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系统分析》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与规划-教学大纲
《环境管理与规划》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146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8学分:2适用对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无一、教学目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之一,为专业选修课,是环境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成如下目标:目标1: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
目标2: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目标3:掌握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之一,为专业选修课,是环境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考虑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既紧密联系又自成体系的特点,在结构安排上将两者相通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汇总形成第一篇,环境规划与管理基础,并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分别列为第二篇和第三篇,以保持各自内容和方法的完整性。
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第一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如何理解他们的内涵?2)简述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关系。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课程代码:R0902635 学时数:56 学分数:3.5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适用学科专业:软件工程先修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执笔者:编写日期:审核人:一、课程简介《系统分析与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掌握面向对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培养软件系统建模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模块设计、软件界面设计等专业能力。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f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and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software system modeling analysis, software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software module design, software interface design, etc.二、课程目标课程达成度评价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三、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本课程共56学时,课堂讲授40学时,课内实验16学时。
教学内容由如下章节组成:第1章系统分析与设计概述(CM1) 4学时教学方法:课堂面授。
采用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概念、原理和相关技术。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
《系统理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系统理论》是一门管理学学科的基础课,主要研究开发、运行、各类复杂系统(尤其是社会经济和管理系统)所需要的思想方法、工作程序和分析手段。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并能初步运用系统理论的常用模型方法,对某些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系统理论旨在提供系统理论原理和实践方面的知识。
主要介绍系统、系统工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概念,讨论系统工程中的常用分析方法,重点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关技术,包括系统建模原则与步骤、静态与动态模型、系统分析的内容与原则、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系统评价的思路与方法、系统仿真的连续性与离散性等内容。
2.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系统理论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与管理学、信息管理、软件工程等学科处于同一层次,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
因此,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目标1.知道《系统理论》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理解和掌握系统、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等重要的基本概念及其子概念;做到思路清晰、概念明确。
3.重点掌握系统分析与评价的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管理系统工程方法论;4.掌握系统工程常用模型和建模技术,如连续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结构化模型、升学模型等,了解模型的功能、原理、使用条件及应用。
5.培养具有初步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和方法分析本学科(专业)领域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一一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系统分析
《环境系统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环境系统分析》是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应用数学语言对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使我们能够发掘出环境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寻求到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为学生解决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本课程适用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
课程教学目的、要求:(一)从内容上,使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知识;熟悉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基本运动规律;熟悉地表水、大气以及生态环境相关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熟悉区域性环境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最优化技术。
(二)从能力方面,在使学生深刻理解本课程所涉及基本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环境规划和污染预测等方面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从教学方法上,着重基本概念的解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本课程的学习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上进行,其先修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线性规划》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有:《环境质量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环境区划和区域环境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环境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等。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讲授32学时)绪论:4学时1、进化算法及其应用简介2、系统及其特征3、系统分析要求学生理解系统的定义、系统的分类、系统的特征以及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进化算法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
(一)数学模型概述:4学时1、数学模型的定义和分类2、数学模型的建立3、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4、模型的验证与误差分析5、灵敏度分析要求学生理解模型的结构选择和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及必要条件;掌握模型参数估值的方法以及如何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和误差分析。
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课程教学大纲-武汉轻工大学教务处
目录课程教学大纲1.《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2.《企业清洁生产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1)3.《环境质量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14)4.《噪音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0)5.《环境友好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24)6.《环境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8)7.《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33)8.《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37)9.《环境工程科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42)10.《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46)11.《环保设备》课程教学大纲 (49)12.《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学大纲 (53)13.《给排水工程(给水工程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57)14.《废水生物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62)15.《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66)16.《ISO环境管理体系与认证》课程教学大纲 (73)17.《化工制图与CAD》课程教学大纲 (77)18.《清洁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83)19.《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86)20.《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92)21.《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大纲 (97)22.《环境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102)23.《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105)24.《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11)25.《工程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19)26.《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27)27.《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39)29.《无机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152)30.《化学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161)31.《风味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66)32.《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课程教学大纲 (170)33.《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课程教学大纲 (173)34.《绿色化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178)35.《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81)36.《胶体与界面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187)37.《化学化工进展》课程教学大纲 (192)38.《化学反应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94)39.《化工原理I》课程教学大纲 (204)40.《化工科技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210)41.《工业催化》课程教学大纲 (223)42.《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227)43.《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230)44.《材料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234)45.《化工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237)46.《化工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242)47.《涂料化学及防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46)48.《化妆品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49)49.《化工工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253)50.《波谱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58)51.《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61)52.《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69)53.《天然产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74)54.《仪器分析》教学大纲 (277)55.《应用电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287)56.《有机化学II》课程教学大纲 (294)57.《材料化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310)58.《化工原理II》课程教学大纲 (314)60.《结构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321)61.《绿色化学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325)62.《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328)实践教学大纲6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33)64.