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内部器官的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其防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些笔记。
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主要依据中医的体质论、病因病机学说、脏腑经络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解释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并对治疗进行指导。
1. 体质论中医内科学认为,人的体质与内脏器官密切相关,因此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质分类有多种,如平和型、气虚型、阳虚型、阴虚型、湿热型、痰湿型、血瘀型、气滞型等。
2.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内科学关注疾病的起因和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寒热湿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外因和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倦过度、房劳过频等内因。
这些因素与内脏器官的关系密切,因而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根源所在。
3. 脏腑经络理论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经络的重要性,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与经络密切相关,通过八经、十二经、十五经等经络与外界环境相互联系。
脏腑经络理论反映了中医内科学的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基本概念。
4.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之一。
辨证论治是根据所掌握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来推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进而确定治疗方案和方法。
在具体治疗时,中医内科医生始终坚守辨证论治的原则,以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治疗方法,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诊断中医内科学的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具体来说,包括:1. 望: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体形、舌质、舌苔、脉象等诊断疾病的本质。
2. 闻:通过观察患者的发音、咳嗽、呼吸等来判断病程、病情和病因。
如气息粗重、鼻声粗哑等可见肺气虚,咳嗽声重、痰声低沉等可见痰湿阻肺,喘息声高、呼吸急促等可见肺热阻肺等。
3. 问: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病情、生活习惯、家族史、饮食状况等,进而了解病因病机,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4. 切:通过望闻问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脉象进行检查,判断病情和病因。
中医诊断学病因病机课件
湿
(1) 湿的概念: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农历六月),时 当夏秋之交,阳热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空 气中湿度最大,为一年中湿气最盛季节,故当此季 节,因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此外,长期阴雨连 绵,气候潮湿,或居处潮湿,或水中作业,或淋雨 涉水,或汗出后湿衣未能及时更换等,皆易导致湿 邪外感。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中医诊断学病因病机
火
(3) 外感火热病邪的传变及常见病证 1. 首先是使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阻,不得泄越,机体
阳热亢盛,功能亢奋,正邪斗争剧烈,从而出现高热、 恶热、喜冷、脉数等一系列火热征象。若热在皮肤, 迫津外泄故大汗出; 2.热陷血脉,则血流加速,甚则血行逆乱而妄行,从而 可见一系列动血、出血病证。 凡感受其他外邪(如风寒湿燥等)而成火热病证者, 期间往往须经过一段化热病程,进而热极化火。如外 感寒邪入里,从阳而化热,热极而生火;或湿邪郁久 化热,湿热郁结,而成痰火。同样,风与燥亦可以从 阳而化热化火。
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 病因,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 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 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它包括 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另 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 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 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 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 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灵枢》病因病机学说探析
墨罄 蓦 譬
《 灵枢》 因病机学说探析 病
麦 舒 桃
( 东省 中 医 院 , 东 广 州 5 0 2 ) 广 广 1 10
摘
要
《 灵枢 》 因病 机 学说 是 q 医学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 病 因学说 按 外 感 、 病 - 其 内伤分 类 , 并体 现 整 体 观 念 。 病机 学说
