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观摩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98a1a7919e8b8f67c1cb99a.png)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统计观念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增进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 有利于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之间差异较大 平均数对学习产生思维定势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说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 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能初步利用这三个数据
在这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 中位数分别是多少?
车速:千米/小时
71
69
66
57
54
58
4)判断题:
①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一定只有一个( )
②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定只有一个( )
③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众数一定 只有一个( )
④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 位于最大值 与最小值之间( )
⑤给定一组数据,那么描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 位于最小值与最大值的正中间( )
四)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讨论题:甲、乙、丙 三个班举行汉字输入速 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的字数经统计后 得下表:
班级 甲 乙 丙
参加 人数 50 50 50
中位数 149 151 146
众数 152 150 154
平均字数 140 140 139
每个班都说自己的成绩是最好的.你认为呢?说说你评 价的依据.
教学程序
创设情景,引出新知
合作讨论,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师生讨论)
自主学习,形成系统 (自学检查,纠正反馈)
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师生讨论)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合作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3](https://img.taocdn.com/s3/m/9abd060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7a.png)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2《中位数与众数》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及其求法,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能理解一组数据的变化对平均数的影响。
但是,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性质和求法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性质及求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利用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讲解,澄清疑惑。
4.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性质:中位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1d3ac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a.png)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精选多篇)第一篇: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的说课稿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七章《统计》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各中真实、贴近生活的素材和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和学会全面分析事物的必要性。
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合作意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数据代表的概念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判断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概念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对三个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法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索与互相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尽量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演示)以故事“骗人的平均数”为切入点。
1、课件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师:同学们,你们都是热心助人的好孩子,现在我的朋友阿冲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他解决吗?刚毕业的阿冲还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天阿冲路过某超市时看到一份招聘启示上写着:本超市要招聘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阿冲觉得条件不错,就去应聘。
2.课件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师:可是过了一周后,阿冲发现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下。
数学说课稿初二中位数与众数
![数学说课稿初二中位数与众数](https://img.taocdn.com/s3/m/8c49cc9b01f69e314232943d.png)
数学说课稿初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初二中位数与众数数学说课稿初二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与众数”,《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的内容。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作一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
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值描述数据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中位数、众数的代表作用,在数据的整理过程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认识到学而有用;(2)通过数据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是最基础的要求,当然,不同的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索、学习,建立中位数、众数这两个数学模型。
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三者的区别。
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评判。
二、说学法:虽然八年级学生年龄多在1214岁之间,心里素质比较脆弱,富于形象直观思维,但他们都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他们往往对于和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特别是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非常感兴趣。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b48b4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db.png)
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一、引言本说课稿是根据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章节编写的。
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将掌握如何计算和应用这些统计量,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
3.运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包括: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包括:1.区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四、教学准备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湘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2.教学课件:包含有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示例和习题。
3.学生练习册:用于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与展示Step 1:通过一组数据的案例向学生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给出一组数列:2, 4, 6, 8, 10,请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Step 2: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
请学生回顾并复习上一节课关于数据和统计的基本知识,如频数、频率等概念。
5.2 学习与讨论Step 3:介绍平均数的概念。
通过示例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并提供计算平均数的公式。
Step 4: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以实际数据为例,通过演示和讲解,教师向学生展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Step 5:引入中位数的概念。
从示例中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中间的数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Step 6:讲解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的选用说课稿·
![平均数 众数 中位数的选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6d7df20e2bd960590c6774c.png)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选用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学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及其计算。
2.地位作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频数、频率,数据收集的方法,统计图,以及统计的意义后,让学生知道从形象的统计图表可以了解一组数据的概貌以外,用反映一些“多数水平”、“普遍水平”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可以代表这组数据。
