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验报告——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多样性
《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多样性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流水地貌是一种极为常见且多样的地理景观。
从潺潺流淌的小溪到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从峡谷的幽深到平原的广袤,流水的力量塑造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地貌形态。
流水地貌的形成,源于水的流动和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当雨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会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另一部分则会沿着地表流动,形成溪流和小河。
随着水流的汇聚,水量逐渐增大,河流也就应运而生。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对河床和河岸进行侵蚀。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河流的流速较快,侵蚀能力强,常常会形成深切的峡谷。
比如我国著名的长江三峡,两岸悬崖峭壁,雄伟壮观,就是流水长期侵蚀的结果。
而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河流的侵蚀作用相对较弱,主要以侧蚀为主,使河道变得弯曲。
除了侵蚀,流水还具有搬运的能力。
河流能够将侵蚀下来的岩石碎屑、泥沙等物质搬运到下游。
在搬运过程中,颗粒较大的物质通常先沉积下来,颗粒较小的则能够被搬运到更远的地方。
当河流的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时,这些物质就会沉积下来,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冲积扇就是一种常见的流水堆积地貌。
当河流从山区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得开阔,流速骤减,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扇形的堆积体。
我国的华北平原,就是由黄河等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常常会形成广阔的冲积平原。
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人类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
由于河流入海时,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形成三角形的陆地。
比如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都是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
除了河流地貌,还有一些特殊的流水地貌也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在喀斯特地区,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会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奇特景观。
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等形态各异,令人称奇。
在一些山区,由于季节性的降水和冰雪融水,还会形成暂时性的溪流和瀑布。
瀑布飞泻而下,水花四溅,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水文地貌考察实验报告
水文地貌考察实验报告引言水文地貌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水在地表、地下运动和地表水体的形成、分布以及与其他地貌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观察、测量和实验室分析,深入了解水文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实地水文地貌特征,了解其基本形成机制;2. 进行相关测量,分析数据;3. 掌握实验分析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过程第一步:实地观察我们选择了一条河流作为研究对象,前往实地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河水流动、河岸侵蚀和沉积现象,我们初步分析了该地区水文地貌形成的原因。
第二步:测量断面剖面在河流的一段上,我们用测量工具测量了多个断面的剖面,并记录了各断面的宽度和深度数据。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河流的流速和输沙能力。
第三步:实验室分析回到实验室后,我们利用实验室设备,对收集回来的水样进行了分析。
通过测量水样的悬浮物含量、酸碱度和营养物质含量等指标,我们可以了解水文地貌对水质的影响。
实验结果和讨论实地观察结果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河流水文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降雨量:降雨量的多少会影响河流的水位和流速,进而影响河流的侵蚀和沉积能力;2. 地势起伏:地势起伏会造成河流水文地貌的多样性,如河流在山区常常呈现陡峭的河床和瀑布等地貌特征;3. 岩性差异:岩石的硬度和稳定性会影响河流的侵蚀能力,进而影响地貌的形成。
测量结果和分析经过测量,我们得到了多个断面剖面的宽度和深度数据。
通过计算,我们得到了河流的平均流速和平均输沙能力。
由于测量方法和设备的限制,数据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实验室分析结果根据水样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水文地貌的不同特征对水质有重要影响。
河流的水文地貌形成过程中,土壤侵蚀和悬浮物的排放会导致水质下降;而山区地势和岩性较好的河流水质相对较好。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水文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在实地观察、测量和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我们从不同角度对水文地貌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报告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报告
