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考察报告模板(完整版)
书法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书法考察报告篇一:书法西安开封考察报告考察報告姓名:李剛年級:11級書法2A班學號:11411209指導老師:肖敦兵地點:西安---安陽---開封時間:20XX.10.09-----20XX.10.1820XX-10-09星期三晴考察的日子-----是美好的日子,也是我難以忘懷的日子。
為了提高我們的的專業水準,開闊眼界,感受生活、表現生活的良好品質,我系20XX級書法專業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赴西安寫生考察。
離開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得婁底,我們乘著賓士的火車一路北上,十月十日中午我們到達了古城—西安,這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世界歷史名城,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政權在西安建都,西安現在也是中國重點高等院校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古都西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西安還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稱號,西安的小吃也很出名,這一直是我們嚮往的地方。
西安我來了......20XX-10-11星期五晴第一站我們來到了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第一眼看見這宏偉的一幕,我就被古人陶冶燒制的先進的技術所折服。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個籃球場那麼大。
俑坑內有8千多個兵馬俑。
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也是最大的,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坑裏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過洞中。
贰導遊告訴我們,考古人員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豔的顏色,但是出土後由於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一個小時瞬間消盡,化作白灰。
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考察目的:访兰亭瞻书圣神韵,踏古迹看历史遗存。
开拓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
指导教师:方老师考察时间:2015.4.24~2015.4.30 考察路线:苏州(拙政园)——绍兴(兰亭)和第五届兰亭展——杭州(西冷印社)考察研究方法:沿路线实地考察学号:2012207059 姓名:田振枫专业:书法4月24日早晨,乘坐汽车开始了我的第一次专业外出考察。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星期的旅程,但却是美好的回忆。
那些欢乐,那些疲惫,那些美丽的风景。
第一站,苏州拙政园。
苏州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幻无穷。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第二站绍兴兰亭。
书法之地——兰亭雅韵作为文化名城,绍兴有很多头衔。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书法之乡,因为中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兰亭”就在绍兴。
亭以书传,兰亭成了古今中外一切习书法者的朝圣之地。
实地所见,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看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描述的并不夸张,真是个自然与雅致相结合的好地方。
王羲之爱养鹅,故兰亭第一景便是鹅池。
只见碧绿的池水中,真有几只大白鹅在水里游荡……旁边一座三角形的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二字,气韵非凡。
走在兰亭曲径通幽处,在茂林修竹,曲水流觞的熏陶下我感觉我沉睡的感觉被唤醒了。
这里处处流露出一种原始的气息,远离城市的喧嚣,有着一种结庐在人境的自得,置身此地整个人都静下来了。
在那拥挤的人潮中渴望一片乐土,一片清闲。
兰亭四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浅溪淙淙,幽静雅致,我感到心旷神怡,那么《兰亭集序》从何而来呢?这又不得不提曲水流觞了。
书法实践考察报告模板
书法实践考察报告模板1. 背景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技法和风格,更需要通过扎实的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因此,在书法课程中,实践考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书法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模板和要求。
2. 考察要求书法实践考察主要是对学生书写技能和风格的评估。
具体要求如下:•用毛笔、硬笔或其他书写工具写出指定字体。
•要求字体形态端正、结构规范、笔划流畅、书法气韵传神。
•分别评估字体的基本结构、笔画的顺滑程度、字体的气势和整体效果等方面。
3. 考察流程书法实践考察一般分为以下步骤:3.1 指定字体老师会在实践前指定要写的字体,学生需要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笔杆和参考书法各种字体的练习册等来进行实践。
3.2 实践书写学生按照指定字体进行练习,注意笔画的顺序和力量的掌握。
3.3 交卷评分学生将实践书写完成后的作品交给老师,老师会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分,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反馈评分结果和意见。
4. 报告撰写模板书法实践考察报告是对学生书写水平的总结,其撰写模板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4.1 报告页眉包括报告的标题、作者姓名、学校、专业和日期等。
4.2 选择字体学生需说明自己选择的字体种类、书写字数和时间,并提供书写样本图片。
4.3 分析各项指标学生需分析自己书写的字体基本结构、笔画顺畅程度、字体气势和整体效果等方面。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4.4 评分结果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评分结果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查看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找到提升书写能力的方法和方向。
5. 结论通过书法实践考察,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书法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也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和技巧。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践和考察,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理想。
书法外出实训考察报告
