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表内除法(一)》1-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表内除法(一)》1-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表内除法(一)》1-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表内除法运算的概念。

2.学会利用竖式运算法完成简单的表内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运算的基本概念。

2.竖式运算法解决表内除法问题。

三、教学准备
1.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教案手稿
3.板书、彩色粉笔
4.数学练习册
5.课堂小组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导入新知识
1.引入表内除法的概念,让学生看到一组除法算式,让他们讨论如何解决。

2.利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表内除法的重要性。

第二节:讲解课程内容
1.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表内除法运算的步骤和方法。

2.分析表内除法运算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竖式运算法的原理。

第三节:学生练习
1.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一些简单的表内除法运算题目。

2.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检查和纠正。

第四节:课堂互动
1.定期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或上台演示解题过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维,促进学习。

五、课堂总结
1.回顾今天课程内容,强调表内除法运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提醒学生完成作业,并对下节课内容进行预告。

六、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2.总结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和步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够掌握表内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为日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基础。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教科书、练习册。

2.教具:黑板、白板、彩色笔。

3.教学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表内除法的概念: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运算,除法是用来分配物品、平均分配等的计算方法。

那么,如果我们将除法运算与表格结合起来呢?二、概念讲解(15分钟)1.通过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表内除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2.让学生思考表内除法相对于传统除法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三、运算步骤(15分钟)1.向学生解释表内除法的运算步骤:首先,将除数和被除数填入表格的相应位置;其次,开始逐步进行除法运算,计算商和余数,记录在表格中;最后,得出最终的商和余数。

四、练习(20分钟)1.设计一些练习题,通过实例演示和学生互动的方式,巩固表内除法的运算方法。

2.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并互相交流,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加深对表内除法的理解。

五、拓展应用(15分钟)1.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

2.让学生思考其他可以应用表内除法的场景,并进行讨论。

六、总结归纳(10分钟)1.向学生总结表内除法的概念、运算步骤和应用场景,并强调掌握好表内除法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将表内除法与传统除法进行对比,分析其优势和不足。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一些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前交上。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步骤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示例演示、学生互动等,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例和练习的数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表内除法(一)除法教案

表内除法(一)除法教案

表内除法(一)除法教案教案标题:表内除法(一)除法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学生用纸和铅笔;3. 除法表格的复印件。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个简单的除法题目,如:8 ÷ 2 = ?,并鼓励学生回答答案。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得到答案,指导他们使用表内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知识讲解:1. 解释表内除法的概念:表内除法是指在一个表格中,通过查找被除数和除数的交叉位置,找到对应的商的方法。

2. 展示表内除法的表格,并解释表格中的各个部分的含义,如被除数、除数、商等。

3.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表内除法的表格进行除法计算,例如:先找到被除数所在的行,再找到除数所在的列,交叉位置即为商。

示范演练:1. 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让他们尝试使用表内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 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如果学生出现困难,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示范。

巩固练习:1. 给学生分发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进行计算。

2. 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拓展活动:1. 给学生一些较复杂的除法题目,让他们运用表内除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总结反思:1. 对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强调表内除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困惑,解答他们的疑问。

3.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计算、时间计算等。

2.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展表内除法的应用范围。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2.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解答过程;3. 分发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表内除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馈:1.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2.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3. 提供个别辅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表内除法教案6篇

表内除法教案6篇

表内除法教案6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认真准备,因此不能不慎重对待。

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老师定位课堂的优点和不足,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案课件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表内除法教案”,相信它会引起您的兴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记得收藏!表内除法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0页例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初步形成包含分的表象,经历包含分的过程,探索包含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包含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包含分的概念,理解掌握包含分的含义、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

教学问题诊断学习包含分之后,学生容易混淆“等分”与“包含分”,教师应注重加强两种分情况的对比,找到隐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种手段加强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包含分”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

瞧,动物王国要开春季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在忙着分东西呢。

出示课件:苹果,桃子师:哇!准备了这么多的东西,他们打算分给谁?怎样分呢?我们一起瞧一瞧。

课件出示:猴子妈妈为自己的孩子分桃子【设计意图:结合春天要开运动会的情景,引出本节课探究的新知,有趣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感受“包含分”的含义(一)分果冻1.提出问题师:猴子妈妈想怎样分这些桃子呢?课件出示问题:8个桃子,每2个分给一只小猴,可以分给( )只小猴呢?学生活动:留有片刻学生独立思考2.动手操作师:你能帮助猴妈妈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吗?并把你的想法一边摆小棒一边说给同桌听。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操作——同桌交流3.全班汇报(1)学生活动:小老师板前汇报,其他同学倾听,全班互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大单元教学设计