流水侵蚀与堆积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西南交大附中董鑫设计原理:实验一:流水的侵蚀河水在重力势能的作用下,会从高处向低处流动,在运动过程中会对流经地形区进行侵蚀,其中主要有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三种。
1.下蚀作用:下蚀往往能形成或加深沟谷、河床,在河流上游下蚀成峡谷,塑造沟谷地貌。
而且,地表坡度越大,岩石越松软,流量与流速越大,下蚀作用就越强。
2.侧蚀作用:侧蚀往往在河床沟谷较宽、坡度较缓的条件下侧向侵蚀,它使河床不断变宽。
3.溯源侵蚀:它使河床深切作用逐渐向河流上游方向推移、发展,使河流源头受侵蚀而后退,使河流向源头或沟头方向延长。
实验二:流水的堆积洪积--冲积:河流挟带的泥沙进入低地成绩而成平原,在河流流出山口进入低地时,河流比降急剧减小,发生大量沉积,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成扇状地貌,坡度较大。
从扇顶到扇缘,坡度逐渐降低,冲积物由粗到细。
河口三角洲:在河口地区,由于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设计思想:
4.根据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的原理,利用简单的实验器具,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展示流水侵蚀与流水堆积作用的不同过程与结果。
5.可利用此实验装置演示河流泥沙含量与其它自然要素(如:降水量、坡度、植被覆盖程度等)之间关系。
地理实验报告—流水地貌
地理实验报告—流水地貌引言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势和地壳的变化形态。
地貌的形成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作用和相互关系密切相关。
而流水地貌便是由水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其中包括了河流、湖泊、瀑布、冲沟等多种地形特征。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深入了解和探究水的力量对地球表面造成的塑造。
材料与方法1.实验器材:–一个大型长方形玻璃容器–不同粒径大小的沙子–可调节流速的水龙头–透明塑料管2.实验步骤:1.在玻璃容器中均匀铺设一定厚度的沙子底层。
2.将水龙头通过透明塑料管连接到容器中,调节水流速度。
3.打开水龙头,让水从一侧缓慢流入玻璃容器中。
4.观察和记录水流对沙子底层的冲刷情况。
5.尝试调节水流速度和流向,观察不同条件下地貌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水流的速度和流向对流水地貌的形成产生了显著影响。
当水流速度较慢、流向相对稳定时,沙子底层会出现平坦的河床地貌。
这是因为水流对沙子的冲刷并不剧烈,只能将细小的沙粒带走,而无法对底层地貌产生明显改变。
然而,当水流速度加快、流向发生变化时,流水地貌呈现出曲折、波动的特点。
流速较大的水流可以带动粗大的沙粒,形成波状地貌,并将细小的沙粒推至较远的地方。
同时,水流的撞击和冲刷会使地表呈现出一定的倾斜和侵蚀,形成丘陵和冲沟等地貌特征。
实验中还发现,水流的流向变化会导致地貌的形态变化。
当水流由直线改为弯曲或呈螺旋状流动时,地表的冲蚀作用会导致地貌呈现出弯曲、螺旋的特征,形成了漩涡地貌。
综上所述,流水地貌是由水流的力量不断冲刷和改变地表而形成的一种地貌类型。
水流的流速和流向是影响流水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不同条件下会产生出不同形态的地形特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水流在地表的冲刷和移动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显著的塑造作用。
不同流速和流向的水流会在地表形成平坦的河床或曲折的波状地貌。
此外,水流的冲刷还能形成丘陵、冲沟等地貌特征。
地理流水堆积实验报告
地理流水堆积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观察地理流水堆积的过程,了解地理流水堆积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索地理流水堆积对地貌的影响。
2. 实验器材和材料- 实验器材:流水池、鹅卵石、砂土、泥土等- 实验材料:水、河沙3. 实验原理地理流水堆积是指水流沿着地表下切的河道,在地势平缓处出现的丘陵状地形。
在地理过程中,水流会将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河道两侧,形成堆积。
流水堆积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水流速度、水的流量、物质颗粒大小等。
当水流速度减小或流量减少时,悬浮物质就会沉积下来,积累成较高的堆积体。
4. 实验步骤4.1 准备工作1. 在流水池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2. 将河沙等颗粒物质放置在池底,形成一个斜坡状,模拟地势。
4.2 进行实验1. 打开流水管,调节水流速度。
2. 观察水流沿着斜坡流过的过程。
5.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发现随着水流从斜坡顶部流下,河沙等颗粒物质开始逐渐沉积在斜坡两侧。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积累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两侧高度不断增加的堆积。
这种堆积现象可以解释为水流速度减小后,河沙等颗粒物质的沉积作用逐渐占据上风。
由于水流在流动过程中,对流速较慢的区域施加较小的力,使得物质沉降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降的物质逐渐积累,形成了堆积。
6. 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地理流水堆积的原理和形成过程。
在实验中,我们看到了水流沉积物质的过程,并通过观察堆积物的变化,进一步认识了地理流水堆积的影响。
地理流水堆积是地理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之一,它对地貌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断的实验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索地理流水堆积对地表地貌的影响机制,从而更好地把握地理过程的规律。
在以后的学习和探索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比如水流速度、堆积物质的颗粒大小等,进一步研究地理流水堆积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实际应用。
地理倒水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实际地理环境中的水流动情况,探讨地形对水流速度、流向以及侵蚀作用的影响,从而加深对地理学中水文地貌学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基于流体力学和地形学的基本原理。
在重力作用下,水流会沿着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动,其速度与坡度成正比。