一、前言为了提高书法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书法艺术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和鉴赏能力,我校书法专业组织了一次外出实训考察活动。
本次实训考察活动于20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在我国书法艺术发源地——河南郑州举行。
以下是本次实训考察的详细报告。
二、实训考察目的1. 深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认知水平。
2. 通过实地参观、学习、交流,让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书法专业技能。
4. 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实训考察内容1. 参观河南博物院,了解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
2. 参观河南郑州博物馆,欣赏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
3. 参观河南郑州碑林,学习碑刻书法艺术。
4. 参观郑州书法学院,了解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5. 与书法名家交流,学习书法技艺。
6. 参观书法展览,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四、实训考察过程1. XX月XX日,全体学生在河南博物院参观,了解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古代书法艺术珍品。
2. XX月XX日,学生们前往河南郑州博物馆,欣赏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
在博物馆内,学生们领略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的风采。
3. XX月XX日,学生们参观了河南郑州碑林,学习碑刻书法艺术。
在碑林中,学生们领略了唐代、宋代、明代等不同朝代的碑刻艺术。
4. XX月XX日,学生们前往郑州书法学院,了解书法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学院内,学生们参观了书法展览,并与书法名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5. XX月XX日,学生们参加了书法展览,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在展览现场,学生们欣赏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作品,领略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五、实训考察成果1. 学生们对我国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书法认知水平。
2. 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了书法技艺,提高了书法专业技能。
书法欣赏实验报告范文(3篇)
第1篇实验名称:书法艺术欣赏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XX大学艺术学院书法教室实验对象:书法爱好者及艺术学院学生实验目的:1. 通过书法欣赏实验,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
2. 深入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技法及其在文化中的地位。
3. 培养学生对书法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实验内容:一、书法艺术概述1. 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2. 书法艺术的分类及特点3. 书法艺术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二、书法作品欣赏1. 作品名称:《兰亭序》2. 作者:王羲之3. 时代背景:东晋4. 欣赏要点:- 笔法:行书,笔画流畅,转折自然。
- 结构: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
- 意境:充满诗意,意境深远。
5. 作品评价: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
1. 作品名称:《祭侄文稿》2. 作者:颜真卿3. 时代背景:唐代4. 欣赏要点:- 笔法:草书,笔画豪放,气势磅礴。
- 结构:字与字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意境:充满悲愤之情,令人动容。
5. 作品评价:《祭侄文稿》是颜真卿草书的代表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1. 作品名称:《自叙帖》2. 作者:怀素3. 时代背景:唐代4. 欣赏要点:- 笔法:狂草,笔画飞扬,如龙蛇舞动。
- 结构: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 意境:充满自由奔放之情,给人以无限遐想。
5. 作品评价:怀素的《自叙帖》被誉为“天下第一狂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
三、书法技法讲解1. 笔法: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2. 结构:字与字之间的布局、比例、呼应等。
3. 墨法:浓、淡、干、湿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1. 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审美能力。
2. 学生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够从笔法、结构、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初步具备了鉴赏和评价书法作品的能力。
书法的调研报告
书法的调研报告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国粹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为了进一步了解书法的发展和现状,本文对书法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下述报告。
一、书法的历史与发展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
最早的书法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甲骨文,而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则出现了金文和篆书等形式。
随着历史的进展,各个朝代都有对书法的研究和创新,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在唐朝时期,书法达到了巅峰。
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欧阳询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被推崇为经典之作。
宋代时期,宋徽宗更是提出了“雅石韵韵,骈章山水”、“真行体无细鞔,轻翠黛脂,弃意境”等理论,将笔触、线条与意境相结合,推动了书法的发展。
二、书法的风格与流派书法的发展与演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与流派。
有“颜体”、“欧楷”、“碑宗”、“行汉”等,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其中,颜真卿的“颜体”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欧阳询的“欧体”则形成了清丽秀美的楷书风范。