环节二:自主探究尝试不同分法,感知平均分的特殊之处。

师:下面,我们先来分糖果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8例1。

教师活动:1、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替6颗糖果,分成3份,自己动手分一分,看有几种分法。

2、师:如果将6颗糖分给3个同学,可以怎样分?师:想到了用乘法的知识来快速解决这个问题,你真聪明!3、初步感知平均分,抓住重点。

师:观察三种分法,如果让你选择合适的方法把这些糖果分给三位小朋友,你会选哪一种?4、师:说一说这种“公平”的分法有什么特点。

5、师:像这样分的方法,大家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方法,在环节二:动手操作,体会等分过程课件出示教科书P9例2。

环节三: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

教师活动:1.师:你从题中看到了什么?这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2.师:与我们之前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呢?师:每2袋一份,大家都理解了是什么意思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深入理解。

师:用8根小棒代替8袋饼干,按每2根一份的方法平均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指名学生上台分,其他小朋友注意观察分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师:这样2根2根地放,最终发现了8里面有几个这样的2?4.再探新知师: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各自对这幅图的理解。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例3情境图)5.发散思维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尝试着照“每几个一份”的方法分一分香蕉吧。

(出示课件)师:大家从课件中看到了什么?师:请拿出自己的学具,大家尝试着分一分,一会儿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分法。

师:谁来演示一下分的过程?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做完整、简洁的表达分的过程。

师:如果没有小棒,只有图,你会选择什么方法?师小结:像这样,我们按每2个一份或者每4根一份把这些物品平均分,这样的分法可以概括为“每几个一份”。

环节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课件出示教科书P13例4。

怎么办呢?师:在数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这样的一种表示方法——除法。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三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内容:本单元是在学⽣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诀⼝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紧密联系学⽣的⽣活经验,为学⽣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了解知识来源于⽣活,消除学⽣因为第⼀次接触除法⽽产⽣的陌⽣感,从⽽让学⽣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是通过学⽣动⼿操作,分⼀分、摆⼀摆等⽅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础上进⾏抽象概括,建⽴等分活动与除法的联系,培养学⽣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

1、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先建⽴“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总数分成同样多的份数或每份同样多。

在总数中分⾛同样多的⼏部份,也就是⼏个减数相同,这样⽤除法计算⽐较简便。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义。

通过摆学具我们知道:把⼀个数平均分成⼏份,求每份是多少⽤除法计算,求⼀个数⾥⾯有⼏个另⼀个数也⽤除法计算。

3、通过看⼀幅图,列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的练习,沟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义,记住了2~6的乘法⼝诀,那么⽤2~6的乘法⼝诀求商就⽐较容易了。

求商时,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先想除数和⼏相乘得被除数,再想⽤哪⼀句乘法⼝诀。

5、除法应⽤题的数量关系与除法含义是紧密相联的,除法的含义有两种,⼀是把总数平均分成⼏份,求每份是多少;⼆是表⽰⼀个数⾥有⼏个另⼀个数。

因此,除法应⽤题就有两种数量关系。

这两种应⽤题的相同点都是除法含义,⽤除法计算,都已知要分的总数。

不同点是其中的⼀个条件不同,问题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单位名称也不同。

教学⽬的: 1、让学⽣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够⽐较熟练地⽤2-6的乘法⼝诀求商。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教案名称:表内除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表内除法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操作。

2. 学会使用表内除法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表内除法的操作步骤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具。

2. 针对表内除法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道除法题目:“48 除以 6等于多少?”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求解这个问题。

Step 2:引入表内除法(10分钟)解释表内除法是一种简便的除法计算方法,通过观察表格中的规律,可以快速得到计算结果。

向学生展示表内除法的表格并详细解释表内除法的操作步骤和原理。

Step 3:演示表内除法的步骤(10分钟)向学生演示一个表内除法的具体步骤,例如“48 除以6”。

步骤一:在表格中找到被除数48所在的行。

步骤二:在同一行中找到除数6所在的列。

步骤三:在交叉的单元格中找到计算结果。

Step 4:学生练习(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表内除法的练习。

提供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价和辅导。

Step 5:梳理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表内除法的步骤和方法,并进行总结。

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表内除法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提供一些较复杂的除法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并进行检查。

鼓励学生应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

Step 7: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表内除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场景。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表内除法的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有了初步的认识。