同时,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侵蚀强度与水流速度、侵蚀时间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斜面板、水槽、细沙、塑料瓶、计时器、刻度尺等。
2. 实验试剂:无。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斜面板固定在水槽中,调整斜面角度,使其坡度在5°、10°、15°三个梯度上。
2. 在斜面板上均匀撒上一层细沙,厚度约1厘米。
3. 将塑料瓶装满水,将瓶口对准斜面底部,使水流从斜面底部流出。
4. 观察并记录水流在斜面上的流动速度、流向以及侵蚀情况。
5. 分别在三个坡度梯度上重复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6.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流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大,水流速度逐渐加快。
在5°坡度下,水流速度较慢;在15°坡度下,水流速度较快。
2. 水流流向:在三个坡度梯度下,水流均沿着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动。
在5°坡度下,水流流向较为平稳;在10°和15°坡度下,水流流向较为剧烈。
3. 侵蚀情况:在三个坡度梯度下,水流对斜面的侵蚀作用逐渐增强。
在5°坡度下,侵蚀作用较弱;在15°坡度下,侵蚀作用较强。
六、实验结论1. 地形对水流速度、流向以及侵蚀作用有显著影响。
坡度越大,水流速度越快,流向越剧烈,侵蚀作用越强。
2. 水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表产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种地貌形态。
3. 本实验有助于加深对地理学中水文地貌学的理解,为今后研究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七、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地形对水流的影响。
在实际地理环境中,水流的速度、流向以及侵蚀作用均与地形密切相关。
流水地貌——精选推荐
流⽔地貌第⼀节流⽔地貌流⽔地貌是由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其中以侵蚀作⽤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称流⽔侵蚀地貌,主要发育在⼭地;以堆积作⽤为主形成的地貌景观,称流⽔堆积地貌,主要发育在⼭间⾕地、⼭前地带和平原地区。
流⽔地貌在⿊龙江省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总⾯积达31.41万平⽅公⾥,占全省总⾯积的65.95%。
⼀、侵蚀⼭地侵蚀⼭地主要分布于侵蚀切割强烈的东部⼭地和⼩兴安岭南部,多是由花岗岩组成的⼭岭,地貌形态为中⼭、低⼭、丘陵,其中⼤部分为低⼭,只有张⼴才岭主脊部分为中⼭。
流⽔侵蚀⼭地的总⾯积约为12.43万平⽅公⾥,占⿊龙江省⾯积的26.25%。
(⼀)侵蚀中⼭侵蚀中⼭分布在张⼴才岭主脊部分。
⼭体⼤部由海西期花岗岩和⽩岗质花岗岩组成,南部为侏罗纪中、酸性⽕⼭岩,北部出露志留纪砂岩、板岩。
主体⾛向⼤体与⼭⽂线⼀致,约为北东25度左右,是东部⼭地最⾼的地区,构成蚂蚁河和牡丹江的分⽔岭。
地势⾼峻,⼭坡陡峭,沟⾕深切,多悬崖绝壁。
海拔⾼度在1000⽶以上,相对⾼度400—800⽶。
全省最⾼峰⽼秃顶⼦峰即在张⼴才岭主脊的南部。
主脊⼭脊线及其附近,受古构造剥蚀⾯的影响,多为宽缓的馒头状⼭丘,由于第四纪以来的地壳上升,形成平顶的中低⼭陡坡地形。
(⼆)侵蚀低⼭侵蚀低⼭主要分布在⼤青⼭、扇⾯⼭中部,张⼴才岭东坡及⼩锅盔⼭,那丹哈达岭、完达⼭及⼤、⼩兴安岭等地区。
1.⼤青⼭、扇⾯⼭侵蚀低⼭⼤青⼭、扇⾯⼭侵蚀低⼭体系由中⽣代酸性⽕⼭岩组成,构成蚂蚁河与阿什河的分⽔岭,海拔600—800⽶。
⼭⾼⾕深坡陡,河⾕多切割成“V”形。
悬崖众多,在悬崖下多有倒⽯堆。
2.张⼴才岭及⼩锅盔⼭侵蚀低⼭张⼴才岭及⼩锅盔⼭侵蚀低⼭的东北部为元古代变质岩及混合花岗岩,西南部为海西期花岗岩。
地势北⾼南低,⼭坡陡峭,多悬崖绝壁及倒⽯堆。
海拔⾼度在650—1000⽶左右,相对⾼度200—400⽶,部分为600⽶。
沟⾕狭窄,切割较深,在牡丹江市以北到三道河⼦乡之间,形成峡⾕。
地球科学与环境节课论文—流水地貌
流水地貌流水地貌是由地表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塑造的地貌,在福建可分为以下类型:(一)平原指地面比较平坦,起伏和缓,平均坡度小于6度,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的地区。
依照形态和成因的差异,又可分为下列种类:1.冲积平原由河流的曲流作用和河水泛滥冲积而形成的平原,包括河漫滩和一级阶地。
福建的冲积平原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较大河流的下游和西部内陆山间盆地中的河流干、支流交汇的地区,如闽江下游的福州平原、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和木兰溪下游的兴化平原等以及武夷山、建阳、建瓯、邵武、建宁、宁化、沙县、永安、连城、上杭、龙岩、平和、漳浦和仙游等市、县所在地的冲积平原。
这些平原一般高出当地河水位0~8米,多呈条带状、椭圆状作断续分布;地势低平,土层深厚,组成物质以晚更新统和全新统河流冲积的细粉砂和粘土为主。
河漫滩多发育在河床两侧及弯曲段的凸岸,呈弓形或新月形、长条形,表层主要是砂和粘土;雏形漫滩主要为河流砾石。
一级堆积阶地,高出河水水位3~8米,具沉积层状构造,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粉砂粘土,富含地下水,宽阔平坦,微向河床和下游倾斜,多延伸至河谷两侧的山、丘坡麓。
耕作层在15~25厘米之间,自河床向外,土质变化依次为沙夹泥,泥夹沙、泥田。
冲积平原土地利用率高,除被垦为稻田外,也是蔬菜和水果、甘蔗等经济作物的产地。
2.洪积—冲积平原是由常年流水和季节性流水的沉积物所形成,分布于山麓的山前地带。
在福建一些较大的山间盆地的边缘常有发育,宽度不大,一般只有3~5千米。
组成物质为砂、砾石层,夹有砂和粘土的透镜体,分选差,砾石磨圆度不好,地表物质以亚砂土、亚粘土为主。
地面坡降由1/300~1/500,逐渐减缓到1/500~1/1000,与其它类型的平原交接处有明显的坡折。
洪积—冲积平原可进一步划分为小型冲积扇、台地、平地和沟谷等。
如福州盆地北岭南麓地带发育的平原,漳州平原西部天马山山麓平原、仙游平原西北山麓平原等,均属洪积—冲积平原。
河流地貌演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模拟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分析河流在侵蚀、沉积等作用下的地貌变化,加深对河流地貌演化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材料:- 砂子(模拟河床物质)- 泥土(模拟河岸物质)- 水槽(模拟河流)- 水泵(模拟水流)- 水位计(监测水位变化)- 量杯(测量水量)- 滤纸(过滤沉积物)2. 设备:- 实验台- 透明容器(用于观察沉积物)- 计时器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砂子和泥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填满水槽,形成模拟河床。
