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之精髓_中国文化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之精髓_中国文化精髓
编者按:“玄海窥真”栏目,近年收到许多优秀的文章,此《道学概论》便是其一。
但由于虚静先生的文章未曾载完,致使这些文章藏珍怀玉,未得早日与读者见面。
虚静先生的文章今已连载完毕,一批新的优秀文章将与广大读者陆续见面,望爱好研修道学的读者相互通声并广泛宣传,予以关注,莫失良机。
又,此篇《道学概论》,其“道学”乃指修道之学,与孔德先生所倡导的道学修为,是要解决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万物、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与道合真,以达无限自由的含义相通。
实乃有关人的性命修为之学,本质乃道。
作者文章多有新颖的思路和独到的视野,虽总为一家之说,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但能令人耳目一新,灵慧顿开。
引言
道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精神文化之本,是精神文明(道德)之源。
道学是探索大宇宙本原――道和人与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探索生命、精神奥秘的大学问。
具有养精神,增智慧,改造性命,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之大用。
道学将是未来大同社会大众文化――消除人类认识的繁多界限划分,在“人天合一”境界中广泛融合归一的大一统文化。
一、道学溯源
古代数我中华民族为开化最早者之一。
我国古代祖先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发现了道的学问。
古人通过“道”的实践,直觉地认识到宇宙是由“道”与“器”构成。
宇宙是道与器两种不同形式、同一本原的物质“太极统一体”。
《易・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此“道”看不见,摸不着,是极微观(最微极限、无限)的“虚质物质”(相对于器的实质物质)。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是在道的层次上活动。
“道”至虚极微,无时无所不在,本无时空划分。
其体乃混沌一*),万物无不含此*),这是道学客观“唯物”基础。
此道乃宇宙本原,是万物之根本,称为“一本”。
道学鼻祖老子将其强名为“道”。
道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因政暴世乱,德败道衰,民生艰难,自然简易的道学实践遂障而难行。
原始宗教信仰最早产生于殷商时期,此时道和道德信仰开始扭曲,人民尊神敬鬼、祭祀宗庙,用神话解释自然与人,因过早开发道的人为应用技术,“道”演化出“术”。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已奠定了古道学基础,老子著五千余文专论道德。
道学实践即由散碎的经验上升到理论,自此道学渐兴。
后汉,宗教产生之后,朴素的古道学方法更加被术所乱,人们的道德信仰即走向极端化的执着、迷信。
术数巫术(道术)渐兴而喧宾夺主,自此而道衰术盛。
唐宋至明清一千多年,道学退化为金丹、内丹术了。
有的又将外丹、符�、吐纳、导引,甚至房中术也一并称为道。
道学神秘化、宗教化、术化之后,人们更难知道了。
查工具书,“道学”成了宋明“理学”的代名词。
现在又有一个新的代名词,这就是“气功”。
这样一来,不但无形中割断了文化与历史,又扭曲了道家原义。
现时不少人因器学信仰先入为主,又走向另一极端――不信。
故知道者稀,明道理者少。
知术不知道,由来甚久。
由于我国清末、民国“会道门”肆虐,道学宗教化、术化、神秘化的社会组织多如牛毛,严重地损害了民族精神,解放后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以致建国后的很长一个时期,人们仍然谈道色变,畏若蛇蝎,“气功”一辞遂取而代之。
当我们追溯历史,发现知道道理、道德、道义、失道、无道、有道、医道、处世之道、经营之道……许多“道”
词汇千百年沿用至今,习用成惯。
然而,又有不明其本义,颇感陌生之时:当外国武术被翻译为柔道、拳道、剑道之时;当美国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学者卡泼勒博士的一本书被译为《物理学之道》,且他在书中说,“中国的哲学思想提供了能适应现代物理学新理论的一个哲学框架,中国哲学思想的‘道’暗示着‘场’的概念。
‘*)’的概念与量子场的概念也有惊人的类似”之时;当外国人日益重视中国文化而我们却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甚至不清楚中国文化的精华到底是什么,甚至以为国粹文化迂腐无用之时;当晋代术士许逊,甚至现代人××被尊为道学(气功)“开创者”,却把伏羲黄老、五经四书、三家(儒道佛)文化忘在一边之时,我们倍感道学退化已久,没有得到应有发展。
国粹文化被扭曲得不伦不类,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将届21世纪文明盛世,道学应从不合理的教、丹、术(功术)之中解放出来,要从整个文化、历史角度全面透视道学进退兴衰,在新的文化高度之上全面研究、提炼诸家传统文化精粹,融会现代文化精华,赋予它以新生命,复兴道学并发扬光大,使它成为完美的大众文化,还它至简至易而又至精至深之本来面目,发掘其本来大用,使它广利大众,并期望大同至公,促进人类文化进步和自身进化,满足现代化的实际需要,这无疑将是建设人、改造人的伟大事业!
