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疗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运用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治疗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运用进展
发表时间:2018-07-08T15:36:43.49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陈燕妮曹阳2 虞坚尔3通讯作者[导读] 结合目前临床小儿患病特点,从呼吸、消化、泌尿三大系统常见病,对近年来的相关外治方法进行总结。
(1友谊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长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210000)【摘要】阐述中医外治法的古籍研究以及目前常用外治疗法,如按摩拔罐、透皮给药、针灸、穴位治疗等。并结合目前临床小儿患病特点,从呼吸、消化、泌尿三大系统常见病,对近年来的相关外治方法进行总结。【关键词】中医;外治法;儿科;常见病;综述中医治法分内治及外治。内治法与内科相同,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清?《医学心悟》)八种治则。外治及内治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良丁不废外治”之说。《内经》即有记载砭石、按摩、灸等外治之法。而广义外治,是除口服、静脉给药之外的疗法。现围绕小儿常见病外治疗法作一综述。
1. 中医外治法概述
1.1 古籍研究
中医外治历史久远,古籍中即有较多记载: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素问》。《内经》中据资料挖掘,所记载有多种外治技术,并开创了膏药的先河。包括:砭石、九针、导引、按摩、灸、浴等法。《千金要方》中有溻浴、粉、敷、摩、塞、熏、摘等27种外治法,不仅用于急救,且擅于儿科病患。清代吴师机在《理瀹骈文》提出:外治之理,亦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
1.2 外治疗法
1.2.1 按摩拔罐
推拿即按摩,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特定部位和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具有疏经络、行气血、调脏腑、润关节的作用。适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的调节,并增强抗病能力。儿科病治:疳积、遗尿、发热、泄泻、小儿肌性斜颈等。
拔罐即吸附法,以杯罐为工具,借燃烧、抽气等方法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刺激所吸附的腧穴或体表,导致局部皮肤充血甚至于产生瘀血,以此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具有疏经络,行气血的作用。调整人体阴阳、增强体质,并达到扶正祛邪、疾病治愈的目的。主要用于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
1.2.2 透皮给药
透皮给药可使药物不被胃肠道消化液破坏,不受酶类等影响。且不经消化道吸收,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包括中药外洗,熏蒸、外敷等。中药外洗是用煎煮好的中药药液在治疗部位进行外洗的方法。用于外洗的器皿选择容量较大的盆,外洗加水量宜大,中药煮后即可使用。中药熏蒸即蒸汽疗法,运用药物煎煮产生的蒸汽,可产生热能、药效双重作用,使所熏部位疏通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而且,药物通过皮肤、经络、腧穴直达病灶,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可杀虫止痒、灭菌消炎、活血止痛。中药外敷即切碎新鲜中草药并捣烂后,敷于患处。具有舒经活络,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功效。用于儿科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腹痛等病证。但是,患儿皮肤娇嫩,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使用,且用时宜短。
1.2.3 灸法及穴位疗法
灸法通过借助灸火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产生温经络、祛寒邪、行气血及回阳固脱的作用。《医学入门》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以治疗小儿腹泻,对于慢性病及虚寒证比较适合。亦可用于防病保健。
腧穴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疗法基础上,应用自然和人工的物理及化学因素作用于腧穴上。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进行预防及治疗疾病。穴位敷贴则通过腧穴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病的目的。存在适应症广、用药安全、经济适用、疗效确切、无创等优势。用于治疗小儿咳喘、腹泻、遗尿、腹痛等。穴位注射法即水针,按照针灸治疗的处方原则进行穴位辨证选穴,并将中药或西药注入皮下及肌肉组织内。适用范围广,儿科常用于治疗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1.2.4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通过不同针具刺入腧穴,刺激腧穴经络以防治疾病。其中,头皮针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对于偏瘫患者疗效显著。儿科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耳鸣、智力障碍等属于其治疗范畴。早在《阴阳十一脉灸经》曾提到“耳脉”的记载。《内经》则较详细地描述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息息相关以及诊治疾病的经验。