2. 设置初始条件:在河床中央设置一个障碍物,模拟河床中的岩石或河床变化。
3. 初始化水流:启动水泵,使水槽中的水流稳定。
4. 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记录水槽中的地貌变化,包括河床形态、沉积物分布、水流速度等。
5.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
6. 重复实验: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水流速度、河床物质比例等,观察不同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正常条件下的河流地貌演化- 在实验初期,水流速度较慢,河床形态相对稳定,沉积物分布均匀。
-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逐渐侵蚀河床物质,河床中央的障碍物被冲刷,河床形态发生变化。
- 沉积物逐渐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河岸,河床宽度逐渐增大。
- 实验结果表明,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中,侵蚀和沉积作用是相互作用的,共同塑造了河床形态。
2. 实验二:改变水流速度的河流地貌演化- 当水流速度增加时,河床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形态变化更加明显。
- 河床中央的障碍物被快速冲刷,河床宽度迅速增大。
- 沉积物在河床两侧堆积的速度加快,河岸形成更加明显。
- 实验结果表明,水流速度是影响河流地貌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实验三:改变河床物质比例的河流地貌演化- 当河床物质中砂子比例增加时,河床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形态变化更加明显。
- 河床中央的障碍物被快速冲刷,河床宽度迅速增大。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是我们地理学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河流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河流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同时,通过对各种河流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河流地貌特征,提高我们探究问题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选在了我省著名的河流地貌景区——×××河流域。
实习时间为×周,自××年××月××日开始,至××年××月××日结束。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在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实习的目的、任务以及安全注意事项。
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了一定的河流地貌学基本原理,为实习打下了理论基础。
2. 实习过程中,我们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分组进行野外调查。
我们运用测量工具(如罗盘、卷尺等)和方法,对实习地点的河流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
3. 我们还对实习地点的河流地貌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加深了对河流地貌的认识。
4. 实习期间,我们认真记录观测数据,并在指导下学会了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同时,我们还采集了部分河流地貌标本,以便后续研究。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提高了我们的实地观测和分析能力。
2.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野外调查,掌握了河流地貌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实习使我们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4.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团队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地理实习演示文稿
枯枝落叶
腐殖质层 淋溶层 垫基层
0—10cm
10—35cm
35—130cm
130—190cm
母岩
190cm以下
植 物
这次雷公山野外 实习主 要学习认识植物 知道 它属于 那一科 那一属 还学习了在野外如何进 行样方的调查 它也是 所选的植被要具有代表 性 能代表当地的植物 群落
下面是全体同学所做的样方调查表 1乔18灌 5乔9灌 2乔8灌 2乔10灌 4乔5灌 1乔8灌 5乔10灌 7乔4灌 2乔5灌 3乔16 灌 2乔7灌 2乔4灌
河床不深,河流在这个地方出 现了S形流向,鹅卵石泥沙在凹岸 堆积,由于 凸岸是山体崖壁。岩石坚硬,受到 的侵蚀较弱,没有很大变化。从现 场可以看出, 由于河流发育属于中期,U形河谷 上河漫滩发育较好。这个地方有三 个阶地,三个阶地高度都相当。约 1m左右,说明在河流发育的很长 一段时间。河流的流量没有很大的 变化,其他的外界因素也相对稳定。
红豆杉
石 松
何首乌 草珊瑚
பைடு நூலகம்
青冈栎
海桐 杜鹃花 水麻
蜘蛛抱蛋
高山箭竹
木姜子
臭牡丹
铁芒萁 秃杉
下面是雷公山土壤植物类型分布
山地沼泽土土 2187m 山地灌丛草甸土 山地黄棕壤
2000-2100m
针阔混交林
1500-2000m
山地黄壤
落叶阔叶林
700-1400m
耕地+落叶阔叶灌丛
< 700m
本次实习收获很多 充分將 专业知识学以致用 对一些 地理现象能用专业知识更 好的解释 也有不足的地方 准备不够充分 老师带队不 是很好
对土壤的认识
主要对土壤的挖取 取样 所挖取的剖面要具有代表 性 在雷公山 主要挖取了 十一个剖面 分别从七百 米 开始取样 高度没上升 一百米 取一个土样 是为 了研究 雷公山 高海拔的 地貌 植被 流水 人为的 破坏对土壤的影响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第一篇: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通过对漓江上游猫儿山和会仙湿地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周围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概况。
二、实习的时间与地点本次实习时间共为期两天,2012年7月20号前往桂林猫儿山进行漓江源头的土壤、植被的调查。
7月21号前往桂林会仙湿地进行岩溶湿地的调查。