通过练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表内除法(一)知识点教案

表内除法(一)知识点教案

表内除法(一)知识点教案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分及除法运算的含义,能进行平均分。

2. 让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算式,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 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 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平均分的两种分法(等分和包含分)的不同含义。

2. 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一些分东西的场景图片,如把6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等,提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分呢?”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分法。

(二)新授(25分钟)1. 平均分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拿出8个小棒,在黑板上演示不同的分法,如:- 一种是分成1根和7根;- 另一种是分成2根和6根;- 再一种是分成3根和5根;- 最后是分成4根和4根。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几种分法,问学生哪种分法最公平?为什么?(2) 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3) 让学生用自己的小棒动手操作,把12个小棒平均分成3份,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平均分。

2. 除法的初步认识(15分钟)(1) 教师再次展示平均分的例子,如把10个桃子平均分给5个小猴子,每个小猴子分几个?引导学生用连减的方法计算:10 - 2 - 2 - 2 - 2 - 2 = 0,得出每个小猴子分2个桃子。

然后教师引出除法算式:10÷5 = 2,介绍除号“÷”,并讲解除法算式的读法:10除以5等于2。

(2) 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0是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5是除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2是商,表示每份的个数。

(3) 让学生再做一些平均分的例子,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如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列出算式15÷3 = 5,教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例如,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平均分配的例子,如分糖果、分苹果等,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除以几就是几个几相加”的除法计算方法。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表内除法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课后拓展应用

人教版表内除法一教案

人教版表内除法一教案
分组探讨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探讨和解决 中来。
全班交流反馈
全班学生一起分享探讨的结果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互相学习和交 流。
教师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讨论情况,总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并 强调平均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观察生活实例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 实际问题,如“分食物 ”、“分玩具”等,并 思考如何用平均分来解 决这些问题。
用乘法口诀求商
1 2
复习乘法口诀
在求商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乘法口诀,因此,在 课前要复习乘法口诀,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计算 商。
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并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
实践应用
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 诀求商的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03 单元课时安排
除法初步认识
理解除法的意义
01
通过分苹果等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就
是平均分。
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02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等,并
知道它们的名称。
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03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
学生的数学意识。
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能解决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如按一定规则分配物
品时,可用除法计算每份数量。
用乘法求商
乘法口诀
在乘法口诀阶段,学生需要熟记乘法口诀表,以便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乘 法。例如,“五五二十五”表示5乘以5等于25。
乘法与除法的关系
乘法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除法中,我们可以使用乘法来求商。例 如,如果知道3乘以4等于12,那么就可以通过除法得到12÷3=4或者 12÷4=3。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通用15篇)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通用15篇)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一教案(通用15篇)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南,我们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教案。

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些二年级教案,了解一下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单元备课教案(二)以及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数学思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使用数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问题解决: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1、平均分的认识2课时。

2、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1课时。

3、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1课时。

4、除法初步认识练习课1课时。

5、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一)2课时。

6、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课时。

7、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1课时。

8、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1课时。

9、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共11课时。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单元备课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十一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桃子、若干面小红旗。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表内除法例一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例一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例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

本文将以表内除法例一为主题,为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教授表内除法。

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灵活利用表内除法进行准确计算。

3. 学生能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 黑板、白板或投影仪。

- 教师准备好的教材和练习题。

- 学生的教材和练习题。

2. 教学环境准备- 教室整洁有序。

- 学生座位分布合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表内除法的概念和用途。

-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引导学生认识表内除法的作用和特点。

2.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板书或投影仪向学生解释表内除法的定义和运算原理。

- 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或图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 讲解示范(15分钟)-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逐步讲解表内除法的步骤和方法。

-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和示范来展示如何进行表内除法的计算。

4. 练习(20分钟)- 教师分发练习题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灵活调整练习题的难易程度。

5. 检查与讨论(1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检查练习题的答案,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解题经验。

6. 拓展应用(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表内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7. 总结与反馈(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表内除法中的学习成果。

- 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让学生向他人介绍自己在表内除法中的学习经验。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度,根据观察结果给予评价。

2. 练习题评估:教师检查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掌握表内除法的程度。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表内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表内除法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本教案将以表内除法为主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一、知识导入在开始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导入,引导学生对表内除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者教具,让学生感受到表内除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分发一些小糖果或小玩具,让学生根据数量进行分组,引导他们体会除法的概念。

二、教学过程1. 讲解表内除法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表内除法是指被除数和除数均在乘法口诀表中的除法运算。