与此同时,碑文、帖学也日臻兴盛,形成了“碑宗”和“行汉”等不同流派。
三、书法的意义与价值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通过笔墨纸砚的结合,以线条、笔画为媒介,表现了书法家的个性与情感。
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展现了作者的思想、个性和情感,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书法的欣赏不仅带来了美的享受,也能给人以启迪和哲思。
此外,书法对于个人修身养性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书写书法,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和耐心,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书法追求形神兼备,需要作者的内心状态和修养,因此书法实践也有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书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现代社会,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虽然受到了电子设备和现代工具的冲击,但仍然保持着极高的人气。
书法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使书法形式更加多样化。
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书法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书法。
书法调查报告.doc
书法调查报告考察时间:XX年12月21日姓名:王怀奇班级:体育系08级5班学号:081005002指导教师:曾德宏书法老师布置作业拉.这也算是一学期要毕业了考试的的作业了.就是要我们去拜会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些.经我们的书法老师的介绍了下现在宜宾现在的书法大家.依我现在对宜宾的了解.真武山成了我的首选那个地方离学院很近的,出校门坐公交车就直接到了真武山的脚下真武山上有许多古寺庙,有川南道教圣地之称,就在山脚下就可以看见那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山虽然不高,却是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山虽然生在城市,却一点也不喧哗,反尔比其它生在农村的山更加清静。
报告- 宜宾书法- 宜宾书法” alt=“书法调查报告- 宜宾书法- 宜宾书法” src=“/photo/t0ekdbumt3f27mbeuu-vfa==/54051639777752 70066.jpg” border=0>一路上山映入眼帘的有匾额.有石刻.还有碑文.突然抬起头有3个大字出现在眼前“南天门”.我们说可以在博物管去看一下在去拜会周植桑老先生.我们就走向了博物馆.可是不幸的是我们今天不能进去看了可能是周末吧.我们就只好寻问在真武山坐镇的大篆刻家周植桑老先生的住处.山上的人们很和气的就告诉了我们他的住处我们很顺利的就找到了他的家了可是现在他不在家我们就只好在他家门口等着了.不一会儿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了.我们的第一反映就是那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位老先生.“周植桑,字紫山,号石公,当代著名篆刻家、书法家、收藏家。
师承肖有于,姚石倩。
肖为齐白石弟子(近代印人传中有记录),也是齐的得意门生,死时年仅42岁,因其选材极严,终其生仅2人得其传授,周植桑乃其重点培养之对象,治印得齐派嫡传。
周天资聪颖,博学多思,对技艺精益求精;对学问广收博采,尽力之所及,收集各种石碑、诏版、古币、砖瓦、封泥,仔细研究,大胆创新。
所治印章,刀法精湛,气势雄健,布白均匀而不板滞;大气磅礴而流畅自然。
书法考察报告范文
书法考察报告范文一、引言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了解书法的演变和发展,本次考察选择了中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书法家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评析。
二、考察目标本次考察的目标是通过对不同书法家的作品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他们的风格特点、创作背景以及对后世书法影响的程度。
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够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考察内容1. 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被誉为“天下典范”。
在考察中,我们观察了他的《兰亭集序》。
这幅作品以其流畅自然的笔触和独特的布局而闻名,极具艺术价值。
王羲之的作品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家,对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柳公权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其雄浑有力的笔触和秀丽的结构而闻名。
我们在考察中研究了柳公权的《黄庭经》。
这幅作品结构严谨,线条流畅,展现了柳公权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 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丰满华丽的笔画和婉约的气质而闻名。
我们考察了他的《行书六法》。
这幅作品展现了赵孟頫出色的艺术造诣和对书法技法的独到理解。
他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成为了许多书法家学习的榜样。
四、考察收获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不同书法家的艺术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发现每位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他们的作品都给后世的书法家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和影响。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书法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磨练,才能达到出色的成就。
五、总结通过这次考察,我们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著名书法家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研究书法艺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书法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本次考察是对书法艺术的一次深度了解和认识。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从古至今,无论是艺术家、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都离不开书法,可以说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
作为一名学生,深入了解并学习书法是有益无害的,因此此次参加书法考察活动后,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实践。