调 伤人 上 中下 的不 同邪 气 . 作用 于 人体 的上 中下 要 矛盾 。正气 盛 , 能 邪气 不 甚 , 则不 发 病或 病 向愈 , 反
部 位 。 随 之 文 中进 一 步 指 出 “ 部 之 气 各 不 同 , 起 之 , 发 病 或 病 加 甚 。 正 邪 的 强 弱 盛 衰 是 相 对 的 、 三 或 则 相 于 阴 , 起 于 阳 ” 风 雨 寒 暑 自天 而 降 . 于 人 体 的 或 。 伤
比较 的 , 有绝 对 的正 气盛 而 不发 病 f 没 2 】 。在 疫毒 、 疠
《 内经 》对 病 因作 了深入 的研 究 并进 行 了初 步 的 分 31 邪 、 与发 病 的关 系 《 . 正 内经》 首先 提 出“ 机 ” 病
类 。《 灵枢 ・ 气 一 日分 为 四时》 :夫 百病 之 所始 的概 念 。百 病 皆生 于“ 湿寒 暑 风 雨 , 顺 日 “ 燥 阴阳喜 怒 , 饮
这 些 致病 因素 因每先 伤 六腑 或精 血 、 骨 、 肉 , 筋 肌 与 决 于正气 的强 弱盛 衰 。《 枢 ・ 灵 口问》 :故 邪 之所 日 “ 七 情 过激 直接 损 伤五 脏 气机 者有 区别 , 与虫 兽 金 在 , 故 皆为 不 足 。” 气 虚是 发病 的 内在 原 因 . 气则 正 邪
生者 , 必起 于燥 湿 寒暑 风 雨 , 阳喜 怒 。” 文 首先 食 居处 ” 外 界病 因是致 病 的条件 。 阴 经 。 然而 《 灵枢 ・ 百病 指 出 了多种 疾 病是 由风 、 、 、 、 、 雨 寒 暑 燥 湿等 外 邪 和 始 生 》 “ 然逢 疾风 暴 雨而 不病 者 ” “ 有 猝 和 两实 相 逢 , 喜怒 不节 等情 志 因素引起 。前 者后 世发 展为六 淫学 众 人 肉坚 ” , 者《 枢 ・ 者 或 灵 五变 》 同时得 病 , 病 中“ 其 说 。 者则 泛指 七情过 激 。通 过这个 论述 , 后 开创 了病 各 异 ” , 者 因此 , 过 对疾 病 的发 病 机理 作 了深入 研 经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之病因病机学说中医中药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本文带着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
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
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
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
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对病因有非常全面、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这也许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关于天文、气候对人体影响的最早记录,大致意思是说环境中的干燥、潮湿、大寒、大暑、刮风、下雨、阴阳不调、过喜、过怒、饮食、居住环境都可以导致人体发病。
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
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本规律,即病机学说。
具体内容:1.从整体上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
2.从脏腑、经络等某一系统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
如脏腑病机、经络病机等。
3.探讨某一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基本规律,如六经传变病机、卫气营血传变病机和三焦传变病机等。
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关于人体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变化机理的学说。
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学说在春秋时已露端倪,而到战国时则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
1、病因学说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春秋时秦国著名医生医和为晋侯治病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等六种天气现象的太过会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医和的“六气”病因论开创了中医外感病因学说的先河,是后世“六淫”病因论之滥觞。
《五十二病方》中有一些关于病因的记载。
例如,该书认为外伤所引起的“痉”证是由于“风入伤”(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36、40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引起的;“婴儿索痉”是因“产时居湿地久”(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36、40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即感染湿邪所致。
此外,《五十二病方》所提到的病因尚有犬或狂犬咬伤、毒蛇和其它毒虫咬伤、植物中毒、寄生虫等等。
到战国时期,人们对病因认识更为拓宽和加深,已从天气现象、个人生活环境、饮食劳作、生活习惯、精神情志、社会环境等多角度探索病因,由此形成了更为科学的病因学说。
这种病因学说在战国诸子著作中也多有涉及。
例如《韩非子·杨权》云:“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 。
(《韩非子》卷二,1123页,《二十二子》本)。
《内经》对病因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论述。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夫百病之所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灵枢经》卷七,71页,商务印书馆。
)。