《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356)65.《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359)66.《环境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366)67.《化工综合实验》教学大纲 (376)68.《医用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81)69.《工程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88)70.《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395)71.《综合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05)72.《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 (411)73.《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417)74.《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23)75.《化工工艺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25)7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27)77.《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29)78.《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30)79.《生产实习(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大纲 (432)80.《生产实习(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434)81.《毕业实习(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436)82.《毕业实习(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大纲 (438)《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3130112课程英文名称:Wate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开课部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环境教研室课程面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分析化学》、《流体力学》学分:4总学时:68 (其中理论学时:68)二、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属必修课程。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
《环境系统数学模型》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System Mathematical Model)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C2113215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开课学期:7总学分:1.5总学时:24学时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教育目标环境系统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语言对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使我们能够发掘出环境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寻求到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环境系统与数学模型(4学时)教学内容:环境系统、数学模型基本要求:了解环境系统和数学模型的定义与内在选择关系,掌握建立环境系统数学模型的思路。
重点:模型建立的过程难点:数学模型第二章:环境质量模型(4学时)教学内容:污染物运动的特征、模型的推导与解析基本要求:掌握环境质量模型的推导、建立和解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模型的推导与解析难点:模型的推导与解析第三章:水质模型(8学时)教学内容:地表水一维、二维模型基本要求:掌握河流、河口、近海、湖库、排污水的水质模型的建立与解析重点:河流、湖库、排污水、近海等水质模型难点:河流三维水质模型第四章:大气质量模型(8学时)教学内容:大气污染预测模型、大气质量规划模型、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基本要求:了解大气污染预测模型和规划模型、掌握大气污染扩散模型重点:大气污染源扩散模型难点:大气污染源扩散模型四. 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每章留有思考题或文献阅读。
五. 各个章节学时分配六. 相关联的课程1.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2.后续课程:无七.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环境系统数学模型》郑彤、陈春云著化工出版社 2003年2.建议参考书目:《环境系统工程》侯可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年《环境系统工程方法》汤岳勇等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0年《环境系统分析》程声通高教出版社 1990年八.成绩评定考核的方式与方法:考查平时考核、提问为20% ;课程论文为80%编写人(签字):李光浩编写人职称:教授审阅人(签字):审阅人职称:审批人(签字):审批人职务:本大纲启用日期:年月日《环境系统数学模型》课程简介课程编号:C2113215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ystem Mathematical Model学分:1.5 学时:24授课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课程目标:环境系统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语言对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使我们能够发掘出环境系统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寻求到解决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考核方式:笔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3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主要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学与教系统的过程或程序。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思想;掌握教学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学会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并能在实践教学方案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价。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和初步实践,使学习者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并能应用到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当中去,不断提高学习者的教学设计能力,使学习者对教学设计产生兴趣。
从而能够为后续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为技术类课程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还可以为学习者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提供科学的知道,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教育传播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难点:基本理论在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方法,以云班课为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源,用几个项目作为推动形式,结合课堂研讨、课下阅读和小组作业,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和运用教学设计的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反思教学设计过程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作业展示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2 学时)1.教学内容(1)从教育技术中定位教学设计(2)从设计大家庭中定位教学设计(3)从教学设计的发展中定位教学设计(4)教学设计课程内容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设计课程内容(2)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的发展第二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6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设计的概念(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3)教学设计的理论(4)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2)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学习需要分析( 4 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需要分析的概念(2)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3)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4)学习需要分析的意义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2)教学难点: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第四章学习者特征分析( 6 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概念(2)学习者一般特征分析(3)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4)学习者起点能力分析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分析(2)教学难点:起点能力分析第五章教学目标分析与阐明( 8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的概念(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3)教学目标的分析(4)教学目标的编写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编写(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的分析第六章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分析( 8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概念辨析(2)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3)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4)协作学习教学模式(5)综合教学模式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2)教学难点:活动设计第七章学习环境的设计( 6 学时)1.教学内容(1)学习环境的概念(2)学习环境的类型(3)物理学习环境(4)技术学习环境(5)人际学习环境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智慧教室网络学习环境(2)教学难点:学习环境的概念第八章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4 学时)1.教学内容(1)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设计中的评价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评价的概念(2)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中的评价第九章教学系统设计的应用( 4 学时)1.教学内容(1)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2)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3)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2)教学难点: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八、学时分配九、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闭卷笔试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试卷成绩占70%十、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版)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参考书目;[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杨九民,梁林梅编著,(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3《教学设计原理》]加涅著,王小明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赖格卢斯主编,裴新宁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5]《教学系统化设计》Walter Dick,Lou Carey等著.汪琼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系统分析》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systematic Analysis
学分:2学分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
教学对象:环境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最优化,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是一门从理论上探讨环境系统分析基本方法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环境系统分析与环境管理的关系,学会用环境系统分析,预测,模拟,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形成系统优化的环境保护及管理思想,为学生从事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
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与学习要侧重于环境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环境系统的模型化及模拟技术;能够对环境系统进行最优化与综合分析,为进一步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学习及今后参与环境系统决策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绪论(2学时)
系统及其特征,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环境系统分析的目标与任务
基本要求:
了解系统的分类及其特征,了解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环境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与分类. 二,系统模型化(4学时)
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的建立,模型的参数估值与检验,灵敏度分析
基本要求:
掌握数学模型的定义,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过程,掌握线性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参数估计等数学建模问题,掌握数学模型的验证与误差分析方法.
