进行输血?三、病例题1.早产男婴,出生后第2天发现患儿皮肤黄染并迅速加深,小便呈酱油色。
体格检查:患儿一般情况较差,嗜睡和拒食。
全身皮肤呈黄色,巩膜严重黄染。
肝脾肿大,拥抱反射消失。
实验室检查:母亲为O型(Rh阴性)血,血清抗体抗Rh抗体阳性;患儿为A型(Rh阳性)血,脐血胆红素15mg/dl,尿中胆红素阳性,粪内胆色素明显增多,Hb 80g/L。
请根据上述病例和所学理论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ABO血型如何分型?(2)Rh血型分几型,有何特点?(3)综合分析新生儿产生溶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