二、精神内省以知“道”
古人怎么知“道”呢?古代祖先最善于内省,默察自我身心,返观内视自我生命的运动。
这种内省方法多被现代人所忽视。
心理学家对于自我心理活动的觉察与古人的内省有差异。
因为古人多是在闭目养神、打盹假眠、静息默思、凝神忘我、逸神想象、平心静气、宁神澄念的休息境界――自然合理的生命状态中去内省体验的。
这种实践积累多了,特别是那些觉性细微、细心体验的年青人,因精力旺盛,觉性甚佳,悟性较利(直觉灵敏),即可产生“*)感”
与“神明”两种基本境界。
*)感是对人天万物的低层次*)(气)的感知觉;而神明是对人天高层次*)和“生机”的感知觉。
*)感与神明都是精神的直觉,不同于五官感觉。
低层次*)感如人体“经络气行”,易于形象地描述;高层次*)感柔和微妙,似有似无,模模糊糊,呈整体性、混沌性,故称“混元*)”。
道学实践如以“*)感”为主,即是“炼*)”,属于低中层实践。
神明境界有光感效应,非一般光,唯神(精神)可察,属于高层次实践。
“混元*)”的感觉是身心轻快飘缈,似醇酒微醉,似暖汽熏身,身心如云雾(肉体感觉消失,代之以精神本体感觉),舒畅乐融,美妙难喻。
此境界每上升一步,超越*)感,即可达“脑子开窍”(玄关开窍)的“神明”佳境:额前(玄关)闪耀着光亮,精神的觉性即被激发,“我感”(自我感知)清晰度倍增。
此境界可窥探微观世界,洞悉“道”的本质易变法则。
“神明”又称“觉明”、“明心”、“明性”。
这是精神内向以审视自我,意识入静之后,精神本体的直觉知“道”。
这个“精神本体”,道学称“元神”,宗教称魂魄,佛学称自性,域外称性灵、魂灵。
既是客观存在,又是主观存在,是现代哲学、科学尚未理解的生命最高本质。
此乃虚质物质,*)性物质。
内省中有光团、色彩,甚至呈生态之象,生气勃勃,有活性、觉性与灵性。
元神与大脑的关系,是身与心、形与神的辩证核心。
元神之“性”即性命之性。
其活性,即能动能静、机动灵活之性是作为生命形式而言;其觉性,即感知与自我感知,其灵性是作为认识改造作用而言(从术之功到道之德)。
元神之性肯定与大脑进化有关,且进化到最后又返还回归于道的本质规律。
元神是比大脑更高一级的生命主宰机制。
它合道的规律,是自然调控机制。
它主宰着生命的后天规律:生、长、壮、老、死。
大脑虽然可以局限性地支配元神以产生意识思维活动,但并不能超越元神的主宰地位。
人的精神是人的最根本内涵,元神是生命最高本质,也是精神本体。
它是生命、精神、认识进化的最高产物。
称生命,是就精神本质而言;称精神,是就生命本体之“性”而言;称认识,是就精神“体”“性”之功用而言。
生命是性,精神是体,认识是功。
这几者是统一不分的,没有精神之外的生命或认识。
其实很多人都有过*)感与神明的经验,只是没能形成自觉境界,被不在意而忽略了。
古代道、佛、儒、医、杂各家,三教九流,无不学道学术。
且在“经络气行”的内省中发现“经络”,在“神明”内省中探索元神本质与玄关开窍的奥秘,由此开辟了道学。
人在休息、微醉、饥饿、催眠态、应激态、麻醉态、眩晕时、针灸时,都能体验到不同感受的*)感(有的属病态)。
人体特异功能实验时,功能人(术者)每于额前产生“屏幕效应”(光感),此即玄关开窍之神明境界。
但此乃神*)之光外出以做功,属于“术”;而道学修炼之开窍乃“内照复明”之“道”。
有的人按压内眼角,甚至打喷嚏、咳嗽时,也有不同形式的开窍。
玄关开窍而神明,元神的觉性既被激发,即可知*)知道。
这一独特认识方式称为“神知”或“心知”,有多种名称。
