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能够解释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诗的结构和语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月夜的感受和赞美。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解释《月夜》的创作背景和诗中的地名、人名。
2.2 诗文内容:解读《月夜》的诗句,分析其意义和意象。
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文化内涵:探讨诗中所表现的中国古代月夜文化。
分析诗中的传统元素,如月亮、夜晚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月夜》的诗意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学生能够运用诗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对月夜的感受。
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和《月夜》的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月夜》,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学生分组讨论,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分享对诗中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4.4 应用与创作:学生尝试创作以月夜为题材的小诗或短文。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心得。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参与、讨论和创作展示来评价其理解和创作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作品来评价其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5.2 评价内容:学生对《月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3 反馈与改进:教师提供反馈,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理解和创作能力。
学生根据反馈进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
优秀教师备课分享:小学语文《月夜》教案设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是我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备课不仅要做到内容充实、目标明确,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备课过程中我深感,教案设计是成功教学的关键。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针对小学语文《月夜》的一堂优秀教学案例,以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核心词汇(月光、踮起、瞧、花丛、草丛、闪耀、银色)的含义及运用。
(2)学会借助画面想象当中的情节,表达出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3)掌握叙事文的结构特点:时空转换。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1)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狂热热爱,并能够自己发现、感受自然环境所带来的乐趣和美好。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表达(2)如何有效运用画面想象来表达感受和情感(3)如何快速且准确地理解文中核心单词的同时,领悟到其意义及运用方法三、教学过程1、热身 - 我们的月亮让学生开口一起描述现场月亮的样子,并根据学生的描述画出月亮的样子。
在图画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欣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并介绍常见形态和月相。
2、教学正文 - 故事表达(1)初始化1)让学生在课前看文本,并根据阅读内容思考故事的情节、时空转换等,用自己的表述方法讲述出来,并向同桌分享。
2)教师主导讲解,重点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为接下来学习语言结构打下实际基础。
3)让学生阅读故事,从故事情节中寻找主旨思想。
(2)语言结构1)帮助学生阅读并理解文本语言,给他们时间进行反复阅读。
2)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中的时间轴,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领悟故事情节。
(3)情感表达1)让学生思考月光、草丛、花丛的场景,讲述出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自己运用短语、形容词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让学生欣赏他人的表现。
3、教学风味 - “情感表达”小游戏为了拓宽学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道“情感表达”小游戏。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享:《月夜》教案备课
近年来,优质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仅需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精心设计教案备课,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份优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月夜》教案备课。
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来自于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夜》,通过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向学生描述了一个浪漫的夜晚,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迷人之处。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教材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情节、语言特点等,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读懂本篇课文,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并能正确使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当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的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难点:课文的理解。
2、重点:如何运用好语言,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四、教学策略1、情境法:本节课的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了解月夜的美丽和神秘,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好的环节设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
2、启发式方法:在教师讲解本课课文,讲解相关语言方面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文章。
3、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路上走得更远。
五、教学过程设计1、预习阶段:师生共同欣赏月夜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扩大想象力,了解夜晚的美丽和壮丽。
2、讲解文本:教师讲述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逐句讲解文本,帮助学生完整理解文章。
3、主题讨论:教师提出本篇故事的主题,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和感悟,为学生读懂文章和理解文章的背景意义做铺垫。
4、“推销文本”游戏:将学生分组,让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轮流向“客观评估员”“权威评论家”等正式团体介绍故事背景、表达精髓、作家特点等内容,从不同角度和思维角度介绍文本。
5、故事连想:通过连想游戏,让学生想到更多月夜中的美丽景色、人物、动物等元素,激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的诗篇。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能够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月夜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的背景和创作年代。
解释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2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3 字词讲解:解释诗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银汉”、“玉钩”等。
培养学生的词汇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激发学生对月夜的美好联想和情感。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主题。
3.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2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月夜为题材创作一首小诗。
评估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作品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扩展对月夜主题的理解。
5.2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赏月夜或相关的自然景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文中的意境。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月夜》诗文提供杜甫《月夜》的原文,并附上注释和译文。
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供学生进一步阅读。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源,如月夜的自然风光、古典音乐等。
使用多媒体资源来增强学生对诗文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月夜》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构思奇巧,情真意切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东莞一中陈丽红
教学目标:
1、鉴赏《月夜》的艺术表现手法:构思奇巧
2、鉴赏表现主题的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4、拓展学习这种奇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
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
教学重点:
1、传神字眼:独看、双照
2、艺术特色:构思奇巧
教学方法:
引导法、比较法、想象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导语】: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望月倍思亲。
月亮总是撩人思绪的,我想同学们最早学的望月思乡诗,应该是李白的《静夜思》了。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首诗好吗?
