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别接受微创手术治疗与开颅手术治疗的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与参考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预后明显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开颅手术治疗,微创手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标签:微创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慢性病,是导致脑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调查显示,在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高血压脑出血占80%以上[1]。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极高,因此临床多早期给予患者外科手术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受损神经元的压迫,预防、减轻出血后的系列病理变化[2]。近年来,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重大疾病。开颅手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常规手段,然而这一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因此探讨更为安全、疗效更好的手术方式有着显著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旨在比较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微创手术)与参考组(开颅手术),观察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38~80岁,平均(51.23±2.01)岁,出血量31~75 ml,平均(45.66±2.55)ml,出血部位:脑疝6例,小脑1例,脑叶10例,基底节区8例,入院时患者意识状态:嗜睡1例,浅昏迷9例,中昏迷11例,深昏迷4例;參考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9~79岁,平均(50.78±1.99)岁,出血量30~79 ml,平均(44.98±2.38)ml,出血部位:脑疝5例,小脑1例,脑叶11例,基底节区8例,入院时患者意识状态:嗜睡2例,浅昏迷8例,中昏迷12例,深昏迷3例。两组患者入院时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穿刺手术,患者平躺,局部麻醉,根据CT对出血部位明确,选择北京万福特公司生产的长度适合的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对于血肿破入脑室或血肿较大者可使用双针或者三针。将液态血肿抽出,之后将尿激

酶2万单位分次注入,闭管1~4 h后开放冲洗引流,闭管期间动态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达到满意度后拔针。

参考组:患者行开颅手术,患者全麻,观察头颅内血肿位置做大骨瓣,术中入口选在距离皮层最前区域。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采用较低输出功率电凝与较小负压吸力,手术操作尽量控制在血肿腔,并尽可能的避免对血肿周围结构的电凝操作,部分小血块在较深位置或者与重要的功能区粘连较为紧密,无需强行清除,从而避免反复电凝操作与再出血。术后常规将骨瓣去除,以充分减压。对于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同时给予脑室置管外引流术。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追踪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判定预后:1级,患者日常生活恢复正常;2级,功能部分恢复,可独立生活;3级,需要他人帮助行走;4级,无法下床,需卧床,意识清晰;5级,植物生存状态或死亡。其中预后良好为1、2级总和,致残为3、4级,不良为5级[3]。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所有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8%,参考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颅内再出血、2例水电解质平衡紊乱、2例营养不良、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4%,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均消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ADL预后比较

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患者明显多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的改变,高血压疾病患者明显增多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血压病可诱导脑底小动脉病理性变化,并可以引发小动脉瘤的发生,诱导基底节部位出血,出现脑损伤。现代研究显示,针对性给予患者手术治疗能够尽早清除血肿,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显著降低残疾率与死亡率[4]。传统开颅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患者术后机体恢复较差,极易出现并发症,影响预后。随着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现代微创手术技术日趋完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首要考虑挽救患者生命与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选择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是关系到术后患者康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5]。由于受到患者术前意识、出血部位、血肿大小、病程进展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脑出血患者手术方式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传统开颅手术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全麻,同时手术操作时间较长,容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手术风险相对较大;在清除颅内血肿时,会对大脑功能造成极大损伤,患者术后治愈率较低,预后较差[6]。同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年龄多比较大,伴随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及心血管等基础疾病等,尤其是术后患者自主呼吸能力较差,拔管难度大而需长时间机械通气或气管切开等,无法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预后产生严重不良影响[7]。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已经日趋完善,手术方法较多,如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开颅时无需翻瓣,能够快速准确地直达血肿腔,配合显微镜对血肿冲洗、引流与置换处理,可尽早对血肿对脑组织造成的压迫解除,快速降低颅内压,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在显微镜下操作,血肿清除率能够显著提高,同时避免了开颅造成的继发性感染,改善预后。然而在操作时,医护人员必须严格监控患者情况,一旦出血量较大,则必须立即转开颅手术,并配合骨瓣减压治疗,避免出现不良后果[8]。本次研究中则采用穿刺粉碎技术,抽取颅内血肿,并粉碎剩余部分,采用电钻与YL-1型号的一次性穿刺针,配合血肿粉碎药品与粉碎器,将颅内血肿排出。穿刺针能够自动固定,同时能够人工控制,将颅内血肿的血液抽取,液化颅内血肿,并冲洗处理。穿刺针在术中可才采用靶点固定,因此不会出现渗液现象,术后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显著降低。然而在某些方面微创手术也有不足,手术者必须充分了解:首先是置管位置与穿刺点必须准确选择,避开重要血管;其次是在术中,对引流管角度进行调整时难度较大,这就需要医生在术前仔细反复阅片并对血肿大小等认真测量,避免重复插管,达到最佳效果;再次微创手术后患者若出现再出血,则止血难度大,若给予患者血管收缩剂+冰盐水+局部止血剂冲洗引流后,止血效果不佳,则需立即开颅止血。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参考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的3个月随访中,能够发现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参考组(P<0.05),由此可见,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手术中,微创治疗对患者创伤更小,术后患者康复快,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等显著降低。

参考文献

[1]陈利涛,张丽兴,蔡少松,等.软通道微创术与开颅术治疗高血压病脑出血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4,14(11):49-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