我们首先来到了一家书法作品展览馆,此次展览主题是“中国书法艺术家作品展”,展出了国内一些知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
虽然在书法之前,我已经是一名艺术爱好者,但这次却让我对书法的艺术带着更加深入了解。
这次展览的作品,既有传统题材,也有现代化的呈现形式,个个字迹工整、自然流畅。
作品完成时,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上进行了有意的注解。
其中,有一位书法家在自己的作品上书写了诗句:书法如诗法,若物自然,内外合一,行人自由。
这让我颇有感触,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和精髓。
书法家们通过他们的笔触表达思想,传达情感,让作品流露出他们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接着,我们来到了一家书法学校,这里是学习书法的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
进入校园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同学正在进行书法训练,他们都非常虔诚认真地对待着每一个汉字。
其中有一位学生,正致力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他们认真的观察着每一个筆画运用著力,希望自己的字能够更加的精致。
他告诉我们,他们的教练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书法家,每天都在加强他们的基本功,常常会给大家展示一些相关的书法文化知识。
书法的学习要从最基本的笔画练习开始,通过一点一点的积累和不断地重复训练让笔画更加娴熟流畅,最终才能达到字如其人、神韵气质的完美境界。
最后,我们参观了一家手工制造的毛笔工艺商店。
和平时所见到的毛笔略微有一些不同,它采用了比普通的毛笔更加优质的材料,并且在制作时遵循了一些传统的工艺手法。
它不但在外观上美观大方,而且在墨水笔触上的书写效果也非常优秀。
书法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
书法调研报告(共5则范文)第一篇:书法调研报告(共)东风镇杜阳明德中心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一、调查背景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坚强品格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字如其人”、“字正人正”,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育人的过程。
一手好字能与人终身相伴,能使人终身受益。
开展小学生书法教育情况的研究,其根本宗旨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写字质量,同时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为此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对开展书法教育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二、调查对象我校部分学生及教师三、调查内容 1.书法课的开设情况我校1——6年级的学生,只有3、4年级每周开设一节毛笔书法教学。
1、2、5、6年级的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有与语文课本同步的硬笔写字书。
2.我校没有专业的书法教师,书法课均由学校的语文老师兼职。
专业水平不高,尤其是对毛笔书法的指导更是缺乏。
3.书法教师参加培训情况我校近几年来,没有教师参加过法教师培训。
四、调查结果分析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点问题:(一)教师对写字教学的认识存有误区,不够重视。
从课堂调研来看,我们教师对于书法教育教学钻研不够,都感到上课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上。
平时,也较少开展有效的书法教育教学活动。
就是上写字课,也是认为只要多练多写,自然而然能提高写字水平。
部分教师不把课真正上起来,写字书上的内容成了课后的作业。
我们的书法教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个误区,书法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欣赏,能发现字帖中的字好在哪里。
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不善于观察和欣赏。
课后的作业教师也没有针对性的批阅,多数教师并没有把书法教育当成一门课程去开设。
(二)写字课中教师的示范不到位。
写字课,最好的指导就是示范,而且,最好是用钢笔、毛笔书写示范。
从课堂调研来看,有的老师采用课件上课,有的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示范了一遍。
书法调研报告格式
书法调研报告格式书法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调研旨在了解现代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和评价,深入探讨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与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大量的群众观点和意见,并选择几位专业人士进行个别访谈,以获得更深入的见解。
三、调研结果1.书法在当代社会的地位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书法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书写的方式传达情感和艺术美感。
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保护和发扬。
2.书法在教育中的应用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书法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认为通过书法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耐心、专心、细心和美感,并且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字写水平和书写规范。
3.书法的困境与发展在个别访谈中,一些专业人士提到了书法在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些困境。
首先,书法艺术的传承面临挑战,很多年轻人对于书法的兴趣和认知都较为有限。
其次,传统书法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过于古板和缓慢。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书法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书法的认识与了解,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书法,并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四、调研结论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在当代社会,书法在教育、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书法在现代社会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亟需加强传承与推广。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书法教育的普及,提高人们对书法的认知和欣赏水平,提倡书法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五、调研建议1.加强书法教育学校应加强对书法的教育,使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书法技能,并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同时,鼓励学生们创作个人风格独特的书法作品,提高他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加强书法宣传与推广通过举办书法比赛、展览和讲座等活动,提高公众对书法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书法艺术,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了解书法。