一个比李白小11岁的人,在他45岁时,叛军攻进潼关,他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听闻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他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一个夜晚,他望月思家,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这首诗,叫做《月夜》,这个人,叫做杜甫。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学生自由读,然后全班齐读)
【诗歌解读】:
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问:这句写的是谁思啊?(抓住“鄜州、闺中”)。
《月夜》教学设计
《月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和所表达的情感。
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意境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月夜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幅月夜的图片)同学们,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清辉洒地,这样的月夜总是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月夜的诗歌,感受诗人笔下那宁静而美好的月夜。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讲述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诗歌赏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如“更深”“北斗阑干南斗斜”等。
提问: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月夜景色?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小组讨论:诗人在月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师生共同总结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再读诗歌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韵味。
6、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所见过的月夜景色,并用几句话描述出来。
展示几首其他描写月夜的诗歌,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月夜的不同特点。
7、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
《月夜》精品教案
《月夜》精品教案一、新课导入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
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2.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
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预设“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预设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月夜杜甫公开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作者简介
杜甫经历分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此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家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第三句利用了一种特殊旳体现手法,试简析之。
这首诗中一、二两句写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 乡,寒灯伴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游子旳 思乡之情体现得悱恻凄然。三、四两句笔锋一转, 撇开自己,利用曲笔,由侧面从对方入手,想象 家乡亲人怀念千里之外旳自己旳情景。全诗虚实 结合,情景相生,传达出普天之下旳天伦之情。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步。——《咏怀古迹》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
丛菊两开他日泪,《九成宫》
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遗怀》
老夫悲暮年,壮士泪如水。——《听杨氏歌》
忧国忧民
杜甫诗歌“泪水”意象旳内 涵 心系国家安危旳泪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 体现效果?
明确:闺中旳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旳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怎样怀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怎样怀念自己, 经过这种从对方设想旳手法含蓄地体现诗人旳怀念之情, 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旳一往情深。
洞房昨夜停红烛,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一联旳关键词是什么?和诗歌中哪一种词相应?
• 明确:“双照” 。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
九年级语文下册《月夜》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月夜》的美妙世界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月夜下的宁静景象,如皎洁的月光、婆娑的树影、清澈的湖水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月夜的魅力。其次,通过播放古筝、琵琶等古典乐器演奏的悠扬乐曲,营造古典诗词的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人在月夜中漫步、思考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诗人的心境。
2. 作业要求:强调作业的完成质量,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3. 作业反馈: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五、案例亮点
1. 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月夜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诗歌的美。这种情境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学生通过了解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生活品质。
- 学生在领略月夜之美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审美能力。
- 学生将所学审美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提升生活品质,塑造美好心灵。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态度。
- 学生通过学习《月夜》,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美好与宝贵,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3.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 教师以课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发现美、表达美。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夜》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月夜景色的热爱与赞美;(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 诗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理解;2. 诗歌的深度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原文、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深入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深入解读诗歌的内涵。
6. 欣赏与感悟: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悟,提升语文素养。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8.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对《月夜》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4. 学生对文学作品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合作性;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个人感悟的表达;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诗歌的分析、讨论的深度和广度;4. 个人展示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展示,包括诗歌的朗读、个人感悟的分享。
九下语文第3课《月夜》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3课《月夜》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月夜》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2、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其书法艺术成就被誉为“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
【背景链接】这首诗发表于1918 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
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它一开始发表,就引起了诗界的注意。
【朗读停顿】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整体把握】1、全诗仅四行,却勾勒出一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诗中的意象有哪些?明确:霜风、月光、高树。
2、找出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
明确: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合作探究】1、《月夜》前两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景物描写。
动态的“霜风”,静态的“月光",一动景,一静景,渲染月夜萧瑟、冷寂的气氛,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
2024《月夜》新教案范文3篇
2024《月夜》新教案范文3篇教案《月夜》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月夜景象的观察和想象。
3. 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达和逻辑。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夜景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和想象的结果。
4. 写作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月夜的观察和想象。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月夜的照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月夜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如月亮的盈亏、月光的反射等。
3. 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或通过窗户观察月夜景象,引导学生注意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月夜景象,并展开想象,讨论月夜可能带来的感受和故事。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观察和讨论的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对月夜的观察和想象。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1. 观察并记录下一个月夜的变化,包括月亮的形状、颜色和周围环境的变化。
2. 根据观察和想象,写一篇关于月夜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月夜的感受和想象。
本节课通过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月夜景象,提高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月夜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教案《月夜》新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月夜景象的观察和想象。
3. 学生写作过程中的表达和逻辑。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月夜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月夜》诗文。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释诗人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中的象征和隐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爱护之情。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对家庭、亲情的思念和感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简述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介绍《月夜》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心境。