概括了《内经》病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内经》所论述的病因内容主要有天气因素(风、寒、暑、湿、燥、火)、情志因素(怒、喜、忧、思、悲、恐、惊)和饮食起居(饮食、劳逸、房事、起居等)三大方面,对于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内经》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2、病机理论病机理论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虢中庶子及扁鹊关于虢太子之病病机的论述,涉及到正邪斗争及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康复学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学说
(八)其他病因
● 除上述病因之外的致病因素统称为其他病因。 ● 主要有外伤、寄生虫、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等。
● 外伤主要是指机械暴力如碾压伤、撞击伤、金刃伤等外力所致损伤,也包 括冷冻、烧烫、蚊虫叮咬、蛇兽咬伤等,轻则皮肉损伤,血行不畅,重则 损伤筋骨、内脏。
(一)邪正盛衰
● 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 即正气,主要指机体对外界的适应 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正 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 与邪气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1.实证
● 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矛盾的一种病 理状态。即邪气的致病力强盛,而 正气的抗病能力未衰,正邪相搏, 斗争剧烈。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 声高气粗、脉实有力等以亢奋、有 余为特征的实性病理变化。
2.阴阳偏衰
● 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内阴阳双方中一方虚衰不足,不能制约对方而引 起对方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1)阳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而出现功能减退,代谢 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 白、 舌淡脉迟等“阳虚则寒”的虚寒症状。
●(2)阴偏衰 即在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阳气相 对亢盛,功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 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阴虚则热”的虚热症状。
●3.蒙蔽心神 痰浊为病,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
●4.变化多端 痰饮停于体内,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夹风,或夹热,变化 多端。
(七)瘀血
●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 产物。
● 包括离经之血和因血液运行较慢, 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病因病机_精品文档
六邪——暑
病因学说
暑邪的基本概念
暑邪的概念:
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致病具有炎 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
暑邪为夏季的主气,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
暑邪致病
六淫——燥
病因学说
燥邪的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燥为秋季的主气,由于兼邪不同可分为 凉燥——由燥与寒合所致 温燥——由燥与热合所致
六邪——燥邪
病因学说
温燥与凉燥的区别表
时间 气候 证候
温燥 初秋 夏热之余气,燥与热结合 燥而偏热(温燥证)
凉燥 深秋 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结合 燥而偏寒(凉燥证)
致病特点 伤及人体下部
重浊 粘滞 为阴邪
周身困重 分泌物秽浊不清
症状的 粘滞性 病程的缠绵性 阻遏气机 损伤阳气
主要病症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 溃疡 头重身困,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混浊、大便溏泻、粘液脓血、面垢多眵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 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 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脾阳 不振见腹泻、水肿
性质 寒为阴邪 凝滞
收引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表
致病特点 寒证 伤阳气
气血运行迟滞主痛
腠理汗孔收缩 筋脉牵引拘急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吐泻、形寒肢冷
寒痹:关节冷痛 伤寒:头身疼痛 中寒:脘腹冷痛
恶寒、无汗、发热、四肢拘急、屈 伸不利
六淫——湿
病因学说
湿邪的概念: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石,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它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注重平衡和谐。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即阴与阳。
阴阳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否决定了身体的健康状态。
中医治疗侧重于调整阴阳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它将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
五行相互生成、相互克制,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在中医中,五行学说被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五行的变化,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三、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认为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
