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行书书法_苏东坡水调歌头行书书法作品
苏东坡诗词钢笔行书字帖
苏东坡诗词钢笔行书字帖七绝·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绝·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七绝·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五绝·守岁诗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七律·儋耳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七绝·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七绝·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阳召我魂1。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书法诗词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和
诗人,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的书法精美,其中著名的有"楷书"和"行书"。
以下是苏轼的一些著名的书法诗词:
1.《水调歌头》
没沙尽东海,唯有楼台高。
但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石鼓歌》
风雨登大雁塔,苍茫路入玉门。
霜景江上苏台,秋声岸边
渔笛。
3.《江城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赠董其根》
江上谁家月,蒙蒙秋水中。
黄叶落轻舟,寂寂无人管。
5.《赠汪伦》
五湖四海皆春水,绿杨阴里半池烟。
欲取鸳鸯羽,先遣鸳鸯剪。
苏轼的书法细腻流畅,善于表达情感,其书法诗词既有意境,又有美感,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精品。
高亨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行草书法欣赏
高亨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行草书法欣赏
高亨的《水调歌头·掌上千秋史》行草书法作品,以独特的笔触和韵味展现了苏轼词作的意境。
作品以行草书体书写,字迹流畅自然,线条婉转多变,富有节奏感。
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豪放、洒脱的气质,同时也透露出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
笔法:高亨的行草书法,笔法娴熟,线条流畅。
他的用笔轻盈而有力,表现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之美。
同时,通过线条的粗细、顿挫、提按等变化,展现出作品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结构:高亨在处理字形结构时,既注重整体气韵的和谐统一,又关注每个字的具体形态。
作品中的每个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而整体上又形成了一种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美感。
墨色:高亨善于运用墨色的变化来丰富作品的视觉效果。
通过蘸墨的深浅、用墨的浓淡干湿等手法,使得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浓淡相宜、层次分明的美感。
气韵:高亨的行草书法作品不仅表现了苏轼词作的意境,更传递出作者自身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感悟。
整幅作品气韵生动,充满着豪放、洒脱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行书书法
水调歌头行书书法水调歌头行书书法欣赏水调歌头行书书法1水调歌头行书书法2水调歌头行书书法3水调歌头行书书法4水调歌头行书书法5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水调歌头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水调歌头》PPT课件(18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们能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但:只。 婵娟:本义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品读赏析
细细体会诗歌,回答问题:
1.“高处不胜寒” 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
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经受不住人世间 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品读赏析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何 理解这几句?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 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 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
此事古难全 。
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课堂检测
2.下列对诗词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水调歌头》一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 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 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C.《行路难》(其一)这首诗反映出诗人积极、乐观、执着的心理。 D.《水调歌头》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 奋进的情绪。
写作特色
情景交融,寓哲理于议论之中。 全篇将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作者由皎皎明月而怀念亲人,
由阴晴圆缺感悟人生并非无憾事,使全词意境优美,又富于哲思、情蕴。
想象丰富,境界旷达。 作者由举杯问月,想象天上宫阙胜景,叙述身世之感与思想矛盾;
《水调歌头 游泳》书法
《水调歌头游泳》书法《水调歌头游泳》是一首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作,描述了游泳的愉悦和自由。
如果你想了解《水调歌头游泳》的书法方面,我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关于《水调歌头游泳》的书法风格,它属于行草体或者楷书体的书写方式。
行草体是一种草书的变体,书写时笔画流畅,结构简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个人风格。
楷书体则是一种规范的书写方式,笔画工整,结构稳定。
在书写《水调歌头游泳》时,可以选择行草体或者楷书体,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技巧来书写。
其次,书写《水调歌头游泳》时需要注意的是书法的基本要素,如书写的笔画要工整、结构要稳定、布局要合理等。
书写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书法作品,学习其中的笔法和结构,以提高书写的水平。
同时,要注意书写的速度和力度,保持一定的节奏感和力度感,以展现出游泳的畅快和自由。
此外,书写《水调歌头游泳》时还可以根据词的内容来进行艺术的处理。
可以通过书写的笔法、字体的大小和布局的安排等方式,来表现出水的流动、波浪的起伏和游泳者的姿态。
可以运用一些书法技巧,如破碎筋骨、流水行云、起伏跌宕等,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最后,书写《水调歌头游泳》时要注意书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要确保每个字的形状和结构符合书法的要求,避免出现错别字或者乱码的情况。
可以多次练习和润色,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水调歌头游泳》的书法可以从书写风格、基本要素、艺术处理和规范性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结合个人的理解和技巧,可以创作出优美的《水调歌头游泳》书法作品。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水调歌头的正确书写格式
水调歌头的正确书写格式篇一:水调歌头的正确书写格式如下:水调歌头,又称《水调歌》,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它的正确书写格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标题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含诗歌的主题或情感。
在书写时,可以使用简洁明了的标题,如“水调歌头”或“苏轼水调歌头”。
2. 正文正文应该清晰明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在书写时,可以使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并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