三、实习的内容1、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基本地貌概况: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度48分至25度58分,东经110度20分至110度35分。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成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山体相对高度1862米,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通过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来体现。
而猫儿山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于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讯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因此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
山脚为常绿阔叶林、竹林但随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繁茂,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星分布。
所以,猫儿山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河流水系概况: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丰富,其地表水系十分发育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
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河流有39条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是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实习过程:7月20号早上8点半我们乘车至猫儿山山脚下,然后指导老师们带队带我们从山门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我们沿途可以看到乌龟江在奔腾而去。
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GUILIN UNIVERSITYOF TECHNOLOGY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水利类班级:学生:指导教师:2017年06月30日ﻬ一、实习目得:通过漓江上游猫儿山与湿地得调查,了解河流得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实习内容:桂林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
三、实习时间:周二:会仙湿地调查,9: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3:00;周三:猫儿山调查,8: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5:00;周四、周五:撰写实习报告并提交。
四、实习成果(一)、猫儿山基本情况:6月28日我们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了猫儿山。
我们徒步爬上猫儿山海拔将近700米得地方然后返回,在上下山得途中我们在老师得带领之下对猫儿山进行了实地得考察学习。
根据老师得讲解与自己查阅得资料可以得知,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得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得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为华南第一高峰,山体相对高度1862m,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得土壤垂直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米,为华南第一峰,且发源于猫儿山得河流有39条之多,漓江就就是其中之一。
(图一)1、猫儿山土壤猫儿山区地处北纬25°48′~25°58′,南北跨度10′,同属中亚热带。
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与土壤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得转换迅速,在富铝化与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
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瞧,本区属于中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得地带性土壤就是红壤(图二)(如图2)。
猫儿山区土壤垂直带谱得基带由红壤开始,随着海拔得升高以及水热条件得差异而出现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海拔2000m以上得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林与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茂密,有山地灌丛草甸得零星分布。
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河流地貌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培养野外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一次河流地貌实习。
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著名河流中游地区,实习时间为一周。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2. 掌握河流地貌野外考察的方法和技能;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意义的认识。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区概况实习区位于我国某著名河流中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河床宽阔,水流缓慢。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河流两侧地形以平原为主,部分区域为低山丘陵。
2. 河流地貌基本特征(1)河床:河床是河流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组成物质、结构等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床的平面形态、剖面形态、组成物质、结构等特征。