书法考察报告范文
书法考察报告范文书法考察报告范文:翠屏山公园位于宜宾市城西,海拔507米,因山势巍峨,树木苍翠,屏峙江岸而得名。
翠屏山与真武山毗连,山上森林茂密,是我省城市近郊最大的森林公园。
翠屏山海拔503米,它因“山色四季常青,望之若屏”故名。
山前有宽阔的石级,蜿蜒曲折,直达山巅。
两旁绿树扶疏,繁花飘香。
山上有唐代石刻千佛岩。
“翠屏晚钟”是“宜宾八景”之一。
山上原有古迹翠屏书院,现辟为抗日民族女英雄“赵一曼纪念馆”。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32年北上抗日,担任东北抗日联军团政委,1936年不幸受伤被俘,壮烈牺牲。
纪念馆分三室,陈列有关赵一曼生平事迹的文物资料数百件,以及朱德、董必武、宋庆龄、陈毅、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201X年5月10日下午4点20分我跟随我们小组一起挤上公交车去翠屏山考察。
尽管烈日当天,天气炎热,我们毅然来到翠屏山脚下,渴望去鉴赏那一个个鲜红跳跃的文字.从大门(左图示)由下至上全是一级一级的梯,我们凭着内心对书法的好奇心向上走着。
大门上清晰地印着“翠屏山”三个大字,三个大字笔挺,但不失雅致和情趣;绿色代表山上的点点绿意。
在绿意中去欣赏那古老的文字真是一种难得的情趣。
走到半山腰,显眼的一角刻着鲜的“百草园”三个大字,清幽静谧,头上的绿叶印证着那个“草”的特别:石上奇景。
如此苍劲有力的字!当然会毫不犹豫的留下纪念,于是一大组的人齐刷刷的站在三个大字前面,一张相片定恒了永恒的记忆。
在百草园的旁边不远处有一块石碑:曼赋。
曼赋二字乃楷书,规范整齐,一向是本人最爱的字体。
左边的正文则不然,显得更加方正,刚强,体现了本赋的巾帼情怀。
令人不禁肃然起敬!左图可知,我们来到了著名的赵一曼纪念馆。
赵一曼的伟大图中毫无掩饰的彰显了出来:著名军事将领朱德题词。
几个繁体字大气,入木三分,遒劲有力,正是军人朱德的独特风范。
我们细读文字,去回味那个战争年代的温情。
左图石碑上刻着七个大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爱国诗人屈原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学生书法实习调查报告范文
学生书法实习调查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日益弘扬,书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书法实习活动。
本次实习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书法的历史、技法和审美,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创作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实习期间,同学们在专业书法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字体演变、名篇鉴赏等知识。
实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理论教学:老师详细讲解了书法的历史发展、不同书体的特点以及书法欣赏方法等,使同学们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技法训练: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最基本的笔画开始练习,逐步掌握了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技法。
3. 作品创作:在掌握了基本技法后,同学们开始进行书法作品创作,包括硬笔和毛笔作品。
创作过程中,老师逐一指导,同学们不断改进,提高了书法水平。
4. 作品展示:实习结束后,学校举办了书法作品展示活动,同学们互相欣赏、交流,共同进步。
三、实习成果与反思1. 成果方面:通过本次实习,同学们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基本掌握了书法技法,创作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书法作品。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审美鉴赏能力。
2. 反思方面:在实习过程中,部分同学对书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技法掌握不够熟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提高师资水平,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书法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四、建议与展望1. 建议:加强书法教育,将书法课程纳入必修课体系,提高同学们对书法的重视程度;增加书法实践活动,如组织书法比赛、参观书法展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书法师资水平,引进专业书法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2. 展望:随着书法教育的深入推广,相信越来越多的同学会喜欢上书法,成为书法艺术的传承者。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书法将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陪伴同学们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书法实践考察报告【范本模板】
书法实践考察报告政府管理学院姓名:涂利学号:110801044时间:2012年5月11日地点:江北公园考察对象:江北公园内的牌匾、石刻摘要:我们一行人于2012年5月11日来到江北公园,亲身考察石刻、牌匾,饱览一代代书法大师留给后人的珍宝,最大可能的还原历史,感受书法大师写作时的心境,领悟书法真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江北公园牌匾石刻心得应曾老师的号召,我们一行八人于2012年5月11日上午走进江北公园,考察其内的书法作品,领略书法的美,感受书法带给我们的那一份乐趣。
此行我们主要考察了江北公园内的各色牌匾,及流杯池周围的石刻。
江北公园内的牌匾较多,一到此地,映入眼帘的是三个绿色书法大字制作的牌匾“流杯池”,及门两侧的一幅对联。
公园内像这样的牌匾随处可见.十分庆幸的是,有幸看到曾老师的墨宝,十分大气,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孔雀”,书法造诣极高.流杯池两侧的石壁主要为宋、元、明、清历代名人诗词、书法石刻,我们比较熟悉的有黄庭坚、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等,80年代以后,新镌书法名家张大千、张爱萍、黄宾虹、包弼臣等人也在此留下了其珍贵的墨迹石刻。
“南极老人,无量寿佛”好遒劲的笔法,好端正的方块儿字,一笔一画都搭配的如此得当,那么有劲道,好似要刻入我们的心里。
曾老师曾说过:“临帖需要用心、认真,方能真正领会大师们写作的心境,更有助于我们掌握书法的运笔技巧。
写书法时要做到心如止水,心静方能写出好字。
"书法是一种修养,一个人的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为人修养,人们的情感喜好都会通过他的书法体现出来。