重点:
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过程
难点:
模型的参数估值与检验,数学模型误差分析方法
三,环境基本模型(6学时)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特征,基本模型的建立,非稳定源排放的解析解,基本模型的稳态解,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分布特征,环境质量模型的数值解
基本要求:
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特征,了解环境基本模型的建立过程,理解并掌握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分布特征,掌握对流扩散方程的解析解和应用方法,以及污染物到达对岸和完成横向均匀混合的距离,了解环境质量模型的数值解方法.
重点:
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特征,非稳定源排放的解析解以及基本模型的稳态解,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分布特征
难点:
环境基本模型的建立过程,环境质量模型的数值解方法
四,河流水质模型(6学时)
基本水质问题,单一河段水质模型,多河段水质模型,河口水质模型
基本要求:
了解河流中的基本水质问题,掌握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流场和非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河流中的两
类水质模型的概念和典型模型的解,掌握河流的Streeter-Phelps模型的含义,S-P模型的解和Thomas等改进模型,了解河口水质模型部分.
重点:
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流场和非守恒污染物在均匀河流中的两类水质模型的概念和典型模型的解,河流的Streeter-Phelps模型的含义,S-P模型的解和Thomas等改进模型
五,湖泊与水库水质模型(2学时)
湖泊水库的水质特征,营养源与营养负荷,箱式水质模型,竖向温度分布模型,综合水质模型
基本要求:
熟悉湖泊和水库的水质特征,理解湖泊与水库的营养源与营养负荷,了解湖泊,水库的箱式水质模型,竖向温度分布模型与综合水质模型
重点:
湖泊和水库的水质特征,湖泊与水库的营养源与营养负荷,湖泊与水库的箱式水质模型
难点:
湖泊与水库的箱式水质模型,深湖与水库的温度模型,湖泊水库的生物学模型
六,空气质量模型(4学时)
污染源预测和污染源清单,箱式空气质量模型,高架点源扩散模型,线源与面源模型,参数
基本要求:
掌握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污染源种类,了解其特点;掌握气温层结,干绝热直减率,位温,逆温的概念,认识气温层结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掌握各种不同条件下高斯模式的应用公式;掌握烟气抬升高度与地面最大浓度的计算公式, 学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的分级和获得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方法,认识点源,线源,面源以及特殊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处理方法.
重点:
主要大气污染物和污染源种类,气温层结,干绝热直减率,位温,逆温的概念,各种不同条件下高斯模式的应用公式,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确定大气稳定度的分级和获得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方法
难点:
点源,线源,面源以及特殊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的处理方法
七,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4学时)
系统构成与分类,规划的依据,水质最优规划,水资源-水质系统规划
基本要求:
掌握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构成与分类,理解进行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依据,掌握排放口处理最优规划与水资源-水质系统规划方法.
重点:
水污染控制系统的构成,规划的依据,排放口处理最优规划方法
难点:
排放口处理最优规划方法,水资源-水质系统规划方法
八,空气污染控制系统规划(2学时)
空气污染控制过程及其特点,掌握比例下降规划与地面浓度控制规划方法,空气质量-经济-能源系统规划
基本要求:
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过程,了解比例下降规划与地面浓度控制规划方法,理解空气质量-经济-能源系统规划方法.
重点:
比例下降规划方法,地面浓度控制规划方法
难点:
比例下降规划方法,地面浓度控制规划方法,空气质量-经济-能源系统规划方法
九,一般决策方法(2学时)
环境决策的基本概念,常用决策分析工具,最优化决策,多目标决策
基本要求:
掌握环境决策的基本概念,理解常用决策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步骤,了解常用的决策分析工具. 重点:
常用决策分析的主要内容与步骤
难点:
常用的决策分析工具.
参考书:
程声通,陈毓龄,环境系统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高廷耀主编, 水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韦鹤平编著,环境系统工程,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海思D A.环境系统最优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列奇L. G,环境系统工程. 北京:水利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