(2)河岸:河岸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其稳定性对河流地貌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岸的组成物质、结构、侵蚀与沉积特征等。
(3)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泛滥时形成的平原地貌,其宽度、形态、组成物质等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漫滩的宽度、形态、组成物质、沉积物类型等特征。
(4)河口: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其形态、组成物质、侵蚀与沉积特征等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口的形态、组成物质、侵蚀与沉积特征等。
3. 河流地貌野外考察方法(1)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观察河流地貌的各种特征,了解其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2)剖面测量:对河流地貌剖面进行测量,了解其结构、组成物质等特征。
(3)采样分析:对河流地貌的物质进行采样分析,了解其组成、性质等特征。
四、实习成果1. 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河流地貌野外考察的方法和技能。
桂林理工大学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水是人类生存之本,河流是人类文明发祥之地,为了人类能够更合理的利用河流,就必须先了解河流。
尤其是作为一名水文专业的学生更是应该认识河流地貌。
2012年6月20至21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级进行了河流地貌认识的实地实习。
一时间:2011/6/28 地点:桂林会仙湿地目的:湿地地貌的认识背景知识:史料显示,宋朝以前,临桂会仙湿地面积约六十五平方公里,上世纪五十年代湿地面积约二十五平方公里。
临桂会仙湿地属湖泊类型湿地,是漓江大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漓江流域之肾”,是广西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中最大、最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
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在宋朝以前,会仙湿地渺无人烟,水草丰盛,树木参差,鸟语花香。
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诗称:“桂柳陡河水长流,虎仔桥上看客舟。
龙王庙内钟鼓响,如此风景消旅愁。
”实习内容:当天我们班乘船在湿地游览并观察发现,会仙湿地本是个物种极其复杂繁复且多样的地方,现在虽然大部分植物物种目前还存在,但其数量已急剧减少,树木直径变小,大量原生草本植物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逐渐缩减,特别是原有湿地上生长的芦苇和苔草等沼生植物。
水面上越来越多的外来生物譬如水葫芦的存在,更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生态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湿地的持续生存。
临桂会仙湿地在调节径流、蓄洪抗旱、防治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等方面有着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
湿地生态修复是调蓄水资源的重要措施。
水资源调蓄功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源的蓄积和排泄,对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用水的供应及旱、涝灾害的减灾能力等方面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今,湿地的修复意义深远,只有通过新建和修复堤围,拦蓄洪水,引入渠水,抬高恢复湿地水面,确保会仙湿地不干涸,生态功能得到恢复,通过制定保护措施,有效的防止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行为,引导湿地利用走上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轨道二时间:2011/6/29 地点:桂林猫儿山目的:漓江源头地貌是认识背景知识:猫儿山为南岭山脉越城岭主峰,是广西第一高峰,居五岭之冠,号称“华南之巅”。
流水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典型流水地貌景观,提高对流水地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实习地点:山东省济南市黄河下游河段三、实习内容1.实习区概况本次实习地点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黄河下游河段,该河段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黄河流经该河段时,河床宽阔,水流平缓,河岸植被丰富。
2.流水地貌的形成与发育(1)侵蚀地貌在黄河下游河段,侵蚀地貌主要有峡谷、峡谷河段、峡谷平原、峡谷河口等。
峡谷是河流切割山地的产物,峡谷河段是河流切割山地的延续,峡谷平原是峡谷河段向下游延伸的平原,峡谷河口是峡谷平原与河口平原的过渡地带。
(2)堆积地貌黄河下游河段堆积地貌主要有河漫滩、河床、河口平原等。
河漫滩是河流在洪水期冲刷河岸,形成的一层较宽的平坦地带;河床是河流在洪水期冲刷河岸后形成的狭窄地带;河口平原是河流在洪水期冲刷河岸后,携带泥沙形成的平原。
3.流水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侵蚀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侵蚀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改变地表形态:侵蚀地貌的形成,使地表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②形成地下水:侵蚀地貌的形成,使地下水得到了补给,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影响气候:侵蚀地貌的形成,改变了地表的粗糙度,影响了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
(2)堆积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堆积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形成土地资源:堆积地貌的形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资源。