3. 落款落款应该包含作者的姓名、时间、朝代等信息,并应使用规范的字体和格式。
在书写时,可以使用大标题和小标题,以及正文和落款的组合,使诗歌的结构更加清晰。
扩展阅读:《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著名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诗以轻快愉悦的旋律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追求。
水调歌头的正确书写格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标题标题应该简明扼要地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一般应包含诗歌的主题或情感。
在书写时,可以使用简洁明了的标题,如“水调歌头”或“苏轼水调歌头”。
2. 正文正文应该清晰明了,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在书写时,可以使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并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加优美。
3. 落款落款应该包含作者的姓名、时间、朝代等信息,并使用规范的字体和格式。
在书写时,可以使用大标题和小标题,以及正文和落款的组合,使诗歌的结构更加清晰。
水调歌头的正确书写格式应该符合规范,既要简洁明了,又要优美动人。
只有这样,才能使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篇二:水调歌头的正确书写格式水调歌头,又称《明月几时有》,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之一,也是宋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由苏轼所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水调歌头的正确书写格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字体:水调歌头的字体应该是楷书,因为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具有端庄、规范、美观的特点,是书写水调歌头的最佳字体。
水调歌头书法a4纸排版
水调歌头书法a4纸排版水调歌头,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
在书法艺术中,将这首词曲以书法形式呈现,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展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针对水调歌头书法的A4纸排版进行探讨,展示其美感和艺术价值。
一、书法A4纸排版的基本要求书法的排版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排版能够提升书法作品的观赏性和美感。
针对A4纸尺寸的书法排版,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基本要求:1. 页面设置:打开电脑的文字处理软件,选择A4纸张大小,设置页面的边距,通常为上下留白2.5厘米、左右留白5厘米。
2. 字体选择:书法作品中的字体一般选择楷书或行书,根据个人喜好和风格选择相应的字体,在A4纸上书写。
3. 字体大小:根据书法作品的大小和字体风格,适当调整字体大小,一般不宜过小或过大,保证字迹的清晰度。
4. 行距和字间距:调整行距和字间距,使字体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间隔,不至于相互交叠,同时保证整体的美感。
5. 对齐方式:书法作品可以选择左对齐、居中对齐或右对齐等方式进行排版,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和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二、水调歌头书法A4纸排版示例以下是一种水调歌头书法在A4纸上的排版示例,旨在展示其整洁美观、十分通顺的语句表达:水调歌头————苏轼——参茸、商辙、灵山、方丈世人欷歔、畏缩已久,梦断神离。
酒尽饭馁,书剩墨残,纸上光阴。
今宵大海,东南展,秋心谁共?情胜手札,神离砚痕,水模糊。
风轻云淡,细吟清吊,故事悠悠。
七弦琴碎,江湖依旧,才子何求?忘情世界,柔情鬼凤,数令尊皇。
月明星稀,花自如花,无限风姿。
晚风、烧燕。
记忆九叠,目送阳春,回眸再难相忆。
以上是以苏轼《水调歌头》为题材的书法作品在A4纸上的排版示例。
通过合理的字体选择、分行、标点和排版布局,体现了作品的整体美感。
字体清晰、排列有序、行间距和字间距适中,使得整篇书法作品在A4纸上呈现出美观、舒适的效果。
三、水调歌头书法A4纸排版的艺术价值水调歌头作为一种经典的文学作品,以其婉转多情的曲调和深情款款的抒发,为读者带来了无限的感受。
当中秋节遇上国庆节!欣赏苏轼《水调歌头》田英章先生#书法
当中秋节遇上国庆节!欣赏苏轼《水调歌头》田英章先生#书法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最有浪漫色彩的,古往今来,它启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艺术联想,但苏轼的《水调歌头》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让我们在这个双节合一的美好日子里,欣赏田英章先生楷书书法,这字、这文,让思想情感长上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田英章先生作品
田英章先生作品
田英章先生作品
田英章先生作品
田英章先生作品
田英章先生作品
田英章先生作品。
苏轼水调歌头毛笔书法高清图片
苏轼水调歌头毛笔书法高清图片推荐文章经典的篆书毛笔书法作品图片热度:精美的正楷毛笔书法作品图片热度:毛泽东诗词毛笔书法作品图片热度:毛泽东好看的毛笔书法作品图片热度:毛笔隶书字体书法作品图片热度:水调歌头是苏轼创作的词作之一,这首词作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同时,这首词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魅力。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苏轼水调歌头毛笔书法高清图片。
水调歌头毛笔书法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 宋神宗熙宁九年) 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苏轼水调歌头毛笔书法欣赏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水调歌头的词牌说明水调歌头,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 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田英章楷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田英章楷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田英章楷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田英章,字存卿、存青,l950年生于天津,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
书法研究生、教授。
先后毕业于中国首都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学艺大学。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院终身书法家。
原任国务院任命书高级书写员(由国务院总理签发),现任国家人事部《中国田英章人才》杂志社副社长,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法博士生导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行书书法_苏东坡水调歌头行书书法作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传诵于世,同时也是当代音乐作曲家进行歌曲创作的绝佳题材。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水调歌头行书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水调歌头行书书法欣赏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水调歌头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水调歌头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
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
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
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
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
“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
“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
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都可以互相参看。
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