当所处理的问题数据较少时,可以通过计算直接求得结果;当所处理的问题含有很多数据时,手工效率较低,无法及时取得必要的信息。
教材后一节介绍的运用计算器的方法,就能够迅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讨论和对实际意义的解释。
因此,本节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巩固统计的知识;知道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同时注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各自适用的范围。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4.重点、难点:本节内容的重点主要是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
其实,含义即概念。
而对于学生获得概念,一般是概念的同化和概念的形成两种方法。
本节课的方法是概念的形成:即需要学生依靠直接经验,从大量的例子出发,概括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掌握概念的前提下,能准确的用来描述一组数据。
因为本节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第一节课,相对而言,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是本节的难点。
针对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学生较感兴趣的姚明得分情况的统计,以及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气温的统计表两个例题,从而使难点分散。
二、说教法学生学情分析: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
教法形成:通过直观、图示、动画,让学生充分感知。
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c7182849649b6649d7473f.png)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位数和众数》。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结合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实践,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法运用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第2节的“中位数和众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这一统计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统计作用意义,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问题、用样本估计总体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有进一步认识。
本节内容主要通过3个实例,研究如何利用样本的中位数和众数估算总体中位数和众数的问题,明确度量集中趋势三个主要特征数的各自特点和应用场合。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二学段对中位数和众数这两种统计量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即学生具有已有的经验,但如何把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统计问题,用样本统计估计实际问题的思想学生接受起来依然比较困难,因此对本节课我预设的教学难点是: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进一步认识中位数和众数,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用,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四、教法与学法著名数学家、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姜伯驹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是最简单的,但那样做不是好教师——向着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提问,或者为他们敲门搭建一个台阶,让学生自己爬上去。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恰好最能发挥这个作用。
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是容易理解的,但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用,用数据样本估计数据总体却是不容易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在围绕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作用,以及会选择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恰当地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d5e2db4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a.png)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6.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及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为后续的统计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对数据的初步处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些概念和求法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这些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能够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和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难点: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概念讲解:讲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
3.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实际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分析数据。
5.总结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课题、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定义和求法,以及它们的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中考复习(包括课件、教案、说课稿)-1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中考复习(包括课件、教案、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00c7c8accc22bcd126ff0c55.png)
中考复习课《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九运街中学严瑞一、内容分析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作出决策和预测。
我们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三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在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本节是复习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再次感受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有不同的量度,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分析、评价以及作出合理的、对生活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再现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数据给出合理的分析、评价和做出合理决策。
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三个基本统计量的计算和确定方法;2.在具体情境中能恰当利用这三个量分析、评价和做出合理决策;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恰当利用这三个量分析、评价和做出合理决策;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
四、教法与学法(1)说教法众所周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中,首先以生活实例为背景再现概念,从具体的事实上使学生回忆起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一个小“热身练习”迅速完成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ab19f340b4c2e3f572763b5.png)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中位数与众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8章第2节内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数据代表,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节《平均数》,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2)能结合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做出自己的评判。
3.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逐步建立认知结构。
三、学法指导: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四、教学程序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5d4c56e168884868762d6e0.png)
检测题2:甲乙两个家电厂家在广告中都
称他们的某种电子产品在正常情况下的使用寿命都是 8 年经质量检测部门对这两家销售的产品的使用寿命进行
跟踪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单位:年)
甲厂 乙厂 6 4 6 4 8 4 8 6 8 7 9 9 10 13 12 16 14 16 15 16
请回答下列问题: 分别算出甲乙两组的中位数和众数。 这两家广告分别用哪一种表示集中趋势的数? 如果你是顾客,宜选那家工厂的产品?为什么?
学生自学133页—134页例6
某商场服装部为了调动营业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 目标管理,确定一个月的销售目标,根据目标完成的情 况对营业员进行适当的奖惩。为了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 商场统计了每个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单位:万元), 数据如下:
17 22 15 18 17 32 16 16 23 13 19 17 24 32 15 15 30 15 28 16 28 26 14 28 18 15 16 19 26 19
(1)月销售额在哪个值的人数最多?中间的月销售额是多 少?平均的月销售额是多少? (2)如果想确定一个较高的销售目标,你认为月销售额定 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3)如果想让一半左右的营业员都能达到目标,你认为月 销售额定为多少合适?说明理由。
导读题:
(1)月销售额和奖金间有何关系?