2.2 诗文朗读与理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3 诗文分析与讨论: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月亮、夜晚、家庭等。
讨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隐喻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以一幅月夜的画作或图片引入,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和改进。
3.3 诗文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解释诗人的情感和主题思想。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写一段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评价:评估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
4.2 学生讨论评价: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4.3 学生写作评价:评估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性表达能力,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源:提供杜甫的《月夜》原文,以及相关的注释和译文。
5.2 图像资源:准备与月夜相关的图像或画作,用于导入和辅助理解。
5.3 音频资源:选择与月夜相关的音乐或朗诵音频,增加课堂氛围。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夜》诗歌;(2)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月夜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2.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月夜美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简介诗人杜甫及其作品《月夜》。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3)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意象表达情感;(2)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3)全班交流,共同提高。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尝试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歌;(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月夜》诗歌;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3. 创作一首以“月夜”为主题的诗歌,下周分享。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月夜美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月夜》教学设计(广东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月夜》诗歌;(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诗歌的主题和意境的把握;(3)朗读和背诵诗歌。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 情感教学法:以情激情,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3. 教学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与月亮相关的诗词;(2)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等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大意。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配乐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6. 课后作业:(1)背诵诗歌;(2)写一篇关于《月夜》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第3课 短诗五首《月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短诗五首月夜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体会诗歌描写的意象和蕴含的哲思。
3.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题目解读】月夜交代了具体时间,点明全诗描写的主要内容——一个月光朗照的夜晚。
【导入】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背景链接】本诗选自《沈尹默诗词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国新诗的起源,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文体知识】新诗概念: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又称为白话诗、自由诗、现代诗。
形式: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散文诗。
特点:①形式新:与旧体诗相比,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
在韵律上,押韵比较自由,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律。
②语言新: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外语语法。
③观念新:追求个性和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和见解。
【多音字】【读课文】播放音频月夜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圈画《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完成学习任务单。
月夜试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月夜试讲教案一、教案背景和概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试讲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
试讲教案是指教师在试讲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本文以标题为“月夜试讲教案”为主题,将就如何设计一份月夜试讲教案进行探讨。
二、教案目标本次月夜试讲教案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月亮、星星和夜空的特点,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重点1. 月亮的特点和形状2. 星星和星座的形成3. 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四、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物体模型:地球、月球和太阳的模型- 图片:月亮、星星和星座的图片- 实物:月亮照片、天文望远镜等2. 知识补充- 教师需要对月亮、星星、星座,以及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为学生提供准确的知识支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放映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夜空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在夜晚曾经看到过星星和月亮吗?它们是怎么来的呢?”2. 新知讲解(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展示图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月亮、星星和星座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3. 实验观察(20分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动,比如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亮表面的特征,观测星星的亮度和颜色等,从而使学生亲自体验并感受月亮和星星的真实情况。
4. 学习巩固(15分钟)-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自主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对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并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和表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5.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任务,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对问题的回答、实验操作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通过合理的教案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古文作为中考的重点,一直以来深受大家的重视,但学起来学的好的学生不多。主要是大家平时接触的时机不多,靠死记硬背学起来比拟难。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古文接触少,很多词语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无法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无法准确理解诗句的意义。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前后文联系,翻译出诗句的意思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出色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实那么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绪。诗中“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我〞和树之间的关系表达了“我〞怎样的精神?
要点:“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2、通过诗句表达的意思,理解所要表达的道理。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自1917年2月?新青年?登载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终究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如何理解“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外表上写的是一个冬夜,环境是萧森的,人物是孤独的。实那么反映了“五四〞 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
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主旨的理解。主旨: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衬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夜景很美丽,风很大,晚上的月光明亮照人,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和树并驾齐驱的背景很美丽。
课堂练习
〔难点稳固〕
“却没有靠着〞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对此的感悟。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的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他与高树并排立着,而不是靠着。
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衬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课题Βιβλιοθήκη 称?月夜?难点名称
体会诗歌?月夜?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白话诗九首,开中国白话诗歌之先河。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赫然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讲,正是因了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终究写了什么呢?
1.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的主体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境气氛。
2.白描手法的运用,又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
小结
?月夜?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炼,具备新诗美的品格。诗人托物咏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强大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和强大的人格。它在表现手法上已经防止直白浅露,而追求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象征意境,情感和思绪蕴藏很深。
主题归纳:全诗仅四行,却清晰地勾勒出一 幅和谐统一的“月夜〞场景:箱风,月光、高树和“我〞。诗人在清南寒冷的月夜在山林中与树相伴,于淡的孤独中透露出某种遗世独立的淡定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