是道学以元神为工具的直接知“道”的认识方法。
道学实践不只是感知*)就完了,因精神内守而不外驰,外界的精微之*)自然而然地被摄入人体,使人之*)(*)场)光亮度不断增加,精神即得到充实、建设,元神即可积量变达质变(“神变”),性命即得到改造。
“神明”达一定程度之后,内省外省无分别,既可探知道本原的太极无极(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二极统一)真象,又可探宏究微达于其极。
整个修炼过程是从自觉能动性的有为法“上升到“自然无为法”,从“法道”到“合道”,逐步实现“人天合一”。
在这个过程中,“神明”之光即积量变达质变,是改造性命的必然道理。
古之所谓“金丹”、“内丹”,今之所谓“人体辉光”,亦属此光。
唯玄关开窍元神觉性激发有可知。
元神既可知道,亦可知器(如某些术类表演)。
元神“神知”不妨说是认识工具的进化飞跃。
生命进化到能以精神本体直接知道,也许是生命进化和认识发展的极点(极而无极)。
这个问题很深奥,留待以后再讨论。
道家实践证明,精神有体有用,既不是非物质的,也并不与物质对立,恰好与*)物质是统一体。
人类在认识“精神”的问题上如无突破,没有认识到精神之“体”――虚质本原存在,那么人类就不可能认识生命。
精神问题在哲学上争论不休,但哲学上常把精神与意识思维混同,扭曲了精神的原义。
道学运用内省、神知、悟性、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方法直接知“道”,同时研究天、人、生命、精神的大统一联系。
这好比是把“道”作为特殊实验室,以元神为实验手段和条件,以元神全方位地反映道,认识道。
道的本体是*)(本原),道学真髓是神(精神)。
在道学实践境界中,人与天(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与神)、认识与实践、经验与理性、生命与道……无不融合一体,大异于器学还原法研究与哲学理论研究。
元神的直觉、灵感,可以直接顿悟领会思维所不能求知的宇宙高深奥秘。
可以说,这是大宇宙高层本质规律在元神觉性上的直接的、自然的流露。
因此我们认识到,仅用五官反映自然,是动物式低级认识;用大脑意识自然,是人的高级认识;用元神悟道知道,是最高形式的认识。
动物的认识是自然的,但又是被动的;人的认识是自觉的,但逻辑思维形式虽然是主动的,又是非自然的;道学的认识方法已大大飞跃。
既螺旋上升,回归自然(无为法),又主动自觉,不违自然。
精神是感知、认识的内在根据(内因条件),有离开五官甚至大脑之外的纯粹精神的感知,绝对不存在离开精神之外的大脑活动及五官感知。
五官功能有废者,神之功仍存,故有些盲人出现“代偿性”的“轮廓视觉”。
其神失主,五官与大脑也废其功用。
“神去离形”,五官与大脑即是死物。
如果有人认为道学认识方法“不科学”,也毫不奇怪。
因为现实许多人不知“道”,器学本来不知“道”。
不妨这样来理解道学认识方法:既往进化史中,人们以“器官”(五官、大脑)认识器;未来人类将以“道官”(元神)来认识道。
前者是“从猿到人”的进化飞跃,后者将是“从人到真人”的进化飞跃。
三、道乃器之主,神乃形之主
道与器、神与形,都是客观存在,都是相反相成的辩证统一。
道学实践直证:作为“一
本”的道的规律,主宰和决定着器的规律。
*)支配器,本原的法则决定着本原之下的万物的规律。
有常的道乃是无常的万物的内部主宰。