(2)在例6的数据中,有多少个数
据低于平均月销售额?
当堂训练
1、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 子跳高的15名运动员成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m
人数
1.50
2
1.60
3
1.65
2
1.70
3
1.75
4
1.80
1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说课稿 2021—2022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caaf4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7a.png)
20.1.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堂课是《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节课,主要内容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这些统计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理解统计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与交流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课件、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学生作业纸。
2.教材准备:–《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材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实际问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小明家一周买了几个苹果,每天买的数量分别为4、5、6、2、3,求小明一周平均每天买几个苹果?–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2.知识讲解:介绍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通过课件呈现或黑板写作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并给出简单的例子进行讲解。
–同样的方式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并进行实例演练。
3.实践运用:通过例题和实践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
–教师提供一些有关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并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逐个例题进行讲解与解答。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某班级十个同学的数学成绩分别为78、85、90、95、90、86、78、85、90、85,请计算该班级数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让学生进行解答。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范文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992a3ccc22bcd127ff0c23.png)
初中数学说课稿《中位数和众数》范文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幼儿在游戏中通过亲自操作,能作证明10以内的任意一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
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
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以下是为大家收集得初中说课稿《数轴》,欢迎大家阅读!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小动物搬新房》以小动物搬新家的故事贯穿整个活动,在活动中以幼儿帮助小动作做门牌的动机为出发点,了解门牌号的功用,理解门牌号的涵义,这样的认知结合着现实生活的认知,将生活中简单的数字组合成有涵义的门牌号。
大班幼儿对数字是敏感的,门牌号的认识可以促发幼儿对生活中出现的数字感兴趣,愿意去探索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涵义。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初步接触圆柱,从生活实际感知圆柱,感受数学同生活息息相关。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初三数学同步说课稿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初三数学同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d04e217b4daa58da0114a5a.png)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初三数学同步说课稿
在初中阶段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体现的尤为突出,因为学习的难度加深、灵活性加大,不能单凭死记、死学,要讲究记忆的方法,注意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
而且各学科的特点不同,学法也有区别,我们在新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反思和调整,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法,做到事半功倍。
给您带来的这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初三数学同步说课稿,欢迎阅读~
内容1、(1)肯定意见:徐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而是用幻灯片给出:
例1 请研究函数y=x2-5x+6 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积极,更主动。
体现出徐老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所以说从徐老师这点的想法、做法上看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但是,如果说这样的做法徐老师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的话,我认为徐老师的做法不够彻底,下面是徐老师操作过程的摘记: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 分钟)想到3 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5 分钟)想到5 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观摩课《平均数、中位数和
众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
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8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
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8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中,第三节的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三个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理解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计算方法,明确平均数、中位数肯定有,众数却不一定有的事实;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确定一组较简单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上进道德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个基本统计量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中位数众数的确定。
二、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概念教学中,主要以生活实例为背景,从具体的事实上抽象出三个统计量的概念,通过三个统计量的计算与确定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概念;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自学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自学”“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引入采用“故事法”引入——《从四十名到第十名》。
通过这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
如何能对数据全面了解分析?今天我们将学习从三个不同侧面反映一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
通过生动的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自学辅导,建构新知(11分钟)
提出概念:(3分钟)
在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中时,对故
事的情节设问:主人公的成绩在哪一档次?中等成绩约是多少?哪一档分数的人最多?学生一一作答。
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平时生活中的说法(如:中等成绩)规范化并抽象出统计中的基本概念(如:中位数)。
这样可以使新的概念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便于理解和记忆。
自学辅导:(8分钟)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必须想办法求出故事中的三个统计量,并找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计算方法。
(小组讨论、教师辅导)。
因为新教材的编写比较适合学生阅读,这一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学生多有体验,要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太大的困难。
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小组协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他们互相帮助,体验在集体中的成长与发展。
巩固整理:(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