简单来说就是寻找被除数在乘法口诀表的位置,找到对应的除数,得出商的过程。

2. 通过具体的计算实例,让学生逐步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数字进行计算,让学生通过查表的方式找到对应的除数,完成除法运算。

3. 练习巩固。

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加深对表内除法的理解。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小结在教学的最后,对整节课进行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勤加练习,熟能生巧,提高表内除法的计算水平。

通过本教案的设计与实施,相信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表内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学生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思考,更加熟练地运用表内除法及其他数学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愿学生们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收获知识的果实,绽放智慧的光芒!。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教案标题:表内除法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 掌握用表内除法解决简单算术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原则。

2. 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例子引出表内除法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分给3个朋友,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

2. 概念讲解(10分钟):a) 介绍表内除法的定义:在某个数表内计算除法时,被除数、除数和商都在这个数表内。

b) 解释表内除法的原则:被除数必须大于或等于除数,并在数表内能找到商。

3. 实例演练(15分钟):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有24个糖果,要分给8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糖果?引导学生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b)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帮助他们掌握表内除法的操作步骤。

4. 深入练习(15分钟):a)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他们用表内除法解决问题。

例如:48个橙子要分给6个人,每人能得到几个?b) 检查和讲解答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理解解题思路。

5. 拓展应用(10分钟):a) 提供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

例如:家庭购买了96个鸡蛋,每天按3个给小狗吃,能吃几天?b) 鼓励学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解题过程。

6. 总结复习(5分钟):概括表内除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应熟练掌握表内除法的运用方法。

四、教学工具:1. 实物物品,如苹果、糖果或鸡蛋。

2. 练习题和解答。

五、教学评估:1. 在实例演练和深入练习环节中,观察学生解题的过程和答案的正确性。

2. 在拓展应用环节中,评估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 在课堂结束时,进行简单的口头提问考察学生的学习收获。

六、教学延伸:1. 提供更多的表内除法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下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学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主要讲解表内除法的意义和基本运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对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学习除法时,可能会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除法的实际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除法与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除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发现除法的运算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份除法算式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情境,如分水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配水果。

让学生认识到除法可以解决分配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除法的含义和基本运算方法。

用具体实例解释除法的概念,如“6除以2等于3”,让学生理解除法的作用。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教学设计(五套)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教学设计(五套)

《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动手操作知道“平均分”的含义能按要求对物体进行平均分,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懂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平均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灵活性。

3.情感发展目标:通过小组的摆、分、观察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大多独生子女)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

【学情分析】《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里的教学内容。

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而且本节课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平均分》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今天数学课,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字“分”(板书),读作什么?(2)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分东西。

比如:老师给我们分本子、分书。

但是在这个“分”里面究竟藏着多少奇妙的数学问题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3)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师:“春天到了,阳光明媚,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瞧,二(2)班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了!”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我出示课件,请小朋友们观察他们买了哪些食品。

(学生观察后能够回答出:①许多的矿泉水、面包、橘子、糖果等食品②把这些食品两个两个的分一类或三个三个的分一类。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

表内除法(一)教案一、教学内容表内除法(一)二、教学目标1.了解表内除法的思想和方法。

2.能够使用表内除法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表内除法的思想和方法。

难点:运用表内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表内除法。

2.讲授新课(1)什么是表内除法?表内除法的思想是求商不求余,即用已知的乘法和除法关系,依据相应的运算规律,在乘积和因数的表格上填写商的结果,从而达到简便、快捷的除法运算。

(2)表内除法的特点a.表内除法所用的乘法和除法仅仅是一个已经给出来的二元操作。

b.表内除法的计算速度远比口算除法快,而且灵活多变。

c.表内除法可以检验所得的结果是否正确。

因为从乘积和因数的表格对比可以看得是否正确。

(3)表内除法的步骤a.画表 (可以是横着的表格 or 竖着的表格)b.两参数无需考虑先后次序,将其中一个参数写在表格的最左边(横着的表格是第一行,竖着的表格是第一列),另一个参数写在表格的顶端(横着的表格是顶部,竖着的表格是最右边)。

c.在表格内填出口算应填的商即可,注意要把表格内写亮.(4)列式变形的基本原则列式变形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等式两边加减相同的数或同除于一相同的数或乘或变相同的数的积,等式仍成立。

(5)表内除法的例题3.巩固练习请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4.反思与总结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思考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乘法的性质,提高口算能力。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快速进行口算计算。