气是人体的精气之源,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津液是人体润滑和代谢废物的清除物。
中医注重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保持它们的平衡和充足,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四、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论描述。
脏器是指藏于体腔内的重要器官,腑器是指负责消化、排泄等功能的器官。
经络是人体内复杂的经络系统,负责气血的运行。
中医通过观察舌诊、脉诊等方法,判断脏腑经络的状况,从而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五、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外因和内因。
外因主要指环境、气候等外部因素,内因则是指体内的各种异常状态。
病因病机学说强调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整体状态和环境的适应性有着密切联系。
在治疗上,中医强调调整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以恢复机体的自愈能力。
总结起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以及病因病机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指导着临床实践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中医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包含了关于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和解释。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形成的原因,病机则是指导致疾病发展的机制。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一、病因病因是疾病形成的原因,中医将其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外因外因主要包括六淫和七情。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当人体受到这些因素的侵袭时,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从而引发疾病。
七情则是指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绪,当情绪波动过大或长时间处于不良情绪状态时,也会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2. 内因内因主要分为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
先天即人体自身遗传的因素,包括体质、先天禀赋等,如果先天体质较差,则易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侵袭;后天则主要是指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如果不注意调节和保养,也会导致疾病出现。
二、病机病机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主要涉及到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变化。
1. 脏腑中医学将人体的脏腑分为五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当人体出现疾病时,病理变化往往与脏腑有关,比如心包炎就是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肝病则是肝脏功能失调导致的。
中医通过观察脏腑的病变,以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2. 气血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在人体内运行着并相互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不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血瘀会导致气血不畅,产生疼痛和其他病理变化。
3.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它们是相对而言的,也是互为根本的。
当人体阴阳失衡时,就会发生疾病。
比如阳盛则会出现发热、口渴等症状;阴虚则会出现口干、消瘦等病理变化。
调节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三、应用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病因的把握,中医医生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经验总结,其中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病因病机学说是指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机理的认识与解释。
了解病因病机学说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1. 概述在中医理论中,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与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病因主要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方面,而病机则包括邪正斗争、脏腑功能紊乱等方面的内容。
2. 病因学说2.1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疾病。
中医将外邪分为六种:风、寒、暑、湿、燥、火。
不同的外邪入侵人体会导致不同的病症,这与人体体质和处于的环境有关。
2.2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是指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失调或损伤导致的疾病。