见字如见人,一手好字,会让你终生受益。
通过这次考察牌匾、石刻,最大可能的还原了历史,亲身感受到书法大师写作时的心境,领略其书法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情感,饱览一代书法大师留给我们的珍宝,领悟书法真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书法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修行,写好汉字,做好中国人.。
精选书法艺术考察报告范文
精选书法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精选书法艺术考察报告范文精选书法艺术考察报告范文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硬笔书法调研报告模板格式
硬笔书法调研报告模板格式
硬笔书法调研报告模板格式(1000字)
一、调研背景
1.1研究目的:概述本次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1.2研究方法:介绍本次调研采用的方法和途径。
二、调研内容
2.1调研对象:列举本次调研的对象范围。
2.2调研时间:说明本次调研的具体时间段。
2.3调研地点:介绍本次调研所涉及的地域范围。
2.4调研问卷:简要概述本次调研所使用的问卷内容和设计原则。
三、调研结果
3.1总体情况:对本次调研的参与人数、回收问卷数量等进行概述。
3.2调研数据: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对硬笔书法的认知程度等。
3.3调研结论:总结本次调研的主要结果和发现。
四、调研问题及建议
4.1问题分析:对本次调研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例如参与者对硬笔书法的认知不足等。
4.2解决建议:针对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建议,例如加强硬笔书法的推广宣传,开设相关培训课程等。
五、调研收获与展望
5.1调研收获:阐述本次调研的收获和发现,例如对硬笔书法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对硬笔书法市场需求的了解等。
5.2展望未来:对未来硬笔书法发展方向的展望和建议,例如加强与相关行业的合作,推动硬笔书法艺术的创新等。
六、参考文献
列举本次调研中使用到的参考文献。
以上是硬笔书法调研报告模板格式,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和完善。
书法调研实践报告模板
书法调研实践报告模板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进一步了解书法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本次调研实践旨在梳理国内外书法的研究现状和书法教育现状,探究书法艺术的发展动向与未来趋势,为书法艺术的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书法爱好者和书法教育从业者,进行了线上线下的问卷和实地访谈调研。
1. 线上问卷为了了解大众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和爱好程度,本次调研制定了一份线上问卷,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共收到有效问卷253份。
2. 实地访谈为了深入了解书法教育领域和书法研究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对于书法艺术发展趋势的看法,本次调研团队分别访谈了4位书法教育专家和2位书法研究者,共进行了10个小时的深度交流。
三、调研结果1. 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学习者的特点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了解到当前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学习者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年龄层次相对较高,以4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
2.大部分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书法,或者是因为觉得书法特别有魅力才开始学的。
3.大部分人学习书法的原因是出于兴趣或者是身心放松的需要。
4.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都认为书法是一门让人平静的艺术,也能够让人享受到专注、沉静等愉悦的状态。
2. 书法教育现状根据访谈结果,我们了解到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有以下几个特点:1.目前国内外的学校都已经将书法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但是书法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书法教育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和统一的规划,目前大部分教材和教学资源都是由个人教师独立编写和使用。
3.目前书法教育还存在着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性,好的教师很难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导致很多培训机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3. 书法艺术发展趋势根据访谈结果和专家的分析,我们认为书法艺术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1.国内外的书法研究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尤其是跨学科领域的研究。
2.书法艺术创新会更加突出,不局限于传统形式的书法作品。
书法鉴赏考察报告(五篇范文)
书法鉴赏考察报告(五篇范文)第一篇:书法鉴赏考察报告时间:2009—12—22地点:宜宾市江北公园—流杯池考察对象:流杯池—书心为书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世称黄山谷,祖籍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
治平四年(1067)进士,宦途不顺,郁郁而终。
先生,人亦称黄文节。
他曾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共游干东坡门下,号称“苏门四学土”。
黄庭坚“上千文章,尤长于诗”,又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是北宋:书法的又一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苏黄”。
由于元祜党人案的牵连,黄庭坚的书迹亦遭厄运,现黄庭坚存世墨迹30余件,以行书最多,次草书,再次楷书和行楷书。
《戎州帖》又称《懒残和尚歌后记语》,是黄庭坚书法作品中惟一稍具平正面目的墨迹作品,可看作他楷书的代表作。
每行一字,手:大如斗,壮伟惊人。
《松风阁诗》、《送四十九侄诗》等作品,是较《戎州帖》略为行书化的大字行楷书。
《松风阁诗》书法结构紧劲内恹,用笔则精劲秀挺,论者以为他曾参取欧、颜、柳诸体的书法。
黄庭坚以擅长大字草书著称,著名的作品有《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杜甫寄贺兰镭诗》等。
他的草书虽然貌似奇肆,实际上运笔很舒缓,并且笔法变化多端。
苏轼曾说他的书法是“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确实道出了黄氏书法,尤其是草书的特点。
黄氏的行书作品特多,《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稿》、《天民知命帖》、《惟清道人帖》、《制婴香方帖》等都是有名的行书作品。