放血疗法是通过针刺划破特定部位进行放血的疗法。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循环障碍的作用。也有镇静止痛、调节体温、止痒抗敏、调节自身免疫等作用。治疗范围广泛,感冒发烧、危急重症均可选用该法治疗。
2. 中医外治在儿科的应用
2.1 呼吸系统
2.1.1 小儿感冒、发热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怯弱”引起。六淫外感邪气自口鼻而入,影响肺之宣降卫外功能,出现发热、恶风寒、流涕、喷嚏、咳嗽、鼻塞、头痛、全身酸痛等表现。药浴、拔罐、针灸、推拿、刮痧较适宜。单海军[ ]采用中药内服配合全身中药(柴胡、连翘、青蒿、荆芥、牛蒡子、川芎、薄荷)洗浴的方法治疗风热型感冒,有效率达87.5%。伍利芬[ ]综合刮痧、拔罐并配合指针治疗小儿感冒,疗效较佳。其中指针即以指代针,具有针灸及推拿双重功效,选择风池、风府以祛风散寒;合谷以发汗解表、宣通肺气;尺泽以养阴清热等。中医外治中推拿退热对于小儿疗效显著,常选择小儿手掌及前臂经气偏盛的部位,以及捏脊背等[ ]。
2.1.2 肺炎喘嗽
西医小儿肺炎可归为肺炎喘嗽。由于小儿服药困难,每年因此病死的患儿为婴儿全部死亡率的23.9%。常用的中医外治疗法基本同小儿感冒、发热。吴幼萍等[ ]通过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总有效率高达95%。该法疗效显著,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且安全性高。有学者[ ]通过中药灌肠(益母草、葶苈子、桃仁、麦冬、鱼腥草、白芥子、苏子、黄芩、黄芪、地龙)结合拔罐疗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儿难治性肺炎的治愈率,较阿奇霉素治疗者效果更佳。沈叶萍[ ]通过观察,与常规抗感染、止咳化痰对照治疗的肺炎患儿相比,配合四缝穴针刺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明显改善患儿临床表现。
2.2 消化系统 2.2.1 厌食
小儿厌食主要集中在1~6岁,发病率较高。常常导致患儿体重减轻、水肿、心功能减弱甚至死亡等,对未来身体素质产生极大影响。中医通过推拿、针灸、贴敷等外治法可以刺激相应穴位、调节脏腑,使该病标本兼治。龙柳意[ ]分析了近25年来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相关文献,总结得出厌食患儿主要为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虚肝胜、胃阴不足四证型。所研究文献中,捏脊及脾经为临床医生主要选择,体现了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表现。其他如针刺、穴位贴敷对小儿厌食也有较好疗效。祁丽琼[ ]通过机理研究四缝穴针刺对厌食患儿的影响发现,该法可以增加微量元素并且改善免疫功能。刘丽平[ ]则采用三黄屏风膏对厌食患儿进行穴位贴敷,总有效率达90%。
2.2.2 腹泻
便次增多、性状改变等消化道综合症即为小儿腹泻表现。5岁以下儿童多发,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幼儿。造成较高死亡率。中医外治集中在敷脐、推拿、针刺、艾灸、足浴等疗法[ ]。李宁等[ ]根据小儿腹泻不同辨证分型进行敷脐疗法,治疗组共128例患儿,除常规治疗外再给予辨证敷脐,总有效率达93.7%,明显高于单纯常规治疗组(78.1%)。任颖[ ]结合地锦草合方(地锦草、黄芩、黄连、诃子、肉豆蔻、葛根)及推拿辨治患儿秋季腹泻,明显减少了患儿便次,缩短了止泻时间及住院时间,疗效显著(有效率95.31%)。
2.2.3 便秘
推拿、针刺、穴位贴敷、中药灌肠对于小儿便秘各有不同的治疗优势。方雪婷[ ]研究频率快慢补泻的推拿手法,对实证及虚证的便秘患儿进行分别治疗,较传统推拿手法疗效更好。实证患儿采用快速、泻法,虚证患儿采用慢速、补法,与传统推拿手法比较,虽选穴及操作相同,但疗效差异较大,前者明显有效率更高(95%)。中药灌肠因直达病所,对便秘患儿作用迅速、疗效直接,且无明显副作用。临床证实,生大黄及大承气汤对于治疗小儿便秘具有不错的疗效,特别是顽固性便秘。
2.3 泌尿系统(遗尿)
小儿遗尿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指5岁及以上儿童夜间睡眠状态下无意识排尿行为。国外按照儿童年龄统计遗尿发病率[ ],5岁为16%、7岁为10%、11~12岁为5%。针灸、敷贴、推拿为小儿遗尿常用方法。临床小儿遗尿针灸疗法常针刺选穴百会、关元、三阴交、气海、内关、神门、神庭、四神聪,并配合艾灸[ ]。陈育慧[ ]通过针灸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遗尿,较单纯使用针灸疗法总总有效率(97.5%)高。明显改善患儿临床表现,安全可靠。许毅克[ ]则结合使用针灸及耳穴压豆疗法,使30例遗尿患儿均治愈,明显提高患儿生活质量。魏治中[ ]采用针灸结合穴位敷贴治疗遗尿,疗效显著,并认为需注意本病远期复发,待症状控制后仍需坚持治疗一段时间。
3. 小结
由于中医外治法简便安全、疗效显著、家属接受度高,被古代及现今医者广泛用于治疗各类疾病。小儿西药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内服药物困难,因此外治法对于小儿更是具有较好的运用前景。且临床发现,由于小儿肌肤娇嫩,腠理疏松,外治对于儿童常见疾病疗效确切。外治药物无需经过肠道黏膜,仅经皮肤透入便可达到与口服药物相同甚至更好的疗效。其可能原因与给药途径及吸收利用方式异于口服给药有关。外治药物透皮吸收后各成分之间以及药物与体内药酶之间相互作用皆有其特殊的方式,导致内在结构改变,衍生新的有效活性物质,这些都可能是外治疗效发挥的基础。中医外治法虽历史悠久,但基础研究滞后,有待后人对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