内伤的原因可以有多种,如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情志不畅、生活作息不规律等。
内伤导致的疾病多属于慢性病,发展缓慢但危害较大。
2.3 情志病因情志病因是指由于人的情绪变化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认为气机运行受情志的刺激而变化,情志不畅可能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引发或加重疾病。
常见的情志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等。
2.4 饮食病因饮食病因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与饮品对于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中医将食物分为五味,即酸、甘、苦、辛、咸。
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食物搭配可能影响人体的健康状况,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3. 病机学说3.1 邪正斗争邪正斗争是指人体对外邪的抗争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正气和邪气两种力量,正气指人体的自身防御能力,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指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当外邪入侵人体时,正气会与之斗争,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3.2 脏腑功能紊乱脏腑功能紊乱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疾病。
中医将人体内脏器官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有不同的功能。
当人体内某个脏腑功能失调时,就会引发疾病。
中医基础--病因病机学说 ppt课件
(五)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 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津 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
(2)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 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
(二)过逸 “久卧伤气” 《素问 宣明五气篇》
三、饮食失宜
(一)饥饱失常(不节) 1、过饥------气血化源不足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小儿食积、“疳疾” 成人“肠澼为痣”、或致“食复”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五味偏嗜 过食酸---肝盛而乘脾---脘痛、返酸 过食咸--肾盛而乘心--胸闷气短、心痛、心悸 过食甘---脾盛而乘肾---面色黧黑、腰膝酸软 过食苦---心盛而乘肺---皮肤干燥、 过食辛---肺盛而乘肝---爪甲干枯、筋脉拘急 2、寒热偏嗜 3、嗜酒
主要病症 头痛、鼻塞、咽痒。 恶风、发热、汗出。 行痹之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
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 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
(二)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伤阳,可致寒遏卫阳的实寒 证,或阳气衰退的虚寒证
舌红、苔黄燥或灰黑
肿疡
角弓反张
唇口生疮——胃热
咽喉红肿——肺热
迫血妄形
性质
致病特点 为阳邪,实热证
炎上, 症状多见于上部
主要病症 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
发热,头昏,头痛,面红, 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
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有着独特的病因病机学说,用于揭示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不仅有外在的原因,还有内在的机制。
本文将就病因病机学说揭示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独特认识进行论述。
一、病因学说中医学中的病因学说包括了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主要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的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
内因则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包括先天禀赋、机体失藏等。
在中医学中,强调了病因的多端性和综合性。
中医认为,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所致。
因此,对于治疗疾病,中医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辨别病因,找到恰当的治疗方法。
二、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中医认为,外因侵袭导致的疾病进一步需要内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展。
病机学说主要涉及到了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病因所致的机体变化。
根据病机学说,中医将疾病的发展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
例如,初始阶段,机体对病因的抵抗能力较强,此时症状较轻,若能及时干预,往往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另外,中医也强调病因所致的机体变化,例如气机紊乱、阴阳失调等。