他的小字行书更为舒展自然,如《墓志铭稿》、《制婴香方帖》,并非有意地进行书法创作,随笔写来,却能楚楚动人。
这些作品虽为小字行书,却能做到体势舒展,运笔不局刁;促,处处安排得匀称妥帖,而且用笔沉稳,笔法圆厚处微含峭劲。
苏轼所说的“平等观”,在他的行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而在“平等观”中则有一种卓尔不群的风轨。
此石碑留在宜宾市流杯池的书心为书里的小道,上面的书法是黄庭坚的。
书法鉴赏实践报告模板范文
书法鉴赏实践报告模板范文概述本文是一份书法鉴赏实践报告的模板范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书写报告的参考基础。
在书写报告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点,确保内容准确、完整、清晰、简洁。
研究背景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字表达艺术的一种美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书法是社会地位高、声望显赫的文化形式,对于培养人的性格、涵养、美感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
鉴赏是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过程。
书法鉴赏是欣赏、评价书法作品的过程。
书法鉴赏是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可以使人获取对优秀艺术作品制作心得和美感体验,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研究目的本次书法鉴赏实践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实践鉴赏书法作品,了解书法的发展历程、基本理论和审美特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鉴赏内容本次鉴赏的书法作品为王铎《酒令》。
作品背景王铎(675年- 749年),唐朝书法家。
字敦仁,号师虔。
少有才华,18岁时已经能够泼墨随意而不失气韵,开始寻遍名篆、隶、真、草四体,练就了卓有成就的书法技艺。
他的书法作品博大精深,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对后人影响深远。
《酒令》是王铎的集锦之一,内容割裂,但令人体验暇生眼底之情。
艺术特点该作品整体布局简洁,每个字体都有自己的风格,在整幅作品中协调统一。
王铎运用笔触的镂空、挂钩和点缀的技巧,刻画出了清晰而有韵律感的形态舞蹈,并且线条流畅、有自我勾勒的味道。
每个字的头尾相连,形成了一条纤细的线条,使得整个作品通过线条的流动,呈现出各种意境。
整个作品字迹结体、平稳、优美。
鉴赏体验通过对《酒令》的鉴赏,我体验到了王铎的书法技巧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在鉴赏过程中,我深深被其技法所吸引,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对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和动力。
总结通过本次书法鉴赏实践,我深刻体验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编号:YT-FS-2763-89书法艺术考察报告模板(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书法艺术考察报告模板(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艺术考察是实地观察、考证艺术形式、存在及其动态,从而获取关于艺术各方面的资料,并对它进行总结和辩证的一种研究艺术文化的方法。
(纯属个人言论,有待共议)通过实地考察中国的书法遗迹和人文景观,将课堂和课外、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达到拓宽视野、提高识见、提升素养的目的。
今秋九月,六日至二十一日,书法班师生近三十人,游东岳泰山、焦山碑廊、龙门石窟、石门栈道,观三孔庙宇石碑、焦山摩崖石刻、西安碑林、千唐志斋等等,博览中国书法文化艺术之经典。
这次考察的范围除历史名家名帖、名碑外还涉及与书法相关的古代石器、陶器、铜器,及其人文环境、地域环境、历史背景,让人领略和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无上妙谛。
收集素材,体验创作,提高了文化艺术素养。
下面从摩崖、碑刻、墨迹三个方面介绍这次考察:一摩崖石刻泰山《纪泰山铭》大唐开元十四年岁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戍建。
刻石,又称唐摩崖,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岱顶大观峰崖壁上。
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25厘米,除“御制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
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书法遒劲婉润,端严雄浑,明代王世贞评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凤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
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亲手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词典雅,对研究唐代历史、书法、镌刻艺术均有重要价值。
《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庄,气势雄奇。
据史书载,“旧填金泥,元时错落。
每当晴朗时,自南数十步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说明唐摩崖早在元代以前就已贴金。
刻石下部由于捶拓者冬季在其下篝火,剥蚀严重,明人叶彬补刻108字。
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辨认的6字。
建国后,碑下设置护拦,每当风和日丽时,贴金大字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蔚为壮观。
焦山《瘗鹤铭》焦山碑林在书法史上从六朝至今一直延续,存有南朝,唐,宋,元明清碑刻,共500余方,有楷,草,隶,篆各种书体,琳琅满目,为书法珍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按碑刻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即艺术类,文苑类和叙事类, 其中书法艺术类《瘗鹤铭》最为著称,她为摩崖,正书刻石,原刻在焦山之阴崖石上,其书者前人众说纷纭,晋王羲之,梁朝陶弘景等等.据《瘗鹤铭》记载此石高8尺,宽7尺4寸,文共12行,行约23至25字不等.原文就崖书石,故其行之疏密,字之多寡,大小俱不整齐,现在我们只能看见5石,一石存2行,不足10字;二石存3行,计20余字;三石存3行 ,计10余字;四石存6行,计20余字;五石存3行,计10余字;总计88字.其结字错落有致,笔画雄健灵动,变化丰富,故学者给于好评.这是对《瘗鹤铭》的一些了解.汉中《石门颂》清张祖翼跋此碑云,“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沈府君》、《杨孟文》,隶中之草也”。
这里的《杨孟文》就是《石门颂》,所谓“隶中之草”就是评价《石门颂》豪放率真,乃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
《石门颂》立于东汉建和二年(148),原刻在陕西褒城斜道的摩崖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XX市博物馆。
