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学说
史上最牛内经课(四):病因病机学说
作者:熊继柏
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讲《内经》课,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内科学》。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近几年来更是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医院讲学、会诊,听众逾万人,是一位真正的名师。
四、病因病机学说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张景岳有一个注解:“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这是对病机这个词的含义最准确的解释。要,就是关键;变也,疾病的变化;由,就是疾病的原由,疾病的来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疾病的原因。出,疾病的去向,它的变化、发展、走向。这里讲了四个内容,疾病的关键,疾病的变化,疾病的原由,疾病的去向。这四个内容,在《内经》里面概括为病机。我们后世,把病因作为一大项进行了发挥,和病机学说一起就发展为病因病机学说。病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发展呢?从张仲景就开始了。《金匮要略》一开头就讲:“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这不就讲了三条吗?陈无择把这三条归结为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实他只是个总结而已。张仲景的讲法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内经》来的。《内经》既讲了病因,又讲了病机,讲了发病观,还讲了病变传变,讲了很多内容,我们现在来地看看。
(一)病因
《素问·调经论》讲:“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我们前面不是讲了阴阳学说吗?《内经》不论讲什么,都是以阴阳为纲,所以病邪也是阴阳两纲。属于阳邪的是什么呢?是风、雨、寒、
暑,其实就是六淫。很多地方都讲了,只是说法不一样。《素问·至真要大论》讲:“百病之所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异变化,就是虚邪贼风,也就是高士宗曾经注解的“四时不正之气”。我们现在称之为六淫,就是外邪。“生于阴者”,阴邪,阴邪就是内邪,内邪是什么呢?“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饮食,生活起居,男女之间的,情志方面的,这都是属于内因,称为阴邪。《素问·调经论》就把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邪,一种是内邪;一种是阳邪,一种是阴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问题:“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寒暑就是指六淫,六淫伤的是什么呢?伤的是形体。喜怒指的是情志,情志伤的是什么呢?伤脏气。《灵枢·百病始生》也讲:“喜怒不节则伤脏”。这就符合了《调经论》的讲法,阴邪是内邪,阳邪是外邪。湿和风,在《灵枢·百病始生》中又分阴阳,各自所伤部位不同,风雨伤上部,冷湿之邪伤下部,这是《内经》一贯的说法,风邪伤上,湿邪伤下。
《内经》还有一个理论,不论什么事,只要是过度,都可以得病,比如劳逸过度,房事过度。《素问·经脉别论》里面讲:“生病起于过用”,过用就是过度的耗用。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都要适可而止,都要适度。我讲个事给大家听。新化县有一个副县长,亚急性的肝坏死,在湘雅医院附二医院住院,已经没救了。那里的教授要他来找我看看。六个人在湘雅二医院用一个担架把他抬到我的门诊上,我一看那人已经奄奄一息。我说:“给你开点药吃试试看啊,我也没把握。”就开了药让他回去服。第二次来我的门诊,他是扶着他老婆走来的,第三次来,他是自己大摇大摆走进来的。第四次,他来了,我说“你还喝酒不?”“现在喝不了很多了。”我说:“还喝好多啊?”“喝斤把”。现在他还喝斤把,原来他喝好多你想想看。我说:“我告诉你啊,你如果要命,你就不要喝酒,你如果硬是不要命,你就喝酒。”我话说得很直了。他回去了,后来还到我这来过两次,一直情况很好。每次我都问他“喝酒没?”“没有!”第二年,新化县的卫生局长到我这来看病,我说“你那个县长呢?”“县长死了。”“什么时候死的?”“上个月死的。”“不是好了吗?怎么死了呢?”“喝酒啊!”
我说“不是不喝酒了吗?”“照样喝!谁都管不住,他偷偷摸摸喝,一餐喝一斤”。你说这不是不要命吗?这不就是“生病起于过用”吗?由此及彼。饮食、劳动、男女之间的房事、情志过度,无论哪一项,只要是过度,都会生病啊。这句话是非常经典的,这真的是《内经》经典的文章啊。“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一点不假。
另外还有一个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讲:“久思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伤的是哪?伤的是五脏。为什么伤的是五脏呢?你仔细琢磨一下,血肉筋骨气伤久以后就会进一步伤脏的。现在的人打麻将,坐在那里日以继夜,伤不伤人?伤人的。现在的富贵病特别多,过去没有的好多病,现在也出现了。大家恐怕比我更清楚。这是第一点,讲的病因。
(二)发病
《内经》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是邪气,二个方面是正气。两者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是正气。不论有什么邪气侵袭,只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包括疫病。这个话出自《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瘟疫来了,只要“正气存内”,就“邪不可干”。这就告诉我们啊,人体的发病与否,固然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决定因素是正气。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医的独到的认识。所以中医特别注重顾护正气啊。《内经》还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人体的正气一定虚。所以虚人就容易受病啊。“气之强盛者”——正气很盛的人,往往不受病。《灵枢·百病始生篇》讲了一个“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是关于发病。
(三)伏邪
伏邪,又称为伏气。这个伏气,见于温病,其实理论呢,是源自《内经》。我们《温病学》里面,有风温、有春温、有暑温、有湿温、有伏暑、有秋燥、有冬温。这些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命名的。其中,春温和伏暑就称为伏气温病。什么叫伏气温病呢?冬天感受的寒邪,当时没有发病,这种邪气已经进入体内,到了春天,借那个春生之气,伺机而发。发病的特点跟风温不一样,开始有一点点外感的症状,紧
接着就是内热亢盛,这就是春温。属于什么病呢?伏气温病。伏暑,夏天感受的暑湿,当时没有发病,入秋借秋凉之气引动而发,开始有点秋燥症状,紧接着就是暑湿昌厥。这种发病情况,温病学家称为伏邪发病。这个理论从哪儿来的呢?从《内经》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邪气留连,就是停留不去,变化了,不是风病了,是洞泄、泻痢;夏伤于暑,到秋天,就可以发痎疟,邪气流连四个字简略了;秋伤于湿,可以发为痿厥;冬伤于寒,到了春天发温病。这就是《内经》最早的伏气学理论。这个理论啊,属于我们病因病机学里面的一大特点。
(四)辨证
我们中医的辨证法则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伤寒论》有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有脏腑经络先后辨证,温病学里面还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这些辨证法则的起源是哪儿呢?也是《内经》。
《内经》最早的辨证是三个,第一个是八纲,第二个是脏腑,第三个是经脉。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哪儿来的呢?《内经》。《素问·热论》不是提出来六经吗?张仲景的脏腑辨证哪儿来的呢?《内经》。《内经》里面首先就提出来了脏腑辨证,什么病都要以五脏来划分。八纲辨证,后世提出来的,怎么也是来源于《内经》呢?我们看看《内经》的原文就清楚这一点了。《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大家把这四句话叠起来写,“阳虚则外寒”写第一行,“阴虚则内热”写第二行,“阳盛则外热”写第三行,“阴盛则内寒”写第四行。我们读一读,四句话的开头第一个字:阳、阴,第二个字,虚、盛,就是虚、实。接着后面的第三个字是内、外,第四个字:寒、热。看到没有?阴阳、虚实、内外、寒热。内外是什么?表里啊。八纲不就出来了吗?所以八纲辨证的起源是《黄帝内经》。
(五)病机
《素问·举痛论》讲:“百病生于气也”。气,就是气机紊乱,这就涉及到病机了。后面都是讲的气,比如“怒则气上”等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