三、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基于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有着独特的认识。
首先,中医强调了病因与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中医不仅注重分析病因,还注重分析机体对病因的反应。
中医认为,同样的病因在不同的机体中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对于每个患者来说,中医都需要根据病因和机体反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强调了治疗疾病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中医认为,治标是通过调节病机来消除症状,而治本则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平衡来达到康复的目的。
中医通过诊断得出这两方面的信息,并通过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实施治疗,以全面调整机体的功能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病机学说史上最牛内经课(四):病因病机学说作者:熊继柏熊继柏,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讲《内经》课,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医内科学》。
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近几年来更是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全国20多所中医药院校、医院讲学、会诊,听众逾万人,是一位真正的名师。
四、病因病机学说《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张景岳有一个注解:“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
”这是对病机这个词的含义最准确的解释。
要,就是关键;变也,疾病的变化;由,就是疾病的原由,疾病的来由,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疾病的原因。
出,疾病的去向,它的变化、发展、走向。
这里讲了四个内容,疾病的关键,疾病的变化,疾病的原由,疾病的去向。
这四个内容,在《内经》里面概括为病机。
我们后世,把病因作为一大项进行了发挥,和病机学说一起就发展为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明确发展呢?从张仲景就开始了。
《金匮要略》一开头就讲:“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这不就讲了三条吗?陈无择把这三条归结为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其实他只是个总结而已。
张仲景的讲法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内经》来的。
《内经》既讲了病因,又讲了病机,讲了发病观,还讲了病变传变,讲了很多内容,我们现在来地看看。
(一)病因《素问·调经论》讲:“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我们前面不是讲了阴阳学说吗?《内经》不论讲什么,都是以阴阳为纲,所以病邪也是阴阳两纲。
属于阳邪的是什么呢?是风、雨、寒、暑,其实就是六淫。
很多地方都讲了,只是说法不一样。
《素问·至真要大论》讲:“百病之所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风寒暑湿燥火的特异变化,就是虚邪贼风,也就是高士宗曾经注解的“四时不正之气”。
我们现在称之为六淫,就是外邪。
“生于阴者”,阴邪,阴邪就是内邪,内邪是什么呢?“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饮食,生活起居,男女之间的,情志方面的,这都是属于内因,称为阴邪。
《素问·调经论》就把病因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邪,一种是内邪;一种是阳邪,一种是阴邪。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进一步论证了这个问题:“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寒暑就是指六淫,六淫伤的是什么呢?伤的是形体。
喜怒指的是情志,情志伤的是什么呢?伤脏气。
《灵枢·百病始生》也讲:“喜怒不节则伤脏”。
这就符合了《调经论》的讲法,阴邪是内邪,阳邪是外邪。
湿和风,在《灵枢·百病始生》中又分阴阳,各自所伤部位不同,风雨伤上部,冷湿之邪伤下部,这是《内经》一贯的说法,风邪伤上,湿邪伤下。
《内经》还有一个理论,不论什么事,只要是过度,都可以得病,比如劳逸过度,房事过度。
《素问·经脉别论》里面讲:“生病起于过用”,过用就是过度的耗用。
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度,都要适可而止,都要适度。
我讲个事给大家听。
新化县有一个副县长,亚急性的肝坏死,在湘雅医院附二医院住院,已经没救了。
那里的教授要他来找我看看。
六个人在湘雅二医院用一个担架把他抬到我的门诊上,我一看那人已经奄奄一息。
我说:“给你开点药吃试试看啊,我也没把握。
”就开了药让他回去服。
第二次来我的门诊,他是扶着他老婆走来的,第三次来,他是自己大摇大摆走进来的。
第四次,他来了,我说“你还喝酒不?”“现在喝不了很多了。
”我说:“还喝好多啊?”“喝斤把”。
现在他还喝斤把,原来他喝好多你想想看。
我说:“我告诉你啊,你如果要命,你就不要喝酒,你如果硬是不要命,你就喝酒。
”我话说得很直了。
他回去了,后来还到我这来过两次,一直情况很好。
每次我都问他“喝酒没?”“没有!”第二年,新化县的卫生局长到我这来看病,我说“你那个县长呢?”“县长死了。
”“什么时候死的?”“上个月死的。
”“不是好了吗?怎么死了呢?”“喝酒啊!”我说“不是不喝酒了吗?”“照样喝!谁都管不住,他偷偷摸摸喝,一餐喝一斤”。
你说这不是不要命吗?这不就是“生病起于过用”吗?由此及彼。
饮食、劳动、男女之间的房事、情志过度,无论哪一项,只要是过度,都会生病啊。
这句话是非常经典的,这真的是《内经》经典的文章啊。
“生病起于过用”,这句话一点不假。
另外还有一个五劳所伤。
《素问·宣明五气篇》讲:“久思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伤的是哪?伤的是五脏。
为什么伤的是五脏呢?你仔细琢磨一下,血肉筋骨气伤久以后就会进一步伤脏的。
现在的人打麻将,坐在那里日以继夜,伤不伤人?伤人的。
现在的富贵病特别多,过去没有的好多病,现在也出现了。