②形成水利资源:堆积地貌的形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生态环境:堆积地貌的形成,改变了地表形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实习成果1.通过实习,提高了对流水地貌的认识,掌握了流水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学会了观察、分析典型流水地貌景观的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福州溪源溪流水地貌野外实习报告
福州溪源溪流水地貌野外实习报告院系:地理科学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号:120090503106 姓名:陈丹指导教师:朱高龙、吴炳玉、李廷旺实习目的:地貌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
通过地貌野外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地貌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野外地貌观察的一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
实习时间:2010 年7月2日——2010 年7月16日实习地点:闽侯溪源溪、福州鼓山、长乐漳港实习内容:观测河流地貌形态特征,河谷横纵剖面的形态特征,冲积物特点,分析其成因。
实习工具:地质罗盘、皮尺、高度仪、地形图、记录纸等。
一、区域自然环境与地理概况福州市别称榕城,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市区人口271万,全市总人口683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
当地居民以汉族的福州族群为主,母语为闽东语福州话。
在近现代史上,它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工业、科技发源地之一。
这里的习俗、文化、传统艺术、建筑形式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福州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
市内温泉广布,有温泉城之称。
年均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1],年降水量1342.5毫米,无霜期326天,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秋常受台风袭击。
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
扩建后的马尾港与世界20多个港口通航,与50多个国家与地区开展经济贸易往来。
矿产有叶蜡石、硅砂、明矾、高岭土、花岗岩等。
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茶叶、蔬菜、油菜籽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机械制造、基本化工为主。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区位于盆区中央。
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
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
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
沟谷水流地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沟谷水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2. 学习观察和分析沟谷水流地貌的典型特征;3. 掌握野外考察沟谷水流地貌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时间:2021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XX市XX县某沟谷三、实验器材1. 地质罗盘;2. 地质锤;3. 放大镜;4. 皮尺;5. 相机;6. 笔记本;7. 地貌图。
四、实验过程1. 实验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沟谷水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2)根据地貌图,确定实验沟谷的地理位置、长度、宽度、坡度等参数;(3)准备好实验器材,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 野外考察(1)观察沟谷水流地貌的总体特征,如沟谷的长度、宽度、坡度、河床形态等;(2)测量沟谷的长度、宽度、坡度等参数;(3)观察沟谷两侧的岩性、植被、土壤等特征;(4)分析沟谷水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 实验分析(1)分析沟谷水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如流水侵蚀、沉积、重力作用等;(2)分析沟谷水流地貌的典型特征,如河床形态、河漫滩、心滩、阶地等;(3)分析沟谷水流地貌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质、地形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沟谷长度:约500m;(2)沟谷宽度:20-50m;(3)沟谷坡度:10-15°;(4)河床形态:河床较平坦,两侧有河漫滩;(5)岩性:沟谷两侧为黄土,河床为砂砾石;(6)植被:沟谷两侧有树木、灌木丛;(7)土壤:沟谷两侧为黄土地层,河床为砂砾石层。
2. 实验分析(1)沟谷水流地貌的形成过程:沟谷水流地貌的形成主要受流水侵蚀、沉积、重力作用等地质作用影响。
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不断加深、加宽,沉积作用使沟谷两侧形成河漫滩,重力作用使沟谷两侧的黄土层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沟谷水流地貌的典型特征:沟谷水流地貌的典型特征包括河床形态、河漫滩、心滩、阶地等。
河床形态较平坦,两侧有河漫滩,表明沟谷水流较为平缓;心滩的存在表明沟谷水流在河床中沉积了大量的泥沙。
六年级科学流水如何塑造地表形态模拟实验报告单
六年级科学流水如何塑造地表形态模拟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和模拟,了解地表形态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实验材料:
1. 流水槽。
2. 河道模型(可以用红土等材料制作)。
3. 洛阳铲、尺子、水桶。
4. 模拟降雨的水龙头。
实验步骤:
1. 将河道模型放入流水槽中,并用洛阳铲挖一些细小的水沟,以便水流顺畅。
2. 用水桶将适量的水浇到河道模型上,观察水流的变化,记录下来。
3. 打开水龙头,让水以一定的速度流入流水槽中,观察并记录水流对河道模型的侵蚀情况。
4. 增加水流速度,观察并记录随着水流加速,河道模型的侵蚀情况是否加剧。
5. 增大水流量,观察并记录河道模型的侵蚀情况是否加剧。
6. 实验结束后,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河道模型的深度、宽度和长度等数据。