万物以器为基础,以*)为主导,二者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相合相分,自然而然生灭成毁。
万物生灭成毁“易变循环”,运动发展、因果变化,都取决于该事物的道的内部主宰法则。
万物的生气、活力、能量信息,几乎都是道所赋予。
万物与人的生死、盛衰荣枯,主要是*)的规律(*)化)所决定。
道中包含着生命、精神本质,远较器物质高深。
宇宙大至星系,小至尘埃、微粒子,无不是*)的浮载斡旋,而万物起止始终,亦决定于其*)。
故曰“道”乃器之主。
大宇宙如此,人亦然,“神乃形之主”。
后天肉体代谢活动不离先天层次神*)主宰。
先天层次*)化就是摄入精*),排出体内浊气废气,即是人体的能量信息交换、同化异化过程。
这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
人的精神存在于人之*)中,是*)化的自然支配因素。
道如此,人如此,万物当然也如此。
人之死亡主要是神驰*)散。
现代医学不知道,只注意到形体功能停止,故不能理解死亡“落气”的道理。
健康人的*)较明净,器质病变之前早已有*)光的异常变化,亦非器学所知。
可贵的是,器学已经发现:植物叶子尚未长出之前,早已放射出一个叶子样的“生物能场”,以后长出来的叶子与这能场相吻合。
有的动物伤残后,其组织器官已不能再生,当用一定的人工模拟电场刺激其组织后,结果组织器官再生获得康复。
在道之术的表演中,以意念改变物质的“场”,便能使该物质性状改变。
上述事实似可佐证“道乃器之主,神乃形之主”。
生物从反映、反应(注意:非生物也有反映、反应)感知进化的思维、意识、直觉、顿悟(大觉大悟),不光是神经系统的进化(器学只认识到这一步),同时更主要的是精神本身(其性其功)的进化:从非生物的惰性到生物的活性,又到人的元神的觉性、灵性,每一步进化都是一个特大螺旋上升飞跃。
而且是生命、精神、认识同步进化的特大飞跃。
如果我们不知道,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一高深辩证关系。
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是活着,其神与形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消耗着。
直到死亡,神和形都停止了运动,生命、精神、认识都结束了。
相反,
人天合一的道德大造者,形动则神静合道;神动则形静归寂。
如此动静自然,自由自在,岂有什么生灭成毁?岂有什么易变循环?元神之性随进化而升级,与大脑进化是同步的,但又可超越于大脑的进化。
元神之性进化(返还)到极点(极而无极),即达人天合一,合于道,功同造化。
相反,人之精*)亏虚,神之性亦减,减到某个极点,则精神之体异化,精神之性灭,这就是死亡。
道本原――混沌之*)是有常的,精神也是有常的,但精神之性可进化退化,可转变异化,表现在形体则是生灭成毁。
相反,肉体是无常的,就以“大脑”,而言,进化之初无大脑,进化之终大脑何在?即使不废退,亦将降为元神之下的次级调控机制。
人法天法道,人是天道的“儿子”,我们既可以由人悟天道,亦可以由天道悟人与万物。
道与器、神与形的高深辩证关系,唯居高临下、高以帅下的道学可知可证。
(待续)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