大家恐怕比我更清楚。
这是第一点,讲的病因。
(二)发病《内经》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方面是邪气,二个方面是正气。
两者之间,起主导作用的是正气。
不论有什么邪气侵袭,只要“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包括疫病。
这个话出自《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瘟疫来了,只要“正气存内”,就“邪不可干”。
这就告诉我们啊,人体的发病与否,固然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决定因素是正气。
这一点,正是我们中医的独到的认识。
所以中医特别注重顾护正气啊。
《内经》还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邪气之所以侵犯人体,人体的正气一定虚。
所以虚人就容易受病啊。
“气之强盛者”——正气很盛的人,往往不受病。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了一个“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这是关于发病。
(三)伏邪伏邪,又称为伏气。
这个伏气,见于温病,其实理论呢,是源自《内经》。
我们《温病学》里面,有风温、有春温、有暑温、有湿温、有伏暑、有秋燥、有冬温。
这些是根据不同的季节命名的。
其中,春温和伏暑就称为伏气温病。
什么叫伏气温病呢?冬天感受的寒邪,当时没有发病,这种邪气已经进入体内,到了春天,借那个春生之气,伺机而发。
发病的特点跟风温不一样,开始有一点点外感的症状,紧接着就是内热亢盛,这就是春温。
属于什么病呢?伏气温病。
伏暑,夏天感受的暑湿,当时没有发病,入秋借秋凉之气引动而发,开始有点秋燥症状,紧接着就是暑湿昌厥。
这种发病情况,温病学家称为伏邪发病。
这个理论从哪儿来的呢?从《内经》来。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邪气留连,就是停留不去,变化了,不是风病了,是洞泄、泻痢;夏伤于暑,到秋天,就可以发痎疟,邪气流连四个字简略了;秋伤于湿,可以发为痿厥;冬伤于寒,到了春天发温病。
这就是《内经》最早的伏气学理论。
这个理论啊,属于我们病因病机学里面的一大特点。
(四)辨证我们中医的辨证法则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脉辨证,《伤寒论》有六经辨证,《金匮要略》有脏腑经络先后辨证,温病学里面还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这些辨证法则的起源是哪儿呢?也是《内经》。
《内经》最早的辨证是三个,第一个是八纲,第二个是脏腑,第三个是经脉。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哪儿来的呢?《内经》。
《素问·热论》不是提出来六经吗?张仲景的脏腑辨证哪儿来的呢?《内经》。
《内经》里面首先就提出来了脏腑辨证,什么病都要以五脏来划分。
八纲辨证,后世提出来的,怎么也是来源于《内经》呢?我们看看《内经》的原文就清楚这一点了。
《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大家把这四句话叠起来写,“阳虚则外寒”写第一行,“阴虚则内热”写第二行,“阳盛则外热”写第三行,“阴盛则内寒”写第四行。
我们读一读,四句话的开头第一个字:阳、阴,第二个字,虚、盛,就是虚、实。
接着后面的第三个字是内、外,第四个字:寒、热。
看到没有?阴阳、虚实、内外、寒热。
内外是什么?表里啊。
八纲不就出来了吗?所以八纲辨证的起源是《黄帝内经》。
(五)病机《素问·举痛论》讲:“百病生于气也”。
气,就是气机紊乱,这就涉及到病机了。
后面都是讲的气,比如“怒则气上”等等。
哪一个的气啊?五脏之气。
当然这不是泛指五脏,是有所指的,比如怒伤肝,肝气上逆,所以“怒则气上”。
我们有句俗话叫怒发冲冠,你把那个“冠”字改一下,改成“鞋”字看行不行。
你说我发怒发得脚上发烧,鞋子都要甩掉啊。
不是这样的,他绝对是揭帽子,不是脱鞋子。
怒气是向上冲的,不是向下冲的。
只有恐就是向下,恐惧的人就尿到裤裆里了。
“喜则气缓”,你大笑不止,笑得弯腰曲背,停了以后就会感觉拉不上来气,这不是喜则气缓吗?那些有心脏病的人,突然暴喜,就很容易发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当中讲病机十九条,我随便举几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许多,多种,绝不要解释成为所有。
风,风邪。
掉,摇摆。
眩,旋转。
许多因为风邪导致的震颤、摇摆、头晕、目眩,大多都与肝相关。
每一条都要按这个模式解释。
十九条里面有几条是有争议的,比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痉病。
什么叫痉病啊?吴鞠通讲:“痉者,强直之谓”。
痉就是强直的病症,后人所谓角弓反张。
换句话讲就是拘挛,强直,角弓反张,就是痉病。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给痉病下了一个定义:“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金匮要略》里面有一个《痉病篇》,专门讲痉病的证治,讲得比较具体。
《伤寒论》里面也有痉病,有刚痉,有柔痉,有发汗太过成为痉病,有阳明腑热成为痉病,有新产的妇人失血伤津的痉病,唯独没有讲属于湿的。
所以吴鞠通就对这个湿字提出异议,说:“似湿之一字不能包括诸痉,惟风可以概括……似风之一字,可以包得诸痉。
”他意思就是这个湿字要改一下,改成一个风字。
吴鞠通的说法对不对呢?“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许多的痉病,包括颈项强直等等,都与湿相关,这是原文的本意。
原文并没有讲所有的痉病都属于湿。
你如果那样理解就错误了。
有许多痉病是属于湿的,也有许多痉病不是属于湿的。
属于风的,属于热的,都有啊。
我们要明确这条原文的意思,就得搞清楚,湿能不能导致痉病。
我们首先看《内经》的原文,《素问·生气通天论》讲了一句话:“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拘,收缩,痉挛。
湿邪不除,形成湿热,湿热可以引起筋脉的痉挛。
这就告诉我们湿热可以导致痉挛。
另外有一个温病学家叫薛生白,他的著作叫《湿热病篇》。
《湿热病篇》第四条:“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这不就是讲的痉病吗?这个痉病就是由于“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所导致的。
薛生白是一个临床家,特别会治湿热病。
他就碰到过湿热病发痉,在他的著作中记录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