教学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题卡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回顾前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介绍乘法的性质。

2.引入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们准备好了吗?二、讲授新课1.先给学生出两个口算题目: 256 × 18 和 375 × 19,让学生口算计算,看谁算得快。

人教版表内除法一教案

人教版表内除法一教案

人教版表内除法一教案教案标题: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 理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表内除法进行计算;2. 掌握简单的表内除法计算技巧;3. 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2. 理解表内除法的应用场景。

教学准备: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练习册、计算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利用物理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表内除法。

例如,将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给几个人,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即一块巧克力可以分给若干人,每个人分到的块数相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表内除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Step 2: 讲解表内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1. 定义表内除法:当被除数是乘法表中的一个数,除数是表上的一个数时,我们可以直接查表得到商。

2. 与学生一起分析表内除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示例讲解相关概念,如被除数、除数、商等。

3. 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概念,自行解决一些简单的表内除法计算。

Step 3: 综合应用1.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找零、分苹果等。

2. 指导学生计算具体问题时,如何利用表内除法来进行计算。

3. 练习:提供一些有关购物找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表内除法计算出实际结果。

Step 4: 总结与拓展1. 总结表内除法的概念、运算规则和应用场景,并强调掌握表内除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练习册、课外阅读等拓展学习。

教学延伸:可以通过游戏形式进行表内除法的巩固练习,如制作卡片或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表内除法技巧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难度,适当增加或减少练习题目。

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和讨论,以促进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节: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24里面有几个4,24里面有6个4,就需要6条船。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5页的“做一做”。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
(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练习三第2题。
(1)肯定第二种分法是符合题义的分法。
(2)引导学生观察第3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要使它符合题意应该怎样做?
(3)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2.实践活动:插花活动
3.列举生活中平均分的实例。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0÷4=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教案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案准备:
各种食物若干、实物投影等。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1.谈话导入,实际操作
(1)(春天到了,光明小学的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春游,他们要分发一些食品。而且还给你们带来了礼物)今天老师要分给你们。请小组长来领礼物(12块糖)同学们动脑筋想办法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而且要求每个同学都满意)
20 ÷ 4 = 5
∶∶∶
被除数除数商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三、应用,加深理解
1.填空:
(1)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 ( )÷ ( )=( )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0,商是5。 ( )÷ ( )=( )
(3)商是7,除数是2,被除数是20。 ( )÷( )=( )
第四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内容: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教案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案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案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案准备:
学具、主题图等。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今天曙光小学的同学们到龙湾公园去春游,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帮忙,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板书课题)
(2)小朋友再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你们用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
(4)学生交流、汇报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1.教案例2: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有几种分法?
(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
(2)各小组动手操作
(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2.观察问题
(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
(4)学生自己取名。
3.出示课题
(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四、课堂总结。
教案反思:
学生平均分的概念和意义理解的比较透彻,会根据平均分的含义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来,比较准确,同时还会表达叙述算式表示的意思。
来源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8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讲清分的结果)。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四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3)学生汇报:a:12支竹笋,2支一盘,可以分6盘。
b:12支竹笋,3支一盘,可以分4盘。
c:12支竹笋,4支一盘,可以分3盘。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4)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边说分的过程和方法。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五、课堂总结
教案反思:
(2)第二关(练习四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四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四、课堂总结
教案反思:
学生在前两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理解除法的含义,对所出示的图画情境有正确的理解。而且能够提出对应的数学问题。但是在计算结果时,有部分学生因为对乘法口诀背诵的不是很流利,所以,速度较慢。
教案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案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案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熊猫又要请客了,它采来了一些竹笋,准备分给客人。看看它是怎么分的呢?
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应怎么放?
(2)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2.出示《春游租船》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画面,你从这里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同学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租几条船”。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租船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教案反思:
学生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含义,并会动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平均分。
第二课时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
课本P13页,例3及练习三中相应的习题。
教案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帮它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用完整的话陈述分的结果)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案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案准备:
情景图等。
教案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动物园里有几只非常聪明可爱的大熊猫,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看,出示情景图。
2.练习三第4.5题。
(1)第4题。出示分萝卜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露分的过程和结果。
(3)第5题。
师:你们知道小猴子爱吃什么?请小朋友帮忙分香蕉,要做到公平。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把18支香蕉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个;
学生运用学到平均分的理念,将一个数进行了按一定的数量进行分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案。但是在说理上与平均分还有混淆。应该再重视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
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案内容:
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案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案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