《石门颂》s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计六百余字,是汉中太守为司隶校尉杨孟文数次奏请朝廷修复褒斜栈道有功而撰写的一篇颂词。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可以想象当时的书写者持着一种豪放不羁、无拘无束的书写态度。
《石门颂》是著名的汉代“三颂”之一,其时代已经是隶书的成熟时期。
《郙阁颂》和《西狭颂》属于方笔隶书,在用笔上大胆使用方笔和大捺脚,然而《石门颂》却把方笔与圆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综合成一种特殊的篆隶笔法,通篇多用圆笔,起笔时以毫端逆锋,含蓄精蕴,中间运笔遒劲沉着,肃穆敦厚,收笔时复以回峰,圆润流畅,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正是由于书写者追求的是一种淳古的艺术风格,而使隶书方圆兼备,在处理汉分的雁尾波法时运用一些虽称不上肥大但已稍粗的波笔,形成一道道稍向上弯的圆浑的笔顺,而且点画的转折之处多以方折来表现,正是有了这种“巧中寓拙”、“巧多于拙”的书法特点,才被后人视为不朽的艺术珍品。
杨守敬《平碑记》称《石门颂》云“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派,皆从此出”。
二碑刻曲阜汉魏碑刻馆碑刻是历史留给曲阜的珍贵文化遗产,这些碑刻,充分展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书法艺术精湛卓越的成就和绚丽多姿的风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孔庙建筑史难得的实物资料,在中国碑刻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998年恢复孔庙西仓,特辟建当汉魏碑刻陈列馆,集中存放,以时代为顺序排列,永久陈列展出。
并将隋唐以来部分代表的碑刻一并附列于馆内,以展现历代书法之全貌,兼呈真、草、隶、篆之多采,满足人们对各种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
现存西汉碑刻6块,东汉18块,魏及北朝5块,为全国之冠,代表着那个时期汉字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
北陛石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汉代隶书的楷模,张猛龙碑是魏体的杰作。
龙门造像题记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庸、五代、宋诸朝,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雕造累计长达150年,石窟中北魏造像占三分之一,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石窟寺、魏字洞、药方洞、火烧洞等。
唐代造像几乎占三分之二,大部分在西山,武则天时移至东山。
最有代表性窟龛有潜溪寺、奉先寺、万佛洞、极南洞和东山看经寺及大万佛洞等。
古阳洞位于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
窟内造像题记称该窟为“石窟寺”,现在名字由洞内西北角明清刻字所定。
洞进深13.5米,宽6.9米高11米。
窟内造像题记最有代表性的是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即《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记》,《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尉迟为亡息牛造像记》,《步轝郎张元祖妻一弗为亡夫造像记》,《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司马解伯达造像记》,《云阳伯郑长猷为亡父等造像记》,《新城县功曹孙秋生二百人等造像记》,《邑主高树和维那解伯都三十二人等造像记》,《比丘惠感为亡父母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亡夫广川王贺兰汗造像记》,《邑主马振拜和维那张子成三十四人为皇帝造像记》,《广川王祖母太妃侯为幼孙造像记》,《比丘法生为孝文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记》,《北海王国太妃高为亡孙保造像记》,《比丘道匠为师僧父母造像记》,《辅国将军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陆浑县功曹魏灵藏造像记》,《安定王元燮为亡祖亡考亡妣造像记》,《齐郡王元祜造像记》,《比丘尼慈香、慧政造像记》。
二十品的名目最早见于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和方若的《校碑随笔》,此后被社会所公认,、被视作魏碑书体的法帖范本,不仅国内珍视,而且享誉海外。
龙门二十晶的书法艺术,端正大方,质朴厚重,刚健有力,峻荡奇伟。
其行次规整,排列整齐,大小匀称;结体和用笔则在隶、楷之间,表现出其成熟性,也显现出其过渡性的承隶启楷风格,除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外,洛阳出土大量的北魏墓志,其中们匕魏元怀墓志》、《北魏元怿墓志》、《北魏高猛墓志》、《北魏元肥墓志》等都是魏碑书法精晶。
此外,洛阳出土的北齐时代的《北齐姜纂造像题记》等也是魏碑书法的代表作品。
千唐志斋千唐志斋位于XX县城西的铁门镇,距XX市区约45公里,是我国收藏墓志最多的博物馆,也是唐代墓志最集中的地方之一。
内存墓志石刻一千四百一十三件,其中唐志一千一百八十五件,所存墓志从唐代第一个年号武德到最后一个年号天佑,几乎每个年号都有,这些志石记载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武则天改元,安史之乱等。
另有西晋、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代墓志二百二十八件;还有墓志盖以及书法、绘画、造像、经幢等石刻艺术品。
该馆为辛亥革命元老张钫将军(新安铁门人)收集民间散落的志石,在其营建的园林"蛰庐"内,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筑,将志石镶嵌于壁而成,保存至今。
千唐志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唐代的第一个年号武德到最后一个年号天佑,几乎每个年号的墓志都有,这些志石记载许多重大事件,如武则天改元,安史之乱等,具有证史、纠史、补史作用;千唐志斋集书法名家的作品于一室,象唐代的颜、柳、欧、褚,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俯,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王铎,还有世人鲜见的唐代诗人王昌龄,政治家狄仁杰的书迹和郑板桥诗竹等。
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城内三学街15号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院内。
它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文物较早的地方,以碑石精华荟萃而闻名中外。
其建置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乃至唐末五代,是从保存唐代所刻《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开始的。
这两种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城时,移集《石台孝经》等一批重要碑石于唐皇城尚书省西隅(今XX市社会路一带)以防散失。
其后,五代朱梁时刘鄩守长安,又将《开成石经》迁移到同一地点。
至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漕运使吕大忠等倡议将全部石经及其它重要碑石移至府学街北面(即今碑林)并修建了保护碑石的房屋、廊、亭等建筑,排列了陈列次序,使碑林得到妥善保护,为碑林奠定了初步基础,遂有“碑洞”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