实验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水流速度和流量的增大,河道模型的侵蚀情况越来越严重,河道的深度和宽度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在自然界中,水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模拟实验,我们了解到水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塑造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环境下,水的流速和流量都会对地表造成不同程度的侵蚀,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自然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课实验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同组********************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慧如公园、凤凰洲公园、金山大桥天气状况晴朗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教师************** 评分
流水地貌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加深对流水地貌类型特征的了解,初步掌握流水地貌野外调查方法。
在获得感知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相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训练比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掌握专业相关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方法
查询资料、实地考察、观察比较、调查分析。
三、实验结果
此次的韩江见习,在老师的带领、讲解、观察、分析等帮助下,成果如下:
(一)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石和风化碎屑物,在构造运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等,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①崩塌: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的岩体、土体、块石和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崩落、滚落或翻转,在坡脚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
根据发生坡地的组成物质、地貌部位以及其运动特征,崩塌可划分为山崩、散落、塌岸等类型。
山崩是山坡上的岩石、土壤快速、瞬间滑落的现象。
泛指组成坡地的物质,受到重力吸引,而产生向下坡移动现象。
位于斜坡上的悬崖、危石、不稳定岩块或碎屑,主要因重力作用沿坡成群向下滚落呈跳跃式崩落现象称为散落。
在慧如公园时,我们就观察分析了“散落”现象。
在河流凹岸、海或湖蚀等地貌部位,由于河、湖或海水对岸边的冲刷与淘蚀,使岸坡基部被淘空,上部土体失去支撑而发生河岸整块下挫塌落的现象称为塌岸。
②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③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
此次在慧如公园观察分析了由于土壤蠕动而造成的“马刀树”。
关于蠕动,根据蠕动体的性质,分为松散层蠕动和岩体蠕动两种。
移动的速度有的每年只有若干毫米,有的达几十厘米甚至更多。
岩屑或土层蠕动的地面标志是:树根部向坡下弯曲,而树杆和树冠向
坡上倾斜。
坡地上草皮呈鱼鳞状,坡面岩屑出现微波状。
(二)浅滩、深槽。
浅滩,指河床中水面以下的堆积物。
由于河床水流速度的变化,水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交替进行,因此河床纵剖面往往是波状起伏的,沿河交替分布着浅滩和深槽,堆积的部分就是浅滩。
浅滩段河床形态有:边滩、心滩、沙埂(也称航道浅滩)。
凤凰洲就是由浅滩发育而成的江心洲。
边滩与河岸相接,在枯水期露出水面。
它主要分布在宽浅河床的岸边,展宽河段两侧的回流区和弯曲河段的凸岸边。
心滩位于河心,主要分布在束窄河段上游的壅水区、迅速展宽的河段,或有支流汇入的河段。
洪水期心滩被淹没,表面沉积大量较细泥沙,使其不断淤高。
当其高程超过平水位时,它就转变成江心洲。
从凤凰洲向两岸的水流运动,是:表面的水从中间(凤凰洲)向两岸,而深层的水则从两岸向中间的环流。
深槽,河槽中因水流冲刷或环流作用形成的水深较深的局部水域或河段。
与凤凰洲相离的两河岸就是深槽。
(三)河漫滩。
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
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
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②汊道型河漫滩,发育于汊道型河段,常形成为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嘴;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的河段,形成为天然堤;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之间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和湖泊。
四、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的野外实地考察,我不仅加深了对流水地貌类型特征的了解,初步掌握流水地貌野外调查方法。
在获得感知认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相关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比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训练;掌握专业相关基本技能;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也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
通过这次考察,我对一些自然灾害如:崩塌、滑坡等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毁坏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
对于它们,不能心存侥幸,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应采取简单可行的避让措施。
发现前兆,必须注意。
此外,我也深深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细心、耐心;细节不可忽略。
总而言之,这次见习我们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